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一种基于科学哲学视角的分析
企业管理 李时敏
摘 要:本文以科学哲学的角度,将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置于管理活动的发展和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主要从历史定位、组织定位、认识定位、资源定位及范式定位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和诠释。从中可以看到,管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并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就需要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展望未来,将管理学从“管理理论丛林”的危机中拯救出来,实现管理科学的革命。
关键词:管理学 科学哲学 学科属性 研究方法 管理理论范式 管理研究范式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内在逻辑。管理活动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活动。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展开,人们对管理现象、管理问题和管理对象、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个体的管理经验与管理认知,如果不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就不足以成为他人共同分享的系统化的知识。如果把管理活动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是一条条零散的知识的运用,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方法、活动技巧来达成人类实践的目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的认识的理论化、体系化和研究成员的组织化,表明管理首先表现为理性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在人类社会的中取得了理性的地位。处于各种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和不同行业的实践者,对管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探索,使之成为人类某一部分个体或群体,即我们称之为管理学家、学术组织或管理组织为之献身和奋斗的事业。
对管理学学科的属性与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人类认知的时空维度来进行探讨,考察管理学的发生机理,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及学科归属,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及管理学研究方法等等。即我们对管理学学科的属性定位的探讨,主要从历史定位(历史发展的阶段)、组织定位(研究者组织团体:学科流派)、认识定位(研究对象)、资源定位(对管理学研究人员的集中程度与管理知识的运用程度)及范式定位(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范式)等方面来进行诠释。
一、管理问题的出现与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的出现,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不可分割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把管理变成了一项 专门的活动。人类的活动先于系统化的思想,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先于管理理论的形成。对管理学学科产生的探讨,离不开管理活动史和管理思想史的交织演进。
人类文明的早期,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等组织的存在,组织中的权力就成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家庭事务、部族纠纷、教会活动、军事行动、治国施政、工程建造等等方面,需要通过指挥、协调、领导、组织等活动来动员社会资源。中国古代很早就将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古希腊也将管理视为一种艺术和达到工作目的的一种科学方法。工业革命前,经济和社会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组织可以通过靠神赐君权、教义对虔诚教徒的号召力、家长(家族)对成员的伦理控制以及军队的等级和纪律来进行管
理。
在这种尚未工业化的环境下,管理思想散见于经典文献中,而无系统的陈述。在20世纪前,在管理方面的成就主要包括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亚当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以及产业革命。修建庞大的金字塔,需要协调成千上万的人的工作,斯密关于制造针的描述,指出了劳动分工的规模经济性,市场经济与工厂制度的兴起,要求管理人员面对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建立起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知识体系,并把个人利益融入一个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现代管理思想必然要求建立合理的决策体系,并要求调整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机械力的出现,大量生产,随着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带来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有限的干预等等一系列因素,促进了大公司的发展,不论是从组织形式或是治理形式上,要求规范化的管理。
然而,系统化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建立,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开始的。到20世纪初,管理逐渐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管理思想因研究者和实践者看待管理的不同,而处于多样化的时期。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的生产效率来看管理,一般行政人员关心是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而一些管理研究人员更注重人力资源和管理中人的因素。有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则走得更远,更多地借助于其它学科及其技术手段。
可以看到,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虽然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其成为一门专业的知识,也只是始于一百年左右。其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1)组织理论的研究演进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20年代)、组织行为学(40年代)、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70年代的经理角色)、z组织理论到组织文化理论(80年代), 90年代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哈默和钱贝的企业再造理论成为了主流。(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泰罗在20年代提出管理科学理论,主张运用“科学管理原理”,通过科学方法来增加工作工资;强调应用科学,创造集体协作,达到最的产出量和培养工人的目的。30年代梅奥研究了组织中人的行为,提出行为科学,把管理学推进到“行为管理”;马斯洛分析并提出了人需要层次理论,伯法于50年代提出管理科学理论, 60年代西蒙提出了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经验主义、权变理论等学派百花争鸣,70年代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出现,数量分析方法盛行,数学模型与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3)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方面,20年代出现了厂商理论,贝恩于40年代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科特勒于60年代提出了市场学理论,70年代出现了消费者理论,波特在80年代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
二、管理学派的林立与管理理论的丛林
从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来看,在人类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管理活动过程中呈现的现象的理解与思考,可以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角度,逐渐演化成不同的管理学派。管理学者与管理实践者的科学训练来自不同的背景,在客观上使得管理学理论的构建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其知识累积和扩展和传递的过程中,管理学者和管理研究者在其认识和活动领域内,因其学科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相同或类似,形成了不同大小的科学共同体,他们对主要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学术探讨,基于共同的理论起点,
在其价值观、信念和技术,构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这些林立的管理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在此阶段,管理活动中的专门管理人员,往往由工程技术人员兼任,他们大都具有工科或理科专业方面的系统训练的知识背景,习惯于把数学应用于工程技术,并从中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中,一些如韦伯和法约尔这样的文科出身的实践家和学者则更加注重组织和人的因素,提出立了古典组织理论。这一阶段,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主要面临的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问题,因此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更多地要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对物质资源进行配置。因此,管理学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物,而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并不占据主流地位。
(2)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穆顿等人。虽然在20年代,科学管理占统治地位,而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在霍桑试验前已开始形成管理中的行为科学思想。在此阶段,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世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激发管理学对人的关注。心理学被运用于管理实践的研究,用来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人的本性与相应的原理、组织的构成与激励的因素等等,并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提出了许多原理和理论。行为科学阶段,管理学学者更注重用典型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方法来研究组织与人际关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研究的重点。
(3)当代管理理论阶段。二战以后形成的当代管理理论的一些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等,或侧重实际,或侧重经验、或侧重于个案研究。管理学者在不同的学术背景下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系统分析、数理分析、博弈分析、决策分析等等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对管理实践活动的认知与解释的差异,基本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同,迄今为此,已经发展了近11个管理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经验角色学派等等,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学派,运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运筹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人类学、哲学等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自身知识的发展,因为管理学派的共容并存与相互竞争,却没有从中催生出取而代之的具有解释力和概括力强的统一理论范式,管理学的发展处于各路诸侯割据山头,独自为王的不稳定状态。
管理活动的展开及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表明,管理活动的领域广泛而日益复杂,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学派分陈。在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面对着同一范围的现象、但往往不是完全同一的特定现象的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他们之间对研究领域的性质存在着众多的分歧。也就是说,管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研究的领域,尚未有确定的共有范式,其学科基质尚未统一,而处于前科学时期。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管理学的发展,是对其研究对象而展开的认识活动。人们对管理活动认识的认可,因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分歧而有不同的看法。人们对管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定位,界定了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既然管理是人通过中介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这就会涉及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目标、个体与中介物的关系。人是管理的核心,既可以作为管理主体,也可以作为管理客体,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学科的首要研究对象。个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要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心理、生理和体能等等,对个人或群体的这种自然属性和状态的研究,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更多地采用观察、实验、检验等方法去证实或证伪。而将个人置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时,人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必然会对管理规律和管理过程产生影响。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对“个体人”的研究,依赖于管理范式中的人性假设,从抽象的个体出发,利用“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文化人”等假设,从归纳法和演绎法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对“群体人”的研究,则在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群体动力学等科学基础上,更多地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心理测评方法、对比实验方法等实证方法,以及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人的管理行为及其管理活动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
组织是众多个体依据某种目标或目的而构造起来结构类型。组织是管理的载体,个体和群体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是通过组织来运行和实现的,它是管理研究的物质基础。组织,尤其是企业,常常被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此种情境下,管理学被视为是研究和探讨组织结构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方式及方法的学科。对管理学的研究,则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研究组织的动力学机制、组织的构造和运行及其规则,另一方面,组织依靠其内在行政运行机制,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方式,对组织的行政效率、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收益性做出评估。
此外,管理活动涉及到作为管理客体的目标、物质、系统或任务,虽然它们不一定直接构成管理研究对象的核心要素,不直接包含在以人为核心的系统中,但其相互作用受到“体人”或“群体人”或组织的影响而具有复杂性。不过,因其复杂性较低于包含人的系统,其更多地依赖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或技术科学,可以更多地采用数学、运筹学、统计学、控制论、系统论等纯理论或纯技术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管理包含了管理的内在规定性、管理规律和管理过程。当管理被视为与他人一起并通过他人来完成某项任务,因为需要恰当地安排对象系统及其要素来高效地达成目标的过程时,企业等盈利性组织或其他社会非盈利性组织就可以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转移、产品开发、生产作业、财务管理、人员配置等等活动。
四、管理理论范式:“硬核”与“保护带”
在管理学发展近一百年时间里,管理学学派林立。这些学派,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提出和建构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其中,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学理论范式的“硬核”的核心。
管理理论范式的“硬核”还包括其他基本假定、硬核规定,一系列的辅助假说、初始条件、附加假定等等构成了保护带,“硬核”与“保护带”构成了管理理论范式的基础。
在管理科学发展初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其理论假设了“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这种假设起源于快乐主义。它认为人的行为在追求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取报酬。而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注意到社会性的需求的满足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采取符合要求的行为,于是在其“社会人”(social man)的基础上,研究了组织中人的行为,把管理学从科学管理阶段推进到行为管理阶段。1940年代,马斯洛提出了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即“自动人”(self-actualizing man),并指出人的需要大概分为五个层次,在较低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都有激发自己潜能,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经济的发展,管理活动也日趋复杂,表面上受到同一诱因而导致的行为,其心理需求状态可能不相同,因此人不再只是单纯的“经济人”、完全的“社会人”,更不可能是纯粹的“自动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因素变化下复杂动机交织而的反应的“复杂人”(complex man)
管理作为一门学问,其经验来源提多种多样的,其被分解为无数众多的小团体所采纳的, 有其自身的理论假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是在建立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作为制度前提的,即原子化的个人,其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在制度下进行的。它表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是管理理论的初始条件。西方管理学理论中已经预设了管理理论与管理研究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它所要描述和解决的问题是在其把握范围内的。这些初始条件和辅助假定,保证了范式的核心、信念和边界受到保护,而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可以修正和补充辅助性的假设和附加假定来调整管理理论范式的适用性。
管理问题成为研究者采纳、应用一般性的理论假定、定律和技术解决的对象。在管理学学科形成以前的杂乱无章和五花八门的管理活动,在某一范式得到某一管理科学团体的坚持下,逐渐成为有结构、有方向的科学事业。管理学要成为成熟的科学,必须有统一的范式,或有范式的存在。也就是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管理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因为该学科并没有由单一的某种范式所支配。管理学范式的缺乏程度,比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其远远落后,以致于目前尚不具有被称为科学的资格。
五、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是与其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紧密相关的。科学理论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是以我们能看到、听到、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个人的意见或爱好和思辨的想象在科学中没有地位。科学是客观的。科学知识是可靠的知识,因为它是在客观上被证明了的知识。管理学研究的方法就是证明这种知识客观性、有效性的手段。
如同前文所述,管理研究中学派众多,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与管理学众多的管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相关的。大体而言,管理学对管理现象的解释,有“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回答。前者涉及到管理事实,后者涉及到对管理现象的价值判断。管理理论可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或者为管理实践中纯粹经验的理性价值判断和直觉判断。依据二分法原则,我们将各学派的理论体系大体上划分为实证的管理学和规范的管理学。这两者的研
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有所侧重不同,它们分别对应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和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
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是构建管理研究的主流方法。实证分析的范式的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管理学的范式研究侧重从学术和学科的层面上探讨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而管理原理的研究则包含了管理实践事实,在其理论的科学性由实证来检验信息的情况下,使假定、前提、概念等与其理论框架保持一致,合管理原理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例如,管理科学学派以科学调查为原则,进行科学调查和统计技术的探讨,为管理学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了标准,此外还有以数理学派为首的数量模型研究、系统学派的系统理论等。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和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是运用管理主体的自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来研究管理学的方法。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有经验法和案例法。规范研究强调通过现场观察、访问、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以向管理活动的实践者提供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多元化研究范式和后现代管理学研究范式。 由于管理学尚处于前学科阶段,管理丛林的存在,使得管理学研究具有多种研究范式和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管理理论丛林的存在和管理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人们知识的滞后与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带来了管理的高度不确定性。由此,在知识背景不同的情况下,管理世界好像一堆碎片,“时空断裂”,管理研究者只有悬置一切现存的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获得直接或直觉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管理理论范式和研究范式。
六、结 语
以上主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把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置于管理活动的发展和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来考察。从中可以看到,管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并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其管理学派及其理论范式和研究范式均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尚不能形成范式统一的学科,其位置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受到许多学科的“侵入”而不能形成自己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这就需要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展望未来,将管理学从“管理理论丛林”的危机中拯救出来,实现管理科学的革命。
参考文献:
1、 [英]艾伦·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新范式》,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年第3
月。
4、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5、 [美]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澳]斯图尔特·克莱克等:《新世纪管理与组织研究面临的挑战》,载《经济管理·新管
理》2001年第1期。
7、 伊·拉卡拖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8、 赵名剑、许康:《管理科学学科属性的历史考察》,载《科学学研究》,2000年9月第18
卷第3期。
9、 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10、罗珉:《构建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和经验方法评析——兼与张远凤同志商榷》,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第2期。
11、汪丁丁:《走向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学方法论》,载﹝美﹞劳伦斯·A·博兰著《批判经济法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2、乌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载《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3、乌家培:《论管理科学的发展》,载《南开经常评论》2000年第6期。
14、马庆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15、芮明杰:《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载《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1卷第4期。
16、马洪:《企业管理的新发展与学科建设》,载《陕西财贸学院学院》1999年第1期。
17、张隆高:《德鲁克管理的新范式》,载《南开经济评论》2002年第6期。
18、高静美:《社会学分析框架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第22期。
19、张远凤:《经验学派方法论研究》,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8期。
管理学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一种基于科学哲学视角的分析
企业管理 李时敏
摘 要:本文以科学哲学的角度,将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置于管理活动的发展和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主要从历史定位、组织定位、认识定位、资源定位及范式定位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和诠释。从中可以看到,管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并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就需要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展望未来,将管理学从“管理理论丛林”的危机中拯救出来,实现管理科学的革命。
关键词:管理学 科学哲学 学科属性 研究方法 管理理论范式 管理研究范式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内在逻辑。管理活动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活动。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展开,人们对管理现象、管理问题和管理对象、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个体的管理经验与管理认知,如果不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就不足以成为他人共同分享的系统化的知识。如果把管理活动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是一条条零散的知识的运用,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方法、活动技巧来达成人类实践的目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的认识的理论化、体系化和研究成员的组织化,表明管理首先表现为理性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在人类社会的中取得了理性的地位。处于各种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和不同行业的实践者,对管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探索,使之成为人类某一部分个体或群体,即我们称之为管理学家、学术组织或管理组织为之献身和奋斗的事业。
对管理学学科的属性与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人类认知的时空维度来进行探讨,考察管理学的发生机理,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及学科归属,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及管理学研究方法等等。即我们对管理学学科的属性定位的探讨,主要从历史定位(历史发展的阶段)、组织定位(研究者组织团体:学科流派)、认识定位(研究对象)、资源定位(对管理学研究人员的集中程度与管理知识的运用程度)及范式定位(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范式)等方面来进行诠释。
一、管理问题的出现与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的出现,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不可分割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把管理变成了一项 专门的活动。人类的活动先于系统化的思想,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先于管理理论的形成。对管理学学科产生的探讨,离不开管理活动史和管理思想史的交织演进。
人类文明的早期,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等组织的存在,组织中的权力就成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家庭事务、部族纠纷、教会活动、军事行动、治国施政、工程建造等等方面,需要通过指挥、协调、领导、组织等活动来动员社会资源。中国古代很早就将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古希腊也将管理视为一种艺术和达到工作目的的一种科学方法。工业革命前,经济和社会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组织可以通过靠神赐君权、教义对虔诚教徒的号召力、家长(家族)对成员的伦理控制以及军队的等级和纪律来进行管
理。
在这种尚未工业化的环境下,管理思想散见于经典文献中,而无系统的陈述。在20世纪前,在管理方面的成就主要包括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亚当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以及产业革命。修建庞大的金字塔,需要协调成千上万的人的工作,斯密关于制造针的描述,指出了劳动分工的规模经济性,市场经济与工厂制度的兴起,要求管理人员面对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建立起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知识体系,并把个人利益融入一个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现代管理思想必然要求建立合理的决策体系,并要求调整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机械力的出现,大量生产,随着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带来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有限的干预等等一系列因素,促进了大公司的发展,不论是从组织形式或是治理形式上,要求规范化的管理。
然而,系统化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建立,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开始的。到20世纪初,管理逐渐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管理思想因研究者和实践者看待管理的不同,而处于多样化的时期。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的生产效率来看管理,一般行政人员关心是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而一些管理研究人员更注重人力资源和管理中人的因素。有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则走得更远,更多地借助于其它学科及其技术手段。
可以看到,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虽然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其成为一门专业的知识,也只是始于一百年左右。其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1)组织理论的研究演进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20年代)、组织行为学(40年代)、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70年代的经理角色)、z组织理论到组织文化理论(80年代), 90年代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哈默和钱贝的企业再造理论成为了主流。(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泰罗在20年代提出管理科学理论,主张运用“科学管理原理”,通过科学方法来增加工作工资;强调应用科学,创造集体协作,达到最的产出量和培养工人的目的。30年代梅奥研究了组织中人的行为,提出行为科学,把管理学推进到“行为管理”;马斯洛分析并提出了人需要层次理论,伯法于50年代提出管理科学理论, 60年代西蒙提出了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经验主义、权变理论等学派百花争鸣,70年代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出现,数量分析方法盛行,数学模型与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3)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方面,20年代出现了厂商理论,贝恩于40年代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科特勒于60年代提出了市场学理论,70年代出现了消费者理论,波特在80年代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
二、管理学派的林立与管理理论的丛林
从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来看,在人类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管理活动过程中呈现的现象的理解与思考,可以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角度,逐渐演化成不同的管理学派。管理学者与管理实践者的科学训练来自不同的背景,在客观上使得管理学理论的构建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其知识累积和扩展和传递的过程中,管理学者和管理研究者在其认识和活动领域内,因其学科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相同或类似,形成了不同大小的科学共同体,他们对主要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学术探讨,基于共同的理论起点,
在其价值观、信念和技术,构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这些林立的管理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在此阶段,管理活动中的专门管理人员,往往由工程技术人员兼任,他们大都具有工科或理科专业方面的系统训练的知识背景,习惯于把数学应用于工程技术,并从中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中,一些如韦伯和法约尔这样的文科出身的实践家和学者则更加注重组织和人的因素,提出立了古典组织理论。这一阶段,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主要面临的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问题,因此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更多地要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对物质资源进行配置。因此,管理学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物,而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并不占据主流地位。
(2)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穆顿等人。虽然在20年代,科学管理占统治地位,而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在霍桑试验前已开始形成管理中的行为科学思想。在此阶段,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世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激发管理学对人的关注。心理学被运用于管理实践的研究,用来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人的本性与相应的原理、组织的构成与激励的因素等等,并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提出了许多原理和理论。行为科学阶段,管理学学者更注重用典型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方法来研究组织与人际关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研究的重点。
(3)当代管理理论阶段。二战以后形成的当代管理理论的一些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等,或侧重实际,或侧重经验、或侧重于个案研究。管理学者在不同的学术背景下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系统分析、数理分析、博弈分析、决策分析等等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对管理实践活动的认知与解释的差异,基本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同,迄今为此,已经发展了近11个管理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经验角色学派等等,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学派,运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运筹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人类学、哲学等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自身知识的发展,因为管理学派的共容并存与相互竞争,却没有从中催生出取而代之的具有解释力和概括力强的统一理论范式,管理学的发展处于各路诸侯割据山头,独自为王的不稳定状态。
管理活动的展开及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表明,管理活动的领域广泛而日益复杂,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学派分陈。在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面对着同一范围的现象、但往往不是完全同一的特定现象的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他们之间对研究领域的性质存在着众多的分歧。也就是说,管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研究的领域,尚未有确定的共有范式,其学科基质尚未统一,而处于前科学时期。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管理学的发展,是对其研究对象而展开的认识活动。人们对管理活动认识的认可,因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分歧而有不同的看法。人们对管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定位,界定了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既然管理是人通过中介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这就会涉及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目标、个体与中介物的关系。人是管理的核心,既可以作为管理主体,也可以作为管理客体,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学科的首要研究对象。个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要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心理、生理和体能等等,对个人或群体的这种自然属性和状态的研究,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更多地采用观察、实验、检验等方法去证实或证伪。而将个人置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时,人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必然会对管理规律和管理过程产生影响。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对“个体人”的研究,依赖于管理范式中的人性假设,从抽象的个体出发,利用“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文化人”等假设,从归纳法和演绎法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对“群体人”的研究,则在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群体动力学等科学基础上,更多地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心理测评方法、对比实验方法等实证方法,以及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人的管理行为及其管理活动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
组织是众多个体依据某种目标或目的而构造起来结构类型。组织是管理的载体,个体和群体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是通过组织来运行和实现的,它是管理研究的物质基础。组织,尤其是企业,常常被作为管理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此种情境下,管理学被视为是研究和探讨组织结构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方式及方法的学科。对管理学的研究,则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研究组织的动力学机制、组织的构造和运行及其规则,另一方面,组织依靠其内在行政运行机制,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方式,对组织的行政效率、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收益性做出评估。
此外,管理活动涉及到作为管理客体的目标、物质、系统或任务,虽然它们不一定直接构成管理研究对象的核心要素,不直接包含在以人为核心的系统中,但其相互作用受到“体人”或“群体人”或组织的影响而具有复杂性。不过,因其复杂性较低于包含人的系统,其更多地依赖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或技术科学,可以更多地采用数学、运筹学、统计学、控制论、系统论等纯理论或纯技术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管理包含了管理的内在规定性、管理规律和管理过程。当管理被视为与他人一起并通过他人来完成某项任务,因为需要恰当地安排对象系统及其要素来高效地达成目标的过程时,企业等盈利性组织或其他社会非盈利性组织就可以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转移、产品开发、生产作业、财务管理、人员配置等等活动。
四、管理理论范式:“硬核”与“保护带”
在管理学发展近一百年时间里,管理学学派林立。这些学派,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提出和建构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其中,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学理论范式的“硬核”的核心。
管理理论范式的“硬核”还包括其他基本假定、硬核规定,一系列的辅助假说、初始条件、附加假定等等构成了保护带,“硬核”与“保护带”构成了管理理论范式的基础。
在管理科学发展初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其理论假设了“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这种假设起源于快乐主义。它认为人的行为在追求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取报酬。而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注意到社会性的需求的满足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采取符合要求的行为,于是在其“社会人”(social man)的基础上,研究了组织中人的行为,把管理学从科学管理阶段推进到行为管理阶段。1940年代,马斯洛提出了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即“自动人”(self-actualizing man),并指出人的需要大概分为五个层次,在较低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都有激发自己潜能,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经济的发展,管理活动也日趋复杂,表面上受到同一诱因而导致的行为,其心理需求状态可能不相同,因此人不再只是单纯的“经济人”、完全的“社会人”,更不可能是纯粹的“自动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因素变化下复杂动机交织而的反应的“复杂人”(complex man)
管理作为一门学问,其经验来源提多种多样的,其被分解为无数众多的小团体所采纳的, 有其自身的理论假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是在建立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作为制度前提的,即原子化的个人,其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在制度下进行的。它表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是管理理论的初始条件。西方管理学理论中已经预设了管理理论与管理研究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它所要描述和解决的问题是在其把握范围内的。这些初始条件和辅助假定,保证了范式的核心、信念和边界受到保护,而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可以修正和补充辅助性的假设和附加假定来调整管理理论范式的适用性。
管理问题成为研究者采纳、应用一般性的理论假定、定律和技术解决的对象。在管理学学科形成以前的杂乱无章和五花八门的管理活动,在某一范式得到某一管理科学团体的坚持下,逐渐成为有结构、有方向的科学事业。管理学要成为成熟的科学,必须有统一的范式,或有范式的存在。也就是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管理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因为该学科并没有由单一的某种范式所支配。管理学范式的缺乏程度,比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其远远落后,以致于目前尚不具有被称为科学的资格。
五、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是与其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紧密相关的。科学理论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是以我们能看到、听到、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个人的意见或爱好和思辨的想象在科学中没有地位。科学是客观的。科学知识是可靠的知识,因为它是在客观上被证明了的知识。管理学研究的方法就是证明这种知识客观性、有效性的手段。
如同前文所述,管理研究中学派众多,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与管理学众多的管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相关的。大体而言,管理学对管理现象的解释,有“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回答。前者涉及到管理事实,后者涉及到对管理现象的价值判断。管理理论可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或者为管理实践中纯粹经验的理性价值判断和直觉判断。依据二分法原则,我们将各学派的理论体系大体上划分为实证的管理学和规范的管理学。这两者的研
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有所侧重不同,它们分别对应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和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
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是构建管理研究的主流方法。实证分析的范式的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管理学的范式研究侧重从学术和学科的层面上探讨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而管理原理的研究则包含了管理实践事实,在其理论的科学性由实证来检验信息的情况下,使假定、前提、概念等与其理论框架保持一致,合管理原理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例如,管理科学学派以科学调查为原则,进行科学调查和统计技术的探讨,为管理学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了标准,此外还有以数理学派为首的数量模型研究、系统学派的系统理论等。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和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是运用管理主体的自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来研究管理学的方法。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有经验法和案例法。规范研究强调通过现场观察、访问、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以向管理活动的实践者提供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多元化研究范式和后现代管理学研究范式。 由于管理学尚处于前学科阶段,管理丛林的存在,使得管理学研究具有多种研究范式和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管理理论丛林的存在和管理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人们知识的滞后与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带来了管理的高度不确定性。由此,在知识背景不同的情况下,管理世界好像一堆碎片,“时空断裂”,管理研究者只有悬置一切现存的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获得直接或直觉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管理理论范式和研究范式。
六、结 语
以上主要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把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置于管理活动的发展和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来考察。从中可以看到,管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并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其管理学派及其理论范式和研究范式均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尚不能形成范式统一的学科,其位置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受到许多学科的“侵入”而不能形成自己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这就需要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展望未来,将管理学从“管理理论丛林”的危机中拯救出来,实现管理科学的革命。
参考文献:
1、 [英]艾伦·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新范式》,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年第3
月。
4、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5、 [美]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澳]斯图尔特·克莱克等:《新世纪管理与组织研究面临的挑战》,载《经济管理·新管
理》2001年第1期。
7、 伊·拉卡拖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8、 赵名剑、许康:《管理科学学科属性的历史考察》,载《科学学研究》,2000年9月第18
卷第3期。
9、 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10、罗珉:《构建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和经验方法评析——兼与张远凤同志商榷》,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第2期。
11、汪丁丁:《走向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学方法论》,载﹝美﹞劳伦斯·A·博兰著《批判经济法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2、乌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载《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3、乌家培:《论管理科学的发展》,载《南开经常评论》2000年第6期。
14、马庆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15、芮明杰:《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载《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1卷第4期。
16、马洪:《企业管理的新发展与学科建设》,载《陕西财贸学院学院》1999年第1期。
17、张隆高:《德鲁克管理的新范式》,载《南开经济评论》2002年第6期。
18、高静美:《社会学分析框架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第22期。
19、张远凤:《经验学派方法论研究》,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