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第 十二 组
《三国志》导读期中作业
序号: 60
姓名: 黄倩
上课时段:周四十、十一节
《三国志》读书心得浅谈
《三国志》这本书是由西晋人陈寿撰写的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该书与其他相关史书相比,它取材精实;同时叙事简洁,记事翔实。在叙事中也做到了稳诲而不失实录,扬散而不敝缺点。但是,就如同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三国志》有它优点的同时,必然也存在它的缺点,就比如:《三国志》的编写是为政治服务;褒贬难免,有失公允;史料不足。
中华古史,源远流长。三国鼎立之局,尤具异彩奇光。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活跃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通过《三国志》各个都栩栩如生的彰显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读者更加近距离的了解了三国时的人物。《三国志》里面有被世人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仁义近伪的刘备,独步江东的孙权,才众德乏的曹丕,亦智亦愚的刘禅,还有被陈作“西凉豺狼”的董卓„„很多很多出色的人物都出现在《三国志》当中。
在这么多出色的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被世人称之为“奸雄”的曹操。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是鲁迅先生对曹操的一个总的评价。曹操为什么是一个英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曹操出身低微,为当时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齿。袁绍就公开骂他是“奸阉遗丑”。曹操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但他并不因此而后退,而是坚决地与那些豪族集团进行角逐。 鲁迅说:“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当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使用“刑名”这个工具,抑制豪族集团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毛泽东全面肯定历史人物曹操以及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之后,他吟诵起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并对其身边的保健医生徐涛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听了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便疑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嘁,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然时便这样斥责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以上这些都是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和认识。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过去,历史已经沉淀,所以现在对曹操的认识我们只能从前人编写的书本中了解,所以或多或少会掺杂着些主观看法在里面。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对曹操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三国志·武帝纪》篇末云:“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不害)、商(鞅)之法术,该韩(信)、白(起)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毫无疑问,因陈寿是蜀汉的降臣,后在西晋为官,奉诏撰《三国志》,他以魏为正统,对曹操颇多溢美,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与曹操差不多同时代的或稍晚一些时候的人,对曹操也多有赞誉。如西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说曹操“摧群雄而电击,举劲敌其如遗,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刘颂称“魏武帝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行。”(《晋书·刘颂
传》)。
这么多的论述,表明了曹操他是一位对历史有贡献的“英雄”,尽管他曾说过“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要做一个领导人可以有的气魄;也许当时的曹操是残暴的,可以当时时局是动荡的,三国时期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期,曹操不杀掉自己的敌人,不保证有一天会被敌人杀掉。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也不是当时人,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当时的曹操。
《三国志》里不仅人物描写客观,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上刻画的也是相当精彩,短短的几行字,就能给我们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纷呈的画面。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200,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三国志》用短短的几行字就清楚的给我们介绍了其过程。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
《三国志》以其简洁的语言,有力的描述,把历史的真实更具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三国志》不像《三国演义》是一本通俗的演义,用很多华丽的描写,使人物更加的具有艺术性,《三国志》它是一本正史,所以它的内容上讲述了一个战乱时诸侯争霸的时期,《三国志》分前三国和后三国;前三国中主要讲述各个君主的称霸以及埋没;后三国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诸侯国之间的斗争,直到最后三国统一。
《三国志》中人物的起起落落,情节的跌宕起伏,无一不吸引着我们。读《三国志》,就如同品茗一杯香醇的咖啡,舌尖的味道萦绕,丝丝甜味。秋风吹起一片落叶,似乎在告诉我们时光的流逝,三国时期已经过去,当时发生的种种我们也无从查证,《三国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接触和了解。品读《三国志》,了解中华的纷繁历史。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作者:陈寿
《三国志人物故事》 作者:陈华胜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第 十二 组
《三国志》导读期中作业
序号: 60
姓名: 黄倩
上课时段:周四十、十一节
《三国志》读书心得浅谈
《三国志》这本书是由西晋人陈寿撰写的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该书与其他相关史书相比,它取材精实;同时叙事简洁,记事翔实。在叙事中也做到了稳诲而不失实录,扬散而不敝缺点。但是,就如同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三国志》有它优点的同时,必然也存在它的缺点,就比如:《三国志》的编写是为政治服务;褒贬难免,有失公允;史料不足。
中华古史,源远流长。三国鼎立之局,尤具异彩奇光。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活跃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通过《三国志》各个都栩栩如生的彰显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读者更加近距离的了解了三国时的人物。《三国志》里面有被世人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仁义近伪的刘备,独步江东的孙权,才众德乏的曹丕,亦智亦愚的刘禅,还有被陈作“西凉豺狼”的董卓„„很多很多出色的人物都出现在《三国志》当中。
在这么多出色的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被世人称之为“奸雄”的曹操。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是鲁迅先生对曹操的一个总的评价。曹操为什么是一个英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曹操出身低微,为当时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齿。袁绍就公开骂他是“奸阉遗丑”。曹操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但他并不因此而后退,而是坚决地与那些豪族集团进行角逐。 鲁迅说:“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当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使用“刑名”这个工具,抑制豪族集团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毛泽东全面肯定历史人物曹操以及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之后,他吟诵起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并对其身边的保健医生徐涛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听了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便疑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嘁,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然时便这样斥责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以上这些都是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和认识。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过去,历史已经沉淀,所以现在对曹操的认识我们只能从前人编写的书本中了解,所以或多或少会掺杂着些主观看法在里面。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对曹操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三国志·武帝纪》篇末云:“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不害)、商(鞅)之法术,该韩(信)、白(起)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毫无疑问,因陈寿是蜀汉的降臣,后在西晋为官,奉诏撰《三国志》,他以魏为正统,对曹操颇多溢美,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与曹操差不多同时代的或稍晚一些时候的人,对曹操也多有赞誉。如西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说曹操“摧群雄而电击,举劲敌其如遗,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刘颂称“魏武帝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行。”(《晋书·刘颂
传》)。
这么多的论述,表明了曹操他是一位对历史有贡献的“英雄”,尽管他曾说过“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要做一个领导人可以有的气魄;也许当时的曹操是残暴的,可以当时时局是动荡的,三国时期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期,曹操不杀掉自己的敌人,不保证有一天会被敌人杀掉。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也不是当时人,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当时的曹操。
《三国志》里不仅人物描写客观,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上刻画的也是相当精彩,短短的几行字,就能给我们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纷呈的画面。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200,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三国志》用短短的几行字就清楚的给我们介绍了其过程。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
《三国志》以其简洁的语言,有力的描述,把历史的真实更具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三国志》不像《三国演义》是一本通俗的演义,用很多华丽的描写,使人物更加的具有艺术性,《三国志》它是一本正史,所以它的内容上讲述了一个战乱时诸侯争霸的时期,《三国志》分前三国和后三国;前三国中主要讲述各个君主的称霸以及埋没;后三国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诸侯国之间的斗争,直到最后三国统一。
《三国志》中人物的起起落落,情节的跌宕起伏,无一不吸引着我们。读《三国志》,就如同品茗一杯香醇的咖啡,舌尖的味道萦绕,丝丝甜味。秋风吹起一片落叶,似乎在告诉我们时光的流逝,三国时期已经过去,当时发生的种种我们也无从查证,《三国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接触和了解。品读《三国志》,了解中华的纷繁历史。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作者:陈寿
《三国志人物故事》 作者:陈华胜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