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刘成章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同学们,欣赏了这精彩的表演场面,你对安塞腰鼓有了怎样的认识?你的心中必然 会有所触动,此时你的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交流评议: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3、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不易。
那么,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
走进黄土高原,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齐读课题)。让我们看
看作者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
二、 听读课文,知内容。
1、播放课文的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边听边圈划出重点词语。试用
“________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2、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
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
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3、小结:仅仅听了一遍,大家就能从文中找出这么多评价安塞腰鼓的词语和句子,可见,
大家听得很认真,作者写的也很好。想必,现在“隆隆 隆隆”的鼓声还在你的耳边回响,
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段前标上序号,弄清文章的结构。
三、自读课文,明晰结构
1、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即
(板书)开篇 (1-4): 安静的腰鼓 以静衬动
(5 -13):火烈的舞蹈
(14-17):激越的鼓声
主体(5-27): 激昂的腰鼓 (18-22):击鼓的后生
(24-27):变幻的舞姿
结束(28-30):寂静的腰鼓 无声衬有声
2、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
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四、 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静衬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五、品味语言,寻找美点
1、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文中四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儿?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 生说 。。。。。。
2、提问:大家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真强,安塞腰鼓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变幻的舞姿,好在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和鼓声的巨大力量,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用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谈一谈。 生谈。。。。。。
3、安塞腰鼓让我们想到了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阳刚美,更让我们想到了他们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如此气势恢宏,离不开作者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精彩的语言描述。请同学们画一画自己认为精彩的词或句,用“我喜
欢 „„这个词或句子,因为„„ ”的句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自由发言 。。。。。。
4、小结:在句式上,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在修辞上,大量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颂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六、小结:本文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仅仅是在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吗?不,同时也在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和力量,赞美黄土高原,赞美强健有力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人民。
七、作业: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开篇 (1-4): 安静的腰鼓
主体 (5-27):激昂的腰鼓 好:形式 意蕴
结束(28-30):寂静的腰鼓
《安塞腰鼓》刘成章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同学们,欣赏了这精彩的表演场面,你对安塞腰鼓有了怎样的认识?你的心中必然 会有所触动,此时你的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交流评议: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3、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不易。
那么,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
走进黄土高原,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齐读课题)。让我们看
看作者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
二、 听读课文,知内容。
1、播放课文的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边听边圈划出重点词语。试用
“________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2、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
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
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3、小结:仅仅听了一遍,大家就能从文中找出这么多评价安塞腰鼓的词语和句子,可见,
大家听得很认真,作者写的也很好。想必,现在“隆隆 隆隆”的鼓声还在你的耳边回响,
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段前标上序号,弄清文章的结构。
三、自读课文,明晰结构
1、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即
(板书)开篇 (1-4): 安静的腰鼓 以静衬动
(5 -13):火烈的舞蹈
(14-17):激越的鼓声
主体(5-27): 激昂的腰鼓 (18-22):击鼓的后生
(24-27):变幻的舞姿
结束(28-30):寂静的腰鼓 无声衬有声
2、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
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四、 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静衬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五、品味语言,寻找美点
1、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文中四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儿?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 生说 。。。。。。
2、提问:大家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真强,安塞腰鼓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变幻的舞姿,好在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和鼓声的巨大力量,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用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谈一谈。 生谈。。。。。。
3、安塞腰鼓让我们想到了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阳刚美,更让我们想到了他们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如此气势恢宏,离不开作者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精彩的语言描述。请同学们画一画自己认为精彩的词或句,用“我喜
欢 „„这个词或句子,因为„„ ”的句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自由发言 。。。。。。
4、小结:在句式上,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在修辞上,大量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颂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六、小结:本文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仅仅是在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吗?不,同时也在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和力量,赞美黄土高原,赞美强健有力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人民。
七、作业: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开篇 (1-4): 安静的腰鼓
主体 (5-27):激昂的腰鼓 好:形式 意蕴
结束(28-30):寂静的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