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的生平

施谋智。作词章,堂》三种。而奠定他

风韵美,士林中等在当时文坛乃至整部

辈伏低。新杂剧,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旧传奇,《西厢的,是《西厢记》。

记》天下夺魁。”明朱权《太和正音

可见王实甫出入市谱》评论说:“王实

井,与艺人保持着甫之词,如花间美

密切的联系,又是人。铺叙委婉,深得

当时著名的才子,骚人之趣,极有佳

其才华、风韵为世句,如玉环之出浴华

王 人所推崇。 清,绿珠之采莲洛实甫名德 浦。”所形容的,主

信,大都人,与关汉要是《西厢记》的风卿同时而略晚,大约王 实甫一共格。 生活于元代前期即公创作了十四部杂剧,

元十三世纪下半叶。现存《西

元明之际的戏曲家贾厢记》、

仲明在追吊他的【凌《吕蒙正

波仙】曲中写道: 风雪破窑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记》、

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四大王

剑戟,翠 红乡雄纠纠歌舞丽春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厢记》故事,来源于唐元稹传奇《莺莺传》。在这部作品

中,张生曾经热恋莺莺,而作者的

文笔也委婉动人,颇有情致。但故

事的结局是张生为追求功名,终于

抛弃恋人,并且称之为“不妖其

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而自

己却博得了一个“善补过者”的名

声。这一结局,为有识者所不满,

正如鲁迅所批评:“篇末文过饰

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

略》)。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

《莺莺传》的题材进行了再创造,

《莺莺传》的故事在文人士大将原作的“始乱终弃”改变为张夫和民间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多生、莺莺始终真心相爱,最后更以种文艺样式的作品。北宋词人秦相偕出走,来争取美满团圆。这就观、毛滂都曾用“调笑转踏”的形赋予这一对年轻人以美好的品格,式写过莺莺的故事。赵令畤采用民而整部作品也显示出一种健康的情间鼓子词的形式,写过【商调•蝶恋调。作品明确提出“从今至古,自花】《会真记》,虽然基本上仍是是佳人,合配才子”,以反对从封敷演《莺莺传》故事,但篇末已经建家族利益出发的门当户对的婚表现出同情莺莺的倾向。 姻,在思想上有积极意义。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王实甫满

腔热情地歌颂青年男女冲破礼教樊篱、追求美满婚姻的行

为,在《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

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基调。这成为《西厢记》

2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三)《西厢记》的戏剧结构

3

王实甫的《西厢记》 段告白所隐个吉日良辰,依着姑

藏的话语夫的言语,依旧入来

是:崔家是做女婿”。莺莺与张

以书礼传家生的事实婚姻又一次

的名门望遭到了破坏。而郑恒

族,与当朝也大言不惭地说:

尚书联姻,“我祖代是相国之

是保护家族门,倒不如你个白

利益、恪守衣、饿夫、穷士!做

门第婚姻的官的则是做官。”幸

第二,贯穿行为;莺莺与张生一好白马将军及时赶全剧的戏剧冲突 见倾心的恋情自其发到,戳穿郑恒谎言,

《西厢记》贯穿生的那一刻起,就处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全剧的戏剧冲突,是在与礼教信条、门第美好姻缘,全剧最终崔莺莺、张生由一见婚姻观念无法调和的在大团圆的喜庆气氛钟情的爱恋发展而来对立位置上。这可以中落下了帷幕。 的自主婚姻理想与门说是全剧戏剧冲突的如上所述,《西第婚姻观念的矛盾。一条引线。 厢记》围绕崔、张追第一本《张君瑞闹道这一矛盾一直延求爱情和自主婚姻的场》是全剧的序幕。续到张生考取状元之曲折过程所展开的新在楔子中率先出场的后。郑恒果然乘虚而旧观念、性格与心理老夫人的一段自白,入了。他无中生有说意志的错综复杂而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饶有喜剧意味的冲是其夫主“前朝相婿。为维护相府的家突,环环相扣,波澜国”不幸病故,家道声,老夫人公然置迭起。

中落;二是爱女莺莺“一女不嫁二夫”的

已由老相国作主许配礼教信条于不顾,决

郑尚计甩掉“不中抬举”

之子郑恒。这的张生,要郑恒“拣

4

王实甫的《西厢记》

5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主动地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

一个方面。莺莺性格还有令人捉摸不透

的一面,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一者由于

老夫人平时的严格管束,莺莺不得不有

所顾忌,或者说莺莺思想上有个“情”

与“礼”的矛盾需要克服;二者红娘虽

是老夫人派来服侍莺莺的,但她同时还

负有“行监坐守”的职责,莺莺对红娘

的心事没有摸透,对她的态度没有底;

再加上妙龄少女本来就有的矜持和羞

涩,莺莺的行为难免有些小心翼翼,甚

至会有许多作假之处。这在第三本第二

折(俗称《闹简》)中有充分的表现。

莺莺见了张生的信,内心很高兴,

一连看了好几遍,却偏要装出生气的模

样,责备红娘为什么带来这封信。红娘

说要把信拿给老夫人,她急忙说是逗着玩的。她对红娘软硬兼施,拼命从红娘嘴里套话,自己的心思却一点不想透露给红娘。最后又要红娘去给张生送信,仍然做出一副一本正经的腔调,信的内容却瞒着红娘。通过这些生动的情节,莺莺热情而又矫情、聪明而又机巧的性格特征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莺的唱词: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

知! 6

王实甫的《西厢记》 作者这里选取的碧云、黄花、风声、雁

影,都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寥寥数笔,便

勾勒出一派寥廓秋光,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

意。以下写霜林、红叶,既是进一步渲染深秋

的色彩,又渗透着莺莺的离愁别恨。

莺莺希望长长的柳丝栓住张生的马,又希

望疏朗的树林托住正在落下去的太阳,其目的

就是希望自己和张生分别的时刻来得迟点,更

迟点。这是由深情带来的痴想。因为不愿意分

别,所以张生有意让马儿走得慢一些,莺莺有

意让车儿跟得快一些,一左一右,紧紧相随。

这种细腻的心理活动,正如金圣叹所评:“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

也。”(《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张生临上马,深情地询问莺莺:“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莺莺的回答是: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这支曲子透露出莺莺的一个心愿:希望张生爱得和自己一样深沉,一样专一,不要像当时不少轻薄文人那样,拈花惹草,逢场作戏,甚至金榜题名,便停妻再娶,另攀高枝。这是当时许多女子身上发生过的悲剧,莺莺希望它不要降临到自己身上。

总之,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的纯洁少女形

象。说她纯洁,是因为她的爱不搀杂世俗功利的考虑。

如前所述,她反复强调“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

及第”,这与《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送别张生时所说

的“专听着伊家,好消好息;专等着伊家,宝冠霞帔”

相比,思想境界无疑要高出很多,因而她的形象就更加

显得光彩照人。

7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里的张生,是一位才华出

众风流倜傥的青年书生。他因为进京赶

考,途经山西,顺道先到蒲关,探望故人

白马将军杜确。游普救寺时偶然遇到莺莺,坠入情网,马上决定不往京师应举,并向长老借得僧房居住,名义上是早晚温习经史,实际上是千方百计找机会接近莺莺。就在借僧房的这一天,张生在方丈外等到了红娘,整整衣冠,主动上前攀话:“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

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不等人家发问,忙着自报家门,把自己的籍贯、年龄、婚姻状况介绍得一清二楚,真是憨态可掬。

白马将军解围之后,张生以为有老夫人事先的承诺,自己和莺莺的婚事顷刻成就,不觉满心欢喜。谁知在宴席上老夫人突然变卦,叫莺莺:“近前拜了哥哥者!”这对张生无疑是当头一棒,美好的愿望顿时落了空。他勉强喝了几口闷酒,对老夫人说:“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

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

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

不谐,小生即当告退。”老夫人以相国在日已为莺莺

订婚为由加以推托,又提出“以金帛相酬”,要张生

“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张生马上回答:

“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对老夫人的

荒唐提议,断然予以拒绝。

这两折里,张生的心情有一个大起大落的变化,

从赴宴前的喜气洋洋、迫不及待,到老夫人赖婚后的

始而呆若木鸡,继而据理力争,其憨态令人发笑,其挫折令人同情,其执

着令人钦敬。这正是张生这一形象可爱之处。

8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红娘的形象——

“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

红娘在《西厢记诸宫调》里很绝望,是红娘建议他通过琴声是个次要人物,但在王实甫《西与莺莺沟通情感,很快得到莺莺厢记》里,地位有了明显提升,的回应。可以说,在张生绝望的成为作家满腔热情精心塑造的另时候,每每是红娘的鼓励使他恢一个主要人物。 复了信心,使这个“苗而不秀”

红娘是老夫人派来服侍莺莺的“银样蜡枪头”有了出息。 的,同时还负有“行监坐守”的

红娘在莺莺和张生之间传书职责。但红娘出于善良的本性,递简,完全是出于同情心,她根对莺莺十分关心体贴。第二本第本不要听什么“报答”、“酬一折(俗称《寺警》)中,她问谢”之类的话。第三本第一折莺莺:“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俗称《前候》)中,张生托红无绪;自见了那张生,便觉心事娘送信给莺莺,并许诺“小生久不宁,却是如何?”这一下触及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了莺莺内心的隐秘,承认自己确一听就火了,说: 实是爱上了张生,把自己的心事

有保留地透露给

了红娘,并希望

红娘能在当中做

个穿针引线的

人,这表明两人

的关系靠近了一

步。

老夫人赖婚

之后,张生一度

9

王实甫的《西厢记》 【胜葫芦】哎,你个馋穷酸俫象。 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莺莺和张生幽会的秘密被老夫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人发现之后,红娘遭到拷打,她却大胆地为这一对恋人辩护,一番话

理直气壮,头头是道,抓住信义之道和相国家谱两大要害,攻得老夫

人节节败退,理屈词穷,只得有条件地承认了这一事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分显示出红娘的过人胆识、过人智慧。有评论者说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是很有眼光的。 红娘的形象,是《西厢记》对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赀? 中国文学的一项杰出贡献。“红【幺篇】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娘”后来成为生活中热心人物的代外枝,卖俏倚门儿。我虽是个婆娘名词,数百年来沿用不废,说明这有志气。则说道:“可怜见小子,一典型形象是真正活在广大人民群只身独自!”恁的呵,颠倒有个寻众心里的。 思。

快人快

语,干脆利

落,美好品质

给人留下了十

分深刻的印

10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的生平

施谋智。作词章,堂》三种。而奠定他

风韵美,士林中等在当时文坛乃至整部

辈伏低。新杂剧,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旧传奇,《西厢的,是《西厢记》。

记》天下夺魁。”明朱权《太和正音

可见王实甫出入市谱》评论说:“王实

井,与艺人保持着甫之词,如花间美

密切的联系,又是人。铺叙委婉,深得

当时著名的才子,骚人之趣,极有佳

其才华、风韵为世句,如玉环之出浴华

王 人所推崇。 清,绿珠之采莲洛实甫名德 浦。”所形容的,主

信,大都人,与关汉要是《西厢记》的风卿同时而略晚,大约王 实甫一共格。 生活于元代前期即公创作了十四部杂剧,

元十三世纪下半叶。现存《西

元明之际的戏曲家贾厢记》、

仲明在追吊他的【凌《吕蒙正

波仙】曲中写道: 风雪破窑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记》、

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四大王

剑戟,翠 红乡雄纠纠歌舞丽春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厢记》故事,来源于唐元稹传奇《莺莺传》。在这部作品

中,张生曾经热恋莺莺,而作者的

文笔也委婉动人,颇有情致。但故

事的结局是张生为追求功名,终于

抛弃恋人,并且称之为“不妖其

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而自

己却博得了一个“善补过者”的名

声。这一结局,为有识者所不满,

正如鲁迅所批评:“篇末文过饰

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

略》)。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

《莺莺传》的题材进行了再创造,

《莺莺传》的故事在文人士大将原作的“始乱终弃”改变为张夫和民间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多生、莺莺始终真心相爱,最后更以种文艺样式的作品。北宋词人秦相偕出走,来争取美满团圆。这就观、毛滂都曾用“调笑转踏”的形赋予这一对年轻人以美好的品格,式写过莺莺的故事。赵令畤采用民而整部作品也显示出一种健康的情间鼓子词的形式,写过【商调•蝶恋调。作品明确提出“从今至古,自花】《会真记》,虽然基本上仍是是佳人,合配才子”,以反对从封敷演《莺莺传》故事,但篇末已经建家族利益出发的门当户对的婚表现出同情莺莺的倾向。 姻,在思想上有积极意义。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王实甫满

腔热情地歌颂青年男女冲破礼教樊篱、追求美满婚姻的行

为,在《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

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基调。这成为《西厢记》

2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三)《西厢记》的戏剧结构

3

王实甫的《西厢记》 段告白所隐个吉日良辰,依着姑

藏的话语夫的言语,依旧入来

是:崔家是做女婿”。莺莺与张

以书礼传家生的事实婚姻又一次

的名门望遭到了破坏。而郑恒

族,与当朝也大言不惭地说:

尚书联姻,“我祖代是相国之

是保护家族门,倒不如你个白

利益、恪守衣、饿夫、穷士!做

门第婚姻的官的则是做官。”幸

第二,贯穿行为;莺莺与张生一好白马将军及时赶全剧的戏剧冲突 见倾心的恋情自其发到,戳穿郑恒谎言,

《西厢记》贯穿生的那一刻起,就处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全剧的戏剧冲突,是在与礼教信条、门第美好姻缘,全剧最终崔莺莺、张生由一见婚姻观念无法调和的在大团圆的喜庆气氛钟情的爱恋发展而来对立位置上。这可以中落下了帷幕。 的自主婚姻理想与门说是全剧戏剧冲突的如上所述,《西第婚姻观念的矛盾。一条引线。 厢记》围绕崔、张追第一本《张君瑞闹道这一矛盾一直延求爱情和自主婚姻的场》是全剧的序幕。续到张生考取状元之曲折过程所展开的新在楔子中率先出场的后。郑恒果然乘虚而旧观念、性格与心理老夫人的一段自白,入了。他无中生有说意志的错综复杂而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饶有喜剧意味的冲是其夫主“前朝相婿。为维护相府的家突,环环相扣,波澜国”不幸病故,家道声,老夫人公然置迭起。

中落;二是爱女莺莺“一女不嫁二夫”的

已由老相国作主许配礼教信条于不顾,决

郑尚计甩掉“不中抬举”

之子郑恒。这的张生,要郑恒“拣

4

王实甫的《西厢记》

5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主动地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

一个方面。莺莺性格还有令人捉摸不透

的一面,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一者由于

老夫人平时的严格管束,莺莺不得不有

所顾忌,或者说莺莺思想上有个“情”

与“礼”的矛盾需要克服;二者红娘虽

是老夫人派来服侍莺莺的,但她同时还

负有“行监坐守”的职责,莺莺对红娘

的心事没有摸透,对她的态度没有底;

再加上妙龄少女本来就有的矜持和羞

涩,莺莺的行为难免有些小心翼翼,甚

至会有许多作假之处。这在第三本第二

折(俗称《闹简》)中有充分的表现。

莺莺见了张生的信,内心很高兴,

一连看了好几遍,却偏要装出生气的模

样,责备红娘为什么带来这封信。红娘

说要把信拿给老夫人,她急忙说是逗着玩的。她对红娘软硬兼施,拼命从红娘嘴里套话,自己的心思却一点不想透露给红娘。最后又要红娘去给张生送信,仍然做出一副一本正经的腔调,信的内容却瞒着红娘。通过这些生动的情节,莺莺热情而又矫情、聪明而又机巧的性格特征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莺的唱词: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

知! 6

王实甫的《西厢记》 作者这里选取的碧云、黄花、风声、雁

影,都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寥寥数笔,便

勾勒出一派寥廓秋光,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

意。以下写霜林、红叶,既是进一步渲染深秋

的色彩,又渗透着莺莺的离愁别恨。

莺莺希望长长的柳丝栓住张生的马,又希

望疏朗的树林托住正在落下去的太阳,其目的

就是希望自己和张生分别的时刻来得迟点,更

迟点。这是由深情带来的痴想。因为不愿意分

别,所以张生有意让马儿走得慢一些,莺莺有

意让车儿跟得快一些,一左一右,紧紧相随。

这种细腻的心理活动,正如金圣叹所评:“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

也。”(《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张生临上马,深情地询问莺莺:“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莺莺的回答是: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这支曲子透露出莺莺的一个心愿:希望张生爱得和自己一样深沉,一样专一,不要像当时不少轻薄文人那样,拈花惹草,逢场作戏,甚至金榜题名,便停妻再娶,另攀高枝。这是当时许多女子身上发生过的悲剧,莺莺希望它不要降临到自己身上。

总之,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的纯洁少女形

象。说她纯洁,是因为她的爱不搀杂世俗功利的考虑。

如前所述,她反复强调“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

及第”,这与《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送别张生时所说

的“专听着伊家,好消好息;专等着伊家,宝冠霞帔”

相比,思想境界无疑要高出很多,因而她的形象就更加

显得光彩照人。

7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里的张生,是一位才华出

众风流倜傥的青年书生。他因为进京赶

考,途经山西,顺道先到蒲关,探望故人

白马将军杜确。游普救寺时偶然遇到莺莺,坠入情网,马上决定不往京师应举,并向长老借得僧房居住,名义上是早晚温习经史,实际上是千方百计找机会接近莺莺。就在借僧房的这一天,张生在方丈外等到了红娘,整整衣冠,主动上前攀话:“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

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不等人家发问,忙着自报家门,把自己的籍贯、年龄、婚姻状况介绍得一清二楚,真是憨态可掬。

白马将军解围之后,张生以为有老夫人事先的承诺,自己和莺莺的婚事顷刻成就,不觉满心欢喜。谁知在宴席上老夫人突然变卦,叫莺莺:“近前拜了哥哥者!”这对张生无疑是当头一棒,美好的愿望顿时落了空。他勉强喝了几口闷酒,对老夫人说:“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

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

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

不谐,小生即当告退。”老夫人以相国在日已为莺莺

订婚为由加以推托,又提出“以金帛相酬”,要张生

“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张生马上回答:

“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对老夫人的

荒唐提议,断然予以拒绝。

这两折里,张生的心情有一个大起大落的变化,

从赴宴前的喜气洋洋、迫不及待,到老夫人赖婚后的

始而呆若木鸡,继而据理力争,其憨态令人发笑,其挫折令人同情,其执

着令人钦敬。这正是张生这一形象可爱之处。

8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红娘的形象——

“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

红娘在《西厢记诸宫调》里很绝望,是红娘建议他通过琴声是个次要人物,但在王实甫《西与莺莺沟通情感,很快得到莺莺厢记》里,地位有了明显提升,的回应。可以说,在张生绝望的成为作家满腔热情精心塑造的另时候,每每是红娘的鼓励使他恢一个主要人物。 复了信心,使这个“苗而不秀”

红娘是老夫人派来服侍莺莺的“银样蜡枪头”有了出息。 的,同时还负有“行监坐守”的

红娘在莺莺和张生之间传书职责。但红娘出于善良的本性,递简,完全是出于同情心,她根对莺莺十分关心体贴。第二本第本不要听什么“报答”、“酬一折(俗称《寺警》)中,她问谢”之类的话。第三本第一折莺莺:“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俗称《前候》)中,张生托红无绪;自见了那张生,便觉心事娘送信给莺莺,并许诺“小生久不宁,却是如何?”这一下触及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了莺莺内心的隐秘,承认自己确一听就火了,说: 实是爱上了张生,把自己的心事

有保留地透露给

了红娘,并希望

红娘能在当中做

个穿针引线的

人,这表明两人

的关系靠近了一

步。

老夫人赖婚

之后,张生一度

9

王实甫的《西厢记》 【胜葫芦】哎,你个馋穷酸俫象。 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莺莺和张生幽会的秘密被老夫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人发现之后,红娘遭到拷打,她却大胆地为这一对恋人辩护,一番话

理直气壮,头头是道,抓住信义之道和相国家谱两大要害,攻得老夫

人节节败退,理屈词穷,只得有条件地承认了这一事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分显示出红娘的过人胆识、过人智慧。有评论者说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是很有眼光的。 红娘的形象,是《西厢记》对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赀? 中国文学的一项杰出贡献。“红【幺篇】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娘”后来成为生活中热心人物的代外枝,卖俏倚门儿。我虽是个婆娘名词,数百年来沿用不废,说明这有志气。则说道:“可怜见小子,一典型形象是真正活在广大人民群只身独自!”恁的呵,颠倒有个寻众心里的。 思。

快人快

语,干脆利

落,美好品质

给人留下了十

分深刻的印

10


相关文章

  • 属于女性的空间
  • 摘要 本文分析了<西厢记>是如何构建一个属于女性的空间的. 关键词 女性 空间 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千古名作<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即得到许多关注,既有来自民间的热情呼应,亦有来自学界的诸多研究结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查看


  • 西厢记作者简介(2)
  •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元代着名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亦不详.着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 ...查看


  • 第三十三章 杂剧
  • 第三十三章 杂剧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 ...查看


  • 简论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语言魅力
  • 文化研究 ConsumeGuide・Culture Research 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魅力 ■沈林昌(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28) [摘要]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人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 ...查看


  • 长亭送别说课稿
  • <长亭送别>说课稿 作者:王润 一.说教材 <长亭送别>这篇课文选自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通过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长亭送别>选自王实 ...查看


  • [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摘 要]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 典范作品,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有着他匠心独运的戏剧冲 突.全篇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两条线索:一是以 ...查看


  • 语文:2.2.1[长亭送别]课件1(苏教版必修5)
  • 艺术手法总结 A对人物心理 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刻画方法 离愁别恨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满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 ...查看


  •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查看


  • 出淤泥而不染--对西厢记的品读
  • 出淤泥而不染--对西厢记的品读 临安市横溪小学 周建炉 7月8日下午,杭师大的陈根民副教授为我们作了题为<古代戏曲小说>的讲座.整个下午,陈教授以<西厢记>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历代文豪对<西厢记>故事的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