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判断题

1.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条件下,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应在AP>MP>0的阶段。

2.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条件下,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应在MP>AP的第一阶段。

3.生产理论中的短期是指未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4.AP曲线与MP曲线交于MP曲线的最高点。

5.能提供相同效用的不同商品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即为等产量曲线。

6.等产量曲线表示的是用同样数量劳动和资本生产不同的产量。

7.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肯定是下降的。

8.边际产量递减,平均产量也递减。

9.在生产的第Ⅱ阶段,AP是递减的。

1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MP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11.在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中,只要平均产量是上升的,就应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12.在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中,企业处在合理投入区域时,MC必然递减。

13.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若劳动的使用量增加10%,资本的使用量不变,则产出增加10%。

二、单选题

1.若横轴代表劳动,纵轴表示资本,且劳动的价格为w,资本的价格为r,则等成本线的斜率为( )。

A.w/r B.r/w C.-w/r D.-r/w

2.一企业采用最低成本进行生产,若资本的边际产量为5,单位资本的价格为20元,单位劳动的价格为8元,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

A.1 B.2 C.3 D.4

3.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能够减少4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

MPK1MPK

MPLA.MRTSLK=2,且

1MPLMPK

MPL=2 B.MRTSLK=2,且11=2; MPKMPLC.MRTSLK=2,且=2 D.MRTSLK=2,且=2。

4.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20%的劳动使用量,但保持资本量不变,则产出将( )。

A.增加20% B.减少20% C.增加大于20% D.增加小于20%。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B.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报酬规律造成的;

D.边际报酬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6.如果等成本曲线在左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相交,那么要素生产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 水平( )。

A.应增加成本支出 B.不能增加成本支出

C.应减少成本支出 D.不能减少成本支出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

A.产量提高了 B.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的价格按同比例提高了

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8.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三、多选题

1.理性的生产者选择的生产区域应是( )。

A.MP>AP阶段 B.MP下降阶段

C.AP>MP>0阶段 D.MP与AP相交之点起至MP与横轴交点止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

B.只要MP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MP曲线必定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D.只要MP减少,AP 也一定减少

3.最优点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 )。

A.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相切 B.MRTSLk=w/r

C.-dk/dL=w/r D.MPL/MPk=w/r

4.当平均产量为正且递减时,边际产量可以是( )。

A.递减且为正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上述任何一种情况

5.关于等产量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代表相同的产量

B.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C.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D.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 )。

A.技术进步 B.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C.只有在可变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开始递减

D.只有部分投入是可变的,而且单位可变投入的效率必须相同

7.扩展线可以被描述为( )。

A.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和产量发生变动时厂商选择的最优生产方式

B.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的生产方式

w

C.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有满足MRTSLK=r的等产量曲线上的点的轨迹

MPLMPK

D.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有满足w

8.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条件是( )。 =r的等产量曲线上的点的轨迹

A.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相切的切点

B.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不相等

C.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D.花费在最后的X要素上的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产量和花费在最后的Y要素上的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产量相等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及原因。

2.规模报酬递减与边际报酬递减的区别。

3.试述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4.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及成因。

五、计算题

1. 已知某企业的单一可变投入(X)与产出(Q)的关系如下:

Q=1000X+1000X2-2X3

当X分别为200、300、400单位时,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各为多少?它们分别属于那一个生产阶段?该函数的三个生产阶段分界点的产出量分别为多少?

六、作图题

作图分析厂商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运用生产的三阶段理论,说明我国实行减人增效改革的意义。

七、论述题

1.如何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试用该规律简要说明我国企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理智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即在生产规模不变时,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国有企业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减员,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国有企业意义较大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判断题

1.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条件下,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应在AP>MP>0的阶段。

2.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条件下,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应在MP>AP的第一阶段。

3.生产理论中的短期是指未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4.AP曲线与MP曲线交于MP曲线的最高点。

5.能提供相同效用的不同商品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即为等产量曲线。

6.等产量曲线表示的是用同样数量劳动和资本生产不同的产量。

7.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肯定是下降的。

8.边际产量递减,平均产量也递减。

9.在生产的第Ⅱ阶段,AP是递减的。

1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MP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11.在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中,只要平均产量是上升的,就应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12.在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中,企业处在合理投入区域时,MC必然递减。

13.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若劳动的使用量增加10%,资本的使用量不变,则产出增加10%。

二、单选题

1.若横轴代表劳动,纵轴表示资本,且劳动的价格为w,资本的价格为r,则等成本线的斜率为( )。

A.w/r B.r/w C.-w/r D.-r/w

2.一企业采用最低成本进行生产,若资本的边际产量为5,单位资本的价格为20元,单位劳动的价格为8元,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

A.1 B.2 C.3 D.4

3.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能够减少4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

MPK1MPK

MPLA.MRTSLK=2,且

1MPLMPK

MPL=2 B.MRTSLK=2,且11=2; MPKMPLC.MRTSLK=2,且=2 D.MRTSLK=2,且=2。

4.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20%的劳动使用量,但保持资本量不变,则产出将( )。

A.增加20% B.减少20% C.增加大于20% D.增加小于20%。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B.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报酬规律造成的;

D.边际报酬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6.如果等成本曲线在左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相交,那么要素生产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 水平( )。

A.应增加成本支出 B.不能增加成本支出

C.应减少成本支出 D.不能减少成本支出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

A.产量提高了 B.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的价格按同比例提高了

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8.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三、多选题

1.理性的生产者选择的生产区域应是( )。

A.MP>AP阶段 B.MP下降阶段

C.AP>MP>0阶段 D.MP与AP相交之点起至MP与横轴交点止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

B.只要MP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MP曲线必定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D.只要MP减少,AP 也一定减少

3.最优点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 )。

A.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相切 B.MRTSLk=w/r

C.-dk/dL=w/r D.MPL/MPk=w/r

4.当平均产量为正且递减时,边际产量可以是( )。

A.递减且为正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上述任何一种情况

5.关于等产量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代表相同的产量

B.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C.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D.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 )。

A.技术进步 B.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C.只有在可变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开始递减

D.只有部分投入是可变的,而且单位可变投入的效率必须相同

7.扩展线可以被描述为( )。

A.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和产量发生变动时厂商选择的最优生产方式

B.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的生产方式

w

C.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有满足MRTSLK=r的等产量曲线上的点的轨迹

MPLMPK

D.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有满足w

8.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条件是( )。 =r的等产量曲线上的点的轨迹

A.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相切的切点

B.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不相等

C.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D.花费在最后的X要素上的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产量和花费在最后的Y要素上的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产量相等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及原因。

2.规模报酬递减与边际报酬递减的区别。

3.试述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4.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及成因。

五、计算题

1. 已知某企业的单一可变投入(X)与产出(Q)的关系如下:

Q=1000X+1000X2-2X3

当X分别为200、300、400单位时,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各为多少?它们分别属于那一个生产阶段?该函数的三个生产阶段分界点的产出量分别为多少?

六、作图题

作图分析厂商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运用生产的三阶段理论,说明我国实行减人增效改革的意义。

七、论述题

1.如何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试用该规律简要说明我国企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理智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即在生产规模不变时,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国有企业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减员,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国有企业意义较大


相关文章

  •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答案
  •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从本章开始转入对生产理论的讨论,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市场的供给.在生产理论中所要研究的经济行为主体是生产者,也称为厂商或企业,它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经济目标而独立做出统一经济决策的经济单位.在西方经济学中,不论厂商的 ...查看


  •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 自己收藏的 觉得很有用 故上传到百度 与大家一起分享!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财经类各专业(开放教育专科)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 在 ...查看


  •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1
  •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与任务]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较多,难度较大, ...查看


  • 教学大纲与日历
  •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2001年10月23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的制定依据 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财经各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管理人才.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 ...查看


  •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
  •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按经济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能力和综合 ...查看


  • 微观经济学教案 1
  • 微观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学院各专业及其它管理类专业 规定学时:72学时,4学分 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 任课教师:微观经济学课程组 微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个量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考 ...查看


  • 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材
  • 电子教材 第一章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营销 第二节 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及基本内容 第四节 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结构提示 学习目标  明确从企业角度定义的市场概念,掌握市场营 ...查看


  • 经济学基础期末论文
  • 经济学基础期末论文 苏世东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吸收,我对经济学基础有所收益.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课一般分析方法对于我来说,从懵懵懂懂到开始有些头绪.经济学基础一开始就论述经济学的由来,基本问题以及定义,然后就是对经济学的剖析--研究工 ...查看


  • 2016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会计学)
  • 临沂大学物流学院会计专业 <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WL130203 课程总学时:48 周学时数:3 学分:3 适用对象(本科/专科):本科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 :专业心修课 先修课程(填写2-3门):微观经济学,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