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

温岭二中   孔  若  秋流行的说法,《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粗看似乎没有错,作者游石钟山才会有这篇记,文章中也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但如果细看,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游记,而是一篇碑记。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所以一般在文中都要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描写所见景物的特点。碑记(或铭记)则又称碑志,一般是刻写在碑上的文章。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到处有形形色色的石碑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看,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墓碑(也称神道碑)等等。很多石碑上有碑记,内容往往都是说明宫室、桥道、寺庙、墓道的建造时间、缘起、过程、有关人物,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它的表达方式一般是叙事记行加以评论,但它写作目的是为了或勒石、或刻碑,流传世间,向人们说明建造缘起、事实真相,或歌功颂德,或勉励后人。所以文中一般就不必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所见景物特点。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石钟山记》文章的题目中没有像《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一样用“游”“登”之类的动词来表明这篇文章是记一次游山活动的游记。它跟《五人墓碑记》《病梅馆记》却一模一样,毫无差别。而后两篇文章却分别是典型的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的碑记。《天山景物记》《黄山记》虽然题目中没有“游”、“登”标明游记,但文中却有清楚的游踪交代和景物特点的具体描写。而《石钟山记》虽记叙了自己为纠正石钟山命名原因去考察之事,文中却没有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所见景物的特点。其次,让我们来看文章的构思。文章一开头点明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接着就说自己早就对前人的说法有怀疑了,并且分别阐述了怀疑的理由,写明了作者去石钟山的动机:说明这次去石钟山,既不是无目地去游山玩水,也不是去游赏石钟山的奇景异物,而是因为心中早就对李渤的说法有了怀疑特意去“目见耳闻”的,就像以前李渤对郦道元的说法有怀疑特地去考察一样,在借送长子迈的上任之机去此地调查。向读者表明自己这次去石钟山,是一次有特定目的的考察调查。清楚地说明了作者写本文目的就是为了给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正本清源,匡正谬误。看文章第二段,开头特地写明考察的年月日和考察人物,接着写了白天考察、晚上考察等两次考察过程,这是为了突出了这次考察活动的真实和可信。作者在叙述考察过程之中,没有写石钟山奇异的景物,却在写了自己考察中见到的可怕的景象,来烘托这次考察活动的不容易,突出这次考察的艰难之后,重点写了自己对石钟山的考察中得到的两个发现。其一是“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即噌宏如钟鼓不绝)也。”其二是“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有哐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宏者相应,如乐作焉。”作者认为这才是石钟山的命名的真正原因。仅管这个原因现在看来不怎么样,但在苏轼看来,这已足够为石钟山正名了。从得意地“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一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决定让自己的这个与前人不同的发现流传世间的动机了。再看末一段,写这次自己游了石钟山,找到了真相后的感想。为什么世人不知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呢?作者认为“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作者借此发议论,表情志,抒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这里又让人看到了碑记的写法特点和当时的写作动机。看过教学电影片《石钟山记》的人都知道,现在江西鄱阳湖湖口的石钟山上,有一个碑亭,碑的正面,刻着“石钟山”三个大字,背面就是苏轼的这篇《石钟山记》,这就是石钟山碑。据说这碑就是宋朝时勒石而立的。这更可证实苏轼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找到石钟山取名的真正原因,给石钟山作文勒石立碑,以纠正以前的不正确说法。由是乎,我们可以这样猜想,苏轼早就想给石钟山取名原因进行匡正,这次在考察中找到了此山命名的真正原因,就想给石钟山勒石立碑以说明之。因为是碑记,题目中就不必像《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一样用“游”“ “登“之类的动词来表明这是一次游览活动。因为是碑记,文章一开头就点明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接着就叙说自己对前人说法的怀疑,并且分别阐述了怀疑的理由。因为是碑记,特地点明考察时间和人物,写了白天晚上两次考察过程,来突出这次考察活动的真实和可信。也因为是碑记,在最末一段,写了这次自己游了石钟山找到了真相后的议论和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碑记。只是作者在写真相大白的过程,用的是记行叙事的方式,就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误以为是一篇游记而已。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温岭二中   孔  若  秋流行的说法,《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粗看似乎没有错,作者游石钟山才会有这篇记,文章中也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但如果细看,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游记,而是一篇碑记。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所以一般在文中都要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描写所见景物的特点。碑记(或铭记)则又称碑志,一般是刻写在碑上的文章。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到处有形形色色的石碑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看,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墓碑(也称神道碑)等等。很多石碑上有碑记,内容往往都是说明宫室、桥道、寺庙、墓道的建造时间、缘起、过程、有关人物,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它的表达方式一般是叙事记行加以评论,但它写作目的是为了或勒石、或刻碑,流传世间,向人们说明建造缘起、事实真相,或歌功颂德,或勉励后人。所以文中一般就不必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所见景物特点。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石钟山记》文章的题目中没有像《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一样用“游”“登”之类的动词来表明这篇文章是记一次游山活动的游记。它跟《五人墓碑记》《病梅馆记》却一模一样,毫无差别。而后两篇文章却分别是典型的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的碑记。《天山景物记》《黄山记》虽然题目中没有“游”、“登”标明游记,但文中却有清楚的游踪交代和景物特点的具体描写。而《石钟山记》虽记叙了自己为纠正石钟山命名原因去考察之事,文中却没有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所见景物的特点。其次,让我们来看文章的构思。文章一开头点明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接着就说自己早就对前人的说法有怀疑了,并且分别阐述了怀疑的理由,写明了作者去石钟山的动机:说明这次去石钟山,既不是无目地去游山玩水,也不是去游赏石钟山的奇景异物,而是因为心中早就对李渤的说法有了怀疑特意去“目见耳闻”的,就像以前李渤对郦道元的说法有怀疑特地去考察一样,在借送长子迈的上任之机去此地调查。向读者表明自己这次去石钟山,是一次有特定目的的考察调查。清楚地说明了作者写本文目的就是为了给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正本清源,匡正谬误。看文章第二段,开头特地写明考察的年月日和考察人物,接着写了白天考察、晚上考察等两次考察过程,这是为了突出了这次考察活动的真实和可信。作者在叙述考察过程之中,没有写石钟山奇异的景物,却在写了自己考察中见到的可怕的景象,来烘托这次考察活动的不容易,突出这次考察的艰难之后,重点写了自己对石钟山的考察中得到的两个发现。其一是“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即噌宏如钟鼓不绝)也。”其二是“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有哐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宏者相应,如乐作焉。”作者认为这才是石钟山的命名的真正原因。仅管这个原因现在看来不怎么样,但在苏轼看来,这已足够为石钟山正名了。从得意地“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一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决定让自己的这个与前人不同的发现流传世间的动机了。再看末一段,写这次自己游了石钟山,找到了真相后的感想。为什么世人不知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呢?作者认为“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作者借此发议论,表情志,抒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这里又让人看到了碑记的写法特点和当时的写作动机。看过教学电影片《石钟山记》的人都知道,现在江西鄱阳湖湖口的石钟山上,有一个碑亭,碑的正面,刻着“石钟山”三个大字,背面就是苏轼的这篇《石钟山记》,这就是石钟山碑。据说这碑就是宋朝时勒石而立的。这更可证实苏轼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找到石钟山取名的真正原因,给石钟山作文勒石立碑,以纠正以前的不正确说法。由是乎,我们可以这样猜想,苏轼早就想给石钟山取名原因进行匡正,这次在考察中找到了此山命名的真正原因,就想给石钟山勒石立碑以说明之。因为是碑记,题目中就不必像《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一样用“游”“ “登“之类的动词来表明这是一次游览活动。因为是碑记,文章一开头就点明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接着就叙说自己对前人说法的怀疑,并且分别阐述了怀疑的理由。因为是碑记,特地点明考察时间和人物,写了白天晚上两次考察过程,来突出这次考察活动的真实和可信。也因为是碑记,在最末一段,写了这次自己游了石钟山找到了真相后的议论和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碑记。只是作者在写真相大白的过程,用的是记行叙事的方式,就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误以为是一篇游记而已。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关于高中作文的互批(网友来稿)
  • jcq65 好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所以有人说"修改出佳作".文章就不能厌改.如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规定自己的文章要改上十遍二十遍.他所写的一篇题为"为克莱塞尔乐章而做&qu ...查看


  • [阿房宫赋]里"鼎铛玉石"究竟怎样解(网友来稿)
  •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对于<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一句,长时间纷争不断,从而导致老师面对学生,学生面对考题时莫衷一是的尴尬局面.且看下面几种译文:① 宝鼎被看作铁锅,美 ...查看


  • [木兰诗]中互文修辞对刻划人物的作用(网友来稿)
  •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郭姣凤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整首叙事诗主要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与准备 ...查看


  •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 侯清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 ...查看


  • 关于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认识(网友来稿)
  • 黄小莺 目前全国教育界对新课程目标的 讨论探索实验进行的如火如荼,有人称新课标为暴风骤雨,有人视其为洪水猛兽.无论怎么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都必须别无选择的投入到这一场国家级的教改大潮中去.据报道:从进今年到2007年,全国的小学中学高中全部 ...查看


  • 话题作文拟题存在的思维问题及对策(网友来稿)
  • 任红云(宁波市明楼中学,邮编:315040)摘要 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以其命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打破了传统命题作文的弊端,深受师生的欢迎.但是受聚合思维的影响,话题作文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拟的标题,由于思维不畅,存在雷同单一的弊病, ...查看


  • [项脊轩志]说课稿(网友来稿)
  •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 ...查看


  • 再谈[〈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字用法](网友来稿)
  • 西华师范大学遂宁初等教育学院 翟玉泉 <〈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字很多,本人认为有三类用法(见拙作<〈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字用法>,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1- ...查看


  • 全国各大报社的投稿地址 1
  • <现代女报社>征稿 现代女报是一家全国发行的周报,一周两期,一期十六版. 栏目设置: 一.生活周刊:以优美的文笔描绘爱情的痛与乐,婚姻的智慧与斗争,亲情的感人至深.每篇五千字左右. (1)名人故事: (2)围城内外:夫妻之间的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