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是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扫尘的日子。
说到过年,民间从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置办年货、打扫屋子、写春联、糊灯笼等等,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腊月二十三,更是民间传统的“小年”,人们对这一天很是讲究。在民间有“二十三,糖瓜粘”的民谣,那么,为什么在过小年的这天要“糖瓜粘”呢?原来,这在民间有一个传说。
相传,腊月二十三或者是二十四这天,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这灶王爷之所以要升天,就是要去天宫里向玉皇大帝“述职”,禀报自己这一年来掌管人间烟火的工作情况。灶王爷要升天,这当然不是一件小事。弄好了,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给美言几句,来年就能风调雨顺了。反过来,灶王爷不说好话,玉皇大帝一生气,收成不好,那就苦了。所以,人们都要来“祭灶”。祭灶要吃麻糖、喝酒。那为啥要用这两样东西呢?原来,人们是希望用酒把灶王爷喝得晕头转向,最好连北都找不着才好。而吃甜甜的麻糖,是因为这种糖吃起来粘牙。灶王爷喝多了酒自然跟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就说不到个点子上了,再加上吃了人家的糖,说起话来就甜了,只能说好话。即便是不想说好话,这麻糖粘在牙上也说不出多少坏话来。在民间,人们把这种请客送礼的方式都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而且老百姓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意思是你得了别人的好处,肯定要替人家说话办事了,哪怕是替对方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也没办法。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不过,这祭灶的风俗后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渐渐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种缅怀,也是祈望祖先能够保佑自家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是在年三十的时候,关于这中间的民俗,咱们到了年三十那天再说。上面已经说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咱们呼市地区民间有吃麻糖的习惯,这种习俗直到现在还很盛行。记者5日在大街上转了转发现,在呼市的街头随处可见卖麻糖的小商贩,而麻糖的形状和包装也是五花八门,很是吸引人。记者注意到,买麻糖的市民也确实不少。虽然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无论是卖麻糖的小商贩,还是买麻糖的市民,对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吃麻糖的原因,绝大多数人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不过,能够吃上甜甜的麻糖,大家都开心就足够了。(文/冬雨)
“二十四,扫房子”,这是过了小年第二天的民间习俗。逢年过节,把自家的房子收拾得干净一些,这年过起来一定是心情更好了。不过,这关于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扫房子的习俗,还有不少说法呢!
“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由此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房子内的灰尘了。在《礼记》中也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载。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此外,周书《秘奥造宅经》中也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而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我国民间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意思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再后来,这“扫房子”逐渐就演变成人们在过年时的卫生大扫除了。古人把过年时的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人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不过,在叫法上南北地区是有差异的,咱们北方人称“扫房”,而南方人则叫“掸尘”。
但不论这叫法是否相同,过年打扫房子的习俗却是国人一直坚持的传统习惯。宋朝的吴自牧在《梦粱录》就有“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的记载。清朝诗人也有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这说的同样是一回事。
到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对于北方人来说,因为腊月时天气寒冷,这扫房子也只能是简单地打扫一下而已,可在南方,人们往往将桌椅板凳等家具都抬到河边或井边去刷洗。不过,南北方人都是在打扫完房子以后,全家人就要开始筹办年货,写对联、剪窗花、买年画、放鞭炮……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夏大地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2010-02-06 15:15:52
2月6日是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扫尘的日子。
说到过年,民间从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置办年货、打扫屋子、写春联、糊灯笼等等,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腊月二十三,更是民间传统的“小年”,人们对这一天很是讲究。在民间有“二十三,糖瓜粘”的民谣,那么,为什么在过小年的这天要“糖瓜粘”呢?原来,这在民间有一个传说。
相传,腊月二十三或者是二十四这天,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这灶王爷之所以要升天,就是要去天宫里向玉皇大帝“述职”,禀报自己这一年来掌管人间烟火的工作情况。灶王爷要升天,这当然不是一件小事。弄好了,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给美言几句,来年就能风调雨顺了。反过来,灶王爷不说好话,玉皇大帝一生气,收成不好,那就苦了。所以,人们都要来“祭灶”。祭灶要吃麻糖、喝酒。那为啥要用这两样东西呢?原来,人们是希望用酒把灶王爷喝得晕头转向,最好连北都找不着才好。而吃甜甜的麻糖,是因为这种糖吃起来粘牙。灶王爷喝多了酒自然跟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就说不到个点子上了,再加上吃了人家的糖,说起话来就甜了,只能说好话。即便是不想说好话,这麻糖粘在牙上也说不出多少坏话来。在民间,人们把这种请客送礼的方式都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而且老百姓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意思是你得了别人的好处,肯定要替人家说话办事了,哪怕是替对方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也没办法。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不过,这祭灶的风俗后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渐渐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种缅怀,也是祈望祖先能够保佑自家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是在年三十的时候,关于这中间的民俗,咱们到了年三十那天再说。上面已经说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咱们呼市地区民间有吃麻糖的习惯,这种习俗直到现在还很盛行。记者5日在大街上转了转发现,在呼市的街头随处可见卖麻糖的小商贩,而麻糖的形状和包装也是五花八门,很是吸引人。记者注意到,买麻糖的市民也确实不少。虽然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无论是卖麻糖的小商贩,还是买麻糖的市民,对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吃麻糖的原因,绝大多数人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不过,能够吃上甜甜的麻糖,大家都开心就足够了。(文/冬雨)
“二十四,扫房子”,这是过了小年第二天的民间习俗。逢年过节,把自家的房子收拾得干净一些,这年过起来一定是心情更好了。不过,这关于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扫房子的习俗,还有不少说法呢!
“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由此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房子内的灰尘了。在《礼记》中也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载。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此外,周书《秘奥造宅经》中也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而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我国民间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意思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再后来,这“扫房子”逐渐就演变成人们在过年时的卫生大扫除了。古人把过年时的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人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不过,在叫法上南北地区是有差异的,咱们北方人称“扫房”,而南方人则叫“掸尘”。
但不论这叫法是否相同,过年打扫房子的习俗却是国人一直坚持的传统习惯。宋朝的吴自牧在《梦粱录》就有“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的记载。清朝诗人也有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这说的同样是一回事。
到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对于北方人来说,因为腊月时天气寒冷,这扫房子也只能是简单地打扫一下而已,可在南方,人们往往将桌椅板凳等家具都抬到河边或井边去刷洗。不过,南北方人都是在打扫完房子以后,全家人就要开始筹办年货,写对联、剪窗花、买年画、放鞭炮……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夏大地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2010-02-06 1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