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早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农民很容易忽视,从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表现明显时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没有效果还造成稻米品质下降,食用后影响健康。而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皆可发生。发病株率22%~71%,个别地块或品种甚至达100%,由该病导致的损失一般在15%左右,发病重时果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制约玉米增产的重要病害因素之一。而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 一、稻曲病发生规律 1、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 2、综合防治技术 2.1 种子消毒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一般。籼稻轻于粳稻,密穗型品种重于疏穗型品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2.2 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冰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适施氮、磷、钾。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生育后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减少病源。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作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 2.3 药剂防治 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为孕穗后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抽出,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以在破口前5~12d为宜,过早或过迟施药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2250m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还可用50%DT杀菌剂1.50~2.25kg/hm2对水750~1125kg,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二、纹枯病发生规律 1、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步扩展。典型症状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干枯。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解体,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时常造成腐烂,使果穗秃顶,粒重下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2、发病规律 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越冬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叶鞘,病、健叶片和叶鞘相互搭接造成再侵染。该病从玉米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危害高峰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生长后期植株老健,病菌不易侵入,病情趋于稳定。 3、防治对策 (1)适期播种:实践证明,播期越早,玉米纹枯病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产量损失越大。因此,应适当晚播,尽可能避免病害的发生高峰期与雨季相遇。 (2)人工防治: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并深翻土地,将带有菌核和病残株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以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侵染源:在玉米心叶期和心叶末期及时剥除病叶鞘及叶片,减少再侵染源。 (3)生物防治:因生物防治具有高效、相对安全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其他措施难以解决的土传病害更具有突出优势。 (4)化学防治:防治玉米纹枯病较好的化学药剂有井冈霉素、禾枯灵、甲托、多菌灵、宝穗、粉锈宁、退菌特、拌种双等。其中以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最好。 (作者单位:156331黑龙江省前进农场十八管理区)
稻曲病早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农民很容易忽视,从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表现明显时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没有效果还造成稻米品质下降,食用后影响健康。而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皆可发生。发病株率22%~71%,个别地块或品种甚至达100%,由该病导致的损失一般在15%左右,发病重时果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制约玉米增产的重要病害因素之一。而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 一、稻曲病发生规律 1、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 2、综合防治技术 2.1 种子消毒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一般。籼稻轻于粳稻,密穗型品种重于疏穗型品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2.2 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冰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适施氮、磷、钾。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生育后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减少病源。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作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 2.3 药剂防治 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为孕穗后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抽出,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以在破口前5~12d为宜,过早或过迟施药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2250m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还可用50%DT杀菌剂1.50~2.25kg/hm2对水750~1125kg,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二、纹枯病发生规律 1、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步扩展。典型症状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干枯。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解体,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时常造成腐烂,使果穗秃顶,粒重下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2、发病规律 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越冬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叶鞘,病、健叶片和叶鞘相互搭接造成再侵染。该病从玉米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危害高峰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生长后期植株老健,病菌不易侵入,病情趋于稳定。 3、防治对策 (1)适期播种:实践证明,播期越早,玉米纹枯病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产量损失越大。因此,应适当晚播,尽可能避免病害的发生高峰期与雨季相遇。 (2)人工防治: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并深翻土地,将带有菌核和病残株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以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侵染源:在玉米心叶期和心叶末期及时剥除病叶鞘及叶片,减少再侵染源。 (3)生物防治:因生物防治具有高效、相对安全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其他措施难以解决的土传病害更具有突出优势。 (4)化学防治:防治玉米纹枯病较好的化学药剂有井冈霉素、禾枯灵、甲托、多菌灵、宝穗、粉锈宁、退菌特、拌种双等。其中以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最好。 (作者单位:156331黑龙江省前进农场十八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