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鸦片战争与道光帝
张永红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8级研究生
[摘
贵州
贵阳550025)
要]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善变”许多文章都提及,有人甚至认为“战和不定”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原
“糜饷劳师”和有损天朝“颜面”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他“善变”的原因。因。本文主要从道光帝害怕
[关键词]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善变
原因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可谓“善变”,剿抚不定,这也常被人们认为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其决策往往对事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态度的变化必然对国事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道光帝为何如此“善变”,其根本原因何在?本文主要从道光帝剿抚政策的变化,来探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善变”的原因。
鸦片战争与鸦片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道光帝的第一个态度应该是对鸦片问题的态度。早在乾隆、嘉庆两朝,鸦片输入就曾逐年增长的势头,并引起中国白银外流,面对此种形势,清廷不得不开始禁烟。道光帝即位后,也力主禁烟:“凡洋船至粤,先令行商出具所进黄埔货船并无鸦片甘结,方准开仓验货。其行商容忍,事后查出,加等治罪:开馆者议绞,贩卖
(1)
者充军,吸食者杖徙”与其先辈不同的是,到道光朝的时候,
征调,糜饷劳师”。在清代11个皇帝中,道光帝的节俭是出了国库已不充盈,面对日名的,花钱如同割肉。道光帝即位时,益增长的开支,他的主要对策是厉行节约,从减少开支中来谋求出路。禁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白银外流,充实国库,而如今禁烟不成,反而引起“边衅”,“糜饷劳师”,道光帝自然就不愿意了,改变了对策,林则徐就遭殃了。其实道光帝压根儿没有想到会因为禁烟而引起战争,他以为只要不启边衅,就可“林则徐、邓廷桢体察情形,相机筹办,相安无事,战前他旨谕
(6)
务使闻风慑服,亦不致骤开边衅,亦为妥善。”道光帝不希望
国家财富消耗在战争上,后来他在钦差大臣伊里布奏折上的朱批也能说明道光帝转变态度的原因。“朕立意如此羁縻,想卿亦以为然也。再本因为办理不善,致彼狡焉思逞有以召也。若再误于后,衅端何时可弥?且英夷如海中鲸鳄,去来无定,在我者七省戒严,加以隔洋郡县,俱当有备,终不能我武维国家之财富,有此消耗之理扬,扫穴犁庭。试问内地之兵民,
(7)乎?”更可以看出财政问题是道光帝决策的一个重要出发
鸦片流毒更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吸食鸦片。因此,逼迫清政府采取更强烈的措施来制止鸦片的蔓延,黄爵1838年11月,道光帝连续滋的奏折更坚定了道光帝的决心。
8次召见林则徐,并特命其“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右都御
(2)
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点。
在未弄清英夷目的之前,道光帝决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从财政问题出发,由支持林则徐禁烟到战争开始后,撤换林,改派琦善主“抚”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琦善奉命前往广东与英夷谈判,道光帝希望琦善能够“仰体圣意”,解决林则徐“惹”出的麻烦。但谈判刚刚开始,道光帝的态度又发生变化了,这时他可能已经嗅出了英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通商”,“昭雪冤屈”,可能还有其他目的,这可是有失天朝的“颜面”的,于是主“抚”开始让位给主“剿”了。下旨让琦善准备“剿办之事”,“乘机攻剿,勿得示,并命四川、湖南、贵州备兵4000人,听候琦善调遣。“逆弱”
夷要求过甚,情形桀骜,既非情理可谕,即当大申挞伐…逆夷再或投递字帖,亦不准收受,并不准遣人再向该夷理论…朕志已定,绝无游移”。(8)当琦善奏报“地势之无要可扼”、“军械之无利可恃”、“兵力之不固”、“民情之不坚”,“佥称藩篱难
(9)
恃,交锋实无把握”,因此不如“暂示羁縻”时,道光帝甚是生
在得到林则徐奏报义律答应呈缴鸦片2万箱的好消息时,道光帝不仅在奏折上朱批“所办可嘉之至”,还以获烟功赏加二级。(3)在得知林销烟的消息时,多次朱批“所办甚好”“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由此可见,道光帝对禁烟的态度是坚决的,对林则徐是十分支持的。
可是,当道光帝得知英军改犯浙江,陷定海时,马上改变了态度,由主“剿”而倾心于主“抚”,命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人谈判,重治林、邓。是什么使道光帝如此轻易的就改变了态度?从查办林则徐、邓廷桢的上谕中可以看出端倪,上谕说“前因鸦片流毒海内,特派林则徐驰往广东海口,会同邓廷桢查办,原期肃清内地,断绝来源,随时随地,妥为办理。乃自查办以来,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而兴贩来源,并未断绝。甚至本年英夷船只,沿海游奕,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此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
(4)
之所致。”“惟该督等以特派会办大员,办理终无实际,转致(5)别生事端,误国殃民,莫此为甚,是以特加惩处。”从中可以
气,以朱批斥责琦善道“朕断不似汝之甘受逆夷欺侮戏弄,迷而不返,胆敢背朕谕旨,仍然接递逆书,代逆恳求,实出情理之外,是何非福?无能不堪之至!汝被人恐吓,甘为此遗臭万
(10)
年之举,近又举数端恐吓于朕,朕不惧焉。”同日,清廷以琦
看出道光帝态度变化的原因,他命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肃清鸦片流毒,阻止白银外流,正是从国家财富的出发的,林则徐禁烟的成效道光帝也是很满意的,上谕中“自查办以来,内有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有兴贩来源,并未断绝。”这些仅仅是“纷纷道光帝的借口,而真正反映道光帝实质的是东南各省
善代英人要求,给以“革去大学士,拔去花翎,仍交部严加议处的处分”。(11)二月初六日,清廷收到怡良揭露琦善私割香港“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的罪(下转第20页)的奏折(12)即以
【黑龙江史志2010.19(总第236期)】
20
巴冒领商照至美国东边纽约埠登岸,岁以千计。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杨儒积极推动了对华工极其苛严的1894年《中美华的签订。[3](p.P581-583)由于《华工条约》中已规定商人得往工条约》
来自便,杨儒分析,若纵容工人,仍袭冒商故智,不但恐外人别设禁例,有碍真商,即中国于自禁一层,也无法取信于美方。杨儒批评冒给商照的原古巴总领事谭乾初“借口便民,罔利营私,以贻厉阶”,要求新派古巴总领事何彦昇严核商照发但使冒商之风可绝,则真商给,不得复有前项情弊。他认为,自无阻碍,即已经在美之工人,亦得享一体优待之利益,于大局所裨,实非浅鲜,此事必须立即着手办理。[6](p1440)
当然杨儒也非常清楚,单单通过严冒工商,是无法真正肯定还会前往解决华工问题的。华人由于在国内谋生艰难,
海外谋生,美国由于经济条件较好,仍会是华工的首选,他们人仍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美国。为此,杨儒建言可以通过引导华工前往与美国相邻的墨西哥来解决华工的海外谋生问“墨国有可去之路,即美境无续招之工,庶于自题,如果成功,禁之约,既可践言,而谋食之氓,不虞觖望。”此事也必须马上着手办理。[6](p.1441)
为此,“保卫工商,颇著成效”的旧金山总领事黎荣耀和“近驻古巴,尚得民心”的驻古巴总领事余思诒由于“所驻风俗粗知梗概”而被杨儒派往墨之地距墨不远,于墨国政事、西哥调查了解情况。[6](p1441)黎、余二人随后对墨西哥进行了差不多半年的考察,随后并向杨儒提交较为详细的报告,报告肯定了以墨西哥为疏通工路目的地国的可行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杨儒任上,墨西哥方面并未同中方签订确保华工权益的条约。
参考文献:
[1]刘发清、胡贯中点注.出使美日秘国日记[M].合肥:黄山书社,1988.[2]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A].杨家骆.清光绪朝文献汇编(13)[C].台北:鼎文书局,1978.
(第一册)[M].北京:三联书店,1957.[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
统观杨儒对美国排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之道,他显然把问题想简单了,根治华人社会的恶习,提高华人自身的素质当然是必要的,把华工转往墨西哥也能部分缓减美国人的排华情绪,但如果希望由此就能根本坚决美国的排华问题也未免太过天真,华人的恶习不过是美国排华的借口而已,深植其后的是华人问题已经成为美国两党政客拉取选票取悦选经济危机爆发时转移视线的替罪羊及自视天生优民的工具、
越的白人发泄不满时的出气筒等方面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美国的排华问题也就无法有根本的解决。而问题要得到根本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实力,而清廷当时的国力注定了它无力敦促美国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儒解决美国排华问题的不成功,是其认知使然,也是事势使然。
[4]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陈依范.美国华人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5.[6]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晚清驻美公使的美国观研究”(项目编号09Y01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梁建(1972—),男,重庆荣昌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
(上接第16页)名,将琦善“革职锁拿,…押解来京,严行讯
(13)问。所有琦善家产即行查抄入官。”在琦善的罪名中我们可
大的决策,变化得又如此的轻易,似乎“剿”“抚”之间仅仅是根据道光帝个人的意愿,而缺乏通盘的考虑,似乎都是权宜之计,着眼于解决目前的“麻烦”。从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决策变化的轻易,我们似乎能看到近代中国决策的影子,听到中国一步一步沦陷的声音。
注释:
(1)李圭:《鸦片事略》,见《鸦片战争》(6),第141页
(2)《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页。(3)《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543页。
(4)《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110页。(5)同上,第111页。(6)同上,第111页。(7)同上,第412页。
(8)同上,第608、618、632页。(9)同上,第711-716页。(10)同上,第717页。(11)同上,第718页。(12)同上,第702-704页。(13)同上,第705页。
(14)转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
以看出道光帝态度变化的原因已非是批评林则徐的“糜饷劳师”,而是“受逆夷欺侮戏弄”,“被人恐吓”,“该夷已形猖獗,。这些已不再是财政问题了,而是有关天朝的体仍妄冀羁縻”
统,“颜面”了,对琦善的处罚也比林则徐重得多,也可以看出在道光帝眼中天朝的“颜面”比花点银子要重要得多。天朝的颜面和天朝的江山一样,都是祖宗留下来的,不容有任何闪失,对道光帝这个以守住祖宗基业的守成之君尤是如此。这时道光帝也就不惜一战了,主“抚”就让位给主“剿”了。
为了维护天朝的面子,守住祖宗的基业,这次道光帝可是真下决心了,派出了由奕山(御前大臣)、杨芳(湖南提督)、齐贡(两广总督)等组成的前敌领导班子,并慷慨地一次性拨给军费白银300万两。(14)中国就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当然,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就不再是以道光帝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的屡战屡败,又使道光帝开始回心转意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奏折给了道光帝一个下的台阶。穆彰阿奏道:“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于抚,功费
(15)正等,而劳逸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便。”道光帝不得不由
主“剿”变为被迫主“抚”。
总之,综上所述,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国策由“剿—抚—剿—抚”一而再,再而三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道光帝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一曰财政问题,二曰“颜面”问题,如此重
1995年,第275页。
(15)夏燮:《中西纪事》卷之八,江上议款。
作者简介:张永红(1978-),男,湖北省襄樊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16
鸦片战争与道光帝
张永红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8级研究生
[摘
贵州
贵阳550025)
要]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善变”许多文章都提及,有人甚至认为“战和不定”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原
“糜饷劳师”和有损天朝“颜面”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他“善变”的原因。因。本文主要从道光帝害怕
[关键词]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善变
原因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可谓“善变”,剿抚不定,这也常被人们认为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其决策往往对事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态度的变化必然对国事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道光帝为何如此“善变”,其根本原因何在?本文主要从道光帝剿抚政策的变化,来探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善变”的原因。
鸦片战争与鸦片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道光帝的第一个态度应该是对鸦片问题的态度。早在乾隆、嘉庆两朝,鸦片输入就曾逐年增长的势头,并引起中国白银外流,面对此种形势,清廷不得不开始禁烟。道光帝即位后,也力主禁烟:“凡洋船至粤,先令行商出具所进黄埔货船并无鸦片甘结,方准开仓验货。其行商容忍,事后查出,加等治罪:开馆者议绞,贩卖
(1)
者充军,吸食者杖徙”与其先辈不同的是,到道光朝的时候,
征调,糜饷劳师”。在清代11个皇帝中,道光帝的节俭是出了国库已不充盈,面对日名的,花钱如同割肉。道光帝即位时,益增长的开支,他的主要对策是厉行节约,从减少开支中来谋求出路。禁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白银外流,充实国库,而如今禁烟不成,反而引起“边衅”,“糜饷劳师”,道光帝自然就不愿意了,改变了对策,林则徐就遭殃了。其实道光帝压根儿没有想到会因为禁烟而引起战争,他以为只要不启边衅,就可“林则徐、邓廷桢体察情形,相机筹办,相安无事,战前他旨谕
(6)
务使闻风慑服,亦不致骤开边衅,亦为妥善。”道光帝不希望
国家财富消耗在战争上,后来他在钦差大臣伊里布奏折上的朱批也能说明道光帝转变态度的原因。“朕立意如此羁縻,想卿亦以为然也。再本因为办理不善,致彼狡焉思逞有以召也。若再误于后,衅端何时可弥?且英夷如海中鲸鳄,去来无定,在我者七省戒严,加以隔洋郡县,俱当有备,终不能我武维国家之财富,有此消耗之理扬,扫穴犁庭。试问内地之兵民,
(7)乎?”更可以看出财政问题是道光帝决策的一个重要出发
鸦片流毒更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吸食鸦片。因此,逼迫清政府采取更强烈的措施来制止鸦片的蔓延,黄爵1838年11月,道光帝连续滋的奏折更坚定了道光帝的决心。
8次召见林则徐,并特命其“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右都御
(2)
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点。
在未弄清英夷目的之前,道光帝决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从财政问题出发,由支持林则徐禁烟到战争开始后,撤换林,改派琦善主“抚”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琦善奉命前往广东与英夷谈判,道光帝希望琦善能够“仰体圣意”,解决林则徐“惹”出的麻烦。但谈判刚刚开始,道光帝的态度又发生变化了,这时他可能已经嗅出了英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通商”,“昭雪冤屈”,可能还有其他目的,这可是有失天朝的“颜面”的,于是主“抚”开始让位给主“剿”了。下旨让琦善准备“剿办之事”,“乘机攻剿,勿得示,并命四川、湖南、贵州备兵4000人,听候琦善调遣。“逆弱”
夷要求过甚,情形桀骜,既非情理可谕,即当大申挞伐…逆夷再或投递字帖,亦不准收受,并不准遣人再向该夷理论…朕志已定,绝无游移”。(8)当琦善奏报“地势之无要可扼”、“军械之无利可恃”、“兵力之不固”、“民情之不坚”,“佥称藩篱难
(9)
恃,交锋实无把握”,因此不如“暂示羁縻”时,道光帝甚是生
在得到林则徐奏报义律答应呈缴鸦片2万箱的好消息时,道光帝不仅在奏折上朱批“所办可嘉之至”,还以获烟功赏加二级。(3)在得知林销烟的消息时,多次朱批“所办甚好”“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由此可见,道光帝对禁烟的态度是坚决的,对林则徐是十分支持的。
可是,当道光帝得知英军改犯浙江,陷定海时,马上改变了态度,由主“剿”而倾心于主“抚”,命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人谈判,重治林、邓。是什么使道光帝如此轻易的就改变了态度?从查办林则徐、邓廷桢的上谕中可以看出端倪,上谕说“前因鸦片流毒海内,特派林则徐驰往广东海口,会同邓廷桢查办,原期肃清内地,断绝来源,随时随地,妥为办理。乃自查办以来,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而兴贩来源,并未断绝。甚至本年英夷船只,沿海游奕,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此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
(4)
之所致。”“惟该督等以特派会办大员,办理终无实际,转致(5)别生事端,误国殃民,莫此为甚,是以特加惩处。”从中可以
气,以朱批斥责琦善道“朕断不似汝之甘受逆夷欺侮戏弄,迷而不返,胆敢背朕谕旨,仍然接递逆书,代逆恳求,实出情理之外,是何非福?无能不堪之至!汝被人恐吓,甘为此遗臭万
(10)
年之举,近又举数端恐吓于朕,朕不惧焉。”同日,清廷以琦
看出道光帝态度变化的原因,他命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肃清鸦片流毒,阻止白银外流,正是从国家财富的出发的,林则徐禁烟的成效道光帝也是很满意的,上谕中“自查办以来,内有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有兴贩来源,并未断绝。”这些仅仅是“纷纷道光帝的借口,而真正反映道光帝实质的是东南各省
善代英人要求,给以“革去大学士,拔去花翎,仍交部严加议处的处分”。(11)二月初六日,清廷收到怡良揭露琦善私割香港“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的罪(下转第20页)的奏折(12)即以
【黑龙江史志2010.19(总第236期)】
20
巴冒领商照至美国东边纽约埠登岸,岁以千计。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杨儒积极推动了对华工极其苛严的1894年《中美华的签订。[3](p.P581-583)由于《华工条约》中已规定商人得往工条约》
来自便,杨儒分析,若纵容工人,仍袭冒商故智,不但恐外人别设禁例,有碍真商,即中国于自禁一层,也无法取信于美方。杨儒批评冒给商照的原古巴总领事谭乾初“借口便民,罔利营私,以贻厉阶”,要求新派古巴总领事何彦昇严核商照发但使冒商之风可绝,则真商给,不得复有前项情弊。他认为,自无阻碍,即已经在美之工人,亦得享一体优待之利益,于大局所裨,实非浅鲜,此事必须立即着手办理。[6](p1440)
当然杨儒也非常清楚,单单通过严冒工商,是无法真正肯定还会前往解决华工问题的。华人由于在国内谋生艰难,
海外谋生,美国由于经济条件较好,仍会是华工的首选,他们人仍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美国。为此,杨儒建言可以通过引导华工前往与美国相邻的墨西哥来解决华工的海外谋生问“墨国有可去之路,即美境无续招之工,庶于自题,如果成功,禁之约,既可践言,而谋食之氓,不虞觖望。”此事也必须马上着手办理。[6](p.1441)
为此,“保卫工商,颇著成效”的旧金山总领事黎荣耀和“近驻古巴,尚得民心”的驻古巴总领事余思诒由于“所驻风俗粗知梗概”而被杨儒派往墨之地距墨不远,于墨国政事、西哥调查了解情况。[6](p1441)黎、余二人随后对墨西哥进行了差不多半年的考察,随后并向杨儒提交较为详细的报告,报告肯定了以墨西哥为疏通工路目的地国的可行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杨儒任上,墨西哥方面并未同中方签订确保华工权益的条约。
参考文献:
[1]刘发清、胡贯中点注.出使美日秘国日记[M].合肥:黄山书社,1988.[2]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A].杨家骆.清光绪朝文献汇编(13)[C].台北:鼎文书局,1978.
(第一册)[M].北京:三联书店,1957.[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
统观杨儒对美国排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之道,他显然把问题想简单了,根治华人社会的恶习,提高华人自身的素质当然是必要的,把华工转往墨西哥也能部分缓减美国人的排华情绪,但如果希望由此就能根本坚决美国的排华问题也未免太过天真,华人的恶习不过是美国排华的借口而已,深植其后的是华人问题已经成为美国两党政客拉取选票取悦选经济危机爆发时转移视线的替罪羊及自视天生优民的工具、
越的白人发泄不满时的出气筒等方面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美国的排华问题也就无法有根本的解决。而问题要得到根本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实力,而清廷当时的国力注定了它无力敦促美国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儒解决美国排华问题的不成功,是其认知使然,也是事势使然。
[4]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陈依范.美国华人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5.[6]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晚清驻美公使的美国观研究”(项目编号09Y01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梁建(1972—),男,重庆荣昌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
(上接第16页)名,将琦善“革职锁拿,…押解来京,严行讯
(13)问。所有琦善家产即行查抄入官。”在琦善的罪名中我们可
大的决策,变化得又如此的轻易,似乎“剿”“抚”之间仅仅是根据道光帝个人的意愿,而缺乏通盘的考虑,似乎都是权宜之计,着眼于解决目前的“麻烦”。从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决策变化的轻易,我们似乎能看到近代中国决策的影子,听到中国一步一步沦陷的声音。
注释:
(1)李圭:《鸦片事略》,见《鸦片战争》(6),第141页
(2)《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页。(3)《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543页。
(4)《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110页。(5)同上,第111页。(6)同上,第111页。(7)同上,第412页。
(8)同上,第608、618、632页。(9)同上,第711-716页。(10)同上,第717页。(11)同上,第718页。(12)同上,第702-704页。(13)同上,第705页。
(14)转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
以看出道光帝态度变化的原因已非是批评林则徐的“糜饷劳师”,而是“受逆夷欺侮戏弄”,“被人恐吓”,“该夷已形猖獗,。这些已不再是财政问题了,而是有关天朝的体仍妄冀羁縻”
统,“颜面”了,对琦善的处罚也比林则徐重得多,也可以看出在道光帝眼中天朝的“颜面”比花点银子要重要得多。天朝的颜面和天朝的江山一样,都是祖宗留下来的,不容有任何闪失,对道光帝这个以守住祖宗基业的守成之君尤是如此。这时道光帝也就不惜一战了,主“抚”就让位给主“剿”了。
为了维护天朝的面子,守住祖宗的基业,这次道光帝可是真下决心了,派出了由奕山(御前大臣)、杨芳(湖南提督)、齐贡(两广总督)等组成的前敌领导班子,并慷慨地一次性拨给军费白银300万两。(14)中国就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当然,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就不再是以道光帝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的屡战屡败,又使道光帝开始回心转意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奏折给了道光帝一个下的台阶。穆彰阿奏道:“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于抚,功费
(15)正等,而劳逸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便。”道光帝不得不由
主“剿”变为被迫主“抚”。
总之,综上所述,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国策由“剿—抚—剿—抚”一而再,再而三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道光帝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一曰财政问题,二曰“颜面”问题,如此重
1995年,第275页。
(15)夏燮:《中西纪事》卷之八,江上议款。
作者简介:张永红(1978-),男,湖北省襄樊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