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杂谈』 专访徐小斌:现在的社会游戏规则是利益交换
作者:李国盛 提交日期:2009-10-9 16:51:00 访问:21072 回复:57
徐小斌:天涯博客网友,代表作《羽蛇》,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编剧。她是中国当代唯一在世界顶级出版社西蒙·舒斯特同时签下两本书并全球推广的作家。她第一个被邀请到美国的“作家之家”代表中国作家进行跨文化交流对话。
下面是徐小斌女士部分发言:
1、痛苦:
徐小斌:我在2005、06年经历了一次非常痛苦的蜕变,在之前我心里很踏实。觉得自己坚持的一切是有价值的。但那两年我开始对自己和整个人文环境强烈的质疑。这种强烈的质疑得不到答案,那时候真的很痛苦。我第一次感觉很恐惧,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我忽然觉得这个恐惧不是精神层面的恐惧,是物质化的恐惧。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种痛苦主要是因为社会游戏规则改变了,而自己还不适应。
2、规则:
徐小斌:社会游戏规则变了。过去作家评奖拼的是白纸黑字,现在写作才华也就是文本本身只占了很低的百分比,更多的变成了背后的东西,包括利益交换什么的。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大家都不说而已,都怕做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
3、表演:
徐小斌:真诚的写作很难做到,所以在中国成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很难的。因为现实主义作家肯定应当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也罢、巴尔扎克也罢、罗曼罗兰、雨果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一个作家如果不和社会保持一种紧张的对峙关系,而只为了谋求现实利益去COPY某些陈词滥调,这是现实主义写作吗?
这也是我在2005、2006年反复叩问的一点。我在我的工作岗位上越来越了解到社会的某些潜规则,我亲眼看到一些无良的所谓作家,用恶心的手段博取了他想得到的一切,一边还做出忧国忧民状,来博取鲜花和掌声,现在所有人都视他为大师。这太好笑了,真够搞的,全民娱乐啊。他们算演得相当好的。
4、悲观:
徐小斌:很多接触我的人觉得我挺乐观,但是我其实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才能乐观的活着。其实这不是感性上的悲观主义者,而是理智上的悲观主义者。
维纳认为人类就像一艘注定要驶向死亡的航船,可是人不能因为知道自己要死就不好好的活了。在航船上所有的乘客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终极就在那里,但是你还要活得精彩。我所谓悲观主义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5、直面:
徐小斌:小的时候接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育。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大了之后觉得一切不过是大梦一场。当看到生活中的丑恶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只能回避,采取一种逃离的姿态。1996年我在美国四个大学讲学,我当时讲两个题目,一个是“中国女性文学呼喊与细语”,还有一个就是“逃离意识和我的创作”。当时讲的,也是我真实的想法。但是经过蜕变之后,我现在慢慢的变得敢于直面现实了。譬如遇到现实中破了道德底线的东西,我会直截了当地表示我的反对,哪怕这样做很得罪人。
6、淹没:
徐小斌:历史淹没了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特别容易被历史忽略的人有共同特质:一个他们是天才,他们的天才不被当时社会与人所认可;第二个原因他不趋附于时尚。时尚有一个大圈子他不参加,他非得待在另外一个地方。
7、选择:
徐小斌:有人说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只有当狼还是当羊两种选择,但我觉得还应当有第三者在场,就是牧羊人或者牧羊犬,他的职责就是要保护优质的羊,不过更多的是看客,不但无动于衷,还可以吃人血馒头或者“羊血馒头”。
8、真实:
徐小斌: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有责任把看到的事实写下来,前苏联小说家柯切托夫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至少要拿出一次真正的身份证,所以我首先要求自己要真实地毫不媚俗地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要为这个民族提供一份个人的备忘录。
9、不幸:
徐小斌:我在《羽蛇》的前言中说:我们是不幸的:生长在一个修剪得同样高矮的苗圃里,无法成为独异的亭亭玉立的花朵;为了保证整齐划一,那些生得独异的花朵,都注定要被连根拔去,尽管那根茎上沾满了鲜血,令人心痛。有幸保留下来的,也早已被改良成了别样的品种,那高贵的色彩在被污染了的空气侵蚀下,注定变得平庸;
10、公平:
徐小斌:一直对“公平”二字心向往之。看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平和自由成为了一个人的基本权力,我为此深深感动;但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上帝那都没有公平。
11、天涯:
徐小斌: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以后敲了很多网络上的讨论,我发现天涯上的评论是层次最高,质量最高,而且揭秘程度也最高的。越来越关注天涯,发现天涯的网友在很多问题上的见解都是非常有水平的。
(下面是完整稿)
作者:阿蒙3121 回复日期:2009-10-09 16:57:12
期待
作者:漫手织文 回复日期:2009-10-09 16:58:36
支持一下
作者:混点名堂 回复日期:2009-10-09 17:03:32
期待
作者:漫手织文 回复日期:2009-10-09 17:09:39
支持一下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15:00
李国盛:我记得您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当别人问到至今为止那个作品最满意,我会毫不犹豫的说《羽蛇》”,您为什么对这部作品如此偏爱?
徐小斌:《羽蛇》是我一生都想写的一部书。其实有很多作家都有这种感受,他可以写很多书,但是他一生最想写的只有一本书。写完了这本书,他就可以化解掉他心里最深的一个心结。而《羽蛇》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
写羽蛇,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从个人原因来讲自然首先来自童年,来自我和母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母亲的极度重男轻女,也因为我天性过于敏感,所以,让我从小就对“公平”二字有特别深的感受力。
另外,过早地读了红楼梦。九岁那年,爸爸买回一套绣像《红楼梦》,说我大姐可以读了,我二姐还得再过几年,至于我,连提也没提,于是受好奇心驱使,我在夜深人静,大家入睡了之后偷看红楼梦,连续多时,竟看成了神经衰弱,失眠,大夫很奇怪怎么这么点小孩会睡不好觉,我当然不敢讲真实的原因。
还有就是,姥姥信佛。我从小和姥姥住在一个房间,有一座高大的佛龛耸立在我和姥姥的卧室里。佛龛上面罩了一块红布,红布里面是玻璃罩。玻璃罩里面便是那尊黑色的释迦牟尼像。我经常被笼罩在龙涎香的气味和木鱼有节奏的音响中,常常做各种怪诞和恐惧的梦。这些梦笼罩了我整个儿时的记忆。
基本就是由于这些原因,我成了一个几乎完全生活在内心世界里的孩子,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我小时候是个做白日梦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恐惧肯定会导致向内走,所以我从一开始发表小说的时候就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语境。
从时代的原因来讲,我觉得自己生在一个巨大的转折的时代,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有责任把看到的事实写下来,前苏联小说家柯切托夫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至少要拿出一次真正的身份证,所以我首先要求自己要真实地毫不媚俗地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要为这个民族提供一份个人的备忘录。
所以我在《羽蛇》的前言中说:我们是不幸的:生长在一个修剪得同样高矮的苗圃里,无法成为独异的亭亭玉立的花朵;为了保证整齐划一,那些生得独异的花朵,都注定要被连根拔去,尽管那根茎上沾满了鲜血,令人心痛。有幸保留下来的,也早已被改良成了别样的品种,那高贵的色彩在被污染了的空气侵蚀下,注定变得平庸;
不过我们终于懂得,每一个现代人都是终生的流浪者。现代人没有理想没有民族没有国籍,如同脱离了翅膀的羽毛,不是飞翔,而是飘零,因为它的命运,掌握在风的手中。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李国盛:看来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
徐小斌:是啊,对小孩得多鼓励,批评很容易打压一个人,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的小孩。譬如小时候我画画,3岁左右的时候在洋灰地上画了个娃娃头,爸爸回来以后说我画的很好。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迷恋画,特别迷恋。小时候我喜欢画仕女画,喜欢画美丽的女性,画得不厌其烦,把古装仕女头饰珠子都一颗一颗的画出来。
我从小就挺犟的,所以吃亏特别多,挨揍特别多。确实是那种特别不招大人喜欢的小孩:)
小时候不招大人喜欢,长大了不招领导喜欢,这就是我。
一直对“公平”二字心向往之。看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平和自由成为了一个人的基本权力,我为此深深感动;但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上帝那都没有公平。
(待续)
作者:非常君子 回复日期:2009-10-09 17:17:47
《羽蛇》很经典,顺便沙发!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19:01
李国盛:《羽蛇》里面写的是一个家族五代女人的故事,但背景却是宏大的历史,而且是和教科书上的历史有些不太一样。
徐小斌:对啊。我从小是好奇心特别强的一个女孩,什么事情我都不会去相信别人约定俗成的说法,我一定要自己去探个究竟。
我想,要追根朔源,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特别是女性历史进行反省,并且洞察人性中的复杂性,仅仅写这一代人是不够的。我始终认为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不过是整个历史的冰山一角,而这一角还很值得质疑。于是我从一个女性传承的家族、也就是母系氏族入手,写了五代女人的历史。
一、太平开国的一代,我主要写了杨碧城也就是羽蛇的姨祖这个人物,她为了反抗天王洪秀全的暴政,付出了比生命还要惨痛的代价。
二、辛亥革命的一代。这一代的主要女性人物是杨碧城的姨侄女、也就是羽蛇的外婆玄溟,她的丈夫是早期辛亥革命的狂热支持者,而后来堕落成为一个抽鸦片吃花酒养戏子抛妻弃子的男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代。主要女性人物分成了两支,一支是玄溟的女儿、羽蛇的母亲若木,也就是西南联大的那支知识分子队伍,若木从小受到强势母亲的压抑,形成心理人格的变态,而另一支是玄溟的侄女沈梦棠,她是所谓满怀革命理想投奔到延安的青年,而到了延安她的所有梦想都破碎了,她被延安的审干运动整得九死一生。
四、第四代,也就是我的小说主人公、若木的女儿羽蛇的一代,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经历了上山下乡,回城、四五、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竞选……
五、第五代,代表人物是羽蛇的外甥女韵儿。韵儿是一个热衷于物质享受,非常现实、完全没有灵魂的美丽女孩,后来为了钱嫁给了一个日本人,回国之后过着时尚却无聊的生活,她只觉得小姨她们甘愿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可笑。
说到这儿,大家都会感觉到,我的小说的历史观,是完全与历史教科书相悖的。
是的,《羽蛇》颠复了历史,尽管我深知还原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我还是尽了我最大的力量,来还原了部分历史。特别是,我亲历的历史。
李国盛:您在写《羽蛇》用的手法很像拍电影的手法。
徐小斌:写穿越五代的历史,顺时空写出来在形式上没有创新,另外会写得太长,于是我决定采用影视和绘画的一些手法,譬如镜头的切换,变焦,特写,定格,等等,因为小说背景的反差太大。其实我写的时候倒并不连贯,就象一个个独立拍摄的画面,这样可以保持最鲜活的原生态,最后再通过后期剪辑把它连贯起来。我不喜欢写得太油的小说,而从头到尾的连续作业容易丧失新鲜感,产生匠气。另外,我写了五代女人,当然最起码的要求是进入这五代人的经验,有历史的也有个人的,这当然很有难度,但是也很有意思。我常想作家就象演员,有本色演员与性格演员之分,我觉得后者更具有挑战性。我每写到一个人,就试着去扮演她的角色,不管演技是否拙劣,但总能寻找到她内在的合理性与发展脉络,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是魔鬼也是个触手可及的魔鬼。
(待续)
作者:多情又多才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0:50
顶 支持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1:37
李国盛:小说的主角“羽”是个什么性格的人物?
徐小斌:羽这个女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她是一个对爱充满无限希望的女孩,哪怕一滴露水都可以复活,但是这个世界就没有一滴露水给她,她一生都在寻求爱,但是她一生都在被爱所背弃。
李国盛:您感觉《羽蛇》里面最精彩的一段是哪段?
徐小斌:我个人比较偏爱羽去刺青赎罪的那一段:
圆广记得,那个瘦弱的,雪雾一般缥渺的女孩,自始至终没有叫喊一声。就象她的肌肤真的不那么真实,不是血肉而成的,她的隐忍极大地刺激了圆广内心深处的什么,圆广很想用那根犀利的针,来试探她的身体是否真实。
法严看到女孩嘴唇上咬出的血痕,就淡淡地看了一眼圆广,圆广却被这淡淡的一眼击中,他知道这一眼意味着什么。他避开师付的目光,没有行动。法严用棉花轻轻蘸干她背脊上的血珠,声音既威严又温和:“姑娘,我知道你很痛,现在你全身的皮肤都绷得太紧,我无法继续做了,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松驰,让这个年轻人帮助你吧,只有他的参与,才能让你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纹身。”
法严的目光再次落在圆广身上,那目光已经变得十分威严,圆广打了个寒噤,他感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神经质地颤抖。他其实是个十分坚强的人,(在我们接下去的故事中,你会发现他是如何坚强。)但是他居然害怕得发抖,是的他的颤抖其实是因为害怕。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他知道自己无法违抗法严,他别无选择。
他把羽轻轻拉过来,放在他强壮的身下,他觉得这个女孩子轻灵得象一片羽毛。她的顺从和隐忍使他差点落下泪来,他真的希望她能反抗一下,那样才能把他激发起来,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是疲软的,他心里充满了对她的怜爱。
当法严第三次将目光投向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必须开始行动了。他尽可能温柔地抚摸她,为的是她不至于太痛,在他的抚摸中并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他的眼光穿透了那个缥渺的身体而停留在了另一片国土。他只是机械地做了他被命令做的事,当他进入她身体的时候,因为剧烈的颠簸他把目光收了回来,他看见女孩因为剧痛而咬破了舌头,鲜血从她的嘴角流出来,与此同时,她身下也形成了一个血的湖泊,他没想到她会流那么多的血,他觉得自己已经轻得不能再轻了。
法严锐利的目光停留在女孩瘦削的脊背,他清晰地看到,当那两个身体翻转,并且象波浪一样轻微起伏的时候,女孩的皮肤已经彻底放松了,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圆广随着法严目光的号令,随时转换着姿势,后来他直立起来,靠着大殿的圆柱,他把女孩紧紧贴在胸前,而把她整个裸露的脊背留给了法严。这时他终于看见法严满意的目光。
法严的精雕细刻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这是圆广生命中最痛苦的两个小时。他的汗和她的血溶在一起,而他的心里在淌着泪。他心里的泪并没有能瞒过羽。羽注意到近在咫尺的这个年轻男人,从一开始她就发现他冷漠目光中掩藏着的悲悯,她甚至发现他长得很好看,他的英俊超过了M国人迈克。而且,与迈克不同,这是一种与她有联系的英俊,不是屏幕上的,而是有生命、有变化、有来历的。是的来历,从一开始,羽就发现圆广是有来历的,于是她接受了他。
圆广看了一眼羽背后的纹身眼睛就亮了。他接过师傅的工具,也跃跃欲试地想做点什么,但又无从下手。羽转身平静地看着他,指指胸前:‘来吧,留一点纪念。’当时天色已经全黑了,月光照射进来,羽的乳房在月光下象陶器一样寒冷。圆广用他一生中最专注的三十分钟,在羽的乳头上精心刺成了两朵梅花,他每刺一针,都有汗水沿着她身体的曲线流下来,把渗出的新鲜血珠冲洗干净。在全部完成的时候,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圆广已经瘫在地上,圆广看看羽身上新鲜的图画,叹了一口气:‘我是永远追不上大师的了。’
法严闭目养神,良久,慢慢地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美的纹身,也是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珍品。以后我永远不会再做了。姑娘,你流了很多血,足以赎你的罪了。你走吧,走得越远越好,永远不要让我再见到你。”
(待续)
作者:原创者的大名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4:22
顶 支持
作者:同于死罪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8:45
羽蛇很好听的一个名字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9:36
李国盛:《羽蛇》被很多人定位为“女性主义文学”。北大的戴锦华教授写了2万多字的评论,她讲课时候给学生说:“你们要研究女性文学,就看徐小斌的作品”。一直有一部分人认为《羽蛇》是女性写作的经典,至今未能超越。
徐小斌:《羽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几百篇评论了。在这11年中不断的有各种硕士、博士、博士后用它做题目来诠释所谓女性主义的写作。
当然这都是批评家的说法,至于我自己,没想这么多。的确,多年来我研究女性心理,有点心得。因此写作时也就喜欢写各种女人深藏的內心隐秘,但这只是我写作的一部分。细读我的作品都会发现,我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中,都会写到历史、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科学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我下的功夫比较深,就是为了增加作品厚重的程度,而不仅仅单纯是女性写作。
当然有几部小说可以归类为女性写作,最典型的就是《双鱼星座》,确实是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而《羽蛇》就不能归类为女性写作了,虽然写的是一个家族五代女人的命运,但它囊括的东西似乎更多些,包括它的指射和一些深度的隐喻。
我个人倒是觉得戴锦华教授的那句话更中肯些:“尽管徐小斌的作品在令人目眩的泼洒的浓重色块、多向的丰富的知识(荣格、海洋生物学、博奕论、密宗佛教或上古神话等等)与奇异的异地间回旋,但笔者倾向于将其读作关于现代女性、女性生存与文化困境的寓言。毫无疑问,徐小斌的作品不仅仅关于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乎于整个现代社会与现代生存。”
李国盛:严歌苓曾经为台湾版的《羽蛇》写了一个东西,她认为羽蛇是“高档次的文学精品”?“同样是勇敢的对情欲的挑战,《羽蛇》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以及思考和情愫,都是高贵的。”
徐小斌:有这么回事。歌苓说她“非常在乎高贵与低贱之分”。我可不敢这么说,因为高贵这个词在中国当代已经很陌生,很被忌惮了。
不过奇怪的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热爱此书的读者众多,但也有不少说看不懂的,奇怪的是看懂看不懂不能以知识层面或者年龄层面来分界。有很年轻的八0后的孩子,可以谈出很深刻的感悟,我感觉到他们完全读懂了,不但如此,还有无数网上的自发评论,有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都读懂了;而另一方面,有的资深评论家却说看不懂,尤其在视角转换方面,他们说很难读。后来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受众还是分人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我不敢说高贵不高贵,只想说,这本书是写给有灵魂的人看的。
李国盛:您感觉这种精神在中国当下是什么状态?
徐小斌:毫无疑问,我感觉到这种精神是中国当下是被排斥的。其实我现在已经很麻木了,但是再麻木也能感觉到这种排斥。现在是全民娱乐的时代嘛,娱乐至死。
(待续)
作者:紫书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9:37
羽蛇,非常美好
作者:根本的技艺 回复日期:2009-10-09 17:32:37
很经典的一部女性主义小说
作者:匆匆偶遇时 回复日期:2009-10-09 17:34:21
嗯 看了还不错 想去买本书来看看
作者:紫书 回复日期:2009-10-09 17:35:03
大概是11年前看的这本书,算起来真是同步了,然后我在那个旧书摊上翻了又翻,这本书只有我一个人借过,于是跟那个摊主说不如你卖给我吧,摊主非常友好,一本正版书,只收了我五块钱:))
至今这本书还在老家,每每回去不停地翻阅。
作者:rapjiwu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0:31
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梦想。。
但是绝对不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沉醉于自己的梦想。。
白日梦非常好做,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却相当之难。。
对于现实的认知永远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一个指标。。
一直觉得,一个人能不带立场得描述现实,这就是一部成熟的作品。。
一个作家,能够摒弃个人感情,去纪录最真实的世界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作家。。
真实,永远拥有巨大的魅力。。。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3:50
李国盛:电视剧《德龄公主》,您是编剧,为什么想写这样一部电视剧?
徐小斌:偶然看到一个小册子讲的就是德龄和容龄,我觉得非常好奇,非常的震惊。在上世纪初1903年,居然就有两个受西方教育长大的女孩在昏暗的清宫里,为慈禧太后跳芭蕾舞!此事让我极为震惊。
我觉得原来百年前就是这样的啊!后来我看故宫收藏的画册看到这两个女孩,虽然从现在审美观来讲并不算漂亮,但是和当时后宫里的嫔妃们一比这俩也算天仙了。尤其是容龄跳《葡萄仙子》的照片非常漂亮。
就这样被她俩一步步引向了晚清的深渊——读了一百多部书,才敢写这本我唯一的历史小说。
因为绝不能有历史硬伤,但又不能拘泥于历史。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争论贯穿始终。甲午战争战败,大大刺激了年轻的光绪皇帝,他开始想实行变法维新,就在此时,康有为应运而生。戊戌变法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伟大的运动(原谅我不用“革 命”二字),这一点历史越久远,就越明了。可惜只有一百零三天。假如变法成功,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如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那样,突飞猛进。在变法过程中,光绪曾经当面顶撞慈禧太后,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胆量的!后来,根据容龄的回忆录,光绪的确在慈禧的千手千眼之下大胆问“康”,这都是史实,无数史实证明了光绪绝非懦夫,而是一个有血性有思想勤政爱国的君主。
变法失败后两年,便发生了庚子国变。在庚子年中,充分暴露了慈禧的无知、狭隘、专横、误国,她由于相信了荣禄提供的假照会,其中勒令皇太后归政一条,极大地刺激了她,她竟不顾清朝当时的国力,以卵击石,一方面怂恿义和团扶清灭洋,造成杀害德国公使克林德的惨案,另一方面竟敢同时向十一国宣战!并连杀了两名主和大臣,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此举无疑是把国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庚子年西狩,慈禧的确吃了不少苦,也有所反省,但她推行的所谓五年新政完全是掩人耳目,“国体不变,新政何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打败了君主制的俄国,完全说明了问题,而庚子年后,慈禧被洋人打怕了,由排外转为媚外,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便是当时她臭名昭著的口号。就是这样,也没能抵挡住随后而来的侮辱:日俄大战的战场竟然在满洲境内,这自然是堂堂中华的奇耻大辱!而这正是德龄姐妹进宫前后的历史背景。
无数志士仁人在寻找救国之路。主要是孙文为首的革命党(主张共和制)和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主张君 主立 宪制)也就是被慈禧诬为乱党、逆党的两派。尽管对他们的历史评价至今仍在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热爱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而表层的故事多以后宫为主,后宫以宫眷为主,女性占绝大多数,这样,表层就会好看。当然,后宫也很险恶,譬如慈禧与皇后联手做掉四格格的侍女茧儿、对四格格敲山震虎、对德龄的多次试探、对容龄暗恋光绪的怀疑及对卡尔、怀特等的监视……都令人感到清宫中充满了陷阱。当然,在史实中,容龄爱的是一个太监,而德龄则暗恋光绪,德龄是在出宫后才认识怀特的,怀特并非牙医,而是当时美国驻沪副领事。然也写了慈禧人性的一面,这段时期是她真正的晚年,她害怕孤独,渴望亲情,即使这样,她也无法克制自己的多疑与乖戾。她其实至死没有真正的反省。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潮流谁也无法阻挡。她死后三年,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爆发了。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初衷,就是开创历史小说的一个新样式。让“历史”更加“小说”,让历史真正小说化,而不是那种扳着面孔的历史小说。后来改成了电视剧。
李国盛:这部电视剧您是否满意?
徐小斌:《德龄公主》是韩刚导演导的。他是很有功力的导演。但是说老实话,跟我一开始的初衷是有相当距离的。我开始的定位是有点象大明宫词那样的,大段台词,华丽阴暗的宫庭,有点莎剧的意思。但是播出的时候大家都看见了。不过作为一个编剧,不便于说三道四,因为原创、编剧和导演各有各的身份,只能认为自己是《德龄公主》的原作和编剧,而播出的《德龄公主》是导演和投资方的,和我没什么太大关系。
李国盛:在这个过程中您在说服自己?
徐小斌:对啊,我也同时在说服别人。譬如剧中心前两年拍某剧,该剧已进入倒计时,编剧和导演还是无法磨合。导演向我发牢骚的时候我很直率地说,所有的影视剧的诞生,其实都是各方互相妥协的结果:包括原作、编剧、导演、制片方……既然是集体劳动,就得尊重集体劳动的规律,要么干脆就写小说好了,小说和影视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个人劳动,后者是集体劳动。当时他呆了一下,同意了这种说法。
(待续)
作者:依梦千年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6:29
因为原创、编剧和导演各有各的身份
=================================
协调这几个的关系最麻烦了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7:38
李国盛:除了近几年《德龄公主》是您做的编剧,您早期还有一部小说也改编成了电影。为什么当时没转行做编剧?
徐小斌:是,我1985年发表《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这个小说当时很有点影响。原来叫《弧光》,后来杂志的编辑建议我改成《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更好,其实我始终觉得《弧光》更好。
八十年代是百废俱兴的年代,电影亦如此。法国电影回顾展开幕,我骑着破车坚持看完了全部四十部片子,每天电影院门口都是比肩继踵,每天要无数次重复回答同一个问题:有富裕票吗?——十年的禁锢让中国象一个饥饿的孩子,那么渴望尝到所有可以尝到的一切。
而中国的电影革命似乎是从《一个和八个》开始,那时知道了有“第五代导演”之说,神奇的是我刚刚知道了这个,便与《一个和八个》的导演合作了一把。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写一个被世俗社会认为疯了而实际上只是不愿因循传统思维的女孩子。张军钊导演把它推上了银幕。自小便觉得拍电影神秘,总想看看拍摄过程。开机那天在密云水库。三九天,水面结了很厚的冰。拍的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人声鼎沸的冰场。男主人公的目光追逐着女主人公,而寻觅到的却是一个外形酷似女主人公的女孩。为了增加声势,用卡车拉来了许多群众演员,那时每人劳务费只有两块钱,但大家兴高采烈,可能都和我一样想满足一下好奇心吧。那天是航拍。
当直升机降到不能再低时,卷起一阵大风,呼啦啦倒了一片彩色遮阳棚,大家一片惊叹。所以后来镜头中的那些遮阳棚实际都是趴着的,只不过因为俯视角度看不出来而已。旁边一位电影界的元老哼唧着:第五代真能折腾,连航拍都敢玩!待到粗剪片出来之后,和导演一起看片子,直到结束,心中还在不断地怀疑:这是不是我写的那个《弧光》?但是仍然清晰地记得,密云水库开机的时候,被定为男一号、当时还在电影学院上学的王志文飞速地穿越冰面向我滑来,与我热烈握手,在明亮的太阳下,他滑出的轨迹真如弧光闪现,然而一周后我即接到消息:他的角色已经被张光北替代了——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影视的瞬息万变与无限的可能性——然而直到一年前,我亲眼看到某电视栏目采访王志文,他在回答某个问题的时候,居然翻出了《弧光》的旧帐,他说,他立志,始于一部叫做《弧光》的电影,他说自己在被确定男一号之后被莫名其妙地换了下来,导演的理由竟是他“不会演戏”,就是这一句话刺激了他,让他奋发图强——这让我心生无限感慨!
《弧光》正式公映的时候是在1988年,当时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任教。记得校长观后问我对学校有何要求,我毫不犹豫地说,希望能转到中文系,校长很痛快地答应了,就在一夜之间,我终于真正进入了我热爱的领域! 《弧光》的公映在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位资深记者在《文艺报》发表重要文章,以《弧光》为例,认为影视改编普遍有歪曲原作之嫌,所举之例亦有《红高粱》等等,此文引起了一场关于影视与文学关系的辩论,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在看粗剪片的时候我确实不太适应——毕竟,我是这一代写字儿的人中第一个触电的。那时候视触电为禁区呢。
李国盛:您相当于因为惧怕自己的原创作品被肢解,就转头回到文字原创状态了。回头看,您这其实是闪避了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那么早就有那么好的机会和这样的导演合作,又得了国际奖,要是换一个人她肯定一部部做下去了,但是您又返回自己的小说。您后悔吗?
徐小斌:我不知道,其实后悔这个词是不存在的,你后悔也罢,不后悔也罢,你已经做过了,后悔也没有用。但是纯粹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我在2005、2006年非常痛苦的原因之一。
李国盛:能否描述一下那两年的状态?
徐小斌:我在2005、06年经历了一次非常痛苦的蜕变,在之前我心里很踏实。觉得自己坚持的一切是有价值的,我应该怎么样,不应当怎么样,我应该毫不犹豫的放弃什么,心里都有个准则。
李国盛:“痛苦的蜕变”是指否定了自己之前坚持的东西?
徐小斌:不是否定,是对自己的强烈质疑和整个人文环境的质疑。
这种强烈的质疑得不到答案,那时候真的很痛苦。我第一次感觉很恐惧,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我忽然觉得这个恐惧不是精神层面的恐惧,是物质化的恐惧。每天一到黑暗降临的时候,那种物质的东西就像冰凉蚯蚓一样沿着我的脊椎往上攀爬,我就觉得“它又来了,它又来了......,很恐怖,将来我要把这种感受写成小说。
李国盛:2005、2006年的蜕变是什么结果?
徐小斌: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种痛苦主要是因为社会游戏规则改变了,而自己还不适应。同时自己也有问题:太绝对化了。实际上任何社会都需要相对的妥协,大家才能够生存,连海底世界也有“共生”的定律嘛。想明白这一切之后,心里轻松多了。
李国盛:美国的作家“兰德”写了几部小说,我感觉她的小说里面最精彩的是主人公大段大段的独白,其实是兰德借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她觉得小说是传播观点的很好载体。您的小说是想通过绮丽华美的语言想表达什么观点,或者就是想让读者通过绮丽语言来进入丰富的想像空间?
徐小斌:好象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很早的时候看到巴尔扎克有这么一句话:凡是真正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这其实就是指一种真诚的写作。
李国盛:首先有诚意,别人才有可能接收到诚意。
徐小斌:对,就是真诚的写作。真诚的写作很难做到,所以在中国成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现实主义作家肯定应当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也罢、巴尔扎克也罢、罗曼罗兰、雨果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一个作家如果不和社会保持一种紧张的对峙关系,而只为了谋求现实利益去COPY某些陈词滥调,这是现实主义写作吗?
这实际上也是我在2005、2006年反复叩问的一点。我在我的工作岗位上越来越了解到社会的某些潜规则,我亲眼看到一些无良的所谓作家,用恶心的手段博取了他想得到的一切,一边还做出忧国忧民状,来博取鲜花和掌声,现在所有人都视他为大师。这太好笑了,真够搞的,全民娱乐啊。他们算演得相当好的。
李国盛:下一步作品是什么?有什么颠覆和突破?
徐小斌:新作叫《炼狱之花》,已经在十期《中国作家》出刊了。我的每一部小说都要颠覆前一部,新作从语言来讲就和以前不同,过去我的文字基本上是那种藤蔓式的自相缠绕的,而这个是冰片式的语言。时代在前进,一个作家绝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举步不前,你还得了解这个时代,你要了解这个时代的特定语言,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这样的话就必须关注一下网络小说。我对网络小说的感觉是,有一些闪光点,但是基本上有点散,不是聚焦式的,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灵魂贯穿始终。
我写小说,工作单位又在影视界,因此不幸对两个领域都略有了解,越深入了解,越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后是痛苦,痛苦之后是逃离,逃离之后是对抗,对抗之后是超越——我的小说第一次没有了悲剧的结局,第一次为读者带来许多时尚与有趣的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第一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直面现实——但依然不是现实主义。
是不是该归类为讽刺寓言小说,我不知道。
我把我的两种想法放在一起了。
我的做法是:把现实的果放进了魔幻的筐里。我尽量把活做到最好,让它外观漂亮,希望读者爱看。尽管那果上全是芒刺。
我倒觉得中国文学正在面临一次新的“语言革命”。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之前王朔的“新北京语言”颠覆了过去的那套书面语,而现在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不可小视,它早晚会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莫言早就提醒我要关注网络小说,我也注意研究了一些,发现网络小说里真有不错的,但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闪光点,但不能聚焦。也就是说,缺乏一个贯穿的灵魂。
新作就是尝试着给一部准网络小说注入灵魂,你也看到我的新作了,它的语言完全不是之前那种藤蔓式的,而是冰片式的了,犀利、直截了当,有的地方直接用了一些网络流行语,这也是我在这个已经改变了社会游戏规则时代的一种尝试吧。
李国盛:之前您的所有作品都是以悲剧收尾,这部小说也是吗?
徐小斌:这个结尾给了人们一个乌托邦式的希望。
(待续)
作者:fdhgjjhkkj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7:59
廣告/封兩年℡雞非雞
-- fdhgjjhkkj-- 操作时间:2009-10-9 19:04:06 -- 26591258
作者:真正的意图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9:22
顶 虽然没看过也支持一下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9:29
李国盛:书中大概是什么逻辑情节?
徐小斌:开篇是这样的:两千年前,每当月圆之夜,月神降临,人类就会把曼陀罗花散向大海,向大海乞求爱情。
两千年后的今天,一个绝望的青年把一枚戒指扔向了大海,他说他是在拒绝现实中的婚姻,向大海求婚。
接下来故事就开始了:海底世界近年来受到来自人类世界的严重侵扰,海王为此召开联席会议协商对策,大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以和亲的方式与人类世界达成妥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大家一致认为:碰巧拿到人类戒指的海百合公主是最佳人选。
海百合公主美丽单纯勇敢忠诚,她决定不辱使命,到人类世界去寻找戒指的主人,临行前,母亲带她去海底面具店买了一张人类的面具,她戴上之后变成了一个人类普通的女孩子,取名百合。
单纯的百合在人类世界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艰难险阻,充分领略了尔虞我诈、欺世盗名、见利忘义、口是心非、指鹿为马、恶意中伤等人类惯伎,当善良无法阻止恶的漫延的时候,她决定以恶制恶。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戒指的主人,他们深深相爱了,当她可以得到完美的幸福的时候,却无法背叛自己的内心——在朋友最需要的时候她无法放弃友情,她决定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却由此把自己逼到了两难困境,既违反了神界的规则,又遭到人类邪恶势力的追杀。最后,她终于战胜万难完成使命、准备回归海洋世界,却恐惧地发现,那张戴在她脸上的人类面具,已经深深地与她的肌肤长在了一起,再也摘不下来了!
——面具摘不下来,海底世界肯定不允许她返回,而人类世界的邪恶势力正在追杀她,她随时有可能丧生,而与她深爱的人,也很难化解内心深处的误解——海天茫茫,我们美丽的海百合公主会遭遇什么样的终极命运呢?悬念就出来了。
我是从这个小女孩的视角切入故事的,写的其实是当下。在当代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怪的事,小姑娘的眼睛看来都是很奇怪很让人震惊的,这也就反证了我们对一些谎言,对一些把我们小时候不接受的东西已经接受了。
我是想让这个故事兼具宫崎峻的美好大气与蒂姆•波顿的黑暗诡异。
李国盛:书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观点?
徐小斌:小说中的人名挺奇怪,像天仙子、百合、罂粟、曼陀罗、番石榴等,五个女孩的都是植物而且是致幻性的植物,五个男的都是动物,金马、铜牛、阿豹、小骡、老虎。
天仙子在女儿曼陀罗死去后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追求真理,可是我现在倒是觉得,从现实出发,还不如学习如何制造比真理更合逻辑的谎言呢!那样的话,大家都会轻松得多。
天仙子说,我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这个城市,权力就是一切,我们这些没有权力的人,还是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权力鞠躬吧。
天仙子还说了些令人费解的话,她说别爱这个星球,这个星球早晚会灭亡,别爱城市,这个城市不久就会破碎,别爱人民,人民不过是一些恐怖的大多数,别去看你小时候经过的小溪,不然那水里出现的脸肯定会让你自己吓一大跳!当然,也别爱男人,别爱女人,甚至……甚至别爱自己的儿女,她说到这里明显地哽咽了一下,然后接着说,总之除了自己谁也别爱,不然,不然的话,会受重伤!内部所有的脏器都会毁坏,就……就像我现在这样!……
而百合听到天仙子这段话的反应是:
天仙子的哭声搅扰了她。天仙子的泪水是涌在心头的血,是压在地壳下的岩浆;天仙子是人类仅存的硕果,因为她具有智慧、优雅、怀疑的心灵,一直在探索着善与恶,到现在刚刚明白,人类恶毒的智慧在这地球上无疑伦比。她刚刚明白,只有享有话语权的人才享有判断力。她刚刚明白,这个时代的幽默也已经变成了谄媚者的幽默。她刚刚明白,人们如此热爱死人,只是当人死后才能获得一丝真情——她心爱的女儿曼陀罗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她明白得太晚了。
番石榴是个不惜一切想演女一号的小姑娘,想当明星,为了演女一号,因为导演不断的换,她就不断的和各种不同的导演潜规则。于是就有一段总结式的叙事:
但是番石榴忘了,在这个时代,光舍得一切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讨价还价与人交换,要学会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要学会阴谋和阳谋一起玩,要阳谋掩盖阴谋,阴阳结合刚柔并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必要时还要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到B城这几年,我可是真的长学问了,瞧我连用的这些成语,原先是最被我瞧不上的陈词滥调,可现在我恨不能把这本羊皮书中描述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供在神龛上,给它烧香磕头——且慢,那也没用,那些东西好则好矣,但还是有一定规则,B城坏就坏在没有规则可循,如果你讲规则,那就你完了,不但会被同行耻笑还会很快被软封杀,你的话筒莫名其妙地发不出声音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的话语权已经丧失了,你只要重新适应被雪藏的生活。
等你好不容易适应了之后,这个时代已经将你遗忘,英明的大众再也不会接受你的名字,你的过去被热捧的一切主张都在人们大众那里找不到任何历史的痕迹。你最好得失忆症,如果你不幸有很好的记忆力,那你就必须准备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什么的,以免你的心脏承受不住突然的打击。当然,即使你学会了承受,然后自我宽慰地学习古人的急流勇退,装出本来就很淡泊很蔑视名利的样子,每逢到书店便买一堆如何保持健康长命百岁的书,然后每天敲百会、敲合谷、敲胆经、做瑜珈、跳街舞、做八段锦、打太极拳,但是这一般都无法阻挡你心中那隐隐的痛——为什么那个什么都不是的人被誉为托尔斯泰二世,而你却活生生地被冷藏到老到死?!——这一段话其实很适合天仙子的心思,她心理一定在向着,为什么开研讨会的时候B城所在的顶级的评论家都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把那个科幻美女捧到天上——他们是明明知道她在剽窃!
因为他们比B城所有的人更了解天仙子的创作,天仙子的每一个句式每一个用词他们都是熟知的,难道他们仅仅就为那几千块美金就出卖良心吗?恐怕还不尽然——这里还有两项比较的结论:天仙子美虽美矣但显得正气浩然,首先浩然正气就被B城的文人骚客所鄙视,何况天仙子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骄傲,这便更不能容忍了!大家都是蝼蚁你凭什么长出翅膀?!蝼蚁们当然要群起而攻之,要咬掉那翅膀置之死地而后快......
李国盛:这就是对当代文学界的讽刺嘛。
徐小斌:所以说是社会游戏规则变了嘛。过去作家评奖拼的是白纸黑字,现在写作才华也就是文本本身只占了很低的百分比,更多的变成了背后的东西,包括利益交换什么的。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大家都不说而已,都怕做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
李国盛:不光是作家评选,其他很多领域也有类似的事情。
徐小斌:各个领域差不多都这样。
李国盛: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很多人都说“还是好人多”,但是为什么很多事情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觉得刚才你那句话回答了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不说。我感觉里面还缺乏一种勇气。
徐小斌:缺《皇帝的新衣》里面的小孩。我的《炼狱之花》好象就是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觉得可能会挨骂。
李国盛:不会,有了互联网以后,网上每天都有很多说真话的小孩儿,皇帝都不在乎了。
徐小斌:对,皇帝不在乎了,就稳稳的做皇帝,只要拿到供品,你爱说什么说什么。
(待续)
作者:真正的意图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0:50
顶 虽然没看过也支持一下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1:00
李国盛:以批判为主的作家大部分是悲观主义者。您应该也是吧?
徐小斌:很多接触我的人觉得我挺乐观,我相信我给你的感觉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其实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才能乐观的活着。其实这不是感性上的悲观主义者,而是理智上的悲观主义者。
像《红楼梦》,“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就剩“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认清这个世界终极的东西是好的,所以维纳认为人类就像一艘注定要驶向死亡的航船,可是人不能因为知道自己要死就不好好的活了。在航船上所有的乘客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终极就在那里,但是你还要活得精彩。我所谓悲观主义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李国盛:您曾经说想要“逃离”,现在的心态有变化吗?
徐小斌:是有变化的。过去我一面对生活中的丑恶,就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是我个人一向的生活态度。小的时候就接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育。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大了之后觉得一切不过是大梦一场。当看到生活中的丑恶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只能回避,采取一种逃离的姿态,闭关自守,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996年我在美国四个大学讲学,我当时讲两个题目,一个是“中国女性文学呼喊与细语”,还有一个就是“逃离意识和我的创作”。当时讲的,也是我真实的想法。
但是经过蜕变之后,我现在慢慢的变得敢于直面现实了。譬如遇到现实中破了道德底线的东西,我会直截了当地表示我的反对,哪怕这样做很得罪人。过去我不会,我会掉头就走,我会选择逃离。
李国盛:很多人都是年轻时候敢于直面,然后不断的受挫折,最后开始逃离。您是反过来的。
徐小斌:是啊,我也觉得奇怪。我小时候曾经立志当隐士,我一向对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遮蔽的有卓绝才华的人特别感兴趣。
李国盛:举个例子。
徐小斌:比如有一阵我对美术史感兴趣,就到各种各样的地方查找一般画册上看不到的画。有一次在北图,我无意中看到包西的画,一下子震惊了,简直惊为天人。
作为尼德兰时代的画家,包西一直被笼罩在同代的鲁本斯、凡•戴克等绘画巨匠的阴影之下。然而他却实在是个非常伟大的画家,愈到现代愈见其伟大。包西的画像民间的古老寓言一般拙朴,充满着象征寓意。他竟敢把教皇和庶民放在一起共同赶起“稻草车”(《稻草车》),他随心所欲地借助想象之光来指挥一场人神之战(《圣安东尼的诱惑》)。在“娱乐之园”中,他的奇思异想化作飞鸟的翅膀、化作恶兽、化作丑恶可怖的裸者出现在画布上,像黎明的红晕一般驱赶着中世纪的黑暗,如果有人证明他是外星球派来的使者我一点儿也不会惊奇。非常引人注目的是画面的右侧有一片树林,树林里结着像红宝石一般鲜艳的果实(或许这便是包西梦境中的伊甸园?),而每只鸟每条鱼每个人嘴里几乎都含着一颗。难道这是包西对于上帝的一种嘲弄(想当初人类的老祖宗仅仅因为偷尝了一颗禁果而被逐出乐园)?在包西的笔下,上帝与庶民同在,伊甸园并不比他生活着的快乐美丽的农庄更美妙。而包西本人大约就像《浪子》中那个狡黠质朴的农人,揣着一袋黑面包干便可上路,旅途中尝尽人间美味。 包西的奇思异想是令人惊叹的。如果说达利的梦境是偏执幻想的再现,那么包西的梦境则体现着人类的共性。对于包西,达利应当把对于保罗•艾吕雅的那句评价转赠给他:“他有整个的奥林匹斯山,我从他那儿偷来了一个缪斯。”
当时我对画家朋友说到包西,大家都困惑地看着我,让我很心虚。直到碰上美术批评家邵大箴,没想到他和我一样狂热地爱包西的画,他说近年来对包西的认同是世界性的,包西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一定会有改观——这让我特高兴,觉得自己在鉴赏能力上又有信心了。
李国盛:这些天才为什么没有被世人所知?
徐小斌:历史淹没了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特别容易被历史忽略的人有共同特质:一个他们是天才,他们的天才不被当时社会与人所认可;第二个原因他不趋附于时尚。时尚有一个大圈子他不参加,他非得待在另外一个地方。
就说弗鲁贝尔吧,很少有人知道,但这个画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画永远让人过目不忘,他画的人的眼睛里面有一种惊恐、凄惨、绝望但又美丽的目光。后来邵大箴先生跟我讲弗鲁贝尔为什么被忽略?是因为他拒绝参加俄罗斯行为展览画派,这个画派当时覆盖了俄罗斯十九世纪的主流。譬如当时列宾、列维坦他们都是这个画派的主将,大家都知道他们,可很少有人知道弗鲁贝尔。但他的确是个天才画家,现在都是以知名度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其实是很可笑的。
李国盛:像弗鲁贝尔这样的天才是心甘情愿寂寞的,不被人所知也无可厚非。
徐小斌:像他这样的是心甘情愿,但也有不情愿的。像梵高,塞尚他们。他们在生前都是穷困潦倒,但他们是非常想得到认可的,恰恰就是那个时代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画,说他的画是垃圾,可是现在呢,他的一幅画至少是几百万美金。
(待续)
作者:香艳的诗词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2:41
纯粹路过拿分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2:49
李国盛:您说过世界上有一群没有梦的人,这群人是十分可怕。
徐小斌:这些人就是一生主义者,是当代主义者,就活这一辈子,而且这一辈子是没有底线的活着,不择手段。
有人说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只有当狼还是当羊两种选择,但我觉得还应当有第三者在场,就是牧羊人或者牧羊犬,他的职责就是要保护优质的羊,不过更多的是看客,不但无动于衷,还可以吃人血馒头或者“羊血馒头”。
还回到刚才那个话题,在当代当隐士几乎是不可能了。因为作为作家,首先是要有自己的声音,而没有话语权就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所以有些人为了争夺话语权都变得疯狂了,也可以理解吧。
李国盛:您怎么看天涯?
徐小斌:我觉得天涯挺棒的。其实我一直基本上就是一电脑盲,也就是收发邮件,浏览新闻,写作什么的。技术方面的完全不行。原来你跟我联络的时候,之前确实知道天涯,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在天涯上发了文章,我能感觉到天涯在他心中位置相当高,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天涯。
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以后敲了很多网络上的讨论,我发现天涯上的评论是层次最高,质量最高,而且揭秘程度也最高的。越来越关注天涯,发现天涯的网友在很多问题上的见解都是非常有水平的。
(完)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4:53
评论家对徐小斌女士的定位:
谢冕(著名评论家,北大教授):
我在徐小斌的小说中读到了我们在当代文学中感到非常匮乏的东西,那就是,在她的小说中不仅读到了现实的生动。而且读到了历史的积淀。多年来,她不仅用生命的体验写作,而且力图把握整个生存世界,把握中国几代女性的命运与历史,并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切——这正是徐小斌写作最可贵的品质。
戴锦华(著名批评家,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小斌的创作特立独行于一切文学潮流之外,但笔者倾向于将其读作关于现代女性、女性生存与文化困境的寓言。毫无疑问,徐小斌的作品不仅仅关于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乎于整个现代社会与现代生存。
季红真(著名批评家,辽宁大学教授):
徐小斌的《双鱼星座》,以大胆越轨的想象表现了中国妇女窘困的处境。在九十年代潮头汹涌的女性文学作品中,是一个精典的文本。叙事的简洁,想象的奇诡,使作品蒙上了神秘的巫风,而最终的结局,则表现了九十年代女权思潮高涨的时代精神。这是所有获奖作品中,唯一一篇以女性的立场组织叙事的作品。而她的《羽蛇》则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完成了一种纯粹自我心灵的剖白。深度体验的心灵疼痛,确实是“以血作墨”。徐小斌个人的心灵隐秘,无疑支撑着所有玄奥的思想。这是一次成功的表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陈晓明(著名批评家,北大教授):
徐小斌的小说提示了独特的女性宿命论的诗性意义:精致的语言风格,把当代符号化的商业主义背景大量融入古典情结,对女性神秘命运与生存内在性的揭示,充满了不可知的变数与特殊的不可言喻的意蕴,她塑造了一个绝对的超越性的世界——它非同凡响。
李敬泽(著名批评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实际上,徐小斌与盛行的女性写作始终保持着警觉的距离,她多年来似乎都在偏执地做着一件不合时尚的事:她沉迷于一种深度隐喻的小说美学,小说是她的“迷幻花园”,在花园的深处最终隐藏着意义,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启示”,是“神喻”——没有人可以不付代价就获得它,只有那些洞察和守护着这最终秘密的女人才能以超验的灵性或者神性穿越这座花园。
朱正琳(著名批评家,央视读书时间栏目总策划)
通观《敦煌遗梦》全书,不难发现两个主题贯穿交织:一是渴望,二是恐惧。实则后者更为无形。恐惧,通过某种宗教情绪蔓延下来,超出了爱情领域。简言之,是生存与命运令人生畏。作者含而不露地用一层层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氛围包裹着一个世俗阴谋——敦煌也只是个充满赝品的代用品的地方,与都市并无二致。他们没有躲开命运——与命运照面,与命运遭遇,与命运纠缠在一起。敦煌遗梦不是一个浪漫的梦,而更像是一个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恶梦。渴望与恐惧横贯始终,让人委实有些透不过气来。
谢有顺(著名青年批评家):
羽蛇很早就有了个体的觉悟,很早就开始倾听耳语——与其把耳语理解成一种神秘主义,还不如把她理解为一种内部的声音,它从羽蛇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代表着一种不同于现实经验的生存指令。这是羽蛇最迷人之处,使她完全不同于当代文学中塑造的其它女性,她是唯一的。
贺桂梅(著名批评家,北大文学博士):
徐小斌在当代文坛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局外人”姿态。她以诡谲的想象力、超拔的智性与敏锐的感受力长久地构造着一个个由神秘的文化符码筑成的“别处”: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海火,到敦煌,中缅边境的佤寨,蓝毗尼城,我们从中读到的是体察社会历史文明与人性深层悲哀的别一种视角,她的小说如同美丽的珊瑚触角,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写作“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这正是徐小斌向我们展示的世界,在世俗与超越,拜金狂潮与人文情愫,众声聒噪与“天籁之音”的冲突与对峙中,“徐小斌现象”值得我们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她弥足珍贵
陈雅书(台湾中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這是大陸女作家徐小斌一部企圖心極大的女性文學作品。錯綜複雜的時空人物,從清末、民國、文革,直到世紀末的留美狂潮;空間上則橫跨中、美。故事的主軸在講陸家五代女性之間對立仇視、糾纏不清的宿命。這群女性的命運又和其他女性牽扯在一起,因而形成了一種樹形結構。這個枝葉相連的結構,使得她們之間的關係深奧且微妙。小說中一直強調的血緣,是欠債與還債的關係,非關愛與溫暖。這也就是為什麼代表羽蛇族(亦即太陽族,也就是女性)的圖騰,竟是兩蛇糾纏一處,又相對視的圖像。書中的血緣其實是一種令人窒息的制度。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章迈:
徐小斌女士的〈羽蛇〉令我震惊。我发现,这位作家具有一流的驾
驭文字的能力,她笔下的人物、故事、场景永远充满魅力、震撼人
心。她对自己和对读者的智力挑战永无休止,在今天中国大陆普遍
疲软的文学氛围中,她独树一帜,令人感佩。而且我有个奇怪的想
法,假如这部小说能改成电影,将是电影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影片。
邱华栋(青年作家、著名杂志主编):
在我的眼里,徐小斌的《羽蛇》早已经是一部经典作品了。几年前我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认为一部经典已经在我们的身边诞生。但是,就像这部三年前出版的长篇今天重新再版所暗示的一样,它遭受了被漠视的命运——喧哗和浮躁的时代漠视了它。而今作者和有心的出版社在新百年的开端,再度把它推出,已经显示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力——这几年,又有多少泡沫和热闹的作品消失在垃圾堆里了呢?
徐小斌在这部小说当中实现了她的想法和写作的雄心,从而为当代文学贡献出了一部杰作。在这部小说当中,徐小斌并没有用时间的线形叙述的老套套,来讲述又一个百年家族史——那是巴尔扎克和马尔克斯的叙述方法,而是将叙述的线头随意而又巧妙地在纷乱的历史和时间的长河里轻松地拽出,运用了多种的叙述技巧,将复杂的女人历史和一些佐证女人特性的资料任意穿插,故事情节也神秘莫测,而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徐小斌的语言飘逸灵动,而且,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巫气和幽深的水井气息,想象力奇崛,并且,她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调动了她的人类文化学、精神分析学、女性研究、神话原型理论和历史知识的几乎全部的知识系统,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经得起时间和阅读考验的特质。
李永宏(青年批评家)
这是一部能引起灵魂共鸣却无法述说,言传拙于意会的小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翻开厚厚的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经典小说,都遭遇过“曲高和寡”的命运。《羽蛇》直抵现实深邃的部位,具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芯片,它需要时间慢慢发掘,它是属于历史的,属于世界的。
长篇小说《羽蛇》的版次及印数:
1998年十二月花城出版社首版,
1999年广州天盟出版公司(书商)二版 ,
2000年更名《太阳氏族》长江文艺出版社三版,
2001年入选中国作家五十强,时代文艺出版社四版 ,
2003年台湾联经出版社纳入“当代名家系列丛书”,五版,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六版,
2007年由该社列入中国当代名家代表作七版
2009年签入作家社《共和国丛书》,
2007年由世界四大出版社之一西蒙·舒斯特买断全球英文版权,并签两书(另一本为《敦煌遗梦》
2009年2月出精装版,全球发行。成为Atria books推出的国际精品文库中唯一的中国作品。
羽蛇的影响
十一年来,在国内外的评论现在看到的有数百篇。
著名评论家戴锦华、陈晓明、谢有顺、李敬泽、季红真、陈福民、贺桂梅 等都写了长篇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发了《羽蛇》评论专辑;
《花城》在发羽蛇的同时发了与贺桂梅的对谈“伊甸之光”。
《莽原》发了与姜广平有关羽蛇的对谈。
更多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评论家与网上自发的评论。
十年中前后有四十余名博士硕士选定《羽蛇》作为他们的论文题目。
2000年在世界日报连载;
2004年加拿大《星星周报》做了专版《羽蛇》讨论
2004年台湾著名评论家陈雅书等人发表关于《羽蛇》的评论《最值得注意的华文女性小说家》
2007年作者赴美签约时世界日报记者关于羽蛇的专题采访《写作就是特立独行》;
2007年代表中国作家参加美国文学翻译中心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五十个国家,每个国家一个作家一个翻译),美方专门举办了《羽蛇与中国女性文学》的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2008年十月,应邀参加香港国际作家工作坊,在香港最大的中央图书馆演讲厅作了专题讲座《羽蛇与海神》。工作坊的文学院院长专门向公众介绍了《羽蛇》,引起极大兴趣。
《羽蛇》中文版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家图书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均有收藏。
在西蒙·舒斯特买断全球英文版权后,同时有十余家小语种在洽谈。已签约的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挪威等。
徐小斌简历;
徐小斌,女,祖籍南方,出生于北京。自幼习画,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大学,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编剧。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
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出书四十一部。(全部书籍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电影剧本。《徐小斌文集》五卷本于1998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家图书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
中篇《双鱼星座》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受到美国心理分析大师诺曼.霍兰德的关注,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分析小说。该小说经本人改编为电影剧本《弧光》后,获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奖。长篇小说《敦煌遗梦》获得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年度十佳长篇奖,短篇《请收下这束鲜花》获得《十月》杂志首届文学奖,中篇《异邦异族》获得《钟山》杂志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海幻》获得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创作奖;担任编剧的电视单本剧〈风铃小语〉获得第十四届飞天奖、CCTV杯一等奖;由于对中国女性写作的贡献,于1998年获得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几部长篇及中篇小说〈河两岸是生命之树〉、〈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双鱼星座〉、〈迷幻花园〉等等均在读者中有很大反响,长篇均多次再版,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香港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均对作者及作品作了专访与高度评介。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德、意、西、葡、挪威、巴西、希腊等国文字,在海外发行。
长篇小说〈羽蛇〉已出八版,2003年并有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200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再版。该小说现已被世界四大出版社之一、位于纽约的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买断并译为英文版在全球发行。
《德龄公主》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会2004年首版后,由香港经要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并被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深受观众欢迎。近期由台湾印刻出版公司再版。
于1996年在美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问讲学活动,分别在美国杨百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圣玛丽学院等举办了题为“中国女性写作的呼喊与细语”、“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的文学讲座。讲座受到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学人的欢迎。另外参加了1997年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三十四届贝尔格来德国际作家会议,1999年在台湾举办的两岸文学研讨会,及2002年在加拿大举办的渥太华国际作家会议,会议上均有论文发表,并获得与会者广泛好评。
2007年,接到美国文学研究学会(ALTA)副主席Rainer .Schulte先生的邀请,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赴美参加由五十个国家的作家、翻译家参与的国际文学研讨会。
2008年,在香港参加国际作家工作坊为期一月的活动,2009年,赴美参加纽约《作家之家》的活动。
另外,擅长绘画及民间刻纸艺术,曾于1990年8月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个人刻纸艺术展,于2006年参加中日友谊书画展,均获得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主要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
《海火》(198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敦煌遗梦》(2007年河南文艺出版社 );
《羽蛇》(1998年花城出版社,20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台湾联经出版社,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作家出版社),
《德龄公主》(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香港经要文化出版公司);
中短篇小说集: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1990年海峡文艺出版社)
《迷幻花园》(1995年华艺出版社);
《如影随形》)(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蓝毗尼城》;199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末世绝响》;(1997年华侨出版社)
《蜂后》(199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跨世纪丛书”;
《双鱼星座》(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生丽质》(200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
《歌星的秘密武器》(2002年广州出版社)
《清源寺》(2003年北京出版社)
《非常秋天》(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徐小斌作品精选〉(200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末日的阳光》(2009年河南文艺出版社)
散文随笔集:
《世纪末风景》(199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蔷薇的感官》(1997年华艺出版社);
《缪斯的困惑》(199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错的纸牌》(1998年天津新蕾出版社);
《徐小斌散文》(2000年华夏出版社);
《心灵魔方》(2002年百科出版社);
《美丽纹身》(2002年当代世界出版社);
《西域神话》(200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大都会:缪斯的殿堂,我的梦想》(2003年西苑出版社,200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
《我的视觉生活》(2004年上海文汇出版社)
美术作品集
〈华丽的沉默与孤寂的饶舌〉(200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五卷本文集于1998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主要影视作品:
1、《弧光》:电影,由本人根据自己的中篇小说《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改编,1988年首映。该片获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特别奖。
2、《风铃小语》电视单本剧,由本人根据自己的获奖短篇小说《请收下这束鲜花》改编,中央电视台黄金一套1993年首播。该剧获第十四届飞天奖,中央台首届CCTV杯一等奖。
3、《千里难寻》十集电视连续剧。北京电视台长青藤剧场1994年首播。
4、《雨中花园》:电视电影。作为全国十大女作家向世妇会献礼片,由中央电视台黄金八套1995年首播。
5、《星空浩瀚》:电视单本剧。作为央视选定的全国十大女作家向世妇会献礼片,由中央电视台黄金一套1995年首播。
6、《富起来的人》之“丽芹篇”,四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黄金八套2002年首播。
7《德龄公主》三十集长篇历史电视连续剧,由本人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于2006年九月在央视黄金八套首播。
8、2007年,参加由中国作协与读书网联合举办的全国电影文学剧本梗概大奖赛,获得一等奖。
担任策划与责编的影视剧:
1、《走出雨季》二十集电视剧,1995年在央视首播。
2〈牵手〉二十集电视剧,1998年央视黄金一套。
3〈天下财富〉二十集电视剧,1999年在央视黄金一套。
4、《仗义执言》二十集电视剧,2000年在央视黄金八套首播。并获得全国第六届法制题材电视剧〈金剑奖〉
5、《曹雪芹》三十集电视连续剧,2002年在央视黄金八套首播
6、《江山》二十集电视剧,2003年在央视黄金一套首播,并获得第二十四届飞天奖。
7、〈小留学生〉二十集电视剧,2006年在央视黄金一套首播,并获得第二十六届飞天奖。
8〈香港姐妹〉二十集电视剧,2007年在央视首播。(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作)
『天涯杂谈』 专访徐小斌:现在的社会游戏规则是利益交换
作者:李国盛 提交日期:2009-10-9 16:51:00 访问:21072 回复:57
徐小斌:天涯博客网友,代表作《羽蛇》,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编剧。她是中国当代唯一在世界顶级出版社西蒙·舒斯特同时签下两本书并全球推广的作家。她第一个被邀请到美国的“作家之家”代表中国作家进行跨文化交流对话。
下面是徐小斌女士部分发言:
1、痛苦:
徐小斌:我在2005、06年经历了一次非常痛苦的蜕变,在之前我心里很踏实。觉得自己坚持的一切是有价值的。但那两年我开始对自己和整个人文环境强烈的质疑。这种强烈的质疑得不到答案,那时候真的很痛苦。我第一次感觉很恐惧,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我忽然觉得这个恐惧不是精神层面的恐惧,是物质化的恐惧。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种痛苦主要是因为社会游戏规则改变了,而自己还不适应。
2、规则:
徐小斌:社会游戏规则变了。过去作家评奖拼的是白纸黑字,现在写作才华也就是文本本身只占了很低的百分比,更多的变成了背后的东西,包括利益交换什么的。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大家都不说而已,都怕做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
3、表演:
徐小斌:真诚的写作很难做到,所以在中国成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很难的。因为现实主义作家肯定应当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也罢、巴尔扎克也罢、罗曼罗兰、雨果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一个作家如果不和社会保持一种紧张的对峙关系,而只为了谋求现实利益去COPY某些陈词滥调,这是现实主义写作吗?
这也是我在2005、2006年反复叩问的一点。我在我的工作岗位上越来越了解到社会的某些潜规则,我亲眼看到一些无良的所谓作家,用恶心的手段博取了他想得到的一切,一边还做出忧国忧民状,来博取鲜花和掌声,现在所有人都视他为大师。这太好笑了,真够搞的,全民娱乐啊。他们算演得相当好的。
4、悲观:
徐小斌:很多接触我的人觉得我挺乐观,但是我其实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才能乐观的活着。其实这不是感性上的悲观主义者,而是理智上的悲观主义者。
维纳认为人类就像一艘注定要驶向死亡的航船,可是人不能因为知道自己要死就不好好的活了。在航船上所有的乘客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终极就在那里,但是你还要活得精彩。我所谓悲观主义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5、直面:
徐小斌:小的时候接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育。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大了之后觉得一切不过是大梦一场。当看到生活中的丑恶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只能回避,采取一种逃离的姿态。1996年我在美国四个大学讲学,我当时讲两个题目,一个是“中国女性文学呼喊与细语”,还有一个就是“逃离意识和我的创作”。当时讲的,也是我真实的想法。但是经过蜕变之后,我现在慢慢的变得敢于直面现实了。譬如遇到现实中破了道德底线的东西,我会直截了当地表示我的反对,哪怕这样做很得罪人。
6、淹没:
徐小斌:历史淹没了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特别容易被历史忽略的人有共同特质:一个他们是天才,他们的天才不被当时社会与人所认可;第二个原因他不趋附于时尚。时尚有一个大圈子他不参加,他非得待在另外一个地方。
7、选择:
徐小斌:有人说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只有当狼还是当羊两种选择,但我觉得还应当有第三者在场,就是牧羊人或者牧羊犬,他的职责就是要保护优质的羊,不过更多的是看客,不但无动于衷,还可以吃人血馒头或者“羊血馒头”。
8、真实:
徐小斌: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有责任把看到的事实写下来,前苏联小说家柯切托夫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至少要拿出一次真正的身份证,所以我首先要求自己要真实地毫不媚俗地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要为这个民族提供一份个人的备忘录。
9、不幸:
徐小斌:我在《羽蛇》的前言中说:我们是不幸的:生长在一个修剪得同样高矮的苗圃里,无法成为独异的亭亭玉立的花朵;为了保证整齐划一,那些生得独异的花朵,都注定要被连根拔去,尽管那根茎上沾满了鲜血,令人心痛。有幸保留下来的,也早已被改良成了别样的品种,那高贵的色彩在被污染了的空气侵蚀下,注定变得平庸;
10、公平:
徐小斌:一直对“公平”二字心向往之。看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平和自由成为了一个人的基本权力,我为此深深感动;但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上帝那都没有公平。
11、天涯:
徐小斌: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以后敲了很多网络上的讨论,我发现天涯上的评论是层次最高,质量最高,而且揭秘程度也最高的。越来越关注天涯,发现天涯的网友在很多问题上的见解都是非常有水平的。
(下面是完整稿)
作者:阿蒙3121 回复日期:2009-10-09 16:57:12
期待
作者:漫手织文 回复日期:2009-10-09 16:58:36
支持一下
作者:混点名堂 回复日期:2009-10-09 17:03:32
期待
作者:漫手织文 回复日期:2009-10-09 17:09:39
支持一下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15:00
李国盛:我记得您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当别人问到至今为止那个作品最满意,我会毫不犹豫的说《羽蛇》”,您为什么对这部作品如此偏爱?
徐小斌:《羽蛇》是我一生都想写的一部书。其实有很多作家都有这种感受,他可以写很多书,但是他一生最想写的只有一本书。写完了这本书,他就可以化解掉他心里最深的一个心结。而《羽蛇》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
写羽蛇,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从个人原因来讲自然首先来自童年,来自我和母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母亲的极度重男轻女,也因为我天性过于敏感,所以,让我从小就对“公平”二字有特别深的感受力。
另外,过早地读了红楼梦。九岁那年,爸爸买回一套绣像《红楼梦》,说我大姐可以读了,我二姐还得再过几年,至于我,连提也没提,于是受好奇心驱使,我在夜深人静,大家入睡了之后偷看红楼梦,连续多时,竟看成了神经衰弱,失眠,大夫很奇怪怎么这么点小孩会睡不好觉,我当然不敢讲真实的原因。
还有就是,姥姥信佛。我从小和姥姥住在一个房间,有一座高大的佛龛耸立在我和姥姥的卧室里。佛龛上面罩了一块红布,红布里面是玻璃罩。玻璃罩里面便是那尊黑色的释迦牟尼像。我经常被笼罩在龙涎香的气味和木鱼有节奏的音响中,常常做各种怪诞和恐惧的梦。这些梦笼罩了我整个儿时的记忆。
基本就是由于这些原因,我成了一个几乎完全生活在内心世界里的孩子,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我小时候是个做白日梦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恐惧肯定会导致向内走,所以我从一开始发表小说的时候就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语境。
从时代的原因来讲,我觉得自己生在一个巨大的转折的时代,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有责任把看到的事实写下来,前苏联小说家柯切托夫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至少要拿出一次真正的身份证,所以我首先要求自己要真实地毫不媚俗地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要为这个民族提供一份个人的备忘录。
所以我在《羽蛇》的前言中说:我们是不幸的:生长在一个修剪得同样高矮的苗圃里,无法成为独异的亭亭玉立的花朵;为了保证整齐划一,那些生得独异的花朵,都注定要被连根拔去,尽管那根茎上沾满了鲜血,令人心痛。有幸保留下来的,也早已被改良成了别样的品种,那高贵的色彩在被污染了的空气侵蚀下,注定变得平庸;
不过我们终于懂得,每一个现代人都是终生的流浪者。现代人没有理想没有民族没有国籍,如同脱离了翅膀的羽毛,不是飞翔,而是飘零,因为它的命运,掌握在风的手中。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李国盛:看来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
徐小斌:是啊,对小孩得多鼓励,批评很容易打压一个人,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的小孩。譬如小时候我画画,3岁左右的时候在洋灰地上画了个娃娃头,爸爸回来以后说我画的很好。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迷恋画,特别迷恋。小时候我喜欢画仕女画,喜欢画美丽的女性,画得不厌其烦,把古装仕女头饰珠子都一颗一颗的画出来。
我从小就挺犟的,所以吃亏特别多,挨揍特别多。确实是那种特别不招大人喜欢的小孩:)
小时候不招大人喜欢,长大了不招领导喜欢,这就是我。
一直对“公平”二字心向往之。看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平和自由成为了一个人的基本权力,我为此深深感动;但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上帝那都没有公平。
(待续)
作者:非常君子 回复日期:2009-10-09 17:17:47
《羽蛇》很经典,顺便沙发!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19:01
李国盛:《羽蛇》里面写的是一个家族五代女人的故事,但背景却是宏大的历史,而且是和教科书上的历史有些不太一样。
徐小斌:对啊。我从小是好奇心特别强的一个女孩,什么事情我都不会去相信别人约定俗成的说法,我一定要自己去探个究竟。
我想,要追根朔源,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特别是女性历史进行反省,并且洞察人性中的复杂性,仅仅写这一代人是不够的。我始终认为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不过是整个历史的冰山一角,而这一角还很值得质疑。于是我从一个女性传承的家族、也就是母系氏族入手,写了五代女人的历史。
一、太平开国的一代,我主要写了杨碧城也就是羽蛇的姨祖这个人物,她为了反抗天王洪秀全的暴政,付出了比生命还要惨痛的代价。
二、辛亥革命的一代。这一代的主要女性人物是杨碧城的姨侄女、也就是羽蛇的外婆玄溟,她的丈夫是早期辛亥革命的狂热支持者,而后来堕落成为一个抽鸦片吃花酒养戏子抛妻弃子的男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代。主要女性人物分成了两支,一支是玄溟的女儿、羽蛇的母亲若木,也就是西南联大的那支知识分子队伍,若木从小受到强势母亲的压抑,形成心理人格的变态,而另一支是玄溟的侄女沈梦棠,她是所谓满怀革命理想投奔到延安的青年,而到了延安她的所有梦想都破碎了,她被延安的审干运动整得九死一生。
四、第四代,也就是我的小说主人公、若木的女儿羽蛇的一代,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经历了上山下乡,回城、四五、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竞选……
五、第五代,代表人物是羽蛇的外甥女韵儿。韵儿是一个热衷于物质享受,非常现实、完全没有灵魂的美丽女孩,后来为了钱嫁给了一个日本人,回国之后过着时尚却无聊的生活,她只觉得小姨她们甘愿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可笑。
说到这儿,大家都会感觉到,我的小说的历史观,是完全与历史教科书相悖的。
是的,《羽蛇》颠复了历史,尽管我深知还原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我还是尽了我最大的力量,来还原了部分历史。特别是,我亲历的历史。
李国盛:您在写《羽蛇》用的手法很像拍电影的手法。
徐小斌:写穿越五代的历史,顺时空写出来在形式上没有创新,另外会写得太长,于是我决定采用影视和绘画的一些手法,譬如镜头的切换,变焦,特写,定格,等等,因为小说背景的反差太大。其实我写的时候倒并不连贯,就象一个个独立拍摄的画面,这样可以保持最鲜活的原生态,最后再通过后期剪辑把它连贯起来。我不喜欢写得太油的小说,而从头到尾的连续作业容易丧失新鲜感,产生匠气。另外,我写了五代女人,当然最起码的要求是进入这五代人的经验,有历史的也有个人的,这当然很有难度,但是也很有意思。我常想作家就象演员,有本色演员与性格演员之分,我觉得后者更具有挑战性。我每写到一个人,就试着去扮演她的角色,不管演技是否拙劣,但总能寻找到她内在的合理性与发展脉络,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是魔鬼也是个触手可及的魔鬼。
(待续)
作者:多情又多才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0:50
顶 支持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1:37
李国盛:小说的主角“羽”是个什么性格的人物?
徐小斌:羽这个女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她是一个对爱充满无限希望的女孩,哪怕一滴露水都可以复活,但是这个世界就没有一滴露水给她,她一生都在寻求爱,但是她一生都在被爱所背弃。
李国盛:您感觉《羽蛇》里面最精彩的一段是哪段?
徐小斌:我个人比较偏爱羽去刺青赎罪的那一段:
圆广记得,那个瘦弱的,雪雾一般缥渺的女孩,自始至终没有叫喊一声。就象她的肌肤真的不那么真实,不是血肉而成的,她的隐忍极大地刺激了圆广内心深处的什么,圆广很想用那根犀利的针,来试探她的身体是否真实。
法严看到女孩嘴唇上咬出的血痕,就淡淡地看了一眼圆广,圆广却被这淡淡的一眼击中,他知道这一眼意味着什么。他避开师付的目光,没有行动。法严用棉花轻轻蘸干她背脊上的血珠,声音既威严又温和:“姑娘,我知道你很痛,现在你全身的皮肤都绷得太紧,我无法继续做了,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松驰,让这个年轻人帮助你吧,只有他的参与,才能让你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纹身。”
法严的目光再次落在圆广身上,那目光已经变得十分威严,圆广打了个寒噤,他感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神经质地颤抖。他其实是个十分坚强的人,(在我们接下去的故事中,你会发现他是如何坚强。)但是他居然害怕得发抖,是的他的颤抖其实是因为害怕。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他知道自己无法违抗法严,他别无选择。
他把羽轻轻拉过来,放在他强壮的身下,他觉得这个女孩子轻灵得象一片羽毛。她的顺从和隐忍使他差点落下泪来,他真的希望她能反抗一下,那样才能把他激发起来,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是疲软的,他心里充满了对她的怜爱。
当法严第三次将目光投向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必须开始行动了。他尽可能温柔地抚摸她,为的是她不至于太痛,在他的抚摸中并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他的眼光穿透了那个缥渺的身体而停留在了另一片国土。他只是机械地做了他被命令做的事,当他进入她身体的时候,因为剧烈的颠簸他把目光收了回来,他看见女孩因为剧痛而咬破了舌头,鲜血从她的嘴角流出来,与此同时,她身下也形成了一个血的湖泊,他没想到她会流那么多的血,他觉得自己已经轻得不能再轻了。
法严锐利的目光停留在女孩瘦削的脊背,他清晰地看到,当那两个身体翻转,并且象波浪一样轻微起伏的时候,女孩的皮肤已经彻底放松了,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圆广随着法严目光的号令,随时转换着姿势,后来他直立起来,靠着大殿的圆柱,他把女孩紧紧贴在胸前,而把她整个裸露的脊背留给了法严。这时他终于看见法严满意的目光。
法严的精雕细刻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这是圆广生命中最痛苦的两个小时。他的汗和她的血溶在一起,而他的心里在淌着泪。他心里的泪并没有能瞒过羽。羽注意到近在咫尺的这个年轻男人,从一开始她就发现他冷漠目光中掩藏着的悲悯,她甚至发现他长得很好看,他的英俊超过了M国人迈克。而且,与迈克不同,这是一种与她有联系的英俊,不是屏幕上的,而是有生命、有变化、有来历的。是的来历,从一开始,羽就发现圆广是有来历的,于是她接受了他。
圆广看了一眼羽背后的纹身眼睛就亮了。他接过师傅的工具,也跃跃欲试地想做点什么,但又无从下手。羽转身平静地看着他,指指胸前:‘来吧,留一点纪念。’当时天色已经全黑了,月光照射进来,羽的乳房在月光下象陶器一样寒冷。圆广用他一生中最专注的三十分钟,在羽的乳头上精心刺成了两朵梅花,他每刺一针,都有汗水沿着她身体的曲线流下来,把渗出的新鲜血珠冲洗干净。在全部完成的时候,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圆广已经瘫在地上,圆广看看羽身上新鲜的图画,叹了一口气:‘我是永远追不上大师的了。’
法严闭目养神,良久,慢慢地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美的纹身,也是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珍品。以后我永远不会再做了。姑娘,你流了很多血,足以赎你的罪了。你走吧,走得越远越好,永远不要让我再见到你。”
(待续)
作者:原创者的大名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4:22
顶 支持
作者:同于死罪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8:45
羽蛇很好听的一个名字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9:36
李国盛:《羽蛇》被很多人定位为“女性主义文学”。北大的戴锦华教授写了2万多字的评论,她讲课时候给学生说:“你们要研究女性文学,就看徐小斌的作品”。一直有一部分人认为《羽蛇》是女性写作的经典,至今未能超越。
徐小斌:《羽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几百篇评论了。在这11年中不断的有各种硕士、博士、博士后用它做题目来诠释所谓女性主义的写作。
当然这都是批评家的说法,至于我自己,没想这么多。的确,多年来我研究女性心理,有点心得。因此写作时也就喜欢写各种女人深藏的內心隐秘,但这只是我写作的一部分。细读我的作品都会发现,我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中,都会写到历史、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科学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我下的功夫比较深,就是为了增加作品厚重的程度,而不仅仅单纯是女性写作。
当然有几部小说可以归类为女性写作,最典型的就是《双鱼星座》,确实是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而《羽蛇》就不能归类为女性写作了,虽然写的是一个家族五代女人的命运,但它囊括的东西似乎更多些,包括它的指射和一些深度的隐喻。
我个人倒是觉得戴锦华教授的那句话更中肯些:“尽管徐小斌的作品在令人目眩的泼洒的浓重色块、多向的丰富的知识(荣格、海洋生物学、博奕论、密宗佛教或上古神话等等)与奇异的异地间回旋,但笔者倾向于将其读作关于现代女性、女性生存与文化困境的寓言。毫无疑问,徐小斌的作品不仅仅关于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乎于整个现代社会与现代生存。”
李国盛:严歌苓曾经为台湾版的《羽蛇》写了一个东西,她认为羽蛇是“高档次的文学精品”?“同样是勇敢的对情欲的挑战,《羽蛇》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以及思考和情愫,都是高贵的。”
徐小斌:有这么回事。歌苓说她“非常在乎高贵与低贱之分”。我可不敢这么说,因为高贵这个词在中国当代已经很陌生,很被忌惮了。
不过奇怪的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热爱此书的读者众多,但也有不少说看不懂的,奇怪的是看懂看不懂不能以知识层面或者年龄层面来分界。有很年轻的八0后的孩子,可以谈出很深刻的感悟,我感觉到他们完全读懂了,不但如此,还有无数网上的自发评论,有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都读懂了;而另一方面,有的资深评论家却说看不懂,尤其在视角转换方面,他们说很难读。后来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受众还是分人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我不敢说高贵不高贵,只想说,这本书是写给有灵魂的人看的。
李国盛:您感觉这种精神在中国当下是什么状态?
徐小斌:毫无疑问,我感觉到这种精神是中国当下是被排斥的。其实我现在已经很麻木了,但是再麻木也能感觉到这种排斥。现在是全民娱乐的时代嘛,娱乐至死。
(待续)
作者:紫书 回复日期:2009-10-09 17:29:37
羽蛇,非常美好
作者:根本的技艺 回复日期:2009-10-09 17:32:37
很经典的一部女性主义小说
作者:匆匆偶遇时 回复日期:2009-10-09 17:34:21
嗯 看了还不错 想去买本书来看看
作者:紫书 回复日期:2009-10-09 17:35:03
大概是11年前看的这本书,算起来真是同步了,然后我在那个旧书摊上翻了又翻,这本书只有我一个人借过,于是跟那个摊主说不如你卖给我吧,摊主非常友好,一本正版书,只收了我五块钱:))
至今这本书还在老家,每每回去不停地翻阅。
作者:rapjiwu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0:31
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梦想。。
但是绝对不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沉醉于自己的梦想。。
白日梦非常好做,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却相当之难。。
对于现实的认知永远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一个指标。。
一直觉得,一个人能不带立场得描述现实,这就是一部成熟的作品。。
一个作家,能够摒弃个人感情,去纪录最真实的世界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作家。。
真实,永远拥有巨大的魅力。。。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3:50
李国盛:电视剧《德龄公主》,您是编剧,为什么想写这样一部电视剧?
徐小斌:偶然看到一个小册子讲的就是德龄和容龄,我觉得非常好奇,非常的震惊。在上世纪初1903年,居然就有两个受西方教育长大的女孩在昏暗的清宫里,为慈禧太后跳芭蕾舞!此事让我极为震惊。
我觉得原来百年前就是这样的啊!后来我看故宫收藏的画册看到这两个女孩,虽然从现在审美观来讲并不算漂亮,但是和当时后宫里的嫔妃们一比这俩也算天仙了。尤其是容龄跳《葡萄仙子》的照片非常漂亮。
就这样被她俩一步步引向了晚清的深渊——读了一百多部书,才敢写这本我唯一的历史小说。
因为绝不能有历史硬伤,但又不能拘泥于历史。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争论贯穿始终。甲午战争战败,大大刺激了年轻的光绪皇帝,他开始想实行变法维新,就在此时,康有为应运而生。戊戌变法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伟大的运动(原谅我不用“革 命”二字),这一点历史越久远,就越明了。可惜只有一百零三天。假如变法成功,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如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那样,突飞猛进。在变法过程中,光绪曾经当面顶撞慈禧太后,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胆量的!后来,根据容龄的回忆录,光绪的确在慈禧的千手千眼之下大胆问“康”,这都是史实,无数史实证明了光绪绝非懦夫,而是一个有血性有思想勤政爱国的君主。
变法失败后两年,便发生了庚子国变。在庚子年中,充分暴露了慈禧的无知、狭隘、专横、误国,她由于相信了荣禄提供的假照会,其中勒令皇太后归政一条,极大地刺激了她,她竟不顾清朝当时的国力,以卵击石,一方面怂恿义和团扶清灭洋,造成杀害德国公使克林德的惨案,另一方面竟敢同时向十一国宣战!并连杀了两名主和大臣,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此举无疑是把国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庚子年西狩,慈禧的确吃了不少苦,也有所反省,但她推行的所谓五年新政完全是掩人耳目,“国体不变,新政何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打败了君主制的俄国,完全说明了问题,而庚子年后,慈禧被洋人打怕了,由排外转为媚外,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便是当时她臭名昭著的口号。就是这样,也没能抵挡住随后而来的侮辱:日俄大战的战场竟然在满洲境内,这自然是堂堂中华的奇耻大辱!而这正是德龄姐妹进宫前后的历史背景。
无数志士仁人在寻找救国之路。主要是孙文为首的革命党(主张共和制)和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主张君 主立 宪制)也就是被慈禧诬为乱党、逆党的两派。尽管对他们的历史评价至今仍在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热爱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而表层的故事多以后宫为主,后宫以宫眷为主,女性占绝大多数,这样,表层就会好看。当然,后宫也很险恶,譬如慈禧与皇后联手做掉四格格的侍女茧儿、对四格格敲山震虎、对德龄的多次试探、对容龄暗恋光绪的怀疑及对卡尔、怀特等的监视……都令人感到清宫中充满了陷阱。当然,在史实中,容龄爱的是一个太监,而德龄则暗恋光绪,德龄是在出宫后才认识怀特的,怀特并非牙医,而是当时美国驻沪副领事。然也写了慈禧人性的一面,这段时期是她真正的晚年,她害怕孤独,渴望亲情,即使这样,她也无法克制自己的多疑与乖戾。她其实至死没有真正的反省。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潮流谁也无法阻挡。她死后三年,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爆发了。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初衷,就是开创历史小说的一个新样式。让“历史”更加“小说”,让历史真正小说化,而不是那种扳着面孔的历史小说。后来改成了电视剧。
李国盛:这部电视剧您是否满意?
徐小斌:《德龄公主》是韩刚导演导的。他是很有功力的导演。但是说老实话,跟我一开始的初衷是有相当距离的。我开始的定位是有点象大明宫词那样的,大段台词,华丽阴暗的宫庭,有点莎剧的意思。但是播出的时候大家都看见了。不过作为一个编剧,不便于说三道四,因为原创、编剧和导演各有各的身份,只能认为自己是《德龄公主》的原作和编剧,而播出的《德龄公主》是导演和投资方的,和我没什么太大关系。
李国盛:在这个过程中您在说服自己?
徐小斌:对啊,我也同时在说服别人。譬如剧中心前两年拍某剧,该剧已进入倒计时,编剧和导演还是无法磨合。导演向我发牢骚的时候我很直率地说,所有的影视剧的诞生,其实都是各方互相妥协的结果:包括原作、编剧、导演、制片方……既然是集体劳动,就得尊重集体劳动的规律,要么干脆就写小说好了,小说和影视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个人劳动,后者是集体劳动。当时他呆了一下,同意了这种说法。
(待续)
作者:依梦千年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6:29
因为原创、编剧和导演各有各的身份
=================================
协调这几个的关系最麻烦了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7:38
李国盛:除了近几年《德龄公主》是您做的编剧,您早期还有一部小说也改编成了电影。为什么当时没转行做编剧?
徐小斌:是,我1985年发表《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这个小说当时很有点影响。原来叫《弧光》,后来杂志的编辑建议我改成《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更好,其实我始终觉得《弧光》更好。
八十年代是百废俱兴的年代,电影亦如此。法国电影回顾展开幕,我骑着破车坚持看完了全部四十部片子,每天电影院门口都是比肩继踵,每天要无数次重复回答同一个问题:有富裕票吗?——十年的禁锢让中国象一个饥饿的孩子,那么渴望尝到所有可以尝到的一切。
而中国的电影革命似乎是从《一个和八个》开始,那时知道了有“第五代导演”之说,神奇的是我刚刚知道了这个,便与《一个和八个》的导演合作了一把。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写一个被世俗社会认为疯了而实际上只是不愿因循传统思维的女孩子。张军钊导演把它推上了银幕。自小便觉得拍电影神秘,总想看看拍摄过程。开机那天在密云水库。三九天,水面结了很厚的冰。拍的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人声鼎沸的冰场。男主人公的目光追逐着女主人公,而寻觅到的却是一个外形酷似女主人公的女孩。为了增加声势,用卡车拉来了许多群众演员,那时每人劳务费只有两块钱,但大家兴高采烈,可能都和我一样想满足一下好奇心吧。那天是航拍。
当直升机降到不能再低时,卷起一阵大风,呼啦啦倒了一片彩色遮阳棚,大家一片惊叹。所以后来镜头中的那些遮阳棚实际都是趴着的,只不过因为俯视角度看不出来而已。旁边一位电影界的元老哼唧着:第五代真能折腾,连航拍都敢玩!待到粗剪片出来之后,和导演一起看片子,直到结束,心中还在不断地怀疑:这是不是我写的那个《弧光》?但是仍然清晰地记得,密云水库开机的时候,被定为男一号、当时还在电影学院上学的王志文飞速地穿越冰面向我滑来,与我热烈握手,在明亮的太阳下,他滑出的轨迹真如弧光闪现,然而一周后我即接到消息:他的角色已经被张光北替代了——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影视的瞬息万变与无限的可能性——然而直到一年前,我亲眼看到某电视栏目采访王志文,他在回答某个问题的时候,居然翻出了《弧光》的旧帐,他说,他立志,始于一部叫做《弧光》的电影,他说自己在被确定男一号之后被莫名其妙地换了下来,导演的理由竟是他“不会演戏”,就是这一句话刺激了他,让他奋发图强——这让我心生无限感慨!
《弧光》正式公映的时候是在1988年,当时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任教。记得校长观后问我对学校有何要求,我毫不犹豫地说,希望能转到中文系,校长很痛快地答应了,就在一夜之间,我终于真正进入了我热爱的领域! 《弧光》的公映在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位资深记者在《文艺报》发表重要文章,以《弧光》为例,认为影视改编普遍有歪曲原作之嫌,所举之例亦有《红高粱》等等,此文引起了一场关于影视与文学关系的辩论,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在看粗剪片的时候我确实不太适应——毕竟,我是这一代写字儿的人中第一个触电的。那时候视触电为禁区呢。
李国盛:您相当于因为惧怕自己的原创作品被肢解,就转头回到文字原创状态了。回头看,您这其实是闪避了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那么早就有那么好的机会和这样的导演合作,又得了国际奖,要是换一个人她肯定一部部做下去了,但是您又返回自己的小说。您后悔吗?
徐小斌:我不知道,其实后悔这个词是不存在的,你后悔也罢,不后悔也罢,你已经做过了,后悔也没有用。但是纯粹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我在2005、2006年非常痛苦的原因之一。
李国盛:能否描述一下那两年的状态?
徐小斌:我在2005、06年经历了一次非常痛苦的蜕变,在之前我心里很踏实。觉得自己坚持的一切是有价值的,我应该怎么样,不应当怎么样,我应该毫不犹豫的放弃什么,心里都有个准则。
李国盛:“痛苦的蜕变”是指否定了自己之前坚持的东西?
徐小斌:不是否定,是对自己的强烈质疑和整个人文环境的质疑。
这种强烈的质疑得不到答案,那时候真的很痛苦。我第一次感觉很恐惧,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我忽然觉得这个恐惧不是精神层面的恐惧,是物质化的恐惧。每天一到黑暗降临的时候,那种物质的东西就像冰凉蚯蚓一样沿着我的脊椎往上攀爬,我就觉得“它又来了,它又来了......,很恐怖,将来我要把这种感受写成小说。
李国盛:2005、2006年的蜕变是什么结果?
徐小斌: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种痛苦主要是因为社会游戏规则改变了,而自己还不适应。同时自己也有问题:太绝对化了。实际上任何社会都需要相对的妥协,大家才能够生存,连海底世界也有“共生”的定律嘛。想明白这一切之后,心里轻松多了。
李国盛:美国的作家“兰德”写了几部小说,我感觉她的小说里面最精彩的是主人公大段大段的独白,其实是兰德借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她觉得小说是传播观点的很好载体。您的小说是想通过绮丽华美的语言想表达什么观点,或者就是想让读者通过绮丽语言来进入丰富的想像空间?
徐小斌:好象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很早的时候看到巴尔扎克有这么一句话:凡是真正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这其实就是指一种真诚的写作。
李国盛:首先有诚意,别人才有可能接收到诚意。
徐小斌:对,就是真诚的写作。真诚的写作很难做到,所以在中国成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现实主义作家肯定应当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也罢、巴尔扎克也罢、罗曼罗兰、雨果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一个作家如果不和社会保持一种紧张的对峙关系,而只为了谋求现实利益去COPY某些陈词滥调,这是现实主义写作吗?
这实际上也是我在2005、2006年反复叩问的一点。我在我的工作岗位上越来越了解到社会的某些潜规则,我亲眼看到一些无良的所谓作家,用恶心的手段博取了他想得到的一切,一边还做出忧国忧民状,来博取鲜花和掌声,现在所有人都视他为大师。这太好笑了,真够搞的,全民娱乐啊。他们算演得相当好的。
李国盛:下一步作品是什么?有什么颠覆和突破?
徐小斌:新作叫《炼狱之花》,已经在十期《中国作家》出刊了。我的每一部小说都要颠覆前一部,新作从语言来讲就和以前不同,过去我的文字基本上是那种藤蔓式的自相缠绕的,而这个是冰片式的语言。时代在前进,一个作家绝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举步不前,你还得了解这个时代,你要了解这个时代的特定语言,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这样的话就必须关注一下网络小说。我对网络小说的感觉是,有一些闪光点,但是基本上有点散,不是聚焦式的,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灵魂贯穿始终。
我写小说,工作单位又在影视界,因此不幸对两个领域都略有了解,越深入了解,越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后是痛苦,痛苦之后是逃离,逃离之后是对抗,对抗之后是超越——我的小说第一次没有了悲剧的结局,第一次为读者带来许多时尚与有趣的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第一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直面现实——但依然不是现实主义。
是不是该归类为讽刺寓言小说,我不知道。
我把我的两种想法放在一起了。
我的做法是:把现实的果放进了魔幻的筐里。我尽量把活做到最好,让它外观漂亮,希望读者爱看。尽管那果上全是芒刺。
我倒觉得中国文学正在面临一次新的“语言革命”。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之前王朔的“新北京语言”颠覆了过去的那套书面语,而现在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不可小视,它早晚会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莫言早就提醒我要关注网络小说,我也注意研究了一些,发现网络小说里真有不错的,但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闪光点,但不能聚焦。也就是说,缺乏一个贯穿的灵魂。
新作就是尝试着给一部准网络小说注入灵魂,你也看到我的新作了,它的语言完全不是之前那种藤蔓式的,而是冰片式的了,犀利、直截了当,有的地方直接用了一些网络流行语,这也是我在这个已经改变了社会游戏规则时代的一种尝试吧。
李国盛:之前您的所有作品都是以悲剧收尾,这部小说也是吗?
徐小斌:这个结尾给了人们一个乌托邦式的希望。
(待续)
作者:fdhgjjhkkj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7:59
廣告/封兩年℡雞非雞
-- fdhgjjhkkj-- 操作时间:2009-10-9 19:04:06 -- 26591258
作者:真正的意图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9:22
顶 虽然没看过也支持一下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49:29
李国盛:书中大概是什么逻辑情节?
徐小斌:开篇是这样的:两千年前,每当月圆之夜,月神降临,人类就会把曼陀罗花散向大海,向大海乞求爱情。
两千年后的今天,一个绝望的青年把一枚戒指扔向了大海,他说他是在拒绝现实中的婚姻,向大海求婚。
接下来故事就开始了:海底世界近年来受到来自人类世界的严重侵扰,海王为此召开联席会议协商对策,大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以和亲的方式与人类世界达成妥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大家一致认为:碰巧拿到人类戒指的海百合公主是最佳人选。
海百合公主美丽单纯勇敢忠诚,她决定不辱使命,到人类世界去寻找戒指的主人,临行前,母亲带她去海底面具店买了一张人类的面具,她戴上之后变成了一个人类普通的女孩子,取名百合。
单纯的百合在人类世界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艰难险阻,充分领略了尔虞我诈、欺世盗名、见利忘义、口是心非、指鹿为马、恶意中伤等人类惯伎,当善良无法阻止恶的漫延的时候,她决定以恶制恶。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戒指的主人,他们深深相爱了,当她可以得到完美的幸福的时候,却无法背叛自己的内心——在朋友最需要的时候她无法放弃友情,她决定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却由此把自己逼到了两难困境,既违反了神界的规则,又遭到人类邪恶势力的追杀。最后,她终于战胜万难完成使命、准备回归海洋世界,却恐惧地发现,那张戴在她脸上的人类面具,已经深深地与她的肌肤长在了一起,再也摘不下来了!
——面具摘不下来,海底世界肯定不允许她返回,而人类世界的邪恶势力正在追杀她,她随时有可能丧生,而与她深爱的人,也很难化解内心深处的误解——海天茫茫,我们美丽的海百合公主会遭遇什么样的终极命运呢?悬念就出来了。
我是从这个小女孩的视角切入故事的,写的其实是当下。在当代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怪的事,小姑娘的眼睛看来都是很奇怪很让人震惊的,这也就反证了我们对一些谎言,对一些把我们小时候不接受的东西已经接受了。
我是想让这个故事兼具宫崎峻的美好大气与蒂姆•波顿的黑暗诡异。
李国盛:书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观点?
徐小斌:小说中的人名挺奇怪,像天仙子、百合、罂粟、曼陀罗、番石榴等,五个女孩的都是植物而且是致幻性的植物,五个男的都是动物,金马、铜牛、阿豹、小骡、老虎。
天仙子在女儿曼陀罗死去后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追求真理,可是我现在倒是觉得,从现实出发,还不如学习如何制造比真理更合逻辑的谎言呢!那样的话,大家都会轻松得多。
天仙子说,我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这个城市,权力就是一切,我们这些没有权力的人,还是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权力鞠躬吧。
天仙子还说了些令人费解的话,她说别爱这个星球,这个星球早晚会灭亡,别爱城市,这个城市不久就会破碎,别爱人民,人民不过是一些恐怖的大多数,别去看你小时候经过的小溪,不然那水里出现的脸肯定会让你自己吓一大跳!当然,也别爱男人,别爱女人,甚至……甚至别爱自己的儿女,她说到这里明显地哽咽了一下,然后接着说,总之除了自己谁也别爱,不然,不然的话,会受重伤!内部所有的脏器都会毁坏,就……就像我现在这样!……
而百合听到天仙子这段话的反应是:
天仙子的哭声搅扰了她。天仙子的泪水是涌在心头的血,是压在地壳下的岩浆;天仙子是人类仅存的硕果,因为她具有智慧、优雅、怀疑的心灵,一直在探索着善与恶,到现在刚刚明白,人类恶毒的智慧在这地球上无疑伦比。她刚刚明白,只有享有话语权的人才享有判断力。她刚刚明白,这个时代的幽默也已经变成了谄媚者的幽默。她刚刚明白,人们如此热爱死人,只是当人死后才能获得一丝真情——她心爱的女儿曼陀罗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她明白得太晚了。
番石榴是个不惜一切想演女一号的小姑娘,想当明星,为了演女一号,因为导演不断的换,她就不断的和各种不同的导演潜规则。于是就有一段总结式的叙事:
但是番石榴忘了,在这个时代,光舍得一切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讨价还价与人交换,要学会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要学会阴谋和阳谋一起玩,要阳谋掩盖阴谋,阴阳结合刚柔并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必要时还要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到B城这几年,我可是真的长学问了,瞧我连用的这些成语,原先是最被我瞧不上的陈词滥调,可现在我恨不能把这本羊皮书中描述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供在神龛上,给它烧香磕头——且慢,那也没用,那些东西好则好矣,但还是有一定规则,B城坏就坏在没有规则可循,如果你讲规则,那就你完了,不但会被同行耻笑还会很快被软封杀,你的话筒莫名其妙地发不出声音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的话语权已经丧失了,你只要重新适应被雪藏的生活。
等你好不容易适应了之后,这个时代已经将你遗忘,英明的大众再也不会接受你的名字,你的过去被热捧的一切主张都在人们大众那里找不到任何历史的痕迹。你最好得失忆症,如果你不幸有很好的记忆力,那你就必须准备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什么的,以免你的心脏承受不住突然的打击。当然,即使你学会了承受,然后自我宽慰地学习古人的急流勇退,装出本来就很淡泊很蔑视名利的样子,每逢到书店便买一堆如何保持健康长命百岁的书,然后每天敲百会、敲合谷、敲胆经、做瑜珈、跳街舞、做八段锦、打太极拳,但是这一般都无法阻挡你心中那隐隐的痛——为什么那个什么都不是的人被誉为托尔斯泰二世,而你却活生生地被冷藏到老到死?!——这一段话其实很适合天仙子的心思,她心理一定在向着,为什么开研讨会的时候B城所在的顶级的评论家都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把那个科幻美女捧到天上——他们是明明知道她在剽窃!
因为他们比B城所有的人更了解天仙子的创作,天仙子的每一个句式每一个用词他们都是熟知的,难道他们仅仅就为那几千块美金就出卖良心吗?恐怕还不尽然——这里还有两项比较的结论:天仙子美虽美矣但显得正气浩然,首先浩然正气就被B城的文人骚客所鄙视,何况天仙子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骄傲,这便更不能容忍了!大家都是蝼蚁你凭什么长出翅膀?!蝼蚁们当然要群起而攻之,要咬掉那翅膀置之死地而后快......
李国盛:这就是对当代文学界的讽刺嘛。
徐小斌:所以说是社会游戏规则变了嘛。过去作家评奖拼的是白纸黑字,现在写作才华也就是文本本身只占了很低的百分比,更多的变成了背后的东西,包括利益交换什么的。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大家都不说而已,都怕做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
李国盛:不光是作家评选,其他很多领域也有类似的事情。
徐小斌:各个领域差不多都这样。
李国盛: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很多人都说“还是好人多”,但是为什么很多事情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觉得刚才你那句话回答了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不说。我感觉里面还缺乏一种勇气。
徐小斌:缺《皇帝的新衣》里面的小孩。我的《炼狱之花》好象就是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觉得可能会挨骂。
李国盛:不会,有了互联网以后,网上每天都有很多说真话的小孩儿,皇帝都不在乎了。
徐小斌:对,皇帝不在乎了,就稳稳的做皇帝,只要拿到供品,你爱说什么说什么。
(待续)
作者:真正的意图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0:50
顶 虽然没看过也支持一下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1:00
李国盛:以批判为主的作家大部分是悲观主义者。您应该也是吧?
徐小斌:很多接触我的人觉得我挺乐观,我相信我给你的感觉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其实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才能乐观的活着。其实这不是感性上的悲观主义者,而是理智上的悲观主义者。
像《红楼梦》,“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就剩“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认清这个世界终极的东西是好的,所以维纳认为人类就像一艘注定要驶向死亡的航船,可是人不能因为知道自己要死就不好好的活了。在航船上所有的乘客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终极就在那里,但是你还要活得精彩。我所谓悲观主义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李国盛:您曾经说想要“逃离”,现在的心态有变化吗?
徐小斌:是有变化的。过去我一面对生活中的丑恶,就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是我个人一向的生活态度。小的时候就接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育。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大了之后觉得一切不过是大梦一场。当看到生活中的丑恶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只能回避,采取一种逃离的姿态,闭关自守,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996年我在美国四个大学讲学,我当时讲两个题目,一个是“中国女性文学呼喊与细语”,还有一个就是“逃离意识和我的创作”。当时讲的,也是我真实的想法。
但是经过蜕变之后,我现在慢慢的变得敢于直面现实了。譬如遇到现实中破了道德底线的东西,我会直截了当地表示我的反对,哪怕这样做很得罪人。过去我不会,我会掉头就走,我会选择逃离。
李国盛:很多人都是年轻时候敢于直面,然后不断的受挫折,最后开始逃离。您是反过来的。
徐小斌:是啊,我也觉得奇怪。我小时候曾经立志当隐士,我一向对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遮蔽的有卓绝才华的人特别感兴趣。
李国盛:举个例子。
徐小斌:比如有一阵我对美术史感兴趣,就到各种各样的地方查找一般画册上看不到的画。有一次在北图,我无意中看到包西的画,一下子震惊了,简直惊为天人。
作为尼德兰时代的画家,包西一直被笼罩在同代的鲁本斯、凡•戴克等绘画巨匠的阴影之下。然而他却实在是个非常伟大的画家,愈到现代愈见其伟大。包西的画像民间的古老寓言一般拙朴,充满着象征寓意。他竟敢把教皇和庶民放在一起共同赶起“稻草车”(《稻草车》),他随心所欲地借助想象之光来指挥一场人神之战(《圣安东尼的诱惑》)。在“娱乐之园”中,他的奇思异想化作飞鸟的翅膀、化作恶兽、化作丑恶可怖的裸者出现在画布上,像黎明的红晕一般驱赶着中世纪的黑暗,如果有人证明他是外星球派来的使者我一点儿也不会惊奇。非常引人注目的是画面的右侧有一片树林,树林里结着像红宝石一般鲜艳的果实(或许这便是包西梦境中的伊甸园?),而每只鸟每条鱼每个人嘴里几乎都含着一颗。难道这是包西对于上帝的一种嘲弄(想当初人类的老祖宗仅仅因为偷尝了一颗禁果而被逐出乐园)?在包西的笔下,上帝与庶民同在,伊甸园并不比他生活着的快乐美丽的农庄更美妙。而包西本人大约就像《浪子》中那个狡黠质朴的农人,揣着一袋黑面包干便可上路,旅途中尝尽人间美味。 包西的奇思异想是令人惊叹的。如果说达利的梦境是偏执幻想的再现,那么包西的梦境则体现着人类的共性。对于包西,达利应当把对于保罗•艾吕雅的那句评价转赠给他:“他有整个的奥林匹斯山,我从他那儿偷来了一个缪斯。”
当时我对画家朋友说到包西,大家都困惑地看着我,让我很心虚。直到碰上美术批评家邵大箴,没想到他和我一样狂热地爱包西的画,他说近年来对包西的认同是世界性的,包西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一定会有改观——这让我特高兴,觉得自己在鉴赏能力上又有信心了。
李国盛:这些天才为什么没有被世人所知?
徐小斌:历史淹没了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特别容易被历史忽略的人有共同特质:一个他们是天才,他们的天才不被当时社会与人所认可;第二个原因他不趋附于时尚。时尚有一个大圈子他不参加,他非得待在另外一个地方。
就说弗鲁贝尔吧,很少有人知道,但这个画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画永远让人过目不忘,他画的人的眼睛里面有一种惊恐、凄惨、绝望但又美丽的目光。后来邵大箴先生跟我讲弗鲁贝尔为什么被忽略?是因为他拒绝参加俄罗斯行为展览画派,这个画派当时覆盖了俄罗斯十九世纪的主流。譬如当时列宾、列维坦他们都是这个画派的主将,大家都知道他们,可很少有人知道弗鲁贝尔。但他的确是个天才画家,现在都是以知名度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其实是很可笑的。
李国盛:像弗鲁贝尔这样的天才是心甘情愿寂寞的,不被人所知也无可厚非。
徐小斌:像他这样的是心甘情愿,但也有不情愿的。像梵高,塞尚他们。他们在生前都是穷困潦倒,但他们是非常想得到认可的,恰恰就是那个时代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画,说他的画是垃圾,可是现在呢,他的一幅画至少是几百万美金。
(待续)
作者:香艳的诗词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2:41
纯粹路过拿分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2:49
李国盛:您说过世界上有一群没有梦的人,这群人是十分可怕。
徐小斌:这些人就是一生主义者,是当代主义者,就活这一辈子,而且这一辈子是没有底线的活着,不择手段。
有人说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只有当狼还是当羊两种选择,但我觉得还应当有第三者在场,就是牧羊人或者牧羊犬,他的职责就是要保护优质的羊,不过更多的是看客,不但无动于衷,还可以吃人血馒头或者“羊血馒头”。
还回到刚才那个话题,在当代当隐士几乎是不可能了。因为作为作家,首先是要有自己的声音,而没有话语权就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所以有些人为了争夺话语权都变得疯狂了,也可以理解吧。
李国盛:您怎么看天涯?
徐小斌:我觉得天涯挺棒的。其实我一直基本上就是一电脑盲,也就是收发邮件,浏览新闻,写作什么的。技术方面的完全不行。原来你跟我联络的时候,之前确实知道天涯,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在天涯上发了文章,我能感觉到天涯在他心中位置相当高,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天涯。
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以后敲了很多网络上的讨论,我发现天涯上的评论是层次最高,质量最高,而且揭秘程度也最高的。越来越关注天涯,发现天涯的网友在很多问题上的见解都是非常有水平的。
(完)
作者:李国盛 回复日期:2009-10-09 17:54:53
评论家对徐小斌女士的定位:
谢冕(著名评论家,北大教授):
我在徐小斌的小说中读到了我们在当代文学中感到非常匮乏的东西,那就是,在她的小说中不仅读到了现实的生动。而且读到了历史的积淀。多年来,她不仅用生命的体验写作,而且力图把握整个生存世界,把握中国几代女性的命运与历史,并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切——这正是徐小斌写作最可贵的品质。
戴锦华(著名批评家,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小斌的创作特立独行于一切文学潮流之外,但笔者倾向于将其读作关于现代女性、女性生存与文化困境的寓言。毫无疑问,徐小斌的作品不仅仅关于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乎于整个现代社会与现代生存。
季红真(著名批评家,辽宁大学教授):
徐小斌的《双鱼星座》,以大胆越轨的想象表现了中国妇女窘困的处境。在九十年代潮头汹涌的女性文学作品中,是一个精典的文本。叙事的简洁,想象的奇诡,使作品蒙上了神秘的巫风,而最终的结局,则表现了九十年代女权思潮高涨的时代精神。这是所有获奖作品中,唯一一篇以女性的立场组织叙事的作品。而她的《羽蛇》则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完成了一种纯粹自我心灵的剖白。深度体验的心灵疼痛,确实是“以血作墨”。徐小斌个人的心灵隐秘,无疑支撑着所有玄奥的思想。这是一次成功的表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陈晓明(著名批评家,北大教授):
徐小斌的小说提示了独特的女性宿命论的诗性意义:精致的语言风格,把当代符号化的商业主义背景大量融入古典情结,对女性神秘命运与生存内在性的揭示,充满了不可知的变数与特殊的不可言喻的意蕴,她塑造了一个绝对的超越性的世界——它非同凡响。
李敬泽(著名批评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实际上,徐小斌与盛行的女性写作始终保持着警觉的距离,她多年来似乎都在偏执地做着一件不合时尚的事:她沉迷于一种深度隐喻的小说美学,小说是她的“迷幻花园”,在花园的深处最终隐藏着意义,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启示”,是“神喻”——没有人可以不付代价就获得它,只有那些洞察和守护着这最终秘密的女人才能以超验的灵性或者神性穿越这座花园。
朱正琳(著名批评家,央视读书时间栏目总策划)
通观《敦煌遗梦》全书,不难发现两个主题贯穿交织:一是渴望,二是恐惧。实则后者更为无形。恐惧,通过某种宗教情绪蔓延下来,超出了爱情领域。简言之,是生存与命运令人生畏。作者含而不露地用一层层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氛围包裹着一个世俗阴谋——敦煌也只是个充满赝品的代用品的地方,与都市并无二致。他们没有躲开命运——与命运照面,与命运遭遇,与命运纠缠在一起。敦煌遗梦不是一个浪漫的梦,而更像是一个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恶梦。渴望与恐惧横贯始终,让人委实有些透不过气来。
谢有顺(著名青年批评家):
羽蛇很早就有了个体的觉悟,很早就开始倾听耳语——与其把耳语理解成一种神秘主义,还不如把她理解为一种内部的声音,它从羽蛇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代表着一种不同于现实经验的生存指令。这是羽蛇最迷人之处,使她完全不同于当代文学中塑造的其它女性,她是唯一的。
贺桂梅(著名批评家,北大文学博士):
徐小斌在当代文坛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局外人”姿态。她以诡谲的想象力、超拔的智性与敏锐的感受力长久地构造着一个个由神秘的文化符码筑成的“别处”: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海火,到敦煌,中缅边境的佤寨,蓝毗尼城,我们从中读到的是体察社会历史文明与人性深层悲哀的别一种视角,她的小说如同美丽的珊瑚触角,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写作“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这正是徐小斌向我们展示的世界,在世俗与超越,拜金狂潮与人文情愫,众声聒噪与“天籁之音”的冲突与对峙中,“徐小斌现象”值得我们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她弥足珍贵
陈雅书(台湾中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這是大陸女作家徐小斌一部企圖心極大的女性文學作品。錯綜複雜的時空人物,從清末、民國、文革,直到世紀末的留美狂潮;空間上則橫跨中、美。故事的主軸在講陸家五代女性之間對立仇視、糾纏不清的宿命。這群女性的命運又和其他女性牽扯在一起,因而形成了一種樹形結構。這個枝葉相連的結構,使得她們之間的關係深奧且微妙。小說中一直強調的血緣,是欠債與還債的關係,非關愛與溫暖。這也就是為什麼代表羽蛇族(亦即太陽族,也就是女性)的圖騰,竟是兩蛇糾纏一處,又相對視的圖像。書中的血緣其實是一種令人窒息的制度。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章迈:
徐小斌女士的〈羽蛇〉令我震惊。我发现,这位作家具有一流的驾
驭文字的能力,她笔下的人物、故事、场景永远充满魅力、震撼人
心。她对自己和对读者的智力挑战永无休止,在今天中国大陆普遍
疲软的文学氛围中,她独树一帜,令人感佩。而且我有个奇怪的想
法,假如这部小说能改成电影,将是电影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影片。
邱华栋(青年作家、著名杂志主编):
在我的眼里,徐小斌的《羽蛇》早已经是一部经典作品了。几年前我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认为一部经典已经在我们的身边诞生。但是,就像这部三年前出版的长篇今天重新再版所暗示的一样,它遭受了被漠视的命运——喧哗和浮躁的时代漠视了它。而今作者和有心的出版社在新百年的开端,再度把它推出,已经显示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力——这几年,又有多少泡沫和热闹的作品消失在垃圾堆里了呢?
徐小斌在这部小说当中实现了她的想法和写作的雄心,从而为当代文学贡献出了一部杰作。在这部小说当中,徐小斌并没有用时间的线形叙述的老套套,来讲述又一个百年家族史——那是巴尔扎克和马尔克斯的叙述方法,而是将叙述的线头随意而又巧妙地在纷乱的历史和时间的长河里轻松地拽出,运用了多种的叙述技巧,将复杂的女人历史和一些佐证女人特性的资料任意穿插,故事情节也神秘莫测,而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徐小斌的语言飘逸灵动,而且,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巫气和幽深的水井气息,想象力奇崛,并且,她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调动了她的人类文化学、精神分析学、女性研究、神话原型理论和历史知识的几乎全部的知识系统,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经得起时间和阅读考验的特质。
李永宏(青年批评家)
这是一部能引起灵魂共鸣却无法述说,言传拙于意会的小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翻开厚厚的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经典小说,都遭遇过“曲高和寡”的命运。《羽蛇》直抵现实深邃的部位,具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芯片,它需要时间慢慢发掘,它是属于历史的,属于世界的。
长篇小说《羽蛇》的版次及印数:
1998年十二月花城出版社首版,
1999年广州天盟出版公司(书商)二版 ,
2000年更名《太阳氏族》长江文艺出版社三版,
2001年入选中国作家五十强,时代文艺出版社四版 ,
2003年台湾联经出版社纳入“当代名家系列丛书”,五版,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六版,
2007年由该社列入中国当代名家代表作七版
2009年签入作家社《共和国丛书》,
2007年由世界四大出版社之一西蒙·舒斯特买断全球英文版权,并签两书(另一本为《敦煌遗梦》
2009年2月出精装版,全球发行。成为Atria books推出的国际精品文库中唯一的中国作品。
羽蛇的影响
十一年来,在国内外的评论现在看到的有数百篇。
著名评论家戴锦华、陈晓明、谢有顺、李敬泽、季红真、陈福民、贺桂梅 等都写了长篇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发了《羽蛇》评论专辑;
《花城》在发羽蛇的同时发了与贺桂梅的对谈“伊甸之光”。
《莽原》发了与姜广平有关羽蛇的对谈。
更多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评论家与网上自发的评论。
十年中前后有四十余名博士硕士选定《羽蛇》作为他们的论文题目。
2000年在世界日报连载;
2004年加拿大《星星周报》做了专版《羽蛇》讨论
2004年台湾著名评论家陈雅书等人发表关于《羽蛇》的评论《最值得注意的华文女性小说家》
2007年作者赴美签约时世界日报记者关于羽蛇的专题采访《写作就是特立独行》;
2007年代表中国作家参加美国文学翻译中心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五十个国家,每个国家一个作家一个翻译),美方专门举办了《羽蛇与中国女性文学》的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2008年十月,应邀参加香港国际作家工作坊,在香港最大的中央图书馆演讲厅作了专题讲座《羽蛇与海神》。工作坊的文学院院长专门向公众介绍了《羽蛇》,引起极大兴趣。
《羽蛇》中文版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家图书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均有收藏。
在西蒙·舒斯特买断全球英文版权后,同时有十余家小语种在洽谈。已签约的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挪威等。
徐小斌简历;
徐小斌,女,祖籍南方,出生于北京。自幼习画,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大学,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编剧。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
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出书四十一部。(全部书籍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电影剧本。《徐小斌文集》五卷本于1998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家图书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
中篇《双鱼星座》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受到美国心理分析大师诺曼.霍兰德的关注,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分析小说。该小说经本人改编为电影剧本《弧光》后,获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奖。长篇小说《敦煌遗梦》获得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年度十佳长篇奖,短篇《请收下这束鲜花》获得《十月》杂志首届文学奖,中篇《异邦异族》获得《钟山》杂志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海幻》获得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创作奖;担任编剧的电视单本剧〈风铃小语〉获得第十四届飞天奖、CCTV杯一等奖;由于对中国女性写作的贡献,于1998年获得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几部长篇及中篇小说〈河两岸是生命之树〉、〈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双鱼星座〉、〈迷幻花园〉等等均在读者中有很大反响,长篇均多次再版,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香港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均对作者及作品作了专访与高度评介。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德、意、西、葡、挪威、巴西、希腊等国文字,在海外发行。
长篇小说〈羽蛇〉已出八版,2003年并有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200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再版。该小说现已被世界四大出版社之一、位于纽约的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买断并译为英文版在全球发行。
《德龄公主》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会2004年首版后,由香港经要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并被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深受观众欢迎。近期由台湾印刻出版公司再版。
于1996年在美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问讲学活动,分别在美国杨百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圣玛丽学院等举办了题为“中国女性写作的呼喊与细语”、“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的文学讲座。讲座受到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学人的欢迎。另外参加了1997年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三十四届贝尔格来德国际作家会议,1999年在台湾举办的两岸文学研讨会,及2002年在加拿大举办的渥太华国际作家会议,会议上均有论文发表,并获得与会者广泛好评。
2007年,接到美国文学研究学会(ALTA)副主席Rainer .Schulte先生的邀请,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赴美参加由五十个国家的作家、翻译家参与的国际文学研讨会。
2008年,在香港参加国际作家工作坊为期一月的活动,2009年,赴美参加纽约《作家之家》的活动。
另外,擅长绘画及民间刻纸艺术,曾于1990年8月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个人刻纸艺术展,于2006年参加中日友谊书画展,均获得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主要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
《海火》(198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敦煌遗梦》(2007年河南文艺出版社 );
《羽蛇》(1998年花城出版社,2001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台湾联经出版社,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作家出版社),
《德龄公主》(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香港经要文化出版公司);
中短篇小说集: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1990年海峡文艺出版社)
《迷幻花园》(1995年华艺出版社);
《如影随形》)(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蓝毗尼城》;199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末世绝响》;(1997年华侨出版社)
《蜂后》(199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跨世纪丛书”;
《双鱼星座》(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生丽质》(200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
《歌星的秘密武器》(2002年广州出版社)
《清源寺》(2003年北京出版社)
《非常秋天》(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徐小斌作品精选〉(200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末日的阳光》(2009年河南文艺出版社)
散文随笔集:
《世纪末风景》(199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蔷薇的感官》(1997年华艺出版社);
《缪斯的困惑》(199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错的纸牌》(1998年天津新蕾出版社);
《徐小斌散文》(2000年华夏出版社);
《心灵魔方》(2002年百科出版社);
《美丽纹身》(2002年当代世界出版社);
《西域神话》(200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大都会:缪斯的殿堂,我的梦想》(2003年西苑出版社,200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
《我的视觉生活》(2004年上海文汇出版社)
美术作品集
〈华丽的沉默与孤寂的饶舌〉(200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五卷本文集于1998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主要影视作品:
1、《弧光》:电影,由本人根据自己的中篇小说《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改编,1988年首映。该片获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特别奖。
2、《风铃小语》电视单本剧,由本人根据自己的获奖短篇小说《请收下这束鲜花》改编,中央电视台黄金一套1993年首播。该剧获第十四届飞天奖,中央台首届CCTV杯一等奖。
3、《千里难寻》十集电视连续剧。北京电视台长青藤剧场1994年首播。
4、《雨中花园》:电视电影。作为全国十大女作家向世妇会献礼片,由中央电视台黄金八套1995年首播。
5、《星空浩瀚》:电视单本剧。作为央视选定的全国十大女作家向世妇会献礼片,由中央电视台黄金一套1995年首播。
6、《富起来的人》之“丽芹篇”,四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黄金八套2002年首播。
7《德龄公主》三十集长篇历史电视连续剧,由本人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于2006年九月在央视黄金八套首播。
8、2007年,参加由中国作协与读书网联合举办的全国电影文学剧本梗概大奖赛,获得一等奖。
担任策划与责编的影视剧:
1、《走出雨季》二十集电视剧,1995年在央视首播。
2〈牵手〉二十集电视剧,1998年央视黄金一套。
3〈天下财富〉二十集电视剧,1999年在央视黄金一套。
4、《仗义执言》二十集电视剧,2000年在央视黄金八套首播。并获得全国第六届法制题材电视剧〈金剑奖〉
5、《曹雪芹》三十集电视连续剧,2002年在央视黄金八套首播
6、《江山》二十集电视剧,2003年在央视黄金一套首播,并获得第二十四届飞天奖。
7、〈小留学生〉二十集电视剧,2006年在央视黄金一套首播,并获得第二十六届飞天奖。
8〈香港姐妹〉二十集电视剧,2007年在央视首播。(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