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学生:
指导教师: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2013年5月
前言
一. 报告说明
采访时间:2013年4月25日——2013年5月17日
采访方式: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
采访对象 :不同学校不同各阶层的当代在校大学生
小组成员:AAAA
BBBB
基本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建筑材料一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建筑材料一班
成员分工:文献资料收集 AAAA BBBB
上部分报告撰写 AAAA
下部分报告撰写 AAAA BBBB
上部分采访 AAAA 1人
下部分采访 BBBB 11人 AAAA9人
二. 调查背景:
1997年,由于文革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为今天祖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培养人才,如果说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教育制度就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根本。三十多年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制度在发展中又暴露了很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制度必须在如今的十字路口上摸索前进的方向。我们组将对他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问题做出调查,并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我们对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三. 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真实的了解中国大学教育体质所存在的弊病,我们站在当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于2013年4月—5月展开了一次以采访为手段的调查。本次采访了21位来自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在校大学生。
主体
报告简介
本次课题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我们通过在线收集资料与查阅文
献,总结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建设人民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并选择了一个特有的访谈对象,以他讲述的亲身经历感受国家教育对个人的人生道路所取得的积极影响。下半部分我们通过大量的采访,调研了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总结了一些大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的宝贵意见。本次采访了二十个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对象,收集了五百余分钟的录音材料。
一.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就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至今历时64年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高等学校从旧时的仿效苏联完成初步改制,到如今21世纪巨变的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在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院校数目剧增。中国高等院校数目自解放初期的229所经过不断地教育改革已发展到了2492所。高校发展期间虽然发生了众多的转折,如1966年到1977年的“十年文革”。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较大的摧残。十年期间合并或关闭大学42所,停止高校招生6年。但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受到国家的重视,文革过后政府对高校的扶植力度和大,在很多方面给予高校特权,大大的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招生人数年年攀升,大学在校人数不断增长以及在职教师数目不断上升。中国大学招生人数自1957年10.6万到2012年的688.8万。在校大学生自解放初期的44.1万到2012年的591.1万。招生范围不断扩展,教学门槛不断降低,学校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更加优良的教学环境。大学在积极培育自身教师水平外还不断地引进海内外高级教师以提高本校教学水平。
拓宽了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大学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业项目。最初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拨付。但随着更多的学生渴望更加先进的知识文化,新的大学学校不断涌现,国家教育支出日益庞大。新的教育体质改革拓宽了高等院校的教学经费来源。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教育经费来源逐步形成“财、税、费、产、社、基”多渠道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轻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充实了教育
经费来源,给个人或社会群体创造了为大学教育添砖加瓦的机会。
改革高等院校招生方式与改革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高等学校招生方式由过去国家单一计划招生转变为既有国家计划招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保送生等多种招生手段。尤以最近几年部分学校受权自主招生大大的增多的高中生进入大学的途径,促进了高等学校招生的力度,降低了人才的流失。由于大学毕业生数目由1977年27万激增到2012年的680万。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已经由以前的学校包分配方式转变为大学生自主择业。大学生自主择业打破了大学生金饭碗的思想,促进了大学生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大大的提升了新时代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
大学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大学基础设施关系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优良的大学环境能大大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良好的大学基础设施能调动大学生的灵活头脑促进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为此国家多次为各级高等院校的基础设施投入经费。先后多次启动“211”工程、“985”工程等。为高等院校引入了较为尖端的实验仪器,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出资修建大学运动场和配套的运动设施。
建立健全了相关大学法律条例条令。国家为鼓励大学教育事业先后多次为国家教育颁布各种法律条文,为大学开辟各项特权,以法律促进大学多方面的教育改革。如《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面对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条文都大大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法律条文以规范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来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要程的意见》等。这一系列文件的发出极大地促进的大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大大的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高级人才为国家现代化社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国家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促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迅速的崛起。然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发展到了今天,制度上没有及时与时俱进,又存在了很多新的问题。
1.
高中老师,对我们灌输了一些错误思想 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承受了比较大的学习压力,75%的同学表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告诉他们大学是天堂,高中是地狱。这样的观点来给那些在水深火热中受煎熬的高三学子予以心灵上的安慰。但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对大学的理解上的差异很大,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入校之后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高三学习特别辛苦,特别努力,进大学后,他们在书本知识重要的学习阶段却卸下一切包袱,开始放纵自己。
2. 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普通高等院校扩招的序幕。仅1999年招生人数就增加51.32万人,增加47.4%。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2144.657万人。一方面是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不断降低的师生比例。许多同学表示一百人两百人的大课堂习以为常。35%的同学表示大学教学资源分布严重不合理。这个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该类学生修不到最初自己想学习的专业,学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客观上造成他们厌学心理,打消他们的学习热情。
3. 教师教学质量问题
有部分同学表示大学教师上课的教学形式与高中差距大。其中同学经常反映的问题是教师上课赶进度,教育不注重学生知识接受度。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师生很少互动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
由于制度上的原因,老师们在学校了为评职称也陷入相互比较的“囚徒困境”。在研究性大学中这一现象最为普遍。教师们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为了证明自己,他们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论文中,所以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上相对较少,所以有学生说,自学成为老师拒绝学生的说辞。短期来看,他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中的对自己回报率要高于花在教学上的回报率,所以他们工作
有所侧重,但是从长期来看,教学上的投入对整个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回报有时候会高于他们现在的努力方向。
4. 关于大学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
对于大学生考察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有15%的同学觉得它大致合理,有20%的人表示大学教育制度对于大学生的考核方式设计合理但是没有很好的实施。检测学生上课质量的问答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点名、签到。并且有同学表示大学考察学生学习的方式比较简单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强调。致使学生学习成为知识的容器,难以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也就导致了高学历难就业的社会现象。
学生们抱怨,教育问题也是制度问题。大学宽进严出的制度并不适合学生的培养,学生很容易能达到毕业要求。由于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心理,在这种制度下的学生没有危机感也没有动力。况且在本科阶段这种学生两极分化的结果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学生思想觉悟也不够高。学生可运用考前突击等各种途径通过考试,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有些学生考试通过后都不知道学过什么,能回忆起来的也是寥寥无几。即使通过考试也不一定真正的掌握这门课很多必须掌握的东西,即使拿到了毕业证也未必达到了毕业要求,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方法即使赢得了考试,却输了人生。
5. 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而有60%的大学生表示当代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比例非常不合理。我们学生自小学起历经初中、高12年全是理论知识,而大学这个小社会理论与实践依然严重失衡。很多同学对此表示不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来所面对的绝对是就业,然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制度所提供给的实践方面却严重不足,难以锻炼到学生就业所需要达到的能力。
有70%的同学表示大学中已有的实践内容质量较差,与真实社会环境差距较大。并且许多实践比较注重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也有同学表示大学里面的社会实践还是有很多种类比如各类社团活动。但其举办力度,锻炼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
6. 人生目标不太明确
只有40%的大学生已经知道读大学的目的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其中10%的同学已经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实施步骤。但仍有60%的同学表示不明白读大学究竟为了读什么,他们没有人生目标,甚至有15%的人表示没有目标也不愿意去选择目标。
高中时期的我们为了争夺十分稀缺的教育资源早已伤了“元气”,大学的时候能安稳的过一天算一天。思想是一个人的主心骨,可是很多学生没有思想,感觉一辈子都被学校家庭社会安排好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们没有目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出的关键词都是迷茫,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迷茫,不知所措,然后找一些其它轻松的东西来填补,来让时间走得更快。这也与我们过去十几年接受的教育有关,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大学制度的问题,十几年来我们都缺乏对人生的思考,从童年开始家长就教育我们学会听话,直到有一天当我们一个人在学校没有“话”可听的时候,我们不知所措。
7. 缺乏人生指导
如果说学生无“话”可听,那么也是因为学校缺乏好的机构来指导学生,或者学校有这样一个机构但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对于我们的专业那些需要重点学习,那些需要重点掌握,在学生眼里,所有的课程不成系统。我们每每学期都有很多课程,前三个学期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然后慢慢过渡到专业课程,很多时候我们到了学习专业课时才后悔前两年没有给自己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打基础的时候我们却在质疑这些东西学来何用。例如有的学生会说,我学材料的为什么要学物理,我学机械的为什么要学化学。
8. 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制约
中国人的观点难以改变,由于我们长期内心固有的恐惧心理,不敢挑战,害怕对未来承受风险。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时下最热门就业形势最好的学科,而对很多新兴发展的学科或者所谓的“冷门”敬而远之。如果上大学不为求知,不为创新,不为奉献而是为了逃避社会竞争,那么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走进校门的第一部,我们就错了。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所谓的“战略眼光”扼杀天才。我们强调好单位,好部门,总是想着依靠外界的环境来逃避竞争,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安稳,我们的思维已经习惯瓜分别人做的蛋糕,而不想为社会做大蛋糕,那么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
9. 关于行政与教学
部分学生认为,行政大于教学,很多事情不以学生和教学为主,本末倒置。许多的大学为了完成政府任务,片面的追求结果,使得很多有益于大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小游戏。开会走形式,举办活动走形式,写论文走形式,搞科研走形式,编教科书走形式。大学形式化严重,这严重违背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理念。
而且形式主义与官僚化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组织,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提及但是完全无法回避的问题,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的内心不够阳光,而是这种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在一边培养学生,而一边使他们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有些学生在学校,他们没有学会发扬求知,探索学术,追求自由,奉献社会的精神,他们四年都在学习一门叫做厚黑学的课程。
总结
一、 意见以及建议
大学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在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大学应该使年轻人变得善于思考并且思维开阔,同时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学识服务自己服务他人。而如今我们的大学在教授我们知识的同时又缺乏对我们思考能力的鼓励,在今天,我们的大学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1. 改正高中老师错误指导学生的大学梦
高中教师不应该使用错误的大学信息,是高中生产生大学天堂化的错误思想。大学梦根植于高中生的内心深处,在成功促进同学们拼命学习以越过高考分数线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梦想的破灭埋下了伏笔。这种错误的大学认识使得许多大学生难以走出心灵上的梦魇,难以快速适应真实的大学生活。与此同时错误的大学梦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人生目标的不明确,由此导致大学生荒废学业毫无目标的毫无建树的浪费青春时光。
2. 改善大学生考查方式
提升平时测验比重。许多的课程都是非常注重期末考试,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期末突击现象的基本原因。根据大学文理科性质、专业性质,开发出几套大学生考察方式,结合各门课程各自老师教学特点稍加调整。增加大学生平时测验包括上课问答,课堂随练,组织同学之间讨论,上台讲解等多种形式。增加平时测验在学生考核中的比例可积极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由不会学习转为被动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 教学与科研分离
教师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教育学生,现代的大学教师严重偏离教学航道常置学生于不顾。教学与科研分离教师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如何使学生更有效的听取课程获取知识。牺牲了个人的成就但为国家培养出一群人才。而这一群人才总会有几个热爱科学,科研方面的人才自然也就具备的。并且教学与科研分离后还能大大的促进社会性科研机构的兴办。我们都明白国家保障性的科学研究单从科研经费上就遇到瓶颈。科研投入社会部分科研由社会出资让更多的人参与科研将大大的缓解国家资金压力,同时让更多的人思考科学也更有利于国家创新意识的推广。
教师在上课的期间可以引入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人员随堂讲解最前沿最尖端的科研知识(但要简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理解),丰富教学的同时,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引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有渴求更多知识的愿望,使学生主动地靠近科学、研究科学。
4. 改善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教学手法上应由教师死板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教师为辅的观念。教师为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的框架,让学生用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手法获取知识填充框架。积极拓宽教师教学的多方法性,强调师生互动,教师课堂上多多的提出知识性问题,由浅及深慢慢的带动学生去主动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相对较难的知识可适当的形象化具体化,以促进学生理解。教学上可让学生以团队形式主动讲解某一章或一节甚至一个知识点,以促进学生团结性的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教师应该在教育学生方面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上课期间可适当的引入社会现实,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在上课或下课期间传授学生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5. 加大实践力度、拓宽实践方法
大学教育不能过于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最佳学习知识的方法。当代大学教育实践环节次数少,效果差,社会真实性低,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提升大学在校实践的锻炼效果。同时积极引进社会中新的实践方法,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鼓励或者适当帮助学生放假后参加社会性质的活动,如参与各种阶层的工作、社会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锻炼,加强学生全方位的认识我们所处的真实社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6.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严重匮乏的教育资源
目前逐年高考人数下降,我们可以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师资力量,大力引进培养年轻教师。这样,(但这一比例在伦敦大学学院是1:9.7,哈佛大学1:7,加州理工大学1:3。)克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德国大学系统里的教授流动制,鼓励校与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当地重点大学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帮助其他学校发展,缩小两级分化。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的我们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所致。
7. 还教育一个自由,不要让行政化扼杀教育
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本,大学属于教育事业,而教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行政化就不应该出现在大学教育里面。学校应该以对社会输出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考察大学的主要方面。行政化严重影响了大学开明的教学本质,给大学的公平性蒙上阴影。只有开明的良性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培养出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相反行政化的大学流于形式,学生知识力量不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以违反行业规则来获取利益。这样的学生并没有为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只是一种价值的不合理转移(当然前提是学生没有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因而教育开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公平竞争,以便真实有效的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 调查方法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1. 优越性
我们运用面对面直接访问与电话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并对每段访谈录音,所有的受访者都是由小组精心讨论筛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或校友。我们以一位倾听者的角色使沟通顺畅,由于是受访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他们的配合度非常高,他们愿意吐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且愿意把话题讨论深入下去。虽然没有调查问卷搜集的样本多,但是我们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群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中得到了最真实的数据。
2. 局限性
在本次21名受访者中,有20名在校大学生。学生看问题有他们的局限性,我们没有倾听社会大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所以我们分析的问题自然只能代表在校大学生。
此外,由于时间和人数有限,在受访的学生中,我们只采访了在校本科生,没有兼顾到研究生和大专学生。由于受访者的配合程度不一样,重点大学的学生的配合度总体来说比其他学生好,他们对我们的提问思考得更加深刻,回答更具有建设性,所以我们更多的信息来源于他们的回答来源于他们的回答。由于每个受访者的问题不尽相同,所以数据处理起来很棘手。
三、 调查收获
在此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并学习了很多社会知识。侧面了解到了各地独特的处事方法,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在与人对话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应变力的重要。例如部分受访者对于采访有先天性的抵抗,这种抵抗心理会严重影响采访的真实性。当我们适当的转移话题或者主动谈论相关看法后他们大都愿意敞开内心与我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与人分工,相互讨论都大大的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有的同学对于某些事情表现得特别反感,表面上很是惊奇但当我们了解了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就完全理解了他的极端态度。
此次社会实践极富意义,学校应该多多鼓励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近社会。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多方位的认识社会,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意识,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巩在暖/刘为民/雷新华.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
2. 苏星/龚育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中国政府网 * http://www.gov.cn/gjjg/2005-08/01/content_18608.htm
6. 中国历年高考招生人数统计 * http://www.21ic.com/wyzt/200903/33424.htm 7. 中国大学教育的八大弊端.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1381285/2494163238
8. 大学教育弊端. http://wenku.baidu.com/view/905e[**************]09c9a.html 9. 中国与美国本科教学的差异.
10. 《大学有问题》,天地出版社,2004年版
11.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附录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选取的21名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或电话采访。共计500余分钟的录音,本附录摘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部分内容有删减。
(Q为采访者A为被采访者。)
1. 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
经过引荐,我们电话采访了陈伯伯。陈伯伯是某区区委政法委的副书记,分管维稳和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陈伯伯来自湖区一个不通公路只能走水路的小渔村。他有四个姐姐一个弟弟。1983年,陈伯伯考上浙江某重点大学。那一年,陈奶奶已将近六十岁了。
“当时在农村,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其他的出路。”
“我们读书的时候条件特别差。”(以及很多例子)
“我们在大学里,六十分万岁,多一分都是白费。”
“在当时只是考上与没考上的差别。二十多年后,这个差别就非常大了。很多时候这些差别甚至会蔓延到下一代或几代人。”
“教育改变了我的一生。”
陈伯伯教育我的口头禅是“一代读好书,幸福三代人”。
陈伯伯是80年代初参加高考,那个时候他一直希望考政法大学,他的理想是做一名检察官或者律师。后来阴差阳错的去学习林业工程。毕业后被分配到林业局的森林保护站工作,担任林业技术人员。后来下基层,正好遇到了选举,29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乡镇领导干部。由于大学期间自学法律,工作后修读在职法律学位,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进入了区委,进入公检法机关,由外行到内行,在区委这么多年不断靠着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取得了工作上的成功和上级的认可。现在他还是当地党校某法律课程的主讲之一。
陈伯伯还开玩笑说:“我有个同学,他姓朱,连续考了6届,算起来高中读了8年,算起来经历过8届高考,我们都叫他‘朱八届’。不过现在他可是厅级干部了。我们那个时候考几届很正常,我们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走出贫困的农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高考的时代从来就没有什么志愿指导,自主招生。填志愿也是全凭借第一感觉,或者选个保险的录取,拿到通知书了就好。”
当和他谈到现在大学教育问题的时候,他表示很能够理解,因为中国毕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大学在扩招,但是对于数以百万级的考生来说,“重点大学”,“精英大学”,“热门专业”只能算是稀缺的教育资源。为了抢占社会资源,必然要产生很多问题。过去那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方法显然不适合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考核方式也存在很多缺陷,在社会很多时候也是如此。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很多都是我们的政府现在和将来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虽然有很多质疑和抱怨,但是我们正在努力。对于未来,他充满了希望。
2. 教育资源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杨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三学生。他正在紧张的考研复习阶段。本次为电话采访,内容略有删节。
Q: 杨学长你好,先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课题,我们的课题是中国大学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若干年发展的意见,下面我开始问您问题。
A: 好。
Q: 你是否还能回忆起自己的大一生活?
A: 我们大一的课非常的少,主要是用来体验和习惯大学生活吧,改善我们对
大学校园这样一种熟悉程度,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玩的同时学会与人的交往,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大一需要做的是协调好各方面的事情,更好适应校园环境吧。
Q: 那你在读大学之前有没有憧憬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如果有,那么后来与你
现实的大学生活有没有差距?
A: 想是想过,由于我们应试教育一直强调的是读完高考前的这几个月你大学四年就特别轻松特别简单。其实当你真正进入大学时会发现大学生活会是很复杂 的,不像高中时那么简单。高中时候在老师的监督下,跟着老师的进度,今天学好这个,明天学好那个,高中时想的大学没早自习晚自习,想干嘛干嘛。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学,去领悟。很多时候我们上课的老师之间差距非常大,学校的差距也很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等等带来的差距。所以说这是大学需要理解和认识的东西。
Q: 你的大学生活中有哪些不怎么满意的?
A: 像我的话大一大二平时玩的比较多,但是到了大二下学期,大三,专业的
开设,需要很多综合。像我们桥梁工程,首先要学好混凝土,数学,线代这一块。大学为什么要读四年,上课时间非常少,是因为学科是成系统的,而这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无论看起来多么简单的学科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例如英语。而我们是在一个金字塔上慢慢地往上走,在金字塔的下层是非常大的,上层非常小。正是那些基础的东西需要我们大一大二时花很多时间,比如大一高数学不好,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而现在很多学生,比如我,基础学习阶段没有意识到这点,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影响以后的学习。 „„„
Q: 你之前提到自己基础学习阶段玩得比较多和老师之间教学的差距大,那么有没有老师的原因,或者你不满意的地方?
A: 主要自己也没有认真学。有时候我们会可能感觉他们不像高中初中老师对我们的投入多。大学老师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需要娱乐和休息,也需要挣钱养家,需要通过项目和科研证明自己,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里面,不可能每一堂课都特别精彩。大学课时比较少,内容多,我们要理解,要尽量多的去适应它而不是去评价它。老师通过自己的职业技能,来达到对生活的要求,也是他们对父母,子女,家庭的责任,所以一定要理解。就算老师百分之百把精力放在教学上,他也有自己带的研究生,博士生,所以不可能把精力都放在我们本科生上。如果我们自己还不认真学,又怎么能找老
师的原因呢。这个是我们自己学要解决的东西。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没有一定自学能力,在中国这个教育资源相当紧缺的环境下,自己的学习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Q:好的,我非常同意你的这个观点。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学习土木? A: 土木,当时觉得这个学科比较有意思,看到了一座房子,一座大桥,感觉好雄伟啊,然后自己能修,带给自己一种自豪感。说实话,这个东西也比较赚钱。出于自己对于土木了解,选择这个专业。以后想做一个合格的建造师。
Q: 你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
A: 主要看自己的职业规划吧。能学到更多就学更多,现在更倾向于考研吧。感觉本科学的不是特别精,对本专业也不是特别的了解。为了更系统地了解这个工作系统要读完研究生吧。完成研究生学习后再在工地实习工作一两年吧,然后施工,积累经验,然后参加设计,然后尽量往上走,走到管理工作。
Q: 对于每门课程你怎么学习,怎样对待考试?
A: 根据自己的定位,以后可能有用的课程,以后觉得没用的课程,投入的精力不一样吧。我个人觉得,大学里面大部分考试通过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般能上听二分之一的课程,考前看看书,能够过的。但是过也分两种,一种只是考试过了,第二种当时真的掌握了。
除了研究生选拔性的考试外,课开在那儿,必须有人过啊,但是有没有学到东西还是要看自己。
Q: 那你觉得我们学术氛围不好,学术能力低下,于这种轻松通过的考试是否有关?
A: 我觉得关系不大,主要我们缺乏一种体系,缺乏老师的指导吧。就像我说的,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有些课程考与不考可能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必须要学的不能用过与不过来衡量,自己心里应该有杆秤。如果你有了指导,知道这个东西有用,你会自己主动去学。而往往在学校是缺乏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可能有用的东西,与实际应有往往有个时间差,可能五年以后才能用到。有些东西现在自己也不知道有用没用,所以我们需要学校一个指导的机构,知道学生这个东西你可能会用到,你有兴趣就去学,这种氛围才是对的。所以说不是简简单单提高考试难度,就可以达到科技进步啊,这是瞎扯。人才的多样化也需要这样的指导之后,自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哪些需要认真去学,这样就会有些东西你会他不会。
„„
Q: 你怎样看我们统招的专业调剂制度? A; 确实这个调剂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是相对于我们整个高考的群体来说,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资源的紧缺度。很多热门的专业,你也想学,我也想学,人人都想。所以只能通过这种制度,才能公平的去配置我们的教育资源。想学的东西只能自己考分数争取,如果自己的分数不够,只能去妥协。就算在国外,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时候也需要妥协,这种制度当然有一定存在的道理,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去评价的东西。
„„
3. “他们的培养方法和我们的正好相反”
Vienna是沿海某著名985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德语专业,前几天她通过了学校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交流项目的面试,三年级她将在德国学习一年。
„„
Q: 你有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人文素质选修课?
A: 人文素质选修课大部分都是为了凑学分去上的。有,但都是开始觉得有兴趣,可是听了以后觉得和自己当初想得不一样,然后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也没有那么好。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做自己的,现实和理想有很大的差距。 „„.
Q: 你为什么选择去德国留学,你的项目是?
A: 就是大三时在莱比锡学习一年,因为语言嘛,肯定要到母语国家去才会有很好的提高,大三是个很重要的扩展时间。制度上也有原因。因为那边课程表也可以自己组,上自己想上的课,很灵活。也可以开扩眼界,多见识。
Q; 你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德国的教育吗?
A: 我们这边是高中初中都很累,一但考上大学,所有人都觉得轻松了,不怎么认真去学习,然后干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他们的大学是非常严格的,不像我们这么好毕业,如果不努力,三五年读不完很正常。他们高中更注重兴趣,培养综合素质,参加社团什么的。在大学里学习,时间很紧,而且教授也特别严,他们那边打不过就是不能过,怎么求都没有办法。感觉要更加靠实力一点。所以能学到更多东西,学位含金量更高。他们的初高中,大学和我们的大学培养方法正好相反。
他们也注重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他们的那边读职业技术学校不是什么丢脸不上档次的事,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可能还不如一个技校的。
4. 我想过很充实的大学生活
Ivy是本校经济学大一学生,她通过学校的1+2+1项目拿到了乔治·梅森大学的的录取通知,大二大三在美国学习,大四转回本校。
„„
Q: 你觉得我们的专科会不会分得太细?
A: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比较向往香港,加拿大那边教育,大一的时候不分科,在这一年学习中发觉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就不至于非要在高考后几个星期,完全对所有专业一无所知。比如说当时我,看到有一个专业叫金融,一个叫经济学,就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差别,就随便选的一个。在国外有很多时候甚至大三大四才转专业,那个时候才发现喜欢的方向。
Q: 你为什么选择留学?
A: 因为本来是学商科,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是比较好的,想过去接受美国的商科教育,希望可以和更优秀人在一起,自己受到激励。还有个原因,在这一年学习中,都感觉在玩的样子,和自己高中所想象充实的大学生活还是有很大差距
的。我了解那边美方那边的大学生活每周都有周考,最后期末分占得很少,也就是说平时就要很刻苦很努力去学习,平时就要抓紧。那种紧凑而又充实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过的大学生活。不想到了最后四年下来,平时都是玩的,临时的时候看一下通宵版,过了一个假期后就全部忘记了,四年之后完全不知道学了什么。上学期政治经济学看了通宵版考上90分,现在基本上不记得讲过了什么,当然这个很愧疚,真的很愧疚。
这种考试制度,期末考试成绩和我们学到了多少东西关系不大。试卷上要求掌握的靠一时就记住了。可能你的G点比别人高,但是他挖掘地比较深,最后他学的就比你多。
Q: 你平时上课听不听讲?
A: 你要我说实话吗?上学期还认真听了,这学期,也不光是老师的原因,有些课的内容真的很无聊,老师讲得也很无奈,同学们就根本没有回答问题的那种积极。整个课堂气氛就真的很沉闷。后来就不是很想听下去了,后来就会干自己的事情。
更希望老师鼓励学生的思考,启发,而不是填鸭式教育,我觉得,可以在按课件找一些有趣的课题,讲的过程中,组成小组课堂讨论,把气氛调动起来。另外,我们的课本太详细,不需要思考,自学也能看懂,可以从课本上知道一些,应付期末考试。不过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参加过项目的学长都会说在美国他们每天抓得很紧,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观念说服老师和其它同学,拿证据来说服。他们强调为什么,而不是你喜欢哪样就是那样。
5. 行政大于教学,我们的大学本末倒置
Grey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大三学生,辅修金融学,申请了学校与密西根大学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他是一个思想前卫的青年意见领袖,但是也有着年轻人在思想上激进的盲点。
Q: 读高中时有没有对大学的憧憬,和现实的大学生活有哪些差别?
A: 憧憬说不上,当时想的是先过高考这关再说吧。当时想的大学是轻松,自
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没有想太多。但是感觉和差别挺大的。因为中国这个大学无论是从教育模式,学术氛围差别都是挺大的,比如说大学所谓的选修还是相当于高中的被选修。感觉大家拼的目标也不是特别明确,很大大学同学也是在寝室玩玩游戏,打打电脑,也没干啥和科研相关的。大学所谓的学术氛围还是不够浓厚。整个官场的气息也比较重。基本上中国这个大学行政化的制度还是太严重了。什么东西都是行政大于一切嘛。比如说教学活动什么的都不是以学生来着想,而是以某些高校的领导怎么想就得按领导的想法去做。其实感觉现在整个大学还不是以学生为主吧,还是以领导为主,本末有点倒置了。 Q: 为什么辅修金融?
A: 当时填志愿时也是因为西交的电气全国第一,我和父母都商量过,也是出于对以后就业前景的考虑。对电气工程不太了解,也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后来接触到了金融学这一方面,从性格各方面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科学研究,感觉金融比较适合我吧,个人更加喜欢偏人文方面的学科,喜欢更多的与人打交道。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人都是在前进中不断摸索,道路也很难定死,比如说我现在有个很崇高的理想最后也不一定走向它。我觉得人就应该踏踏实实走路吧。现在在金融行业的话,多学点金融方面的知识,以后在这方面有一些建树吧。
Q: 分析你眼中贵校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A: 学生中那些搞学术的学术氛围还是很浓,玩的学生玩的氛围也很浓。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吧,身边也不乏一些神童天才之内的。感觉我们工科性的学校教学还不是很重视吧。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老师教的还行,有些老师忙于科研,对教学备课什么的,教学的效果都很一般,感觉一些教授教学也很一般。感觉学校行政化,效率很低。有些事情并不是为学生着想,有些事情明明可以为学生减一些负担,但为了形式主义非得让学生做。我相信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这些问题。还有我们在培养学生还想都在集中化生产阶段,必须每一个人都一模一样,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路径,孔子时期就已经强调因材施教了,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些学生不适合大学教育,他也就没有必要在大学浪费几年时间。我现在能想到的就这些吧,也是比较不满的几点。 .......
6. 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
蛋蛋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她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学生眼中的好干部。她在2012年7月成为11级最早的一批党员。
„„
Q: 从你考完到填志愿,短短的一个星期内,为什么会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
A: 我之前说了,我做什么事情其实没有目的性的,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要上那个大学去那个城市学那个专业。小学毕业的时候来过一次重庆,觉得重庆好美,以后上大学要来重庆,然后也只知道一个重庆大学嘛。当时选专业就没有仔细考虑,觉得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名字挺好听的,就选了,我真不知道它是个以化学为主的学科,知道就不选了。
Q: 你对毕业后对口的工作有没有了解?
A: 我一直觉得,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虽然有自己的兴趣,比如我喜欢舞蹈,但是现在不可能了吧,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上这条道路。但是以后找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是无关的工作都可以,其实我觉得作什么都好。没有不适合的,只要给我一个机会去做我就要把它做好。没有想过要去考研,想直接工作,有时候觉得大学学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锻炼能力吧。
Q: 你觉得是受教育,而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A: 对,让自己不断变得优秀。
Q: 你怎么样看待大学扩招?
A: 挺好的,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大学生活影响一生。
Q: 你怎样看待有人说,现在我们选专业更多的是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自己喜欢做什么?
A: 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肯定都需要啊,你能说社会不需要法律,不需要经济学,不需要材料学吗。都需要啊,如果社会不需要这个设这门课干嘛。而且我
觉得你高考后来到这个大学也只是一个平台嘛,而不是说这辈子方向就已经定了。他有很多机会例如转专业,选二转什么的,也可以考研深造啊,如果真的喜欢摩一件事情的话可以去追求的。
如果向西方一样大二选专业,还是会听父母意见,受很多影响,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提前一些去做呢,高考前也可以啊。人活了十八年了肯定有一个梦想吧。这只是把它提前或者放后一年的问题。
Q: 关于教学问题,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A: 我觉得大学里面有一些老师的讲课方式确实很难让人接受,比如我就不说了。其实刘老师的讲课真的很不错,我挺喜欢她,挺佩服她的,一个有魅力的女性。有些老师,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他想不想学生接受他,或者他热爱不热爱他的职业。如果他上面说很多,底下同学也不接受的话,他应该会反思怎样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其实我觉得现在改革也比较多的,比如说我们李老师,他就是不断努力在启发。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还是要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方法。但是如果他对这个职业热爱的话会尽力做好。
7. 大学天堂,高中地狱
Gail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二年级,她性格外向开朗很很具有上进心。
Q: 你理想中的大学生活?
A: 因为之前也看过很多资料和书籍。还有听过回来学姐的演讲,她就把大学生活描绘得很好,丰富多彩。关键是高中老师都给你灌输了一个不好的思想,就是上大学之后一切都轻松了。大学是天堂,高中是地狱。我很反对这个概念,我觉得以后要纠正,因为你会很严重发现大学不是这样子的。以至于让很多人在大学后开始颓废,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高中很多老师给他们说大学太好过。我们高中英语老师给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她大学怎么逃课。„„ 可能现在更多地倾向用一种自主性。大学更要求有一个自己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很难寻找。找不到目标嘛,就会很迷茫,以至于找一些其它的东西来填补,比如说打游戏,有时候越陷越深就很难自拔了。我觉得寻找目标这个过程很艰难。真的很难给自己一个定位。很多事情都想去做,但很多事情都没做好。我觉得大学以来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我转专业成功了,转专业成功,但同时也是去了很多东西。„„
至少现在我觉得它(转专业)很正确,现在学的东西让我很开心。下课的时候让我很想去复习,上它的课,我觉得听起来很舒服。
„„
Q; 你和身边的人怎样学习?
A: 我觉得我不太属于考前突击型,也许在这学期可能会有,因为我之前的事情把我很多时间挤掉了。但是这也造成了我自己内心深深的谴责感。身边的很多人都也再认真学习,他们更像是很多年以来养成习惯,觉得不好好读书是件错误的事情。
Q: 你怎么看相对于西方很多学校我们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A: 可能也算是一个制度的原因,外国的宽进严出和中国的严进宽出。中国的大学生压力比较小。我现在有时候看论文,很多人他们就会认为本科论文很简单,
重庆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调查报告
很容易过,其实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太对。还一个就是老师思想灌输的问题,考上大学想怎么学想怎么玩都可以。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才是开始学东西的时候,他们自主性很强。而我们有时候是不得不去学东西。
Q: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A: 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觉得那个时候追求发展自由学术,他的理念就很好。那个时候人的求学欲也很强,他们去学习,就好像你看《恰同学少年》,他们那帮人读书很少为了我以后要去做大官找个好工作什么的。他们思想的和单纯吧,一个是爱国。可能他们那个时候制度也比较开化,不会像现在从小到大一直被学习压着。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学生:
指导教师: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2013年5月
前言
一. 报告说明
采访时间:2013年4月25日——2013年5月17日
采访方式: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
采访对象 :不同学校不同各阶层的当代在校大学生
小组成员:AAAA
BBBB
基本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建筑材料一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建筑材料一班
成员分工:文献资料收集 AAAA BBBB
上部分报告撰写 AAAA
下部分报告撰写 AAAA BBBB
上部分采访 AAAA 1人
下部分采访 BBBB 11人 AAAA9人
二. 调查背景:
1997年,由于文革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为今天祖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培养人才,如果说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教育制度就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根本。三十多年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制度在发展中又暴露了很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制度必须在如今的十字路口上摸索前进的方向。我们组将对他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问题做出调查,并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我们对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三. 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真实的了解中国大学教育体质所存在的弊病,我们站在当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于2013年4月—5月展开了一次以采访为手段的调查。本次采访了21位来自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在校大学生。
主体
报告简介
本次课题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我们通过在线收集资料与查阅文
献,总结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建设人民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并选择了一个特有的访谈对象,以他讲述的亲身经历感受国家教育对个人的人生道路所取得的积极影响。下半部分我们通过大量的采访,调研了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总结了一些大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的宝贵意见。本次采访了二十个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对象,收集了五百余分钟的录音材料。
一.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就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至今历时64年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高等学校从旧时的仿效苏联完成初步改制,到如今21世纪巨变的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在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院校数目剧增。中国高等院校数目自解放初期的229所经过不断地教育改革已发展到了2492所。高校发展期间虽然发生了众多的转折,如1966年到1977年的“十年文革”。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较大的摧残。十年期间合并或关闭大学42所,停止高校招生6年。但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受到国家的重视,文革过后政府对高校的扶植力度和大,在很多方面给予高校特权,大大的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招生人数年年攀升,大学在校人数不断增长以及在职教师数目不断上升。中国大学招生人数自1957年10.6万到2012年的688.8万。在校大学生自解放初期的44.1万到2012年的591.1万。招生范围不断扩展,教学门槛不断降低,学校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更加优良的教学环境。大学在积极培育自身教师水平外还不断地引进海内外高级教师以提高本校教学水平。
拓宽了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大学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业项目。最初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拨付。但随着更多的学生渴望更加先进的知识文化,新的大学学校不断涌现,国家教育支出日益庞大。新的教育体质改革拓宽了高等院校的教学经费来源。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教育经费来源逐步形成“财、税、费、产、社、基”多渠道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轻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充实了教育
经费来源,给个人或社会群体创造了为大学教育添砖加瓦的机会。
改革高等院校招生方式与改革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高等学校招生方式由过去国家单一计划招生转变为既有国家计划招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保送生等多种招生手段。尤以最近几年部分学校受权自主招生大大的增多的高中生进入大学的途径,促进了高等学校招生的力度,降低了人才的流失。由于大学毕业生数目由1977年27万激增到2012年的680万。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已经由以前的学校包分配方式转变为大学生自主择业。大学生自主择业打破了大学生金饭碗的思想,促进了大学生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大大的提升了新时代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
大学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大学基础设施关系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优良的大学环境能大大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良好的大学基础设施能调动大学生的灵活头脑促进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为此国家多次为各级高等院校的基础设施投入经费。先后多次启动“211”工程、“985”工程等。为高等院校引入了较为尖端的实验仪器,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出资修建大学运动场和配套的运动设施。
建立健全了相关大学法律条例条令。国家为鼓励大学教育事业先后多次为国家教育颁布各种法律条文,为大学开辟各项特权,以法律促进大学多方面的教育改革。如《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面对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条文都大大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法律条文以规范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来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要程的意见》等。这一系列文件的发出极大地促进的大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大大的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高级人才为国家现代化社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国家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促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迅速的崛起。然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发展到了今天,制度上没有及时与时俱进,又存在了很多新的问题。
1.
高中老师,对我们灌输了一些错误思想 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承受了比较大的学习压力,75%的同学表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告诉他们大学是天堂,高中是地狱。这样的观点来给那些在水深火热中受煎熬的高三学子予以心灵上的安慰。但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对大学的理解上的差异很大,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入校之后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高三学习特别辛苦,特别努力,进大学后,他们在书本知识重要的学习阶段却卸下一切包袱,开始放纵自己。
2. 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普通高等院校扩招的序幕。仅1999年招生人数就增加51.32万人,增加47.4%。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2144.657万人。一方面是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不断降低的师生比例。许多同学表示一百人两百人的大课堂习以为常。35%的同学表示大学教学资源分布严重不合理。这个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该类学生修不到最初自己想学习的专业,学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客观上造成他们厌学心理,打消他们的学习热情。
3. 教师教学质量问题
有部分同学表示大学教师上课的教学形式与高中差距大。其中同学经常反映的问题是教师上课赶进度,教育不注重学生知识接受度。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师生很少互动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
由于制度上的原因,老师们在学校了为评职称也陷入相互比较的“囚徒困境”。在研究性大学中这一现象最为普遍。教师们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为了证明自己,他们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论文中,所以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上相对较少,所以有学生说,自学成为老师拒绝学生的说辞。短期来看,他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中的对自己回报率要高于花在教学上的回报率,所以他们工作
有所侧重,但是从长期来看,教学上的投入对整个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回报有时候会高于他们现在的努力方向。
4. 关于大学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
对于大学生考察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有15%的同学觉得它大致合理,有20%的人表示大学教育制度对于大学生的考核方式设计合理但是没有很好的实施。检测学生上课质量的问答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点名、签到。并且有同学表示大学考察学生学习的方式比较简单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强调。致使学生学习成为知识的容器,难以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也就导致了高学历难就业的社会现象。
学生们抱怨,教育问题也是制度问题。大学宽进严出的制度并不适合学生的培养,学生很容易能达到毕业要求。由于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心理,在这种制度下的学生没有危机感也没有动力。况且在本科阶段这种学生两极分化的结果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学生思想觉悟也不够高。学生可运用考前突击等各种途径通过考试,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有些学生考试通过后都不知道学过什么,能回忆起来的也是寥寥无几。即使通过考试也不一定真正的掌握这门课很多必须掌握的东西,即使拿到了毕业证也未必达到了毕业要求,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方法即使赢得了考试,却输了人生。
5. 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而有60%的大学生表示当代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比例非常不合理。我们学生自小学起历经初中、高12年全是理论知识,而大学这个小社会理论与实践依然严重失衡。很多同学对此表示不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来所面对的绝对是就业,然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制度所提供给的实践方面却严重不足,难以锻炼到学生就业所需要达到的能力。
有70%的同学表示大学中已有的实践内容质量较差,与真实社会环境差距较大。并且许多实践比较注重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也有同学表示大学里面的社会实践还是有很多种类比如各类社团活动。但其举办力度,锻炼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
6. 人生目标不太明确
只有40%的大学生已经知道读大学的目的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其中10%的同学已经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实施步骤。但仍有60%的同学表示不明白读大学究竟为了读什么,他们没有人生目标,甚至有15%的人表示没有目标也不愿意去选择目标。
高中时期的我们为了争夺十分稀缺的教育资源早已伤了“元气”,大学的时候能安稳的过一天算一天。思想是一个人的主心骨,可是很多学生没有思想,感觉一辈子都被学校家庭社会安排好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们没有目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出的关键词都是迷茫,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迷茫,不知所措,然后找一些其它轻松的东西来填补,来让时间走得更快。这也与我们过去十几年接受的教育有关,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大学制度的问题,十几年来我们都缺乏对人生的思考,从童年开始家长就教育我们学会听话,直到有一天当我们一个人在学校没有“话”可听的时候,我们不知所措。
7. 缺乏人生指导
如果说学生无“话”可听,那么也是因为学校缺乏好的机构来指导学生,或者学校有这样一个机构但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对于我们的专业那些需要重点学习,那些需要重点掌握,在学生眼里,所有的课程不成系统。我们每每学期都有很多课程,前三个学期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然后慢慢过渡到专业课程,很多时候我们到了学习专业课时才后悔前两年没有给自己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打基础的时候我们却在质疑这些东西学来何用。例如有的学生会说,我学材料的为什么要学物理,我学机械的为什么要学化学。
8. 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制约
中国人的观点难以改变,由于我们长期内心固有的恐惧心理,不敢挑战,害怕对未来承受风险。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时下最热门就业形势最好的学科,而对很多新兴发展的学科或者所谓的“冷门”敬而远之。如果上大学不为求知,不为创新,不为奉献而是为了逃避社会竞争,那么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走进校门的第一部,我们就错了。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所谓的“战略眼光”扼杀天才。我们强调好单位,好部门,总是想着依靠外界的环境来逃避竞争,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安稳,我们的思维已经习惯瓜分别人做的蛋糕,而不想为社会做大蛋糕,那么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
9. 关于行政与教学
部分学生认为,行政大于教学,很多事情不以学生和教学为主,本末倒置。许多的大学为了完成政府任务,片面的追求结果,使得很多有益于大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小游戏。开会走形式,举办活动走形式,写论文走形式,搞科研走形式,编教科书走形式。大学形式化严重,这严重违背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理念。
而且形式主义与官僚化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组织,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提及但是完全无法回避的问题,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的内心不够阳光,而是这种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在一边培养学生,而一边使他们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有些学生在学校,他们没有学会发扬求知,探索学术,追求自由,奉献社会的精神,他们四年都在学习一门叫做厚黑学的课程。
总结
一、 意见以及建议
大学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在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大学应该使年轻人变得善于思考并且思维开阔,同时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学识服务自己服务他人。而如今我们的大学在教授我们知识的同时又缺乏对我们思考能力的鼓励,在今天,我们的大学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1. 改正高中老师错误指导学生的大学梦
高中教师不应该使用错误的大学信息,是高中生产生大学天堂化的错误思想。大学梦根植于高中生的内心深处,在成功促进同学们拼命学习以越过高考分数线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梦想的破灭埋下了伏笔。这种错误的大学认识使得许多大学生难以走出心灵上的梦魇,难以快速适应真实的大学生活。与此同时错误的大学梦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人生目标的不明确,由此导致大学生荒废学业毫无目标的毫无建树的浪费青春时光。
2. 改善大学生考查方式
提升平时测验比重。许多的课程都是非常注重期末考试,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期末突击现象的基本原因。根据大学文理科性质、专业性质,开发出几套大学生考察方式,结合各门课程各自老师教学特点稍加调整。增加大学生平时测验包括上课问答,课堂随练,组织同学之间讨论,上台讲解等多种形式。增加平时测验在学生考核中的比例可积极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由不会学习转为被动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 教学与科研分离
教师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教育学生,现代的大学教师严重偏离教学航道常置学生于不顾。教学与科研分离教师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如何使学生更有效的听取课程获取知识。牺牲了个人的成就但为国家培养出一群人才。而这一群人才总会有几个热爱科学,科研方面的人才自然也就具备的。并且教学与科研分离后还能大大的促进社会性科研机构的兴办。我们都明白国家保障性的科学研究单从科研经费上就遇到瓶颈。科研投入社会部分科研由社会出资让更多的人参与科研将大大的缓解国家资金压力,同时让更多的人思考科学也更有利于国家创新意识的推广。
教师在上课的期间可以引入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人员随堂讲解最前沿最尖端的科研知识(但要简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理解),丰富教学的同时,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引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有渴求更多知识的愿望,使学生主动地靠近科学、研究科学。
4. 改善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教学手法上应由教师死板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教师为辅的观念。教师为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的框架,让学生用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手法获取知识填充框架。积极拓宽教师教学的多方法性,强调师生互动,教师课堂上多多的提出知识性问题,由浅及深慢慢的带动学生去主动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相对较难的知识可适当的形象化具体化,以促进学生理解。教学上可让学生以团队形式主动讲解某一章或一节甚至一个知识点,以促进学生团结性的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教师应该在教育学生方面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上课期间可适当的引入社会现实,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在上课或下课期间传授学生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5. 加大实践力度、拓宽实践方法
大学教育不能过于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最佳学习知识的方法。当代大学教育实践环节次数少,效果差,社会真实性低,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提升大学在校实践的锻炼效果。同时积极引进社会中新的实践方法,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鼓励或者适当帮助学生放假后参加社会性质的活动,如参与各种阶层的工作、社会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锻炼,加强学生全方位的认识我们所处的真实社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6.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严重匮乏的教育资源
目前逐年高考人数下降,我们可以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师资力量,大力引进培养年轻教师。这样,(但这一比例在伦敦大学学院是1:9.7,哈佛大学1:7,加州理工大学1:3。)克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德国大学系统里的教授流动制,鼓励校与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当地重点大学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帮助其他学校发展,缩小两级分化。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的我们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所致。
7. 还教育一个自由,不要让行政化扼杀教育
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本,大学属于教育事业,而教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行政化就不应该出现在大学教育里面。学校应该以对社会输出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考察大学的主要方面。行政化严重影响了大学开明的教学本质,给大学的公平性蒙上阴影。只有开明的良性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培养出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相反行政化的大学流于形式,学生知识力量不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以违反行业规则来获取利益。这样的学生并没有为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只是一种价值的不合理转移(当然前提是学生没有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因而教育开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公平竞争,以便真实有效的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 调查方法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1. 优越性
我们运用面对面直接访问与电话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并对每段访谈录音,所有的受访者都是由小组精心讨论筛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或校友。我们以一位倾听者的角色使沟通顺畅,由于是受访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他们的配合度非常高,他们愿意吐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且愿意把话题讨论深入下去。虽然没有调查问卷搜集的样本多,但是我们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群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中得到了最真实的数据。
2. 局限性
在本次21名受访者中,有20名在校大学生。学生看问题有他们的局限性,我们没有倾听社会大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所以我们分析的问题自然只能代表在校大学生。
此外,由于时间和人数有限,在受访的学生中,我们只采访了在校本科生,没有兼顾到研究生和大专学生。由于受访者的配合程度不一样,重点大学的学生的配合度总体来说比其他学生好,他们对我们的提问思考得更加深刻,回答更具有建设性,所以我们更多的信息来源于他们的回答来源于他们的回答。由于每个受访者的问题不尽相同,所以数据处理起来很棘手。
三、 调查收获
在此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并学习了很多社会知识。侧面了解到了各地独特的处事方法,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在与人对话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应变力的重要。例如部分受访者对于采访有先天性的抵抗,这种抵抗心理会严重影响采访的真实性。当我们适当的转移话题或者主动谈论相关看法后他们大都愿意敞开内心与我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与人分工,相互讨论都大大的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有的同学对于某些事情表现得特别反感,表面上很是惊奇但当我们了解了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就完全理解了他的极端态度。
此次社会实践极富意义,学校应该多多鼓励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近社会。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多方位的认识社会,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意识,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巩在暖/刘为民/雷新华.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
2. 苏星/龚育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中国政府网 * http://www.gov.cn/gjjg/2005-08/01/content_18608.htm
6. 中国历年高考招生人数统计 * http://www.21ic.com/wyzt/200903/33424.htm 7. 中国大学教育的八大弊端.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1381285/2494163238
8. 大学教育弊端. http://wenku.baidu.com/view/905e[**************]09c9a.html 9. 中国与美国本科教学的差异.
10. 《大学有问题》,天地出版社,2004年版
11.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附录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选取的21名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或电话采访。共计500余分钟的录音,本附录摘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部分内容有删减。
(Q为采访者A为被采访者。)
1. 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
经过引荐,我们电话采访了陈伯伯。陈伯伯是某区区委政法委的副书记,分管维稳和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陈伯伯来自湖区一个不通公路只能走水路的小渔村。他有四个姐姐一个弟弟。1983年,陈伯伯考上浙江某重点大学。那一年,陈奶奶已将近六十岁了。
“当时在农村,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其他的出路。”
“我们读书的时候条件特别差。”(以及很多例子)
“我们在大学里,六十分万岁,多一分都是白费。”
“在当时只是考上与没考上的差别。二十多年后,这个差别就非常大了。很多时候这些差别甚至会蔓延到下一代或几代人。”
“教育改变了我的一生。”
陈伯伯教育我的口头禅是“一代读好书,幸福三代人”。
陈伯伯是80年代初参加高考,那个时候他一直希望考政法大学,他的理想是做一名检察官或者律师。后来阴差阳错的去学习林业工程。毕业后被分配到林业局的森林保护站工作,担任林业技术人员。后来下基层,正好遇到了选举,29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乡镇领导干部。由于大学期间自学法律,工作后修读在职法律学位,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进入了区委,进入公检法机关,由外行到内行,在区委这么多年不断靠着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取得了工作上的成功和上级的认可。现在他还是当地党校某法律课程的主讲之一。
陈伯伯还开玩笑说:“我有个同学,他姓朱,连续考了6届,算起来高中读了8年,算起来经历过8届高考,我们都叫他‘朱八届’。不过现在他可是厅级干部了。我们那个时候考几届很正常,我们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走出贫困的农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高考的时代从来就没有什么志愿指导,自主招生。填志愿也是全凭借第一感觉,或者选个保险的录取,拿到通知书了就好。”
当和他谈到现在大学教育问题的时候,他表示很能够理解,因为中国毕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大学在扩招,但是对于数以百万级的考生来说,“重点大学”,“精英大学”,“热门专业”只能算是稀缺的教育资源。为了抢占社会资源,必然要产生很多问题。过去那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方法显然不适合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考核方式也存在很多缺陷,在社会很多时候也是如此。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很多都是我们的政府现在和将来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虽然有很多质疑和抱怨,但是我们正在努力。对于未来,他充满了希望。
2. 教育资源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杨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三学生。他正在紧张的考研复习阶段。本次为电话采访,内容略有删节。
Q: 杨学长你好,先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课题,我们的课题是中国大学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若干年发展的意见,下面我开始问您问题。
A: 好。
Q: 你是否还能回忆起自己的大一生活?
A: 我们大一的课非常的少,主要是用来体验和习惯大学生活吧,改善我们对
大学校园这样一种熟悉程度,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玩的同时学会与人的交往,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大一需要做的是协调好各方面的事情,更好适应校园环境吧。
Q: 那你在读大学之前有没有憧憬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如果有,那么后来与你
现实的大学生活有没有差距?
A: 想是想过,由于我们应试教育一直强调的是读完高考前的这几个月你大学四年就特别轻松特别简单。其实当你真正进入大学时会发现大学生活会是很复杂 的,不像高中时那么简单。高中时候在老师的监督下,跟着老师的进度,今天学好这个,明天学好那个,高中时想的大学没早自习晚自习,想干嘛干嘛。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学,去领悟。很多时候我们上课的老师之间差距非常大,学校的差距也很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等等带来的差距。所以说这是大学需要理解和认识的东西。
Q: 你的大学生活中有哪些不怎么满意的?
A: 像我的话大一大二平时玩的比较多,但是到了大二下学期,大三,专业的
开设,需要很多综合。像我们桥梁工程,首先要学好混凝土,数学,线代这一块。大学为什么要读四年,上课时间非常少,是因为学科是成系统的,而这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无论看起来多么简单的学科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例如英语。而我们是在一个金字塔上慢慢地往上走,在金字塔的下层是非常大的,上层非常小。正是那些基础的东西需要我们大一大二时花很多时间,比如大一高数学不好,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而现在很多学生,比如我,基础学习阶段没有意识到这点,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影响以后的学习。 „„„
Q: 你之前提到自己基础学习阶段玩得比较多和老师之间教学的差距大,那么有没有老师的原因,或者你不满意的地方?
A: 主要自己也没有认真学。有时候我们会可能感觉他们不像高中初中老师对我们的投入多。大学老师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需要娱乐和休息,也需要挣钱养家,需要通过项目和科研证明自己,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里面,不可能每一堂课都特别精彩。大学课时比较少,内容多,我们要理解,要尽量多的去适应它而不是去评价它。老师通过自己的职业技能,来达到对生活的要求,也是他们对父母,子女,家庭的责任,所以一定要理解。就算老师百分之百把精力放在教学上,他也有自己带的研究生,博士生,所以不可能把精力都放在我们本科生上。如果我们自己还不认真学,又怎么能找老
师的原因呢。这个是我们自己学要解决的东西。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没有一定自学能力,在中国这个教育资源相当紧缺的环境下,自己的学习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Q:好的,我非常同意你的这个观点。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学习土木? A: 土木,当时觉得这个学科比较有意思,看到了一座房子,一座大桥,感觉好雄伟啊,然后自己能修,带给自己一种自豪感。说实话,这个东西也比较赚钱。出于自己对于土木了解,选择这个专业。以后想做一个合格的建造师。
Q: 你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
A: 主要看自己的职业规划吧。能学到更多就学更多,现在更倾向于考研吧。感觉本科学的不是特别精,对本专业也不是特别的了解。为了更系统地了解这个工作系统要读完研究生吧。完成研究生学习后再在工地实习工作一两年吧,然后施工,积累经验,然后参加设计,然后尽量往上走,走到管理工作。
Q: 对于每门课程你怎么学习,怎样对待考试?
A: 根据自己的定位,以后可能有用的课程,以后觉得没用的课程,投入的精力不一样吧。我个人觉得,大学里面大部分考试通过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般能上听二分之一的课程,考前看看书,能够过的。但是过也分两种,一种只是考试过了,第二种当时真的掌握了。
除了研究生选拔性的考试外,课开在那儿,必须有人过啊,但是有没有学到东西还是要看自己。
Q: 那你觉得我们学术氛围不好,学术能力低下,于这种轻松通过的考试是否有关?
A: 我觉得关系不大,主要我们缺乏一种体系,缺乏老师的指导吧。就像我说的,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有些课程考与不考可能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必须要学的不能用过与不过来衡量,自己心里应该有杆秤。如果你有了指导,知道这个东西有用,你会自己主动去学。而往往在学校是缺乏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可能有用的东西,与实际应有往往有个时间差,可能五年以后才能用到。有些东西现在自己也不知道有用没用,所以我们需要学校一个指导的机构,知道学生这个东西你可能会用到,你有兴趣就去学,这种氛围才是对的。所以说不是简简单单提高考试难度,就可以达到科技进步啊,这是瞎扯。人才的多样化也需要这样的指导之后,自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哪些需要认真去学,这样就会有些东西你会他不会。
„„
Q: 你怎样看我们统招的专业调剂制度? A; 确实这个调剂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是相对于我们整个高考的群体来说,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资源的紧缺度。很多热门的专业,你也想学,我也想学,人人都想。所以只能通过这种制度,才能公平的去配置我们的教育资源。想学的东西只能自己考分数争取,如果自己的分数不够,只能去妥协。就算在国外,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时候也需要妥协,这种制度当然有一定存在的道理,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去评价的东西。
„„
3. “他们的培养方法和我们的正好相反”
Vienna是沿海某著名985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德语专业,前几天她通过了学校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交流项目的面试,三年级她将在德国学习一年。
„„
Q: 你有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人文素质选修课?
A: 人文素质选修课大部分都是为了凑学分去上的。有,但都是开始觉得有兴趣,可是听了以后觉得和自己当初想得不一样,然后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也没有那么好。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做自己的,现实和理想有很大的差距。 „„.
Q: 你为什么选择去德国留学,你的项目是?
A: 就是大三时在莱比锡学习一年,因为语言嘛,肯定要到母语国家去才会有很好的提高,大三是个很重要的扩展时间。制度上也有原因。因为那边课程表也可以自己组,上自己想上的课,很灵活。也可以开扩眼界,多见识。
Q; 你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德国的教育吗?
A: 我们这边是高中初中都很累,一但考上大学,所有人都觉得轻松了,不怎么认真去学习,然后干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他们的大学是非常严格的,不像我们这么好毕业,如果不努力,三五年读不完很正常。他们高中更注重兴趣,培养综合素质,参加社团什么的。在大学里学习,时间很紧,而且教授也特别严,他们那边打不过就是不能过,怎么求都没有办法。感觉要更加靠实力一点。所以能学到更多东西,学位含金量更高。他们的初高中,大学和我们的大学培养方法正好相反。
他们也注重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他们的那边读职业技术学校不是什么丢脸不上档次的事,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可能还不如一个技校的。
4. 我想过很充实的大学生活
Ivy是本校经济学大一学生,她通过学校的1+2+1项目拿到了乔治·梅森大学的的录取通知,大二大三在美国学习,大四转回本校。
„„
Q: 你觉得我们的专科会不会分得太细?
A: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比较向往香港,加拿大那边教育,大一的时候不分科,在这一年学习中发觉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就不至于非要在高考后几个星期,完全对所有专业一无所知。比如说当时我,看到有一个专业叫金融,一个叫经济学,就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差别,就随便选的一个。在国外有很多时候甚至大三大四才转专业,那个时候才发现喜欢的方向。
Q: 你为什么选择留学?
A: 因为本来是学商科,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是比较好的,想过去接受美国的商科教育,希望可以和更优秀人在一起,自己受到激励。还有个原因,在这一年学习中,都感觉在玩的样子,和自己高中所想象充实的大学生活还是有很大差距
的。我了解那边美方那边的大学生活每周都有周考,最后期末分占得很少,也就是说平时就要很刻苦很努力去学习,平时就要抓紧。那种紧凑而又充实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过的大学生活。不想到了最后四年下来,平时都是玩的,临时的时候看一下通宵版,过了一个假期后就全部忘记了,四年之后完全不知道学了什么。上学期政治经济学看了通宵版考上90分,现在基本上不记得讲过了什么,当然这个很愧疚,真的很愧疚。
这种考试制度,期末考试成绩和我们学到了多少东西关系不大。试卷上要求掌握的靠一时就记住了。可能你的G点比别人高,但是他挖掘地比较深,最后他学的就比你多。
Q: 你平时上课听不听讲?
A: 你要我说实话吗?上学期还认真听了,这学期,也不光是老师的原因,有些课的内容真的很无聊,老师讲得也很无奈,同学们就根本没有回答问题的那种积极。整个课堂气氛就真的很沉闷。后来就不是很想听下去了,后来就会干自己的事情。
更希望老师鼓励学生的思考,启发,而不是填鸭式教育,我觉得,可以在按课件找一些有趣的课题,讲的过程中,组成小组课堂讨论,把气氛调动起来。另外,我们的课本太详细,不需要思考,自学也能看懂,可以从课本上知道一些,应付期末考试。不过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参加过项目的学长都会说在美国他们每天抓得很紧,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观念说服老师和其它同学,拿证据来说服。他们强调为什么,而不是你喜欢哪样就是那样。
5. 行政大于教学,我们的大学本末倒置
Grey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大三学生,辅修金融学,申请了学校与密西根大学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他是一个思想前卫的青年意见领袖,但是也有着年轻人在思想上激进的盲点。
Q: 读高中时有没有对大学的憧憬,和现实的大学生活有哪些差别?
A: 憧憬说不上,当时想的是先过高考这关再说吧。当时想的大学是轻松,自
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没有想太多。但是感觉和差别挺大的。因为中国这个大学无论是从教育模式,学术氛围差别都是挺大的,比如说大学所谓的选修还是相当于高中的被选修。感觉大家拼的目标也不是特别明确,很大大学同学也是在寝室玩玩游戏,打打电脑,也没干啥和科研相关的。大学所谓的学术氛围还是不够浓厚。整个官场的气息也比较重。基本上中国这个大学行政化的制度还是太严重了。什么东西都是行政大于一切嘛。比如说教学活动什么的都不是以学生来着想,而是以某些高校的领导怎么想就得按领导的想法去做。其实感觉现在整个大学还不是以学生为主吧,还是以领导为主,本末有点倒置了。 Q: 为什么辅修金融?
A: 当时填志愿时也是因为西交的电气全国第一,我和父母都商量过,也是出于对以后就业前景的考虑。对电气工程不太了解,也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后来接触到了金融学这一方面,从性格各方面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科学研究,感觉金融比较适合我吧,个人更加喜欢偏人文方面的学科,喜欢更多的与人打交道。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人都是在前进中不断摸索,道路也很难定死,比如说我现在有个很崇高的理想最后也不一定走向它。我觉得人就应该踏踏实实走路吧。现在在金融行业的话,多学点金融方面的知识,以后在这方面有一些建树吧。
Q: 分析你眼中贵校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A: 学生中那些搞学术的学术氛围还是很浓,玩的学生玩的氛围也很浓。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吧,身边也不乏一些神童天才之内的。感觉我们工科性的学校教学还不是很重视吧。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老师教的还行,有些老师忙于科研,对教学备课什么的,教学的效果都很一般,感觉一些教授教学也很一般。感觉学校行政化,效率很低。有些事情并不是为学生着想,有些事情明明可以为学生减一些负担,但为了形式主义非得让学生做。我相信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这些问题。还有我们在培养学生还想都在集中化生产阶段,必须每一个人都一模一样,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路径,孔子时期就已经强调因材施教了,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些学生不适合大学教育,他也就没有必要在大学浪费几年时间。我现在能想到的就这些吧,也是比较不满的几点。 .......
6. 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
蛋蛋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她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学生眼中的好干部。她在2012年7月成为11级最早的一批党员。
„„
Q: 从你考完到填志愿,短短的一个星期内,为什么会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
A: 我之前说了,我做什么事情其实没有目的性的,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要上那个大学去那个城市学那个专业。小学毕业的时候来过一次重庆,觉得重庆好美,以后上大学要来重庆,然后也只知道一个重庆大学嘛。当时选专业就没有仔细考虑,觉得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名字挺好听的,就选了,我真不知道它是个以化学为主的学科,知道就不选了。
Q: 你对毕业后对口的工作有没有了解?
A: 我一直觉得,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虽然有自己的兴趣,比如我喜欢舞蹈,但是现在不可能了吧,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上这条道路。但是以后找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是无关的工作都可以,其实我觉得作什么都好。没有不适合的,只要给我一个机会去做我就要把它做好。没有想过要去考研,想直接工作,有时候觉得大学学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锻炼能力吧。
Q: 你觉得是受教育,而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A: 对,让自己不断变得优秀。
Q: 你怎么样看待大学扩招?
A: 挺好的,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大学生活影响一生。
Q: 你怎样看待有人说,现在我们选专业更多的是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自己喜欢做什么?
A: 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肯定都需要啊,你能说社会不需要法律,不需要经济学,不需要材料学吗。都需要啊,如果社会不需要这个设这门课干嘛。而且我
觉得你高考后来到这个大学也只是一个平台嘛,而不是说这辈子方向就已经定了。他有很多机会例如转专业,选二转什么的,也可以考研深造啊,如果真的喜欢摩一件事情的话可以去追求的。
如果向西方一样大二选专业,还是会听父母意见,受很多影响,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提前一些去做呢,高考前也可以啊。人活了十八年了肯定有一个梦想吧。这只是把它提前或者放后一年的问题。
Q: 关于教学问题,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A: 我觉得大学里面有一些老师的讲课方式确实很难让人接受,比如我就不说了。其实刘老师的讲课真的很不错,我挺喜欢她,挺佩服她的,一个有魅力的女性。有些老师,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他想不想学生接受他,或者他热爱不热爱他的职业。如果他上面说很多,底下同学也不接受的话,他应该会反思怎样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其实我觉得现在改革也比较多的,比如说我们李老师,他就是不断努力在启发。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还是要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方法。但是如果他对这个职业热爱的话会尽力做好。
7. 大学天堂,高中地狱
Gail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二年级,她性格外向开朗很很具有上进心。
Q: 你理想中的大学生活?
A: 因为之前也看过很多资料和书籍。还有听过回来学姐的演讲,她就把大学生活描绘得很好,丰富多彩。关键是高中老师都给你灌输了一个不好的思想,就是上大学之后一切都轻松了。大学是天堂,高中是地狱。我很反对这个概念,我觉得以后要纠正,因为你会很严重发现大学不是这样子的。以至于让很多人在大学后开始颓废,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高中很多老师给他们说大学太好过。我们高中英语老师给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她大学怎么逃课。„„ 可能现在更多地倾向用一种自主性。大学更要求有一个自己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很难寻找。找不到目标嘛,就会很迷茫,以至于找一些其它的东西来填补,比如说打游戏,有时候越陷越深就很难自拔了。我觉得寻找目标这个过程很艰难。真的很难给自己一个定位。很多事情都想去做,但很多事情都没做好。我觉得大学以来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我转专业成功了,转专业成功,但同时也是去了很多东西。„„
至少现在我觉得它(转专业)很正确,现在学的东西让我很开心。下课的时候让我很想去复习,上它的课,我觉得听起来很舒服。
„„
Q; 你和身边的人怎样学习?
A: 我觉得我不太属于考前突击型,也许在这学期可能会有,因为我之前的事情把我很多时间挤掉了。但是这也造成了我自己内心深深的谴责感。身边的很多人都也再认真学习,他们更像是很多年以来养成习惯,觉得不好好读书是件错误的事情。
Q: 你怎么看相对于西方很多学校我们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A: 可能也算是一个制度的原因,外国的宽进严出和中国的严进宽出。中国的大学生压力比较小。我现在有时候看论文,很多人他们就会认为本科论文很简单,
重庆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调查报告
很容易过,其实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太对。还一个就是老师思想灌输的问题,考上大学想怎么学想怎么玩都可以。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才是开始学东西的时候,他们自主性很强。而我们有时候是不得不去学东西。
Q: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A: 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觉得那个时候追求发展自由学术,他的理念就很好。那个时候人的求学欲也很强,他们去学习,就好像你看《恰同学少年》,他们那帮人读书很少为了我以后要去做大官找个好工作什么的。他们思想的和单纯吧,一个是爱国。可能他们那个时候制度也比较开化,不会像现在从小到大一直被学习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