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失分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张浩亮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第06期
在高三模拟考试中,我们以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为题,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本文谈谈新材料作文失分给我们的启示。
一、题目雷同难以出新
很多学生把角度放在支持改动剧本的这一方,这是只要符合剧情的需要,能够表达出更加完美的意思,改动剧本是一种“创新”。为此,《要勇于创新》《选择创新》《进步在于创新》《创新引领潮流》《创新才有未来》等题目纷至沓来。似曾相识的题目,说明考生在思考落笔时的随意,只找到了材料的寻常角度,很难写出新意来,纵然是“创新”角度的立意,也该在题目上创新才行,比如《死于守旧,成于创新》《坚持规则OR勇于创新》《艺术之美,美在创新》。
二、衔接语平淡低幼化
学生在开头提出观点,或是观点和材料之间,往往需要语句来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少考生,可能是语言功底问题,或是起笔缺少思考,时常在文中读到“此类事件也曾发生在XX身上”“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记得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在我的小学学校里”“就拿当下最贴近生活的事情来说吧”“所以综上所述……”“正如我所说的……”。这样的语句在作文中出现,一篇读得好好的作文,突然冒出几句来,着实让阅卷老师心里不悦,过于随意的语言,和明显的低幼化句子,在给分时是毫不犹豫的降低一个等次的。
三、整体构思简单程式化
学生在落笔时,喜欢先对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的对话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概况出自己的观点。在表现主题的时候,是典型固定结构,首段点题,然后是三个结构基本匀称的材料,古代现代、中国外国,配以小标题的形式,先一百多字写事例,跟着简单分析自我观点,最后联系高中生活实际,郑重其事的升华主题。这样的结构形式,是老师在备考时训练的结果,也是在报刊上常见的结构,独看一两篇,感觉还是赏心悦目的,可是看多了,也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在考场上,难以引起阅卷老兴趣。
四、素材选用浅显陈旧
材料作文在考场上,学生写成议论文是常见的。为此,当中心主旨提出时,选用恰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显得很必要。但是在阅卷过程中,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时常在作文中出现,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里,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曾经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也确实切合“创新”的主题,但是考场上引用过多,加上都是已经故去的人物,在表情达意上也就
显得不足。在考场作文上,要想获得高分,素材的选用一定要慎重,尽可能避免他人可能会用的人人皆知的材料,而是选用他人陌生的材料,或是健在的名人事件,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文段划分缺少思考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清晰的整体结构,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卷面清楚的初印象。有些考生全文就三四段,首段六七行才提出观点,然后中间的文段都是十几行事例分析,最后点题的文段又是五六行。如今的考场阅卷,首段三行左右,就可以点名文章的主旨,不然看起来吃力异常。而中间的文段,虽然材料新颖丰富,可太长的文段在电脑翻页时还难以看完,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尤其是在阅卷疲劳的时期,看着那黑压压的一大片字,双眼生疼,心情突然会黯淡下来,只能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眼给个分数了事。有考生二三行一段,结果全文十几段,看上去就松松散散的,难以起到很好的说服效果。一般而言,全文六到八段,首位两段三行左右,是让阅卷老师喜欢的。
六、语言生硬枯燥少雕琢
在阅卷过程中,难得看到文辞优美的好文章,很多考场作文都是简简单单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的举例、分析,草草了事。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而忘了好的作文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的。在阅卷过程中,除了引用名言名句和在文首的以对比方式入题之外,难得看到有比喻、排比、比拟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也难以看到清新亮丽、优美雅致的词语,很多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说清楚了事情。考生唯有平时注重语言训练,在考场上顺手拈来恰当的修辞来表达情感,才能让阅卷老师在平淡的作文中,突然看到精彩的描述,眼前一亮而欣喜若狂。
七、用词失误读之怅然
用词规范、得体,是表达文意的基本要求,正确使用词语,才能很好的展现文章主题。有考生选择角度是“务实”,标题写成《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其中的“授”字该是“受”,接受。更有“兴奋之情不能自己”,“自己”该是“自已”。齐白石画虾,“比平时少一对足”,怎么可能呢?应该是他作品中的虾子比“正常”虾子少一对足吧?考场作文规定错一个字扣1分,没有扣分的上限。错字的出现,不仅仅是扣分,更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
八、字数不够多留白
考场作文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少于800字”,并且在答题卷上有显眼的类似“此处800字”的标志。一篇文章除掉开头的标题,或者中间的小标题,文段的头尾,字数也就不是很多。但是,有部分试卷看着字数就明显不够,远离那800字的提示线。在阅卷时明文规定,少50字扣一分,但是真正少于700字的,按三类上(40分)评分,少于600字的,按三类下(30)分评分,前提是一篇完整的有开头结尾照应的文章才行。如果是残缺文,直接是从四类文(20)
分开始酌情给分!考场作文的字数,是一个硬条件,考生必须要正确面对,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九、字迹潦草一逗到底
考场作文对书写规范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因为字迹潦草,或是平时不注意,时常能看到明显的错误。《创新,开招出一片天》,此处的“开招”应该是“开拓”,“拓”字书写时潦草,加上连笔的轻重不一,扫描后显示在电脑桌面上阅卷老师看到的是“招”字,题目都错了,又怎能给高分?而在标点符合上,是要求正确使用。缘于近几年高考没有专门考标题符号,只是在作文要求里提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多考生在文段中,就是结尾才一个句号,中间全部是逗号。这必须要引以为戒的,况且2014年高考安徽卷的语用题里,已经重新开始考标点的错误修改,今后的备考必须谨慎。
新材料作文失分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张浩亮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第06期
在高三模拟考试中,我们以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为题,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本文谈谈新材料作文失分给我们的启示。
一、题目雷同难以出新
很多学生把角度放在支持改动剧本的这一方,这是只要符合剧情的需要,能够表达出更加完美的意思,改动剧本是一种“创新”。为此,《要勇于创新》《选择创新》《进步在于创新》《创新引领潮流》《创新才有未来》等题目纷至沓来。似曾相识的题目,说明考生在思考落笔时的随意,只找到了材料的寻常角度,很难写出新意来,纵然是“创新”角度的立意,也该在题目上创新才行,比如《死于守旧,成于创新》《坚持规则OR勇于创新》《艺术之美,美在创新》。
二、衔接语平淡低幼化
学生在开头提出观点,或是观点和材料之间,往往需要语句来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少考生,可能是语言功底问题,或是起笔缺少思考,时常在文中读到“此类事件也曾发生在XX身上”“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记得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在我的小学学校里”“就拿当下最贴近生活的事情来说吧”“所以综上所述……”“正如我所说的……”。这样的语句在作文中出现,一篇读得好好的作文,突然冒出几句来,着实让阅卷老师心里不悦,过于随意的语言,和明显的低幼化句子,在给分时是毫不犹豫的降低一个等次的。
三、整体构思简单程式化
学生在落笔时,喜欢先对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的对话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概况出自己的观点。在表现主题的时候,是典型固定结构,首段点题,然后是三个结构基本匀称的材料,古代现代、中国外国,配以小标题的形式,先一百多字写事例,跟着简单分析自我观点,最后联系高中生活实际,郑重其事的升华主题。这样的结构形式,是老师在备考时训练的结果,也是在报刊上常见的结构,独看一两篇,感觉还是赏心悦目的,可是看多了,也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在考场上,难以引起阅卷老兴趣。
四、素材选用浅显陈旧
材料作文在考场上,学生写成议论文是常见的。为此,当中心主旨提出时,选用恰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显得很必要。但是在阅卷过程中,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时常在作文中出现,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里,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曾经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也确实切合“创新”的主题,但是考场上引用过多,加上都是已经故去的人物,在表情达意上也就
显得不足。在考场作文上,要想获得高分,素材的选用一定要慎重,尽可能避免他人可能会用的人人皆知的材料,而是选用他人陌生的材料,或是健在的名人事件,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文段划分缺少思考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清晰的整体结构,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卷面清楚的初印象。有些考生全文就三四段,首段六七行才提出观点,然后中间的文段都是十几行事例分析,最后点题的文段又是五六行。如今的考场阅卷,首段三行左右,就可以点名文章的主旨,不然看起来吃力异常。而中间的文段,虽然材料新颖丰富,可太长的文段在电脑翻页时还难以看完,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尤其是在阅卷疲劳的时期,看着那黑压压的一大片字,双眼生疼,心情突然会黯淡下来,只能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眼给个分数了事。有考生二三行一段,结果全文十几段,看上去就松松散散的,难以起到很好的说服效果。一般而言,全文六到八段,首位两段三行左右,是让阅卷老师喜欢的。
六、语言生硬枯燥少雕琢
在阅卷过程中,难得看到文辞优美的好文章,很多考场作文都是简简单单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的举例、分析,草草了事。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而忘了好的作文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的。在阅卷过程中,除了引用名言名句和在文首的以对比方式入题之外,难得看到有比喻、排比、比拟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也难以看到清新亮丽、优美雅致的词语,很多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说清楚了事情。考生唯有平时注重语言训练,在考场上顺手拈来恰当的修辞来表达情感,才能让阅卷老师在平淡的作文中,突然看到精彩的描述,眼前一亮而欣喜若狂。
七、用词失误读之怅然
用词规范、得体,是表达文意的基本要求,正确使用词语,才能很好的展现文章主题。有考生选择角度是“务实”,标题写成《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其中的“授”字该是“受”,接受。更有“兴奋之情不能自己”,“自己”该是“自已”。齐白石画虾,“比平时少一对足”,怎么可能呢?应该是他作品中的虾子比“正常”虾子少一对足吧?考场作文规定错一个字扣1分,没有扣分的上限。错字的出现,不仅仅是扣分,更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
八、字数不够多留白
考场作文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少于800字”,并且在答题卷上有显眼的类似“此处800字”的标志。一篇文章除掉开头的标题,或者中间的小标题,文段的头尾,字数也就不是很多。但是,有部分试卷看着字数就明显不够,远离那800字的提示线。在阅卷时明文规定,少50字扣一分,但是真正少于700字的,按三类上(40分)评分,少于600字的,按三类下(30)分评分,前提是一篇完整的有开头结尾照应的文章才行。如果是残缺文,直接是从四类文(20)
分开始酌情给分!考场作文的字数,是一个硬条件,考生必须要正确面对,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九、字迹潦草一逗到底
考场作文对书写规范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因为字迹潦草,或是平时不注意,时常能看到明显的错误。《创新,开招出一片天》,此处的“开招”应该是“开拓”,“拓”字书写时潦草,加上连笔的轻重不一,扫描后显示在电脑桌面上阅卷老师看到的是“招”字,题目都错了,又怎能给高分?而在标点符合上,是要求正确使用。缘于近几年高考没有专门考标题符号,只是在作文要求里提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多考生在文段中,就是结尾才一个句号,中间全部是逗号。这必须要引以为戒的,况且2014年高考安徽卷的语用题里,已经重新开始考标点的错误修改,今后的备考必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