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2008总第171期 第6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71 No.6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魏金华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志码]A []1000-828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有不少人都把科学发展,术层面。、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倡导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惠及愈益众多的人群。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无遗憾地深切感到,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几乎是同源、同步地降临到人间,人们往往尚未来得及充分享受和品味现代化的成果,就频频陷于恶劣环境的困扰与折磨之中。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517“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

[1]518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互补以及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要求人民民主权利的增加和民主程度的提高,它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要求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它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表现为生态文明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互为条

[收稿日期]2008-04-01

[作者简介]魏金华(1970-),女,吉林梨树人,副教授,从事生态文明研究。

・10・

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其中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人类才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崇高的政治信仰,高尚的精神追求。科学发展观不仅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社会本身的发展,而且还把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纳入到社会发展中,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的变量。这就大大突破了那种把自然看成是外在的、与人对立的、并以掠夺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和消费的,以单一经济发展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衡量标准的片面发展观。其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而且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也纳入社会发展中。这大大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使社会发展的内涵从传统意义的人造世界扩展到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自然界,使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体现了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了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相同的发展地位,这大大扩展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视野,强化了人们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新一轮的“生态革命”。通过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态轨迹,贯穿的是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2]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

世界发展潮流的回应,也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反思;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解决社会怎样可能持续的问题。它已由一个科学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问题,即社会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实现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这就要求建立一套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环境保护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观最终目标就是要调节好生命系统及其支持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支撑起生命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行。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的“生态”,不仅包括有机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还包括有机生命之间、有机生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反对人类的绝对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共同进化,实现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综上所述,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把我们人类自身置身于地球生态链之中,面对生态危机,自觉调整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并通过与自然界相互依赖、互惠互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胡锦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03-11.

〔责任编辑:张正明〕

・11・

  2008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2008总第171期 第6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71 No.6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魏金华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志码]A []1000-828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有不少人都把科学发展,术层面。、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倡导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惠及愈益众多的人群。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无遗憾地深切感到,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几乎是同源、同步地降临到人间,人们往往尚未来得及充分享受和品味现代化的成果,就频频陷于恶劣环境的困扰与折磨之中。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517“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

[1]518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互补以及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要求人民民主权利的增加和民主程度的提高,它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要求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它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表现为生态文明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互为条

[收稿日期]2008-04-01

[作者简介]魏金华(1970-),女,吉林梨树人,副教授,从事生态文明研究。

・10・

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其中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人类才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崇高的政治信仰,高尚的精神追求。科学发展观不仅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社会本身的发展,而且还把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纳入到社会发展中,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的变量。这就大大突破了那种把自然看成是外在的、与人对立的、并以掠夺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和消费的,以单一经济发展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衡量标准的片面发展观。其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而且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也纳入社会发展中。这大大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使社会发展的内涵从传统意义的人造世界扩展到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自然界,使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体现了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了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相同的发展地位,这大大扩展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视野,强化了人们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新一轮的“生态革命”。通过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态轨迹,贯穿的是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2]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

世界发展潮流的回应,也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反思;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解决社会怎样可能持续的问题。它已由一个科学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问题,即社会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实现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这就要求建立一套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环境保护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观最终目标就是要调节好生命系统及其支持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支撑起生命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行。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的“生态”,不仅包括有机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还包括有机生命之间、有机生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反对人类的绝对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共同进化,实现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综上所述,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把我们人类自身置身于地球生态链之中,面对生态危机,自觉调整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并通过与自然界相互依赖、互惠互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胡锦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03-11.

〔责任编辑:张正明〕

・11・


相关文章

  • 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可 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 ...查看


  • 青岛公布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 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 2016年01月06日 07:06 来源:青岛日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青岛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 ...查看


  • 北京市怀柔区四次党代会报告(正式稿)
  • 加快推进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建设 为全面构建繁荣和谐的新怀柔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怀柔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张 建 东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怀柔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纪念建党90周年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 ...查看


  • 岚角山镇深入学习三抓一促活动整改方案
  • 岚角山镇开展"三抓一促"活动 整改方案 自我镇深入开展三抓一促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岚角山镇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以学习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发展为目的,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quo ...查看


  • 全面开创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 2011年9月6日,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森林的多种重要功能,明确提出了加强区域林业发展和合作的重要主张,郑重表明了中国政府实现绿色增长的坚定决心, ...查看


  • 广东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全文)
  • 广东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全文)2015-12-2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目录 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 ...查看


  • 把握科学发展观精髓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把握科学发展观精髓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查看


  • 南平十二五规划
  • 南平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南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 ...查看


  • 胡春华在内蒙古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 胡春华在内蒙古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 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胡春华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