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看社会公平问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社会公平的问题以及促进

——以高考为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得到显著改善,这毋庸置疑。但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并没有像小平同志所说带动后富,我们所看到的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用封建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句话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显示公平的问题,由于社会公平这个概念过于宽泛,在这里我以让大家最难忘怀的高考为例来阐述我的观点。

每年的六月七、八号是全国统一的高考的日子,无数莘莘学子怀揣着希望、梦想走进考场。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学生选择高考这条路呢?因为很多家庭贫寒的孩子想通过高考这条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既然高考被千百万学子寄予如此之大的希望,那么高考真的公平吗?它真的能经得起全国人民的检验?

首先,从高考的命题形式来讲,它虽然是全国普通高中统一招生考试,但是高考只是时间上的统一,并不是统一试卷,只不过是徒有其名罢了。很多省份都是自主命题,并不使用全国卷。而我要说的问

题就在自主命题上。自主命题是各个省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命题,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保护本省考生的情况,试题难易程度与试题类型可能会没有全国卷那么准或者说是公正,这是其一。其二,自主命题的省份在命题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本土元素,或者是发生在本省的热门事件,那么本省学校就会根据这些来押题,并且准确率比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要高得多,比如山东试题出现“三孔”的几率就会很高,考生在复习中就会考虑到这一问题(这是一山东同学亲口告诉我的),而使用全国卷的考生就只能普遍撒网,效率与效果当然不如自主命题省份的考生,那么也就无公平可言了。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来讲,即使全国使用同样的试卷,那么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差异,那么因经济差异而导致的地区教育差异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都知道,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一般来说该地区教育水平也比较高,反之,如果经济发展落后,该地区的教育水平也比较低。在我国,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那么东部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中西部地区高很多。那么,即使全国统一试卷,也会面临着地区的教育差异。那么从微观上来看,这种差异其实就是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异。请问这公平吗?

再次,从考生数量上来讲,即使全国统一了试卷,又消除了地方教育水平的不公平,但每个省份的考生数量千差万别,而重点大学(尤指省外重点大学)对考生数量参差不齐的省份的招生数量并不与该省

份的考生数量挂钩。简言之,北京大学对考生人数众多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的招生人数远远少于对北京这种只有几万名考生省市的招生人数。尤其是清华、北大、人大等教育部直隶的公立大学,既然这些大学是公立的,属于国家所有,那么也就是应当面向全国学生,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那么北京大学成为北京人大学也就说不过去了。

然后,从生源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的矛盾上来讲,不公平也尤为突出。河南、河北等这些省份都是人口大省,当然,也是考生大省。像河南14年高考考生就有72万人,甚至超过有的省份的总人口,但是,在河北、河南的重点大学却少之又少。作为一名河南考生,我对于河南的印象更为直接。河南虽然考生众多,然而省内名校资源屈指可数。河南省只有一所“211”工程大学,并没有“985”工程大学。省内唯一一所“211”大学——郑州大学也是在每省必须有一个“211”大学硬指标下确定下来的。与此同时,省外名牌大学并没有照顾这些考生大省,官方报出的对这些省份扩招的人数相对于它们对本省的招生也是九牛一毛。这些都难以让我看到公平。

最后,高考的这种不公平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前几年的特长生、省市级优秀三好学生等的加分,这些都助长了高考的这种不平等。

高考作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阶梯,作为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它的不平等显然会放大社会的其他矛盾,比如考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高考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学生发展、进步的工具,它与千家万户都

着理不清的联系,高考的公平对于这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考的改革成为日趋紧迫的任务,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凸显高考的公平。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考改革的热切期盼,我国政府也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中国,高考已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务院去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次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这些改革会给高考、高校和考生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能否平衡好考试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淡化高考竞技色彩 素质教育才能见效

“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是,过早地文理分科,填鸭式的重复练习,只看分数而忽视其他能力的教育,无一不是创新思维的大敌。

考试,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科学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如何能通过高考更好地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一直都是高考的改革方向。30多年来,高考在考试内容和招生制度上历经了多次调整。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来看,考五门、考七门,3+x,3+2,文理分科,文理综合,各地尝试过各种不同的组合,去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全科覆盖、文理不分、淡化分数、成绩等级化、英语一年两试等措施。 不难看出,这些改革对于目前陷入分数死局中的教育来说,正是切实对症的纠偏之举,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高考承担着为国家和未来发展培养、选拔人才的重任。“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开阔的眼光、发散的思维、闪光的创意,而过早地文理分科,填鸭式的重复练习,只看分数而忽视其他能力的教育,无一不是创新思维的大敌。这一切都是长久以来在高考指挥棒下形成的,也需要通过发挥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正向作用,引导学校和考生都能在各科上平均用力,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让学生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结合自己的兴趣学习,而不是花很多时间重复练习高考后再也用不上的知识,变“自古华山一条路”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然,也要看到两点,一是中国的高考一直走在科学与公平的平衡木上,不唯分是举的改革设计是为了更科学的选人,可如何兼顾公平,需要更多配套措施。二是改革的制度设计已经有了,真正见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只要方向正确,不宜频繁变动,毕竟,高考关系到将近一千万考生,牵涉方方面面,每一次改革变动,都有巨大成本。如果频繁改革,实际上也是在折腾家长、考生、学校。对于改革,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多一点宽容,才能让改革从容前行。

让偏才、怪才也能进入大学殿堂

未来的高校招生,应将高考分数视作一个基础性的参考指标,在某一个分数线之上,让高校“自选动作”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招生方式最为明显的改革动作,就是进一步扩大了自主招生的比例。虽然与主流的高考模式相比,自主招生的影响范围还非常有限,但这无疑代表了一种方向:对学生施加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赋予学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在这种改革思路引领下,未来高考才可能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标。让以往被统一的高考分数线挡在名校门外的偏才、怪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型人才,得以进入大学殿堂。

当然,高校招生首先是要有公平,其次才是有特色。淡化高考成绩,并不意味着不要公平,而是要从绝对的“分数公平”转为相对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即在赋予了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也严禁高校假借特长之名给一些有背景的学生“开后门”。最近几年自主招生问题频出,也是因为给了高校自由,却没有足够的监督。在今后的招生改革过程,尤其要汲取这一教训,让教育部门、媒体、社会、学校共同对高考招生进行监督。

不妨将高考作弊纳入个人信用体系

对高考作弊“零容忍”,不仅体现在考场的高科技防弊技术,更体现在严厉的事后追责。

对高考作弊“零容忍”,不仅体现在考场的高科技防弊技术,更体现在严厉的事后追责,只有在法治框图内,大大提高作弊成本,才能有效抑制作弊冲动。

合理增减政策性加分,更显公平

几年前,有很多通过那些优惠性政策进入大学,这对于其他学生

来讲当然是很大的不公平。比如运动员、各种特长生、学科竞赛获奖者,高考给予他们加分更加显示的是个体间的特权差异,高考也就失去了它本质的目的。因此我国政府在15年的高考中明确提出取消这些不合理的政策性加分,这不得说是高考的一大进步。当然,取消政策性也应该有所保留,并不能一股脑取消所有的加分政策。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与民族团结,烈士家属、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都要照顾,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政策性倾斜,保证农村寒门学子的入学率,这其实也包含很多政治需要。

我认为通过以上措施才能更加凸显高考的公平,以及政府对下层民众的关怀,虽然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才是一个政党的为政之道。

仅仅从一个高考中我们就可以透视出这个社会的制度性的不公平之处,那么对与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以及瞬息万变、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来讲,这种不公平会表现出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那些依靠国民共有的矿产资源矿场主,可能他们只是在很久之前发现了他们,然后就发了家,从此他们就可以雇一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工作。那些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们,他们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默默无闻地为城市做着贡献,然而偌大的城市始终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以及他们的医疗都难以得到保障,然而他们虽然为城市建设牺牲了这么多,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拿着最微薄的报酬。当今中国社会的财富只集中一小部分人中,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的硕果并没有遍及全体国

民,贫困者能占据社会的绝大部分,社会分化严重。而财富的不公平必将导致社会地位的不公平,然后就会摩擦出各种社会不满的火花,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如今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转型的关键期,而我党在改革中平衡各个阶层的力量,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则显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全部看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社会公平的问题以及促进

——以高考为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得到显著改善,这毋庸置疑。但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并没有像小平同志所说带动后富,我们所看到的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用封建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句话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显示公平的问题,由于社会公平这个概念过于宽泛,在这里我以让大家最难忘怀的高考为例来阐述我的观点。

每年的六月七、八号是全国统一的高考的日子,无数莘莘学子怀揣着希望、梦想走进考场。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学生选择高考这条路呢?因为很多家庭贫寒的孩子想通过高考这条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既然高考被千百万学子寄予如此之大的希望,那么高考真的公平吗?它真的能经得起全国人民的检验?

首先,从高考的命题形式来讲,它虽然是全国普通高中统一招生考试,但是高考只是时间上的统一,并不是统一试卷,只不过是徒有其名罢了。很多省份都是自主命题,并不使用全国卷。而我要说的问

题就在自主命题上。自主命题是各个省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命题,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保护本省考生的情况,试题难易程度与试题类型可能会没有全国卷那么准或者说是公正,这是其一。其二,自主命题的省份在命题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本土元素,或者是发生在本省的热门事件,那么本省学校就会根据这些来押题,并且准确率比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要高得多,比如山东试题出现“三孔”的几率就会很高,考生在复习中就会考虑到这一问题(这是一山东同学亲口告诉我的),而使用全国卷的考生就只能普遍撒网,效率与效果当然不如自主命题省份的考生,那么也就无公平可言了。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来讲,即使全国使用同样的试卷,那么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差异,那么因经济差异而导致的地区教育差异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都知道,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一般来说该地区教育水平也比较高,反之,如果经济发展落后,该地区的教育水平也比较低。在我国,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那么东部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中西部地区高很多。那么,即使全国统一试卷,也会面临着地区的教育差异。那么从微观上来看,这种差异其实就是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异。请问这公平吗?

再次,从考生数量上来讲,即使全国统一了试卷,又消除了地方教育水平的不公平,但每个省份的考生数量千差万别,而重点大学(尤指省外重点大学)对考生数量参差不齐的省份的招生数量并不与该省

份的考生数量挂钩。简言之,北京大学对考生人数众多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的招生人数远远少于对北京这种只有几万名考生省市的招生人数。尤其是清华、北大、人大等教育部直隶的公立大学,既然这些大学是公立的,属于国家所有,那么也就是应当面向全国学生,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那么北京大学成为北京人大学也就说不过去了。

然后,从生源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的矛盾上来讲,不公平也尤为突出。河南、河北等这些省份都是人口大省,当然,也是考生大省。像河南14年高考考生就有72万人,甚至超过有的省份的总人口,但是,在河北、河南的重点大学却少之又少。作为一名河南考生,我对于河南的印象更为直接。河南虽然考生众多,然而省内名校资源屈指可数。河南省只有一所“211”工程大学,并没有“985”工程大学。省内唯一一所“211”大学——郑州大学也是在每省必须有一个“211”大学硬指标下确定下来的。与此同时,省外名牌大学并没有照顾这些考生大省,官方报出的对这些省份扩招的人数相对于它们对本省的招生也是九牛一毛。这些都难以让我看到公平。

最后,高考的这种不公平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前几年的特长生、省市级优秀三好学生等的加分,这些都助长了高考的这种不平等。

高考作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阶梯,作为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它的不平等显然会放大社会的其他矛盾,比如考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高考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学生发展、进步的工具,它与千家万户都

着理不清的联系,高考的公平对于这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考的改革成为日趋紧迫的任务,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凸显高考的公平。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考改革的热切期盼,我国政府也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中国,高考已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务院去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次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这些改革会给高考、高校和考生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能否平衡好考试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淡化高考竞技色彩 素质教育才能见效

“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是,过早地文理分科,填鸭式的重复练习,只看分数而忽视其他能力的教育,无一不是创新思维的大敌。

考试,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科学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如何能通过高考更好地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一直都是高考的改革方向。30多年来,高考在考试内容和招生制度上历经了多次调整。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来看,考五门、考七门,3+x,3+2,文理分科,文理综合,各地尝试过各种不同的组合,去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全科覆盖、文理不分、淡化分数、成绩等级化、英语一年两试等措施。 不难看出,这些改革对于目前陷入分数死局中的教育来说,正是切实对症的纠偏之举,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高考承担着为国家和未来发展培养、选拔人才的重任。“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开阔的眼光、发散的思维、闪光的创意,而过早地文理分科,填鸭式的重复练习,只看分数而忽视其他能力的教育,无一不是创新思维的大敌。这一切都是长久以来在高考指挥棒下形成的,也需要通过发挥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正向作用,引导学校和考生都能在各科上平均用力,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让学生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结合自己的兴趣学习,而不是花很多时间重复练习高考后再也用不上的知识,变“自古华山一条路”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然,也要看到两点,一是中国的高考一直走在科学与公平的平衡木上,不唯分是举的改革设计是为了更科学的选人,可如何兼顾公平,需要更多配套措施。二是改革的制度设计已经有了,真正见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只要方向正确,不宜频繁变动,毕竟,高考关系到将近一千万考生,牵涉方方面面,每一次改革变动,都有巨大成本。如果频繁改革,实际上也是在折腾家长、考生、学校。对于改革,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多一点宽容,才能让改革从容前行。

让偏才、怪才也能进入大学殿堂

未来的高校招生,应将高考分数视作一个基础性的参考指标,在某一个分数线之上,让高校“自选动作”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招生方式最为明显的改革动作,就是进一步扩大了自主招生的比例。虽然与主流的高考模式相比,自主招生的影响范围还非常有限,但这无疑代表了一种方向:对学生施加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赋予学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在这种改革思路引领下,未来高考才可能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标。让以往被统一的高考分数线挡在名校门外的偏才、怪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型人才,得以进入大学殿堂。

当然,高校招生首先是要有公平,其次才是有特色。淡化高考成绩,并不意味着不要公平,而是要从绝对的“分数公平”转为相对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即在赋予了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也严禁高校假借特长之名给一些有背景的学生“开后门”。最近几年自主招生问题频出,也是因为给了高校自由,却没有足够的监督。在今后的招生改革过程,尤其要汲取这一教训,让教育部门、媒体、社会、学校共同对高考招生进行监督。

不妨将高考作弊纳入个人信用体系

对高考作弊“零容忍”,不仅体现在考场的高科技防弊技术,更体现在严厉的事后追责。

对高考作弊“零容忍”,不仅体现在考场的高科技防弊技术,更体现在严厉的事后追责,只有在法治框图内,大大提高作弊成本,才能有效抑制作弊冲动。

合理增减政策性加分,更显公平

几年前,有很多通过那些优惠性政策进入大学,这对于其他学生

来讲当然是很大的不公平。比如运动员、各种特长生、学科竞赛获奖者,高考给予他们加分更加显示的是个体间的特权差异,高考也就失去了它本质的目的。因此我国政府在15年的高考中明确提出取消这些不合理的政策性加分,这不得说是高考的一大进步。当然,取消政策性也应该有所保留,并不能一股脑取消所有的加分政策。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与民族团结,烈士家属、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都要照顾,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政策性倾斜,保证农村寒门学子的入学率,这其实也包含很多政治需要。

我认为通过以上措施才能更加凸显高考的公平,以及政府对下层民众的关怀,虽然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才是一个政党的为政之道。

仅仅从一个高考中我们就可以透视出这个社会的制度性的不公平之处,那么对与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以及瞬息万变、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来讲,这种不公平会表现出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那些依靠国民共有的矿产资源矿场主,可能他们只是在很久之前发现了他们,然后就发了家,从此他们就可以雇一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工作。那些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们,他们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默默无闻地为城市做着贡献,然而偌大的城市始终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以及他们的医疗都难以得到保障,然而他们虽然为城市建设牺牲了这么多,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拿着最微薄的报酬。当今中国社会的财富只集中一小部分人中,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的硕果并没有遍及全体国

民,贫困者能占据社会的绝大部分,社会分化严重。而财富的不公平必将导致社会地位的不公平,然后就会摩擦出各种社会不满的火花,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如今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转型的关键期,而我党在改革中平衡各个阶层的力量,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则显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全部看法。


相关文章

  •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77年年底的那次高考.时下,正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子.借此时机,回顾中国高等教育三十年来的 ...查看


  • 高考作文命题公平性的因素分析
  • 教育经纬 高考作文命题公平性的因素分析* ---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吴根洲 [摘要]近期关于高考作文公平性的探讨使高考公平的关注点由录取公平拓展到考试公平,由省际 公平拓展到城乡公平.性别公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对2009年 ...查看


  • 高考教育功能的异化及其回归
  • 高考教育功能的异化及其回归 高考是国家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与机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以统考的形式赋予所有人平等参与.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机会,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来彰显"公平""能力"的基本价值取向. ...查看


  • 关于高考制度
  • 浅谈高考制度 摘要 高考制度又古代的科举制度演变而来,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也一度遭遇被取消的命运.在当代社会无疑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详细介绍了高考制度的变化过程,阐述了高考制度带来的利与弊,分析了不同形式下的高考制度的特点.对于高考制度未来 ...查看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社会阶层固化
  • 摘 要:当代中国处于改革转型期,社会与经济格局都在发生极大变化,阶层固化作为当下出现且持续了很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已经日益成为阻碍改革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症结.阶层固化现象的形成之因在各个国家都有所不同,其中机会不均是首要原因,而教育, ...查看


  • 青海省"高考移民"现象分析
  • 青海省"高考移民"现象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 公共1101班 郝婵婵 我的家乡在青海省西宁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有很多外地人口,也因此,备受关注的高考制度在当地也存在很多问题,高考移民与现代高考制度的博弈在当地上演的 ...查看


  • 加快高考制度改革 提高高考公平性
  • 加快高考制度改革,提高高考公平性 人生有两大幸事,其中就包括金榜题名时.高考几乎成为当代每一个莘莘学子实现人生理想,改变人生命运的良机,是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辛辛苦苦十余年,他们期待通过努力.借助高考能进 ...查看


  • 2014两会教育提案议案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 ...查看


  • [今日读报]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 [楚天都市报要闻] 图文: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考试不再文理分科 英语科目两次考试 大幅减少加分项目 全面规范自主招生 楚天都市报讯 据新华社电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