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当代启示

  “尊王攘夷”是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采用的战略,分析其演变可对今天中国崛起战略给出一些重要启示。所谓“尊王”是指尊崇周天子的权力与权威,而“攘夷”则是指防御外夷的入侵。“尊王”与“攘夷”是春秋时期国家间政治的两大主题,并一度得到绝大多数诸侯国的认同。春秋时期的几个霸主曾以“尊王”、“攘夷”为两大战略来强化自己霸权的合法性与权威。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霸主们逐渐放弃了这两个战略。   “尊王”战略的提出与春秋初、中期国家间政治形势密不可分。首先,从权力分配格局上看,王室衰微、诸侯坐大。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国相继称霸。其中,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使这一时期的国家间权力分配结构非常类似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其次,尽管周室衰微,但在宗法制彻底崩溃之前,周王室及其政治代表周天子的政治合法性还未完全丧失。上述两点决定了春秋初、中期的霸主多采用“尊王”的战略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使本国的对外政策合法化。“尊王”有助于霸主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与合作,有助于树立霸主的权威与合法性。当时的霸主无法提出比宗法制更先进的政治理论,并将之推行到其他国家,因此“尊王”就等于维护宗法制,等于维护本国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尊王”战略被春秋霸主所抛弃是因为周王室可被利用的价值严重下降。首先,诸侯国尊崇的对象从周天子逐渐转移到霸主。在齐、晋、楚等国相继称霸后,诸侯国发现,“尊王”不如尊霸,霸主可以代替天子的功能。不尊霸则有可能遭到霸主的打压,而不“尊王”则不会受到周王室的军事威胁。因此“尊霸”比“尊王”更有价值是当时各诸侯的普遍判断,而霸主继续坚持“尊王”战略的意义也由此下降。   “攘夷”是春秋时期齐、晋等华夏霸主执行的同盟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因为当时华夏诸侯国的确一度面临四夷入侵的安全压力。进入春秋时代后,由于周王室元气大伤,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控制力下降,而华夏诸侯一时又无力代替周王室,以楚国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政权乘机壮大实力、兼并土地,并将势力的触角伸向华夏核心区域。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华夏霸主,齐、秦、晋等国以“攘夷”为对外战略,既可以团结华夏诸侯共同对敌,也可以借此强化自己的霸主权威。   春秋霸主放弃“攘夷”战略是因为后来无夷可攘,即这一战略所针对的对象消失使战略失去效用。到春秋中期之后,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被华夏诸侯征服、消灭或退到边远地区,不再威胁华夏诸侯;另一部分在努力学习华夏文化后被承认是华夏诸侯(典型代表是楚国),因此它们与其他华夏诸侯之间的冲突不再被认为是华夷之争。   因此,“尊王”和“攘夷”这两种战略有各自的效用边界。它们的效用大小取决于其所针对的对象的价值。“尊王”战略的效用与周王室的可利用价值成正比,而“攘夷”战略的效用与华夷的可区分度成正比。   如果我们抛开华、夷等具有东方色彩的政治概念,而把当时的华夷之别看成两类具有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集团之间的竞争,那么就可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期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些现象与事件。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一直认为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中之重,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春秋时期的“尊王”战略。当未来中国持续崛起,从而导致美国相对实力下降时,以中美关系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效用会随之下降。但是正如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样,重中之重战略效用的下降也是个长期过程,也就是说,中国不能立刻放弃这一战略,而是逐步缩小其适用范围。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根据美国相对实力下降的不同阶段来考虑相应的措施。郑庄公和楚共王的“尊王”战略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郑庄公在“尊王”的同时又与周王室斗争,斗而胜之但不与之彻底决裂。楚共王实际上是与周王室(以及华夏诸侯)划分了势力范围,楚国由此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成为霸主。   另外,我们也可以预计,当未来美国相对实力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时,那些受中国实力辐射影响大的美国盟友或非盟友(这里指中小国家)可能会与美国离心离德,不再服从美国的领导(相当于不“尊王”),它们中有的会倾向中立,不愿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相当于“攘夷”),有的会倒向中国。比如,就日本和欧洲而言,笔者倾向于认为日本未来更可能倾向中立或不配合美国的对华政策。最后,楚国“由夷入夏”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亦应当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缩小与美国在政治、思想、教育及文化上的差距,使美国今后难以以意识形态为题而鼓动制衡同盟。

  “尊王攘夷”是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采用的战略,分析其演变可对今天中国崛起战略给出一些重要启示。所谓“尊王”是指尊崇周天子的权力与权威,而“攘夷”则是指防御外夷的入侵。“尊王”与“攘夷”是春秋时期国家间政治的两大主题,并一度得到绝大多数诸侯国的认同。春秋时期的几个霸主曾以“尊王”、“攘夷”为两大战略来强化自己霸权的合法性与权威。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霸主们逐渐放弃了这两个战略。   “尊王”战略的提出与春秋初、中期国家间政治形势密不可分。首先,从权力分配格局上看,王室衰微、诸侯坐大。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国相继称霸。其中,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使这一时期的国家间权力分配结构非常类似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其次,尽管周室衰微,但在宗法制彻底崩溃之前,周王室及其政治代表周天子的政治合法性还未完全丧失。上述两点决定了春秋初、中期的霸主多采用“尊王”的战略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使本国的对外政策合法化。“尊王”有助于霸主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与合作,有助于树立霸主的权威与合法性。当时的霸主无法提出比宗法制更先进的政治理论,并将之推行到其他国家,因此“尊王”就等于维护宗法制,等于维护本国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尊王”战略被春秋霸主所抛弃是因为周王室可被利用的价值严重下降。首先,诸侯国尊崇的对象从周天子逐渐转移到霸主。在齐、晋、楚等国相继称霸后,诸侯国发现,“尊王”不如尊霸,霸主可以代替天子的功能。不尊霸则有可能遭到霸主的打压,而不“尊王”则不会受到周王室的军事威胁。因此“尊霸”比“尊王”更有价值是当时各诸侯的普遍判断,而霸主继续坚持“尊王”战略的意义也由此下降。   “攘夷”是春秋时期齐、晋等华夏霸主执行的同盟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因为当时华夏诸侯国的确一度面临四夷入侵的安全压力。进入春秋时代后,由于周王室元气大伤,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控制力下降,而华夏诸侯一时又无力代替周王室,以楚国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政权乘机壮大实力、兼并土地,并将势力的触角伸向华夏核心区域。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华夏霸主,齐、秦、晋等国以“攘夷”为对外战略,既可以团结华夏诸侯共同对敌,也可以借此强化自己的霸主权威。   春秋霸主放弃“攘夷”战略是因为后来无夷可攘,即这一战略所针对的对象消失使战略失去效用。到春秋中期之后,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被华夏诸侯征服、消灭或退到边远地区,不再威胁华夏诸侯;另一部分在努力学习华夏文化后被承认是华夏诸侯(典型代表是楚国),因此它们与其他华夏诸侯之间的冲突不再被认为是华夷之争。   因此,“尊王”和“攘夷”这两种战略有各自的效用边界。它们的效用大小取决于其所针对的对象的价值。“尊王”战略的效用与周王室的可利用价值成正比,而“攘夷”战略的效用与华夷的可区分度成正比。   如果我们抛开华、夷等具有东方色彩的政治概念,而把当时的华夷之别看成两类具有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集团之间的竞争,那么就可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期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些现象与事件。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一直认为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中之重,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春秋时期的“尊王”战略。当未来中国持续崛起,从而导致美国相对实力下降时,以中美关系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效用会随之下降。但是正如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样,重中之重战略效用的下降也是个长期过程,也就是说,中国不能立刻放弃这一战略,而是逐步缩小其适用范围。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根据美国相对实力下降的不同阶段来考虑相应的措施。郑庄公和楚共王的“尊王”战略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郑庄公在“尊王”的同时又与周王室斗争,斗而胜之但不与之彻底决裂。楚共王实际上是与周王室(以及华夏诸侯)划分了势力范围,楚国由此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成为霸主。   另外,我们也可以预计,当未来美国相对实力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时,那些受中国实力辐射影响大的美国盟友或非盟友(这里指中小国家)可能会与美国离心离德,不再服从美国的领导(相当于不“尊王”),它们中有的会倾向中立,不愿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相当于“攘夷”),有的会倒向中国。比如,就日本和欧洲而言,笔者倾向于认为日本未来更可能倾向中立或不配合美国的对华政策。最后,楚国“由夷入夏”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亦应当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缩小与美国在政治、思想、教育及文化上的差距,使美国今后难以以意识形态为题而鼓动制衡同盟。


相关文章

  • 对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思考
  • 对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思考 ---兼评<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 一.先秦时代的国家及国家间政治思想 先秦时期存在着诸多"类国家单位", 以及形式复杂.性质各异的关系, 包括各部落与联盟首领(传说中 ...查看


  •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1
  •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前言:我国有四千多年的赋税发展史,古代先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税思想.中国税收原则从古至今的演变对税制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税收原则遵从"轻徭薄赋和公平税负",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财政思想 ...查看


  •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衰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 (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楚雄 675000) 摘 要 本文先以韩非子法治思想衰落的历史过程来揭示韩非子法治思想衰落的历史原因,然后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分析指出法治以及依法治国是中国顺应社会发展,发展并建设好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查看


  • 善战者胜于未战
  • 广东省佛山军分区副政委王远林长期钻研战略军事理论,在其新著<跨越世纪的读书笔记>中,提出"战略战"概念,强调"",引起军内外关注.记者近日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访问了王远林. 战略战的根本是政治 ...查看


  • 四川大学军事理论复习(最全)★
  • 前言 1.军事是一切与战争和军队相关事项的总称. 2.军事科学是反映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用以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准备和实施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科学众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3.大学生军训和学习军理的意义,a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 ...查看


  •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 资料图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具有内在的历史动因. 其一,丝绸之路的诞生,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现实需求.从考古资料上看,远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已经 ...查看


  •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演讲稿
  • 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 一.儒家文化的三个层次:经典.制度.核心精神 一般而言,儒家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儒家经典.依照儒家思想而设立的社会制度和儒家经典所体现的核心精神. (一)儒家经典的形成过程:儒家经典主要指的是<诗>.<书 ...查看


  • 西柏坡精神的启示
  • 浅谈西柏坡精神的现代建设的启示 摘 要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双重使命,在推动中国社会由革命走向建设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两个务必"是其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与时 ...查看


  • 在履行使命中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 在履行使命中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基地高级工程师陈礼国,入伍40年来,始终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略导弹事业的无限挚爱,在特殊岗位上默默奉献,忠诚履行使命,为确保国家战略武器安全可靠.有效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做出了突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