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过关测试题
学校 : 教师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6分)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 )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 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
二、单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 )内。(每个小题2分,共10分)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 C )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
(B )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D )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A)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三、多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 )内。(共10分)
1、 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分析题(50分)
(一) 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 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10分)
答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着为老师在教学中颇费心思,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他的本意我想应该是创设这个情景让学生表述太阳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想的程度,课堂上出现了冷场。另外,既然已经学完了“关系密切”了,这个表演只是让学生来复述文中的内容,这种情景的意义性已经不大。我想,把这个表演安排在教学“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之前,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带着问题去探究“为什么这第十个太阳不能射?”比较合理。
2、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断:(10分)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收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
生(齐答):收集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
生(一男生):老师,我收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
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一张张的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答:明显是不合理的。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在新课程中作为拓宽学习课程的一种方式,为老师和学生所欢迎,它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但是,上述案例中,课一开始就交流,学生在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像是一个个被架空了的高楼,立足不稳,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应该让学生自己展示给大家,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重中体会成就感,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出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他提供及时地帮助和鼓励,而不能越俎代庖。像案例中的做法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我想,我会将这些资料的交流放在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如:除了课文上的这些知识,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吗?说说你收集到的情况吧!
我坚持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自己展示。学生展示过程中有困难的,老师提供协助,并适时地鼓励,以激发孩子们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信心
图片以及资料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还会在班级上作展示。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在课后得以延续。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20分)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
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10分)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五、简略写出自己所教年段的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答: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过关测试题
学校 : 教师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6分)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 )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 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
二、单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 )内。(每个小题2分,共10分)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 C )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
(B )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D )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A)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三、多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 )内。(共10分)
1、 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分析题(50分)
(一) 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 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10分)
答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着为老师在教学中颇费心思,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他的本意我想应该是创设这个情景让学生表述太阳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想的程度,课堂上出现了冷场。另外,既然已经学完了“关系密切”了,这个表演只是让学生来复述文中的内容,这种情景的意义性已经不大。我想,把这个表演安排在教学“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之前,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带着问题去探究“为什么这第十个太阳不能射?”比较合理。
2、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断:(10分)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收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
生(齐答):收集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
生(一男生):老师,我收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
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一张张的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答:明显是不合理的。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在新课程中作为拓宽学习课程的一种方式,为老师和学生所欢迎,它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但是,上述案例中,课一开始就交流,学生在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像是一个个被架空了的高楼,立足不稳,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应该让学生自己展示给大家,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重中体会成就感,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出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他提供及时地帮助和鼓励,而不能越俎代庖。像案例中的做法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我想,我会将这些资料的交流放在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如:除了课文上的这些知识,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吗?说说你收集到的情况吧!
我坚持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自己展示。学生展示过程中有困难的,老师提供协助,并适时地鼓励,以激发孩子们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信心
图片以及资料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还会在班级上作展示。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在课后得以延续。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20分)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
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10分)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五、简略写出自己所教年段的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答: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