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艺术.浪漫故事.人文美景——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之自然景观,重要的是洞中禅坐之吴越时期及宋代的佛像。这些珍贵的造像艺术,弥补和传承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空白。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就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1) 一个在杭州居住了30多年的人,竟未到过烟霞洞? 真有些汗颜,实在也是说不过去的,人很奇怪,往往忽视身边已得之物。杭城的许多文化遗迹,我反倒是离开杭州后才珍重起来。为了弥补这些憾事,春分前夕,与姐姐一起,按事先计划好的目标——专程前往烟霞洞,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遗迹。 自立春响雷以来,杭州濛濛细雨下了一个多月。老天爷作美,今天是第一天放晴。我们开车往满觉陇的山路驶去,这沿着茶山的盘山路,是一直到烟霞洞旁边的,那里有一个小停车场。再继续往前有好几条小路,车已是不能开的了。蛮以为烟霞洞还在更上面,我们自信地穿着高跟鞋,踩着石阶小道,沿着茶山,辛苦地转了一大圈,结果是自作聪明,无功而返,再又回到停车场,这里实际离烟霞洞仅百步之遥。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洞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到时,只见洞前香火袅绕。烟霞洞的周围,岩石峥嵘,千峰叠翠,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环境十分清幽。 烟霞洞是西湖周边最古老的洞府之一,位于南高峰西侧的翁家山南部山腰。洞壑幽深,形状怪异。传说五代后晋开运元年,有个名叫弥洪的和尚结庵洞口,遇神人指点,发现洞内石壁上有石刻罗汉6尊。他去世后,托梦给吴越国王,国王应梦又补刻了10尊,成为16罗汉。 现烟霞洞内的左右壁面上确实有16罗汉造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有的盘膝禅坐,有的沉思冥想,有的横眉怒目,有的手抚老虎,有的作降龙状。雕刻家运用熟练的技巧,简洁明快的线条,把佛经所说的罗汉,从动态,性格和思想等方面,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据考证,这16罗汉为五代后晋雕造,是当时的典型作品。罗汉附近原有题记:“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吴延爽系吴越国王钱弘妃子吴汉月的弟弟) 。 洞口还有左右对称的观音和大势至立像两尊,姿势静雅,形态自然,比例匀称优美。尤其是西壁的大势至菩萨,容相端庄、慈祥、和悦,充分体现出佛经所赋予菩萨的精神特色和典型性格,风格写实。 观音造像下的说明,告诉我们这是北宋初年的作品。这两尊宋代观音石像,神态可拘,裙袂飞扬,已经伫立洞口上千年。在西湖博物馆也有刻模后的这两尊造像陈列着,十分引人注目。在西湖边,有关佛教的造像有很多,专家为什么却独选了烟霞洞口的这两尊?当然是因为她们除了体态优雅,面容完整未损外,更是浓缩了宋代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 烟霞洞有溶洞的一些特质。如今的洞里已经没有了清泉的滋润,壁上石材开始干裂,这似乎也是如今许多溶洞的共性。现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是否开始忙得没有了时间去善理洞的本身,或关注造像艺术对民族承上启下传承的重要性了。 洞不深,走几步,我们还想往里探询个究竟的时候,洞径嘎然而止,有些遗憾。原路返回时,那两壁的不少石像或缺、或无,已经损坏相当厉害了。 我无缘由地惆怅起来…… 倘若一天,洞也如同壁上的刻字、雕像般消匿了,成了真正的空山,那是真可惜的了。 (2) 烟霞洞边的清修寺,胡适在1923年6月从上海来到杭州,曾密会尚在杭女师读书的“表妹”曹佩声。他来到这里租到了大殿东边的两间小斋房,在这里胡适与曹佩声开始了他们一个暑假的同居生活。 当年,徐志摩来杭州游玩,发现了胡适的“秘密”,曾经调侃那一段时间的胡适是“返老还童”了,并鼓励他要“革命”,但胡适遭到的却是江冬秀的“菜刀舞”。徐志摩为之写诗空叹:“隐处西楼已半春,绸缪未许有情人。非关木石无恩意,为恐东厢泼醋瓶。”胡适也自我安慰:“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但是,胡适在烟霞洞与曹佩声一起生活的时光让胡适铭刻一生。 胡适曾在日记中写到:“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当年山中的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三十几个轮回了。胡适也没有再回到美丽而伤心、埋藏着他一生秘密的烟霞洞去看看。在那3个月的“神仙生活”中,胡适写了不少的诗,其中很多是为心中的“娟”所写的,比如关于“梅花”的诗,这个“娟”小时候以“梅花”自比。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山月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 今天,在这座寂静的空山,我们还能找到默默地陪伴着烟霞洞,陪伴着当年胡适住过的那个老屋。不过,我们再也看不到胡适亲笔写的白话诗,当然也找不到胡适、曹表妹留下的任何爱情痕迹,听不到他们当年在这里的欢声笑语。廊柱上,我只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四大空中独留云住,一峰缺处还看潮来。” 读来亦是耐人寻味。 胡适和曹佩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2月的上海,胡适即将离开大陆,当时曹在复旦。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她被调到沈阳农学院,1958年退休,1973年在安徽乡下去世。一生没有出嫁,在凄凉中离开人世,临终前她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胡适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杨林桥边的小路旁,因为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到死她都不知胡适早已在十多年前去世。巧合的是,他们相距11岁,两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活了71年。 胡适的这段情缘,也许已经随之而去,也许永远留在了烟霞洞的静夜里、月光下、空山中…… (3) 除了胡适,烟霞洞附近留有太多名人足迹。 民主义士任鸿年悲愤投井的壮举;无政府主义者师复、数学家胡明复、乐清人化学家朱昊飞的墓地;郭沫若与美女徐亦定那段无果而终的爱情故事;上海滩“文妖”张竞生只因“文人相轻”而无辜被捕之遭遇;名厨金复三居士的素疏席以及蒋介石与周恩来之间名扬中外的“国共西湖会谈”……这里的每个故事都让后人津津乐道、回味不已。 沿洞东侧崎岖的小路上南高峰,山路两旁的奇岩怪石上遍布前人题刻,虽大多漫不可识,但细细读来,仿佛也有故事。向上攀登不一会,竟于山腰处“巧遇”明复墓,墓碑上有字:“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廿一日,中国科学家胡明复葬于此,蔡元培敬(题)”。墓茔甚简朴,四周环境也杂乱。 然而,站在此处东望,钱江美景尽收眼底…… 从烟霞洞前折回,又见洞前那块竖立的“烟霞此地多”石碑 ,不禁让我默念起胡适那段动人美妙的诗句:“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依稀觉得烟霞洞的那些美好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虽然自作聪明地转了一圈南高峰山脉,累得气喘吁吁,但却收获良多。久雨过后,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树,青嫩而翠绿,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回程,天色已暗,静夜如至,烟霞洞前无见月圆,翠微山上依旧清风,盼月归来,空山依旧。 但不知,那洞内千年造像艺术的传承,是否也能依旧?
造像艺术.浪漫故事.人文美景——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之自然景观,重要的是洞中禅坐之吴越时期及宋代的佛像。这些珍贵的造像艺术,弥补和传承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空白。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就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1) 一个在杭州居住了30多年的人,竟未到过烟霞洞? 真有些汗颜,实在也是说不过去的,人很奇怪,往往忽视身边已得之物。杭城的许多文化遗迹,我反倒是离开杭州后才珍重起来。为了弥补这些憾事,春分前夕,与姐姐一起,按事先计划好的目标——专程前往烟霞洞,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遗迹。 自立春响雷以来,杭州濛濛细雨下了一个多月。老天爷作美,今天是第一天放晴。我们开车往满觉陇的山路驶去,这沿着茶山的盘山路,是一直到烟霞洞旁边的,那里有一个小停车场。再继续往前有好几条小路,车已是不能开的了。蛮以为烟霞洞还在更上面,我们自信地穿着高跟鞋,踩着石阶小道,沿着茶山,辛苦地转了一大圈,结果是自作聪明,无功而返,再又回到停车场,这里实际离烟霞洞仅百步之遥。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洞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到时,只见洞前香火袅绕。烟霞洞的周围,岩石峥嵘,千峰叠翠,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环境十分清幽。 烟霞洞是西湖周边最古老的洞府之一,位于南高峰西侧的翁家山南部山腰。洞壑幽深,形状怪异。传说五代后晋开运元年,有个名叫弥洪的和尚结庵洞口,遇神人指点,发现洞内石壁上有石刻罗汉6尊。他去世后,托梦给吴越国王,国王应梦又补刻了10尊,成为16罗汉。 现烟霞洞内的左右壁面上确实有16罗汉造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有的盘膝禅坐,有的沉思冥想,有的横眉怒目,有的手抚老虎,有的作降龙状。雕刻家运用熟练的技巧,简洁明快的线条,把佛经所说的罗汉,从动态,性格和思想等方面,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据考证,这16罗汉为五代后晋雕造,是当时的典型作品。罗汉附近原有题记:“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汉”(吴延爽系吴越国王钱弘妃子吴汉月的弟弟) 。 洞口还有左右对称的观音和大势至立像两尊,姿势静雅,形态自然,比例匀称优美。尤其是西壁的大势至菩萨,容相端庄、慈祥、和悦,充分体现出佛经所赋予菩萨的精神特色和典型性格,风格写实。 观音造像下的说明,告诉我们这是北宋初年的作品。这两尊宋代观音石像,神态可拘,裙袂飞扬,已经伫立洞口上千年。在西湖博物馆也有刻模后的这两尊造像陈列着,十分引人注目。在西湖边,有关佛教的造像有很多,专家为什么却独选了烟霞洞口的这两尊?当然是因为她们除了体态优雅,面容完整未损外,更是浓缩了宋代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 烟霞洞有溶洞的一些特质。如今的洞里已经没有了清泉的滋润,壁上石材开始干裂,这似乎也是如今许多溶洞的共性。现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是否开始忙得没有了时间去善理洞的本身,或关注造像艺术对民族承上启下传承的重要性了。 洞不深,走几步,我们还想往里探询个究竟的时候,洞径嘎然而止,有些遗憾。原路返回时,那两壁的不少石像或缺、或无,已经损坏相当厉害了。 我无缘由地惆怅起来…… 倘若一天,洞也如同壁上的刻字、雕像般消匿了,成了真正的空山,那是真可惜的了。 (2) 烟霞洞边的清修寺,胡适在1923年6月从上海来到杭州,曾密会尚在杭女师读书的“表妹”曹佩声。他来到这里租到了大殿东边的两间小斋房,在这里胡适与曹佩声开始了他们一个暑假的同居生活。 当年,徐志摩来杭州游玩,发现了胡适的“秘密”,曾经调侃那一段时间的胡适是“返老还童”了,并鼓励他要“革命”,但胡适遭到的却是江冬秀的“菜刀舞”。徐志摩为之写诗空叹:“隐处西楼已半春,绸缪未许有情人。非关木石无恩意,为恐东厢泼醋瓶。”胡适也自我安慰:“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但是,胡适在烟霞洞与曹佩声一起生活的时光让胡适铭刻一生。 胡适曾在日记中写到:“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当年山中的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三十几个轮回了。胡适也没有再回到美丽而伤心、埋藏着他一生秘密的烟霞洞去看看。在那3个月的“神仙生活”中,胡适写了不少的诗,其中很多是为心中的“娟”所写的,比如关于“梅花”的诗,这个“娟”小时候以“梅花”自比。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山月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 今天,在这座寂静的空山,我们还能找到默默地陪伴着烟霞洞,陪伴着当年胡适住过的那个老屋。不过,我们再也看不到胡适亲笔写的白话诗,当然也找不到胡适、曹表妹留下的任何爱情痕迹,听不到他们当年在这里的欢声笑语。廊柱上,我只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四大空中独留云住,一峰缺处还看潮来。” 读来亦是耐人寻味。 胡适和曹佩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2月的上海,胡适即将离开大陆,当时曹在复旦。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她被调到沈阳农学院,1958年退休,1973年在安徽乡下去世。一生没有出嫁,在凄凉中离开人世,临终前她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胡适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杨林桥边的小路旁,因为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到死她都不知胡适早已在十多年前去世。巧合的是,他们相距11岁,两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活了71年。 胡适的这段情缘,也许已经随之而去,也许永远留在了烟霞洞的静夜里、月光下、空山中…… (3) 除了胡适,烟霞洞附近留有太多名人足迹。 民主义士任鸿年悲愤投井的壮举;无政府主义者师复、数学家胡明复、乐清人化学家朱昊飞的墓地;郭沫若与美女徐亦定那段无果而终的爱情故事;上海滩“文妖”张竞生只因“文人相轻”而无辜被捕之遭遇;名厨金复三居士的素疏席以及蒋介石与周恩来之间名扬中外的“国共西湖会谈”……这里的每个故事都让后人津津乐道、回味不已。 沿洞东侧崎岖的小路上南高峰,山路两旁的奇岩怪石上遍布前人题刻,虽大多漫不可识,但细细读来,仿佛也有故事。向上攀登不一会,竟于山腰处“巧遇”明复墓,墓碑上有字:“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廿一日,中国科学家胡明复葬于此,蔡元培敬(题)”。墓茔甚简朴,四周环境也杂乱。 然而,站在此处东望,钱江美景尽收眼底…… 从烟霞洞前折回,又见洞前那块竖立的“烟霞此地多”石碑 ,不禁让我默念起胡适那段动人美妙的诗句:“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依稀觉得烟霞洞的那些美好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虽然自作聪明地转了一圈南高峰山脉,累得气喘吁吁,但却收获良多。久雨过后,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树,青嫩而翠绿,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回程,天色已暗,静夜如至,烟霞洞前无见月圆,翠微山上依旧清风,盼月归来,空山依旧。 但不知,那洞内千年造像艺术的传承,是否也能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