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荷花中心小学 向琴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所谓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数学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次形成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呢?我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应贯穿这种探究思想,使整节课都在自主探究、思考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更有效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

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就有一个片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生: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是用来获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师: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1:《田忌赛马》运用的就是一种策略。

生2:《曹冲称象》也运用了策略。

师:你说得真对!那么在我们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 „„

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这一教学片断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思维很快被激活了,进而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在心里产生了学习的强烈需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教学过程要淡化教师的“教”,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那种一味地摒弃模仿和记忆的教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在初步揭示1/2后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师: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跟老师手中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和另一个图形(有圆形,有菱形,三角形等)。谁能用这两张不同图形的纸,通过折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它们的1/2?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

师:先来看看长方形纸是怎么折的?说说你这样折的理由。 出示几种折法:

问:哪一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可以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示范,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请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你折的这个图形的1/2。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折法,都表示出了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那么空白部分该怎么表示呢?为什么?(也是1/2,因为也表示了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问:这几种折法所表示的1/2一样大小吗?(这些长方形纸是一样大小的,所以它们的一半也应该是一样大小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图形的二分之一怎么表示。请同学介绍自己的折法,说说是怎样表示这个图形的1/2? 这一片段中,老师为学生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将对“ 1/2 ”的理解作为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1/2的具体含义。首先,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即所谓的“求同”。其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1/2,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1/2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三、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

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四、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在《容积单位》的教学中:

教师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生:我们将1升满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两次正好装满,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把1升水倒回到500毫升烧杯中,也是倒了两次,说明1立方分米=1000毫升。

生:我用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发现1升=1000毫升的关系。

生:我知道,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他自己去寻找一滴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产生创新的积极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荷花中心小学 向琴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所谓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数学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次形成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呢?我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应贯穿这种探究思想,使整节课都在自主探究、思考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更有效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

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就有一个片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生: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是用来获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师: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1:《田忌赛马》运用的就是一种策略。

生2:《曹冲称象》也运用了策略。

师:你说得真对!那么在我们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 „„

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这一教学片断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思维很快被激活了,进而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在心里产生了学习的强烈需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教学过程要淡化教师的“教”,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那种一味地摒弃模仿和记忆的教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在初步揭示1/2后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师: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跟老师手中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和另一个图形(有圆形,有菱形,三角形等)。谁能用这两张不同图形的纸,通过折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它们的1/2?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

师:先来看看长方形纸是怎么折的?说说你这样折的理由。 出示几种折法:

问:哪一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可以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示范,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请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你折的这个图形的1/2。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折法,都表示出了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那么空白部分该怎么表示呢?为什么?(也是1/2,因为也表示了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问:这几种折法所表示的1/2一样大小吗?(这些长方形纸是一样大小的,所以它们的一半也应该是一样大小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图形的二分之一怎么表示。请同学介绍自己的折法,说说是怎样表示这个图形的1/2? 这一片段中,老师为学生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将对“ 1/2 ”的理解作为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1/2的具体含义。首先,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即所谓的“求同”。其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1/2,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1/2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三、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

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四、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在《容积单位》的教学中:

教师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生:我们将1升满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两次正好装满,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把1升水倒回到500毫升烧杯中,也是倒了两次,说明1立方分米=1000毫升。

生:我用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发现1升=1000毫升的关系。

生:我知道,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他自己去寻找一滴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产生创新的积极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相关文章

  • 如何理解"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 如何理解"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 ...查看


  •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 ...查看


  • 初探"三动五自主"英语课堂模式
  • 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李玉清  邮编:223600 [内容提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构建适应新教材.适应新时代的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新型课堂.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关键词 ...查看


  • 龙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全部教案
  • 第一课 初识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 了解多媒体发展历程: 了解多媒体信息类型及特点: 会对身边的媒体归类整理.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多媒体作品带来的乐趣: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查看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20110929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一) 一.德育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家校共育"的个案研究.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学业较差学生的行为形成原因研究 学业优秀学生的行为 ...查看


  •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全册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 主备人:刘刚 授课教师:刘刚 授课时间:第一周 授课班级:七年级 审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信息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2.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3.学会真正使用信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采集.存储.传递.加工.处理 ...查看


  • 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教案16课全
  •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 教 案 第一单元献给老师的歌 一.教材分析 Word 是学生自从学习信息技术以来接触到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字处理软件.启动Word ,认识Word 窗口组成及各工具栏上的按钮及其作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Word 的基础,学 ...查看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查看


  •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
  •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