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家园略论 1

  摘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体到我们身边,就是一个建设美丽家园的大课题。我们有必要破好题、解好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首先,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把这种理念扩散到千家万户、种植到每个人的心上,确立与时俱进的生态观;其次,全民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创新制度,创新方法,营造生态文明风尚和气场。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理念;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50-02

  一、确立生态文明理念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需要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一)传统生态理念的借鉴

  老子在论“道”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论“道”,以“自然”为基石,即人、地、天、道所应遵循的法则,是“自然”法则。这是一种原始的对自然的推崇和尊重,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生态文明遗产。

  宋代的理论家张载完整提出了“天人合一”论断,主张“天”与“人”相统一。他的“天”就是指的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保护自然,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历史版本,值得我们借鉴和提炼。

  在生态文明的践行中,孟子曾经教给我们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主张的封山休渔,对我们的实践创新很有启发。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谆谆告诫人们:“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里面透露出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修复的先进理念。

  (二)外来生态理念的借鉴

  上世纪希腊学者道克西亚迪斯于1942年提出“人类聚居学”理论。他在阐释自然时指出:人类与自然系统通常发展成三个阶段:一是人类被自然攻击;二是人类反击自然;三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这种阐释很有见地,是一种难得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就是要步入道克西亚迪斯所说的第三阶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和谐相处。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在工业社会,人们日益强调自己的价值中心地位,日益放大对自然的支配作用,从而产生和自然的冲突甚至相互损害,致使自身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社会发展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恩格斯也早告诫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三)对全面小康理念的补充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当时提出的16项指标侧重点在于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物质文明水平,那是一种初级水平的小康。其16条中只有一条涉及生态文明,即第15条的15%的森林覆盖率。

  最近,《半月谈》杂志社发起“你心中的‘全面小康’什么样”的问卷调查,总计列出10项,其中第九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蓝、地绿、水清”,得票率26.2%,然而总觉着稍显笼统,并没有将诸项内容硬化和具体化。

  那么,很有必要增加环境类指标和临界值,将空气质量、大地绿化美化程度、水的pH值等列为重点项目。

  我们需要整合一切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塑造出与时俱进的生态观。

  二、构建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家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石。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方案应该是:首先用科学引领科普,然后将生态指标和临界值量化,并引入法律机制。

  (一)用科学引领科普

  建设美丽家园要讲科学。

  当今大势,建设美丽家园,就是建设美丽城镇,美丽家园建设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讲科学,就要弄明白美丽家园——美丽城镇的内涵是什么,解读的过程也就是科普的过程。

  首先美丽城镇的着眼点应该是“宜居”。我国宋代的大画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了“林泉之心”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山水圣地标准,着力讲述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强调可居可游。当代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提出了对现代城市的设想,最初,他提出要建设园林城市,“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城市”,“让园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到了1990年,他正式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提倡把建筑和科技统归于建筑科学,不只是利用自然地形,依山伴水,而是人造山和水,才算高级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那么,我们就不妨选择建设一种园林城镇基础上的山水城镇,规划出诗意,建设出意境,美丽城镇的主体就应该是:具有意境美的园林山水城镇。

  其次在科普过程中,讲清楚天蓝、地绿、水清要求,总归起来就是环境保护、修复、营造、美化。这里面有对空气的净化,就要求减少废气排放,消除污染源,根治污染,同时造山造湖,营造城镇山峦、城镇森林、城镇湿地、城镇湖泊、城镇花园,配置污水净化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全民总动员栽花种草等等。

  再次讲清楚一些现代术语,诸如绿色GDP、循环经济、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负氧离子、饮用水的pH值等。建设美丽家园,需要营造生态文明风尚和气场,有必要借助现代化媒体——电视、广播、通讯、互联网,使之充分活泛起来,宣传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全民总动员,用责任制来推动,用生动的实例来感召,使生态理念扩散开来,入脑入心。

  (二)将生态指标量化

  应再次确定监测指标和临界值,将五位一体大战略落实到具体的小康实践中,并科学地厘清美丽中国的内涵,依据“天蓝、地绿、水清”分类,出台具体的生态文明监测指标和临界值,根据具体的指标和临界值,规划出可行性方案,列出完工时间表,并据之实施督导、考核和奖惩,从而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建议生态文明监测指标和临界值为:

  1.人均植树200棵。

  2.产品质量无污染达95%。

  3.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量比现在减少一半。

  4.污水安全排放净化处理达90%。

  5.饮用水绝对无污染ph值达6.5~8.5。

  6.PM2.5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以下。

  7.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1000个/立方厘米以上。

  8.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

  9.PM10日均达标150微克/立方米以下。

  (三)建设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家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保障。

  首先国家制定出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地方则拿出科学的可行性方案;其次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也就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生态型政府,出台严格的考评、监督、奖惩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等。

  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颁布,地方的方案也陆续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譬如北京市推出了《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设立了禁止开发区域,并出台了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5%的新标准;延安市投资上千亿元平山填壑,利用荒山兴建新型绿色城市,很具前瞻性;不少省份已经全面推出PM2.5的联网监测。

  战略靠策略来具体化,策略靠方法举措来践行,如果我们突出战略,遵循策略,创新方法和举措,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干巧干,建成美丽家园就指日可待,建成美丽中国就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薛宝祥(1956-),男,武陟县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摘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体到我们身边,就是一个建设美丽家园的大课题。我们有必要破好题、解好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首先,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把这种理念扩散到千家万户、种植到每个人的心上,确立与时俱进的生态观;其次,全民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创新制度,创新方法,营造生态文明风尚和气场。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理念;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50-02

  一、确立生态文明理念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需要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一)传统生态理念的借鉴

  老子在论“道”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论“道”,以“自然”为基石,即人、地、天、道所应遵循的法则,是“自然”法则。这是一种原始的对自然的推崇和尊重,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生态文明遗产。

  宋代的理论家张载完整提出了“天人合一”论断,主张“天”与“人”相统一。他的“天”就是指的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保护自然,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历史版本,值得我们借鉴和提炼。

  在生态文明的践行中,孟子曾经教给我们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主张的封山休渔,对我们的实践创新很有启发。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谆谆告诫人们:“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里面透露出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修复的先进理念。

  (二)外来生态理念的借鉴

  上世纪希腊学者道克西亚迪斯于1942年提出“人类聚居学”理论。他在阐释自然时指出:人类与自然系统通常发展成三个阶段:一是人类被自然攻击;二是人类反击自然;三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这种阐释很有见地,是一种难得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就是要步入道克西亚迪斯所说的第三阶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和谐相处。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在工业社会,人们日益强调自己的价值中心地位,日益放大对自然的支配作用,从而产生和自然的冲突甚至相互损害,致使自身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社会发展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恩格斯也早告诫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三)对全面小康理念的补充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当时提出的16项指标侧重点在于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物质文明水平,那是一种初级水平的小康。其16条中只有一条涉及生态文明,即第15条的15%的森林覆盖率。

  最近,《半月谈》杂志社发起“你心中的‘全面小康’什么样”的问卷调查,总计列出10项,其中第九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蓝、地绿、水清”,得票率26.2%,然而总觉着稍显笼统,并没有将诸项内容硬化和具体化。

  那么,很有必要增加环境类指标和临界值,将空气质量、大地绿化美化程度、水的pH值等列为重点项目。

  我们需要整合一切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塑造出与时俱进的生态观。

  二、构建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家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石。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方案应该是:首先用科学引领科普,然后将生态指标和临界值量化,并引入法律机制。

  (一)用科学引领科普

  建设美丽家园要讲科学。

  当今大势,建设美丽家园,就是建设美丽城镇,美丽家园建设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讲科学,就要弄明白美丽家园——美丽城镇的内涵是什么,解读的过程也就是科普的过程。

  首先美丽城镇的着眼点应该是“宜居”。我国宋代的大画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了“林泉之心”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山水圣地标准,着力讲述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强调可居可游。当代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提出了对现代城市的设想,最初,他提出要建设园林城市,“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城市”,“让园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到了1990年,他正式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提倡把建筑和科技统归于建筑科学,不只是利用自然地形,依山伴水,而是人造山和水,才算高级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那么,我们就不妨选择建设一种园林城镇基础上的山水城镇,规划出诗意,建设出意境,美丽城镇的主体就应该是:具有意境美的园林山水城镇。

  其次在科普过程中,讲清楚天蓝、地绿、水清要求,总归起来就是环境保护、修复、营造、美化。这里面有对空气的净化,就要求减少废气排放,消除污染源,根治污染,同时造山造湖,营造城镇山峦、城镇森林、城镇湿地、城镇湖泊、城镇花园,配置污水净化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全民总动员栽花种草等等。

  再次讲清楚一些现代术语,诸如绿色GDP、循环经济、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负氧离子、饮用水的pH值等。建设美丽家园,需要营造生态文明风尚和气场,有必要借助现代化媒体——电视、广播、通讯、互联网,使之充分活泛起来,宣传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全民总动员,用责任制来推动,用生动的实例来感召,使生态理念扩散开来,入脑入心。

  (二)将生态指标量化

  应再次确定监测指标和临界值,将五位一体大战略落实到具体的小康实践中,并科学地厘清美丽中国的内涵,依据“天蓝、地绿、水清”分类,出台具体的生态文明监测指标和临界值,根据具体的指标和临界值,规划出可行性方案,列出完工时间表,并据之实施督导、考核和奖惩,从而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建议生态文明监测指标和临界值为:

  1.人均植树200棵。

  2.产品质量无污染达95%。

  3.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量比现在减少一半。

  4.污水安全排放净化处理达90%。

  5.饮用水绝对无污染ph值达6.5~8.5。

  6.PM2.5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以下。

  7.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1000个/立方厘米以上。

  8.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

  9.PM10日均达标150微克/立方米以下。

  (三)建设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家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保障。

  首先国家制定出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地方则拿出科学的可行性方案;其次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也就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生态型政府,出台严格的考评、监督、奖惩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等。

  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颁布,地方的方案也陆续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譬如北京市推出了《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设立了禁止开发区域,并出台了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5%的新标准;延安市投资上千亿元平山填壑,利用荒山兴建新型绿色城市,很具前瞻性;不少省份已经全面推出PM2.5的联网监测。

  战略靠策略来具体化,策略靠方法举措来践行,如果我们突出战略,遵循策略,创新方法和举措,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干巧干,建成美丽家园就指日可待,建成美丽中国就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薛宝祥(1956-),男,武陟县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相关文章

  • 建设美丽家园略论
  • 建设美丽家园略论 摘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体到我们身边,就是一个建设美丽家园的大课题.我们有必要破好题.解好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首先,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把这种理念扩散到千家万户.种植到每 ...查看


  •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
  •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 摘 要:多姿多彩的黑龙江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谱写的壮丽乐章.她气势如虹,分外妖娆.黑龙江地区在近代时期深度浓缩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景象.秉承华夏多元一体的文化原则,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代 ...查看


  • 略论全面依法治国与实现公平正义的相互关系
  • [摘要]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最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指导原则之一.只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保障下,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实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相互关系 关于 ...查看


  • 略论水利设施对美国西部开发的重大意义
  • 美国西部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不固定的地域概念.在拓荒者开始西进的时候,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地区算是西部了.随着疆土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美国西部的地域概念不断扩大和变化.直到大批移民跨过50公分雨量线,进入大平原后,西部的地域概念才固定下来.人们 ...查看


  • 创新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略论
  • 作者:陈乃林 职教论坛 2014年11期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4)15-0050-04 治理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支柱,也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治理体制和 ...查看


  • 有关营销的论文题目
  • №2007级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超市货架前终端消费者行为模式探析2浅论视觉焦点在广告中的应用3背书品牌在市场推广中的应用探析4品牌概念探析 5家用轿车品牌网上推广渠道初探6试论信息来源可靠性与广告主题关系7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8试 ...查看


  • 略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事业
  • 略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事业 摘 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金融建设乃至财政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发展.苏维埃政府银行是革命根据地建 ...查看


  • 略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 校 长 论坛 略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 靖 宇县第 一参 场学 校校 长 刘 杰 教 是文化 ,一所好 的学校一 定有 自己的文化 .学校 的 境 文化 建 没,正 是学 校文化 的外显形 态 学校也是 学 利 于 学生 形成 良好 的行 ...查看


  • 略论冰心的散文风格
  • 摘要:冰心的散文清丽典雅,思想纯洁,富有意境美和哲理,冰心思想中深切的爱心和对人生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使她的作品渐渐地形成了清新.细腻.隽永的风格.她的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她充满幸福快乐的童年.良好的成长环境.优越的教育等因素息息相关.但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