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认为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阅读
1.(2016·湖南永州三模·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9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原因,据材料‚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得出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据材料‚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得出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据材料‚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在‛得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得出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据材料‚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得出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答案】(1)原因: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6分)
(2)特点: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4分)
影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
供了借鉴意义。(5分)
2.(2016·广东中山高考模拟·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9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根据材料‚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得出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根据材料‚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得出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根据材料‚梁漱溟认为……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得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得出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根据材料‚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得出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以后农村改革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6分)
(2)特点: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4分)
影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5分)
3.(2017·河北沧州高三12月联考·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梁漱溟(1893—1988) 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早年赞成‚君主立宪‛,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
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1950年起,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摘编自《梁漱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的主要经历。(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梁漱溟积极参与的背景因素。(5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据材料‚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可以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划分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早年赞成‘君主立宪’‛‚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前他为民族独立和中国社会的民主化积极探索,早年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赞成过‚君主立宪‛,后又投身辛亥革命;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期待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根据材料‚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等。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得出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根据材料‚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得出通过改良的办法推进社会建设;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通过乡材建设拯救中国的期待;根据所学得出动荡时局对乡村的破坏。
【答案】(1)经历: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进行划分。(l分) 新中国成立前,他为民族独立和中国社会的民主化积极探索(l分) 早年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赞成过“君主立宪”,后又投身辛亥革命;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期待用教
育手段改造社会(1分) 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l分) 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等。(l分)
(2)特点:通过改良的办法推进社会建设;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每点1分,共2 分) 因素:动荡时局对乡村的破坏;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通过乡材建设拯救中国的期待等。(每点l 分,共3分)
4.(2017·四川自贡二模·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1893—1988) ,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诗书礼乐之家。其人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 (1907—1912) ——‚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1912—1921) ——‚中国的儒家思想‛(1921以后) 。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 ,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 。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论争。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中国思想界讨论“中西文化竞争”时,“梁漱溟之问”引发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 ,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 ‛可知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第二小问评价,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思考,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据材料‚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和‚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 ,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 ‛可知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
(2)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需从内外两个方面思考,外部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内部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
【答案】(1)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3分)
评价: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4分)
(2)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答3点即可得分)
5.(2017·全国Ⅱ卷高考模拟二·46)(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
——《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漱溟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梁漱溟的思想与实践的积极意义。(7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得出政治思想是反对改良主义,坚持和平统一;教育思想,根据材料‚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得出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文化思想,根据材料‚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得出中国文化延绵不绝,走向世界。
(2)结合第(1)问,主要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政治思想:反对改良主义;反对专制独裁;坚持和平和统一。(6分) 教育思想: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1分)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会延绵不绝,走向世界。(1分)
(2)意义: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2分) 有利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2分) 有利于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2分) 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1分)
6.(2017·广东珠海一模·47)(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漱溟(1893—1988) 认为,中国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从某一面入手,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全面抓起。更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建乡土中国新秩序,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一条健康的轨道。此后,围绕‚中国问题‛的解决,梁漱溟热情洋溢的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中来。
尽管梁漱溟与北方村治派存在着若干分歧,但并未影响他积极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筹办以及接任《村治》月刊的主编。然而,当这种试验还没有来得及结果的时候,“中原大战”爆发,河南村治学院的解散不可挽回。河南村治学院停办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在邹平创办,办院的原则与章程大都出自梁漱溟的手笔。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农场正式开办于1936年6月,农场积极培养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由梁漱溟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除了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改造经济状况外,还投入很大力量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取缔婚姻陋俗,以利于下一代的健康和家庭和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梁漱溟将为之奋斗七年之久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结束事宜略做交代,最后离开邹平去济南„„。
(1)根据材料,指出梁漱溟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漱溟探索的看法,(7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家
【解析】(1)据材料‚他积极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筹办‛及‚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在邹平创办,办院的原则与章程大都出自梁漱溟的手笔‛可得,创办学院,发展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据材料‚接任《村治》月刊的主编‛可得,创办刊物,发表专著,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据材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农场正式开办于1936年6月,农场积极培养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可得,创办农场和实验区,探索农村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据材料‚由梁漱溟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除了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改造经济状况外,还投入很大力量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取缔婚姻陋俗,以利于下一代的健康和家庭和睦‛可得,教育引导农民,使之摆脱愚昧和陋习。
(2)据材料梁漱溟农村建设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建乡土中国新秩序,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一条健康的轨道‛,结合农村建设运动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分析可得,积极意义: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梁漱溟的探索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他唤起了大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也推动了更多的人去探索中国农村建设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村问题的专家和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结合材料农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可得,局限性:梁漱溟的探索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明显有改良主义的色彩,只能是空想,最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答案】(1)内容:①创办学院,发展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才;②创办刊物,发表专著,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③创办农场和实验区,探索农村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④教育引导农民,使之摆脱愚昧和陋习;(8分)
(2)看法:①积极意义: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梁漱溟的探索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他唤起了大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也推动了更多的人去探索中国农村建设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村问题的专家和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②局限性:梁漱溟的探索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明显有改良主义的色彩,只能是空想,最终不免失败的命运。(7分)
6月4日认为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阅读
1.(2016·湖南永州三模·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9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原因,据材料‚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得出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据材料‚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得出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据材料‚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在‛得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得出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据材料‚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得出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答案】(1)原因: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6分)
(2)特点: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4分)
影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
供了借鉴意义。(5分)
2.(2016·广东中山高考模拟·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9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根据材料‚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得出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根据材料‚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得出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根据材料‚梁漱溟认为……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 的理想‛得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得出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根据材料‚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得出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以后农村改革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6分)
(2)特点: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4分)
影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5分)
3.(2017·河北沧州高三12月联考·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梁漱溟(1893—1988) 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早年赞成‚君主立宪‛,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
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1950年起,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摘编自《梁漱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的主要经历。(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梁漱溟积极参与的背景因素。(5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据材料‚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可以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划分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早年赞成‘君主立宪’‛‚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前他为民族独立和中国社会的民主化积极探索,早年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赞成过‚君主立宪‛,后又投身辛亥革命;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期待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根据材料‚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等。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得出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根据材料‚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得出通过改良的办法推进社会建设;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通过乡材建设拯救中国的期待;根据所学得出动荡时局对乡村的破坏。
【答案】(1)经历: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进行划分。(l分) 新中国成立前,他为民族独立和中国社会的民主化积极探索(l分) 早年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赞成过“君主立宪”,后又投身辛亥革命;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期待用教
育手段改造社会(1分) 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l分) 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等。(l分)
(2)特点:通过改良的办法推进社会建设;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每点1分,共2 分) 因素:动荡时局对乡村的破坏;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通过乡材建设拯救中国的期待等。(每点l 分,共3分)
4.(2017·四川自贡二模·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1893—1988) ,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诗书礼乐之家。其人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 (1907—1912) ——‚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1912—1921) ——‚中国的儒家思想‛(1921以后) 。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 ,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 。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论争。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中国思想界讨论“中西文化竞争”时,“梁漱溟之问”引发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 ,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 ‛可知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第二小问评价,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思考,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据材料‚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和‚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 ,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 ‛可知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
(2)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需从内外两个方面思考,外部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内部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
【答案】(1)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3分)
评价: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4分)
(2)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答3点即可得分)
5.(2017·全国Ⅱ卷高考模拟二·46)(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
——《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漱溟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梁漱溟的思想与实践的积极意义。(7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得出政治思想是反对改良主义,坚持和平统一;教育思想,根据材料‚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得出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文化思想,根据材料‚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得出中国文化延绵不绝,走向世界。
(2)结合第(1)问,主要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政治思想:反对改良主义;反对专制独裁;坚持和平和统一。(6分) 教育思想: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1分)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会延绵不绝,走向世界。(1分)
(2)意义: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2分) 有利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2分) 有利于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2分) 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1分)
6.(2017·广东珠海一模·47)(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漱溟(1893—1988) 认为,中国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从某一面入手,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全面抓起。更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建乡土中国新秩序,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一条健康的轨道。此后,围绕‚中国问题‛的解决,梁漱溟热情洋溢的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中来。
尽管梁漱溟与北方村治派存在着若干分歧,但并未影响他积极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筹办以及接任《村治》月刊的主编。然而,当这种试验还没有来得及结果的时候,“中原大战”爆发,河南村治学院的解散不可挽回。河南村治学院停办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在邹平创办,办院的原则与章程大都出自梁漱溟的手笔。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农场正式开办于1936年6月,农场积极培养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由梁漱溟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除了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改造经济状况外,还投入很大力量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取缔婚姻陋俗,以利于下一代的健康和家庭和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梁漱溟将为之奋斗七年之久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结束事宜略做交代,最后离开邹平去济南„„。
(1)根据材料,指出梁漱溟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漱溟探索的看法,(7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家
【解析】(1)据材料‚他积极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筹办‛及‚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在邹平创办,办院的原则与章程大都出自梁漱溟的手笔‛可得,创办学院,发展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据材料‚接任《村治》月刊的主编‛可得,创办刊物,发表专著,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据材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农场正式开办于1936年6月,农场积极培养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可得,创办农场和实验区,探索农村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据材料‚由梁漱溟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除了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改造经济状况外,还投入很大力量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取缔婚姻陋俗,以利于下一代的健康和家庭和睦‛可得,教育引导农民,使之摆脱愚昧和陋习。
(2)据材料梁漱溟农村建设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建乡土中国新秩序,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一条健康的轨道‛,结合农村建设运动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分析可得,积极意义: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梁漱溟的探索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他唤起了大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也推动了更多的人去探索中国农村建设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村问题的专家和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结合材料农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可得,局限性:梁漱溟的探索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明显有改良主义的色彩,只能是空想,最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答案】(1)内容:①创办学院,发展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才;②创办刊物,发表专著,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③创办农场和实验区,探索农村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④教育引导农民,使之摆脱愚昧和陋习;(8分)
(2)看法:①积极意义: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梁漱溟的探索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他唤起了大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也推动了更多的人去探索中国农村建设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村问题的专家和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②局限性:梁漱溟的探索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明显有改良主义的色彩,只能是空想,最终不免失败的命运。(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