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大北屋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蜗居在10多平米的一间房里,很是窘迫。说实在的,就是睡觉的地方,都不好安排。所以,记事起,我就每天到姥娘家去和老舅挤一盘炕。那时候的街道,不像现在灯火通明,一个幼小的孩童,为了有可供睡觉的一席之地,每日晚饭后离开父母到另外的地方去,是很不开心的,尽管姥娘和舅舅待我很好。有时候就会因为不想一个人去走那令人恐怖的黑夜路,赖在家里哼哼,直到本就为房子烦恼的父亲火冒三丈,生满老茧的手烀到脸上,才又百般无奈的走出去。

那时候生活窘困呀,人们才刚刚能够吃饱,哪有能力和财力再去建一套不再拥挤的房屋啊!祖上省吃俭用盖起的这点房子,随着后辈的增多,只能是越来越困难。所以,在那种年代,家里人口多,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当贫瘠的土地不能再承载暴增的人口时,多子多福这句话就不再让人们推崇了。

我们全家人都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住进一间稍宽的房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家人一起努力!

感谢那时候的村干部!在那种视土地如生命的年代里,能够真正的体恤我们家居住上的困难,反反复复的向住着公家房子的人民公社领导打批地报告,尽管我父亲为每次听到的一点希望准备的建筑材料(农村盖房用的石料)都在以后的等待中轶失了。这导致家里生活更加的困苦,记得父亲说过,当时从农信社借了15元钱,连本带利最后到了80多块。

感谢朴实的庄里乡亲!风里雨里不顾劳累,帮着我们为每一次的希望去准备那些建材,要在山上把石头劈开,修成料石,还要运回村里。尽管这每一次的帮工我父亲都把自己在生产队里出工的工分转帐给他们(工分代表着你可以从村集体分得的粮食)。好歹村集体还有按人头分一点口粮的政策,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大集体的优越性,我们一家还能生存下去。

感谢国家的政策松动!村里有了村办企业,村民的工日价值大幅提升(村支书曾在厂里借着酒劲说,烟筒冒烟,一块二三,我将另文);宅基地也终于批了下来。我们全家拼了命的在生产队里苦干,那一年,挣下了800多个工日,那就是800多块钱呐,我们还了饥荒(欠债),盖了房!

那时盖房屋,能够正南正北的就很好了,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讲究,用料以砖石为主,辅以土坯,外墙抹些沙石灰,内墙白草泥。

房子盖起来了,我们迫不及待的搬了进去。墙皮还是湿的,草泥中残留的麦粒发芽,长出了一拃长的苗子。

屋是大的,门是宽的,炕是煊的,简直是我们的殿堂!

短时间内的住房问题是解决了,条件仍然是艰苦的,但是我们却感到无比的幸福。也许,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人们得到一点点,就会很容易满足,有很大的幸福感吧?

父亲常常邀了朋友们来家里坐坐,因为家里可以盛得下人了,因为家里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了。我也可以叫上同学们来家里一起在油灯下写作业了。说真的,我恨不得所有的同学都知道俺家有新房了!

也许是有房子心情好了,也许是国家政策好了,也许是我们渐渐得大了,家里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这些年,我在外工作,也可以说是小有收获,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宽敞的楼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为投资,还有不止一套的房产。也许是生活比较顺利的缘故,再也没有那时的喜悦了。

村里变化也很大,新的村领导在村里建了楼房,我也为父亲买了一套。弟弟、妹妹也都凭自己的本事搬进了村里的楼房。

坐在老家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和父亲啦着过去的那些关于房子的事,老人家仍然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回想起当年母亲批评他显摆的事时,他给我们讲了个关于房子的故事。

说村里曾经有一户人家,家里人口比较多,有五个儿子吧。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为住房紧张,生活困难,一直找不上媳妇。家主人眼看就要耽误孩子的终身大事了,就全家动员,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无论如何也要盖上三间房!

东挪西凑,总算是把房子盖起来了。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可是,在他家,就没有出现这种效应,房子建起好长时间也没等到说媒的上门来,更不要说媳妇了。

这是咋回事呢?老头百思不得其解。

终于有一天,老头望着路边的新房顿悟:本村人都了解他家实情,外村人可是连房子是谁家的都不知道啊,得想办法让人家知道!

于是,每天早上,行人都会遇见一个在路边捡粪的老头,望着崭新的三间大北屋自言自语:“哎?这是谁家的三间大北屋啊?挺殷实啊!”

然后又恍然大悟的样子:“噢,是xxx家的啊,听说他家大儿还没找媳妇呢!”

说得多了,知道的人们也多了,一传十,十传百,果然有人提媒了。

可是,传得广了,人们也都知道,原来是老房东在自卖自夸。人们有说他机智的,也有说他可笑的。我倒是很佩服老人家的这次成功的广告策划呢!

房屋,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生活中,一定是头等大事!咱老百姓常常说,有房才有家。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城市乡村,没有自己的一套房屋,那就是没有根,那就不像个家。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

房子,对于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真的是刚需。就上面的故事来说,房价还真的就是丈母娘推动的。这么说来,丈母娘拉动了房价,就不是现在网络熟语,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了萌芽了,呵呵。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蜗居在10多平米的一间房里,很是窘迫。说实在的,就是睡觉的地方,都不好安排。所以,记事起,我就每天到姥娘家去和老舅挤一盘炕。那时候的街道,不像现在灯火通明,一个幼小的孩童,为了有可供睡觉的一席之地,每日晚饭后离开父母到另外的地方去,是很不开心的,尽管姥娘和舅舅待我很好。有时候就会因为不想一个人去走那令人恐怖的黑夜路,赖在家里哼哼,直到本就为房子烦恼的父亲火冒三丈,生满老茧的手烀到脸上,才又百般无奈的走出去。

那时候生活窘困呀,人们才刚刚能够吃饱,哪有能力和财力再去建一套不再拥挤的房屋啊!祖上省吃俭用盖起的这点房子,随着后辈的增多,只能是越来越困难。所以,在那种年代,家里人口多,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当贫瘠的土地不能再承载暴增的人口时,多子多福这句话就不再让人们推崇了。

我们全家人都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住进一间稍宽的房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家人一起努力!

感谢那时候的村干部!在那种视土地如生命的年代里,能够真正的体恤我们家居住上的困难,反反复复的向住着公家房子的人民公社领导打批地报告,尽管我父亲为每次听到的一点希望准备的建筑材料(农村盖房用的石料)都在以后的等待中轶失了。这导致家里生活更加的困苦,记得父亲说过,当时从农信社借了15元钱,连本带利最后到了80多块。

感谢朴实的庄里乡亲!风里雨里不顾劳累,帮着我们为每一次的希望去准备那些建材,要在山上把石头劈开,修成料石,还要运回村里。尽管这每一次的帮工我父亲都把自己在生产队里出工的工分转帐给他们(工分代表着你可以从村集体分得的粮食)。好歹村集体还有按人头分一点口粮的政策,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大集体的优越性,我们一家还能生存下去。

感谢国家的政策松动!村里有了村办企业,村民的工日价值大幅提升(村支书曾在厂里借着酒劲说,烟筒冒烟,一块二三,我将另文);宅基地也终于批了下来。我们全家拼了命的在生产队里苦干,那一年,挣下了800多个工日,那就是800多块钱呐,我们还了饥荒(欠债),盖了房!

那时盖房屋,能够正南正北的就很好了,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讲究,用料以砖石为主,辅以土坯,外墙抹些沙石灰,内墙白草泥。

房子盖起来了,我们迫不及待的搬了进去。墙皮还是湿的,草泥中残留的麦粒发芽,长出了一拃长的苗子。

屋是大的,门是宽的,炕是煊的,简直是我们的殿堂!

短时间内的住房问题是解决了,条件仍然是艰苦的,但是我们却感到无比的幸福。也许,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人们得到一点点,就会很容易满足,有很大的幸福感吧?

父亲常常邀了朋友们来家里坐坐,因为家里可以盛得下人了,因为家里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了。我也可以叫上同学们来家里一起在油灯下写作业了。说真的,我恨不得所有的同学都知道俺家有新房了!

也许是有房子心情好了,也许是国家政策好了,也许是我们渐渐得大了,家里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这些年,我在外工作,也可以说是小有收获,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宽敞的楼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为投资,还有不止一套的房产。也许是生活比较顺利的缘故,再也没有那时的喜悦了。

村里变化也很大,新的村领导在村里建了楼房,我也为父亲买了一套。弟弟、妹妹也都凭自己的本事搬进了村里的楼房。

坐在老家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和父亲啦着过去的那些关于房子的事,老人家仍然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回想起当年母亲批评他显摆的事时,他给我们讲了个关于房子的故事。

说村里曾经有一户人家,家里人口比较多,有五个儿子吧。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为住房紧张,生活困难,一直找不上媳妇。家主人眼看就要耽误孩子的终身大事了,就全家动员,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无论如何也要盖上三间房!

东挪西凑,总算是把房子盖起来了。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可是,在他家,就没有出现这种效应,房子建起好长时间也没等到说媒的上门来,更不要说媳妇了。

这是咋回事呢?老头百思不得其解。

终于有一天,老头望着路边的新房顿悟:本村人都了解他家实情,外村人可是连房子是谁家的都不知道啊,得想办法让人家知道!

于是,每天早上,行人都会遇见一个在路边捡粪的老头,望着崭新的三间大北屋自言自语:“哎?这是谁家的三间大北屋啊?挺殷实啊!”

然后又恍然大悟的样子:“噢,是xxx家的啊,听说他家大儿还没找媳妇呢!”

说得多了,知道的人们也多了,一传十,十传百,果然有人提媒了。

可是,传得广了,人们也都知道,原来是老房东在自卖自夸。人们有说他机智的,也有说他可笑的。我倒是很佩服老人家的这次成功的广告策划呢!

房屋,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生活中,一定是头等大事!咱老百姓常常说,有房才有家。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城市乡村,没有自己的一套房屋,那就是没有根,那就不像个家。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

房子,对于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真的是刚需。就上面的故事来说,房价还真的就是丈母娘推动的。这么说来,丈母娘拉动了房价,就不是现在网络熟语,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了萌芽了,呵呵。


相关文章

  • 大北农企业文化测试答案2013版
  • 大北农誓词:我是大北农人,肩负报国兴农伟大使命,融入时代潮流,融入全球竞争,融入国家崛起.大北农的事业是我们大家的事业,我们充满激情,争创第一,乐于奉献,为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而努力奋斗!(简答题) 第一部分 融入大时代 一.时代观融入时 ...查看


  • 美曾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 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被非洲人民誉之为"自由之路",曾产生巨大的国际反响.而在当年,美国政府曾尽一切可能阻挠中国的援建计划. 美国的"拖延"策略 最初,坦赞两国将援助的希望寄予西方国家和前苏联,因为无论从 ...查看


  • "养猪创业大赛"策划方案
  • 大北农(华北)集团"养猪创业大赛"策划方案(试运行) 2014年,我国生猪年出栏将近7亿头,猪肉产量占到了肉类总产量的64%,养猪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与食品安全等因素的推动下,养猪 ...查看


  • 北京:周边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 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横批:好好上班.说一句实在话:别想有的没,周边玩玩也挺美. 自驾:入藏线就别想了周边玩玩吧 中国"66号公路",随便一拍都是桌面屏保 手机摄影周刊评论 34 0 ...查看


  • 重画大北京地图:行政副中心通州执京津冀牛耳
  • 行政副中心执京津冀牛耳 重画大北京地图 马维辉 这是一个"胖纸"立志瘦身成为肌肉男的雄伟计划. 2015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3万亿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口过多.交通 ...查看


  • 希特勒的"生存观"对企业的启发
  • 本刊首席撰稿人 东方赢 : 跨越式发展理论之父 , 真业心智哲学倡导者.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曾任大型上市公司总裁. ? ?只  每周出刊1~2期  只发元级原创文章 文  东方赢 1 自从19世纪下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剧增 ...查看


  • 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
  • 大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大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董事会的工作秩序和行为方式,保证公司董事会依法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承担义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特制定本规则. ...查看


  •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
  •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一) 沈剑峰(陕西处) 在远离地球的月亮上,点燃一堆篝火!想来是一件那么的浪漫事啊,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可当打开书本,阅读那惊心动魄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后,我对石油人的情结再次提升 ...查看


  • [盛宣怀和胡雪岩]
  •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他无不染指.这也导致了他与另一位中国工商巨头."红顶商人&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