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知识积累和完善人格哪个更重要)

所谓人格,就是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态度和习惯的有机结合。它包含特质、认知和倾向三个单元。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构成我们健全的人格。我们现在重点看看认知单元在人格塑造中扮演的角色吧!

我们首先要判断和选择某种知识进行一定的积累,然后通过一个“内化”的过程,进而构造人格中的认知单元!好,现在我把这些知识告诉了对方辩友,你们愿意听,而且积累了,知道了,这是一个层次;而如果你们把它“内化”了,让它成为你们的内在能力,那么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假如你们觉得我们所说的话很有道理,你们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甚至还有一种冲动,想走过来跟我们站在同一阵线,那你们就达到第三个层次了。

显而易见,三个层次中,有优劣之分。第一层仅仅是知识积累,知识还停留在人脑的表层;第二层重构了人格中的认知单元;第三层重构我们完整的人格体系。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该要高瞻远瞩,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大学学习。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陶冶性情,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积累了、记得了这个层次上,我们只有选择、判断和“内化”,才能汲取真正有用的东西!

大学学习的目标是使我们能成为社会未来的精英,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倾向、科学的认知方式、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清晰的人生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使我们人格中的心理特质、心理认知和心理倾向达到有机整合,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你的人格决定了你对知识的判断和选择;而要达到大学学习的目标,就要把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内化,全面塑造和发展人格中的特质、认知和倾向三个单元,使之达到有机结合。因此,塑造人格在大学学习中更重要!

最后给对方辩友一个友情提醒:“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一个部分

1、道德可以弥补知道不足的缺陷,但知识不足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

2、人格培养是一生的事,但知识也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并不存在大学不用主要培养人格或太晚的问题

3、为什么有大量道德高尚而学历非常低(甚至没上过学)的人们存在?不正说明人格无须建立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吗?

我方观点认为“大学阶段塑造人格更重要”

塑造指定形的过程。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

以下陈述我方观点之所以正确的理由

1. 在大学阶级,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这期间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性格突破儿童模型,向成人模型过渡,可以说,大学阶级的人格问题比其它阶级更值得的关注和探索。大学阶级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它将决定人格的定形。所以大学阶段不仅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塑造人格的黄金时期!

2. 研究表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时代的脉搏,应与时俱进,因为个人人格直接关系着祖国的伟大复兴。虽然知识的丰富程度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

但人格的完善程度却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同时间接地关系着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大学阶级应把塑造人格放在首要的位置。。

3. 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核心集中于人的精神及其成长,精神的本质属性即为人格。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作为一种解放的教育,必然包括人格教育。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私已主义”、“拜金主义”强烈冲击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这既是追求个体生命完整的需要,也是服务祖国人民的需要,更是21世纪大学生的需要。

知识,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看来,知识指的只是对事物的了解。但对事物的了解难道只有通过大学这种教育形式才能获得吗?显然不是。既然知识在今后的日子里一样可以获得,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现阶段就应该充分利用大学里良好的风气来塑造自己优秀的品格。这样才能在鱼蛇混杂的社会中做一个真正有大学气质的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来的知识。因此,我方认为塑造人品更重要。

每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将形成不同的人格品质,如果有一个阶段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的话,那么就会造成人格上的偏离,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可能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最后成了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障碍的话,那么想要矫正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难度了。

偏执型人格障碍:其特点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性好嫉妒,对自己的能力常估计过高,看问题主观片面,在工作或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容易与别人发生摩擦,人际关系不协调,别人常对其敬而远之,遇有挫折,就推诿于客观,不愿接受批评,惯于把失败归咎于他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是别人阴谋的牺牲品。因此,这类型人容易发生偏执狂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分裂样人格障碍:这类型人的主要特点为退缩、孤独、怪癖、胆怯、沉默、寡言,不爱交往,对人对事情感冷漠、兴趣索然、缺乏进取心、迂腐笨拙、幻想沉思。这类人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比例,目前尚未明了。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此型是对社会影响较为严重的类型。Cleckley 指出,这类人的特征是(1)目的和动机不明的行为;(2)认识与行为脱节;(3)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4)对人缺乏感情;(5)具有神经症的不安和沮丧。这种人不真诚、不坦率、不可信赖,是高度利己主义者。这类人在15岁以前常有逃学、漫游、酗酒、说谎、破坏公物、偷盗、对抗尊长、违纪、攻击别人等表现。此类型男性居多。在少年后期达到高潮。成年后违纪行为即趋减少,并有缓和。

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其特点为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常可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火冒三丈,可出现强烈的攻击行为,而自己完全不能克制。

人格不够完善,只会伤害别人,伤害社会;最后即使知识积累得不够,文化稍缺欠,只要不断完善人格,就一样造福社会。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青年后期人格的特征大体形成,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客观分析人格特点,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地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说大学生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正反方互问:

正问: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人格能够取代知识积累促进社会发展?

反答:如果人格得不到完善,那你能保证将所积累的知识用到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吗?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完善人格就起到了将知识的积累引入正轨的作用。

反问:如果人格不够完善,你知识积累再多又有和用?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伤害黑熊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吗?

正答;那只是个别的现象嘛!

方反驳:有关的资料显示: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知识水平人才的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学历的人,难道这还是个别的现象吗?相反如果知识学的不够,那就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吗?

如果你因知识积累不够而无法被录用你这样面对?

答:由于知识积累不够而应聘失败,只不过是人生一个很小的挫折,但如果人格不健全,就极有可能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抵不住诱惑,犯错误甚至犯罪。权衡一下,请问孰重孰轻?

正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陈词:著名的思想家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的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不断的增加更多的知识,”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刚出生时是最纯洁的,没有任何的思想与认识,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的逐步认识而积累起来一定的知识,人格对于婴儿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要拥有人格首先必须认识人格,理解人格的意义。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从和说完善人格?积累知识是完善人格的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但知识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会得到更好的完善。所以说积累知识比完善人格更重要。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反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的陈词,现行的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和人格不够和谐,有很复杂的原因,但就教育本身来讲,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未能有效、科学地协调好学生身心、学业和人格之间的矛盾,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次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来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课业水平为发展目标,或片面地把学生学业上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和最高的标准的错误倾向,并非个别的现象。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的学历的人要高,就是因为过分重视学历和知识而忽视了人格方面的塑造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为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才会让我们把积累的知识用在社会上产

生价值,如果人格是残缺或无的话,读书少显得淳朴,读书多显得更加迟钝,所以只有完善了人格,才可能使用好积累的知识,所以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于“药家鑫事件”看中国高校人格独立丧失后的悲剧

已有 297 次阅读 2011-4-12 21:46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药家鑫事件 杀人事件 大学生 音乐学院 style

在我们还未来得及反思杭州阔少驾车撞人逃逸事件、河北“李刚门”事件,最近又惊闻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杀人事件。毫无疑问,这一系列大学生驾车撞人杀人事件在撞击个体神经的同时也带给社会整体以不安。然在震惊之余我想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当下的中国大学究竟缺失了什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们失却了最起码的做人准则、道德底线,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境地?个人归结:实乃大学人格独立丧失后的悲剧。

个人很是崇尚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时期的大学精神:一种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就主张大学应具备人格独立方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正因为有一批像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样追求独立、自由的学者,才使得那个年代的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真正杰出人才,也才使得我们这个久经沧桑的国度得以延续。

反观当下中国的大学,由于依附政府,更确切点说是依附教育部(最重要的是经济上的依附),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结果失却了也是最不应该失却的东西——独立的人格(顺便提一下,国外大学具备人格独立是缘由他们的办学资金大部分来自于社会,而非政府,这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解释)。由于大学人格独立的丧失,教授也相应地失却了独立的人格,而由于教授独立人格的失却,结果也就失却了个体的价值观,而教授失却个体价值观又怎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个体价值观的学生呢?于是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就相应地“和谐统一”了。更遗憾的是,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恰恰是最最要不得的价值观:金钱至上,成功主义,投机取巧。

君请看,杭州阔少撞人后逃逸以及药家鑫撞人杀人皆是缘由“投机取巧”心理使然,满以为只要没被人发现就可以瞒天过海、心安理得,他们的内心深处何曾有过“人人头上三尺有神明”的敬畏感,又何曾有过内心的恻隐?那么,我们的大学究竟做了些什么?所谓的“品学兼优”也不过是培养出一批心里缺失敬畏感、道德感的冷血动物而已。

本人自小就不是什么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也从不仰慕所谓的被称之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在本人心里,真正的好学生(扩大一点说,真正的好人)是具备人格独立以及具有道德敬畏、法律敬畏、“神”的敬畏之人。而大学也绝不应该靠几个“教学GDP ”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以及人的好坏。既然这些犯法之人内心深处没有道德可言,那么法律就得伸张正义,欠债就得还钱,杀人就得偿命!任何为作恶辩护的人,都可算作帮凶,否则,社会何来之公正?

刘海洋事件

我们谴责无故残害动物的行径,但是我们不能像泼熊者泼熊那样把所有刻薄的指斥一股脑儿倾倒在他的身上。

刘海洋伤熊事件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人们在义愤填膺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反躬自问一下,重新回到上个世纪鲁迅先生呼吁的“救救孩子”的语境中?切实给孩子们营造出健康理想的成长环境。

无穷的演算和背诵压制了青少年的爱心,他们也许会在各种新式的技术和定理之中获得满足,判断善恶的能力却日益消退。很多“无用”的知识,比如哲学的、艺术的都被排斥,或者也被工具化了。而当知识“助纣为虐”的时候,则是人类社会的悲哀。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文化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改造世界,还在于改造自我,使每一个个体成为负责任的人,独立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独立人格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摆脱原始欲望的控制,能够在创造和审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在破坏和占有中获得快感。

很多人都希望伤害狗熊的大学生不至于就此被“毁灭”,也许将来他会成为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或许他最终能够体会到: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切,生命意识和爱心才是最重要的。 人格教育缺失引发大学生犯罪

(2010-12-02 15:49:21)

转载

标签:

杂谈

这几天看新闻,继河大女大学生被撞死案刚刚消停还没正式落案时,又一起比那个案件还要严重的案件发生了,一个大学生在开车撞倒人后,不是积极救治,反而是下车后看到人未死,连捅受害人八刀,使受害人死亡。将他逮捕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怕撞的是乡下人以后会很麻烦。听说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家庭生活优越。

通过这两起案件可以看到,家庭和学校在人格上的教育缺失,如果教育出来的都是这样的

人材,整个国家都不会有什么希望。两起案件的制造者都是大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私的人格,出了事后不想担责任,对别人的生命漠然,出了任何事都会有家长替他们摆平。这样的人只会爱他自己。

这些年总说要教育改革,从现实看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是出现了这些恶性案件。教育是要从小抓起,从师资方面抓起。前两天到朋友家去串门,看到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晚上九点多钟才写完、背完作业,第二天早上7点40到校,星期六、日要去课外班,没有什么玩耍的时间,家长很心痛,可也很无奈。我们的教育把孩子都教成了背书的工具,一遇实际问题就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只得求助于家长,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看报道说外国教授说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这不是孩子们的错,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昨天在网上还看了一件很令人担忧的新闻,一个10岁杀鱼的小男孩,每天不去上学,帮他父亲杀鱼,刀功很厉害,人称杀鱼弟。他的父亲只有28岁,己有5个孩子,听街坊说他媳妇正怀着第6个,还经常打骂媳妇和孩子。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从视屏上己看到了这个孩子己具备了残暴的性格,狗在道边,他上去就踏了好几脚,然后得意洋洋,领着妹妹,扬长而去,看上去真像电视上的黑社会,他现在只有十岁,在他那贫穷和充满暴力的家庭里成长,成年后会怎样,真得很令人担忧,弄不好社会就会多出一个罪人。

国家总在讲计划生育,城市工作人员,多生一个孩子就会被开除公职,可这些流动人口,生多少的都有,也没有机构管。他们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只生不养、不教,给社会带来许多隐患。这样的家庭多了以后,犯罪率就会上升。

所谓人格,就是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态度和习惯的有机结合。它包含特质、认知和倾向三个单元。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构成我们健全的人格。我们现在重点看看认知单元在人格塑造中扮演的角色吧!

我们首先要判断和选择某种知识进行一定的积累,然后通过一个“内化”的过程,进而构造人格中的认知单元!好,现在我把这些知识告诉了对方辩友,你们愿意听,而且积累了,知道了,这是一个层次;而如果你们把它“内化”了,让它成为你们的内在能力,那么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假如你们觉得我们所说的话很有道理,你们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甚至还有一种冲动,想走过来跟我们站在同一阵线,那你们就达到第三个层次了。

显而易见,三个层次中,有优劣之分。第一层仅仅是知识积累,知识还停留在人脑的表层;第二层重构了人格中的认知单元;第三层重构我们完整的人格体系。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该要高瞻远瞩,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大学学习。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陶冶性情,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积累了、记得了这个层次上,我们只有选择、判断和“内化”,才能汲取真正有用的东西!

大学学习的目标是使我们能成为社会未来的精英,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倾向、科学的认知方式、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清晰的人生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使我们人格中的心理特质、心理认知和心理倾向达到有机整合,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你的人格决定了你对知识的判断和选择;而要达到大学学习的目标,就要把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内化,全面塑造和发展人格中的特质、认知和倾向三个单元,使之达到有机结合。因此,塑造人格在大学学习中更重要!

最后给对方辩友一个友情提醒:“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一个部分

1、道德可以弥补知道不足的缺陷,但知识不足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

2、人格培养是一生的事,但知识也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并不存在大学不用主要培养人格或太晚的问题

3、为什么有大量道德高尚而学历非常低(甚至没上过学)的人们存在?不正说明人格无须建立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吗?

我方观点认为“大学阶段塑造人格更重要”

塑造指定形的过程。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

以下陈述我方观点之所以正确的理由

1. 在大学阶级,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这期间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性格突破儿童模型,向成人模型过渡,可以说,大学阶级的人格问题比其它阶级更值得的关注和探索。大学阶级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它将决定人格的定形。所以大学阶段不仅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塑造人格的黄金时期!

2. 研究表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时代的脉搏,应与时俱进,因为个人人格直接关系着祖国的伟大复兴。虽然知识的丰富程度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

但人格的完善程度却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同时间接地关系着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大学阶级应把塑造人格放在首要的位置。。

3. 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核心集中于人的精神及其成长,精神的本质属性即为人格。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作为一种解放的教育,必然包括人格教育。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私已主义”、“拜金主义”强烈冲击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这既是追求个体生命完整的需要,也是服务祖国人民的需要,更是21世纪大学生的需要。

知识,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看来,知识指的只是对事物的了解。但对事物的了解难道只有通过大学这种教育形式才能获得吗?显然不是。既然知识在今后的日子里一样可以获得,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现阶段就应该充分利用大学里良好的风气来塑造自己优秀的品格。这样才能在鱼蛇混杂的社会中做一个真正有大学气质的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来的知识。因此,我方认为塑造人品更重要。

每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将形成不同的人格品质,如果有一个阶段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的话,那么就会造成人格上的偏离,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可能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最后成了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障碍的话,那么想要矫正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难度了。

偏执型人格障碍:其特点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性好嫉妒,对自己的能力常估计过高,看问题主观片面,在工作或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容易与别人发生摩擦,人际关系不协调,别人常对其敬而远之,遇有挫折,就推诿于客观,不愿接受批评,惯于把失败归咎于他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是别人阴谋的牺牲品。因此,这类型人容易发生偏执狂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分裂样人格障碍:这类型人的主要特点为退缩、孤独、怪癖、胆怯、沉默、寡言,不爱交往,对人对事情感冷漠、兴趣索然、缺乏进取心、迂腐笨拙、幻想沉思。这类人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比例,目前尚未明了。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此型是对社会影响较为严重的类型。Cleckley 指出,这类人的特征是(1)目的和动机不明的行为;(2)认识与行为脱节;(3)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4)对人缺乏感情;(5)具有神经症的不安和沮丧。这种人不真诚、不坦率、不可信赖,是高度利己主义者。这类人在15岁以前常有逃学、漫游、酗酒、说谎、破坏公物、偷盗、对抗尊长、违纪、攻击别人等表现。此类型男性居多。在少年后期达到高潮。成年后违纪行为即趋减少,并有缓和。

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其特点为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常可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火冒三丈,可出现强烈的攻击行为,而自己完全不能克制。

人格不够完善,只会伤害别人,伤害社会;最后即使知识积累得不够,文化稍缺欠,只要不断完善人格,就一样造福社会。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青年后期人格的特征大体形成,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客观分析人格特点,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地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说大学生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正反方互问:

正问: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人格能够取代知识积累促进社会发展?

反答:如果人格得不到完善,那你能保证将所积累的知识用到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吗?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完善人格就起到了将知识的积累引入正轨的作用。

反问:如果人格不够完善,你知识积累再多又有和用?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伤害黑熊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吗?

正答;那只是个别的现象嘛!

方反驳:有关的资料显示: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知识水平人才的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学历的人,难道这还是个别的现象吗?相反如果知识学的不够,那就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吗?

如果你因知识积累不够而无法被录用你这样面对?

答:由于知识积累不够而应聘失败,只不过是人生一个很小的挫折,但如果人格不健全,就极有可能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抵不住诱惑,犯错误甚至犯罪。权衡一下,请问孰重孰轻?

正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陈词:著名的思想家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的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不断的增加更多的知识,”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刚出生时是最纯洁的,没有任何的思想与认识,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的逐步认识而积累起来一定的知识,人格对于婴儿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要拥有人格首先必须认识人格,理解人格的意义。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从和说完善人格?积累知识是完善人格的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但知识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会得到更好的完善。所以说积累知识比完善人格更重要。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反方总结:

下面由我总结我方的陈词,现行的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和人格不够和谐,有很复杂的原因,但就教育本身来讲,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未能有效、科学地协调好学生身心、学业和人格之间的矛盾,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次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来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课业水平为发展目标,或片面地把学生学业上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和最高的标准的错误倾向,并非个别的现象。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的学历的人要高,就是因为过分重视学历和知识而忽视了人格方面的塑造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为我们指明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才会让我们把积累的知识用在社会上产

生价值,如果人格是残缺或无的话,读书少显得淳朴,读书多显得更加迟钝,所以只有完善了人格,才可能使用好积累的知识,所以完善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于“药家鑫事件”看中国高校人格独立丧失后的悲剧

已有 297 次阅读 2011-4-12 21:46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药家鑫事件 杀人事件 大学生 音乐学院 style

在我们还未来得及反思杭州阔少驾车撞人逃逸事件、河北“李刚门”事件,最近又惊闻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杀人事件。毫无疑问,这一系列大学生驾车撞人杀人事件在撞击个体神经的同时也带给社会整体以不安。然在震惊之余我想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当下的中国大学究竟缺失了什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们失却了最起码的做人准则、道德底线,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境地?个人归结:实乃大学人格独立丧失后的悲剧。

个人很是崇尚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时期的大学精神:一种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就主张大学应具备人格独立方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正因为有一批像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样追求独立、自由的学者,才使得那个年代的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真正杰出人才,也才使得我们这个久经沧桑的国度得以延续。

反观当下中国的大学,由于依附政府,更确切点说是依附教育部(最重要的是经济上的依附),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结果失却了也是最不应该失却的东西——独立的人格(顺便提一下,国外大学具备人格独立是缘由他们的办学资金大部分来自于社会,而非政府,这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解释)。由于大学人格独立的丧失,教授也相应地失却了独立的人格,而由于教授独立人格的失却,结果也就失却了个体的价值观,而教授失却个体价值观又怎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个体价值观的学生呢?于是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就相应地“和谐统一”了。更遗憾的是,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恰恰是最最要不得的价值观:金钱至上,成功主义,投机取巧。

君请看,杭州阔少撞人后逃逸以及药家鑫撞人杀人皆是缘由“投机取巧”心理使然,满以为只要没被人发现就可以瞒天过海、心安理得,他们的内心深处何曾有过“人人头上三尺有神明”的敬畏感,又何曾有过内心的恻隐?那么,我们的大学究竟做了些什么?所谓的“品学兼优”也不过是培养出一批心里缺失敬畏感、道德感的冷血动物而已。

本人自小就不是什么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也从不仰慕所谓的被称之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在本人心里,真正的好学生(扩大一点说,真正的好人)是具备人格独立以及具有道德敬畏、法律敬畏、“神”的敬畏之人。而大学也绝不应该靠几个“教学GDP ”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以及人的好坏。既然这些犯法之人内心深处没有道德可言,那么法律就得伸张正义,欠债就得还钱,杀人就得偿命!任何为作恶辩护的人,都可算作帮凶,否则,社会何来之公正?

刘海洋事件

我们谴责无故残害动物的行径,但是我们不能像泼熊者泼熊那样把所有刻薄的指斥一股脑儿倾倒在他的身上。

刘海洋伤熊事件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人们在义愤填膺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反躬自问一下,重新回到上个世纪鲁迅先生呼吁的“救救孩子”的语境中?切实给孩子们营造出健康理想的成长环境。

无穷的演算和背诵压制了青少年的爱心,他们也许会在各种新式的技术和定理之中获得满足,判断善恶的能力却日益消退。很多“无用”的知识,比如哲学的、艺术的都被排斥,或者也被工具化了。而当知识“助纣为虐”的时候,则是人类社会的悲哀。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文化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改造世界,还在于改造自我,使每一个个体成为负责任的人,独立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独立人格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摆脱原始欲望的控制,能够在创造和审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在破坏和占有中获得快感。

很多人都希望伤害狗熊的大学生不至于就此被“毁灭”,也许将来他会成为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或许他最终能够体会到: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切,生命意识和爱心才是最重要的。 人格教育缺失引发大学生犯罪

(2010-12-02 15:49:21)

转载

标签:

杂谈

这几天看新闻,继河大女大学生被撞死案刚刚消停还没正式落案时,又一起比那个案件还要严重的案件发生了,一个大学生在开车撞倒人后,不是积极救治,反而是下车后看到人未死,连捅受害人八刀,使受害人死亡。将他逮捕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怕撞的是乡下人以后会很麻烦。听说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家庭生活优越。

通过这两起案件可以看到,家庭和学校在人格上的教育缺失,如果教育出来的都是这样的

人材,整个国家都不会有什么希望。两起案件的制造者都是大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私的人格,出了事后不想担责任,对别人的生命漠然,出了任何事都会有家长替他们摆平。这样的人只会爱他自己。

这些年总说要教育改革,从现实看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是出现了这些恶性案件。教育是要从小抓起,从师资方面抓起。前两天到朋友家去串门,看到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晚上九点多钟才写完、背完作业,第二天早上7点40到校,星期六、日要去课外班,没有什么玩耍的时间,家长很心痛,可也很无奈。我们的教育把孩子都教成了背书的工具,一遇实际问题就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只得求助于家长,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看报道说外国教授说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这不是孩子们的错,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昨天在网上还看了一件很令人担忧的新闻,一个10岁杀鱼的小男孩,每天不去上学,帮他父亲杀鱼,刀功很厉害,人称杀鱼弟。他的父亲只有28岁,己有5个孩子,听街坊说他媳妇正怀着第6个,还经常打骂媳妇和孩子。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从视屏上己看到了这个孩子己具备了残暴的性格,狗在道边,他上去就踏了好几脚,然后得意洋洋,领着妹妹,扬长而去,看上去真像电视上的黑社会,他现在只有十岁,在他那贫穷和充满暴力的家庭里成长,成年后会怎样,真得很令人担忧,弄不好社会就会多出一个罪人。

国家总在讲计划生育,城市工作人员,多生一个孩子就会被开除公职,可这些流动人口,生多少的都有,也没有机构管。他们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只生不养、不教,给社会带来许多隐患。这样的家庭多了以后,犯罪率就会上升。


相关文章

  • 辩论赛素材
  • <诗经·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意大利但丁也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 ...查看


  • 中学生塑造人格比学习知识重要
  • 中学生塑造人格比学习知识重要 知识重要的开篇:没有知识的人在有人格到社会人格还不是被人糟蹋没有知识何来的人格,人格不是自己说的,是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既然要让别人承认你的人格,就要在知识在胜过他,不要在知识上让他逼视你,从而逼视你的人格大家都 ...查看


  • 大学生塑造人格重要还是学习知识重要辩词
  • 大学生塑造人格重要还是学习知识重要 (一)从大学的特性和根本任务来看:根据国务院下达的指示,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说学习知识和塑造人格都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查看


  • 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 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正方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同学,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里与对方辩友共同探讨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还是塑造人格更重要.我方观点是再交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首先声明,我方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否认塑造人格的重要性 ...查看


  • 辩论赛-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资料
  • 开篇立论 各位评委,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认为"大学阶段塑造人格更重要" 塑造指定形的过程.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 以下陈述我方观点之 ...查看


  •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 1. 写人格的发展.中国的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培养模式 2. 中国的教育方针,邓小平老人的讲话,再到三中全会 3. 再写马加爵.刘海洋时间他们的发生是万分之二,但是校园 内发生的时间,他的影响力.震撼力 4. 写.... 主席,评委,大家好 ...查看


  • 大学生三分钟演讲稿
  • 再过几个月我们将面临毕业实习,我们将要从学校步入社会.这种环境的转变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现在的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即将开始的是一个新的人生,一个新的起点.我记得美国的小说家毛姆写过一篇叫做<刀锋>的小说.说的是人们从一种状态 ...查看


  • 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1
  • 谢谢主席: 大家晚上好! 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今天,我们双方在这里辩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我们的身份都是在校大学生.欲立其身,先正其名.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 ...查看


  • 完美辩论素材: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Vs更应注重知识的积累 反方观点+开篇理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首先要明确一点:当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行为和习惯有机结合时,才能构成我们健全的人格.其次要注意,本次辩题的关键词在于"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