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开县铁桥镇中心小学三台完全小学 谭夏瑜
开县铁桥镇中心小学 田海山
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由于社会文明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如在某地区抽样调查中,中小学中34 %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如说谎、作弊、自私、厌学、逃学、偷窃、攻击、退缩、焦虑、任性、耐挫力差、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现状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悲剧在各媒体中多有报道。这虽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貌,但也为我们学校教育支出了问题。 在如今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以为然,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问题化学生开展的个别教育活动。诚然,问题化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
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应该是全国发展的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所以说,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受到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是极少数,但是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的数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原本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物质丰富导致思想变化。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学习中只要受一点点的奖励都会
欢天喜地,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一些家庭衣食之丰,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甚至对批评教育也都满不在乎。再加上一些外来的因素影响造成孩子的早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的不良影响。
2、留守子女缺乏关爱,隔代代养有代沟。
小学生的家长正好处于年富力强,想干出一帆事业的好时光,过多的忙于工作,而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由于老人们对于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接收较差,加上隔代教育的巨大鸿沟,往往注只重于生活方面的照顾,而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使得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自强及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低。
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也就是说过宽、过严都会造成一定不良的心理素质。如溺爱、包办、放纵等会使孩子养成任性、依赖、自我中心、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差等。受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了解及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于分数的敏感程度更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再加点劲不就是100分了吗?即使得了100分回家也要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相反的也有父母对于孩子不予过问,孩子在校学习如何呀,表现怎样呀,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更有甚者把孩子送去上学只是将学校当成义务看管孩子的场所,长到多大就可以了,学不学习不重要,这样就让孩子形成了不爱学习的坏习惯 。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才成长的需要
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具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创造性贡献的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对于人才,人们常常有一个误区,认为人才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和知识的投资很大,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进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并不等于进了人才的“保险箱”,今后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怎样走?每个人的个性与命运息息相关,心理学是改变个性的科学,也是改变人命运的科学。为此,学校应以教育为手段,采取加强心理建设的措施。中小学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理解为:躯体、没有疾病和缺陷,不虚弱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个相对的概念,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总之,自我感觉存在情绪困扰的人,以及他人感觉行为异常的人应该说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 因每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因此心理健康的水平也不同。心理疾患会给人才成长造成障碍,所以健康心理应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科目。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
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后进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难题。许多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明显较低,对社会和环境适应不良,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落后。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意志薄弱,性格偏执等,这些心理问题抑制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导致学习困难和情绪消极。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举措。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开县铁桥镇中心小学三台完全小学 谭夏瑜
开县铁桥镇中心小学 田海山
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由于社会文明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如在某地区抽样调查中,中小学中34 %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如说谎、作弊、自私、厌学、逃学、偷窃、攻击、退缩、焦虑、任性、耐挫力差、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现状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悲剧在各媒体中多有报道。这虽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貌,但也为我们学校教育支出了问题。 在如今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以为然,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问题化学生开展的个别教育活动。诚然,问题化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
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应该是全国发展的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所以说,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受到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是极少数,但是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的数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原本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物质丰富导致思想变化。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学习中只要受一点点的奖励都会
欢天喜地,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一些家庭衣食之丰,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甚至对批评教育也都满不在乎。再加上一些外来的因素影响造成孩子的早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的不良影响。
2、留守子女缺乏关爱,隔代代养有代沟。
小学生的家长正好处于年富力强,想干出一帆事业的好时光,过多的忙于工作,而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由于老人们对于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接收较差,加上隔代教育的巨大鸿沟,往往注只重于生活方面的照顾,而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使得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自强及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低。
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也就是说过宽、过严都会造成一定不良的心理素质。如溺爱、包办、放纵等会使孩子养成任性、依赖、自我中心、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差等。受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了解及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于分数的敏感程度更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再加点劲不就是100分了吗?即使得了100分回家也要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相反的也有父母对于孩子不予过问,孩子在校学习如何呀,表现怎样呀,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更有甚者把孩子送去上学只是将学校当成义务看管孩子的场所,长到多大就可以了,学不学习不重要,这样就让孩子形成了不爱学习的坏习惯 。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才成长的需要
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具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创造性贡献的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对于人才,人们常常有一个误区,认为人才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和知识的投资很大,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进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并不等于进了人才的“保险箱”,今后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怎样走?每个人的个性与命运息息相关,心理学是改变个性的科学,也是改变人命运的科学。为此,学校应以教育为手段,采取加强心理建设的措施。中小学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理解为:躯体、没有疾病和缺陷,不虚弱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个相对的概念,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总之,自我感觉存在情绪困扰的人,以及他人感觉行为异常的人应该说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 因每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因此心理健康的水平也不同。心理疾患会给人才成长造成障碍,所以健康心理应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科目。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
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后进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难题。许多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明显较低,对社会和环境适应不良,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落后。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意志薄弱,性格偏执等,这些心理问题抑制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导致学习困难和情绪消极。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