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天下,不过是服务生命。老子强调治人者先治已,圣人治理天下,务使自己“为腹而不为目”,将生活消费限制在身体自然需求而非社会特权之炫耀。为什么老子认为君王对“五色”、“五音”、“五味”的热爱,对“驰骋田猎”、“难得之货”的追求,妨碍了天道的运行,妨碍了国家的治理?为什么老子强调治人者先治已?详情请收看“杨鹏讲道德经第十二章”。
我们同时奉上音频,方便您在不同场景收听。
为什么要“为腹而不为目”?
来自掌上国学院
00:00 21:52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我们讲第十二章,我先读一遍:“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我们先看第一句:“五色使人目盲。”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五色的服装,会使人眼睛变瞎。
五色图
春秋时期的“五色”,指的是红色 、黄色、青色、黑色、白色,这五种颜色叫正色,是尊贵的颜色。
春秋时期的“五色”,指的是红色 、黄色、青色、黑色、白色,这五种颜色叫正色,是尊贵的颜色。其他的过渡色都没有这五种颜色尊贵。“五色”指衣服上有这五种颜色、带图案的刺绣服装。五色的服装属于贵族中的贵族,是天子的服装。
周朝礼教,以区分上、下、尊、卑等级为核心,服装等级制度非常重要。不仅是式样有等级,颜色也讲等级。从一个人穿的服装的式样、色彩,马上可以知道他的社会地位等级。贾谊讲到儒家的服装制度:“天下见其服而知其等,望其章而知其势。”只要一看见他服装就知道他所处的社会等级,一看见他服装的图案就知道他的权势大小。
在西周时期,“五”和“九”这两个数字都比较尊贵,通常用在天子身上。天子叫“九五之尊”。为什么叫“九五之尊”?因为按照占卦,乾卦的第五爻,“九五”是“飞龙在天”。“飞龙在天”是天子之卦。本章老子的“五色”、“五音”、“五味”,都跟君王有关,它形容的对象就是君王。
“五色使人目盲”并不是说五种颜色让人的眼睛瞎了,而是指君王追求等级化的服装,背后彰显的是社会等级的问题。突出他富贵的地位,显示他的富贵比别人高的问题。对这种显示等级的礼教治国的模式,老子不认同。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不愿意被歧视的,治理天下,以五色之服去歧视别人,就看不到普通人也有尊严的追求,也看不到被歧视者内心的愤怒和烦恼。作为治国者,如果追求五色之服这种特权等级的享受,在治国上就会成为一个瞎子。
周朝服装的等级制度,后来被儒家所继承,代代延续,形成了“贵贱有级 、服位有等”的服装制度。服装制度本身就是传统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孙中山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入了服装设计之中。也有研究认为:没有证据支持孙中山或国民政府曾赋予中山装特殊的政治含义。
孙中山深知这一点,他设计了中山服。把自己政治理想,蕴含在服装设计之中。比如说,他用右手袖子的三颗纽扣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左手袖子的三个纽扣来代表“平等 、自由、 博爱”;用衣服上的五粒纽扣代表“行政、立法、监察、司法、 考试”五权宪法;四个衣服口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口袋上的四颗扣子则代表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权益等。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入了服装设计里。可见,他深知中国的服装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从孙中山设计中山服,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
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政治人物,也设计了流行的服饰,就是刘邦。
刘邦设计的“刘氏冠”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这个帽子据说是刘邦设计的刘氏冠,在西汉的时候很流行。刘邦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帽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但是中国历史上这两个很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们都知道服装制度是传统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两个人都在服装服饰设计上,做出了特别的努力。
今天服装等级传统已经被打破。除了军人的军装用徽章表示等级外,普通人的服装已经不再有等级的标识。用服装来显示等级和特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有一些复古的朋友强调要恢复汉服。古代的服装是分社会等级的,你要恢复的是哪个等级的汉服?你是想恢复皇上的龙袍,还是恢复平民那种不准染色、不准刺绣的麻布衣?而且不同朝代的服装式样和色彩有变化,以哪个朝代为准?提倡恢复汉服,也许是想重塑传统,这想法不错。但是,因为我们的服装传统是等级制的,而且每个朝代的传统有所不同,所以,恢复汉服的想法,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下一句:“五音使人耳聋。”这句话直译就是:五音乐舞,让人耳聋。
宫廷乐舞严格按等级区分
《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
“五音”在中国古代叫“宫—商—角—徵(zi)—羽”,即 “1、2、3、5、 6”。“五音”指的是宫廷乐舞。宫廷乐舞也是严格按等级区分的。大家知道鲁国的大夫季氏,他用了天子礼仪的“八佾(yi)”乐舞。孔子知道了很生气 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是属于天子特权的乐舞。季氏只是卿大夫,按礼制只能用“四佾”的乐舞。但季氏却用了“八佾”的乐舞,这是对礼制的僭越,按规定是要被处死的,但当时周天子已经丧失了这个实力。孔子认为极不妥当。
老子用“五音使人耳聋”,讲的是君王如果沉湎于炫耀特权的奢华的宫廷乐舞之中,耳朵就会聋掉,就听不见真实的情况,听不见民众的痛苦了。
下一句:“五味使人口爽”。“爽”是“伤害”的意思,有人认为古音应该读成“爽(shang)”。“五味”指的就是酸、甜、苦、辣、咸,这是原意。这里的“五味使人口爽”指的是太多的山珍海味会败坏你的胃口。“爽”就是败坏胃口。
五味令人口爽
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天子、诸侯直到百姓,每顿吃多少菜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是重要的礼制之一。实际上,这么多的菜品远远超出了君王的实际需要,只是显示身份的摆设而已。
君王就餐,每餐多少个菜,礼制有规定。例如,清朝规定,君王就餐,菜是四十品,得四十个菜。皇后吃饭得三十二个菜。嫔妃是十五个菜。吃得了这么一大桌子菜吗?吃不了。但是按礼制规定,就得这么摆。为什么?要让民众知道,君王、贵族比百姓高贵。它要通过餐饮显示出等级和特权来。
老子对这样以礼治国的模式非常厌恶。老子认为 ,一天五味杂陈、山珍海味的,这样吃,最后会胃口败坏,尝不出食物的味道。尝不出食物的味道,也尝不出天下人的味道,体会不到老百姓的欲望,还怎么去治国?
下一句:“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驰骋”就是骑着马或者乘着车奔驰。“田猎”就是打猎。君王贵族们非常喜欢围猎。喜欢打猎,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打猎也是按照礼教等级来展开的。
帝王狩猎图,佚名
狩猎也是古代礼制,每个君王都有自己的狩猎苑宥。老子认为,服色、乐舞、饮食、田猎这些礼仪制度,都不过是君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制定的,对治国没有好处。相反,如果君王沉湎于这些活动,则会使自己远离百姓、妨碍百姓,最终导致百姓的背叛,国家的动乱。
老子认为君王贵族们如果沉浸于这么一种生活方式:驰骋田猎,心会发狂,收不住心。一个君王收不住自己的心,就没办法收住朝廷官吏之心。收不住朝廷官吏之心,天下就会被官吏所败坏。所以,君王不能心发狂。
下一句:“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难得之货,妨碍你的行动。
“难得之货”就是难以得到的财货。金银财宝是“难得之货”。除此之外,这些精美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豪华雄壮的宫殿,也是一般人没有的,也是“难得之货”。君王追求“难得之货”,意味着要向社会剥夺财富。“使人行妨”,就会使你的行为受到妨碍,使你治理天下的行动受到阻碍。
君王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是天下太平,百姓拥戴。如果执政治国总是追求“难得之货”,就会造成百姓的反叛和天下的动荡。所以叫“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我们现在进入本章中老子最重要的总结,“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这句话什么意思?“腹”,就是肚子。“为腹”就是为了肚子,为了肚子吃饱。“目”就是眼睛,“为目”就是为了眼睛的需要。“为腹而不为目”,就是说,为了让肚子吃饱,而不是为了眼睛好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先得治理好自己,治理好自己。首先就得为“腹”,为了肚子吃饱。
为目不为腹的奢华。
明神宗孝靖王皇后凤冠,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此冠用漆竹扎抽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金凤,后部也有一只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在博鬓。冠上共嵌有红宝石100余颗、珍珠5000余颗,极其豪华、奢侈。但此冠将近5斤重(2320克),戴在头上简直就是受罪。这样的凤冠不过是为了显示地位,实际用途不大。老子反对这种礼制上的奢华消费,认为君王追求特权奢华,必然会对百姓进行剥夺。
什么意思?人总是有双重需要的。最自然最本真的需要,就是生理自然的需要。肚子饿了要吃饭,身体累了要休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很健康,这是“为腹”。同时,生活在社会中,人们的很多消费行为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别人的评价来安排,是炫耀和竞比的需要,即“为目”。也就是说,“腹”,指生理自然需求。“目”,指社会竞比需求在消费上的表现。
我们回想下自己的生活,当一个人自己在家的时候,吃什么、穿什么 ,基本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完全出于自己最自然的需要。一旦走出家门,去参与社交,吃的、穿的就不一定是出于你身体的真实需要了。你是穿给别人看 ,吃给别人看了。不少人已经慢慢地分不清自己的需求,是发乎自然生理的需求,还是出于社会竞比的需求了。
如果君王和朝臣们都是“为目”而生活,炫富、炫权、炫名,他们所依赖的物质条件,都需要从老百姓那盘剥。君王朝臣们的社会竞比需求,就会变成国家的重税,变成对百姓的控制和剥夺。老子认为明君、圣人治国,必须“为腹而不为目”。他所追求的就是满足自己的健康需要,其余的财富放给社会,放给百姓。如果君王朝臣在消费上都以生理的自然需求为本,而不是以社会竞比需求为目标,官员们就不会去剥夺民众的财富,也不会去侵犯民众的权利。
如果君王朝廷做出这样的表率,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健康,让生命得以繁育,一切都围绕着生命的健康和繁育来展开,他们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也如此,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回到最自然、最本真的需求之上。
《道德经》第三章也讲了同样的意思,第三章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治理天下首先是治理好自己,要“实其腹,强其骨” ,等于是“为腹”,以生命健康为中心。“虚其心,弱其志”就是要把领导万民的心虚掉,把强制改变万民的志向弱掉。自己是“为腹而不为目”,为自己的生命健康而生活,也为别人的生命健康去治理天下。老子认为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社会。这样的生命,就是能够回到本真的生命,不是在虚幻的竞比中生活。
大家想,如果执政的圣人是“为腹而不为目”,显然他就不会去追求“五色”,“五音”,“五味”。也不会去疯狂地“驰骋田猎”,更不会去追求“难得之货”。如果君王不追求“难得之货”,就没有必要从民众那剥夺巨大的财富,来满足他炫权、炫富、炫名的追求。
下一句:“故去彼而取此。”离开“彼”,选择“此”。离开 “为目”的生活,离开“为目”的天下治理,去“为腹”。为了生命的健康和自然需要,去生活,去治理天下。
我们看《道德经》一定要重视一点,老子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认为整个天地系统、自然系统以及天道的运行,都是以生命的繁育和生命的护卫为中心展开的。在这个背景中,他提出“为腹而不为目”。“为腹”就是为了生命最自然的需要。他认为以生命的繁育、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健康、生命的幸福为基准,这才是真正衡量一切行为好坏的标准。一切有违生命的、伤害破坏、压抑生命的东西,都是邪恶的,不健康的。
我发现老子思考问题有一个特点,他总是有一个宇宙的参照系。因为史官要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他习惯于把人、把国家、君王的行为放到宇宙系统中来思考。放到宇宙的大背景下看君王的行为,就会发现君王的这种炫耀地位的消费,是非常愚蠢的。君王的特权性消费对生命是有破坏性的。
在茫茫宇宙之中,君王的地位是什么?整个宇宙系统创生生命,服务于生命的繁育。任何人包括君王在内,如果有助于生命的繁育,有助于生命的保护,这就顺应了天道。否则就是破坏天道,违逆天道。在无限宏大的宇宙系统中去炫耀一个人的地位,这有什么好炫耀的呢?这是老子的一个特征。他思考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宇宙背景,或者我们说,他的人生观是有宇宙观作为基础的。
我们最后读一遍:“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本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我临时想到一点,就是:“道法自然”。自然之中,有宇宙最深层的取向。一切不自然的要求,一切不自然的政策,都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要强制执行。一强制就意味着社会等级的强化,一些人会去强迫另外一些人,就意味着自由的被剥夺,人的被奴役。所以,凡是需要强制执行的,都是需要重新检查和思考的。
这一章讲了君王对“五色”、“五音”、“五味”,对“驰骋田猎”、对“难得之货”的追求,妨碍了天道的运行,妨碍了国家的治理。作为君王治理天下,首先要治理自己,让自己回到生命最自然需求的状态,同时也保护百姓最自然的生命追求。本节课就到这。我们下一节课再见。
注:本文系掌上国学院原创首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邮箱联系:[email protected]
赞赏我们
掌上国学公众号
sinoacademy
联系邮箱
治理天下,不过是服务生命。老子强调治人者先治已,圣人治理天下,务使自己“为腹而不为目”,将生活消费限制在身体自然需求而非社会特权之炫耀。为什么老子认为君王对“五色”、“五音”、“五味”的热爱,对“驰骋田猎”、“难得之货”的追求,妨碍了天道的运行,妨碍了国家的治理?为什么老子强调治人者先治已?详情请收看“杨鹏讲道德经第十二章”。
我们同时奉上音频,方便您在不同场景收听。
为什么要“为腹而不为目”?
来自掌上国学院
00:00 21:52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我们讲第十二章,我先读一遍:“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我们先看第一句:“五色使人目盲。”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五色的服装,会使人眼睛变瞎。
五色图
春秋时期的“五色”,指的是红色 、黄色、青色、黑色、白色,这五种颜色叫正色,是尊贵的颜色。
春秋时期的“五色”,指的是红色 、黄色、青色、黑色、白色,这五种颜色叫正色,是尊贵的颜色。其他的过渡色都没有这五种颜色尊贵。“五色”指衣服上有这五种颜色、带图案的刺绣服装。五色的服装属于贵族中的贵族,是天子的服装。
周朝礼教,以区分上、下、尊、卑等级为核心,服装等级制度非常重要。不仅是式样有等级,颜色也讲等级。从一个人穿的服装的式样、色彩,马上可以知道他的社会地位等级。贾谊讲到儒家的服装制度:“天下见其服而知其等,望其章而知其势。”只要一看见他服装就知道他所处的社会等级,一看见他服装的图案就知道他的权势大小。
在西周时期,“五”和“九”这两个数字都比较尊贵,通常用在天子身上。天子叫“九五之尊”。为什么叫“九五之尊”?因为按照占卦,乾卦的第五爻,“九五”是“飞龙在天”。“飞龙在天”是天子之卦。本章老子的“五色”、“五音”、“五味”,都跟君王有关,它形容的对象就是君王。
“五色使人目盲”并不是说五种颜色让人的眼睛瞎了,而是指君王追求等级化的服装,背后彰显的是社会等级的问题。突出他富贵的地位,显示他的富贵比别人高的问题。对这种显示等级的礼教治国的模式,老子不认同。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不愿意被歧视的,治理天下,以五色之服去歧视别人,就看不到普通人也有尊严的追求,也看不到被歧视者内心的愤怒和烦恼。作为治国者,如果追求五色之服这种特权等级的享受,在治国上就会成为一个瞎子。
周朝服装的等级制度,后来被儒家所继承,代代延续,形成了“贵贱有级 、服位有等”的服装制度。服装制度本身就是传统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孙中山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入了服装设计之中。也有研究认为:没有证据支持孙中山或国民政府曾赋予中山装特殊的政治含义。
孙中山深知这一点,他设计了中山服。把自己政治理想,蕴含在服装设计之中。比如说,他用右手袖子的三颗纽扣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左手袖子的三个纽扣来代表“平等 、自由、 博爱”;用衣服上的五粒纽扣代表“行政、立法、监察、司法、 考试”五权宪法;四个衣服口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口袋上的四颗扣子则代表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权益等。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入了服装设计里。可见,他深知中国的服装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从孙中山设计中山服,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
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政治人物,也设计了流行的服饰,就是刘邦。
刘邦设计的“刘氏冠”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这个帽子据说是刘邦设计的刘氏冠,在西汉的时候很流行。刘邦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帽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但是中国历史上这两个很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们都知道服装制度是传统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两个人都在服装服饰设计上,做出了特别的努力。
今天服装等级传统已经被打破。除了军人的军装用徽章表示等级外,普通人的服装已经不再有等级的标识。用服装来显示等级和特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有一些复古的朋友强调要恢复汉服。古代的服装是分社会等级的,你要恢复的是哪个等级的汉服?你是想恢复皇上的龙袍,还是恢复平民那种不准染色、不准刺绣的麻布衣?而且不同朝代的服装式样和色彩有变化,以哪个朝代为准?提倡恢复汉服,也许是想重塑传统,这想法不错。但是,因为我们的服装传统是等级制的,而且每个朝代的传统有所不同,所以,恢复汉服的想法,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下一句:“五音使人耳聋。”这句话直译就是:五音乐舞,让人耳聋。
宫廷乐舞严格按等级区分
《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
“五音”在中国古代叫“宫—商—角—徵(zi)—羽”,即 “1、2、3、5、 6”。“五音”指的是宫廷乐舞。宫廷乐舞也是严格按等级区分的。大家知道鲁国的大夫季氏,他用了天子礼仪的“八佾(yi)”乐舞。孔子知道了很生气 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是属于天子特权的乐舞。季氏只是卿大夫,按礼制只能用“四佾”的乐舞。但季氏却用了“八佾”的乐舞,这是对礼制的僭越,按规定是要被处死的,但当时周天子已经丧失了这个实力。孔子认为极不妥当。
老子用“五音使人耳聋”,讲的是君王如果沉湎于炫耀特权的奢华的宫廷乐舞之中,耳朵就会聋掉,就听不见真实的情况,听不见民众的痛苦了。
下一句:“五味使人口爽”。“爽”是“伤害”的意思,有人认为古音应该读成“爽(shang)”。“五味”指的就是酸、甜、苦、辣、咸,这是原意。这里的“五味使人口爽”指的是太多的山珍海味会败坏你的胃口。“爽”就是败坏胃口。
五味令人口爽
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天子、诸侯直到百姓,每顿吃多少菜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是重要的礼制之一。实际上,这么多的菜品远远超出了君王的实际需要,只是显示身份的摆设而已。
君王就餐,每餐多少个菜,礼制有规定。例如,清朝规定,君王就餐,菜是四十品,得四十个菜。皇后吃饭得三十二个菜。嫔妃是十五个菜。吃得了这么一大桌子菜吗?吃不了。但是按礼制规定,就得这么摆。为什么?要让民众知道,君王、贵族比百姓高贵。它要通过餐饮显示出等级和特权来。
老子对这样以礼治国的模式非常厌恶。老子认为 ,一天五味杂陈、山珍海味的,这样吃,最后会胃口败坏,尝不出食物的味道。尝不出食物的味道,也尝不出天下人的味道,体会不到老百姓的欲望,还怎么去治国?
下一句:“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驰骋”就是骑着马或者乘着车奔驰。“田猎”就是打猎。君王贵族们非常喜欢围猎。喜欢打猎,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打猎也是按照礼教等级来展开的。
帝王狩猎图,佚名
狩猎也是古代礼制,每个君王都有自己的狩猎苑宥。老子认为,服色、乐舞、饮食、田猎这些礼仪制度,都不过是君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制定的,对治国没有好处。相反,如果君王沉湎于这些活动,则会使自己远离百姓、妨碍百姓,最终导致百姓的背叛,国家的动乱。
老子认为君王贵族们如果沉浸于这么一种生活方式:驰骋田猎,心会发狂,收不住心。一个君王收不住自己的心,就没办法收住朝廷官吏之心。收不住朝廷官吏之心,天下就会被官吏所败坏。所以,君王不能心发狂。
下一句:“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难得之货,妨碍你的行动。
“难得之货”就是难以得到的财货。金银财宝是“难得之货”。除此之外,这些精美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豪华雄壮的宫殿,也是一般人没有的,也是“难得之货”。君王追求“难得之货”,意味着要向社会剥夺财富。“使人行妨”,就会使你的行为受到妨碍,使你治理天下的行动受到阻碍。
君王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是天下太平,百姓拥戴。如果执政治国总是追求“难得之货”,就会造成百姓的反叛和天下的动荡。所以叫“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我们现在进入本章中老子最重要的总结,“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这句话什么意思?“腹”,就是肚子。“为腹”就是为了肚子,为了肚子吃饱。“目”就是眼睛,“为目”就是为了眼睛的需要。“为腹而不为目”,就是说,为了让肚子吃饱,而不是为了眼睛好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先得治理好自己,治理好自己。首先就得为“腹”,为了肚子吃饱。
为目不为腹的奢华。
明神宗孝靖王皇后凤冠,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此冠用漆竹扎抽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金凤,后部也有一只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在博鬓。冠上共嵌有红宝石100余颗、珍珠5000余颗,极其豪华、奢侈。但此冠将近5斤重(2320克),戴在头上简直就是受罪。这样的凤冠不过是为了显示地位,实际用途不大。老子反对这种礼制上的奢华消费,认为君王追求特权奢华,必然会对百姓进行剥夺。
什么意思?人总是有双重需要的。最自然最本真的需要,就是生理自然的需要。肚子饿了要吃饭,身体累了要休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很健康,这是“为腹”。同时,生活在社会中,人们的很多消费行为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别人的评价来安排,是炫耀和竞比的需要,即“为目”。也就是说,“腹”,指生理自然需求。“目”,指社会竞比需求在消费上的表现。
我们回想下自己的生活,当一个人自己在家的时候,吃什么、穿什么 ,基本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完全出于自己最自然的需要。一旦走出家门,去参与社交,吃的、穿的就不一定是出于你身体的真实需要了。你是穿给别人看 ,吃给别人看了。不少人已经慢慢地分不清自己的需求,是发乎自然生理的需求,还是出于社会竞比的需求了。
如果君王和朝臣们都是“为目”而生活,炫富、炫权、炫名,他们所依赖的物质条件,都需要从老百姓那盘剥。君王朝臣们的社会竞比需求,就会变成国家的重税,变成对百姓的控制和剥夺。老子认为明君、圣人治国,必须“为腹而不为目”。他所追求的就是满足自己的健康需要,其余的财富放给社会,放给百姓。如果君王朝臣在消费上都以生理的自然需求为本,而不是以社会竞比需求为目标,官员们就不会去剥夺民众的财富,也不会去侵犯民众的权利。
如果君王朝廷做出这样的表率,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健康,让生命得以繁育,一切都围绕着生命的健康和繁育来展开,他们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也如此,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回到最自然、最本真的需求之上。
《道德经》第三章也讲了同样的意思,第三章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治理天下首先是治理好自己,要“实其腹,强其骨” ,等于是“为腹”,以生命健康为中心。“虚其心,弱其志”就是要把领导万民的心虚掉,把强制改变万民的志向弱掉。自己是“为腹而不为目”,为自己的生命健康而生活,也为别人的生命健康去治理天下。老子认为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社会。这样的生命,就是能够回到本真的生命,不是在虚幻的竞比中生活。
大家想,如果执政的圣人是“为腹而不为目”,显然他就不会去追求“五色”,“五音”,“五味”。也不会去疯狂地“驰骋田猎”,更不会去追求“难得之货”。如果君王不追求“难得之货”,就没有必要从民众那剥夺巨大的财富,来满足他炫权、炫富、炫名的追求。
下一句:“故去彼而取此。”离开“彼”,选择“此”。离开 “为目”的生活,离开“为目”的天下治理,去“为腹”。为了生命的健康和自然需要,去生活,去治理天下。
我们看《道德经》一定要重视一点,老子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认为整个天地系统、自然系统以及天道的运行,都是以生命的繁育和生命的护卫为中心展开的。在这个背景中,他提出“为腹而不为目”。“为腹”就是为了生命最自然的需要。他认为以生命的繁育、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健康、生命的幸福为基准,这才是真正衡量一切行为好坏的标准。一切有违生命的、伤害破坏、压抑生命的东西,都是邪恶的,不健康的。
我发现老子思考问题有一个特点,他总是有一个宇宙的参照系。因为史官要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他习惯于把人、把国家、君王的行为放到宇宙系统中来思考。放到宇宙的大背景下看君王的行为,就会发现君王的这种炫耀地位的消费,是非常愚蠢的。君王的特权性消费对生命是有破坏性的。
在茫茫宇宙之中,君王的地位是什么?整个宇宙系统创生生命,服务于生命的繁育。任何人包括君王在内,如果有助于生命的繁育,有助于生命的保护,这就顺应了天道。否则就是破坏天道,违逆天道。在无限宏大的宇宙系统中去炫耀一个人的地位,这有什么好炫耀的呢?这是老子的一个特征。他思考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宇宙背景,或者我们说,他的人生观是有宇宙观作为基础的。
我们最后读一遍:“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本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我临时想到一点,就是:“道法自然”。自然之中,有宇宙最深层的取向。一切不自然的要求,一切不自然的政策,都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要强制执行。一强制就意味着社会等级的强化,一些人会去强迫另外一些人,就意味着自由的被剥夺,人的被奴役。所以,凡是需要强制执行的,都是需要重新检查和思考的。
这一章讲了君王对“五色”、“五音”、“五味”,对“驰骋田猎”、对“难得之货”的追求,妨碍了天道的运行,妨碍了国家的治理。作为君王治理天下,首先要治理自己,让自己回到生命最自然需求的状态,同时也保护百姓最自然的生命追求。本节课就到这。我们下一节课再见。
注:本文系掌上国学院原创首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邮箱联系:[email protected]
赞赏我们
掌上国学公众号
sinoacademy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