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倾听孩子心声的几种小技巧 在不少家庭里,家庭教育全凭父母的想当然。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父母对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父母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父母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去衡量孩子。这样一来就酿造了不少的冤案、错案——孩子认为自己没有错,而父母却认为孩子死不认错。
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能耐心、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就难以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即使我们能用威严镇压孩子一时,也不能镇压他一辈子,孩子总会有反抗的一天。所以,威严的爸爸们,不要以为拳头和严肃是镇压孩子的法宝,当你们无法令孩子心悦诚服时,拳头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听话。有没有比拳头更为有用的教育武器?有,这就是倾听!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了解问题的真正根源。 倾听,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需要一双耳朵,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活中,不少爸爸会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本想好好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可孩子不是说话“牛头不对马嘴”,就是强词夺理,听着听着就不自觉地火冒三丈。这样的倾听,显而易见是不成功的。其实,倾听,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倾听应掌握以下技巧:
耐心地倾听
当孩子说话时,不论他的表达是否清楚、完整,我们都应该耐心、沉着地等待他说完。特别是孩子发表见解或意见时,更要耐心倾听,给孩子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在孩子没有充分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也不要随便批评。千万不可因孩子说话过长为感到厌烦,或粗鲁地打断孩子的说话。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或有必要纠正其不妥的观点,也要等孩子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要知道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受到重视。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就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说的话都很重要,我重视你的意见。这样能够建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同时,让孩子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父母分享。
认真地倾听
如果孩子受到委屈或有心里话想诉说时,父母除了耐心还要认真、有诚意地倾听。父母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情感,弄清话中的真实含义,把握孩子的真实意图,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导向工作,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言行、情感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少一些否定评价和反面限制。有时孩子的问题童稚味很浓,如,孩子问“世界上有没有白雪公主”,你应该认真地告诉他“白雪公主是童话里的人物,如果你能像白雪公主那样善良,也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白雪公主。”这样,孩子会感觉到你没有敷衍他,而是在用心听他讲。
孩子们的世界与大人不同,常凭借自己的好恶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当孩子讲述一件事情时,我们不能只听他说,还必须听到藏在话语背后的含义。这就要求父母不仅要倾听孩子
“说”了什么,还要倾听他的语言里包涵的“感觉”是什么,更要“读”出那些用身体“做”出来的“语言”。如果没有认真倾听的态度,这些话语里的潜在意思,肯定是无法揣摩出来的。
有兴趣倾听
让谈话者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这意味着听话人对谈话已没有了兴趣。在和孩子的交谈中,爸爸很容易失去兴趣。有些爸爸常常是刚听到孩子说两句话,就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嘛干嘛去,没有工夫听你神侃”。如果孩子察觉到你对他的谈话没有兴趣,他便很难有兴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所以,爸爸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应集中精力、端正态度、全神贯注,尽量注视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影响孩子情绪的动作,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
父母倾听孩子心声的几种小技巧 在不少家庭里,家庭教育全凭父母的想当然。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父母对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父母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父母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去衡量孩子。这样一来就酿造了不少的冤案、错案——孩子认为自己没有错,而父母却认为孩子死不认错。
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能耐心、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就难以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即使我们能用威严镇压孩子一时,也不能镇压他一辈子,孩子总会有反抗的一天。所以,威严的爸爸们,不要以为拳头和严肃是镇压孩子的法宝,当你们无法令孩子心悦诚服时,拳头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听话。有没有比拳头更为有用的教育武器?有,这就是倾听!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了解问题的真正根源。 倾听,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需要一双耳朵,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活中,不少爸爸会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本想好好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可孩子不是说话“牛头不对马嘴”,就是强词夺理,听着听着就不自觉地火冒三丈。这样的倾听,显而易见是不成功的。其实,倾听,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倾听应掌握以下技巧:
耐心地倾听
当孩子说话时,不论他的表达是否清楚、完整,我们都应该耐心、沉着地等待他说完。特别是孩子发表见解或意见时,更要耐心倾听,给孩子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在孩子没有充分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也不要随便批评。千万不可因孩子说话过长为感到厌烦,或粗鲁地打断孩子的说话。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或有必要纠正其不妥的观点,也要等孩子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要知道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受到重视。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就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说的话都很重要,我重视你的意见。这样能够建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同时,让孩子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父母分享。
认真地倾听
如果孩子受到委屈或有心里话想诉说时,父母除了耐心还要认真、有诚意地倾听。父母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情感,弄清话中的真实含义,把握孩子的真实意图,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导向工作,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言行、情感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少一些否定评价和反面限制。有时孩子的问题童稚味很浓,如,孩子问“世界上有没有白雪公主”,你应该认真地告诉他“白雪公主是童话里的人物,如果你能像白雪公主那样善良,也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白雪公主。”这样,孩子会感觉到你没有敷衍他,而是在用心听他讲。
孩子们的世界与大人不同,常凭借自己的好恶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当孩子讲述一件事情时,我们不能只听他说,还必须听到藏在话语背后的含义。这就要求父母不仅要倾听孩子
“说”了什么,还要倾听他的语言里包涵的“感觉”是什么,更要“读”出那些用身体“做”出来的“语言”。如果没有认真倾听的态度,这些话语里的潜在意思,肯定是无法揣摩出来的。
有兴趣倾听
让谈话者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这意味着听话人对谈话已没有了兴趣。在和孩子的交谈中,爸爸很容易失去兴趣。有些爸爸常常是刚听到孩子说两句话,就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嘛干嘛去,没有工夫听你神侃”。如果孩子察觉到你对他的谈话没有兴趣,他便很难有兴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所以,爸爸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应集中精力、端正态度、全神贯注,尽量注视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表、抠耳朵、打哈欠等影响孩子情绪的动作,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