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格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运用两种或几种组织沿纵向或横向并列配置,使织物表面形成纵、横条纹或格子花纹的组织称为条格组织。可分为纵条纹组织、横条纹组织和格子组织三种。
绉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织物组织中不同长度的经纬浮点,在纵、横方向错综排列,使织物表面具有分散的、规律不明显的、微微凹凸的细小颗粒,呈现绉效应,这类组织称为绉组织。
原理:在一个组织循环内,经纬纱的浮长长短不一,又沿不同方向交错配置,浮线较长的组织点,经纬纱间结构较松 而浮线短的组织点经纬纱间结构较紧 结构较松的长浮线分布在渐进的短浮线之间,较松的组织点就在较紧的组织点间微微凸起,形成细小颗粒状,细小的颗粒状均匀分布在织物表面形成皱效应。
绉组织织物表面由于分布了细小的颗粒状组织点,对光线形成漫反射,所以光泽柔和,绉组织织物组织点间有较松的 长浮线,所以较平纹织物手感柔软、丰厚、弹性好
蜂巢组织的特征与形成机理
在织物表面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方形、菱形或其它几何形如同蜂巢状外观的组织,称为蜂巢组织。
蜂巢组织的织物形成边部高、中间低的蜂巢外观,是由于在织物中利用平纹组织的几何形块和长浮线的几何形块相间排列而产生的。从织物表面看,某些平纹块的上下有由内向外延长的纬浮长线围绕,左右也有由内向外的经浮长线围绕,形成四周松弛浮线隆起而中心凹下的几何块,而某些平纹块其周围的浮长线扎起织物反面这些平纹块在织物正面微微凸起,凹凸几何块面有规律的相间排列,就形成了蜂巢外观效应(采用加捻纱线,弹力纱线或者合纤膨体纱线可以增加纱线的收缩程度增强织物凹凸效应,此外蜂巢组织的凹凸程度还取决于纱线的粗细和经纱的上肌张力,纱线粗张力大时凹凸效应更好)
构作蜂巢组织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基本构作方法:
1、简单蜂巢组织;2菱形斜纹对角线中的折线错开一格为基础构作蜂巢组织;3、把菱形斜纹的对角线顶点拉开一格构作蜂巢组织;4、用两排菱形对角线为基础构作蜂巢组织;5、在循环面积内的对角线的一半处,开始填绘经长浮,使长浮形成几何形块错位叠角排列构作的变化蜂巢组织
透孔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使织物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细小孔眼外观的组织,称为透孔组织。因为它和复杂组织中的纱罗组织相类似,故又称“假纱组织”。
原理:在一个完全组织内采用平稳组织和重平组织,相邻的两个平纹组织的纱线因交织而彼此分开而夹在平纹组织中的重平组织长浮线收缩并被两边的平纹纱线挤起,是纱线聚集形成束形成孔眼
透孔组织的构成方法
透孔组织上机时,穿综一般采用照图穿法,当不夹入其他组织花纹时,其综片数采用4片即可;穿筘应尽量以成束的经纱穿入同一筘齿,为了利于形成孔隙可考虑空齿穿入或采用筘齿密度不同的花式筘。
构作透孔组织时,常将透孔组织和其它组织联合应用形成花式透孔织物。
凸条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在织物表面具有纵向、横向、斜向或其他形状排列的凸条纹外观的组织,称为凸条组织,又称浮组织,其正面是由平纹、1/2或2/1斜纹等较紧密的组织构成,而反面为沉伏着的浮长线。
凸条效应的形成是由于在凸条组织内,一部分经纱与纬纱(或纬纱与经纱)交织成固结组织,成为较紧密的结构呈现在织物的表面,另一部分以长浮线的状态沉在织物反面,织物
下机后由于反面长浮线收缩,使正面紧密的固结组织因受反面的收缩作用而凸起,形成凸条外观。
网目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织物表面依靠基础组织和纱线浮长形成具有网目外观效应的组织,称为网目组织,又称蛛网组织。网目组织的形成通常是以平纹或斜纹等作地组织,再在地组织上加入一定的经、纬浮长线,松弛的长浮线在一定位置上成束地突出在织物表面,这些成束的经(或纬)浮线浮在经、纬交织较紧部位向交织较松部位扩展,并在另一系统浮长线收缩力的作用下被拉成折线状而呈现出网目状的外观。
重经组织的构成原理
(1)组织图中,里经经浮点的左、右两旁或一旁,一定要有表经经浮点,必须避免里组织的单个经浮点与表组织的单个纬浮点并列在一起,形成平纹状交织。 (2)在一个完全组织内,表经的浮长(或经浮点数)必须大于里经的浮长(或经浮点数),这样才能使表经较好地遮盖里经。(3)表组织和里组织的完全经、纬纱数必须相等或一个是另一个的整数倍,如果表里基础组织循环不成整数倍时,就不能很好的重叠,同时也会增加重经组织的经、纬纱循环数。 重经组织的设计原则1、表、里基础组织的选择;2、表、里经排列比的选择;;3、重经组织经、纬纱循环数的确定;
重经组织的上机要点(1)穿综及纹板:重经组织因具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纱,穿综方法一般采用分区穿法,其综片数应等于表、里两基础组织所需综片数之和。
(2)穿筘:因重经织物的经密较大,为了使织物表面不显露接结痕迹,重经组织中构成重叠的一组表、里经纱穿入同一筘齿中,这样便于表、里经纱的相互重叠。
(3)经轴:若表、里经纱的原料、线密度、强度和缩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时,表、里经纱应分别卷绕在两个经轴上,采取双轴织造。反之,可采用单轴织造。
重纬组织的构成原理
(1) 组织图中,里纬纬浮点的上、下两方或一方,一定要有表纬的纬浮点;必须避免里
纬的单个纬浮点与表纬的单个经浮点并列在一起形成平纹状交织。(2)在一个完全组织内,表纬的纬浮长必须大于里纬的纬浮长,使表纬长浮纱很好地遮盖里纬的纬浮点。 (3)表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纱循环数必须相等或成整数倍关系,这样有利于表、里组织的重叠和减少经、纬纱循环数。
重纬组织的上机要点
1、穿综及纹板:一般采用顺穿法;2、穿筘:重纬组织的筘齿穿入数与一般单层组织相同,一般每筘齿穿入2~4根;3、经轴和梭箱 :重纬组织一般采用单经轴织造。
管状组织及其形成原理
1、管状组织由两组经纱和一组纬纱交织而成,这组纬纱既作表纬又兼作里纬,起着两组纬纱的作用,它往复循环于表、里两层之间。2、该组织的表、里两层仅在两侧边缘相连接而中间截然分离。3、表、里两层的经纱呈平行排列,而表、里两层的纬纱则呈螺旋形状态。 管状组织上机要点
1、穿综:采用分区穿法和顺穿法两种。2、穿筘:(1)轻薄型管状织物可采用逐渐减少边部筘齿穿入数。(2)中厚型管状织物则在管状组织边缘的两内侧各采用1根较粗且张力较大的特经线,另用一片综控制升降。3、经轴与梭箱:管状组织由于表、里经纱屈曲情况相同,因而表、里经纱可以卷绕在同一个经轴上,由于其表、纬纱也相同,因而只需要一把梭子织造,若应用纬二重组织或两种不同原料作纬纱,则必须用两把梭子采用双面双梭箱织造。 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依靠各种接结方法,使上、下分离的表、里两层或多层之间连成一个整体的双层及多层组织,称为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
1、接结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1)里经提升与表纬交织形成接结组织,这种接结方法称为“里经接结法”或“下接上”接结法。(2)表经下沉与里纬交织形成接结组织,这种接结方法称为“表经接结法”或“上接下”接结法。(3)里经与表纬交织,同时表经与里纬交织,共同形成织物的接结组织, 这种接结方法称为“联合接结法”。(4)采用附加的接结经纱与表、里纬纱交织形成接结组织,称为“接结经接结法”。(5)采用附加的接结纬纱与表、里经纱交织形成接结组织,称为“接结纬接结法”。
接结点的配置应考虑:在一个组织循环内,接结点的分布应该均匀。从织物正面看,接结点若是经组织点,在表层应该位于上下表经的经组织点之间,在里层应该位于上下里纬的经组织点之间,在表层应位于上下表纬的纬组织点点之间,在里层位于左右里经的纬组织点之间。接结点的分布方向,若表层组织为斜纹一类有方向性的组织,则接结点的分布方向应该与表组织的斜向一致、
2、表、里层组织的选择
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的表、里层基础组织,大多选用原组织或变化组织。
(1)当表、里两层基础组织不同时,则首先根据织物要求确定表层组织,然后再确定里层组织。确定里层组织时应考虑表、里层经、纬的排列比。(2)当表、里层经、纬的排列比相同时,表、里层通常采用相同或交织数相近的组织,使表、里两层松紧程度大致相同,以利于织物平整。(3)当表、里层经、纬的排列比不等时,一般表层经、纬纱均多于里层,为避免里层经、纬纱数少于表层而产生结构疏松的弊病,可选择里层组织的经、纬交织数多于表层,以使表、里两层结构松紧程度趋于一致,从而达到织物平整的要求。
3、表、里层经、纬纱排列比的确定
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表、里层经、纬纱常用的排列比如下:(1)若表、里层织物的组织及原料相同时,则表、里层经、纬纱常用的排列比可选用1:1。(2)若里层织物是用以增加织物的厚度和重量,且里层经、纬纱采用品级较低、线密度较大的原料,如粘纤纱、棉纱等,这时表、里经、纬纱的排列比可选用2:1。(3)对于单面双梭箱织机,则表、里纬排列比可相应变化为2:2或4:2。(4)另外,还应考虑到经、纬原料组合、经、纬向张力平衡及组织表、里效应等因素,因此表、里经纬纱也可取不同的排列比。
纱罗组织的特征:织物中仅纬线相互平行排列,经线分为绞经S和地经G,绞、地经相互扭绞地与纬线交织。制织时,地经位置不动,同一绞组的绞经有时在地经的右侧,有时在地经的左侧。当绞经从地经的一侧转到另一侧时,绞、地经之间相互扭绞一次。
毛巾组织的形成原理:毛巾织物表面的毛圈是由织物毛地组织的正确配置特殊的打纬机构织机送经运动三者协调配合而形成的,以三纬毛巾为例:毛地经纱分别绕在两根经轴上,毛巾组织送经量大,经纱张力较小,地经组织送经量最小,经纱张力大。当织入第一根第二根纬纱的时候,采用打纬动程较短的短打纬,打纬终了时筘距离织口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不与织口接触,当织入第三根纬纱后利用长打纬筘将这三根纬纱一起推向织口,此时毛圈纱在第一二根纬纱的加持下沿地经向前滑动,在织物表面形成毛圈。
织物的正、反面判别1、织物正面平整、光滑、细致,花纹和光泽清晰、美观。2、按织物特征确定正反面,如:经面织物正面经浮长占优势;纬面织物正面纬浮长占优势。3、重组织织物、双层织物其正面纱线原料好,表组织密度大。4、凸条和凹凸花纹织物,显示凹凸花纹的一面为正面,反面有浮长线衬托。 5、绒织物:单面起绒的,有绒毛的一面为正面;双面起绒的,绒毛光洁、整齐的一面为正面。6、纱罗织物的正面绞经突出,孔眼清晰、平整。7、毛巾织物以毛圈密度大的一面为正面。
织物的经、纬向判别1、如带有布边,与布边平行的纱线是经向纱线,与布边垂直的纱线是纬向纱线。2、含有浆料的纱线是经向纱线,不含浆料的纱线是纬向纱线。3、一般织物经密
大于纬密,经纱的原料较好。4、纱罗织物中,有扭绞的纱线是经向纱线。5、毛巾织物中,起毛圈的纱线是经向纱线。6、以织疵来鉴别经纬向,织物中有筘路的,筘路方向为经向纱线;有稀弄的,稀弄方向为纬向纱线。7、一般情况下,经向纱线的捻度较大(强捻纬纱织物——绉布除外)。
织物经、纬密度:以10cm中纱线的根数为计量单位,是直接影响织物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并关系到产品成本与生产效率的一项重要的织物指标。
织物经、纬密度通常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 2、间接测定法3、拆布法
条格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运用两种或几种组织沿纵向或横向并列配置,使织物表面形成纵、横条纹或格子花纹的组织称为条格组织。可分为纵条纹组织、横条纹组织和格子组织三种。
绉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织物组织中不同长度的经纬浮点,在纵、横方向错综排列,使织物表面具有分散的、规律不明显的、微微凹凸的细小颗粒,呈现绉效应,这类组织称为绉组织。
原理:在一个组织循环内,经纬纱的浮长长短不一,又沿不同方向交错配置,浮线较长的组织点,经纬纱间结构较松 而浮线短的组织点经纬纱间结构较紧 结构较松的长浮线分布在渐进的短浮线之间,较松的组织点就在较紧的组织点间微微凸起,形成细小颗粒状,细小的颗粒状均匀分布在织物表面形成皱效应。
绉组织织物表面由于分布了细小的颗粒状组织点,对光线形成漫反射,所以光泽柔和,绉组织织物组织点间有较松的 长浮线,所以较平纹织物手感柔软、丰厚、弹性好
蜂巢组织的特征与形成机理
在织物表面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方形、菱形或其它几何形如同蜂巢状外观的组织,称为蜂巢组织。
蜂巢组织的织物形成边部高、中间低的蜂巢外观,是由于在织物中利用平纹组织的几何形块和长浮线的几何形块相间排列而产生的。从织物表面看,某些平纹块的上下有由内向外延长的纬浮长线围绕,左右也有由内向外的经浮长线围绕,形成四周松弛浮线隆起而中心凹下的几何块,而某些平纹块其周围的浮长线扎起织物反面这些平纹块在织物正面微微凸起,凹凸几何块面有规律的相间排列,就形成了蜂巢外观效应(采用加捻纱线,弹力纱线或者合纤膨体纱线可以增加纱线的收缩程度增强织物凹凸效应,此外蜂巢组织的凹凸程度还取决于纱线的粗细和经纱的上肌张力,纱线粗张力大时凹凸效应更好)
构作蜂巢组织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基本构作方法:
1、简单蜂巢组织;2菱形斜纹对角线中的折线错开一格为基础构作蜂巢组织;3、把菱形斜纹的对角线顶点拉开一格构作蜂巢组织;4、用两排菱形对角线为基础构作蜂巢组织;5、在循环面积内的对角线的一半处,开始填绘经长浮,使长浮形成几何形块错位叠角排列构作的变化蜂巢组织
透孔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使织物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细小孔眼外观的组织,称为透孔组织。因为它和复杂组织中的纱罗组织相类似,故又称“假纱组织”。
原理:在一个完全组织内采用平稳组织和重平组织,相邻的两个平纹组织的纱线因交织而彼此分开而夹在平纹组织中的重平组织长浮线收缩并被两边的平纹纱线挤起,是纱线聚集形成束形成孔眼
透孔组织的构成方法
透孔组织上机时,穿综一般采用照图穿法,当不夹入其他组织花纹时,其综片数采用4片即可;穿筘应尽量以成束的经纱穿入同一筘齿,为了利于形成孔隙可考虑空齿穿入或采用筘齿密度不同的花式筘。
构作透孔组织时,常将透孔组织和其它组织联合应用形成花式透孔织物。
凸条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在织物表面具有纵向、横向、斜向或其他形状排列的凸条纹外观的组织,称为凸条组织,又称浮组织,其正面是由平纹、1/2或2/1斜纹等较紧密的组织构成,而反面为沉伏着的浮长线。
凸条效应的形成是由于在凸条组织内,一部分经纱与纬纱(或纬纱与经纱)交织成固结组织,成为较紧密的结构呈现在织物的表面,另一部分以长浮线的状态沉在织物反面,织物
下机后由于反面长浮线收缩,使正面紧密的固结组织因受反面的收缩作用而凸起,形成凸条外观。
网目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织物表面依靠基础组织和纱线浮长形成具有网目外观效应的组织,称为网目组织,又称蛛网组织。网目组织的形成通常是以平纹或斜纹等作地组织,再在地组织上加入一定的经、纬浮长线,松弛的长浮线在一定位置上成束地突出在织物表面,这些成束的经(或纬)浮线浮在经、纬交织较紧部位向交织较松部位扩展,并在另一系统浮长线收缩力的作用下被拉成折线状而呈现出网目状的外观。
重经组织的构成原理
(1)组织图中,里经经浮点的左、右两旁或一旁,一定要有表经经浮点,必须避免里组织的单个经浮点与表组织的单个纬浮点并列在一起,形成平纹状交织。 (2)在一个完全组织内,表经的浮长(或经浮点数)必须大于里经的浮长(或经浮点数),这样才能使表经较好地遮盖里经。(3)表组织和里组织的完全经、纬纱数必须相等或一个是另一个的整数倍,如果表里基础组织循环不成整数倍时,就不能很好的重叠,同时也会增加重经组织的经、纬纱循环数。 重经组织的设计原则1、表、里基础组织的选择;2、表、里经排列比的选择;;3、重经组织经、纬纱循环数的确定;
重经组织的上机要点(1)穿综及纹板:重经组织因具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纱,穿综方法一般采用分区穿法,其综片数应等于表、里两基础组织所需综片数之和。
(2)穿筘:因重经织物的经密较大,为了使织物表面不显露接结痕迹,重经组织中构成重叠的一组表、里经纱穿入同一筘齿中,这样便于表、里经纱的相互重叠。
(3)经轴:若表、里经纱的原料、线密度、强度和缩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时,表、里经纱应分别卷绕在两个经轴上,采取双轴织造。反之,可采用单轴织造。
重纬组织的构成原理
(1) 组织图中,里纬纬浮点的上、下两方或一方,一定要有表纬的纬浮点;必须避免里
纬的单个纬浮点与表纬的单个经浮点并列在一起形成平纹状交织。(2)在一个完全组织内,表纬的纬浮长必须大于里纬的纬浮长,使表纬长浮纱很好地遮盖里纬的纬浮点。 (3)表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纱循环数必须相等或成整数倍关系,这样有利于表、里组织的重叠和减少经、纬纱循环数。
重纬组织的上机要点
1、穿综及纹板:一般采用顺穿法;2、穿筘:重纬组织的筘齿穿入数与一般单层组织相同,一般每筘齿穿入2~4根;3、经轴和梭箱 :重纬组织一般采用单经轴织造。
管状组织及其形成原理
1、管状组织由两组经纱和一组纬纱交织而成,这组纬纱既作表纬又兼作里纬,起着两组纬纱的作用,它往复循环于表、里两层之间。2、该组织的表、里两层仅在两侧边缘相连接而中间截然分离。3、表、里两层的经纱呈平行排列,而表、里两层的纬纱则呈螺旋形状态。 管状组织上机要点
1、穿综:采用分区穿法和顺穿法两种。2、穿筘:(1)轻薄型管状织物可采用逐渐减少边部筘齿穿入数。(2)中厚型管状织物则在管状组织边缘的两内侧各采用1根较粗且张力较大的特经线,另用一片综控制升降。3、经轴与梭箱:管状组织由于表、里经纱屈曲情况相同,因而表、里经纱可以卷绕在同一个经轴上,由于其表、纬纱也相同,因而只需要一把梭子织造,若应用纬二重组织或两种不同原料作纬纱,则必须用两把梭子采用双面双梭箱织造。 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的特征与形成原理
依靠各种接结方法,使上、下分离的表、里两层或多层之间连成一个整体的双层及多层组织,称为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
1、接结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1)里经提升与表纬交织形成接结组织,这种接结方法称为“里经接结法”或“下接上”接结法。(2)表经下沉与里纬交织形成接结组织,这种接结方法称为“表经接结法”或“上接下”接结法。(3)里经与表纬交织,同时表经与里纬交织,共同形成织物的接结组织, 这种接结方法称为“联合接结法”。(4)采用附加的接结经纱与表、里纬纱交织形成接结组织,称为“接结经接结法”。(5)采用附加的接结纬纱与表、里经纱交织形成接结组织,称为“接结纬接结法”。
接结点的配置应考虑:在一个组织循环内,接结点的分布应该均匀。从织物正面看,接结点若是经组织点,在表层应该位于上下表经的经组织点之间,在里层应该位于上下里纬的经组织点之间,在表层应位于上下表纬的纬组织点点之间,在里层位于左右里经的纬组织点之间。接结点的分布方向,若表层组织为斜纹一类有方向性的组织,则接结点的分布方向应该与表组织的斜向一致、
2、表、里层组织的选择
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的表、里层基础组织,大多选用原组织或变化组织。
(1)当表、里两层基础组织不同时,则首先根据织物要求确定表层组织,然后再确定里层组织。确定里层组织时应考虑表、里层经、纬的排列比。(2)当表、里层经、纬的排列比相同时,表、里层通常采用相同或交织数相近的组织,使表、里两层松紧程度大致相同,以利于织物平整。(3)当表、里层经、纬的排列比不等时,一般表层经、纬纱均多于里层,为避免里层经、纬纱数少于表层而产生结构疏松的弊病,可选择里层组织的经、纬交织数多于表层,以使表、里两层结构松紧程度趋于一致,从而达到织物平整的要求。
3、表、里层经、纬纱排列比的确定
表、里接结双层及多层组织表、里层经、纬纱常用的排列比如下:(1)若表、里层织物的组织及原料相同时,则表、里层经、纬纱常用的排列比可选用1:1。(2)若里层织物是用以增加织物的厚度和重量,且里层经、纬纱采用品级较低、线密度较大的原料,如粘纤纱、棉纱等,这时表、里经、纬纱的排列比可选用2:1。(3)对于单面双梭箱织机,则表、里纬排列比可相应变化为2:2或4:2。(4)另外,还应考虑到经、纬原料组合、经、纬向张力平衡及组织表、里效应等因素,因此表、里经纬纱也可取不同的排列比。
纱罗组织的特征:织物中仅纬线相互平行排列,经线分为绞经S和地经G,绞、地经相互扭绞地与纬线交织。制织时,地经位置不动,同一绞组的绞经有时在地经的右侧,有时在地经的左侧。当绞经从地经的一侧转到另一侧时,绞、地经之间相互扭绞一次。
毛巾组织的形成原理:毛巾织物表面的毛圈是由织物毛地组织的正确配置特殊的打纬机构织机送经运动三者协调配合而形成的,以三纬毛巾为例:毛地经纱分别绕在两根经轴上,毛巾组织送经量大,经纱张力较小,地经组织送经量最小,经纱张力大。当织入第一根第二根纬纱的时候,采用打纬动程较短的短打纬,打纬终了时筘距离织口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不与织口接触,当织入第三根纬纱后利用长打纬筘将这三根纬纱一起推向织口,此时毛圈纱在第一二根纬纱的加持下沿地经向前滑动,在织物表面形成毛圈。
织物的正、反面判别1、织物正面平整、光滑、细致,花纹和光泽清晰、美观。2、按织物特征确定正反面,如:经面织物正面经浮长占优势;纬面织物正面纬浮长占优势。3、重组织织物、双层织物其正面纱线原料好,表组织密度大。4、凸条和凹凸花纹织物,显示凹凸花纹的一面为正面,反面有浮长线衬托。 5、绒织物:单面起绒的,有绒毛的一面为正面;双面起绒的,绒毛光洁、整齐的一面为正面。6、纱罗织物的正面绞经突出,孔眼清晰、平整。7、毛巾织物以毛圈密度大的一面为正面。
织物的经、纬向判别1、如带有布边,与布边平行的纱线是经向纱线,与布边垂直的纱线是纬向纱线。2、含有浆料的纱线是经向纱线,不含浆料的纱线是纬向纱线。3、一般织物经密
大于纬密,经纱的原料较好。4、纱罗织物中,有扭绞的纱线是经向纱线。5、毛巾织物中,起毛圈的纱线是经向纱线。6、以织疵来鉴别经纬向,织物中有筘路的,筘路方向为经向纱线;有稀弄的,稀弄方向为纬向纱线。7、一般情况下,经向纱线的捻度较大(强捻纬纱织物——绉布除外)。
织物经、纬密度:以10cm中纱线的根数为计量单位,是直接影响织物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并关系到产品成本与生产效率的一项重要的织物指标。
织物经、纬密度通常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 2、间接测定法3、拆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