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主要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
1 辩证的唯物论
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式对立统一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b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改造相互认识的中介。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人类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使人类从物质世界分离出来,既依赖自然界,又改造影响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c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性,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统一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本要求)
2 唯物的辩证法
A 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B 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和更新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性:世界和一切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发生的,发展的过程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发展过程性的意义:
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
激变论,坚持阶段论反对超阶段论,
坚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观点和方法。
坚持知识、真理的相对性观点,反对把知识真理绝对化的观点。
C 矛盾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
矛盾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排斥有相互吸引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两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的理由与根据。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存在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量变,推动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双方向着对立面转化。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自身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理论上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和改革
开放的统一。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之间矛盾诸方面诸要素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这一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上,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
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一个中心,两手抓的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认识和实践上分清主次,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是改革中成绩与失误,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伟人功过。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D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I现象与本质
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哲学范畴。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在实践中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II 必然性和偶然性
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意义: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III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体现在含义不同、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时确定又是不确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式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能是结果。。两者的同一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因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正确的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准确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IV可能性和现实性
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可能性是潜在的,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两者互不等同,故一切要从现实出发,不能从可能出发。统一,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性,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V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与内容。
4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管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主要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
1 辩证的唯物论
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式对立统一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b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改造相互认识的中介。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人类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使人类从物质世界分离出来,既依赖自然界,又改造影响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c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性,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统一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本要求)
2 唯物的辩证法
A 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B 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和更新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性:世界和一切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发生的,发展的过程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发展过程性的意义:
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
激变论,坚持阶段论反对超阶段论,
坚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观点和方法。
坚持知识、真理的相对性观点,反对把知识真理绝对化的观点。
C 矛盾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
矛盾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排斥有相互吸引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两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的理由与根据。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存在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量变,推动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双方向着对立面转化。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自身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理论上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和改革
开放的统一。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之间矛盾诸方面诸要素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这一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上,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
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一个中心,两手抓的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认识和实践上分清主次,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是改革中成绩与失误,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伟人功过。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D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I现象与本质
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哲学范畴。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在实践中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II 必然性和偶然性
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意义: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III 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体现在含义不同、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时确定又是不确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式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能是结果。。两者的同一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因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正确的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准确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IV可能性和现实性
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可能性是潜在的,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两者互不等同,故一切要从现实出发,不能从可能出发。统一,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性,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V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与内容。
4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管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