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2013-----2014下学期)
李 希 华
教材简介
《望庐山瀑布》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五组课文,这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 设计理念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幅自制的庐山瀑布图、有文字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吧,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1) 导语: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指导停顿。
(2)以多种形式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请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3)反馈:
①个读诗歌,要求读好节奏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请学生说诗的大意,疏通全文。
(设计意图:1.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2. 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
书几各种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词,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③读了这首诗,你读仿佛看到了什么?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
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从哪些字,哪些词中看出来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
2. 让学生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学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1、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的吗?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带着问题观看录象,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设计意图:《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乎那飘散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
飘渺之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课件的运用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预设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出示:遥看瀑布挂前川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5)个读、配乐朗读。
(6)齐读: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
(设计意图:1.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2. 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3. 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古诗和诵读古诗,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附板书设计: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伟壮观
飞流 三千尺
感 {
银河 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2013-----2014下学期)
李 希 华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教学本首诗,运用平衡策略,有效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落实工具性”与“渗透人文性”、“充分利用教材”与“适度超越教材”的有机平衡,彰显课堂学生本体,回归语文教学本色,打造真本语文课堂。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一、画面导入,激发学生学诗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深情地导入,让学生对李白充满敬佩之情。师: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在诗歌的创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李白是当时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几首诗,谁愿意来背一背?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在回忆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图片,在学生惊讶的赞叹声中发现孩子们已经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吸引了。揭示课题就顺理成章。
二、扫除障碍,顺畅阅读。
1. 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比较、组词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2. 理解古诗。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理解“生紫烟”;猜哪个字解释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精读古诗,品读感悟。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在再现诗
歌描绘的画面的过程中,相机解决学生自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四、拓展诗句,体会写作特点。
李白的诗激情浪漫,多采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写作方法巧妙地表达诗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用直观形象的数字举例让学生理解“三千尺”夸张写法,还通过讲解理解、图片演示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峰”的意思。还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2013-----2014下学期)
李 希 华
教材简介
《望庐山瀑布》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五组课文,这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 设计理念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幅自制的庐山瀑布图、有文字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吧,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1) 导语: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指导停顿。
(2)以多种形式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请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3)反馈:
①个读诗歌,要求读好节奏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请学生说诗的大意,疏通全文。
(设计意图:1.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2. 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
书几各种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词,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③读了这首诗,你读仿佛看到了什么?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
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从哪些字,哪些词中看出来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
2. 让学生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学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1、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的吗?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带着问题观看录象,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设计意图:《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乎那飘散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
飘渺之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课件的运用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预设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出示:遥看瀑布挂前川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5)个读、配乐朗读。
(6)齐读: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
(设计意图:1.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2. 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3. 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古诗和诵读古诗,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附板书设计: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伟壮观
飞流 三千尺
感 {
银河 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2013-----2014下学期)
李 希 华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教学本首诗,运用平衡策略,有效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落实工具性”与“渗透人文性”、“充分利用教材”与“适度超越教材”的有机平衡,彰显课堂学生本体,回归语文教学本色,打造真本语文课堂。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一、画面导入,激发学生学诗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深情地导入,让学生对李白充满敬佩之情。师: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在诗歌的创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李白是当时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几首诗,谁愿意来背一背?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在回忆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图片,在学生惊讶的赞叹声中发现孩子们已经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吸引了。揭示课题就顺理成章。
二、扫除障碍,顺畅阅读。
1. 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比较、组词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2. 理解古诗。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理解“生紫烟”;猜哪个字解释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精读古诗,品读感悟。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在再现诗
歌描绘的画面的过程中,相机解决学生自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四、拓展诗句,体会写作特点。
李白的诗激情浪漫,多采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写作方法巧妙地表达诗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用直观形象的数字举例让学生理解“三千尺”夸张写法,还通过讲解理解、图片演示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峰”的意思。还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