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
刘鲜艳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一直盼望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通过体验告诉孩子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当妈妈被金吉娅的行动所感到时,我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赞扬金吉娅呢?”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
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出兴高采烈时,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们过圣诞时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三、读写训练时,我没有让学生思考,而是直接让学生说。当学生说的不具体时,我应该给予具体的方向。如小女孩心里怎想?她以后会怎么做?那样学生会写的更丰富多彩。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
刘鲜艳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一直盼望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通过体验告诉孩子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当妈妈被金吉娅的行动所感到时,我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赞扬金吉娅呢?”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
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出兴高采烈时,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们过圣诞时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三、读写训练时,我没有让学生思考,而是直接让学生说。当学生说的不具体时,我应该给予具体的方向。如小女孩心里怎想?她以后会怎么做?那样学生会写的更丰富多彩。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