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笔筒教学反思

篇一:简单笔筒的设计教学反思

“简

单笔筒的设计”教学反思

阿尔孜古力

我这节课的设计,

让学生能自由的接受教师所带来的知识,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

声笑语中掌握知识,体会课堂中的绿意,本课不足之处是在作业展评中,很多同学都尝试了

点线面的装饰方法,但很少注意了“线的粗细排列”和“点的疏密排列”,所以我可以从这方

面点评,以增加作品的美感。学生作品以形象装饰的笔筒居多,主要原因是老师亲自示范了

这个环节,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师应该告知学生:“老师只是示范了一个过程,请小朋友

设计制作一个与众不同的笔筒。”引导学生设计创意独特的笔筒造型。

另外我认为最满意

的环节是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笔筒范做,出示教师的作品并以小组研究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带着问题研究笔筒的制作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

习的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解决教学重点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自主探

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

地交流信息,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我在巡视指导中不断地提供信息,启发思

路,介绍方法和线索,成为了学生交流信息的组织者。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手脑并

用,不但在作品设计和制作步骤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部件的制作中,发现了许多好的方

法。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

和技能,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提高技术能力,

培养劳动态度和习惯,真正体现“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

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新的理念。

一堂课下来看着孩

子们的作品,鲜艳的色彩,不同的造型,别致的设计„„让我感叹孩子们的创意如此丰富。

有收获也有困惑,在个别学生的制作指导上,在课堂展示讲评环节我还心存疑惑,评价时全

班同学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如果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这样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扎扎实实去研究让每一节课都能高质量的上好。

以上是我对《简单

笔筒的设计》一课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二:《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5.

《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笔筒设计》是执

教老师对《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七课《自制笔筒》的一个改造内容。本课时教学,执教老

师在劳技新理念的指导下,十分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

差异,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本课时的简要教学

过程如下:

一、展示师作、欣

赏引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4、

5个自己课前制作的笔筒作品,让学生认认它们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

(评:小学4年级

的学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通过展示

不同形体,单体的、合体的,不同材料,瓶子的、竹筒的,不同手法,贴、粘、扎、刻、烙

等,以形象可感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较好地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

了基础。)

二、观察比较笔筒,

了解制作过程

观察这些笔筒,它

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它们不仅形状多样、

装饰漂亮,而且功能特别,有的具有时钟的功能,有的还能看气温。

这些笔筒是怎样制

作出来的呢?

教师解剖其中作品,

简要示范、讲解操作要点。

在学生有欲望制作

一个自己的笔筒的基础上,推介教师设置的材料站,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用、形状的设计、

功能的拓展等去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笔筒。

(评:从观察、分

析、解剖教师的笔筒作品,打开学生设计各式笔筒的思路,了解笔筒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师材料站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现实的更大可能性。)

三、确定制作方案,

合作完成制作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

讨论确定一个笔筒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制作活动的初步分工,尝试操作。

通过语言描述、实

物比划、简单构图等交流小组设计思想。

学生小组合作,动

手制作。教师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点和解决方法的友情提示,同时小音量播

放轻松、活泼音乐,营造愉悦氛围,学生制作活动时,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帮助学生

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评:学生小组动

手前的设计思想交流,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亮点和火花,从二十多分钟后的学生展示作

品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看,采用4人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创意作品

的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有一个“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机

会。)

四、展示作品,交

流评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

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开启实物展示投影仪,帮助学生在介绍作品时将局部细节加以放大。

各组学生推选作品

推介发言人,踊跃上台介绍本组作品,并和本组其它同学一起接受其它组同学们的询问和质

疑。

对全班十三件作品

(其中一件是未来得及完工的半成品)进行星级投票,共同参与评价。

请得星不同的几组

分别谈谈制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评:在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基础上,谈谈对作品和小组合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对

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和总结,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合作效率等都有积极的意

义。)

五、课堂小结,活

动延伸

活动反思:

一、活用老教材,

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实施新课程,要求

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

学习,少统一,多宽松;少强求,多自主,要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现行省

编教材《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7课《自制笔筒》教学目标单一、内容单一、材料单一。如

果按照原教材的器材准备和制作步骤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是统一的易拉罐或可乐瓶等材料,

无形中禁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操作学习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是机械的、死板的,

甚至是动手不动脑的,虽然通过操作练习,学生的操作技术可以由此形成,但技术思维则难

以借此养成,创新欲望难以满足,创新思维难以培养。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能较好地

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首先大刀阔斧把课题改为《笔筒设计》,开

创出一片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在教室里设置“材料站”。“材料站”中

的材料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有老师根据本课“笔筒制作”

内容而特意准备的东西。 “材料站”的设置,大大拓宽了学生《笔筒设计》的选材领域,给

学生在设计和选材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学生面对“材料站”中各种各样的材料,有

了选择制作不同笔筒的自由。大家可以在“材料站”中任意选取材料,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发

挥创造力的宽松环境,满足学生创新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每

个学生个人兴趣不同,探究视角不同,动手能力有强弱,原有知识经验有差异,设计及结果

的表达也不相同,“材料站”的设置,又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

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和自主性原

则。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真是琳琅满目,令人惊讶,虽然是一种层次和水平都不太高

的创新,但在孩子们的手中,多种式样的笔筒却充满了童趣,象征着他们独具的个性。“材料

站”的设置,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智慧的火花闪现了,创新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

发。

二、在手与脑的紧

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小学《劳动与技术》

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是,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的操作学习

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紧密结合的并用过程。《笔筒设计》一课教学

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站”中选取

合适的材料,分组进行尝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

交流信息,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指导中不断地提供信息,启发思

路,介绍方法和线索,成为学生交流信息的组织者。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

不但在作品设计和制作步骤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部件的制作中,发现了许多好的方法。

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

能,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提高技术能力,培

养劳动态度和习惯,真正体现“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

新的理念。

三、用技术作品激

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

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教育影响下启动发

展起来的。用技术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的

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

征,通过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引导、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容易激发学生探究

新知和动手制作的欲望。《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时,首先用课件和实物出示

多种式样的笔筒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分析笔筒,教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这些笔筒有什

么特别之处?这些漂亮的笔筒是怎样制作的?这一简洁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制作笔筒

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引导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探究上,又通

过对其中典型笔筒的作品解剖,让学生了解制作中基本的技术要领,很好地引领了学生的学

习活动。

四、重视学生亲身

经历、主动参与,体现实践性原则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地方。小学《劳

动与技术》新课程教育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

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

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笔筒设计》一

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制作、改进笔筒的过程。从学生参与的广度看:

人人参与欣赏、探究、合作、讨论、设计、制作、评价等,每个学生参与了课堂实践活动的

全过程。从学生参与的深度看:一节课中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占大多数,充分体现教师少讲、

学生多练的新理念,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学生参与的方

式是自主设计笔筒、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制作方法,既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又体现了实

践性原则;学生参与的品质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尊重他人发言,善于质疑问

题,充分发表意见,评价中学会欣赏别人。

五、制作活动强调

了合作与交流,体现合作学习理念

具有合作意识,学

会与人合作共事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个基本方面,需要教师们在从小的教学中加

以培养。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都能很

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在《笔筒设计》一课实践活动中,

教师实行了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

维方法及过程,让每个小组用集体的智慧设计笔筒制作方案,合作制作笔筒。还要求小组内

合理分工,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促使多种见

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实

现“互补”。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看哪组合作最好,完成作品最早,制作的作品最新颖、

有特色。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中,又颁发了合作奖。由于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合

作学习的理念,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六、改进评价方式,

以评价激励学生,带动反思,促进提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

生自我评价和反省,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要把评价的权力

还给学生。在评价的内容上,在全面评价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技术

意识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

相结合。自评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自评机会,让学生口

头描绘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以便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品,

形成特色。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互评作品,在互评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正确对

待他人的作品,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笔筒设计》一课作品

评价中,教师首先设计一个

展示台,进行作品展示;接着召开作品发布推介会,由各设计、制作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

展示的作品进行介绍(自评);然后再由各组学生互评;最后由学生评出创意奖、合作奖、环

保奖、装饰奖等若干名。在学生自评、互评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畅谈体验、经验和教训,

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如果在本节课作品

评价中,教师再重视一下教师的补充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则评价效果会更好,因为教师的评

价更受学生的关注,能更深一层地看到自己作品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十分重

视评价这一环节,要正确区别教师参与评价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评价的区别,不能从一个

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理念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倡导互动式多样性的评价,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评价作品时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局限性。因此,在学生

自评、互评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即使是不成功的作品也要找出它的“闪光点”,及时给

予表扬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为学生的再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师

参与评价不仅能起到导航的作用,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篇三:《笔筒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与反思

《笔

筒设计与制作》教学构思与反思

《笔筒设计与制作》是《木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实验本))中一个学习

项目。设计与制作笔筒的整个过程是以项目引导的方式来进行的,即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中的

“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其典型的模式为:(1)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2)为研究项目

创意而产生的方案;(3)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4)按照计划实施;(5)总结、评估项目成

果。进行项目教学时,执教老师在劳技新理念(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

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指导

下,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

能力的培养,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要让学生在课堂活

动中成为主体,就要从学生的心理、行为出发,设计和准备教学的环境,组织和引导教学过

程。制作内容的讨论、选择都要从这一点出发,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真正激

发其自主学习的行为。

开展小班小组化的

教学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他的社

会交际和团队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使小组内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互补,得到更好的教

学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消除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观念,让学

生的思维有“动起来”的空间。

本科的简要教学过

程如下:

一、展示作品、欣

赏引入(在本课教学之前,已完成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向学生展示4、

5个以前制作的笔筒作品,让学生观察这些笔筒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初中二年级的学

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制作前教师通过

展示不同的笔筒,单体的、合体的,不同材料,木料的、竹质的,不同制作的装饰手法,贴、

粘、扎、刻、烙等,以形象可感的技术作品来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笔筒设计和制

作方案打下基础。

二、观察笔筒,了

解制作过程

这些笔筒是怎样制

作出来的呢?

教师解剖其中作品,

简要示范、讲解操作要点。

在学生有欲望制作一个自己的笔筒的基础上,推介教师设置的知识库,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

用、形状的设计、功能的拓展等去设计一个既有意义又有创意的笔筒。

从观察、分析、解

剖教师的笔筒作品,打开学生设计各式笔筒的思路,了解笔筒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

材料站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现实的更大可能性。

三、确定制作方案,

按制作步骤先行断料、开料

由学生四人学习小

组讨论确定一个笔筒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制作活动的初步分工,尝试操作。

通过语言描述、实

物比划、简单构图等交流小组设计思想。

学生小组合作,动

手制作。教师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点和解决方法的友情提示,学生制作活动

时,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本课主要的教

学步骤:

1. 提出问题,思考

组合时角的处理方法;

2. 讨论问题,学生

思考提出加工方案;

3. 解决问题,总结

方案展示处理方法;

4. 处理问题,学生

多手进行倒角处理。

操作步骤:划出60°

倒角(或45°、72°)的加工线;锉削、砂磨、加工倒角。

笔筒侧板两边的倒

角划线和加工,要求角度要准确,斜面平整。准备:①角边关系的勾股定理,②活络角尺校

量角度,③提供样板等等。)

四、展示作品,交

流评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

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开启实物展示投影仪,帮助学生在介绍作品时将局部细节加以放大。

各组学生推选作品

推介发言人,踊跃上台介绍本组作品,并和本组其它同学一起接受其它组同学们的询问和质

疑。

对全班作品进行投

票,共同参与评价。

请得投票最高最低

的小组分别谈谈制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在学生广泛参与评

价的基础上,谈谈对作品和小组合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和总

结,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合作效率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活

动延伸

总结一下以后在生

活学习方面,科学创造活动中有什么方面的指导和领悟。

课堂反思

因为教学是借班上

课对学生的技术掌握能力不很清楚,在上课的时候有很多不足。例如:对学生锉削技巧的指

导等等。对于锉削站法,握法和运动方法多没有进行详细的指导,使得有大部分同学的操作

很不规范,直接造成加工的倒角没能达到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能力和

技能掌握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活动反思

一、切实转变教学

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科创新教学的先决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

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 传统劳技教学重在

传授技能,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以练代用,教给知识重掌握、轻运用,

缺少学与用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

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学生“自己来得”的

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变单元教学为项目教学,变模仿教学为创造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

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

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

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二、积极创设丰富

的项目内容,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

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

发和利用。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

定了流向。”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上《笔筒设计》这一课时,事先

制作一些各式各样的笔筒:如一些方的,五边形的、六边形的、卧式的等。上课一开始,首

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不同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

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这个

六边形是怎么做的出来的。”“老师,、笔筒的底是怎么装上去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

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作为老师把制作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笔筒,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

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

的创新能力。这

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

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如在《插花技艺》一课中,一开

始让学生观摩一定数量的插花范例,也让学生去自由提问。如有学生提到:为什么在一些作

品中颜色深的花总是插在下部,而颜色浅的插在上部?三角形构图与倒t形构图不同点在哪

里???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了探索。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

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它是培养

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我们提倡“让课

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

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

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何从培养?当然,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

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所以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老师,

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就要帮助学生不能局限于老师的翻版,翻版只能是凝固学生的思维,

抑制他们的想象,也无从谈起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说同学们的各种想象、改造就是创新。

如果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就照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但是,这种学生的学习

自由,要有一个前提:即不管你是怎么创新的,最后都要有基本要求和目标。

四、精心设计教学

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造源于实践。问

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

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

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

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

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

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例如:在《篆刻》中,学生进行姓名章的雕刻时,先增

加雕刻基本功的模拟训练,让学生有一定量的实践,体验中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技能,从而为

大胆创新打好能力基础。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求新求异,不以

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举例为巢臼。即使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走一点弯路,付出一定的代

价也是有收获的。

五、及时多元的发

展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驱课堂的组织能力,善于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支

持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

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说创造力人人都有,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思想火花,或用亲切的言语或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

言,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

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劳动本身的乐趣。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热

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激励评价的方式,可以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各种形式,

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虽然有缺点但

有创意的作品。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路上给他们扶

一把,给他们以激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那么,他们会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也在渴望中

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悦。

篇四:做笔筒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评选

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

课型:设计应用领

课题:《做笔筒》

年级:二年级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

领域,旨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设计不同造型的笔筒,教材中学生的笔筒作品,

大多采用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筒,

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会体验其中的乐趣。在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笔

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

它们大多是瓷制,也有用玉、石、竹、木雕刻而成的。本课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

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在笔筒的设计制作之中,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设计能

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2、设计理念

我以美术新课程标

准为指导来设计这堂课的。课中我体现了以下的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我采用个别

说、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共同讨论、小组合作设计制作来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

并从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他们的引导者、助手。

2、教学内容与学生

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感受

到美术在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购买笔筒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轻松的谈

论对笔筒的看法,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课后自己独立制作一件有用的物品,把

做笔筒与利用废弃物美化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美术在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3、特别重视对学生

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形式

各异的笔筒,感受笔筒的美,点燃创作的火花;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

特的见解,主动探讨笔筒的特征,互相畅谈创作想法,激发创作的欲望;最后在实践制作中

比比赛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合作意识,满足强烈的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1、了解笔筒的发展,

及外形和功能特点. 收集各种适宜做笔筒的纸盒 ,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笔筒制作的设想。

2、欣赏笔筒的过程

中,探究笔筒的特点及制作方法,能选择合

适的方法对纸盒、

塑料瓶、易拉罐等多种造型展开想象,进行加工、美化装饰。

3、在活动中,学生

能善于发现、乐于探究、敢于创新;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笔筒的外形和功能特点.探究笔筒的设计制作方法,创造出一只美观、实用、

新颖的笔筒。

教学难点:功能和

外形的巧妙组合、外观的点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自

制笔筒数只,

学生准备双面胶、

纸盒、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 走进笔筒世界,

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中,

有许多被废弃的东西,你们看(教师随机出示纸盒、塑料瓶)。今天,大家把它们请到这里,

你想用它来做什么呢?

虫、吊饰、帽子。

生:用它来做花瓶、

垃圾桶。

生:用它还可以来

做花篮。

师:大家真了不起,

这些被废弃的东西,经过你们的想象,都成了有用的物品。

(解析:这一环节

就是让学生回忆以前的课程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的各种物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2、想知道老师做了

什么吗?(教师取出自制的笔筒,稍后,随手放上几支笔)

喜欢这些笔筒吗?

它跟你见到的笔筒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有许多花纹,

看上去很美。

生:比平时见到的笔筒更特别了。

生:颜色更鲜艳了。

生:这些笔筒是利

用塑料瓶、纸盒等材料制作的,不是工厂里生产的。

师小结:是啊,这

些生活的废弃物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今天,我们就用同学们带来的废弃材料来学做笔筒。 (板

书)

(解析:利用各种

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的笔筒来吸引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进入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了解新知,探

索发现

1、 欣赏中感受笔

筒。

师:现在,老师带

你们进入“笔筒世界”,它们有些是古代能工巧匠创造的,有些是利用废物精心制作的。看看

自己喜欢哪个笔筒?

师(介绍):笔筒是

“文房清供”的一种,是指传统文房四宝基础上一种辅助用具,包括笔筒、砚台等,比铜的

起源较早,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到了明朝走向了成熟,出现了不少风格,流传世间作品有

很多,由于它既有日常生活的实用之物,又可成为书桌上的陈设品,所以它集实用与赏玩于

一体,深受爱书写、绘画的学者喜爱。

(解析:学生虽然

不知道文房四宝,但在这里边欣赏边介绍关于笔筒的历史,给学生一个文化的熏陶)

师:同学们看了这

些笔筒,

2、 这些笔筒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爱的卡通形象。

生:古代的瓷器笔

筒很简洁,给你高雅的感觉。

生:这些笔筒让我

们觉得很美、有花纹、实用的。

屏幕显示:颜色、

图案漂亮、外形新颖实用。

3、探究方法

师:怎样才能作出

一只美观、新颖、实用的笔筒呢?老师给每组发一件笔筒,个组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探究。

(方法、造型、色彩、装饰、实用稳定)

第一小组研究笔筒

的外形。

第二小组研究笔筒

的内部构造。

第三小组研究笔筒

的颜色。

第四小组研究笔筒

的图案。

第五小组研究笔筒

的用途。

每组学生根据问题

进行讨论研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中,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

外形——新颖依据

材料的特点组合、加工

花纹色彩——好看、

大方有规律

(解析:本环节旨

在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来探究笔筒的外形、构造、花纹、色彩等方面

的设计制作方法,为学生下一步设计自己的笔筒提供参考)

篇五:《做笔筒》教学设计

《做

笔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笔筒是一种简单实

用的搁笔用品,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它们大多是瓷制,也有用玉、石、竹、木雕刻而成的。

本课学生的笔筒作

品,大多采用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

筒,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

思维。

二、教学目标:

有关知识。(a、笔筒有着悠久的历史;b、笔筒的实用美化功能;c、笔筒的材料、装饰方法。)

——欣赏与小组研究

2.学会用各种材料

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瓶子的巧妙组合和内部

的合理分割、装饰的图案美和色彩美术、总体具有独特性。)——探究与合作尝试

3.培养学生热爱生

活、美化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生活需要美术、变废为宝、设计制作很

有趣。)——感受与评价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笔筒的设计、

制作方法。

难点:设计的作品

美观、实用与创新。

四、教学准备:

瓶子、彩纸、橡皮

泥、线绳、布、即时贴、剪刀、双面胶、彩笔等。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揭题导课

在炎热的夏天,同

学们一定都喜欢喝水或其他饮料,是不是?那你们喝完之后通常都是怎么处理那些饮料瓶子

的呢?

大家真了不起,这些废旧的物品经过大家的合理利用又都成了有用的物品。在我们周围有许

多的废旧物品,只要大家多动脑筋,就可以变废为宝。我这儿也有一个废瓶子,看看我把它

变成什么。

(教师用剪刀把矿

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去,然后把几支笔放入瓶子内)

大家看看,现在这

个瓶子变成了什么?

对,把废旧物品变

成有用的物品就这么简单。但是大家看看这个笔筒,你满意这个笔筒吗?为什么?大家都觉得

不好看,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设计一个好看的笔筒好吗?

板书课题:做笔筒

二、欣赏感知

在学做笔筒之前,

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笔筒,了解一些笔筒的有关知识。

1、欣赏古代笔筒

(出示图片)课件出示竹、木、象牙、玉、水晶等不同笔筒,师引导学生欣赏他们的美(材

质、形状、颜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们把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书桌上

的第五宝就是笔筒了,它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已经盛行。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

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它们大多是瓷制品,也有用玉、竹、木雕刻而成的。

它们的形态各异,花纹也各不相同。

2、欣赏现代笔筒

(出示图片)

比较和古代笔筒在

材质、形状、颜色等方面的不同。

3、说说你见过什么

样的笔筒?

笔筒种类很多,形

态各异。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

出示图片组一:这

些笔筒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组二:这

些笔筒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组三:这

些笔筒上都有些什么图案?

2、观察自制笔筒。

(教师给每组一个自制笔筒)

(1)看一看,这些笔筒是用材料什么做成的?

(2)这些笔筒是怎

么做的?

三、研究制作方法

1、研究如何使瓶子

不倒。

师出示一做好的笔

筒插上铅笔、圆珠笔、毛笔(倒),谁有好办法解决?

a、加宽底部型;b、

采用大一点的瓶子;c、采用重一点的瓶子;d、几个捆扎在一起。

2、研究如何变成一

个多功能笔筒。

3、师示范完成一个

笔筒。

小结:看来,做笔

筒还有一点学问在里面!小朋友们等会儿自己做的时候可要开动脑筋好好想一想。

4、欣赏书上优秀作

品。

5、欣赏学生优秀作

品。

四、布置作业要求

用塑料瓶、彩色纸、

橡皮泥、线绳等材料做一个实用、美观、有新意的笔筒。

五、学生实践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评作品。

七、课后拓展:

1、谈谈用废旧材料制作笔筒有什么好处呢?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2、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废旧的物品。它们除了可以做成笔筒,还可以做什么来美化生活,创造生活?课后请大家试着做一做。

篇一:简单笔筒的设计教学反思

“简

单笔筒的设计”教学反思

阿尔孜古力

我这节课的设计,

让学生能自由的接受教师所带来的知识,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

声笑语中掌握知识,体会课堂中的绿意,本课不足之处是在作业展评中,很多同学都尝试了

点线面的装饰方法,但很少注意了“线的粗细排列”和“点的疏密排列”,所以我可以从这方

面点评,以增加作品的美感。学生作品以形象装饰的笔筒居多,主要原因是老师亲自示范了

这个环节,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师应该告知学生:“老师只是示范了一个过程,请小朋友

设计制作一个与众不同的笔筒。”引导学生设计创意独特的笔筒造型。

另外我认为最满意

的环节是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笔筒范做,出示教师的作品并以小组研究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带着问题研究笔筒的制作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

习的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解决教学重点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自主探

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

地交流信息,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我在巡视指导中不断地提供信息,启发思

路,介绍方法和线索,成为了学生交流信息的组织者。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手脑并

用,不但在作品设计和制作步骤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部件的制作中,发现了许多好的方

法。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

和技能,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提高技术能力,

培养劳动态度和习惯,真正体现“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

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新的理念。

一堂课下来看着孩

子们的作品,鲜艳的色彩,不同的造型,别致的设计„„让我感叹孩子们的创意如此丰富。

有收获也有困惑,在个别学生的制作指导上,在课堂展示讲评环节我还心存疑惑,评价时全

班同学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如果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这样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扎扎实实去研究让每一节课都能高质量的上好。

以上是我对《简单

笔筒的设计》一课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二:《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5.

《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笔筒设计》是执

教老师对《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七课《自制笔筒》的一个改造内容。本课时教学,执教老

师在劳技新理念的指导下,十分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

差异,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本课时的简要教学

过程如下:

一、展示师作、欣

赏引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4、

5个自己课前制作的笔筒作品,让学生认认它们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

(评:小学4年级

的学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通过展示

不同形体,单体的、合体的,不同材料,瓶子的、竹筒的,不同手法,贴、粘、扎、刻、烙

等,以形象可感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较好地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

了基础。)

二、观察比较笔筒,

了解制作过程

观察这些笔筒,它

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它们不仅形状多样、

装饰漂亮,而且功能特别,有的具有时钟的功能,有的还能看气温。

这些笔筒是怎样制

作出来的呢?

教师解剖其中作品,

简要示范、讲解操作要点。

在学生有欲望制作

一个自己的笔筒的基础上,推介教师设置的材料站,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用、形状的设计、

功能的拓展等去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笔筒。

(评:从观察、分

析、解剖教师的笔筒作品,打开学生设计各式笔筒的思路,了解笔筒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师材料站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现实的更大可能性。)

三、确定制作方案,

合作完成制作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

讨论确定一个笔筒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制作活动的初步分工,尝试操作。

通过语言描述、实

物比划、简单构图等交流小组设计思想。

学生小组合作,动

手制作。教师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点和解决方法的友情提示,同时小音量播

放轻松、活泼音乐,营造愉悦氛围,学生制作活动时,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帮助学生

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评:学生小组动

手前的设计思想交流,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亮点和火花,从二十多分钟后的学生展示作

品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看,采用4人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创意作品

的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有一个“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机

会。)

四、展示作品,交

流评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

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开启实物展示投影仪,帮助学生在介绍作品时将局部细节加以放大。

各组学生推选作品

推介发言人,踊跃上台介绍本组作品,并和本组其它同学一起接受其它组同学们的询问和质

疑。

对全班十三件作品

(其中一件是未来得及完工的半成品)进行星级投票,共同参与评价。

请得星不同的几组

分别谈谈制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评:在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基础上,谈谈对作品和小组合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对

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和总结,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合作效率等都有积极的意

义。)

五、课堂小结,活

动延伸

活动反思:

一、活用老教材,

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实施新课程,要求

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

学习,少统一,多宽松;少强求,多自主,要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现行省

编教材《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7课《自制笔筒》教学目标单一、内容单一、材料单一。如

果按照原教材的器材准备和制作步骤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是统一的易拉罐或可乐瓶等材料,

无形中禁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操作学习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是机械的、死板的,

甚至是动手不动脑的,虽然通过操作练习,学生的操作技术可以由此形成,但技术思维则难

以借此养成,创新欲望难以满足,创新思维难以培养。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能较好地

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首先大刀阔斧把课题改为《笔筒设计》,开

创出一片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在教室里设置“材料站”。“材料站”中

的材料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有老师根据本课“笔筒制作”

内容而特意准备的东西。 “材料站”的设置,大大拓宽了学生《笔筒设计》的选材领域,给

学生在设计和选材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学生面对“材料站”中各种各样的材料,有

了选择制作不同笔筒的自由。大家可以在“材料站”中任意选取材料,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发

挥创造力的宽松环境,满足学生创新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每

个学生个人兴趣不同,探究视角不同,动手能力有强弱,原有知识经验有差异,设计及结果

的表达也不相同,“材料站”的设置,又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

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和自主性原

则。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真是琳琅满目,令人惊讶,虽然是一种层次和水平都不太高

的创新,但在孩子们的手中,多种式样的笔筒却充满了童趣,象征着他们独具的个性。“材料

站”的设置,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智慧的火花闪现了,创新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

发。

二、在手与脑的紧

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小学《劳动与技术》

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是,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的操作学习

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紧密结合的并用过程。《笔筒设计》一课教学

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站”中选取

合适的材料,分组进行尝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

交流信息,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指导中不断地提供信息,启发思

路,介绍方法和线索,成为学生交流信息的组织者。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

不但在作品设计和制作步骤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部件的制作中,发现了许多好的方法。

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

能,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提高技术能力,培

养劳动态度和习惯,真正体现“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

新的理念。

三、用技术作品激

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

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教育影响下启动发

展起来的。用技术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的

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

征,通过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引导、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容易激发学生探究

新知和动手制作的欲望。《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时,首先用课件和实物出示

多种式样的笔筒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分析笔筒,教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这些笔筒有什

么特别之处?这些漂亮的笔筒是怎样制作的?这一简洁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制作笔筒

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引导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探究上,又通

过对其中典型笔筒的作品解剖,让学生了解制作中基本的技术要领,很好地引领了学生的学

习活动。

四、重视学生亲身

经历、主动参与,体现实践性原则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地方。小学《劳

动与技术》新课程教育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

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

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笔筒设计》一

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制作、改进笔筒的过程。从学生参与的广度看:

人人参与欣赏、探究、合作、讨论、设计、制作、评价等,每个学生参与了课堂实践活动的

全过程。从学生参与的深度看:一节课中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占大多数,充分体现教师少讲、

学生多练的新理念,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学生参与的方

式是自主设计笔筒、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制作方法,既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又体现了实

践性原则;学生参与的品质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尊重他人发言,善于质疑问

题,充分发表意见,评价中学会欣赏别人。

五、制作活动强调

了合作与交流,体现合作学习理念

具有合作意识,学

会与人合作共事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个基本方面,需要教师们在从小的教学中加

以培养。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都能很

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在《笔筒设计》一课实践活动中,

教师实行了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

维方法及过程,让每个小组用集体的智慧设计笔筒制作方案,合作制作笔筒。还要求小组内

合理分工,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促使多种见

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实

现“互补”。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看哪组合作最好,完成作品最早,制作的作品最新颖、

有特色。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中,又颁发了合作奖。由于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合

作学习的理念,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六、改进评价方式,

以评价激励学生,带动反思,促进提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

生自我评价和反省,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要把评价的权力

还给学生。在评价的内容上,在全面评价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技术

意识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

相结合。自评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自评机会,让学生口

头描绘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以便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品,

形成特色。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互评作品,在互评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正确对

待他人的作品,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笔筒设计》一课作品

评价中,教师首先设计一个

展示台,进行作品展示;接着召开作品发布推介会,由各设计、制作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

展示的作品进行介绍(自评);然后再由各组学生互评;最后由学生评出创意奖、合作奖、环

保奖、装饰奖等若干名。在学生自评、互评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畅谈体验、经验和教训,

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如果在本节课作品

评价中,教师再重视一下教师的补充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则评价效果会更好,因为教师的评

价更受学生的关注,能更深一层地看到自己作品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十分重

视评价这一环节,要正确区别教师参与评价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评价的区别,不能从一个

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理念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倡导互动式多样性的评价,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评价作品时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局限性。因此,在学生

自评、互评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即使是不成功的作品也要找出它的“闪光点”,及时给

予表扬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为学生的再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师

参与评价不仅能起到导航的作用,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篇三:《笔筒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与反思

《笔

筒设计与制作》教学构思与反思

《笔筒设计与制作》是《木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实验本))中一个学习

项目。设计与制作笔筒的整个过程是以项目引导的方式来进行的,即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中的

“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其典型的模式为:(1)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2)为研究项目

创意而产生的方案;(3)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4)按照计划实施;(5)总结、评估项目成

果。进行项目教学时,执教老师在劳技新理念(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

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指导

下,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

能力的培养,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要让学生在课堂活

动中成为主体,就要从学生的心理、行为出发,设计和准备教学的环境,组织和引导教学过

程。制作内容的讨论、选择都要从这一点出发,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真正激

发其自主学习的行为。

开展小班小组化的

教学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他的社

会交际和团队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使小组内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互补,得到更好的教

学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消除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观念,让学

生的思维有“动起来”的空间。

本科的简要教学过

程如下:

一、展示作品、欣

赏引入(在本课教学之前,已完成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向学生展示4、

5个以前制作的笔筒作品,让学生观察这些笔筒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初中二年级的学

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制作前教师通过

展示不同的笔筒,单体的、合体的,不同材料,木料的、竹质的,不同制作的装饰手法,贴、

粘、扎、刻、烙等,以形象可感的技术作品来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笔筒设计和制

作方案打下基础。

二、观察笔筒,了

解制作过程

这些笔筒是怎样制

作出来的呢?

教师解剖其中作品,

简要示范、讲解操作要点。

在学生有欲望制作一个自己的笔筒的基础上,推介教师设置的知识库,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

用、形状的设计、功能的拓展等去设计一个既有意义又有创意的笔筒。

从观察、分析、解

剖教师的笔筒作品,打开学生设计各式笔筒的思路,了解笔筒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

材料站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现实的更大可能性。

三、确定制作方案,

按制作步骤先行断料、开料

由学生四人学习小

组讨论确定一个笔筒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制作活动的初步分工,尝试操作。

通过语言描述、实

物比划、简单构图等交流小组设计思想。

学生小组合作,动

手制作。教师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点和解决方法的友情提示,学生制作活动

时,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本课主要的教

学步骤:

1. 提出问题,思考

组合时角的处理方法;

2. 讨论问题,学生

思考提出加工方案;

3. 解决问题,总结

方案展示处理方法;

4. 处理问题,学生

多手进行倒角处理。

操作步骤:划出60°

倒角(或45°、72°)的加工线;锉削、砂磨、加工倒角。

笔筒侧板两边的倒

角划线和加工,要求角度要准确,斜面平整。准备:①角边关系的勾股定理,②活络角尺校

量角度,③提供样板等等。)

四、展示作品,交

流评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

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开启实物展示投影仪,帮助学生在介绍作品时将局部细节加以放大。

各组学生推选作品

推介发言人,踊跃上台介绍本组作品,并和本组其它同学一起接受其它组同学们的询问和质

疑。

对全班作品进行投

票,共同参与评价。

请得投票最高最低

的小组分别谈谈制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在学生广泛参与评

价的基础上,谈谈对作品和小组合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和总

结,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合作效率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活

动延伸

总结一下以后在生

活学习方面,科学创造活动中有什么方面的指导和领悟。

课堂反思

因为教学是借班上

课对学生的技术掌握能力不很清楚,在上课的时候有很多不足。例如:对学生锉削技巧的指

导等等。对于锉削站法,握法和运动方法多没有进行详细的指导,使得有大部分同学的操作

很不规范,直接造成加工的倒角没能达到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能力和

技能掌握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活动反思

一、切实转变教学

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科创新教学的先决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

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 传统劳技教学重在

传授技能,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以练代用,教给知识重掌握、轻运用,

缺少学与用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

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学生“自己来得”的

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变单元教学为项目教学,变模仿教学为创造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

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

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

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二、积极创设丰富

的项目内容,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

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

发和利用。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

定了流向。”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上《笔筒设计》这一课时,事先

制作一些各式各样的笔筒:如一些方的,五边形的、六边形的、卧式的等。上课一开始,首

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不同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

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这个

六边形是怎么做的出来的。”“老师,、笔筒的底是怎么装上去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

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作为老师把制作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笔筒,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

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

的创新能力。这

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

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如在《插花技艺》一课中,一开

始让学生观摩一定数量的插花范例,也让学生去自由提问。如有学生提到:为什么在一些作

品中颜色深的花总是插在下部,而颜色浅的插在上部?三角形构图与倒t形构图不同点在哪

里???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了探索。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

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它是培养

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我们提倡“让课

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

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

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何从培养?当然,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

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所以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老师,

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就要帮助学生不能局限于老师的翻版,翻版只能是凝固学生的思维,

抑制他们的想象,也无从谈起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说同学们的各种想象、改造就是创新。

如果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就照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但是,这种学生的学习

自由,要有一个前提:即不管你是怎么创新的,最后都要有基本要求和目标。

四、精心设计教学

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造源于实践。问

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

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

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

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

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

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例如:在《篆刻》中,学生进行姓名章的雕刻时,先增

加雕刻基本功的模拟训练,让学生有一定量的实践,体验中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技能,从而为

大胆创新打好能力基础。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求新求异,不以

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举例为巢臼。即使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走一点弯路,付出一定的代

价也是有收获的。

五、及时多元的发

展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驱课堂的组织能力,善于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支

持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

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说创造力人人都有,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思想火花,或用亲切的言语或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

言,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

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劳动本身的乐趣。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热

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激励评价的方式,可以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各种形式,

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虽然有缺点但

有创意的作品。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路上给他们扶

一把,给他们以激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那么,他们会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也在渴望中

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悦。

篇四:做笔筒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评选

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

课型:设计应用领

课题:《做笔筒》

年级:二年级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

领域,旨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设计不同造型的笔筒,教材中学生的笔筒作品,

大多采用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筒,

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会体验其中的乐趣。在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笔

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

它们大多是瓷制,也有用玉、石、竹、木雕刻而成的。本课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

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在笔筒的设计制作之中,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设计能

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2、设计理念

我以美术新课程标

准为指导来设计这堂课的。课中我体现了以下的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我采用个别

说、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共同讨论、小组合作设计制作来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

并从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他们的引导者、助手。

2、教学内容与学生

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感受

到美术在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购买笔筒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轻松的谈

论对笔筒的看法,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课后自己独立制作一件有用的物品,把

做笔筒与利用废弃物美化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美术在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3、特别重视对学生

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形式

各异的笔筒,感受笔筒的美,点燃创作的火花;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

特的见解,主动探讨笔筒的特征,互相畅谈创作想法,激发创作的欲望;最后在实践制作中

比比赛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合作意识,满足强烈的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1、了解笔筒的发展,

及外形和功能特点. 收集各种适宜做笔筒的纸盒 ,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笔筒制作的设想。

2、欣赏笔筒的过程

中,探究笔筒的特点及制作方法,能选择合

适的方法对纸盒、

塑料瓶、易拉罐等多种造型展开想象,进行加工、美化装饰。

3、在活动中,学生

能善于发现、乐于探究、敢于创新;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笔筒的外形和功能特点.探究笔筒的设计制作方法,创造出一只美观、实用、

新颖的笔筒。

教学难点:功能和

外形的巧妙组合、外观的点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自

制笔筒数只,

学生准备双面胶、

纸盒、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 走进笔筒世界,

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中,

有许多被废弃的东西,你们看(教师随机出示纸盒、塑料瓶)。今天,大家把它们请到这里,

你想用它来做什么呢?

虫、吊饰、帽子。

生:用它来做花瓶、

垃圾桶。

生:用它还可以来

做花篮。

师:大家真了不起,

这些被废弃的东西,经过你们的想象,都成了有用的物品。

(解析:这一环节

就是让学生回忆以前的课程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的各种物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2、想知道老师做了

什么吗?(教师取出自制的笔筒,稍后,随手放上几支笔)

喜欢这些笔筒吗?

它跟你见到的笔筒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有许多花纹,

看上去很美。

生:比平时见到的笔筒更特别了。

生:颜色更鲜艳了。

生:这些笔筒是利

用塑料瓶、纸盒等材料制作的,不是工厂里生产的。

师小结:是啊,这

些生活的废弃物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今天,我们就用同学们带来的废弃材料来学做笔筒。 (板

书)

(解析:利用各种

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的笔筒来吸引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进入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了解新知,探

索发现

1、 欣赏中感受笔

筒。

师:现在,老师带

你们进入“笔筒世界”,它们有些是古代能工巧匠创造的,有些是利用废物精心制作的。看看

自己喜欢哪个笔筒?

师(介绍):笔筒是

“文房清供”的一种,是指传统文房四宝基础上一种辅助用具,包括笔筒、砚台等,比铜的

起源较早,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到了明朝走向了成熟,出现了不少风格,流传世间作品有

很多,由于它既有日常生活的实用之物,又可成为书桌上的陈设品,所以它集实用与赏玩于

一体,深受爱书写、绘画的学者喜爱。

(解析:学生虽然

不知道文房四宝,但在这里边欣赏边介绍关于笔筒的历史,给学生一个文化的熏陶)

师:同学们看了这

些笔筒,

2、 这些笔筒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爱的卡通形象。

生:古代的瓷器笔

筒很简洁,给你高雅的感觉。

生:这些笔筒让我

们觉得很美、有花纹、实用的。

屏幕显示:颜色、

图案漂亮、外形新颖实用。

3、探究方法

师:怎样才能作出

一只美观、新颖、实用的笔筒呢?老师给每组发一件笔筒,个组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探究。

(方法、造型、色彩、装饰、实用稳定)

第一小组研究笔筒

的外形。

第二小组研究笔筒

的内部构造。

第三小组研究笔筒

的颜色。

第四小组研究笔筒

的图案。

第五小组研究笔筒

的用途。

每组学生根据问题

进行讨论研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中,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

外形——新颖依据

材料的特点组合、加工

花纹色彩——好看、

大方有规律

(解析:本环节旨

在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来探究笔筒的外形、构造、花纹、色彩等方面

的设计制作方法,为学生下一步设计自己的笔筒提供参考)

篇五:《做笔筒》教学设计

《做

笔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笔筒是一种简单实

用的搁笔用品,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它们大多是瓷制,也有用玉、石、竹、木雕刻而成的。

本课学生的笔筒作

品,大多采用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

筒,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

思维。

二、教学目标:

有关知识。(a、笔筒有着悠久的历史;b、笔筒的实用美化功能;c、笔筒的材料、装饰方法。)

——欣赏与小组研究

2.学会用各种材料

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瓶子的巧妙组合和内部

的合理分割、装饰的图案美和色彩美术、总体具有独特性。)——探究与合作尝试

3.培养学生热爱生

活、美化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生活需要美术、变废为宝、设计制作很

有趣。)——感受与评价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笔筒的设计、

制作方法。

难点:设计的作品

美观、实用与创新。

四、教学准备:

瓶子、彩纸、橡皮

泥、线绳、布、即时贴、剪刀、双面胶、彩笔等。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揭题导课

在炎热的夏天,同

学们一定都喜欢喝水或其他饮料,是不是?那你们喝完之后通常都是怎么处理那些饮料瓶子

的呢?

大家真了不起,这些废旧的物品经过大家的合理利用又都成了有用的物品。在我们周围有许

多的废旧物品,只要大家多动脑筋,就可以变废为宝。我这儿也有一个废瓶子,看看我把它

变成什么。

(教师用剪刀把矿

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去,然后把几支笔放入瓶子内)

大家看看,现在这

个瓶子变成了什么?

对,把废旧物品变

成有用的物品就这么简单。但是大家看看这个笔筒,你满意这个笔筒吗?为什么?大家都觉得

不好看,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设计一个好看的笔筒好吗?

板书课题:做笔筒

二、欣赏感知

在学做笔筒之前,

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笔筒,了解一些笔筒的有关知识。

1、欣赏古代笔筒

(出示图片)课件出示竹、木、象牙、玉、水晶等不同笔筒,师引导学生欣赏他们的美(材

质、形状、颜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们把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书桌上

的第五宝就是笔筒了,它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已经盛行。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

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它们大多是瓷制品,也有用玉、竹、木雕刻而成的。

它们的形态各异,花纹也各不相同。

2、欣赏现代笔筒

(出示图片)

比较和古代笔筒在

材质、形状、颜色等方面的不同。

3、说说你见过什么

样的笔筒?

笔筒种类很多,形

态各异。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

出示图片组一:这

些笔筒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组二:这

些笔筒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组三:这

些笔筒上都有些什么图案?

2、观察自制笔筒。

(教师给每组一个自制笔筒)

(1)看一看,这些笔筒是用材料什么做成的?

(2)这些笔筒是怎

么做的?

三、研究制作方法

1、研究如何使瓶子

不倒。

师出示一做好的笔

筒插上铅笔、圆珠笔、毛笔(倒),谁有好办法解决?

a、加宽底部型;b、

采用大一点的瓶子;c、采用重一点的瓶子;d、几个捆扎在一起。

2、研究如何变成一

个多功能笔筒。

3、师示范完成一个

笔筒。

小结:看来,做笔

筒还有一点学问在里面!小朋友们等会儿自己做的时候可要开动脑筋好好想一想。

4、欣赏书上优秀作

品。

5、欣赏学生优秀作

品。

四、布置作业要求

用塑料瓶、彩色纸、

橡皮泥、线绳等材料做一个实用、美观、有新意的笔筒。

五、学生实践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评作品。

七、课后拓展:

1、谈谈用废旧材料制作笔筒有什么好处呢?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2、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废旧的物品。它们除了可以做成笔筒,还可以做什么来美化生活,创造生活?课后请大家试着做一做。


相关文章

  • 4年级下劳技教案
  • 四年级(下)劳技教案 双 东 学 校 2015.3 1 巧手缝制的乐趣"钉纽扣 教学目标: 2.在感受劳动的乐趣的同时应注意安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学会钉双眼扣和四眼扣. 难 点:穿针引线和给线打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看


  • 六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 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 ...查看


  •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 六年级数学下册<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云鹤镇中心小学 夏春林 数学广角的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 ...查看


  • 抽屉原理导学案
  • 抽屉原理 导学内容:P70--71例1.例2,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二1.2题 导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查看


  • 七年级劳技 木工-相架的设计和制作
  • 第一单元 木工-相架的设计与制作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手工木工"相架的设计与制作",通过组织学生上网查资料.到商店调查.观察,激发学生的设计需求,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范例展示和演示,引发学生对不同材质 ...查看


  • 2014最新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 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二年级美术共19课,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突出美术学习的艺术价值:以学科知识技能为隐线,学段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采用点式的.跳跃的.随机的.积累的方式,服从.渗透于人文 ...查看


  • 变废为宝做笔筒教学设计
  • <变废为宝-做笔筒>教学设计 执教者:泽雅一小林建飞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笔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它们大多是瓷制,也有用玉.石 ...查看


  •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 ...查看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
  • 第一课 身边的技术 教学内容: 通过妈妈带着孩子了解办公室的技术这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技术.并知道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学到好多新知识.学会电脑上网查询,可以更快更多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 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