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接触镜学第1讲--发展与未来

每一个伟大的行业都有一位伟大的先驱和导师,我们隐形眼镜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师是伟大的达芬奇,达芬奇多才多艺,几乎涉足当时所有的自然和人文科学。伟人就是不一样,比如苹果一次又一次砸到吃货的头,吃货的反应都是甜不甜,苹果偶尔砸到伟人的头,牛顿就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一辈子洗了千万次脸,洗了也就洗了,达芬奇一洗脸,就发现透过脸盆里面的水可以看清外界的物体,最早画出了这一光学草图,奠定了隐形眼镜发展基础,被认为是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研究的开端。

虽然达芬奇很早很早就发现了隐形眼镜的密码,不过当时科技和工业水平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一百多年后科学家笛卡尔将达芬奇的水盆改进成玻璃水管,又过了近二百年,科学家何塞将玻璃水管改进到玻璃片,又过了几十年缪勒将玻璃片改进成有度数的镜片,至此,第一片隐形眼镜诞生,这个过程我说得很快,一句话就是几百年,中间还有很多辛酸,这里就不一一说明。虽然隐形眼镜诞生了,但应用场景特别有限,大多时候还是实验室研究。主要是玻璃材质放到眼睛里面,让人太难接受,对眼睛的影响也很大。科学家一直在艰苦的寻找替代玻璃的隐形眼镜材质,迟迟没有收获,直到1937年,一位眼科医生给一名眼外伤患者看病的时候,发现这名患者眼睛中有一个透明的异物,但不是玻璃,这个异物跟患者眼睛的相容性很好,所谓相容性就是两者和平相处的能力,比如一个锈钉扎到眼球,会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这种相容性就差,而隐形眼镜放在角膜上,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就是相容性很好。经这名眼科医生询问,患者眼睛里面的异物是一片飞机玻璃,飞机降落过程中没有停好,引起事故,一片玻璃片溅射到患者眼睛里面,这片玻璃居然跟患者和平共处了很长时间。这名眼科医生就把这个案例当成趣闻报道出来,引起一直在寻找替代普通玻璃材质隐形眼镜科学家的关注,不久,以航空玻璃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材质的隐形眼镜问世,航空玻璃并非普通玻璃,尤其是不易碎,是当时比较理想的隐形眼镜材料。

以航空玻璃为材质的隐形眼镜有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隐形眼镜市场从此开始稳步发展。但是我们知道飞机的玻璃肯定是不透气的,在天上透气就麻烦了,所以这样材质制成的镜片也是不透气的,不透气就意味着不透氧,另外由于航空玻璃材质跟玻璃一样硬,顾客使用起来异物感很强,镜片验配技术要求也很高。当然这些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讲并不是问题,因为隐形眼镜生来就是玻璃,玻璃就是硬的,理所当然嘛!直到有一天……

  直到有一天,捷克人奥托教授在研究植入人体合成生物医学材料时,意外发现一个聚合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即我们所谓的HEMA,这个物质很神奇,柔软且有韧性,透氧而且透明,奥托教授觉得发现了金矿,在没有得到其所供职的科学院的支持后,愤而离职,躲在自家车库里继续研究。西方人的车库特别神奇,诞生过千千万牛公司,比如IBM、微软、苹果,比它们早几百年还有我们的隐形眼镜,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为什么西方科技发达?因为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叫做“车库”的实验室哈!言归正传,奥托教授在自家车库里,用他儿子一个类似于陀螺的玩具包,成功的发明了以HEMA为材质的隐形眼镜,这样的隐形眼镜透氧比以前的好,柔软舒适,后来发现由于其自身可塑性强,对验配及技能要求没有那么高。至此,我们重新定义了隐形眼镜,PMMA材质的镜片,也就是以前的航空玻璃做成的镜片,称为硬镜,把奥托发明的成为软镜,顾名思义,柔软的镜片。由于奥托伟大的功绩,我们尊称其为“隐形眼镜之父”。

说到软镜,就不得不提海昌的创始人马丁帕拉克,一个美国人,当年他独具慧眼,认识到软镜的无限前景,从奥托手上把软镜的专利买下来,从跟别的公司合作生产隐形眼镜,到1979年创建世界上第二个隐形眼镜公司“海昌”,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71年,软镜进入市场,美国FDA规定用于日戴,所谓日戴,就是白天戴,晚上不戴,7O年代末,开始用于绷带镜片配戴24h治疗眼部疾病。后来卡尔发表了2000例受试者配戴接触镜过夜的配戴,首先提出“长戴型镜片”的概念,所谓长戴,就是夜里也能戴,他认为如果材料的含水量明显提高就可以持续配戴,尽管也报导了一些并发症,在1981年还是获得了FDA的批准,使用长戴型接触镜的人井喷式增长,这意味着戴镜过夜成为普遍现象,这蕴含巨大危险,顾客严重并发症时有报到,再经过媒体放大,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各国政府开始严控隐形眼镜的生产和销售,当然,有几个小国监管还是不严,我们在选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产地,中国的监管法规还是非常严苛的。

为什么隐形眼镜不能戴镜过夜呢?霍顿和穆兹教授发现 氧气是关键因素,并且指出缺氧引起角膜各个层次的变化,这个发现荣获的医学界的圣杯奖。专业知识比较枯燥,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人眼的角膜是透明的,相对干燥的,但其前面是泪液,后面是房水,角膜是浸泡在液体里面的,为什么角膜没有泡烂了?那是由于角膜上的细胞特别厉害,这些细胞会像搬运工一样把角膜中的水份排出去,也会向环卫工人一样把角膜的代谢产品运出去,另外如果遇到外敌入侵,比如细菌病毒感染,这些角膜细胞会生产各种武器,如溶菌酶来对付敌人。但是现在由于戴隐形眼镜过夜,缺氧了,人缺氧了会浑身无力、眩晕甚至死亡,角膜细胞缺氧了也一样,缺氧轻者活力下降,重者细胞死亡,排水排废物抵抗外敌的能力就下降,引起角膜各种问题。所以,我们从业人员必须一遍遍告诫我们的隐形眼镜顾客,HEMA材质的隐形眼镜不能戴镜过夜,虽然偶尔戴镜过夜也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但不能怀有侥幸心理,出了事就是大事。

虽然我们在HEMA材质上尝试戴镜过夜是失败的,但没有人能阻挡科学家的梦想,那就是让隐形眼镜不再受透氧的影响,彻底解决透氧的问题。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第一是高含水镜片,越高含水意味着越高透氧;第二是超薄,越薄意味着越高透氧。这两点以前研究得特别多,各大厂商都推出高含水镜或超薄镜片,但非常可惜,随着含水量增高,镜片的强度越低,必须增加厚度才能维持镜片强度,增加厚度又意味着透氧降低,反过来也一样,为了让镜片透氧,把镜片做薄,但强度不够,必须降低含水,反而又降低了透氧,含水量和超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方面各厂商举步维艰,一个小小的突破,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透氧效果也就比对手高了百分之几,这百分之几在以前很重要,巨大优势,但到了硅胶时代,这个百分之几就不管用了,海昌睛透氧一开口就是比水凝胶镜片透氧高7-8倍,800%,完全碾压。

第三个研究放心是RGP镜片,我们在业内时常可以听到,也确实获得巨大成功,RGP是对传统硬镜的改良,通过硬件材质里添加硅氧烷来改善镜片透氧,让硬镜的不透氧成为历史,但硬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验配要求较高,验配成本也很高,虽然透氧好,但并没有撼动软镜的市场地位。

第四个研究是硅弹片,硅化物的种类很多,在医学领域使用也很广泛,一般都统称硅胶,其实千差万别,比如大家熟知的整形整容手术,往往在需要垫的地方垫一点硅胶,这说明硅胶安全系数很高,可以植入人体。科学家想寻找高透氧的硅胶来制作隐形眼镜,也找到并制成硅弹片,透氧量能达到300,然而这样的镜片以其极强的吸附油脂和由材料硬带来的不适,让其很难在市场上推广。

最后一个,也就是科学家最寄于希望的硅水凝胶,即在HEMA材质中通过添加高透氧的硅氧烷来达到高透氧的目的,道理很简单,一直没有突破,因为这两个材质,HEMA亲水,硅氧烷亲油,把它们放在一起,我们称为水火不容。

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几乎集合了全世界知名的眼视光学专家努力,终于攻克了硅胶和水凝胶不相容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软镜透氧量有限这个问题。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非常复杂,海昌视光菁英培训中心有非常专业的课程从分子水平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就从宏观上说明。水凝胶和硅胶不能相容,那么科学家就找到了第三方中介物质,这个中介既可以和水凝胶相容也可以跟硅胶相容,但是这样的镜片生产出来后有很强的刺激性和干燥感,科学家非常惊讶,因为水凝胶是公认的最舒适的材质,硅胶也在医学领域应用多年,这两个材料都是安全可靠的,为什么结合在一起就不行呢?问题就在中介物质上,在没有办法去除这个中介物质的时候,科学家想到了给镜片加等离子膜和表层氧化处理,都是用来解决镜片和人眼相容度低的问题。由于硅水凝胶镜片的发明是用来解决软镜透氧的,所以第一代硅胶镜片硅含量特别高,但一个镜片的空间是有限的,硅含量高了,水凝胶的含量势必降低,这样第一代硅胶的特点就显而易见了,高透氧,低含水,高硬度,高硬度也是由于高硅胶含量引起的。

硅水凝胶的发明给整个隐形眼镜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表示硅水凝胶镜片将取代整个市场,然而,硅胶镜片1999年上市后,得到广大医生的推荐,但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代硅胶镜片比较硬,这样戴起来就不舒适,顾客花了一倍的价格买了硅胶镜片,结果还没有以前用的水凝胶舒适,眼镜店往往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而给顾客换回老镜片,但在医院,医生一般对健康的关注会比舒适高很多,患者也不怎么敢跟医生较真,这样硅胶镜片在医院的发展稍微好一点点。

那么有没有更柔软更舒适的硅水凝胶镜片呢?很简单,我往材料里面多加点水凝胶不就行了,同样,镜片的空间是有限的,多加了水凝胶,硅胶的含量就下降,所以第二代硅胶的特点就出来了,透氧比第一代低,但比第一代含水量高,比第一代舒适。二代硅胶刚问世的时候,得到业内一片嘲笑,自诩新一代硅胶,但透氧比第一代还低,有些厂商自己都不好意思在包装上标注透氧量。然后,第二代硅胶对整个市场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第二代硅胶以其舒适的配戴,更容易让顾客接受,慢慢培育了硅水凝胶市场,越来越多的顾客知道了硅水凝胶镜片对健康的巨大好处。

有没有一种硅水凝胶不是以牺牲透氧来提高舒适度的呢?这就是第三代硅胶,市面上有两个厂商,其中之一就是海昌使用的这个第三代硅胶技术。想让透氧和含水双高,硅胶含量和水凝胶含量都必须双高,那么减少谁呢?只能减少那个把硅和水凝胶连在一起的中介物质,经过多年研究和科技进步,我们终于可以不借助中介的力量把硅胶和水凝胶结合在一起,这样镜片天然保湿无刺激,也不需要镀膜了,也不需要表面氧化了,也不需要加保湿因子来隔绝中介物质了,给小小的镜片腾出大量空间,这些空间我们可以添加硅胶,也可以添加水凝胶,使得整个硅水凝胶镜片透氧和含水都很高。所以,第三代硅胶的特点就是高透氧、高含水、高舒适度,高舒适度是由高含水,镜片柔软决定的。

至于隐形眼镜的未来,近期有三大趋势,硅胶、彩片

功能镜片:抗细菌粘附

·   药物缓释

·   仿生学(磷酰胆碱,透明质酸)

·   近视控制

·   矫正高阶像差

·   多焦点镜片的选择

远期,不好说哈,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说不定哪一天我们隐形眼镜行业也被阿尔法狗超越了……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给各位同仁的工作带来帮助,非常感谢海昌这个平台,能跟大家交流和学习;如果各位同仁有好的建议意见以及优秀的案例,欢迎反馈和分享给我们!

每一个伟大的行业都有一位伟大的先驱和导师,我们隐形眼镜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师是伟大的达芬奇,达芬奇多才多艺,几乎涉足当时所有的自然和人文科学。伟人就是不一样,比如苹果一次又一次砸到吃货的头,吃货的反应都是甜不甜,苹果偶尔砸到伟人的头,牛顿就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一辈子洗了千万次脸,洗了也就洗了,达芬奇一洗脸,就发现透过脸盆里面的水可以看清外界的物体,最早画出了这一光学草图,奠定了隐形眼镜发展基础,被认为是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研究的开端。

虽然达芬奇很早很早就发现了隐形眼镜的密码,不过当时科技和工业水平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一百多年后科学家笛卡尔将达芬奇的水盆改进成玻璃水管,又过了近二百年,科学家何塞将玻璃水管改进到玻璃片,又过了几十年缪勒将玻璃片改进成有度数的镜片,至此,第一片隐形眼镜诞生,这个过程我说得很快,一句话就是几百年,中间还有很多辛酸,这里就不一一说明。虽然隐形眼镜诞生了,但应用场景特别有限,大多时候还是实验室研究。主要是玻璃材质放到眼睛里面,让人太难接受,对眼睛的影响也很大。科学家一直在艰苦的寻找替代玻璃的隐形眼镜材质,迟迟没有收获,直到1937年,一位眼科医生给一名眼外伤患者看病的时候,发现这名患者眼睛中有一个透明的异物,但不是玻璃,这个异物跟患者眼睛的相容性很好,所谓相容性就是两者和平相处的能力,比如一个锈钉扎到眼球,会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这种相容性就差,而隐形眼镜放在角膜上,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就是相容性很好。经这名眼科医生询问,患者眼睛里面的异物是一片飞机玻璃,飞机降落过程中没有停好,引起事故,一片玻璃片溅射到患者眼睛里面,这片玻璃居然跟患者和平共处了很长时间。这名眼科医生就把这个案例当成趣闻报道出来,引起一直在寻找替代普通玻璃材质隐形眼镜科学家的关注,不久,以航空玻璃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材质的隐形眼镜问世,航空玻璃并非普通玻璃,尤其是不易碎,是当时比较理想的隐形眼镜材料。

以航空玻璃为材质的隐形眼镜有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隐形眼镜市场从此开始稳步发展。但是我们知道飞机的玻璃肯定是不透气的,在天上透气就麻烦了,所以这样材质制成的镜片也是不透气的,不透气就意味着不透氧,另外由于航空玻璃材质跟玻璃一样硬,顾客使用起来异物感很强,镜片验配技术要求也很高。当然这些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讲并不是问题,因为隐形眼镜生来就是玻璃,玻璃就是硬的,理所当然嘛!直到有一天……

  直到有一天,捷克人奥托教授在研究植入人体合成生物医学材料时,意外发现一个聚合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即我们所谓的HEMA,这个物质很神奇,柔软且有韧性,透氧而且透明,奥托教授觉得发现了金矿,在没有得到其所供职的科学院的支持后,愤而离职,躲在自家车库里继续研究。西方人的车库特别神奇,诞生过千千万牛公司,比如IBM、微软、苹果,比它们早几百年还有我们的隐形眼镜,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为什么西方科技发达?因为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叫做“车库”的实验室哈!言归正传,奥托教授在自家车库里,用他儿子一个类似于陀螺的玩具包,成功的发明了以HEMA为材质的隐形眼镜,这样的隐形眼镜透氧比以前的好,柔软舒适,后来发现由于其自身可塑性强,对验配及技能要求没有那么高。至此,我们重新定义了隐形眼镜,PMMA材质的镜片,也就是以前的航空玻璃做成的镜片,称为硬镜,把奥托发明的成为软镜,顾名思义,柔软的镜片。由于奥托伟大的功绩,我们尊称其为“隐形眼镜之父”。

说到软镜,就不得不提海昌的创始人马丁帕拉克,一个美国人,当年他独具慧眼,认识到软镜的无限前景,从奥托手上把软镜的专利买下来,从跟别的公司合作生产隐形眼镜,到1979年创建世界上第二个隐形眼镜公司“海昌”,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71年,软镜进入市场,美国FDA规定用于日戴,所谓日戴,就是白天戴,晚上不戴,7O年代末,开始用于绷带镜片配戴24h治疗眼部疾病。后来卡尔发表了2000例受试者配戴接触镜过夜的配戴,首先提出“长戴型镜片”的概念,所谓长戴,就是夜里也能戴,他认为如果材料的含水量明显提高就可以持续配戴,尽管也报导了一些并发症,在1981年还是获得了FDA的批准,使用长戴型接触镜的人井喷式增长,这意味着戴镜过夜成为普遍现象,这蕴含巨大危险,顾客严重并发症时有报到,再经过媒体放大,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各国政府开始严控隐形眼镜的生产和销售,当然,有几个小国监管还是不严,我们在选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产地,中国的监管法规还是非常严苛的。

为什么隐形眼镜不能戴镜过夜呢?霍顿和穆兹教授发现 氧气是关键因素,并且指出缺氧引起角膜各个层次的变化,这个发现荣获的医学界的圣杯奖。专业知识比较枯燥,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人眼的角膜是透明的,相对干燥的,但其前面是泪液,后面是房水,角膜是浸泡在液体里面的,为什么角膜没有泡烂了?那是由于角膜上的细胞特别厉害,这些细胞会像搬运工一样把角膜中的水份排出去,也会向环卫工人一样把角膜的代谢产品运出去,另外如果遇到外敌入侵,比如细菌病毒感染,这些角膜细胞会生产各种武器,如溶菌酶来对付敌人。但是现在由于戴隐形眼镜过夜,缺氧了,人缺氧了会浑身无力、眩晕甚至死亡,角膜细胞缺氧了也一样,缺氧轻者活力下降,重者细胞死亡,排水排废物抵抗外敌的能力就下降,引起角膜各种问题。所以,我们从业人员必须一遍遍告诫我们的隐形眼镜顾客,HEMA材质的隐形眼镜不能戴镜过夜,虽然偶尔戴镜过夜也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但不能怀有侥幸心理,出了事就是大事。

虽然我们在HEMA材质上尝试戴镜过夜是失败的,但没有人能阻挡科学家的梦想,那就是让隐形眼镜不再受透氧的影响,彻底解决透氧的问题。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第一是高含水镜片,越高含水意味着越高透氧;第二是超薄,越薄意味着越高透氧。这两点以前研究得特别多,各大厂商都推出高含水镜或超薄镜片,但非常可惜,随着含水量增高,镜片的强度越低,必须增加厚度才能维持镜片强度,增加厚度又意味着透氧降低,反过来也一样,为了让镜片透氧,把镜片做薄,但强度不够,必须降低含水,反而又降低了透氧,含水量和超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方面各厂商举步维艰,一个小小的突破,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透氧效果也就比对手高了百分之几,这百分之几在以前很重要,巨大优势,但到了硅胶时代,这个百分之几就不管用了,海昌睛透氧一开口就是比水凝胶镜片透氧高7-8倍,800%,完全碾压。

第三个研究放心是RGP镜片,我们在业内时常可以听到,也确实获得巨大成功,RGP是对传统硬镜的改良,通过硬件材质里添加硅氧烷来改善镜片透氧,让硬镜的不透氧成为历史,但硬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验配要求较高,验配成本也很高,虽然透氧好,但并没有撼动软镜的市场地位。

第四个研究是硅弹片,硅化物的种类很多,在医学领域使用也很广泛,一般都统称硅胶,其实千差万别,比如大家熟知的整形整容手术,往往在需要垫的地方垫一点硅胶,这说明硅胶安全系数很高,可以植入人体。科学家想寻找高透氧的硅胶来制作隐形眼镜,也找到并制成硅弹片,透氧量能达到300,然而这样的镜片以其极强的吸附油脂和由材料硬带来的不适,让其很难在市场上推广。

最后一个,也就是科学家最寄于希望的硅水凝胶,即在HEMA材质中通过添加高透氧的硅氧烷来达到高透氧的目的,道理很简单,一直没有突破,因为这两个材质,HEMA亲水,硅氧烷亲油,把它们放在一起,我们称为水火不容。

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几乎集合了全世界知名的眼视光学专家努力,终于攻克了硅胶和水凝胶不相容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软镜透氧量有限这个问题。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非常复杂,海昌视光菁英培训中心有非常专业的课程从分子水平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就从宏观上说明。水凝胶和硅胶不能相容,那么科学家就找到了第三方中介物质,这个中介既可以和水凝胶相容也可以跟硅胶相容,但是这样的镜片生产出来后有很强的刺激性和干燥感,科学家非常惊讶,因为水凝胶是公认的最舒适的材质,硅胶也在医学领域应用多年,这两个材料都是安全可靠的,为什么结合在一起就不行呢?问题就在中介物质上,在没有办法去除这个中介物质的时候,科学家想到了给镜片加等离子膜和表层氧化处理,都是用来解决镜片和人眼相容度低的问题。由于硅水凝胶镜片的发明是用来解决软镜透氧的,所以第一代硅胶镜片硅含量特别高,但一个镜片的空间是有限的,硅含量高了,水凝胶的含量势必降低,这样第一代硅胶的特点就显而易见了,高透氧,低含水,高硬度,高硬度也是由于高硅胶含量引起的。

硅水凝胶的发明给整个隐形眼镜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表示硅水凝胶镜片将取代整个市场,然而,硅胶镜片1999年上市后,得到广大医生的推荐,但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代硅胶镜片比较硬,这样戴起来就不舒适,顾客花了一倍的价格买了硅胶镜片,结果还没有以前用的水凝胶舒适,眼镜店往往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而给顾客换回老镜片,但在医院,医生一般对健康的关注会比舒适高很多,患者也不怎么敢跟医生较真,这样硅胶镜片在医院的发展稍微好一点点。

那么有没有更柔软更舒适的硅水凝胶镜片呢?很简单,我往材料里面多加点水凝胶不就行了,同样,镜片的空间是有限的,多加了水凝胶,硅胶的含量就下降,所以第二代硅胶的特点就出来了,透氧比第一代低,但比第一代含水量高,比第一代舒适。二代硅胶刚问世的时候,得到业内一片嘲笑,自诩新一代硅胶,但透氧比第一代还低,有些厂商自己都不好意思在包装上标注透氧量。然后,第二代硅胶对整个市场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第二代硅胶以其舒适的配戴,更容易让顾客接受,慢慢培育了硅水凝胶市场,越来越多的顾客知道了硅水凝胶镜片对健康的巨大好处。

有没有一种硅水凝胶不是以牺牲透氧来提高舒适度的呢?这就是第三代硅胶,市面上有两个厂商,其中之一就是海昌使用的这个第三代硅胶技术。想让透氧和含水双高,硅胶含量和水凝胶含量都必须双高,那么减少谁呢?只能减少那个把硅和水凝胶连在一起的中介物质,经过多年研究和科技进步,我们终于可以不借助中介的力量把硅胶和水凝胶结合在一起,这样镜片天然保湿无刺激,也不需要镀膜了,也不需要表面氧化了,也不需要加保湿因子来隔绝中介物质了,给小小的镜片腾出大量空间,这些空间我们可以添加硅胶,也可以添加水凝胶,使得整个硅水凝胶镜片透氧和含水都很高。所以,第三代硅胶的特点就是高透氧、高含水、高舒适度,高舒适度是由高含水,镜片柔软决定的。

至于隐形眼镜的未来,近期有三大趋势,硅胶、彩片

功能镜片:抗细菌粘附

·   药物缓释

·   仿生学(磷酰胆碱,透明质酸)

·   近视控制

·   矫正高阶像差

·   多焦点镜片的选择

远期,不好说哈,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说不定哪一天我们隐形眼镜行业也被阿尔法狗超越了……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给各位同仁的工作带来帮助,非常感谢海昌这个平台,能跟大家交流和学习;如果各位同仁有好的建议意见以及优秀的案例,欢迎反馈和分享给我们!


相关文章

  • 近视的成因及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
  • 人体解剖学综述 近视的成因及治疗技术 的发展现状 近视的成因及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 [摘 要] 我国学生近视患病率逐年增加,近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常见病. 本文主要对近视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目前社会对近视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加以阐述,并提出一些 ...查看


  • 38家上市公司被机构调研
  • 38家上市公司被机构调研,其中东江环保.科华生物.金一文化.华昌达.延华智能.九阳股份.张家界.蓝晓科技.海得控制.金新农.卫 士 通.三泰控股等17家受明星机构青睐. 代码 简称 调研日期 调研家数 明星机构 002672 东江环保 10 ...查看


  • 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 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一.眼镜的介绍 (一)简介 眼镜是镶嵌在框架内的透镜镜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亦有特制眼镜供观看3D立体影像或虚拟真实影像. 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等.其他 ...查看


  • 角膜上皮干细胞定位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 ・149・ surgery.Ophthalmology,2001,108:1465-1470. EndoeeopielaserdaeD,oplasty.methodologyandmonths.Ophthalmologe,1999.96:3 ...查看


  •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
  • 生物医学工程与人类未来的猜想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本着了解人体,从工程学的角度去发现和诊断人体内部病变.但是它的潜力不仅仅如此,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 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类自身的进化. 关键字:工具,生物医学工程,人体,进化,太空,未来,现在 ...查看


  • 谈谈角膜塑形镜
  • 谈谈角膜塑形镜 全网发布:2012-02-18 11:36 发表者:赵向阳(访问人次:12290) 最近,角膜塑形镜比较热,当下的市场非常混乱,一是不具备资质的非医疗机构大量开展该项技术:二是不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匆忙上马:三是大部分产品未经 ...查看


  • 再生医学-中国研究进展
  • 再生医学在中国:必要性与研究成果 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迫切需要开展组织修复与再生医疗技术研究,服务于广大民众卫生保健的需求.据国家卫生部报道,在城镇地区因机体损伤.意外事故或者其它因素导致的人数占住院治疗人数的9%,该比例仅次于呼吸道疾 ...查看


  • 母亲的感人事迹
  • 三年前,一场麻疹让王怀香的儿子双目失明,两次复明手术的失败,让身为母亲的王怀香心如刀绞.然而,坚强的她始终不愿放弃,她坚信,儿子会再次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 "大夫,把我的眼角膜移植给儿子吧,只要他能重获光明,我就是瞎了也愿意!&q ...查看


  • 案例捐角膜
  •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活体器官买卖)某医院接到河南某县农村一位小学教师的来信,他提出愿意将自己的肾和角膜献给需要的病人,以换取一定的报酬用于办学. 他的理由: 1. 当地经济状况极差,政府虽多方筹资,但仍有数百名适龄儿童无法人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