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菲神庙的赞歌

德尔菲神庙的颂歌

——试论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人性观

【摘要】:沈从文对湘西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蕴含着平和处世精神的边地自然人生观的深入揭示,构成了人性观的基本内容——讴歌健全人性、张扬原始人性。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

【文献标识码】:A

启蒙、革命与救亡无疑是现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但在这些主流价值之外,也有着一些其它的价值意向,“人性”便是其中之一。五四时期“启蒙”的先行者周作人曾在《人的文学》中论述道:“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也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凡是违背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1]人的本能欲望与自然属性不仅是构成人的基本因子,也是文化与秩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让生命自然感性的基质从重重伦理道德与人性精神的遮蔽中凸显出来。那么,在湘西作家沈从文眼中,他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人性观呢?从他创作的多数作品来看,沈从文对湘西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蕴含着平和处世精神的边地自然人生观的深入揭示,构成了人性观的基本内容——讴歌健全人性、张扬原始人性。

一、人性观的概述

(一)人性观的内涵

人性是沈从文建筑理想大厦的起点和基石,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观察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和向人类远景凝眸眺望的切入点。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中明确指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很显然,沈从文创作的审美角度就是一种人性美,尤为表现在他的湘西世界中。

1.自然山水的纯净美

沈从文在喧嚣的都市外为我们找寻到另一份天地,在那个世外桃源中,沉浸着一份古朴与宁静。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鸟语花香的青山绿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就拿湘西的桔园来说吧,“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浸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桔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桔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

2.人格人性的健全美

在《边城》里,以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爱情的演变为主线,展示边地乡民的健全人性。天保、傩送都爱翠翠,天保托人向翠翠提亲,傩送则以求爱的特有方式——唱歌来打动翠翠。在这种情势下,兄弟俩不是挖空心思地你争我夺,更不是互相动刀动枪,而是任凭女方的倾心选择。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提亲,将全部的爱情倾注在傩送身上。当天保得知翠翠的爱情在弟弟一边时,自己则主动退出了竞争,远走他乡。傩送虽仍挚爱着翠翠,但不忍哥哥凄然离去,走到天边也要去找回他。这里所描写的“三角关系”,显然是在着意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展示真正的人间温情。

当然,还有另一种人性魅力的展示,即对人性原始生命力的张扬。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了神秘剽悍的浪漫色彩和原始生命的强力。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晃动着生命的原始影像,他把握到的湘西生命,是充沛、旺盛和火辣的,他以活泼、优美、奔涌着内心激情的文字来抒写这种原始的人生的形式。这里的生命活得色彩浓烈,痛快淋漓,决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在《虎雏》里,小兵虎雏是一个湘西土壤养育出来的充满野性活力的青年,他虽然长着一副颇为秀气的外表,但他的血管里早已掺满了祖先遗传的强悍秉性,其内心不仅蓄积了无穷的力量,更包藏着一个桀骜不驯的灵魂。因此,尽管“我”费尽心机,但将他带到大城市教化成“文明人”的计划最终还是失败了。若干年后,作者回故乡,见到已当上副官的虎雏时,他依然满身“野性”不改:强悍、敏捷、勇敢、正直。沈从文不仅感慨地说:“一切水得归到大海里,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洋方能发展他的生命。”可以说,沈从文创作从来不压抑作品中的人物人性,总是让最原始的力量的到最大的张扬。[3]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朴素而又秀美的山水画,更为我们描绘了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至善,使自然美和人性美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人性观的形成

1.童年经历的影响

诺贝尔奖委会主席哈尔斯特伦在谈论获诺贝尔奖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创作道路时说,作家“在孩提时代的内心激情”,基本上就决定了“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少年时代的感性和理性生活”极大地制约着其后创作的发展方向。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凤凰小城,他从小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学生,正当该上学的时候却天天逃课。每次逃学,沈从文总是把那只装满《幼学琼林》、《论语》、《诗经》、《尚书》等十多本破书的沉重书篮藏到一个土地庙的神龛里面,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快活日子。在郊外,去田野里捉蚱蜢烤着吃,去看雨天的渔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内蹦跳,或是捉回几只蟋蟀去跟老木匠斗个输赢。而在城里他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一个戴着极大眼镜的老人在针铺里磨针;十几个学徒在伞铺下一起做伞;大胖子皮匠在皮鞋铺用夹板上鞋;苗人脚踹石碾手扶横木左右摇荡在染坊里工作;冥器铺里的老人正在给纸糊的无常鬼、阎罗王、金童玉女贴金敷粉涂色„„,沈从文打小就用敏锐的观察力,洞悉着社会生活,他在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的同时,也读着那本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从沈从文孩童时期的经历看,他从小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欢被他人束缚,渴望探寻生活的美。面对书本上的死板文字,总是想着逃避,要自我追寻一种自然美,喜欢贴近自然,走进生活。可以说,沈从文在那时起,就对人性有了一种无意识的追寻,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时时刻刻都透着诗意的味道,幽深的水,温润的石头,处处透露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美。

2.少数民族身份的影响

沈从文这位生长在中国偏远地区凤凰小城的才子,自幼沐浴在苗族人民纯朴善良的环境中,神秘的湘楚文化使当地人有着亲近自然、仁义朴实、倔强好斗的性格。这些沈从文一直看在眼里,以致他塑造出许多有着苗族性格的人物形象,即便是人物之间有冲突,那也是一种原始的、血气方刚的表现,并不存在人性的复杂、扭曲与变异,而都是自然、健康人性的凸显。凤凰城的苗家人本来是一直

自由地在此地繁衍生息,可是随着历史发展,清朝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后,汉民大量迁入,使苗族人开始受到压迫与歧视。沈从文自幼亲眼目睹了苗族悲惨的生活境遇,在被汉族欺压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们顽强的充满血性的生命力。沈从文在创作时从来不会隐瞒自己少数民族的身份,他曾明确地说:“苗子是好的,好在他的诚实待人。他的样子是‘人’,却只仿佛是人,凡是人类的聪明他都有,他有的却不是穿大礼服衣冠整齐的中西绅士所有的德行。”

在流淌着苗族的血液中,渗透出人性的自然、健康与优美。在那小小的神庙里,供奉着一尊伟岸的灵魂,将人的魔性与神性结合的恰到好处。湘楚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沈从文的整个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对沈从文审美个性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3.西方近代作家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置身于中国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浓重历史氛围中,通过契诃夫、屠格涅夫、莫泊桑、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作家,搭起了他与西方文化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文化层次上,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渗透型的。他与卢梭的审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都同样把美德看做是一种自然状态,崇尚自然的人性;他与劳伦斯在精神上也有关联,都同样表现着以自然性爱来抗衡“文明”带来的人性的戕害和扭曲,歌颂人类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永恒价值,重建现代人的精神根基。

4.宗教文化的影响

(1)基督教文化的渗透

沈从文曾说过:“偶然得到一本破旧《圣经》。我并不迷信宗教,却欢喜那个接近口语的译文,和部分充满抒情诗的篇章。从这两作品反复阅读中,我得到极多有益的启发,学会了叙事抒情的基本知识。”可见基督文化对其影响的程度了,而基督教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爱”,一种完全无私的精神,一种尊重他人并为他人寻求最高的善的行动。沈从文在1933年回答有人提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时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当然,这并不能说沈从文就成了一个宗教信徒,他只是将基督教的基本

信念渗透进文学创作中,使作品具有唯美意象的人性美。[4]

(2)道教文化的沉淀

在道教文化里,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而沈从文的“自然”便是在湘西世界中寻找的那份恬淡优美的人性。在他的审美意识中,人们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灵,他们性情所至,率力而为,不受任何陈规陋俗羁绊,也不为任何世俗礼法约束。对道家文化,沈从文并不是一味继承,而是发展的。道教强调人要顺应自然法则,然而沈从文却是更加强调人性的自我存在与发展,和湘西古雅恬静的风情融为一体,凸显着他对人性美的肯定。自然与自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也是沈从文作品的内核,不管他所表现的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以及在自然后面所体现的淡泊超然的美,还是所追求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这些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沈从文是属于现代的同时又更是属于古典的,他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那种超然自由的灵魂以及对人性的永恒关怀,通过湘西的山水来抒写自己独特的存在。

二、人性观的表现

1.对湘西青年的希望寄予

湘西的青年男女总是纯真善良的,他们无私厚道、乐于助人,在宁静的生活里找寻自由与自尊。小说《丈夫》故事背景是在湘西某地河畔的妓船上,讲述了女人在船上做事,过节丈夫携带特产来看妻子的故事。来自于穷乡僻壤的年轻女子为了维持生计,自愿进城卖身做了船妓。年轻的丈夫在家种田,过节来到妻子的花船上,经历了屈辱,最后与妻子一起弃船返乡。从表面上看,小说通过丈夫心理的几度沉浮的描写以及妻子的艰难困境的揭示,混合着某种男性主义人性的觉醒与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但透过这一层,却可以看出沈从文对湘西青年男女未来寄予的美好希望。虽然世俗的、愚昧的传统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可是在人性自由的发展下,最终冲破层层阻隔,寻回自由、自尊的美好权利。

2.对湘西老者的深刻揭示

如果说沈从文把人性的理想和希望寄寓在湘西青年一代人的身上,那么,对人性丰富内涵和底蕴的挖掘,则放在了湘西中老年一代人身上。相对青年人的天真和单纯,中老年人多了一份阅历丰富人生的经验和厚重;相对于青年人的热情和冲动,中老年人拥有着饱经沧桑的成熟和理性。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人性的“常”

而不是“变”,是对万物世象的透彻理解,包括对青年人的爱与宽容,义利取舍时的善和面对命运无常的稳重与镇定。《边城》中的老船夫,女儿因和一个士兵“无结果”的爱而死,但他把痛苦埋在心里,不会因为女儿的爱情失败而对孙女的爱情强加干涉,让其产生心理阴影。他撑渡数十年,但从不收取别人馈赠的物品,反而处处替别人着想:大热天时,买了茶叶,泡上一大缸茶水,给过路行人解渴。他做好事并非要别人回报,而只是处于一种诚意,因此深得人们尊重。湘西的老者是宽容宽厚、成熟理性的,他们那种淡定、从容的人性美总能给晚辈树立好的典范。

3.对另类人群的人性思考

湘西青年是沈从文人性图景中的理想化身,湘西中老者是人性底蕴的象征,而作为“另类”的湘西土匪、娼妓形象,则代表了沈从文人性底线的思考。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揭示出这类人群的残缺人性,或者是对其进行批判,但我更偏重认为这是对人性底线的一种反思。虽然妓女的生活是扭曲的、畸形的,但是她们的人性并没有随之而扭曲堕落;她们出卖肉体,并不出卖灵魂和良心;她们“工作”下贱肮脏,但人性却高尚圣洁;她们贫穷弱小,却不贪婪造作。卖笑生涯有时免不了小小的卖弄,却又那样笨拙质朴,毫无虚伪奸诈之心;她们敢爱敢恨,放纵肉体却不放弃良心。湘西土娼的现实苦难和血泪人生不是沈从文思考的焦点,他无意去追溯娼妓制度的历史根源,或者揭露和抨击黑暗现实,他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特殊生命形态,来谛视人性的真假、善恶、美丑和生命的尊卑高下。

三、人性观的意义

沈从文关注湘西社会那群弱小而倔强生存着的精灵,关注他们的“人性”样式。[5]神化与人化契合一致的人性才是沈从文理想的人性样式,小说《丈夫》所体现出来的至美人性就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社会模式的基石,它支撑着他心中理想的人性社会大厦。沈从文对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梦绕魂牵,在这群精灵所组成的宗法农村社会这一共同体也逐渐被城市文明所浸噬之后,力图为他们寻求一个理想的栖息之所,并最终将人性社会的建构作为自由自在的精灵的最终归宿。读沈从文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神化的人性是沈从文倾诉“爱”最多的一种人性样式。这种人性样式被美化成为一种纯理想状态,仅仅存在于彼岸世界,

正在被工业文明浸噬的湘西世界也很难见到这种神化的人性。在他看来,人性是要被超越的,不能纯粹还原于生命的原初状态,更不能悬浮于空中可望而不可即。神化是湘西人性格的理想表征,人化是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生存状态,是生命形式的原初展现。[6]

沈从文所建构的至美人性社会是美好的、现实的,这种社会模式或许对我们所生存的现代工业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与腐化是一种消解和反拨,或许我们所不断追寻又不断丢失的理想社会模式潜在地指向这种至美人性境界的建构。沈从文建构的这座德尔菲神庙,时时刻刻展示那种神圣的光芒,使世人不会忘记在湘西,还有一种远离都市浮躁的、自然的人性美。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沈从文.沈从文代表作(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5]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沈从文.《湘西散记·序》,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The Delphi temple’s carols

——Try to talk about the shen congwen xiangxi world of human nature

Yuqi Ao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Shen congwen xiangxi natural landscape scenery to portray, to diffuse the rich are the natural life of banter atmosphere of the attempts rendering,and the peace of the spirit of the life contains the local natural outlook on life further revealed,constitute the basic content of humanity——eulogize healthy human nature and make public the original human nature.

【Keywords】:Shen congwen; Xiangxi world; Human nature

德尔菲神庙的颂歌

——试论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人性观

【摘要】:沈从文对湘西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蕴含着平和处世精神的边地自然人生观的深入揭示,构成了人性观的基本内容——讴歌健全人性、张扬原始人性。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

【文献标识码】:A

启蒙、革命与救亡无疑是现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但在这些主流价值之外,也有着一些其它的价值意向,“人性”便是其中之一。五四时期“启蒙”的先行者周作人曾在《人的文学》中论述道:“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也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凡是违背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1]人的本能欲望与自然属性不仅是构成人的基本因子,也是文化与秩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让生命自然感性的基质从重重伦理道德与人性精神的遮蔽中凸显出来。那么,在湘西作家沈从文眼中,他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人性观呢?从他创作的多数作品来看,沈从文对湘西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蕴含着平和处世精神的边地自然人生观的深入揭示,构成了人性观的基本内容——讴歌健全人性、张扬原始人性。

一、人性观的概述

(一)人性观的内涵

人性是沈从文建筑理想大厦的起点和基石,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观察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和向人类远景凝眸眺望的切入点。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中明确指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很显然,沈从文创作的审美角度就是一种人性美,尤为表现在他的湘西世界中。

1.自然山水的纯净美

沈从文在喧嚣的都市外为我们找寻到另一份天地,在那个世外桃源中,沉浸着一份古朴与宁静。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鸟语花香的青山绿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就拿湘西的桔园来说吧,“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浸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桔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桔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

2.人格人性的健全美

在《边城》里,以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爱情的演变为主线,展示边地乡民的健全人性。天保、傩送都爱翠翠,天保托人向翠翠提亲,傩送则以求爱的特有方式——唱歌来打动翠翠。在这种情势下,兄弟俩不是挖空心思地你争我夺,更不是互相动刀动枪,而是任凭女方的倾心选择。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提亲,将全部的爱情倾注在傩送身上。当天保得知翠翠的爱情在弟弟一边时,自己则主动退出了竞争,远走他乡。傩送虽仍挚爱着翠翠,但不忍哥哥凄然离去,走到天边也要去找回他。这里所描写的“三角关系”,显然是在着意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展示真正的人间温情。

当然,还有另一种人性魅力的展示,即对人性原始生命力的张扬。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了神秘剽悍的浪漫色彩和原始生命的强力。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晃动着生命的原始影像,他把握到的湘西生命,是充沛、旺盛和火辣的,他以活泼、优美、奔涌着内心激情的文字来抒写这种原始的人生的形式。这里的生命活得色彩浓烈,痛快淋漓,决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在《虎雏》里,小兵虎雏是一个湘西土壤养育出来的充满野性活力的青年,他虽然长着一副颇为秀气的外表,但他的血管里早已掺满了祖先遗传的强悍秉性,其内心不仅蓄积了无穷的力量,更包藏着一个桀骜不驯的灵魂。因此,尽管“我”费尽心机,但将他带到大城市教化成“文明人”的计划最终还是失败了。若干年后,作者回故乡,见到已当上副官的虎雏时,他依然满身“野性”不改:强悍、敏捷、勇敢、正直。沈从文不仅感慨地说:“一切水得归到大海里,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洋方能发展他的生命。”可以说,沈从文创作从来不压抑作品中的人物人性,总是让最原始的力量的到最大的张扬。[3]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朴素而又秀美的山水画,更为我们描绘了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至善,使自然美和人性美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人性观的形成

1.童年经历的影响

诺贝尔奖委会主席哈尔斯特伦在谈论获诺贝尔奖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创作道路时说,作家“在孩提时代的内心激情”,基本上就决定了“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少年时代的感性和理性生活”极大地制约着其后创作的发展方向。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凤凰小城,他从小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学生,正当该上学的时候却天天逃课。每次逃学,沈从文总是把那只装满《幼学琼林》、《论语》、《诗经》、《尚书》等十多本破书的沉重书篮藏到一个土地庙的神龛里面,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快活日子。在郊外,去田野里捉蚱蜢烤着吃,去看雨天的渔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内蹦跳,或是捉回几只蟋蟀去跟老木匠斗个输赢。而在城里他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一个戴着极大眼镜的老人在针铺里磨针;十几个学徒在伞铺下一起做伞;大胖子皮匠在皮鞋铺用夹板上鞋;苗人脚踹石碾手扶横木左右摇荡在染坊里工作;冥器铺里的老人正在给纸糊的无常鬼、阎罗王、金童玉女贴金敷粉涂色„„,沈从文打小就用敏锐的观察力,洞悉着社会生活,他在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的同时,也读着那本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从沈从文孩童时期的经历看,他从小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欢被他人束缚,渴望探寻生活的美。面对书本上的死板文字,总是想着逃避,要自我追寻一种自然美,喜欢贴近自然,走进生活。可以说,沈从文在那时起,就对人性有了一种无意识的追寻,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时时刻刻都透着诗意的味道,幽深的水,温润的石头,处处透露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美。

2.少数民族身份的影响

沈从文这位生长在中国偏远地区凤凰小城的才子,自幼沐浴在苗族人民纯朴善良的环境中,神秘的湘楚文化使当地人有着亲近自然、仁义朴实、倔强好斗的性格。这些沈从文一直看在眼里,以致他塑造出许多有着苗族性格的人物形象,即便是人物之间有冲突,那也是一种原始的、血气方刚的表现,并不存在人性的复杂、扭曲与变异,而都是自然、健康人性的凸显。凤凰城的苗家人本来是一直

自由地在此地繁衍生息,可是随着历史发展,清朝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后,汉民大量迁入,使苗族人开始受到压迫与歧视。沈从文自幼亲眼目睹了苗族悲惨的生活境遇,在被汉族欺压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们顽强的充满血性的生命力。沈从文在创作时从来不会隐瞒自己少数民族的身份,他曾明确地说:“苗子是好的,好在他的诚实待人。他的样子是‘人’,却只仿佛是人,凡是人类的聪明他都有,他有的却不是穿大礼服衣冠整齐的中西绅士所有的德行。”

在流淌着苗族的血液中,渗透出人性的自然、健康与优美。在那小小的神庙里,供奉着一尊伟岸的灵魂,将人的魔性与神性结合的恰到好处。湘楚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沈从文的整个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对沈从文审美个性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3.西方近代作家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置身于中国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浓重历史氛围中,通过契诃夫、屠格涅夫、莫泊桑、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作家,搭起了他与西方文化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文化层次上,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渗透型的。他与卢梭的审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都同样把美德看做是一种自然状态,崇尚自然的人性;他与劳伦斯在精神上也有关联,都同样表现着以自然性爱来抗衡“文明”带来的人性的戕害和扭曲,歌颂人类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永恒价值,重建现代人的精神根基。

4.宗教文化的影响

(1)基督教文化的渗透

沈从文曾说过:“偶然得到一本破旧《圣经》。我并不迷信宗教,却欢喜那个接近口语的译文,和部分充满抒情诗的篇章。从这两作品反复阅读中,我得到极多有益的启发,学会了叙事抒情的基本知识。”可见基督文化对其影响的程度了,而基督教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爱”,一种完全无私的精神,一种尊重他人并为他人寻求最高的善的行动。沈从文在1933年回答有人提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时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当然,这并不能说沈从文就成了一个宗教信徒,他只是将基督教的基本

信念渗透进文学创作中,使作品具有唯美意象的人性美。[4]

(2)道教文化的沉淀

在道教文化里,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而沈从文的“自然”便是在湘西世界中寻找的那份恬淡优美的人性。在他的审美意识中,人们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灵,他们性情所至,率力而为,不受任何陈规陋俗羁绊,也不为任何世俗礼法约束。对道家文化,沈从文并不是一味继承,而是发展的。道教强调人要顺应自然法则,然而沈从文却是更加强调人性的自我存在与发展,和湘西古雅恬静的风情融为一体,凸显着他对人性美的肯定。自然与自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也是沈从文作品的内核,不管他所表现的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以及在自然后面所体现的淡泊超然的美,还是所追求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这些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沈从文是属于现代的同时又更是属于古典的,他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那种超然自由的灵魂以及对人性的永恒关怀,通过湘西的山水来抒写自己独特的存在。

二、人性观的表现

1.对湘西青年的希望寄予

湘西的青年男女总是纯真善良的,他们无私厚道、乐于助人,在宁静的生活里找寻自由与自尊。小说《丈夫》故事背景是在湘西某地河畔的妓船上,讲述了女人在船上做事,过节丈夫携带特产来看妻子的故事。来自于穷乡僻壤的年轻女子为了维持生计,自愿进城卖身做了船妓。年轻的丈夫在家种田,过节来到妻子的花船上,经历了屈辱,最后与妻子一起弃船返乡。从表面上看,小说通过丈夫心理的几度沉浮的描写以及妻子的艰难困境的揭示,混合着某种男性主义人性的觉醒与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但透过这一层,却可以看出沈从文对湘西青年男女未来寄予的美好希望。虽然世俗的、愚昧的传统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可是在人性自由的发展下,最终冲破层层阻隔,寻回自由、自尊的美好权利。

2.对湘西老者的深刻揭示

如果说沈从文把人性的理想和希望寄寓在湘西青年一代人的身上,那么,对人性丰富内涵和底蕴的挖掘,则放在了湘西中老年一代人身上。相对青年人的天真和单纯,中老年人多了一份阅历丰富人生的经验和厚重;相对于青年人的热情和冲动,中老年人拥有着饱经沧桑的成熟和理性。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人性的“常”

而不是“变”,是对万物世象的透彻理解,包括对青年人的爱与宽容,义利取舍时的善和面对命运无常的稳重与镇定。《边城》中的老船夫,女儿因和一个士兵“无结果”的爱而死,但他把痛苦埋在心里,不会因为女儿的爱情失败而对孙女的爱情强加干涉,让其产生心理阴影。他撑渡数十年,但从不收取别人馈赠的物品,反而处处替别人着想:大热天时,买了茶叶,泡上一大缸茶水,给过路行人解渴。他做好事并非要别人回报,而只是处于一种诚意,因此深得人们尊重。湘西的老者是宽容宽厚、成熟理性的,他们那种淡定、从容的人性美总能给晚辈树立好的典范。

3.对另类人群的人性思考

湘西青年是沈从文人性图景中的理想化身,湘西中老者是人性底蕴的象征,而作为“另类”的湘西土匪、娼妓形象,则代表了沈从文人性底线的思考。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揭示出这类人群的残缺人性,或者是对其进行批判,但我更偏重认为这是对人性底线的一种反思。虽然妓女的生活是扭曲的、畸形的,但是她们的人性并没有随之而扭曲堕落;她们出卖肉体,并不出卖灵魂和良心;她们“工作”下贱肮脏,但人性却高尚圣洁;她们贫穷弱小,却不贪婪造作。卖笑生涯有时免不了小小的卖弄,却又那样笨拙质朴,毫无虚伪奸诈之心;她们敢爱敢恨,放纵肉体却不放弃良心。湘西土娼的现实苦难和血泪人生不是沈从文思考的焦点,他无意去追溯娼妓制度的历史根源,或者揭露和抨击黑暗现实,他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特殊生命形态,来谛视人性的真假、善恶、美丑和生命的尊卑高下。

三、人性观的意义

沈从文关注湘西社会那群弱小而倔强生存着的精灵,关注他们的“人性”样式。[5]神化与人化契合一致的人性才是沈从文理想的人性样式,小说《丈夫》所体现出来的至美人性就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社会模式的基石,它支撑着他心中理想的人性社会大厦。沈从文对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梦绕魂牵,在这群精灵所组成的宗法农村社会这一共同体也逐渐被城市文明所浸噬之后,力图为他们寻求一个理想的栖息之所,并最终将人性社会的建构作为自由自在的精灵的最终归宿。读沈从文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神化的人性是沈从文倾诉“爱”最多的一种人性样式。这种人性样式被美化成为一种纯理想状态,仅仅存在于彼岸世界,

正在被工业文明浸噬的湘西世界也很难见到这种神化的人性。在他看来,人性是要被超越的,不能纯粹还原于生命的原初状态,更不能悬浮于空中可望而不可即。神化是湘西人性格的理想表征,人化是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生存状态,是生命形式的原初展现。[6]

沈从文所建构的至美人性社会是美好的、现实的,这种社会模式或许对我们所生存的现代工业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与腐化是一种消解和反拨,或许我们所不断追寻又不断丢失的理想社会模式潜在地指向这种至美人性境界的建构。沈从文建构的这座德尔菲神庙,时时刻刻展示那种神圣的光芒,使世人不会忘记在湘西,还有一种远离都市浮躁的、自然的人性美。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沈从文.沈从文代表作(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5]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沈从文.《湘西散记·序》,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The Delphi temple’s carols

——Try to talk about the shen congwen xiangxi world of human nature

Yuqi Ao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Shen congwen xiangxi natural landscape scenery to portray, to diffuse the rich are the natural life of banter atmosphere of the attempts rendering,and the peace of the spirit of the life contains the local natural outlook on life further revealed,constitute the basic content of humanity——eulogize healthy human nature and make public the original human nature.

【Keywords】:Shen congwen; Xiangxi world; Human nature


相关文章

  • 德尔斐神谕探析
  • 关键词:德尔斐神谕  女祭司 皮提亚  迷狂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认为神比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很多神灵都被认为有发布神谕的职能.在古代希腊,德尔斐神谕是时间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神谕,对古代希腊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查看


  • [泰坦之旅不朽王座]图文全攻略
  • <泰坦之旅:不朽王座>图文全攻略 前言 1.本图文攻略包含了泰坦之旅原版及资料片不朽王座的全部剧情和任务内容,希望对喜欢玩这款游戏的朋友有所帮助.攻略共分为五幕,包括92幅地图,除主线任务外,还有全部支线任务69个. 第一幕 希 ...查看


  • 启思故事:认识自己
  • 作者﹕无名 (摄影: 王嘉益) 凯勒丰与苏格拉底是相知极深的朋友.有一天,他特意跑到德尔菲神庙,向神请教一个问题:"世上到底还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神谕曰:"没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凯勒丰高兴 ...查看


  • 海底发现埃及艳后宫殿:千年前地震致古迹沉没
  •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7日 09:46  新浪科技 这一巨大石块雕有一位法老,石头上的象形文字题字显示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塞蒂一世. 从水下带上来的众多史前古物,其中一个是追溯至5世纪的小法老雕 ...查看


  • 名人演讲稿7
  • 您所在的位置:世界名人演说精粹> 更多精彩下载,请登陆(免费电子书网)www.mfdzs.com 卡米卢 公元前365 古罗马战将,政治家.公元前396年起五度出任执政官.曾率军抗击高卢人入侵,攻克德尔斐城,为扩大罗马疆域,立下显赫战 ...查看


  • 四.巴洛克时期
  • 两种常规: 第一常规:16世纪的"古老风格",只承认某种程度的不协和音,对二度.七度等音程严加限制的文艺复兴复调传统的既定规则 第二常规:17世纪创作室,在关注对为写作优美的同时,可合理的使用偏离对位法的做法,并很好地将 ...查看


  • 古史传说与北欧神话
  • 古史传说与北欧神话 丑鬼杨凡 2007-02-23 13:21:09 阅读 569 次 http://redland1979.blog.sohu.com/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最早让我把古史传说和北 ...查看


  • 小学五年级美术模拟抽测试卷及答案
  • 五年级模拟抽测试卷(一) 一.填空题(30分) 1.肖像艺术重在(以形写神).形指的是(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 2.欣赏肖像艺术要特别注意艺术家是如何把(形) 与(神) 二者统一起来的. 3.透视现象可以理解为:近(大 ...查看


  • 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中)
  • 菲狄亚斯的使命 在天神宙斯的神殿建成后的许多年里,它已经收藏了某些古老的或令人崇敬的祭物,其中的一些来自某个早期的较小的神庙,诸如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块或木板.但这里需要类似公元前15世纪那种神圣气氛,需要一个具有非凡神力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