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 赏析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社会,其影响力依然十分深远。1985年,《生活》杂志作过一次读者调查,这部小说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总票数排名第十一位,这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之大。这部小说堪称英国乃至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在感受作品深刻的讽刺内涵的同时也要看到作品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各人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之一句话,要辨证地看待每一部文学作品,这才是科学的阅读态度。下面就主要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三方面来了解一下。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人物形象
要想深入理解《格列佛游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首先就要从人物形象上进行分析,特别是本书的主人公格列佛,因为他是贯串整部作品的主线,他不但是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
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善良、正直,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道德评价标准。由于格列佛在行医的过程中不愿做出有违医德的事情,所以他的生意清冷,以致生活艰难,不得已当了一名随船医生,踏上海上的冒险之旅。由于他的善良,他甚至遭到小人国君臣的猜疑和迫害。
他是一细心的观察者和深刻的评论者。格列佛的所到之处,他不仅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而且还细心观察当地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等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将这些情况跟自己国家的情况作比较,从而做出比较冷静和客观的评判。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格列佛在作品中的评价功能也在不断增强。第一、二卷中,格列佛主要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中间插入一些评论,而到了第三、四卷,他已经逐渐从“参与者”的身份向“旁观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一个比较纯粹的叙述者和评论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格列佛已经超越了“一个具有批判意识的资产者形象”,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个人价值标准的社会批判者。此时书中的格列佛俨然已经成了作者斯威夫特的代言人,格列佛的评论多少反映出斯威夫特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主人公的批判视角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小人国中,他相对来说体形巨大,而且心地善良,跟小人国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比起来就显得更高大了,所以作品所采取的批判视角是俯视的。而在大人国的皇帝面前,格列佛的视角是先平视后仰视。通过与皇帝的争论,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文治武功和辉煌历史实际上是“一大堆阴谋、叛乱、暗杀、屠戮、革命或流放”,从的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在飞岛国中,格列佛是一个旁观者,他接触到了政治、司法、科学、文化等领域中的种种丑陋现象,由此而开始反观自己国家的显示,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暴露和批判。而在慧骃国中,格列佛是一个内省者和人类社会的彻底的批判者,他虽然继续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抨击与批判,但讽刺的矛头已经指向以“耶胡”为代表的人类自身的劣根性。作者在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人物各有特色。虽然这些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一定的讽刺或影射内涵,但人物本身又是一群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还借格列佛之口为我们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如小人过皇后的怨毒、大人国皇后的和蔼可亲、小保姆葛蓝达克利赤的善良、飞岛国贵妇的怪癖和慧骃国女“耶胡”的情欲等,无不让人找到显示的影子。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艺术特色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儿童可以把它当童话书来读,而且在很多时候,这本书也是被当作儿童文学来接受的。成人则往往从书中的讽刺角度来看的。当然,在文学
史上,《格列佛游记》是以英国最优秀的讽刺小说而著称于世的。我们之所以可以把它当童话作品来读,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很多儿童读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
1、想象与现实相结合。书中所描绘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都是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而虚构出来的童话般的世界。但是,作者的这些奇幻的想象又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很多细节刻画里找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例如格列佛用尿浇灭皇宫火灾、一只手就把敌国的舰船俘虏过来了等细节,在作者的精心构思和细致刻画下让人感到一定的真实性。从整体上来说,作品通过对冒险之旅中的环境和人物描绘,结合真实的细节刻画,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2、夸张与写实相结合。书中的人物和动植物形象都是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夸张而成的。小人国里面的人物和事物属于缩小式夸张,而大人国里面的事物则采用了放大式夸张。飞岛国采用变形式夸张,而慧骃国则是逆转式夸张。书中还采用了漫画式反照手法,使得作品的思想性更加深刻。比如小人国里的人的“小”不仅仅是体现在外形上,而且还体现在心灵的卑微。他们的勾心斗角、猜疑、妒忌、夜郎自大,小小国家却妄想称霸世界。作者用“航海日志”的形式,将一个乌托邦的故事讲得好象真有其人其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戏谑性的效果。相对于儿童来是说,《格列佛游记》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文学的海洋里。在一定程度上说可以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对于成人来说,他们读《格列佛游记》更多的是从作品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的。因为童话趣味性只是作品的表征,作者通过强烈的讽刺和批判,寄寓着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如果成人的阅读欣赏都还停留在作品的童话趣味性层面的话,未免也太肤浅了。
《格列佛游记》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就是尖锐、犀利甚至冷酷的讽刺。这种讽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只有充分把握作者的讽刺艺术,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髓。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
1、戏拟。在书中,作者不仅把讽刺的目标指向现实的丑陋世界,而且还试图颠覆固有的文学艺术样式。人们都很熟悉《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讲的也是出海漂流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有很大的共同点,但不同的是斯威夫特不仅最终否定了鲁滨逊式的个人奋斗计划,而且还对人类自身劣根性的否定和唾弃。斯威夫特正是通过这种戏拟手法,建构起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和强烈的反讽语境。
2、象征、影射。象征和影射手法在讽刺类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格列佛游记》全书分四卷,每一卷都有不同的象征寓意:第一卷“利立浦特游记”中的小人国象征英国社会及其政治生活的卑鄙、渺小、琐碎;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游记”中的大人国则象征着崇高、神圣的理性之光;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中的飞岛国象征着英国等大国欺凌其他弱小的国家,在别国实行霸权主义;第四卷“慧骃国游记”中的智马和耶胡分别象征了理性和愚昧。在具体情节的描述上,作者也常常使用象征和影射手法。比如小人过中的高跟党和低跟党、大端派和小端派的争执,就影射了英国社会的政党和教派之争。当然这种象征和影射的对象并不仅仅是英国,而是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就象高尔基说的:“斯威夫特是面对全欧洲的,可欧洲的资产阶级却认为他的讽刺只是针对英国。”
3、反讽。“反讽”是讽刺性作品基本表现手法,一般是通过“言”与“义”之间的张力来达到深刻的讽刺目的。《格列佛游记》一书主要采用两种反讽方式:一是在叙事手法上,制造“表层话语”和“深层意蕴”之间的张力。有种“顾左右而言它”的味道,换句话说就是小说在叙述事情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是客观而又不动声色,但事实却可能和叙述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二是在具体的叙述语言中,大量运用修辞。作品里面有很多是运用正话反是说或反
话正说的反语修辞法。
4、对比和夸张。在作品中使用对比和夸张,一来可以使小说情节更显一种浪漫性,增强阅读趣味;二来可以增强讽刺的力度。比如在大人国中,国王的高大形象与“我”的渺小身体进行对比,同时又通过对大人国国王开明的统治和“我”所在的英国进行对比,更显得英国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夸张和对比在作品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夸张中进行对比,又以对比增强夸张的效果。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思想价值
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批判和讽刺的矛头,不仅仅是指向英国,而是指向18世纪前期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学等领域中存在的腐败、丑陋的现象和诸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不仅对英国统治者的对外疯狂掠夺和对内疯狂镇压的反动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文明史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与检讨。它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
1、它是一首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诗”。强烈而又浓厚的政治讽喻性是小说的思想基调。故事中的人、事、物无不有所指:利立浦特——英国
不来夫斯古——英国当时的主要对手法国,小人国高跟党和低跟党的党派之争等等。作者用浪漫的诗般的手法,将深刻的寓意隐藏在故事中,这就需要读者们细心去发现,细心去揣摩了。当然,我们说的“各有所指”并不一定是确指,所以读者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
2、它是一部“警世通言”。作者借格列佛之口,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等几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描述,一方面是参与者和评判者,而另一方面又是被评判者和反思者。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讽刺的矛头逐渐指向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作品要警醒的已不仅仅是英国人了,而是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的人。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作品那力透纸背的思想深度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发。
3、它还是一份人性的矛盾斗争史。在作品的最后一卷,“慧骃”和“耶胡”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别,前者是奴役者,后者是被奴役者;前者象征理性,而后者则象征着愚昧。“耶胡”的所作所为是人类劣根性的深刻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人性的痛苦思索。
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反思——人类难道连兽类都不如?书中赤裸裸的、未加任何修饰的描述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思想冲击。我们应该在看到作者对丑陋的人性的极度厌恶的同时,也要看到他那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悯之心。
格列佛游记 赏析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社会,其影响力依然十分深远。1985年,《生活》杂志作过一次读者调查,这部小说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总票数排名第十一位,这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之大。这部小说堪称英国乃至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在感受作品深刻的讽刺内涵的同时也要看到作品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各人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之一句话,要辨证地看待每一部文学作品,这才是科学的阅读态度。下面就主要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三方面来了解一下。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人物形象
要想深入理解《格列佛游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首先就要从人物形象上进行分析,特别是本书的主人公格列佛,因为他是贯串整部作品的主线,他不但是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
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善良、正直,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道德评价标准。由于格列佛在行医的过程中不愿做出有违医德的事情,所以他的生意清冷,以致生活艰难,不得已当了一名随船医生,踏上海上的冒险之旅。由于他的善良,他甚至遭到小人国君臣的猜疑和迫害。
他是一细心的观察者和深刻的评论者。格列佛的所到之处,他不仅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而且还细心观察当地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等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将这些情况跟自己国家的情况作比较,从而做出比较冷静和客观的评判。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格列佛在作品中的评价功能也在不断增强。第一、二卷中,格列佛主要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中间插入一些评论,而到了第三、四卷,他已经逐渐从“参与者”的身份向“旁观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一个比较纯粹的叙述者和评论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格列佛已经超越了“一个具有批判意识的资产者形象”,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个人价值标准的社会批判者。此时书中的格列佛俨然已经成了作者斯威夫特的代言人,格列佛的评论多少反映出斯威夫特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主人公的批判视角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小人国中,他相对来说体形巨大,而且心地善良,跟小人国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比起来就显得更高大了,所以作品所采取的批判视角是俯视的。而在大人国的皇帝面前,格列佛的视角是先平视后仰视。通过与皇帝的争论,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文治武功和辉煌历史实际上是“一大堆阴谋、叛乱、暗杀、屠戮、革命或流放”,从的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在飞岛国中,格列佛是一个旁观者,他接触到了政治、司法、科学、文化等领域中的种种丑陋现象,由此而开始反观自己国家的显示,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暴露和批判。而在慧骃国中,格列佛是一个内省者和人类社会的彻底的批判者,他虽然继续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抨击与批判,但讽刺的矛头已经指向以“耶胡”为代表的人类自身的劣根性。作者在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人物各有特色。虽然这些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一定的讽刺或影射内涵,但人物本身又是一群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还借格列佛之口为我们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如小人过皇后的怨毒、大人国皇后的和蔼可亲、小保姆葛蓝达克利赤的善良、飞岛国贵妇的怪癖和慧骃国女“耶胡”的情欲等,无不让人找到显示的影子。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艺术特色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儿童可以把它当童话书来读,而且在很多时候,这本书也是被当作儿童文学来接受的。成人则往往从书中的讽刺角度来看的。当然,在文学
史上,《格列佛游记》是以英国最优秀的讽刺小说而著称于世的。我们之所以可以把它当童话作品来读,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很多儿童读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
1、想象与现实相结合。书中所描绘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都是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而虚构出来的童话般的世界。但是,作者的这些奇幻的想象又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很多细节刻画里找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例如格列佛用尿浇灭皇宫火灾、一只手就把敌国的舰船俘虏过来了等细节,在作者的精心构思和细致刻画下让人感到一定的真实性。从整体上来说,作品通过对冒险之旅中的环境和人物描绘,结合真实的细节刻画,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2、夸张与写实相结合。书中的人物和动植物形象都是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夸张而成的。小人国里面的人物和事物属于缩小式夸张,而大人国里面的事物则采用了放大式夸张。飞岛国采用变形式夸张,而慧骃国则是逆转式夸张。书中还采用了漫画式反照手法,使得作品的思想性更加深刻。比如小人国里的人的“小”不仅仅是体现在外形上,而且还体现在心灵的卑微。他们的勾心斗角、猜疑、妒忌、夜郎自大,小小国家却妄想称霸世界。作者用“航海日志”的形式,将一个乌托邦的故事讲得好象真有其人其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戏谑性的效果。相对于儿童来是说,《格列佛游记》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文学的海洋里。在一定程度上说可以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对于成人来说,他们读《格列佛游记》更多的是从作品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的。因为童话趣味性只是作品的表征,作者通过强烈的讽刺和批判,寄寓着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如果成人的阅读欣赏都还停留在作品的童话趣味性层面的话,未免也太肤浅了。
《格列佛游记》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就是尖锐、犀利甚至冷酷的讽刺。这种讽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只有充分把握作者的讽刺艺术,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髓。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
1、戏拟。在书中,作者不仅把讽刺的目标指向现实的丑陋世界,而且还试图颠覆固有的文学艺术样式。人们都很熟悉《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讲的也是出海漂流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有很大的共同点,但不同的是斯威夫特不仅最终否定了鲁滨逊式的个人奋斗计划,而且还对人类自身劣根性的否定和唾弃。斯威夫特正是通过这种戏拟手法,建构起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和强烈的反讽语境。
2、象征、影射。象征和影射手法在讽刺类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格列佛游记》全书分四卷,每一卷都有不同的象征寓意:第一卷“利立浦特游记”中的小人国象征英国社会及其政治生活的卑鄙、渺小、琐碎;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游记”中的大人国则象征着崇高、神圣的理性之光;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中的飞岛国象征着英国等大国欺凌其他弱小的国家,在别国实行霸权主义;第四卷“慧骃国游记”中的智马和耶胡分别象征了理性和愚昧。在具体情节的描述上,作者也常常使用象征和影射手法。比如小人过中的高跟党和低跟党、大端派和小端派的争执,就影射了英国社会的政党和教派之争。当然这种象征和影射的对象并不仅仅是英国,而是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就象高尔基说的:“斯威夫特是面对全欧洲的,可欧洲的资产阶级却认为他的讽刺只是针对英国。”
3、反讽。“反讽”是讽刺性作品基本表现手法,一般是通过“言”与“义”之间的张力来达到深刻的讽刺目的。《格列佛游记》一书主要采用两种反讽方式:一是在叙事手法上,制造“表层话语”和“深层意蕴”之间的张力。有种“顾左右而言它”的味道,换句话说就是小说在叙述事情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是客观而又不动声色,但事实却可能和叙述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二是在具体的叙述语言中,大量运用修辞。作品里面有很多是运用正话反是说或反
话正说的反语修辞法。
4、对比和夸张。在作品中使用对比和夸张,一来可以使小说情节更显一种浪漫性,增强阅读趣味;二来可以增强讽刺的力度。比如在大人国中,国王的高大形象与“我”的渺小身体进行对比,同时又通过对大人国国王开明的统治和“我”所在的英国进行对比,更显得英国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夸张和对比在作品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夸张中进行对比,又以对比增强夸张的效果。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思想价值
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批判和讽刺的矛头,不仅仅是指向英国,而是指向18世纪前期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学等领域中存在的腐败、丑陋的现象和诸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不仅对英国统治者的对外疯狂掠夺和对内疯狂镇压的反动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文明史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与检讨。它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
1、它是一首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诗”。强烈而又浓厚的政治讽喻性是小说的思想基调。故事中的人、事、物无不有所指:利立浦特——英国
不来夫斯古——英国当时的主要对手法国,小人国高跟党和低跟党的党派之争等等。作者用浪漫的诗般的手法,将深刻的寓意隐藏在故事中,这就需要读者们细心去发现,细心去揣摩了。当然,我们说的“各有所指”并不一定是确指,所以读者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
2、它是一部“警世通言”。作者借格列佛之口,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等几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描述,一方面是参与者和评判者,而另一方面又是被评判者和反思者。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讽刺的矛头逐渐指向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作品要警醒的已不仅仅是英国人了,而是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的人。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作品那力透纸背的思想深度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发。
3、它还是一份人性的矛盾斗争史。在作品的最后一卷,“慧骃”和“耶胡”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别,前者是奴役者,后者是被奴役者;前者象征理性,而后者则象征着愚昧。“耶胡”的所作所为是人类劣根性的深刻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人性的痛苦思索。
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反思——人类难道连兽类都不如?书中赤裸裸的、未加任何修饰的描述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思想冲击。我们应该在看到作者对丑陋的人性的极度厌恶的同时,也要看到他那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