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序..................................................................................................................................... i 摘 要.......................................................................................................................... i i 一、 大气 ....................................................................................................................... 1
(一)地面要素............................................................................................................ 1
1. 气温................................................................................................................... 1
2. 降水................................................................................................................... 4
3. 相对湿度........................................................................................................... 7
4. 风速................................................................................................................... 7
5. 日照................................................................................................................... 8
6. 云量................................................................................................................... 9
(二)天气现象............................................................................................................ 9
1. 灰霾................................................................................................................... 9
2. 雾..................................................................................................................... 10
3. 大风................................................................................................................. 10
(三)积温.................................................................................................................. 11 二、 海洋 ..................................................................................................................... 12
(一)海表温度.......................................................................................................... 12
(二)海平面.............................................................................................................. 12 三、 陆面 ..................................................................................................................... 13
(一)地表温度.......................................................................................................... 13
(二)物候.................................................................................................................. 13
(三)地表径流.......................................................................................................... 14 四、 极端事件与灾害 ................................................................................................. 16
(一)台风.................................................................................................................. 16
(二)暴雨.................................................................................................................. 17
1. 暴雨日数......................................................................................................... 17
2. 最大日降水量................................................................................................. 18
3. 开汛日期......................................................................................................... 19
4. 龙舟水............................................................................................................. 19
(三)高温.................................................................................................................. 20
1. 高温日数......................................................................................................... 20
2. 热夜数............................................................................................................. 21
3. 平均最高气温................................................................................................. 21
4. 极端最高气温................................................................................................. 22
(四)低温.................................................................................................................. 23
1. 低温日数......................................................................................................... 23
2. 平均最低气温................................................................................................. 23
3. 极端最低气温................................................................................................. 24
(五)干旱.................................................................................................................. 25
(六)灾害影响.......................................................................................................... 25 五、 区域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子 ............................................................................. 27
(一)季风.................................................................................................................. 27
1.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27
2. 南海夏季风强度............................................................................................. 28
(二)副热带高压...................................................................................................... 28
(三)太阳辐射.......................................................................................................... 29
附录.............................................................................................................................. 31
资料来源和说明.......................................................................................................... 31
名词解释...................................................................................................................... 31
序
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广东依南岭濒南海,又是经济和人口大省,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明显趋多增强,对我省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广东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将面临着更高的气象灾害风险和更脆弱的气候变化影响。
科学把握气候变化新规律,有效降低气候灾害风险,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建设绿色广东、美丽广东、低碳广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重视下,广东省气象局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科学部门作用,不断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预测预估、决策服务、科学研究等能力建设,提供全省气候变化状态的最新监测信息,揭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以满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需求。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气象局连续发布年度《广东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2014年《广东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已编制完成,现予公布。在此,对为此项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诚挚慰问和衷心感谢!
许永锞
广东省气象局局长
二○一五年三月
摘 要 气温显著上升,粤东、珠三角和冬、秋季最为明显,2014年气温偏高。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7℃,其中,粤东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增温速率分别达每10年0.24℃和0.20℃,秋季、冬季的升温速率分别为每10年0.23℃和0.20℃。2014年全省年平均气温22.1℃,较常年值偏高0.2℃,除2月和1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偏低1.4℃和1.6℃外,其余各月与常年同期接近或偏高。
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14年降水偏少,但5月降水明显偏多。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652.5毫米,较常年值偏少7.6%,但时间分布不均,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毫米,较常年值偏少98%,5月降水偏多63%,6月至10月降水持续偏少,11月、12月连续偏多。
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均呈减少趋势,2014年相对湿度、风速接近常年值,日照偏多。1961~2014年,广东省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分别以每10年0.9%、0.06米/秒和40.0小时的速率减少。2014年,全省平均相对湿度77.5%,接近常年值;平均风速2.0米/秒,较常年值偏大0.1米/秒;平均日照时数1836.0小时,较常年值偏多4.7%。
灰霾日数显著增加,雾和大风日数显著减少,2014年灰霾日数接近常年值,雾日数偏少,大风日数偏多。1981~2014年,广东省灰霾日数以每10年10.2天的速率显著增加,但2007年之后有明显减少趋势。雾日数、大风日数分别以每10年0.8天和0.4天的速率显著减少;2014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39.5天,接近常年平均值,为2003年以来最少;雾日数11.1天,较常年值偏少0.9天;大风日数5.1天,较常年值偏多1.3天。
海表和地表温度上升,积温增加,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2014年海表、地表温度、积温均偏高,植物春季物候期推迟。1961~2014年,南海区域海表温度以每10年0.2℃的速率显著上升,全省平均地表温度也呈弱的上升趋势。≥10℃的年活动积温以每10年71.3度·日的速率显著上升。与1983~1996年物候期平均值相比,1997~2014年高要、潮州和中山观测到的木棉开花盛期平均值,高要、佛山和曲江观测到的苦楝开花始期平均值均显著提前。2014年南海区域平均海表温度27.8℃,较常年值偏高0.2℃;全省平均地表温度24.8℃,较常年值偏高0.3℃;≥10℃的年活动积温7297.5度·日,较常年值偏高130.7度·日;多数地区木棉开花盛期和苦楝开花始期均较1983~2013年平均值有所推迟。
南海海平面持续上升,珠江流域径流量微弱减少,2014年南海海平面偏高,珠江流域径流量总体偏多。1980~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35毫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10年上升29毫米)。西江高要站和北江石角站的年径流量总体上均呈微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每10年37.77亿立方米和0.91亿立方米,东江河源站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2014年,南海海平面较常年值偏高104毫米;西江高要站和东江河源站年径流量分别为2266.5亿立方米和174.3亿立方米,分别较常年值偏多105.7亿立方米和21.2亿立方米;北江石角站年径流量分别为402.3亿立方米,较常年值偏少17.6亿立方米。
暴雨日数略有上升,开汛日期略有提前,“龙舟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2014年暴雨日数偏少,开汛日期偏早,“龙舟水”降水量偏少。1961~2014年,全省年暴雨日数和最大日降水量均呈弱的上升趋势。开汛日期略有提前的趋势,“龙舟水”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2014年,2014年全省平均暴雨日数6.3天,较常年值偏少1.2天,开汛日期为3月30日,较常年值偏早7天,“龙舟水”降水量285.7毫米,较常年偏少10%。
高温日数增加,低温日数减少,登陆台风个数略有减少但强度增强,灾害损失加重,2014年高温和低温日数偏多,台风个数接近常年,灾害损失偏重。1961~2014年,广东省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以每10年2.8天的速率显著增加,日最低气温≤5℃的低温日数以每10年1.3天的速率显著减少。登陆广东的台风个数有弱的减少趋势,但登陆台风中心的平均风力有增强的趋势。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呈增加趋势。2014年,全省平均高温日数31.5天,较常年偏多14天,破历史最多纪录;低温日数14.9天,较常年值偏多5.2天;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有4个,接近常年登陆个数,但强度偏强,尤其是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创下登陆广东台风强度的最高纪录。2014年气象灾害造成全省5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36.97亿元。
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因子波动性加大。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略有提前,强度略有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上呈现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和位置西扩的长期趋势。广州、汕头的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别以每10年66.9兆焦耳/平方米和57.8兆焦耳/平方米的速率减少。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为6月5日,较常年推迟21天;强度为5.0米/秒,较常年偏强0.1米/秒;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面积指数均接近常年,西伸脊点位置略偏西;广州、汕头两站的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别为4651.3兆焦耳/平方米和5380.0兆焦耳/平方米,分别较常年值偏多13.4%和7.9%。
一、 大气
(一)地面要素
1. 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7℃,低于全国同期平均升温速率(每10年升高0.28℃),但高于全球近60年平均升温速率(每10年升高0.12℃)。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全省年平均气温以偏低为主,1998年以来平均气温持续偏高,但最近10~15年升温趋缓,总体特征与全球相一致。2014年,全省平均气温22.1℃,较常年(21.9℃)和2013年(21.9℃)均偏高0.2℃(图1)。
图1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相对于常年值,下同)
1961~2014年,广东四个区域1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图2)。粤东地区增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24℃;珠三角地区次之,平均每10年升高0.20℃;粤西和粤北地区升温相对较缓,增温速率分别为0.15℃/10年和0.11℃/10年。
1 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市;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五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九市。
2014年,广东大部地区气温偏高,粤北、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分别较常年偏高0.4℃、0.3℃、0.1℃和0.2℃。与常年相比,除西南部局地偏低0.1~0.7℃外,大部分地区偏高0.1~1.1℃(图3)。乐昌、潮阳、阳山和始兴四个站2014年的年平均气温创下建站以来最高纪录。
图2 1961~2014年广东省四个区域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a )粤北;(b )粤东;(c )粤西;(d )珠三角
图3 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距平分布(℃)
从季节分布看,秋季、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升温速率分别为0.23℃/10年和0.20℃/10年,夏季次之,升温速率为0.13℃/10年,春季最小,升温速率为0.10℃/10年(图4)。但各个季节的升温趋势也存在较大差异,1998
年以来,广东省夏、秋季平均气温总体处在偏多的阶段,且有一定上升趋势,而春季和冬季平均气温波动变化明显。
图4 1961~2014年广东省各季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014年,广东省除冬季平均气温偏低外,其余季节平均气温均偏高(图5):秋季全省平均气温24.4℃,较常年显著偏高1.1℃,平了2005年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9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1.3℃,全省有22个市(县)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夏季全省平均气温28.7℃,较常年显著偏高0.6℃,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其中6月和7月全省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0.9℃和0.8℃,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的市(县)分别为19个和13个;春季全省平均气温21.9℃,较常年偏高0.3℃。2月和1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显著偏低1.4℃和1.6℃。
图5 2014年广东省月平均气温距平(℃)
2. 降水
1961~2014年,广东省平均年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但年际变化明显(图6)。排名前三位的降水高值年分别是1973年(2278.6毫米)、1997年(2254.1毫米)和1983年(2244.6毫米),排名前三位的降水低值年分别是1963年(1179.6毫米)、2004年(1325.9毫米)和1991年(1354.7毫米)。2014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652.5毫米,较常年(1789.3毫米)偏少7.6%,比2013年(2124.5毫米)偏少472毫米。与常年相比,珠三角中北部、清远、汕尾、雷州半岛偏多1~
2.5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1~3成(图7)。
图6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
图7 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
1961~2014年,广东省四个区域年降水量均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但存在年代际波动变化,21世纪初以来,总体均处于降水偏少阶段(图8)。2014年,广东省四个区域年降水量均较常年偏少,粤西地区偏少最多,较常年偏少17.2%,粤北地区次之,较常年偏少9.4%,粤东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分别较常年偏少4.7%和3.2%。
图8 1961~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年降水量距平变化
(a )粤北;(b )粤东;(c )粤西;(d )珠三角
从汛期降水分布看,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的降水量均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2005年以来前汛期降水总体处于偏多阶段,而后汛期降水
则总体处于偏少阶段(图9)。2014年,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838.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1%,后汛期降水仅486毫米,较常年偏少26.7%。
图9 1961~2014年广东省汛期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
(a )前汛期(b )后汛期
2014年,各月降水量分布比较异常(图10),1月、2
月降水偏少,其中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毫米,较常年同期(43.3毫米)显著偏少98%,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3月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月、6月降水偏少;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425.3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63.0%,有6个市(县)达到历史同期最多;6~10月降水持续偏少,其中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2.6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61.7%,有11个市(县)无降水;11月、12月降水连续偏多,其中12月显著偏多65.5%。
图10 2014年广东省月降水距平百分率(%)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每10年3.7天。年降水日数最多的是1975年,达191天,比常年值偏多42天,最少的是
6
2003年,仅有118天,比常年值偏少31天(图11)。2014年,全省年降水日数为142.6天,较常年值(148.6天)偏少6天。
图11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日数变化(天)
3. 相对湿度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相对湿度总体上呈显著降低趋势,平均每10年降低0.9%,尤其2002年之后降低较为迅速,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相对湿度为73.2%,较常年值偏低6.5个百分点(图12)。2014年全省平均相对湿度为77.5%,接近常年值。
图12 1961~2014年广东省相对湿度变化(%)
4. 风速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小0.06
米/秒,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风速偏大,80年代以来风速减小显著,2009年之后风速又有所增大。年平均风速最大的是1964年,达2.3米/秒,最小的是1992年,仅1.7米/秒(图13)。2014年平均风速2.0米/秒,接近常年值。
图13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风速变化(米/秒)
5. 日照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40.0小时(图14)。年日照时数最多的是1963年,达2287.4小时,最少的是1997年,仅1527.9小时。2014年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1836.0小时,较常年偏多4.7%。年日照时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沿海大部地区1900~2500小时,西北部和中部局部1360~1700小时,其余地区在1700~1900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清远~佛山一带,惠州~汕尾一带以及梅州北部年日照时数偏少1%~20%左右,其余大部地区均偏多1%~20%。
8
图14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日照时数变化(小时)
6. 云量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总云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图15)。年总云量最多的是2012年,为8.0成,比常年值偏多13%,最少的是1963年,年总云量6.1成,比常年值偏少14%。2014年全省平均总云量为7.2成,接近常年值。
图15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总云量变化(成)
(二)天气现象
1. 灰霾
1981~2014年,广东省年灰霾日数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0.2天,2007年为灰霾日数最多年份,全省平均值为67.3天,2007年之后灰霾日数呈减少趋势,2014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为39.5天,为2003年以来最少年份(图16)。
图16 1981~2014年广东省年灰霾日数变化(天)
2. 雾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雾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8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减少尤为显著。雾日数最多的是1978年,达21.1天,最少的是2011年,只有6.8天。2014年全省平均雾日数为11.1天,比2013年偏多4.1天(图17)。
图17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雾日数变化(天)
3. 大风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大风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4天,但2005年以来有增多的趋势。1964年为大风日数最多年份,全省平均值为7.8天,最少年份为2002年,全省平均仅2.4天。2014年全省平均大风日数为5.1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3天(图18)。
10
图18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大风日数变化(天)
(三)积温
图19 1961~2014年广东省年≥10℃活动积温变化(度•日)
1961~2014年,广东省≥10℃年活动积温呈明显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71.3度•日;1997~2004年,广东处于积温明显偏多的背景下,同全国趋势一致,但2005年后出现波动,部分年份积温偏少。积温最多的是2002年,达7753.8度•日,最少的是1976年,只有6443.9度•日。2014年,全省≥10℃年活动积温7297.5度•日,较常年值偏高130.7度•日(图19)。
二、 海洋
(一)海表温度
1961~2014年,南海区域海表温度呈现显著而稳定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1995年以前,除1966、1983、1987和1988年外,南海区域海表面温度均较常年偏低,之后以偏高为主。海表温度最高的是1998年,达28.3℃,最低的是1971年,只有26.7℃。2014年南海区域平均海表温度为27.8℃,较常年偏高0.2℃(图20)。
图20 1961~2014年南海区域年平均海表温度距平变化(℃)
(二)海平面
1980~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3.5毫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上升速率(每年上升2.9毫米)。20世纪80年代南海沿海海平面以波动变化为主,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明显上升,并持续高于常年平均海平面*,其中2001~2005年南海海平面有一次较明显的下降过程,但没有降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水平,2006年开始,南海海平面又经历一次明显的上升过程,并且突破前期的高值达到136毫米的高位(2012年),比前期高位99毫米偏高37毫米。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平均海平面*
常年平均海平面:《中国海平面公报》依据全球海平面监测系统(GLOSS )的约定,将1975~1993年的
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
12
偏高104毫米,比2013年低9.8毫米(图21),连续两年趋于回落。
图21 1980~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变化(相对于常年平均海平面)
三、 陆面
(一)地表温度
图22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地表温度距平变化(℃)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地表温度呈弱的上升趋势(图22)。1961~1997年全省年平均地表温度总体以偏低为主,1998~2007年则持续高于常年值。年平均地表温度最高的是2003年,达25.3℃,最低的是1970年,只有23.6℃。2014年全省平均地表温度为24.8℃,较常年值偏高0.3℃。
(二)物候
1983~2014年,广东省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有提前趋势。与1983~1996年
物候期平均值相比,1997~2014年高要、潮州和中山地区木棉开花盛期平均提前14天、6天和6天,高要、佛山和曲江地区苦楝开花始期平均提前16天、11天和9天。2014年,高要、中山和潮洲地区木棉开花盛期分别为3月22日、3月26日和4月4日,较1983~2013年平均值分别推迟了5天、4天和21天;高要和佛山地区苦楝开花始期分别为3月26日和3月24日,较1983~2013年平均值分别推迟了5天和6天,曲江地区苦楝开花始期为4月1日,较1983~2013年平均值提前了4天。
表1 广东省代表站1997年前后木棉开花盛期对比
站点 高要 潮州 中山
1983-1996平均值
3月26日 3月18日 3月25日
1997-2014平均值
3月12日 3月12日 3月19日
两阶段差值
-14 -6 -6
注:“+”表示物候期推迟,“-”表示物候期提前
表2 广东省代表站1997年前后苦楝开花始期对比
站点 高要 佛山 曲江
1983-1996平均值
4月1日 3月26日 4月10日
1997-2014平均值
3月16日 3月15日 4月1日
两阶段差值
-16 -11 -9
注:“+”表示物候期推迟,“-”表示物候期提前
(三)地表径流
1961~2014年,广东省主要江河年地表径流量总体上呈微弱减少趋势。西江、和北江主要控制站年地表径流量分别以每10年37.77亿立方米和0.91亿立方米的速率微弱减少,东江主要控制站年地表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图23~25)。2014年,西江高要站、北江石角站和东江河源站的年地表径流量分别为2266.5亿立方米、402.3亿立方米和174.3亿立方米,较常年值分别偏多105.7亿立方米、偏少17.6亿立方米、偏多21.2亿立方米。
14
图23 1961~2014年西江高要站年地表径流变化(亿立方米)
图24 1961~2014年北江石角站年地表径流变化(亿立方米)
图25 1961~2014年东江河源站年地表径流变化(亿立方米)
四、 极端事件与灾害
(一)台风
图26 1961~2014年登陆广东台风频次变化
1961~2014年,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总数为196个,平均每年3.6个,最多的年份有7个(1961、1967和1993年),最少的年份有1个(1969和2005年)。登陆台风个数呈弱的减少趋势,但不显著,年代际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为偏多时段,年均登陆台风4.0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7年为偏少时段,年均登陆台风2.5个;2008~2014年又进入偏多时段,年均登陆台风3.8个(图26)。以台风登陆时的中心平均风力等级表示其强度,结果显示登陆广东台风的强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图27)。
图27 1961~2014年登陆广东台风的中心平均风力等级
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3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
16
生成,生成个数较常年(25.5)偏少2.5个。全年共有4个热带气旋(热带风暴“海贝思”、超强台风“威马逊”、台风“海鸥”、1个热带低压)登陆我省,接近常年登陆数。2014年第7号台风“海贝思”(热带风暴级)于6月15日在汕头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23米/秒(9级),中心最低气压986百帕,成为今年第一个登陆我省(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多年平均偏早12天;7月18日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在海南文昌登陆,之后在徐闻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6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10百帕,这两个代表台风强度的指标,均超过广东有台风记录以来的极值;9月16日,第15号台风“海鸥”(台风级)在海南文昌登陆,之后在徐闻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 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60百帕。此外还有一个在南海中部生成并发展的热带低压于9月8日在湛江沿海地区登陆。
(二)暴雨
1. 暴雨日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暴雨(日降雨量≥50毫米)日数呈弱的上升趋势。暴雨日数最多的年份是2001年,达10.6天,比常年值偏多3.1天,最少的年份是1963年,只有3.9天,比常年值偏少3.6天。2014年全省平均暴雨日数为6.3天,较常年值偏少1.2天(图28)。
图28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暴雨日数距平变化(天)
2014年我省暴雨主要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前汛期暴雨多”。全省共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0.0毫米)546站日,比常年(642站日)偏少15%。暴雨时空分布不均,中部多东西部少,前汛期多后汛期少。有29个市(县)年暴雨日数在8天以上,主要位于珠三角、东南沿海、清远和雷州半岛,海丰全年暴雨日数15天,为全省最多;前汛期暴雨378站日,比常年同期(310站日)偏多23%,为2009年以来同期最多,5月份有22天出现暴雨。后汛期暴雨155站日,比常年同期(257站日)偏少39.7%。前汛期暴雨日数占全年的69.2%,后汛期仅占28.1%,前汛期比后汛期多出2.5倍。汛期各地最大日雨量在37.9毫米(和平)~288.7毫米(从化)之间。汛期广东共出现了1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有8次出现在前汛期,其中5月降水异常频繁,出现3次大暴雨过程,对我省造成严重影响。 2. 最大日降水量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最大日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8.2毫米,但上升趋势不显著。最大日降水量的最高值出现在1982年,为640.6毫米(清远,1982年5月12日),最低值出现在1989年,为252.9毫米(茂名,1989年6月1日)(图29)。2014年最大日雨量为288.7毫米(从化,2014年5月23日)。
图29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最大日降水量变化(毫米)
18
1961~2014年,我省开汛日期略有提前,历年开汛最早的是1983年,为3月1日,最迟的是1963年,为6月3日(图30)。2014年3月28~30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并伴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大部分县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其中东莞264.8毫米最大。这一场暴雨过程就导致我省在3月30日开汛,较常年平均(4月6日)偏早7天。 4. 龙舟水
1961~2014年,广东省“龙舟水”(5月21日~6月20日)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图31)。20世纪60年代年际变化大,70年代-80年代年际变化减小,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龙舟水”降水以偏少为主,2005年~2008年连续4年偏多,但2011年以来均偏少。“龙舟水”降水最多的年份为2008年(625.6毫米),最少的年份为2004年(132.0毫米)。
图31 1961~2014年广东省“龙舟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
2014年“龙舟水”期间,全省平均降水量285.7毫米,较常年偏少10%,总体偏轻,但潮州、南澳、英德、饶平偏多8成~1倍。“龙舟水”期间,出现两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5月21日~23日、6月3日~7日),其中5月21~23日的暴雨过程最强,灾害损失最大。
(三)高温
1. 高温日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2.8天,1998年以来高温日数增加更快,其中有11年的高温日数大于20天。2014年全省平均年高温日数31.5天,较常年(17.5天)偏多14天,全省有30个市(县)年高温日数破或平历史最多纪录(图32)。中部和北部有46个市(县)高温日数在30天以上,其中韶关、梅州、云浮以及清远的高温日数超过50天,大埔高温日数达72天,为全省最多。与常年相比,除连南、信宜和南部沿海局地高温日数偏少1~8天外,其余大部偏多5~30天,其中,广东东部和珠三角部分偏多30~45天。
20
图32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高温日数变化(天)
2. 热夜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热夜数(日最低气温≥28℃的日数)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63天。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加尤为明显,1998年高达7.7天(图33)。但2010年以来热夜数有所减少,2014年全省平均热夜数为4.5天,较常年偏多2.6天。
9 8 7 6
日数(天)
5
4 3 2 1 0 年份
图33 1961~2014年广东省年热夜数变化(天)
3. 平均最高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年平均最高气温27.3℃,较常年值偏高0.9℃,最小值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最高气温25.1℃,较常年值偏低1.3℃(图34)。2014年全省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6.8℃,较常年值偏高0.4℃。
图34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4. 极端最高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高气温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以年代际波动变化为主,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以偏高为主,70年代和90年代以偏低为主,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高,2010年以来较常年偏低。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年极端最高气温41.6℃(连州,2003年7月23日),较常年值偏高2.4℃,最小值出现在1975年,年极端最高气温37.2℃(仁化,1975年7月12日;大埔,1975年7月27日、28日,),较常年值偏低2.0℃(图35)。2014年全省极端最高温度为39.6℃(曲江,2014年7月23日),较常年值偏高0.4℃。
42 41
极端最高气温(℃)
40 39
38
37 36 35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年份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图35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
22
(四)低温
1. 低温日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低温日数(日最低气温≤5℃的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3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低温日数减少更加明显(图36)。2014年全省平均低温日数为14.9天,较常年值偏多5.2天。
25
20
低温日数(天)
15
10 5 0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年份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图36 1961~2014年广东省年低温日数变化(天)
2. 平均最低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低于常年值,以后基本高于常年值,最小值出现在1971年,较常年值偏低1.2℃,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较常年值偏高0.9℃(图37)。2014年广东全省平均最低气温为19.0℃,较常年值偏高0.3℃。
图37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低气温距平变化(℃)
3. 极端最低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3℃,20世纪80年代以前极端最低气温较低,8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明显,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年极端最低气温0.8℃(南雄,1998年1月20日),较常年值偏高3.5℃,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极端最低气温-6.0℃(连山,1999年12月23日),较常年值偏低3.3℃(图38)。201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8℃(仁化,2014年1月22日),较常年值偏低1.1℃。
图38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
24
(五)干旱
1961~2014年,广东省气象干旱日数年际波动较大,但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图39)。1963年全省平均气象干旱日数161.3天,为干旱最严重年份,1975年气象干旱日数最少,仅13天。2014年全省平均气象干旱日数71天,较常年值偏少14.6天。
图39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气象干旱日数变化(天)
(六)灾害影响
1994~2014年广东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农业受灾面积、死亡人口等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图40~42),直接经济损失呈弱的增加趋势(图43),近十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204.9亿元,较上个十年的平均值增加了110.1亿元,但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 比例却呈明显减少趋势(图44)。
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较为严重,据省民政厅资料统计,2014年各种气象灾害共造成全省744.9万人受灾,54人死亡,3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84.4万公顷,倒塌房屋3.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6.97亿元,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低于2013年,尤其是台风灾害零死亡。2014年因灾死亡人数为1994年以来第二少(2011年最少,为36人),但直接经济损失却为1994年以来第三高(前两位分别为2013年的489.4亿元和2008年的421.6亿元)。
图40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受灾人口变化(万人次)
图41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变化(万公顷)
26
图42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变化(人)
图43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变化(亿元)
图44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 比例变化(%)
五、 区域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子
(一)季风
南海夏季风是东亚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来临和中国雨季的开始,它的强弱不仅会对亚洲季风系统,而且会对北半球的环流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1.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有弱的提前趋势(图45)。南海夏季
风爆发最早的是2009年,为4月20日,最迟的是1991年,为6月8日。2014
图45 1961~
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距平变化(天)
图46 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强度距平变化(米/秒)
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呈弱的降低趋势(图46)。1972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最强,强度为7.0米/秒,较常年值偏强2.1米/秒;2010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最弱,强度为2.5米/秒,较常年值偏弱2.4米/秒。2014年南海夏季风强度为5.0米/秒,较常年值偏强0.1米/秒。
(二)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东亚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其活动对广东省的天气
28
和气候有着直接影响。1961~2014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上呈现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和位置西扩的长期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基本处在强度偏强、面积偏大和西伸脊点位置偏西的年代际背景下。2014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度接近常年,西伸脊点位置略偏西(图47)。
图47 1961~2014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距平变化
(图片来源:《中国气候公报(2014年)》)
(三)太阳辐射
1961~2014年,广州、汕头两站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66.9兆焦耳/平方米和57.8兆焦耳/平方米(图48)。汕头站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太阳总辐射偏多,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偏少;广州站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21世纪以来太阳总辐射偏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偏少。2014年广州、汕头两站的太阳总辐射量分别为4651.3兆焦耳/平方米和5380.0兆焦耳/平方米,分别较常年值偏多13.4%和7.9%。
图48 1961~2014年广州、汕头太阳总辐射量变化(兆焦耳/平方米)
30
附录
资料来源和说明
南海沿海海平面变化数据:《中国海平面公报》;http://www.psmsl.org/
南海年平均海表温度距平:HadISST1 (Hadley Centre Sea-ice and Sea-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Set Version 1);
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1995年卷~2014年卷);部分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气象数据:源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气象要素日值统计时段为20~20时。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及强度指数:数据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季风与气候预测研究室提供。
名词解释
常年值:指各气象要素观测值在1981~2010年的基准期内的平均值。 灰霾日:日平均能见度小于10 km,且日平均相对湿度小于等于90%。 南海区域:指位于105ºE ~120ºE ,5ºN ~20ºN 范围内的南海海域。
常年平均海平面:《中国海平面公报》依据全球海平面监测系统(GLOSS )的约定,将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当南海地区850hPa 平均纬向风速大于零,且南海地区偏西风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部。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并持续5天以上,并且其后连续中断(南海地区平均纬向风小于零)天数不大于前期西南季风出现天数的3倍,则将满足条件的第1天定为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
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采用南海区域6~8月份月平均850hPa 在西南风方向上的平均风速作为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逐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根据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计算。
气象干旱:根据单站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 (Daily drought Index)计算,该指数定义为:DIi = SAPI i + Mi 。其中,SAPI i 是第i 日前期降水指数的标准化变量,Mi 为第i 日常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
显著线性变化趋势:对数据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其线性关系能够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则认为该数据序列存在显著线性变化趋势。
目 录
序..................................................................................................................................... i 摘 要.......................................................................................................................... i i 一、 大气 ....................................................................................................................... 1
(一)地面要素............................................................................................................ 1
1. 气温................................................................................................................... 1
2. 降水................................................................................................................... 4
3. 相对湿度........................................................................................................... 7
4. 风速................................................................................................................... 7
5. 日照................................................................................................................... 8
6. 云量................................................................................................................... 9
(二)天气现象............................................................................................................ 9
1. 灰霾................................................................................................................... 9
2. 雾..................................................................................................................... 10
3. 大风................................................................................................................. 10
(三)积温.................................................................................................................. 11 二、 海洋 ..................................................................................................................... 12
(一)海表温度.......................................................................................................... 12
(二)海平面.............................................................................................................. 12 三、 陆面 ..................................................................................................................... 13
(一)地表温度.......................................................................................................... 13
(二)物候.................................................................................................................. 13
(三)地表径流.......................................................................................................... 14 四、 极端事件与灾害 ................................................................................................. 16
(一)台风.................................................................................................................. 16
(二)暴雨.................................................................................................................. 17
1. 暴雨日数......................................................................................................... 17
2. 最大日降水量................................................................................................. 18
3. 开汛日期......................................................................................................... 19
4. 龙舟水............................................................................................................. 19
(三)高温.................................................................................................................. 20
1. 高温日数......................................................................................................... 20
2. 热夜数............................................................................................................. 21
3. 平均最高气温................................................................................................. 21
4. 极端最高气温................................................................................................. 22
(四)低温.................................................................................................................. 23
1. 低温日数......................................................................................................... 23
2. 平均最低气温................................................................................................. 23
3. 极端最低气温................................................................................................. 24
(五)干旱.................................................................................................................. 25
(六)灾害影响.......................................................................................................... 25 五、 区域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子 ............................................................................. 27
(一)季风.................................................................................................................. 27
1.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27
2. 南海夏季风强度............................................................................................. 28
(二)副热带高压...................................................................................................... 28
(三)太阳辐射.......................................................................................................... 29
附录.............................................................................................................................. 31
资料来源和说明.......................................................................................................... 31
名词解释...................................................................................................................... 31
序
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广东依南岭濒南海,又是经济和人口大省,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明显趋多增强,对我省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广东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将面临着更高的气象灾害风险和更脆弱的气候变化影响。
科学把握气候变化新规律,有效降低气候灾害风险,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建设绿色广东、美丽广东、低碳广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重视下,广东省气象局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科学部门作用,不断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预测预估、决策服务、科学研究等能力建设,提供全省气候变化状态的最新监测信息,揭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以满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需求。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气象局连续发布年度《广东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2014年《广东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已编制完成,现予公布。在此,对为此项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诚挚慰问和衷心感谢!
许永锞
广东省气象局局长
二○一五年三月
摘 要 气温显著上升,粤东、珠三角和冬、秋季最为明显,2014年气温偏高。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7℃,其中,粤东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增温速率分别达每10年0.24℃和0.20℃,秋季、冬季的升温速率分别为每10年0.23℃和0.20℃。2014年全省年平均气温22.1℃,较常年值偏高0.2℃,除2月和1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偏低1.4℃和1.6℃外,其余各月与常年同期接近或偏高。
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14年降水偏少,但5月降水明显偏多。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652.5毫米,较常年值偏少7.6%,但时间分布不均,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毫米,较常年值偏少98%,5月降水偏多63%,6月至10月降水持续偏少,11月、12月连续偏多。
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均呈减少趋势,2014年相对湿度、风速接近常年值,日照偏多。1961~2014年,广东省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分别以每10年0.9%、0.06米/秒和40.0小时的速率减少。2014年,全省平均相对湿度77.5%,接近常年值;平均风速2.0米/秒,较常年值偏大0.1米/秒;平均日照时数1836.0小时,较常年值偏多4.7%。
灰霾日数显著增加,雾和大风日数显著减少,2014年灰霾日数接近常年值,雾日数偏少,大风日数偏多。1981~2014年,广东省灰霾日数以每10年10.2天的速率显著增加,但2007年之后有明显减少趋势。雾日数、大风日数分别以每10年0.8天和0.4天的速率显著减少;2014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39.5天,接近常年平均值,为2003年以来最少;雾日数11.1天,较常年值偏少0.9天;大风日数5.1天,较常年值偏多1.3天。
海表和地表温度上升,积温增加,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2014年海表、地表温度、积温均偏高,植物春季物候期推迟。1961~2014年,南海区域海表温度以每10年0.2℃的速率显著上升,全省平均地表温度也呈弱的上升趋势。≥10℃的年活动积温以每10年71.3度·日的速率显著上升。与1983~1996年物候期平均值相比,1997~2014年高要、潮州和中山观测到的木棉开花盛期平均值,高要、佛山和曲江观测到的苦楝开花始期平均值均显著提前。2014年南海区域平均海表温度27.8℃,较常年值偏高0.2℃;全省平均地表温度24.8℃,较常年值偏高0.3℃;≥10℃的年活动积温7297.5度·日,较常年值偏高130.7度·日;多数地区木棉开花盛期和苦楝开花始期均较1983~2013年平均值有所推迟。
南海海平面持续上升,珠江流域径流量微弱减少,2014年南海海平面偏高,珠江流域径流量总体偏多。1980~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35毫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10年上升29毫米)。西江高要站和北江石角站的年径流量总体上均呈微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每10年37.77亿立方米和0.91亿立方米,东江河源站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2014年,南海海平面较常年值偏高104毫米;西江高要站和东江河源站年径流量分别为2266.5亿立方米和174.3亿立方米,分别较常年值偏多105.7亿立方米和21.2亿立方米;北江石角站年径流量分别为402.3亿立方米,较常年值偏少17.6亿立方米。
暴雨日数略有上升,开汛日期略有提前,“龙舟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2014年暴雨日数偏少,开汛日期偏早,“龙舟水”降水量偏少。1961~2014年,全省年暴雨日数和最大日降水量均呈弱的上升趋势。开汛日期略有提前的趋势,“龙舟水”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2014年,2014年全省平均暴雨日数6.3天,较常年值偏少1.2天,开汛日期为3月30日,较常年值偏早7天,“龙舟水”降水量285.7毫米,较常年偏少10%。
高温日数增加,低温日数减少,登陆台风个数略有减少但强度增强,灾害损失加重,2014年高温和低温日数偏多,台风个数接近常年,灾害损失偏重。1961~2014年,广东省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以每10年2.8天的速率显著增加,日最低气温≤5℃的低温日数以每10年1.3天的速率显著减少。登陆广东的台风个数有弱的减少趋势,但登陆台风中心的平均风力有增强的趋势。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呈增加趋势。2014年,全省平均高温日数31.5天,较常年偏多14天,破历史最多纪录;低温日数14.9天,较常年值偏多5.2天;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有4个,接近常年登陆个数,但强度偏强,尤其是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创下登陆广东台风强度的最高纪录。2014年气象灾害造成全省5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36.97亿元。
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因子波动性加大。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略有提前,强度略有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上呈现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和位置西扩的长期趋势。广州、汕头的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别以每10年66.9兆焦耳/平方米和57.8兆焦耳/平方米的速率减少。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为6月5日,较常年推迟21天;强度为5.0米/秒,较常年偏强0.1米/秒;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面积指数均接近常年,西伸脊点位置略偏西;广州、汕头两站的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别为4651.3兆焦耳/平方米和5380.0兆焦耳/平方米,分别较常年值偏多13.4%和7.9%。
一、 大气
(一)地面要素
1. 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7℃,低于全国同期平均升温速率(每10年升高0.28℃),但高于全球近60年平均升温速率(每10年升高0.12℃)。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全省年平均气温以偏低为主,1998年以来平均气温持续偏高,但最近10~15年升温趋缓,总体特征与全球相一致。2014年,全省平均气温22.1℃,较常年(21.9℃)和2013年(21.9℃)均偏高0.2℃(图1)。
图1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相对于常年值,下同)
1961~2014年,广东四个区域1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图2)。粤东地区增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24℃;珠三角地区次之,平均每10年升高0.20℃;粤西和粤北地区升温相对较缓,增温速率分别为0.15℃/10年和0.11℃/10年。
1 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市;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五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九市。
2014年,广东大部地区气温偏高,粤北、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分别较常年偏高0.4℃、0.3℃、0.1℃和0.2℃。与常年相比,除西南部局地偏低0.1~0.7℃外,大部分地区偏高0.1~1.1℃(图3)。乐昌、潮阳、阳山和始兴四个站2014年的年平均气温创下建站以来最高纪录。
图2 1961~2014年广东省四个区域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a )粤北;(b )粤东;(c )粤西;(d )珠三角
图3 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距平分布(℃)
从季节分布看,秋季、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升温速率分别为0.23℃/10年和0.20℃/10年,夏季次之,升温速率为0.13℃/10年,春季最小,升温速率为0.10℃/10年(图4)。但各个季节的升温趋势也存在较大差异,1998
年以来,广东省夏、秋季平均气温总体处在偏多的阶段,且有一定上升趋势,而春季和冬季平均气温波动变化明显。
图4 1961~2014年广东省各季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014年,广东省除冬季平均气温偏低外,其余季节平均气温均偏高(图5):秋季全省平均气温24.4℃,较常年显著偏高1.1℃,平了2005年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9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1.3℃,全省有22个市(县)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夏季全省平均气温28.7℃,较常年显著偏高0.6℃,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其中6月和7月全省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0.9℃和0.8℃,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的市(县)分别为19个和13个;春季全省平均气温21.9℃,较常年偏高0.3℃。2月和1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显著偏低1.4℃和1.6℃。
图5 2014年广东省月平均气温距平(℃)
2. 降水
1961~2014年,广东省平均年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但年际变化明显(图6)。排名前三位的降水高值年分别是1973年(2278.6毫米)、1997年(2254.1毫米)和1983年(2244.6毫米),排名前三位的降水低值年分别是1963年(1179.6毫米)、2004年(1325.9毫米)和1991年(1354.7毫米)。2014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652.5毫米,较常年(1789.3毫米)偏少7.6%,比2013年(2124.5毫米)偏少472毫米。与常年相比,珠三角中北部、清远、汕尾、雷州半岛偏多1~
2.5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1~3成(图7)。
图6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
图7 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
1961~2014年,广东省四个区域年降水量均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但存在年代际波动变化,21世纪初以来,总体均处于降水偏少阶段(图8)。2014年,广东省四个区域年降水量均较常年偏少,粤西地区偏少最多,较常年偏少17.2%,粤北地区次之,较常年偏少9.4%,粤东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分别较常年偏少4.7%和3.2%。
图8 1961~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年降水量距平变化
(a )粤北;(b )粤东;(c )粤西;(d )珠三角
从汛期降水分布看,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的降水量均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2005年以来前汛期降水总体处于偏多阶段,而后汛期降水
则总体处于偏少阶段(图9)。2014年,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838.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1%,后汛期降水仅486毫米,较常年偏少26.7%。
图9 1961~2014年广东省汛期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
(a )前汛期(b )后汛期
2014年,各月降水量分布比较异常(图10),1月、2
月降水偏少,其中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毫米,较常年同期(43.3毫米)显著偏少98%,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3月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月、6月降水偏少;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425.3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63.0%,有6个市(县)达到历史同期最多;6~10月降水持续偏少,其中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2.6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61.7%,有11个市(县)无降水;11月、12月降水连续偏多,其中12月显著偏多65.5%。
图10 2014年广东省月降水距平百分率(%)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每10年3.7天。年降水日数最多的是1975年,达191天,比常年值偏多42天,最少的是
6
2003年,仅有118天,比常年值偏少31天(图11)。2014年,全省年降水日数为142.6天,较常年值(148.6天)偏少6天。
图11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降水日数变化(天)
3. 相对湿度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相对湿度总体上呈显著降低趋势,平均每10年降低0.9%,尤其2002年之后降低较为迅速,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相对湿度为73.2%,较常年值偏低6.5个百分点(图12)。2014年全省平均相对湿度为77.5%,接近常年值。
图12 1961~2014年广东省相对湿度变化(%)
4. 风速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小0.06
米/秒,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风速偏大,80年代以来风速减小显著,2009年之后风速又有所增大。年平均风速最大的是1964年,达2.3米/秒,最小的是1992年,仅1.7米/秒(图13)。2014年平均风速2.0米/秒,接近常年值。
图13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风速变化(米/秒)
5. 日照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40.0小时(图14)。年日照时数最多的是1963年,达2287.4小时,最少的是1997年,仅1527.9小时。2014年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1836.0小时,较常年偏多4.7%。年日照时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沿海大部地区1900~2500小时,西北部和中部局部1360~1700小时,其余地区在1700~1900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清远~佛山一带,惠州~汕尾一带以及梅州北部年日照时数偏少1%~20%左右,其余大部地区均偏多1%~20%。
8
图14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日照时数变化(小时)
6. 云量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总云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图15)。年总云量最多的是2012年,为8.0成,比常年值偏多13%,最少的是1963年,年总云量6.1成,比常年值偏少14%。2014年全省平均总云量为7.2成,接近常年值。
图15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总云量变化(成)
(二)天气现象
1. 灰霾
1981~2014年,广东省年灰霾日数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0.2天,2007年为灰霾日数最多年份,全省平均值为67.3天,2007年之后灰霾日数呈减少趋势,2014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为39.5天,为2003年以来最少年份(图16)。
图16 1981~2014年广东省年灰霾日数变化(天)
2. 雾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雾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8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减少尤为显著。雾日数最多的是1978年,达21.1天,最少的是2011年,只有6.8天。2014年全省平均雾日数为11.1天,比2013年偏多4.1天(图17)。
图17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雾日数变化(天)
3. 大风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大风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4天,但2005年以来有增多的趋势。1964年为大风日数最多年份,全省平均值为7.8天,最少年份为2002年,全省平均仅2.4天。2014年全省平均大风日数为5.1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3天(图18)。
10
图18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大风日数变化(天)
(三)积温
图19 1961~2014年广东省年≥10℃活动积温变化(度•日)
1961~2014年,广东省≥10℃年活动积温呈明显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71.3度•日;1997~2004年,广东处于积温明显偏多的背景下,同全国趋势一致,但2005年后出现波动,部分年份积温偏少。积温最多的是2002年,达7753.8度•日,最少的是1976年,只有6443.9度•日。2014年,全省≥10℃年活动积温7297.5度•日,较常年值偏高130.7度•日(图19)。
二、 海洋
(一)海表温度
1961~2014年,南海区域海表温度呈现显著而稳定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1995年以前,除1966、1983、1987和1988年外,南海区域海表面温度均较常年偏低,之后以偏高为主。海表温度最高的是1998年,达28.3℃,最低的是1971年,只有26.7℃。2014年南海区域平均海表温度为27.8℃,较常年偏高0.2℃(图20)。
图20 1961~2014年南海区域年平均海表温度距平变化(℃)
(二)海平面
1980~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3.5毫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上升速率(每年上升2.9毫米)。20世纪80年代南海沿海海平面以波动变化为主,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明显上升,并持续高于常年平均海平面*,其中2001~2005年南海海平面有一次较明显的下降过程,但没有降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水平,2006年开始,南海海平面又经历一次明显的上升过程,并且突破前期的高值达到136毫米的高位(2012年),比前期高位99毫米偏高37毫米。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平均海平面*
常年平均海平面:《中国海平面公报》依据全球海平面监测系统(GLOSS )的约定,将1975~1993年的
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
12
偏高104毫米,比2013年低9.8毫米(图21),连续两年趋于回落。
图21 1980~2014年南海沿海海平面变化(相对于常年平均海平面)
三、 陆面
(一)地表温度
图22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地表温度距平变化(℃)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地表温度呈弱的上升趋势(图22)。1961~1997年全省年平均地表温度总体以偏低为主,1998~2007年则持续高于常年值。年平均地表温度最高的是2003年,达25.3℃,最低的是1970年,只有23.6℃。2014年全省平均地表温度为24.8℃,较常年值偏高0.3℃。
(二)物候
1983~2014年,广东省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有提前趋势。与1983~1996年
物候期平均值相比,1997~2014年高要、潮州和中山地区木棉开花盛期平均提前14天、6天和6天,高要、佛山和曲江地区苦楝开花始期平均提前16天、11天和9天。2014年,高要、中山和潮洲地区木棉开花盛期分别为3月22日、3月26日和4月4日,较1983~2013年平均值分别推迟了5天、4天和21天;高要和佛山地区苦楝开花始期分别为3月26日和3月24日,较1983~2013年平均值分别推迟了5天和6天,曲江地区苦楝开花始期为4月1日,较1983~2013年平均值提前了4天。
表1 广东省代表站1997年前后木棉开花盛期对比
站点 高要 潮州 中山
1983-1996平均值
3月26日 3月18日 3月25日
1997-2014平均值
3月12日 3月12日 3月19日
两阶段差值
-14 -6 -6
注:“+”表示物候期推迟,“-”表示物候期提前
表2 广东省代表站1997年前后苦楝开花始期对比
站点 高要 佛山 曲江
1983-1996平均值
4月1日 3月26日 4月10日
1997-2014平均值
3月16日 3月15日 4月1日
两阶段差值
-16 -11 -9
注:“+”表示物候期推迟,“-”表示物候期提前
(三)地表径流
1961~2014年,广东省主要江河年地表径流量总体上呈微弱减少趋势。西江、和北江主要控制站年地表径流量分别以每10年37.77亿立方米和0.91亿立方米的速率微弱减少,东江主要控制站年地表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图23~25)。2014年,西江高要站、北江石角站和东江河源站的年地表径流量分别为2266.5亿立方米、402.3亿立方米和174.3亿立方米,较常年值分别偏多105.7亿立方米、偏少17.6亿立方米、偏多21.2亿立方米。
14
图23 1961~2014年西江高要站年地表径流变化(亿立方米)
图24 1961~2014年北江石角站年地表径流变化(亿立方米)
图25 1961~2014年东江河源站年地表径流变化(亿立方米)
四、 极端事件与灾害
(一)台风
图26 1961~2014年登陆广东台风频次变化
1961~2014年,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总数为196个,平均每年3.6个,最多的年份有7个(1961、1967和1993年),最少的年份有1个(1969和2005年)。登陆台风个数呈弱的减少趋势,但不显著,年代际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为偏多时段,年均登陆台风4.0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7年为偏少时段,年均登陆台风2.5个;2008~2014年又进入偏多时段,年均登陆台风3.8个(图26)。以台风登陆时的中心平均风力等级表示其强度,结果显示登陆广东台风的强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图27)。
图27 1961~2014年登陆广东台风的中心平均风力等级
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3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
16
生成,生成个数较常年(25.5)偏少2.5个。全年共有4个热带气旋(热带风暴“海贝思”、超强台风“威马逊”、台风“海鸥”、1个热带低压)登陆我省,接近常年登陆数。2014年第7号台风“海贝思”(热带风暴级)于6月15日在汕头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23米/秒(9级),中心最低气压986百帕,成为今年第一个登陆我省(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多年平均偏早12天;7月18日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在海南文昌登陆,之后在徐闻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6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10百帕,这两个代表台风强度的指标,均超过广东有台风记录以来的极值;9月16日,第15号台风“海鸥”(台风级)在海南文昌登陆,之后在徐闻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 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60百帕。此外还有一个在南海中部生成并发展的热带低压于9月8日在湛江沿海地区登陆。
(二)暴雨
1. 暴雨日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暴雨(日降雨量≥50毫米)日数呈弱的上升趋势。暴雨日数最多的年份是2001年,达10.6天,比常年值偏多3.1天,最少的年份是1963年,只有3.9天,比常年值偏少3.6天。2014年全省平均暴雨日数为6.3天,较常年值偏少1.2天(图28)。
图28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暴雨日数距平变化(天)
2014年我省暴雨主要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前汛期暴雨多”。全省共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0.0毫米)546站日,比常年(642站日)偏少15%。暴雨时空分布不均,中部多东西部少,前汛期多后汛期少。有29个市(县)年暴雨日数在8天以上,主要位于珠三角、东南沿海、清远和雷州半岛,海丰全年暴雨日数15天,为全省最多;前汛期暴雨378站日,比常年同期(310站日)偏多23%,为2009年以来同期最多,5月份有22天出现暴雨。后汛期暴雨155站日,比常年同期(257站日)偏少39.7%。前汛期暴雨日数占全年的69.2%,后汛期仅占28.1%,前汛期比后汛期多出2.5倍。汛期各地最大日雨量在37.9毫米(和平)~288.7毫米(从化)之间。汛期广东共出现了1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有8次出现在前汛期,其中5月降水异常频繁,出现3次大暴雨过程,对我省造成严重影响。 2. 最大日降水量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最大日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8.2毫米,但上升趋势不显著。最大日降水量的最高值出现在1982年,为640.6毫米(清远,1982年5月12日),最低值出现在1989年,为252.9毫米(茂名,1989年6月1日)(图29)。2014年最大日雨量为288.7毫米(从化,2014年5月23日)。
图29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最大日降水量变化(毫米)
18
1961~2014年,我省开汛日期略有提前,历年开汛最早的是1983年,为3月1日,最迟的是1963年,为6月3日(图30)。2014年3月28~30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并伴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大部分县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其中东莞264.8毫米最大。这一场暴雨过程就导致我省在3月30日开汛,较常年平均(4月6日)偏早7天。 4. 龙舟水
1961~2014年,广东省“龙舟水”(5月21日~6月20日)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图31)。20世纪60年代年际变化大,70年代-80年代年际变化减小,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龙舟水”降水以偏少为主,2005年~2008年连续4年偏多,但2011年以来均偏少。“龙舟水”降水最多的年份为2008年(625.6毫米),最少的年份为2004年(132.0毫米)。
图31 1961~2014年广东省“龙舟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
2014年“龙舟水”期间,全省平均降水量285.7毫米,较常年偏少10%,总体偏轻,但潮州、南澳、英德、饶平偏多8成~1倍。“龙舟水”期间,出现两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5月21日~23日、6月3日~7日),其中5月21~23日的暴雨过程最强,灾害损失最大。
(三)高温
1. 高温日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2.8天,1998年以来高温日数增加更快,其中有11年的高温日数大于20天。2014年全省平均年高温日数31.5天,较常年(17.5天)偏多14天,全省有30个市(县)年高温日数破或平历史最多纪录(图32)。中部和北部有46个市(县)高温日数在30天以上,其中韶关、梅州、云浮以及清远的高温日数超过50天,大埔高温日数达72天,为全省最多。与常年相比,除连南、信宜和南部沿海局地高温日数偏少1~8天外,其余大部偏多5~30天,其中,广东东部和珠三角部分偏多30~45天。
20
图32 1961~2014年广东省年高温日数变化(天)
2. 热夜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热夜数(日最低气温≥28℃的日数)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63天。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加尤为明显,1998年高达7.7天(图33)。但2010年以来热夜数有所减少,2014年全省平均热夜数为4.5天,较常年偏多2.6天。
9 8 7 6
日数(天)
5
4 3 2 1 0 年份
图33 1961~2014年广东省年热夜数变化(天)
3. 平均最高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年平均最高气温27.3℃,较常年值偏高0.9℃,最小值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最高气温25.1℃,较常年值偏低1.3℃(图34)。2014年全省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6.8℃,较常年值偏高0.4℃。
图34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4. 极端最高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高气温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以年代际波动变化为主,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以偏高为主,70年代和90年代以偏低为主,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高,2010年以来较常年偏低。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年极端最高气温41.6℃(连州,2003年7月23日),较常年值偏高2.4℃,最小值出现在1975年,年极端最高气温37.2℃(仁化,1975年7月12日;大埔,1975年7月27日、28日,),较常年值偏低2.0℃(图35)。2014年全省极端最高温度为39.6℃(曲江,2014年7月23日),较常年值偏高0.4℃。
42 41
极端最高气温(℃)
40 39
38
37 36 35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年份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图35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
22
(四)低温
1. 低温日数
1961~2014年,广东省年低温日数(日最低气温≤5℃的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3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低温日数减少更加明显(图36)。2014年全省平均低温日数为14.9天,较常年值偏多5.2天。
25
20
低温日数(天)
15
10 5 0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年份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图36 1961~2014年广东省年低温日数变化(天)
2. 平均最低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低于常年值,以后基本高于常年值,最小值出现在1971年,较常年值偏低1.2℃,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较常年值偏高0.9℃(图37)。2014年广东全省平均最低气温为19.0℃,较常年值偏高0.3℃。
图37 1961~2014年广东省年平均最低气温距平变化(℃)
3. 极端最低气温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3℃,20世纪80年代以前极端最低气温较低,8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明显,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年极端最低气温0.8℃(南雄,1998年1月20日),较常年值偏高3.5℃,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极端最低气温-6.0℃(连山,1999年12月23日),较常年值偏低3.3℃(图38)。201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8℃(仁化,2014年1月22日),较常年值偏低1.1℃。
图38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
24
(五)干旱
1961~2014年,广东省气象干旱日数年际波动较大,但无显著线性变化趋势(图39)。1963年全省平均气象干旱日数161.3天,为干旱最严重年份,1975年气象干旱日数最少,仅13天。2014年全省平均气象干旱日数71天,较常年值偏少14.6天。
图39 1961~2014年广东省年气象干旱日数变化(天)
(六)灾害影响
1994~2014年广东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农业受灾面积、死亡人口等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图40~42),直接经济损失呈弱的增加趋势(图43),近十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204.9亿元,较上个十年的平均值增加了110.1亿元,但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 比例却呈明显减少趋势(图44)。
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较为严重,据省民政厅资料统计,2014年各种气象灾害共造成全省744.9万人受灾,54人死亡,3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84.4万公顷,倒塌房屋3.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6.97亿元,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低于2013年,尤其是台风灾害零死亡。2014年因灾死亡人数为1994年以来第二少(2011年最少,为36人),但直接经济损失却为1994年以来第三高(前两位分别为2013年的489.4亿元和2008年的421.6亿元)。
图40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受灾人口变化(万人次)
图41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变化(万公顷)
26
图42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变化(人)
图43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变化(亿元)
图44 1994~2014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 比例变化(%)
五、 区域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子
(一)季风
南海夏季风是东亚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来临和中国雨季的开始,它的强弱不仅会对亚洲季风系统,而且会对北半球的环流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1.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有弱的提前趋势(图45)。南海夏季
风爆发最早的是2009年,为4月20日,最迟的是1991年,为6月8日。2014
图45 1961~
201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距平变化(天)
图46 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强度距平变化(米/秒)
1961~2014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呈弱的降低趋势(图46)。1972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最强,强度为7.0米/秒,较常年值偏强2.1米/秒;2010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最弱,强度为2.5米/秒,较常年值偏弱2.4米/秒。2014年南海夏季风强度为5.0米/秒,较常年值偏强0.1米/秒。
(二)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东亚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其活动对广东省的天气
28
和气候有着直接影响。1961~2014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上呈现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和位置西扩的长期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基本处在强度偏强、面积偏大和西伸脊点位置偏西的年代际背景下。2014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度接近常年,西伸脊点位置略偏西(图47)。
图47 1961~2014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距平变化
(图片来源:《中国气候公报(2014年)》)
(三)太阳辐射
1961~2014年,广州、汕头两站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66.9兆焦耳/平方米和57.8兆焦耳/平方米(图48)。汕头站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太阳总辐射偏多,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偏少;广州站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21世纪以来太阳总辐射偏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偏少。2014年广州、汕头两站的太阳总辐射量分别为4651.3兆焦耳/平方米和5380.0兆焦耳/平方米,分别较常年值偏多13.4%和7.9%。
图48 1961~2014年广州、汕头太阳总辐射量变化(兆焦耳/平方米)
30
附录
资料来源和说明
南海沿海海平面变化数据:《中国海平面公报》;http://www.psmsl.org/
南海年平均海表温度距平:HadISST1 (Hadley Centre Sea-ice and Sea-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Set Version 1);
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1995年卷~2014年卷);部分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气象数据:源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气象要素日值统计时段为20~20时。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及强度指数:数据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季风与气候预测研究室提供。
名词解释
常年值:指各气象要素观测值在1981~2010年的基准期内的平均值。 灰霾日:日平均能见度小于10 km,且日平均相对湿度小于等于90%。 南海区域:指位于105ºE ~120ºE ,5ºN ~20ºN 范围内的南海海域。
常年平均海平面:《中国海平面公报》依据全球海平面监测系统(GLOSS )的约定,将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当南海地区850hPa 平均纬向风速大于零,且南海地区偏西风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部。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并持续5天以上,并且其后连续中断(南海地区平均纬向风小于零)天数不大于前期西南季风出现天数的3倍,则将满足条件的第1天定为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
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采用南海区域6~8月份月平均850hPa 在西南风方向上的平均风速作为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逐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根据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计算。
气象干旱:根据单站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 (Daily drought Index)计算,该指数定义为:DIi = SAPI i + Mi 。其中,SAPI i 是第i 日前期降水指数的标准化变量,Mi 为第i 日常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
显著线性变化趋势:对数据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其线性关系能够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则认为该数据序列存在显著线性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