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荷花中心小学 向琴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所谓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数学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次形成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呢?我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应贯穿这种探究思想,使整节课都在自主探究、思考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更有效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
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就有一个片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生: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是用来获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师: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1:《田忌赛马》运用的就是一种策略。
生2:《曹冲称象》也运用了策略。
师:你说得真对!那么在我们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 „„
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这一教学片断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思维很快被激活了,进而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在心里产生了学习的强烈需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教学过程要淡化教师的“教”,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那种一味地摒弃模仿和记忆的教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在初步揭示1/2后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师: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跟老师手中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和另一个图形(有圆形,有菱形,三角形等)。谁能用这两张不同图形的纸,通过折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它们的1/2?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
师:先来看看长方形纸是怎么折的?说说你这样折的理由。 出示几种折法:
问:哪一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可以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示范,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请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你折的这个图形的1/2。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折法,都表示出了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那么空白部分该怎么表示呢?为什么?(也是1/2,因为也表示了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问:这几种折法所表示的1/2一样大小吗?(这些长方形纸是一样大小的,所以它们的一半也应该是一样大小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图形的二分之一怎么表示。请同学介绍自己的折法,说说是怎样表示这个图形的1/2? 这一片段中,老师为学生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将对“ 1/2 ”的理解作为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1/2的具体含义。首先,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即所谓的“求同”。其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1/2,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1/2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三、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
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四、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在《容积单位》的教学中:
教师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生:我们将1升满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两次正好装满,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把1升水倒回到500毫升烧杯中,也是倒了两次,说明1立方分米=1000毫升。
生:我用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发现1升=1000毫升的关系。
生:我知道,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他自己去寻找一滴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产生创新的积极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荷花中心小学 向琴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所谓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数学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次形成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如何在探究学习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呢?我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应贯穿这种探究思想,使整节课都在自主探究、思考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更有效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
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就有一个片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生: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是用来获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师: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1:《田忌赛马》运用的就是一种策略。
生2:《曹冲称象》也运用了策略。
师:你说得真对!那么在我们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 „„
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这一教学片断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思维很快被激活了,进而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在心里产生了学习的强烈需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教学过程要淡化教师的“教”,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那种一味地摒弃模仿和记忆的教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在初步揭示1/2后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师: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跟老师手中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和另一个图形(有圆形,有菱形,三角形等)。谁能用这两张不同图形的纸,通过折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它们的1/2?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
师:先来看看长方形纸是怎么折的?说说你这样折的理由。 出示几种折法:
问:哪一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可以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示范,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请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你折的这个图形的1/2。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折法,都表示出了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那么空白部分该怎么表示呢?为什么?(也是1/2,因为也表示了这个长方形的一半。)
问:这几种折法所表示的1/2一样大小吗?(这些长方形纸是一样大小的,所以它们的一半也应该是一样大小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图形的二分之一怎么表示。请同学介绍自己的折法,说说是怎样表示这个图形的1/2? 这一片段中,老师为学生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将对“ 1/2 ”的理解作为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1/2的具体含义。首先,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即所谓的“求同”。其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1/2,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1/2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三、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
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四、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在《容积单位》的教学中:
教师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生:我们将1升满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两次正好装满,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
生:我们把1升水倒回到500毫升烧杯中,也是倒了两次,说明1立方分米=1000毫升。
生:我用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发现1升=1000毫升的关系。
生:我知道,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他自己去寻找一滴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产生创新的积极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