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心得
细细算来,实习时间其实已经过了大半,不禁有些惶恐,总觉得时间太少,学到的东西还不够多。妇产科、儿科、外科、麻醉、心电图、眼科、耳鼻喉„„这一路转过来,实习教会我的东西,似乎比过去的四年加起来还要多。
妇产科教会我适应。刚来第一天,就被妇科的快节奏震撼到了。早上七点四十五到病房,准备查房用的东西,甚至化验单还没有贴完,老师已经开始查房;操作电脑的老师熟练地开医嘱写病程,没等我反应过来,这个病人已经结束了。往往查房查到一半,手术室已经开始催老师下去手术„„开始终究是逃脱不了的命运:开验单、拿病历、送病历、拿验单、贴验单、送病人去做检查、写病历。有人不能接受,抱怨:我是来学习的,怎么像打杂似的。我想:是啊。怎么这样子?但再想想:如果老师教我,那我帮老师干些烦琐的事也不过分吧。做完了老师会有时间更耐心教我吧。现在还没完全进入机器人时代,分工不会那么清楚吧。结果我还是很乐意干打杂的事。
刚开始什么都是痛苦的。比如写病历,起初不怎么会问病史,曾因病人不配合,我被气哭了。写一份病历,少则重写两三遍,多则重写上十遍,花好多时间。我觉得不会比公鸡下蛋容易。过度了就好,熟悉后再写一份病历40分钟左右就行了。再比如初上手术台前也是很痛苦的,从洗手、穿手术衣到戴手套一直被手术室护士盯得紧紧的,常常被骂。以致我一度对穿手术衣及戴手套有恐惧感。“你有没有无菌观念!”“你会不会戴手套!”“注意你的无菌范围!”有时我觉得我没错,心想:跟你有仇啊!虽然很不爽,但我还是会按她们的意思去做。终于一天她们严肃的脸变得温柔了。当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吧。当然那次我没上台,老师说:这次你就先感受下这里的气氛吧,下次再上台。当我看到老师拿着手术刀在病人的术口切时,我好紧张,想:就这样切了吗?真的的切了喔!尽管在学校时在尸体上切过,在活人身上还是觉得害怕。
刚开始上手术台时,我只有看、拉钩、打打结及剪剪线头的分,可我还是很喜欢上手术。没多久,不知是机会来了还是什么的, 我可以当第一助手了,术后,姚老师很高兴说:很好,助手就是这样当的。好的助手不用主刀说什么,也知道该干什么。此后姚老师很放手,我有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妇产科手术常常人手短缺,这也给了我很多机会,短短一个半月,几乎看到了妇产科所有种类的手术。
儿科教会我细心。初到儿科,我被分到了一个据说很“变态”的老师组里,很快我发现传说中的吴烨老师“变态”原因:严格。可能是因为儿科对医生细心耐心的要求比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高,多年的职业生涯让吴老师养成了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苛求完美的习惯。到儿科的第一天,几乎是在老师的责备中度过的,因为我不论做什么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也激发了我的好胜心,静下心来努力把任何一个细节都做好。渐渐的,老师挑剔的声音变少了,甚至出现了“不错”之类的词语,在听到老师的肯定时,我发现自己是那么开心。吴老师虽然严厉,但绝不吝啬,一有机会就教学生东西。从操作常规到临床思维,甚至包括一些书本不会有的生活细节,在儿科一个半月,我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儿科时,还发生了一件让我感激不已的事。那段时间我一直身体不好,其中有两次夜里一直咳到两点多,导致第二天上不了班,那时吴老师一眼就看出我可能得了哮喘,直接开了雾化吸入的药,我很快就好了起来。老师还一直催促我去做
正式的检查,如果确诊了哮喘就要规律用药治疗。时间久了我发现,不仅仅是吴老师,儿科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学生严厉,对孩子们却十分温柔。曾经我对儿科和儿科老师都带着道听途说来的畏惧,这一刻却肃然起敬,他们是把自己的知识技术连同内心都献给生病的孩子的人们啊。
外科教会我自我保护。在外科的那段日子里,我真真切切见到了好几起“事件”。这里事件要打上引号,因为他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纠纷,说白了只是一些小误会,最后在双方的沟通过下得以解决,但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在骨科时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因肩胛骨骨折开刀,术后出现应激性胃溃疡,家属当时就十分不解,骨折打个钉子怎么就胃出血了呢?更不巧的是第三天还出现了应激性精神障碍,老人晚上说胡话,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了。家属十分激动,甚至打算走法律途径解决。医生一面反复给患者家属沟通解释,一面坚持治疗方案。直到所有症状消失,家属才渐渐接受了医生的说法。这个病人出院后,老师也着实送了一口气,在临床工作多年,类似的患者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医生能做的除了坚持治疗外,就是尽量沟通,同时把文书方面的工作做好,也算是对自己的保护。老师还感叹说,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让很多年轻医生开始对患者产生了抵触情绪。但这样下去只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只有找到了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的平衡点,才能把工作做好。
除了几个大科室,还轮转了几个小科室,和大科室相比,小科室要清闲得多,但和患者打交道却一点都不少。尤其是在心电图和眼科门诊的时候,不但锻炼了临床技能,也从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工作经验,这些都是靠我们自己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积累下的东西,老师们都毫不吝啬地交给了我们。
现在,我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毕业了,在走进社会之前,我会更加努力。学医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可这一路,是生命的徽章。留下来的必是英雄,因为他们承载了生命的希望!前辈们激励我不断前进,牢记职责,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在芸芸众生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习心得
细细算来,实习时间其实已经过了大半,不禁有些惶恐,总觉得时间太少,学到的东西还不够多。妇产科、儿科、外科、麻醉、心电图、眼科、耳鼻喉„„这一路转过来,实习教会我的东西,似乎比过去的四年加起来还要多。
妇产科教会我适应。刚来第一天,就被妇科的快节奏震撼到了。早上七点四十五到病房,准备查房用的东西,甚至化验单还没有贴完,老师已经开始查房;操作电脑的老师熟练地开医嘱写病程,没等我反应过来,这个病人已经结束了。往往查房查到一半,手术室已经开始催老师下去手术„„开始终究是逃脱不了的命运:开验单、拿病历、送病历、拿验单、贴验单、送病人去做检查、写病历。有人不能接受,抱怨:我是来学习的,怎么像打杂似的。我想:是啊。怎么这样子?但再想想:如果老师教我,那我帮老师干些烦琐的事也不过分吧。做完了老师会有时间更耐心教我吧。现在还没完全进入机器人时代,分工不会那么清楚吧。结果我还是很乐意干打杂的事。
刚开始什么都是痛苦的。比如写病历,起初不怎么会问病史,曾因病人不配合,我被气哭了。写一份病历,少则重写两三遍,多则重写上十遍,花好多时间。我觉得不会比公鸡下蛋容易。过度了就好,熟悉后再写一份病历40分钟左右就行了。再比如初上手术台前也是很痛苦的,从洗手、穿手术衣到戴手套一直被手术室护士盯得紧紧的,常常被骂。以致我一度对穿手术衣及戴手套有恐惧感。“你有没有无菌观念!”“你会不会戴手套!”“注意你的无菌范围!”有时我觉得我没错,心想:跟你有仇啊!虽然很不爽,但我还是会按她们的意思去做。终于一天她们严肃的脸变得温柔了。当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吧。当然那次我没上台,老师说:这次你就先感受下这里的气氛吧,下次再上台。当我看到老师拿着手术刀在病人的术口切时,我好紧张,想:就这样切了吗?真的的切了喔!尽管在学校时在尸体上切过,在活人身上还是觉得害怕。
刚开始上手术台时,我只有看、拉钩、打打结及剪剪线头的分,可我还是很喜欢上手术。没多久,不知是机会来了还是什么的, 我可以当第一助手了,术后,姚老师很高兴说:很好,助手就是这样当的。好的助手不用主刀说什么,也知道该干什么。此后姚老师很放手,我有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妇产科手术常常人手短缺,这也给了我很多机会,短短一个半月,几乎看到了妇产科所有种类的手术。
儿科教会我细心。初到儿科,我被分到了一个据说很“变态”的老师组里,很快我发现传说中的吴烨老师“变态”原因:严格。可能是因为儿科对医生细心耐心的要求比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高,多年的职业生涯让吴老师养成了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苛求完美的习惯。到儿科的第一天,几乎是在老师的责备中度过的,因为我不论做什么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也激发了我的好胜心,静下心来努力把任何一个细节都做好。渐渐的,老师挑剔的声音变少了,甚至出现了“不错”之类的词语,在听到老师的肯定时,我发现自己是那么开心。吴老师虽然严厉,但绝不吝啬,一有机会就教学生东西。从操作常规到临床思维,甚至包括一些书本不会有的生活细节,在儿科一个半月,我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儿科时,还发生了一件让我感激不已的事。那段时间我一直身体不好,其中有两次夜里一直咳到两点多,导致第二天上不了班,那时吴老师一眼就看出我可能得了哮喘,直接开了雾化吸入的药,我很快就好了起来。老师还一直催促我去做
正式的检查,如果确诊了哮喘就要规律用药治疗。时间久了我发现,不仅仅是吴老师,儿科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学生严厉,对孩子们却十分温柔。曾经我对儿科和儿科老师都带着道听途说来的畏惧,这一刻却肃然起敬,他们是把自己的知识技术连同内心都献给生病的孩子的人们啊。
外科教会我自我保护。在外科的那段日子里,我真真切切见到了好几起“事件”。这里事件要打上引号,因为他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纠纷,说白了只是一些小误会,最后在双方的沟通过下得以解决,但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在骨科时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因肩胛骨骨折开刀,术后出现应激性胃溃疡,家属当时就十分不解,骨折打个钉子怎么就胃出血了呢?更不巧的是第三天还出现了应激性精神障碍,老人晚上说胡话,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了。家属十分激动,甚至打算走法律途径解决。医生一面反复给患者家属沟通解释,一面坚持治疗方案。直到所有症状消失,家属才渐渐接受了医生的说法。这个病人出院后,老师也着实送了一口气,在临床工作多年,类似的患者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医生能做的除了坚持治疗外,就是尽量沟通,同时把文书方面的工作做好,也算是对自己的保护。老师还感叹说,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让很多年轻医生开始对患者产生了抵触情绪。但这样下去只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只有找到了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的平衡点,才能把工作做好。
除了几个大科室,还轮转了几个小科室,和大科室相比,小科室要清闲得多,但和患者打交道却一点都不少。尤其是在心电图和眼科门诊的时候,不但锻炼了临床技能,也从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工作经验,这些都是靠我们自己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积累下的东西,老师们都毫不吝啬地交给了我们。
现在,我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毕业了,在走进社会之前,我会更加努力。学医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可这一路,是生命的徽章。留下来的必是英雄,因为他们承载了生命的希望!前辈们激励我不断前进,牢记职责,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在芸芸众生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