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
总第22卷第6期社科纵横
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Jun, 2007
VOL. 22NO. 6
守旧与创新:一个帝国的败落与新生
于海涛
3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内容摘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世界性大帝国, 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但由于帝国因循守旧, 不
思进取, 最终走向了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大胆改革, 锐意创新, 土耳其民族最终获得了新生。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发达不竭之动力。【关键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守旧 创新中图分类号:K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7) 06-0047-03
在世界历史上,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是雄踞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世界性大帝国, 历时四五个世纪之久。它曾一度辉煌, 几多灿烂, 令当时的欧洲为之瞠目。但鼎盛过后则是持续的衰退,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这个后来被西方人讥之为“西亚病夫”的老大帝国, 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 走向了毁灭。在它的废墟上, 一个新的生命———土耳其共和国诞生了, 土耳其民族获得了新生。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本文拟通过追溯奥斯曼帝国由盛而衰及走向新生的历程, 的原因与教训, 从而得出其些历史启示。
一、横空出世的大帝国
(境内) , 原居,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突厥人进入西亚地区, 。13—14世纪, 曾长期统治小亚细亚的基督教帝国拜占廷(东罗马帝国) 已衰弱不堪, 突厥人和其它穆斯林乘虚而入, 逐步排挤拜占廷, 建立了一大批军事小国。其中由奥斯曼(1290—1326年) 创建的国家位于小亚细亚的最西北端, 历史上把它称作奥斯曼国家, 此即土耳其人建国之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奥斯曼国家一经建立, 便开始对外扩张。奥斯曼土耳其人信仰统一, 宗教热情浓厚, 圣战精神强烈。这种精神由历代苏丹保持发扬了数个世纪, 成为对外侵略扩张的内在动力。奥斯曼之子乌尔汗统治时期(1326—1359年) 建立了常备军, 包括正规步兵、骑兵和后备军, 并组建第一支近卫军团(童子军团) 。依靠这支军事力量, 奥斯曼土耳其人先是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 继而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向欧洲进军, 占领东南欧的巴尔干, 然后迂回拜占廷。1453年, 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 指挥20万土耳其大军和数百艘战船, 一举攻占君士坦丁堡, 继而迁都于此, 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这标志着存在了千年之久的东罗马帝国成为历史陈迹, 也标志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横空出世。到苏里曼大帝(1520—1566年) 统治时期, 奥斯曼帝国臻于极盛。版图东起波斯湾, 西到匈牙利, 北抵高加索, 南到埃及和马格里布东部, 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 拥有人口5000万, 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
16, 经济文化发达, 国力强盛。, 励精图治, , 最高统治者苏, 军队与政府官员。这种集权体制与, 有利、物力和政权稳定, 从而保证国家机器的高速正常运转, 与当时封建割据, 权力分散的欧洲相比, 明显占有优势, 对于巩固和发展刚刚建立起来的幅员辽阔、民族成份复杂的帝国来说, 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奥斯曼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 地理位置优越, 为帝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央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理条件, 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 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经此输往西欧, 而西欧的毛织品也借道转运东亚等地, 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对外贸易的活跃促进了国内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伊斯坦布尔、萨洛尼卡、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大城市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尤其是丝织、武器制造、造船等行业发达。小亚细亚、埃及、瓦拉几亚等地盛产粮食和其它原料。国家财政税收连年增加, 国库充裕。例如:1526至1550年间, 苏里曼的岁入总数约600万个达卡银币, 他的岁出总数约达450万个达卡银币①。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奥斯曼帝国地域辽阔, 近东历来是文明荟萃之地, 有众多的民族和宗教, 从而为奥斯曼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奥斯曼帝国的文化主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从而成为穆斯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帝国对其它文化并未一概加以排斥, 而是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奥斯曼帝国初期, 伊斯兰法制高于一切, 对帝国之内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信仰自由, 绝不许可地方官员和宗教势力强制别人归信伊斯兰, 因此, 各族人民享有自主权
3作者简介:于海涛, 山东省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基础理论部副教授。
47
利, 各地的民俗和不同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 基督教徒、犹太人、拜火教、印度教、佛教等各守教门, 互不干涉, 和谐相处。奥斯曼王朝不但没有强迫任何民族改信伊斯兰, 也没有强迫任何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一律都学习突厥语。在奥斯曼的军队中有许多欧洲工匠、炮手, 帝国的商人、金融家、手工业者大多为希腊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 非穆斯林只要交纳贡赋, 就可以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在伊斯坦布尔、巴格达、开罗等大城市里, 很多清真寺附设有图书馆和学校, 吸引众多学者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讲学, 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苏里曼大帝热心文学, 提倡学术, 据说他曾以穆希比的笔名创作诗歌。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诗人和学者, 如著名抒情诗人阿杜勒・巴基, 历史学家萨阿丁等等。那些设计新颖、造形优美, 遍布于伊斯坦布尔各处的清真寺, 透露着土耳其人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随着帝国势力逐渐延伸至巴尔干半岛, 亚洲文化也开始大规模进入欧洲, 它对近代西欧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奥斯曼帝国还非常注重军队建设, 苏里曼大帝斥巨资组建新舰队, 并亲自指挥了13次海战。1538年帝国舰队在今希腊西部附近海域打败了两倍于己的西班牙等国的联合舰队, 从而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帝国在东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总之, 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帝国在其建立之初确曾有过它的辉煌, 当时的欧洲对奥斯曼帝国都有一种敬畏心里, 把它形容成是:“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 不管遇上什么, 都紧
②
紧抓住, 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二、因循守旧:帝国走向衰败
同历史上的其它帝国一样, 奥斯曼帝国也没有摆脱盛衰兴亡的老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兴盛后, 奥斯曼帝国也开始走下坡路。衰落的迹象在17这一过程持续了三个世纪之久。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 费开支, ; , 杂, , 奥斯曼帝国的衰败, , 。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之后, 西欧迅速形成了新的社会经济模式, 并开始对外扩张。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 西欧暴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革命, 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西欧终于后来者居上, 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面对西方的崛起, 奥斯曼帝国却依然陶醉于帝国已往的光辉业绩中, 固步自封于传统文化的辉煌, 对世界潮流的变化视若不见, 置若罔闻, 不愿向异教敌人学习, 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其结果必然是与新的西方社会拉大了距离。
文化上的傲慢自大。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 奥斯曼帝国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基督教的欧洲多次败在穆斯林的星月旗下,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 土耳其人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 产生了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优越感, 妄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坚信, 奥斯曼强于欧洲, 伊斯兰文化优于基督教文化。在奥斯曼, 无论帝国政府官员, 还是穆斯林学者, 甚至普通的土耳其人, 大都对自身有一种优越感, 对西方文化采取一种轻蔑和傲慢的态度。“一般土耳其人不管其地位如何, 在他们心目中, 对其本身的优越, 对其宗教信仰的优越, 对其生活方式的优越, 是没有疑问的。因此, 这种优越仅仅被认为是一个穆斯林和一个土耳其人的一种自然属
③性”。伊斯兰教传统把基督教文化看成是一种早期的不成熟的文化, 因此对基督教世界向来非常鄙视。作为伊斯兰文化继承者的土耳其人, 由于其对欧洲战争的胜利, 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念。例如, 土耳其人在提到欧洲人时经常使用一些鄙视的称呼:他们称法国人为“疯狂的异教徒”, 称英国人为“无神论者”, 称荷兰人为“乳酪商”等等。在奥斯曼, 凡是有关基督教欧洲的东西都被瞧不起, 西方的建筑、绘画、家俱、用品等等都被看成是异端邪物, 谁企图引进它们就是背叛祖宗。学校教育停留在向学生说教一系列宗教仪式和教规, 要求学生熟记《古兰经》信条的程度上。土耳其人, 即便是穆斯林学者, 对近代欧洲在医学、天文学等领域所做出的划时代的成就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盲目自大的态度所造成的后果是, 在土耳其人与西方世界之间, 尤其是在愈显重要的近代科学技术领域, 设置了一道无形的思想屏障,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阻碍了奥斯曼及时更新自己。
体制的僵化与陈旧。奥斯曼帝国前期中央集权政治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大一统的集权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受中央专制政权严格管理的经济, 政府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 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 生活必需品由官方确定价格, 利润严格控制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之间, 商业和手工业都有严格的行会组织。国家还严密控制所有国内外贸易路线, 封锁陆上边境口岸, 严格限制私营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竞争。在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自然经济框架下, , 被固着在土地上, 不经主人允许, 无权离开。, , 。伊斯, , 约占收成的, 。在某些地区和领国家实行政教合一, 伊斯兰教会在国。凡此种种,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手工业者、商人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8世纪后, 奥斯曼帝国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帝国政府却采取轻视工商业的政策, 听任发展中的工商业掌握于基督徒少数民族(主要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 和犹太人手中, 从而丧失了对新兴资本主义的控制。帝国统治者也丧失了早期创业时的积极进取精神, 只把眼光停留在控制自己的国家和对异教徒的“圣战”上, 而对外部世界闭目塞听, 满足于模糊的自得其乐的想法, 总认为欧洲比不上他们的伊斯兰世界, 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试用新制度, 反对革新和开放。由于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 大臣、官员们以权谋私, 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苏丹一个比一个更昏庸无能, 一个比一个更腐败, 苏丹的左右, “是些专事奉承的官吏和朝臣, 屈从讨好的妇女和奴隶、玩杂耍的人、力士、乐师、丑角、侏儒、占卜者、占
④
星学家和奴颜婢膝的文人”。苏月・易卜拉欣(1640-1648年) 是一个下流的酒色之徒, 他曾专门委派后宫人员到伊斯坦布尔各浴室去物色美女, 以供其享用。他甚至诱奸了伊斯兰长老的女儿⑤。总之, 政治体制的僵化和陈旧不仅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入停滞, 而且严重阻滞了奥斯曼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
经济技术的守旧与停滞。由于近代初期伊斯兰教自身已缺少原来的朝气, 穆斯林文化无法在中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 而奥斯曼帝国又拒绝向西方学习, 所以在经济技术领域, 只能是抱残守缺。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 17和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均未发生根本变化。“它不仅没有任何发明, 甚至对别人的发明也无动于衷。当欧洲的科学技术以破竹之势向前发展的时候, 奥斯曼人却满足于使自己的农业、工业、运输业
48
停留在中古时代他们祖先们的水平上。甚至他们的武装部队也只是慢条斯理地、缺乏效率地跟在他们欧洲敌人的先
⑥
进技术的屁股后面跑。”而同一时期的欧洲正经历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洗礼, 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逐渐将奥斯曼帝国远远抛在后头。
18世纪以后, 奥斯曼帝国急速衰落下来, 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下降, 军事科技愈来愈落后, 对外战争优势不再, 帝国的领土为欧洲列强一块块蚕食, 中央政府对各省失去控制, 各地纷纷独立或半独立, 强权统治下的帝国日趋瓦解, 国力日渐衰微。到19世纪, 帝国更是江河日下, 病入膏肓。奥斯曼, 这个一直保持着中世纪社会经济形态和精神状态的庞大帝国, 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确实难以维持其生存了。它之所以能幸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因为诸强国的相
⑦
冲突的利益和政策而不是因为它自己的力量”。
三、改革创新:在瓦解中新生
变革的大潮终究是无法阻挡的。面对帝国的衰落, 有识之士开始思考, 他们的答案是学习西方, 首先是军事技术。因为在他们看来, 帝国的传统文化和体制仍然是优越的, 于是有连绵百年的现代化改革, 有“郁金香时代”和“坦齐马特时代”。改革从军事逐渐向教育、艺术、政治、经济、司法发展。习习欧风开始吹拂辽阔的帝国, 给它注入一丝生机。但这些改革都是在一种“土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指导下, 以恢复奥斯曼的传统为目标, 因此, 无论改革的力度有多大, 坚守伊斯兰优越论的传统却一点没有改变。这种貌似改革, 实为守成的改良运动,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走进死胡同。于是又有了革命的发生, 然而在1908年革命中掌握政权的青年土耳其党人, 仍然不肯放弃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内政外交方面又过于软弱, 帝国, 并且因此将帝国绑在德国的战车上, 界大战中沦为战败国, , 。
曼帝国被肢解, 根据”, 土耳其民地。, 土耳其人才猛然醒悟, 抛弃了奥斯曼模式, 。凯末尔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凯末尔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打破旧的传统,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文明, 并进行改革创新。他向土耳其人大声疾呼, “对文明洪流的抵抗是徒然的; 文明对那些忽视或违抗它的人极为冷酷无情。文明能穿通山脉, 翱翔天空, 能看见、照亮和研究从看不见的原子到星球的所有东西。力图以中世纪精神、靠原始迷信发挥作用的国家, 在它那巨大的威力和崇高的尊严面前注定要毁灭, 至少也要
⑧
被奴役, 受耻辱”。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 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在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凯末尔看来, 奥斯曼传统是阻碍土耳其共和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巨大的障碍, 于是他挟武装反帝斗争胜利之余威, 用铁的手腕, 除旧布新。在政治方面, 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 建立议会, 实行多党制, 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抛弃奥斯曼时代神学的、专制的政治传统; 国家与宗教完全分开; 废除传统的伊斯兰教法规, 以瑞士、意大利、德国的法律为蓝本, 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三大法典。从此, 在一个被伊斯兰教神权长期统治的国家实现了政教分离, 土耳其的国家制度完全世俗化了。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 凯末尔政府取消了教会学校和所有学校的宗教课程, 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 实行文字改革, 废除伊斯兰教的各种陈规陋习, 提倡
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改用欧洲的历法、计时等等。其中, 意义最为深远, 也颇具创新精神的是文字改革。从1929年起土耳其开始使用新文字, 不再用阿拉伯字母, 而是改用西欧通用的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文。拉丁化的目的不仅是改变阿拉伯拼音造成的文盲众多、文化落后的状况, 而且也显示了与过去的奥斯曼帝国决裂的决心, 若干年后, 新一代的土耳其人再也看不懂奥斯曼时代的文书了; 拉丁化还表现着现代文化的意向, 体现着世界文字发展的总趋势, 凯末尔试图通过这个途径使土耳其民族进入新的文明世界, 他号召土耳人民“立刻学会这些新的土耳其字母………请把这
⑨
件事情看做爱国的和民族的职责。”凯末尔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和国家的经济独立, 他也认为, 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 如果不用经济上的胜利来加以扩大, 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能持久, 而要很快消失; 没有经济独立, 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因此, 凯末尔采取奖励民族资本, 保护关税政策, 建立民族银行, 发展信贷组织, 稳定物价等措施, 扶助民族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外国资本, 采取赎买限制的政策。从20世纪30年代起, 大力奉行国家主义政策, 实行工业发展五年计划,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外交方面, 凯末尔的名言是“国内和平, 世界和平”。
在经历了这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后, 土耳其最终实现了与传统的奥斯曼彻底决裂, 逐渐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式的现代国家, 在1931年召开的把凯末尔所提出的、民族主义、、、, 这六项原则被, 土耳其民族。
, 一个民族如果不以创新作为民族精神之特质, 这个民族很容易在一定的文明堆积面前裹足不前。奥斯曼帝国有着光辉的过去, 取得过辉煌的胜利, 奥斯曼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发出灿烂之光, 它之所以过早划出抛物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辉煌的过去成为一种历史包袱, 传统思想成为其继续前进的羁绊, 因而长时期地表现为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精神, 不愿接受新的变化, 更不愿向过去的敌人学习, 其结果只能是被世界大潮所淘汰。一战后, 土耳其民族在其生存境遇遇到巨大挑战时, 创新便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变成了一种民族自觉, 正是改革和创新给了土耳其民族第二次生命。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发达不竭之动力。在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今天, 重温奥斯曼这段历史, 最重要的是获得一份警醒、一份自觉, 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要有清醒的认识,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只有如此, 才能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注释:
①②⑧⑦⑧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第50、41、410、419、557页. ④⑤西・内・费希尔著. 中东史[M].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307、309页. ⑥刘易斯著. 现代土耳其的头起[M].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第38———39页. ⑨安・菲・米列尔著. 土耳其现代简明史[M].三联书店, 1973年版, 第282页.
49
2007年6月
总第22卷第6期社科纵横
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Jun, 2007
VOL. 22NO. 6
守旧与创新:一个帝国的败落与新生
于海涛
3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内容摘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世界性大帝国, 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但由于帝国因循守旧, 不
思进取, 最终走向了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大胆改革, 锐意创新, 土耳其民族最终获得了新生。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发达不竭之动力。【关键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守旧 创新中图分类号:K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7) 06-0047-03
在世界历史上,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是雄踞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世界性大帝国, 历时四五个世纪之久。它曾一度辉煌, 几多灿烂, 令当时的欧洲为之瞠目。但鼎盛过后则是持续的衰退,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这个后来被西方人讥之为“西亚病夫”的老大帝国, 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 走向了毁灭。在它的废墟上, 一个新的生命———土耳其共和国诞生了, 土耳其民族获得了新生。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本文拟通过追溯奥斯曼帝国由盛而衰及走向新生的历程, 的原因与教训, 从而得出其些历史启示。
一、横空出世的大帝国
(境内) , 原居,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突厥人进入西亚地区, 。13—14世纪, 曾长期统治小亚细亚的基督教帝国拜占廷(东罗马帝国) 已衰弱不堪, 突厥人和其它穆斯林乘虚而入, 逐步排挤拜占廷, 建立了一大批军事小国。其中由奥斯曼(1290—1326年) 创建的国家位于小亚细亚的最西北端, 历史上把它称作奥斯曼国家, 此即土耳其人建国之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奥斯曼国家一经建立, 便开始对外扩张。奥斯曼土耳其人信仰统一, 宗教热情浓厚, 圣战精神强烈。这种精神由历代苏丹保持发扬了数个世纪, 成为对外侵略扩张的内在动力。奥斯曼之子乌尔汗统治时期(1326—1359年) 建立了常备军, 包括正规步兵、骑兵和后备军, 并组建第一支近卫军团(童子军团) 。依靠这支军事力量, 奥斯曼土耳其人先是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 继而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向欧洲进军, 占领东南欧的巴尔干, 然后迂回拜占廷。1453年, 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 指挥20万土耳其大军和数百艘战船, 一举攻占君士坦丁堡, 继而迁都于此, 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这标志着存在了千年之久的东罗马帝国成为历史陈迹, 也标志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横空出世。到苏里曼大帝(1520—1566年) 统治时期, 奥斯曼帝国臻于极盛。版图东起波斯湾, 西到匈牙利, 北抵高加索, 南到埃及和马格里布东部, 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 拥有人口5000万, 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
16, 经济文化发达, 国力强盛。, 励精图治, , 最高统治者苏, 军队与政府官员。这种集权体制与, 有利、物力和政权稳定, 从而保证国家机器的高速正常运转, 与当时封建割据, 权力分散的欧洲相比, 明显占有优势, 对于巩固和发展刚刚建立起来的幅员辽阔、民族成份复杂的帝国来说, 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奥斯曼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 地理位置优越, 为帝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央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理条件, 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 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经此输往西欧, 而西欧的毛织品也借道转运东亚等地, 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对外贸易的活跃促进了国内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伊斯坦布尔、萨洛尼卡、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大城市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尤其是丝织、武器制造、造船等行业发达。小亚细亚、埃及、瓦拉几亚等地盛产粮食和其它原料。国家财政税收连年增加, 国库充裕。例如:1526至1550年间, 苏里曼的岁入总数约600万个达卡银币, 他的岁出总数约达450万个达卡银币①。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奥斯曼帝国地域辽阔, 近东历来是文明荟萃之地, 有众多的民族和宗教, 从而为奥斯曼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奥斯曼帝国的文化主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从而成为穆斯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帝国对其它文化并未一概加以排斥, 而是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奥斯曼帝国初期, 伊斯兰法制高于一切, 对帝国之内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信仰自由, 绝不许可地方官员和宗教势力强制别人归信伊斯兰, 因此, 各族人民享有自主权
3作者简介:于海涛, 山东省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基础理论部副教授。
47
利, 各地的民俗和不同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 基督教徒、犹太人、拜火教、印度教、佛教等各守教门, 互不干涉, 和谐相处。奥斯曼王朝不但没有强迫任何民族改信伊斯兰, 也没有强迫任何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一律都学习突厥语。在奥斯曼的军队中有许多欧洲工匠、炮手, 帝国的商人、金融家、手工业者大多为希腊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 非穆斯林只要交纳贡赋, 就可以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在伊斯坦布尔、巴格达、开罗等大城市里, 很多清真寺附设有图书馆和学校, 吸引众多学者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讲学, 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苏里曼大帝热心文学, 提倡学术, 据说他曾以穆希比的笔名创作诗歌。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诗人和学者, 如著名抒情诗人阿杜勒・巴基, 历史学家萨阿丁等等。那些设计新颖、造形优美, 遍布于伊斯坦布尔各处的清真寺, 透露着土耳其人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随着帝国势力逐渐延伸至巴尔干半岛, 亚洲文化也开始大规模进入欧洲, 它对近代西欧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奥斯曼帝国还非常注重军队建设, 苏里曼大帝斥巨资组建新舰队, 并亲自指挥了13次海战。1538年帝国舰队在今希腊西部附近海域打败了两倍于己的西班牙等国的联合舰队, 从而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帝国在东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总之, 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帝国在其建立之初确曾有过它的辉煌, 当时的欧洲对奥斯曼帝国都有一种敬畏心里, 把它形容成是:“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 不管遇上什么, 都紧
②
紧抓住, 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二、因循守旧:帝国走向衰败
同历史上的其它帝国一样, 奥斯曼帝国也没有摆脱盛衰兴亡的老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兴盛后, 奥斯曼帝国也开始走下坡路。衰落的迹象在17这一过程持续了三个世纪之久。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 费开支, ; , 杂, , 奥斯曼帝国的衰败, , 。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之后, 西欧迅速形成了新的社会经济模式, 并开始对外扩张。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 西欧暴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革命, 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西欧终于后来者居上, 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面对西方的崛起, 奥斯曼帝国却依然陶醉于帝国已往的光辉业绩中, 固步自封于传统文化的辉煌, 对世界潮流的变化视若不见, 置若罔闻, 不愿向异教敌人学习, 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其结果必然是与新的西方社会拉大了距离。
文化上的傲慢自大。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 奥斯曼帝国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基督教的欧洲多次败在穆斯林的星月旗下,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 土耳其人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 产生了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优越感, 妄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坚信, 奥斯曼强于欧洲, 伊斯兰文化优于基督教文化。在奥斯曼, 无论帝国政府官员, 还是穆斯林学者, 甚至普通的土耳其人, 大都对自身有一种优越感, 对西方文化采取一种轻蔑和傲慢的态度。“一般土耳其人不管其地位如何, 在他们心目中, 对其本身的优越, 对其宗教信仰的优越, 对其生活方式的优越, 是没有疑问的。因此, 这种优越仅仅被认为是一个穆斯林和一个土耳其人的一种自然属
③性”。伊斯兰教传统把基督教文化看成是一种早期的不成熟的文化, 因此对基督教世界向来非常鄙视。作为伊斯兰文化继承者的土耳其人, 由于其对欧洲战争的胜利, 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念。例如, 土耳其人在提到欧洲人时经常使用一些鄙视的称呼:他们称法国人为“疯狂的异教徒”, 称英国人为“无神论者”, 称荷兰人为“乳酪商”等等。在奥斯曼, 凡是有关基督教欧洲的东西都被瞧不起, 西方的建筑、绘画、家俱、用品等等都被看成是异端邪物, 谁企图引进它们就是背叛祖宗。学校教育停留在向学生说教一系列宗教仪式和教规, 要求学生熟记《古兰经》信条的程度上。土耳其人, 即便是穆斯林学者, 对近代欧洲在医学、天文学等领域所做出的划时代的成就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盲目自大的态度所造成的后果是, 在土耳其人与西方世界之间, 尤其是在愈显重要的近代科学技术领域, 设置了一道无形的思想屏障,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阻碍了奥斯曼及时更新自己。
体制的僵化与陈旧。奥斯曼帝国前期中央集权政治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大一统的集权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受中央专制政权严格管理的经济, 政府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 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 生活必需品由官方确定价格, 利润严格控制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之间, 商业和手工业都有严格的行会组织。国家还严密控制所有国内外贸易路线, 封锁陆上边境口岸, 严格限制私营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竞争。在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自然经济框架下, , 被固着在土地上, 不经主人允许, 无权离开。, , 。伊斯, , 约占收成的, 。在某些地区和领国家实行政教合一, 伊斯兰教会在国。凡此种种,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手工业者、商人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8世纪后, 奥斯曼帝国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帝国政府却采取轻视工商业的政策, 听任发展中的工商业掌握于基督徒少数民族(主要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 和犹太人手中, 从而丧失了对新兴资本主义的控制。帝国统治者也丧失了早期创业时的积极进取精神, 只把眼光停留在控制自己的国家和对异教徒的“圣战”上, 而对外部世界闭目塞听, 满足于模糊的自得其乐的想法, 总认为欧洲比不上他们的伊斯兰世界, 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试用新制度, 反对革新和开放。由于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 大臣、官员们以权谋私, 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苏丹一个比一个更昏庸无能, 一个比一个更腐败, 苏丹的左右, “是些专事奉承的官吏和朝臣, 屈从讨好的妇女和奴隶、玩杂耍的人、力士、乐师、丑角、侏儒、占卜者、占
④
星学家和奴颜婢膝的文人”。苏月・易卜拉欣(1640-1648年) 是一个下流的酒色之徒, 他曾专门委派后宫人员到伊斯坦布尔各浴室去物色美女, 以供其享用。他甚至诱奸了伊斯兰长老的女儿⑤。总之, 政治体制的僵化和陈旧不仅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入停滞, 而且严重阻滞了奥斯曼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
经济技术的守旧与停滞。由于近代初期伊斯兰教自身已缺少原来的朝气, 穆斯林文化无法在中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 而奥斯曼帝国又拒绝向西方学习, 所以在经济技术领域, 只能是抱残守缺。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 17和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均未发生根本变化。“它不仅没有任何发明, 甚至对别人的发明也无动于衷。当欧洲的科学技术以破竹之势向前发展的时候, 奥斯曼人却满足于使自己的农业、工业、运输业
48
停留在中古时代他们祖先们的水平上。甚至他们的武装部队也只是慢条斯理地、缺乏效率地跟在他们欧洲敌人的先
⑥
进技术的屁股后面跑。”而同一时期的欧洲正经历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洗礼, 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逐渐将奥斯曼帝国远远抛在后头。
18世纪以后, 奥斯曼帝国急速衰落下来, 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下降, 军事科技愈来愈落后, 对外战争优势不再, 帝国的领土为欧洲列强一块块蚕食, 中央政府对各省失去控制, 各地纷纷独立或半独立, 强权统治下的帝国日趋瓦解, 国力日渐衰微。到19世纪, 帝国更是江河日下, 病入膏肓。奥斯曼, 这个一直保持着中世纪社会经济形态和精神状态的庞大帝国, 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确实难以维持其生存了。它之所以能幸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因为诸强国的相
⑦
冲突的利益和政策而不是因为它自己的力量”。
三、改革创新:在瓦解中新生
变革的大潮终究是无法阻挡的。面对帝国的衰落, 有识之士开始思考, 他们的答案是学习西方, 首先是军事技术。因为在他们看来, 帝国的传统文化和体制仍然是优越的, 于是有连绵百年的现代化改革, 有“郁金香时代”和“坦齐马特时代”。改革从军事逐渐向教育、艺术、政治、经济、司法发展。习习欧风开始吹拂辽阔的帝国, 给它注入一丝生机。但这些改革都是在一种“土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指导下, 以恢复奥斯曼的传统为目标, 因此, 无论改革的力度有多大, 坚守伊斯兰优越论的传统却一点没有改变。这种貌似改革, 实为守成的改良运动,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走进死胡同。于是又有了革命的发生, 然而在1908年革命中掌握政权的青年土耳其党人, 仍然不肯放弃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内政外交方面又过于软弱, 帝国, 并且因此将帝国绑在德国的战车上, 界大战中沦为战败国, , 。
曼帝国被肢解, 根据”, 土耳其民地。, 土耳其人才猛然醒悟, 抛弃了奥斯曼模式, 。凯末尔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凯末尔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打破旧的传统,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文明, 并进行改革创新。他向土耳其人大声疾呼, “对文明洪流的抵抗是徒然的; 文明对那些忽视或违抗它的人极为冷酷无情。文明能穿通山脉, 翱翔天空, 能看见、照亮和研究从看不见的原子到星球的所有东西。力图以中世纪精神、靠原始迷信发挥作用的国家, 在它那巨大的威力和崇高的尊严面前注定要毁灭, 至少也要
⑧
被奴役, 受耻辱”。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 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在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凯末尔看来, 奥斯曼传统是阻碍土耳其共和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巨大的障碍, 于是他挟武装反帝斗争胜利之余威, 用铁的手腕, 除旧布新。在政治方面, 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 建立议会, 实行多党制, 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抛弃奥斯曼时代神学的、专制的政治传统; 国家与宗教完全分开; 废除传统的伊斯兰教法规, 以瑞士、意大利、德国的法律为蓝本, 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三大法典。从此, 在一个被伊斯兰教神权长期统治的国家实现了政教分离, 土耳其的国家制度完全世俗化了。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 凯末尔政府取消了教会学校和所有学校的宗教课程, 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 实行文字改革, 废除伊斯兰教的各种陈规陋习, 提倡
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改用欧洲的历法、计时等等。其中, 意义最为深远, 也颇具创新精神的是文字改革。从1929年起土耳其开始使用新文字, 不再用阿拉伯字母, 而是改用西欧通用的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文。拉丁化的目的不仅是改变阿拉伯拼音造成的文盲众多、文化落后的状况, 而且也显示了与过去的奥斯曼帝国决裂的决心, 若干年后, 新一代的土耳其人再也看不懂奥斯曼时代的文书了; 拉丁化还表现着现代文化的意向, 体现着世界文字发展的总趋势, 凯末尔试图通过这个途径使土耳其民族进入新的文明世界, 他号召土耳人民“立刻学会这些新的土耳其字母………请把这
⑨
件事情看做爱国的和民族的职责。”凯末尔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和国家的经济独立, 他也认为, 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 如果不用经济上的胜利来加以扩大, 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能持久, 而要很快消失; 没有经济独立, 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因此, 凯末尔采取奖励民族资本, 保护关税政策, 建立民族银行, 发展信贷组织, 稳定物价等措施, 扶助民族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外国资本, 采取赎买限制的政策。从20世纪30年代起, 大力奉行国家主义政策, 实行工业发展五年计划,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外交方面, 凯末尔的名言是“国内和平, 世界和平”。
在经历了这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后, 土耳其最终实现了与传统的奥斯曼彻底决裂, 逐渐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式的现代国家, 在1931年召开的把凯末尔所提出的、民族主义、、、, 这六项原则被, 土耳其民族。
, 一个民族如果不以创新作为民族精神之特质, 这个民族很容易在一定的文明堆积面前裹足不前。奥斯曼帝国有着光辉的过去, 取得过辉煌的胜利, 奥斯曼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发出灿烂之光, 它之所以过早划出抛物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辉煌的过去成为一种历史包袱, 传统思想成为其继续前进的羁绊, 因而长时期地表现为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精神, 不愿接受新的变化, 更不愿向过去的敌人学习, 其结果只能是被世界大潮所淘汰。一战后, 土耳其民族在其生存境遇遇到巨大挑战时, 创新便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变成了一种民族自觉, 正是改革和创新给了土耳其民族第二次生命。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发达不竭之动力。在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今天, 重温奥斯曼这段历史, 最重要的是获得一份警醒、一份自觉, 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要有清醒的认识,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只有如此, 才能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注释:
①②⑧⑦⑧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第50、41、410、419、557页. ④⑤西・内・费希尔著. 中东史[M].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307、309页. ⑥刘易斯著. 现代土耳其的头起[M].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第38———39页. ⑨安・菲・米列尔著. 土耳其现代简明史[M].三联书店, 1973年版, 第282页.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