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徽派建筑的特色
TheFeatureoftheHuizhouBuilding
马佳Majia
摘要:徽派建筑中国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徽派建筑的整体布局、徽派民居的外观造型、徽派民居的内部结构和装饰等几方面探讨了徽派建筑的特色。
关键词:徽派建筑
徽派民居
特色
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防止洪水的侵袭,便于引水灌溉庄稼。地势更好的村庄左右还有山丘围护,既可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形成温和的小气候,又使村落易守难攻,更好地防御外敌的入侵。这就是中国传统风水术所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宏村就是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其北负雷岗山,南抱羊栈河,东、西有东山、石鼓山,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图2)。
徽州村落的格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族
图3图2图1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徽州发展了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其自然景观的清新秀美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徽州最广为人知也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徽派建筑,而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布局、造型、功能、结构到装饰美化诸多方面都自成一格,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地貌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图1)。
一、徽派建筑的整体布局特色
古徽州一府六县(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境内散落着无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群。徽州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观念意识和审美倾向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观念意识和审美倾向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
徽州村落注重整体规划,选址巧妙,讲究风水。徽州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村落选址多借助山水格局,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之地。这种规划布局遵循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把房屋建在河流的北面,山坡的南面,使住宅可接纳
制度与文化理念。徽州较大的村落均为一个宗族聚居之地,如宏村为汪氏宗族聚居之地,西递为胡氏宗族聚居之地。在村落的构建上体现了严密的宗族血脉体系,呈现出井然的次序感和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缘居住方式世世代代一脉相承。民居成集团性分布,多围绕宗祠或家祠而建。宗祠是祭祀祖先的公共
!!!!!!!!!!!!!!!!!!!!!!!!!!!!!!!!!!!!!!!!!!!!!!!
注释:
[1]安庆市政府信息网www.anqing.gov.cn
[2]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庆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3]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魅力与保护延续.城市规划,2004(12)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10)
2.宋启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论.华中
建筑,1998.4
3.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史建华、盛承懋、周云等.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6
—兼谈青岛城市空6.李兵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浅析——间结构.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3
建筑,既是宗族村民精神上的中心,又是建筑上的中心,它们的建筑规模、面积和体量都是全村最大的。此外,每个村落中还设有传播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的书院、用以演戏和举行典礼仪式的戏台、旌表家族先人功绩和荣耀的牌坊、供奉儒、释、道各类神仙的寺庙和用于镇风水的宝塔等代表着封建社会礼教制度和观念意识的公共性建筑(图3)。
徽州山明水秀,风景如画,在如此山水之间营造的建筑,当然要
图5图4
以及院墙的漏窗等处饰以小面积的砖雕或石雕。这些砖雕和石雕大都精雕细刻,与洁净朴素的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繁衬简,使整个外观看上去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缛。这与中国山水画所主张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材料颜色清淡素雅,清一色的
图6
白墙、灰砖、黑瓦。古代匠师为何会采用这种黑灰白色彩搭配,一种解释是对皇室专用的金碧辉煌装饰的避讳,另一解释是表示自己建屋筑宅的资金非常洁净,没有任何不义之财。除此之外,这种中性色彩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黑、白、灰经过建筑师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尤如音乐以高音、低音、中音谱成的乐章一样组成画面的黑、白、灰结构。同时,在对比的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和表现的作用,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节奏,给建筑外观带来韵律之美。而大面积白色的墙体受到周围环境和光线的作用,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岁月长期的冲刷洗涤,斑斑驳驳的墙面上呈现出一种冷暖相交的多次复色,既不失原来的明朗与单纯,又因此而积淀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古朴美(图5)。
徽州民居的屋顶设计独具一格,除采用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和坡顶形式外,还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狀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层层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马头墙具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徽州人聚族而居,房屋以宗祠为中心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火灾,后患无穷,高大厚实的马头墙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遏制了火患蔓延;同时,马头墙顶端墙头部分还可以抵挡东南季风,保护瓦片不被吹落;另外它还起到挡盗、防贼的作用。徽州民居多连成一片,层层跌宕的马头墙高出屋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勾勒出一条条优美的天际线,
更增加了江南民居的层次和韵律感。这种飞檐翘角、
运用灵活巧妙的绘制、构筑手法,使之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故错落在青山绿水中的民居群落,均追求环水抱山、空灵俊秀之美。其色泽、体量、结构、形式、尺度以及空间组合既注重协调又富于对比,造成统一而多变化的节奏。从远处眺望村落给人的印象是,青山碧水,披绿含翠;白墙黑瓦,鳞次栉比;马头翘角,参差错落。层层叠叠的建筑楼群排列得错落有致,白墙青砖黑瓦构成的点线面的组合和黑白灰的搭配,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幅中国水墨山水画卷,使人领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走进村落街巷你则会看到,高墙窄巷,犬牙交错;长街短道,扑朔迷离;溪桥沟渠,流水潺潺。高大封闭的墙体与幽深狭长的窄巷构成绝妙的搭配,纵横相接的青石板铺砌的甬道沿着曲折悠长的溪流贯穿整个村落,石板桥连通着溪水两岸的院落与道路,不禁使人油然而生“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图4)。
二、徽派民居的外观造型特色
徽州民居外观造型简洁、装饰适度;黑瓦白墙,色泽朴素、典雅大方;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轮廓线高矮相间、错落有致。繁与简的比衬,黑与白的搭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在这里得到了经典的演绎。
徽州民居外部砖砌高墙,装饰以素面为主。大面积为白色的墙体,只在局部如入口的门楼、门套、门楣
突兀多姿的马头墙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实用性与技术性,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图6)。
三、徽派民居的内部结构和装饰特色
徽式宅居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究风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逐层向内延伸,越是大户人家,进深的院落越多,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这种居宅往往根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
徽式宅居楼上和楼下分间常不一致,有时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无柱支持,只能立于梁上,这是别处未见的。各间梁架,中间两缝常用偷柱法,而山面则每步有柱落地,如此内部空间较开敞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较好。
徽式宅居的内部是以“天井”为中心形成围合式的空间。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內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天井的设计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居室中的庭堂面对天井开放,庭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庭堂內能夠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
图
7
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內的庭院,
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图7)。
建于楼上部分的“走马楼”和“美人靠”也是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古代徽州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人少山高,为了防止山区瘴疠之气,人们把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之处,一般是女眷们居住的地方,也可用来储存物品,俗称“走马楼”。楼上厅室特别轩敞,不仅有卧室、厅堂、厢房,沿天井处还设有美人靠。“美人靠”是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古代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故又称“飞来椅”,设计精巧美观,颇具艺术韵致。
徽式宅居还以装饰精美的木雕著称。徽州民居是以柱、枋、梁、檁、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木雕的重点部位是面向天井的栏杆靠凳,楼板层向外的挂落,柱梁的节点以及格扇门窗栏板等处,雕刻技法多变,圆雕、平雕、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等相结合,用刀刚劲洗练,线条流畅,丰满华丽而不琐碎。构图和内容又各不相同,梁枋、梁托、瓜柱、雀替、驼峰、斗口等处大都進行圆雕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飘逸俊俏,美不胜收。四、结束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记念碑。徽派建筑反映了中国明清时代江南民间建筑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也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的一个投影。明清时代已经过去,徽州文化已成为历史,但它不会消失,它将给后人留下诸多思考,面对文化遗产应该去多少留多少,怎样继承,如何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研究徽派建筑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2006.6)参考文献
1单德启.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2
2中国古镇游.编辑部.古镇映像馆(徽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余治淮、余济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4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谈徽派建筑的特色
TheFeatureoftheHuizhouBuilding
马佳Majia
摘要:徽派建筑中国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徽派建筑的整体布局、徽派民居的外观造型、徽派民居的内部结构和装饰等几方面探讨了徽派建筑的特色。
关键词:徽派建筑
徽派民居
特色
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防止洪水的侵袭,便于引水灌溉庄稼。地势更好的村庄左右还有山丘围护,既可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形成温和的小气候,又使村落易守难攻,更好地防御外敌的入侵。这就是中国传统风水术所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宏村就是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其北负雷岗山,南抱羊栈河,东、西有东山、石鼓山,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图2)。
徽州村落的格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族
图3图2图1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徽州发展了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其自然景观的清新秀美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徽州最广为人知也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徽派建筑,而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布局、造型、功能、结构到装饰美化诸多方面都自成一格,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地貌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图1)。
一、徽派建筑的整体布局特色
古徽州一府六县(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境内散落着无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群。徽州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观念意识和审美倾向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观念意识和审美倾向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
徽州村落注重整体规划,选址巧妙,讲究风水。徽州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村落选址多借助山水格局,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之地。这种规划布局遵循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把房屋建在河流的北面,山坡的南面,使住宅可接纳
制度与文化理念。徽州较大的村落均为一个宗族聚居之地,如宏村为汪氏宗族聚居之地,西递为胡氏宗族聚居之地。在村落的构建上体现了严密的宗族血脉体系,呈现出井然的次序感和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缘居住方式世世代代一脉相承。民居成集团性分布,多围绕宗祠或家祠而建。宗祠是祭祀祖先的公共
!!!!!!!!!!!!!!!!!!!!!!!!!!!!!!!!!!!!!!!!!!!!!!!
注释:
[1]安庆市政府信息网www.anqing.gov.cn
[2]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庆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3]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魅力与保护延续.城市规划,2004(12)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10)
2.宋启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论.华中
建筑,1998.4
3.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史建华、盛承懋、周云等.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6
—兼谈青岛城市空6.李兵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浅析——间结构.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3
建筑,既是宗族村民精神上的中心,又是建筑上的中心,它们的建筑规模、面积和体量都是全村最大的。此外,每个村落中还设有传播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的书院、用以演戏和举行典礼仪式的戏台、旌表家族先人功绩和荣耀的牌坊、供奉儒、释、道各类神仙的寺庙和用于镇风水的宝塔等代表着封建社会礼教制度和观念意识的公共性建筑(图3)。
徽州山明水秀,风景如画,在如此山水之间营造的建筑,当然要
图5图4
以及院墙的漏窗等处饰以小面积的砖雕或石雕。这些砖雕和石雕大都精雕细刻,与洁净朴素的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繁衬简,使整个外观看上去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缛。这与中国山水画所主张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材料颜色清淡素雅,清一色的
图6
白墙、灰砖、黑瓦。古代匠师为何会采用这种黑灰白色彩搭配,一种解释是对皇室专用的金碧辉煌装饰的避讳,另一解释是表示自己建屋筑宅的资金非常洁净,没有任何不义之财。除此之外,这种中性色彩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黑、白、灰经过建筑师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尤如音乐以高音、低音、中音谱成的乐章一样组成画面的黑、白、灰结构。同时,在对比的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和表现的作用,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节奏,给建筑外观带来韵律之美。而大面积白色的墙体受到周围环境和光线的作用,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岁月长期的冲刷洗涤,斑斑驳驳的墙面上呈现出一种冷暖相交的多次复色,既不失原来的明朗与单纯,又因此而积淀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古朴美(图5)。
徽州民居的屋顶设计独具一格,除采用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和坡顶形式外,还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狀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层层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马头墙具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徽州人聚族而居,房屋以宗祠为中心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火灾,后患无穷,高大厚实的马头墙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遏制了火患蔓延;同时,马头墙顶端墙头部分还可以抵挡东南季风,保护瓦片不被吹落;另外它还起到挡盗、防贼的作用。徽州民居多连成一片,层层跌宕的马头墙高出屋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勾勒出一条条优美的天际线,
更增加了江南民居的层次和韵律感。这种飞檐翘角、
运用灵活巧妙的绘制、构筑手法,使之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故错落在青山绿水中的民居群落,均追求环水抱山、空灵俊秀之美。其色泽、体量、结构、形式、尺度以及空间组合既注重协调又富于对比,造成统一而多变化的节奏。从远处眺望村落给人的印象是,青山碧水,披绿含翠;白墙黑瓦,鳞次栉比;马头翘角,参差错落。层层叠叠的建筑楼群排列得错落有致,白墙青砖黑瓦构成的点线面的组合和黑白灰的搭配,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幅中国水墨山水画卷,使人领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走进村落街巷你则会看到,高墙窄巷,犬牙交错;长街短道,扑朔迷离;溪桥沟渠,流水潺潺。高大封闭的墙体与幽深狭长的窄巷构成绝妙的搭配,纵横相接的青石板铺砌的甬道沿着曲折悠长的溪流贯穿整个村落,石板桥连通着溪水两岸的院落与道路,不禁使人油然而生“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图4)。
二、徽派民居的外观造型特色
徽州民居外观造型简洁、装饰适度;黑瓦白墙,色泽朴素、典雅大方;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轮廓线高矮相间、错落有致。繁与简的比衬,黑与白的搭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在这里得到了经典的演绎。
徽州民居外部砖砌高墙,装饰以素面为主。大面积为白色的墙体,只在局部如入口的门楼、门套、门楣
突兀多姿的马头墙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实用性与技术性,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图6)。
三、徽派民居的内部结构和装饰特色
徽式宅居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究风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逐层向内延伸,越是大户人家,进深的院落越多,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这种居宅往往根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
徽式宅居楼上和楼下分间常不一致,有时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无柱支持,只能立于梁上,这是别处未见的。各间梁架,中间两缝常用偷柱法,而山面则每步有柱落地,如此内部空间较开敞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较好。
徽式宅居的内部是以“天井”为中心形成围合式的空间。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內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天井的设计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居室中的庭堂面对天井开放,庭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庭堂內能夠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
图
7
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內的庭院,
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图7)。
建于楼上部分的“走马楼”和“美人靠”也是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古代徽州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人少山高,为了防止山区瘴疠之气,人们把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之处,一般是女眷们居住的地方,也可用来储存物品,俗称“走马楼”。楼上厅室特别轩敞,不仅有卧室、厅堂、厢房,沿天井处还设有美人靠。“美人靠”是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古代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故又称“飞来椅”,设计精巧美观,颇具艺术韵致。
徽式宅居还以装饰精美的木雕著称。徽州民居是以柱、枋、梁、檁、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木雕的重点部位是面向天井的栏杆靠凳,楼板层向外的挂落,柱梁的节点以及格扇门窗栏板等处,雕刻技法多变,圆雕、平雕、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等相结合,用刀刚劲洗练,线条流畅,丰满华丽而不琐碎。构图和内容又各不相同,梁枋、梁托、瓜柱、雀替、驼峰、斗口等处大都進行圆雕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飘逸俊俏,美不胜收。四、结束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记念碑。徽派建筑反映了中国明清时代江南民间建筑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也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的一个投影。明清时代已经过去,徽州文化已成为历史,但它不会消失,它将给后人留下诸多思考,面对文化遗产应该去多少留多少,怎样继承,如何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研究徽派建筑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2006.6)参考文献
1单德启.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2
2中国古镇游.编辑部.古镇映像馆(徽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余治淮、余济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4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