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君人生的最后13年

  1948年的中秋节,已经被判处无期徒刑的陈璧君在监狱再次绝食。绝食的消息被美联社披露后,蒋介石亲自给孙鸿霖(江苏省高等法院院长)打电话:“陈璧君绝食的事,你知道不知道?这件事让美联社公之于世,这个这个,影响很不好!”

  狱中痛骂蒋介石

  陈璧君被戴笠逮捕押到南京之后,先幽禁在宁海路25号看守所,1946年3月12日才押解到狮子口第一监狱。法院于3月28日对她进行初审,4月22日被判终身监禁,到这时已有两年又五个月了。她绝食是从9月27日开始的,这天是中秋节。她被判决后的头四个月,每两个月可以与子女见次面,但后来不允许了。因她已有两年零一个月未与子女见过面,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情绪的驱使,于9月24日上午向典狱长苏健生提出要求,希望在中秋节这天,与长女汪文惺,或三女汪文悌见次面,因未获得批准而绝食。中秋节那天中午,苏健生派人给她送去一份大米饭、一份红烧猪肉和一个月饼,劝她进食。

  她的性情还是那样傲岸和躁烈,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嘴里说着:“姑奶奶我不吃嗟来之食!”抓起饭菜和月饼往门外走廊上一摔,弄得一片狼藉。

  苏健生从送饭人嘴里得知这一情况,不禁火冒三丈,气呼呼地来到204号囚房,手指躺在床上的陈璧君喝道:“陈璧君!你一个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囚犯,还逞什么威风!”

  陈璧君更是怒火中烧,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狂态,愤然从床上爬起来,手指苏健生的鼻子说:“陈璧君这个名字是你叫的吗?当年国父孙先生不曾这样叫我,你们的蒋委员长也不曾这样叫我!我与汪先生未成婚之前,国父称我‘陈小姐’;我们完婚之后,他称我‘汪夫人’或‘陈先生’!你们的蒋委员长也同样如此。你一个小小的典狱长,配直呼我的名字!”

  陈璧君瞠目怒叱,“你给我滚!老实说,我不怕你报复我。我已是无期徒刑,你也无权改判我为死刑!滚,快给我滚!”

  陈璧君绝食的消息很快传出去了。正在苏州采访的美联社记者赫尔诺,闻讯于前天傍晚时走访了陈璧君。她出于在抗战中形成的对美国人的反感,拒绝赫尔诺的采访,躺在床上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求快点死去。”而思维神经少了一根弦的苏健生,却向赫尔诺介绍了陈璧君绝食的详细经过,竟然疏忽了及时向高等法院报告。

  现在,陈璧君已经饿得头昏眼花,浑身无劲,明知有人走进她的囚室,仍然若无其事地两眼闭着躺在床上。

  孙鸿霖走到床边,俯下身子轻声说:“陈先生!我是江苏省高等法院院长孙鸿霖,你有什么意见请对我说。”

  “好!我说。”陈璧君仍然斜靠在床头上,“第一个要求,每隔两个月,允许我与一个儿子或一个女儿见次面,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小时;他们若给我带来吃的东西,监狱不能没收。”她从枕头底下拿出丈夫的遗作《双照楼诗词稿》的《小休集》上、下卷和《扫叶集》,“第二个要求,给我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以及纸笔墨砚,我要将汪先生这些诗篇抄写一遍。第三个要求,每天送两份报纸给我看,一份《中央日报》,一份《文汇报》香港版。第四个要求,每天让我吃两个鸡蛋,让我吃点肉食,不论是猪肉、鸡肉、牛肉或鲜鱼,三两就够了。”她见孙鸿霖全神贯注地听着,继续说:“第五个要求,每天允许我在监狱院内地坪里散步一个小时。第六个要求,每年5月4日,或阴历3月28日,是汪先生的生日,允许我在囚房摆上酒肉,点烛焚香烧纸,为他超度。”她手指床上的被褥,“最后一个要求,这些东西又脏又陈旧,给我换上新的,每月洗涤一次。”

  这不成了特殊犯人了吗?孙鸿霖耳边又响起了蒋介石的吩咐:“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满足她的要求。”但他拿不准。

  陈璧君见孙鸿霖态度犹豫不决,威迫说:“同意我这些要求,我就继续进食。否则,我继续绝食,一切后果由你们承担。”她从孙鸿霖亲自来解决她的问题中,已摸到了对方的底细。

  10月2日上午9点左右,汪文惺携带四斤干荔枝和两瓶蜂蜜与母亲见面了。

  因知道了汪精卫陵墓被炸毁,陈璧君暴跳如雷,发疯似地冲出门去,站在走廊上,脚在楼板上咚地跺一脚就骂一声:“炸毁汪先生陵墓的蒋介石,你该杀!倒掉汪先生骨灰的蒋介石,你该杀!这一切,都是你蒋介石偷偷摸摸干的,你更该杀!蒋介石你丧尽天良,你决不会有好下场!”

  持抢挺立在走廊上的十个宪兵,感到耳目为之一新,很有滋味地站在那里。他们明知陈璧君的言行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没有上级的命令,谁也不会出面干涉。

  汪文惺拉着母亲一条胳膊,劝说道:“妈!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多了,骂也枉然。妈,你别骂了,以免惹起麻烦!”

  “我不怕,我要骂!”陈璧君又重复骂一遍,不仅骂声更高,脚也跺得更响,而且加了一段内容:“昨天我看香港《文汇报》,卫立煌孤守沈阳,郑洞国孤守长春,范汉杰孤守锦州,几乎整个东北已控制在共党手里,蒋介石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当陈璧君骂第五遍时,苏健生提着脚镣手铐冲上楼来,手指陈璧君对宪兵们说:“她辱骂领袖,给她戴上脚镣手铐!”他将两件简单的刑具递给两个宪兵。

  几个宪兵刚向陈璧君围过去,她冲着苏健生,手指他的鼻子训斥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下令给我戴脚镣手铐。老实告诉你,过去蒋介石跟我打交道,也得看我的好脸色!”

  “你别在我面前耀武扬威,老老实实给我打电话,把你们的孙院长叫来,让他评说评说,对伤天害理的蒋介石,该骂不该骂!”

  苏健生感到自己刚才的行动已维护了蒋介石,进而又想到蒋介石过问陈璧君绝食的事,还说孙中山称她为辛亥革命三女杰之一,也就软了下来。他说:“我去给孙院长打电话,但你不能再骂了,汪夫人!”

  “我想骂就骂,你管不着!”陈璧君两手叉腰,一副搏斗架势,又骂了一遍。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孙鸿霖驱车来了。陈璧君坦率地对他说,“孙先生,我骂了你们的蒋委员长,而你手下的典狱长说我犯了辱骂领袖罪,居然下令要给我戴脚镣手铐,你说对不对?汪先生葬在梅花山,碍他老蒋什么事?可他公然指使人偷偷摸摸把汪先生的陵墓炸毁,连骨灰也不保留,翻开古今中外历史,有这种缺德事吗?我痛骂他该不该?”

  孙鸿霖在电话里听了苏健生的汇报,已想好了应付的话语,他说:“苏健生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维护蒋总统的威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不应该用那种手段对待陈先生,请你原谅。”

  孙鸿霖说话的脸色很好看,他接着说,“我认为,骂人是愤怒到了极点,忍无可忍时的一种感情的尽情宣泄,也是可以理解的。将心比心,如果这种事落在我孙某头上,也会痛骂几句。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论陈先生怎么骂,汪先生的陵墓也不能恢复了。恳望陈先生想开点,若老是让愤懑纠缠自己,有损健康。”

  “孙先生的话通情达理。”陈璧君颇受感动,“好,我制怒,不骂了。以后,我静下来,伴随汪先生遗下来的诗词过日子。一边抄写他的诗篇,一边回顾过去,总结人生。”

  “这也是一种乐趣。”孙鸿霖说。

  “没有乐趣,只有痛苦。”陈璧君心情沉重,“但我愿意这样做,因为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迪。”

  狱中抄写汪精卫诗词

  从此,陈璧君的思想感情,完全沉浸在丈夫诗词的意境里。

  这天,陈璧君展纸挥笔书写丈夫的《晓烟》诗:

  槲叶深黄枫叶红,

  老松奇翠欲空。

  朝来别有空意,

  只在苍烟万倾中。

  初阳如月逗轻寒,

  咫尺林原成远看。

  记得江南烟雨里,

  小姑鬟影落春澜。

  这首诗是汪精卫于1914年8月旅居法国时写的。1913年,被史学家称为“二次革命”的讨伐袁世凯之役失败后,孙中山、黄兴、李烈钧、陈其美被通缉逃往国外,汪精卫则偕同妻子去了法国。《晓烟》是他在法国写的三十余首诗中的一首,说明他夫妇俩已习惯于异国生活,因此诗中充满了闲情逸致,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已不那么感兴趣了。

  陈璧君望着诗抄件,尘封的岁月陡然明朗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汇聚心头。她不由得清凄的眼泪夺眶而出,哭诉着说:“四哥!你在巴黎写这首诗时,已打算定居法国从事文学创作,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欧洲历史研究;可我不同意,以种种理由劝你回国从事政治。我悔不该啊!”她连捶几下胸脯。

  几天后,她书写丈夫记载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汪精卫被广州军政府任命为南方巴黎和会代表,因他对军政府的官僚政客不满不肯就任,毅然退出政治舞台,决定再度赴法国旅游的《广州感事》诗:

  猎猎旌旗控上游,

  越王台榭只荒丘。

  一枝漫向鹪鹩借,

  三窟谁为狡兔谋。

  节度义儿良有幸,

  相公曲子定无愁。

  过江名士多于鲫,

  只愁新亭泪不收。

  汪精卫对以徐世昌为总统的北京政府感到失望,对南方的官僚政客深为不满,自己虽然有协助孙中山的责任,但看不到出路何在,只好做“过江名士”去法国。

  陈璧君抄写完放下笔,又哭着责备自己:“四哥你这次去法国,因我不赞成你脱离政治,赌气没有与你同行,你日夜思念我和刚出生的文惺,只在法国待了几个月就回国了。如果我陪同你一道去,也许我们会在法国定居,因为法国政府已批准了你定居的申请。由于我迫使你从政,结果害了你,害了我,也害了我们的子女!”

  汪精卫是人们公认的才子,善诗文,一生写了数百首诗,记载了他错综复杂的人生旅途。陈璧君在书写这些诗篇时,有共鸣,有自责;共鸣也哭,自责也哭。只有在书写丈夫晚年的诗篇时,她却持赞赏态度。这天早饭后,她书写丈夫决心卖国投敌到底的《满江红?庚辰中秋》词:

  蓦地西风,吹起我乱愁千叠。空凝望故人已矣,青磷碧血。魂梦不堪关塞阔,疮痍渐觉乾坤窄。便劫灰冷尽万千年,情犹热。

  烟敛处,钟山赤。雨过后,秦淮碧。似哀江南赋,泪痕重湿。邦殄更无身可赎,时危未许心能白,但一成一旅起从头,无遗力。

  陈璧君写完这首词,又抑扬顿挫地朗诵一遍,然后自言自语:“迎难前进,坚定不移,写得好,写得好极了!”

  汪精卫的性格和气质,文化和际遇都衍化为诗。他的诗有豪放飘逸之作,有深邃凝重之作,有浓艳绮丽之作,但更多的是悲慨忧伤之作。陈璧君书写丈夫这些诗词时,思想如天马行空,时而国外,时而国内;时而澄空万里,时而暴风骤雨;时而圣火明灭,时而险恶隐现。就这样,她伴随着丈夫的诗篇,酸酸甜甜,悲悲凄凄进入了1949年。

  1月22日上午,她在报纸上看到了蒋介石于先一天发布的第三次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的文告,兴奋不已!又站在走廊上大喊大叫:“蒋介石下野了,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了!我早就说过,他决不会有好下场!”

  她得意忘形,竟然把苏健生叫来,从身上掏出钞票,要他为她买酒和下酒菜,并邀请他与她对饮。苏健生不知出于何种缘故,居然满口答应,并很快为陈璧君买来了好酒好菜。

  酒过三巡,陈璧君说:“向苏先生请教个问题,老蒋与共党这一仗谁胜谁负?”

  苏健生一怔,忙说:“我没有想过,也没有这个分析能力,不敢瞎说。”

  “老蒋已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彻底失败,长江以北已控制在共党手里,每个中国人面临这种局势,谁不认真地想一想谁胜谁负?”陈璧君淡淡一笑,“苏先生是害怕掉脑袋吧!”

  “好,我说,共党不可能在中国获胜。”苏健生说。

  “这决不是苏先生的心里话。当然,我理解你。”陈璧君说,“我恨老蒋,也恨共党,我希望蒋介石垮台,但不希望国民党失败。然而,国民党非失败不可!国父孙先生等一批元老打出来的江山,很快会被老蒋葬送,他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呢!”

  时局在急剧变化。12天后的2月5日,代理总统李宗仁主持召开行政院特别会议,会后由行政院长孙科宣布国民政府迁往广州。第二天,行政院作出一项特殊决定,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囚犯一律释放,判处无期徒刑的一律押送上海提篮桥监狱继续监禁。

  6日上午10点多,苏健生也来与陈璧君告别。他说:“我已经接到被任命为广东省高等法院推事的委任状,下午3点就起程去广州。提篮桥监狱的新任典狱长王刚明先生,与我是上海政法学校的同班同学,我已与他通了电话,将孙院长同意汪夫人的七个要求告诉了他,他答应汪夫人去那里之后的待遇不变。”

  “谢谢苏先生,谢谢苏先生的关照。”陈璧君又重复那句话,“我什么也不怕,就怕自己落在共党手里!”

  “汪夫人不必担心,听说政府准备将定为无期徒刑的人送往广州。”苏健生说,“这里有34人,上海、武汉、长沙那边还有一批,可能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集中,再送你们去广州。”

  “但愿如此。”陈璧君说,“苏先生也是广东新会人,我们是同乡,我把你视为亲人。我身居囹圄,没什么感谢你,就将我书写汪先生诗篇的墨迹送给你。”她将一捆手抄件递给苏健生,“你今年才30岁,也许再过30年,只要国民党不彻底垮台,这手稿会成为历史文物,将会由汪先生和我的特殊政治生涯决定它的价值。”

  果然,30年后,台湾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了陈璧君的手抄件,书名为:《陈璧君书写汪精卫〈双照楼诗词稿〉真迹》,苏健生因而获得一笔数字可观的收入。

  两个著名人物为陈璧君说情

  5月12日,解放军发动淞沪战役。12天之后,监狱的工作人员眼看上海即将成为共产党的天下,用棕绳将在押囚犯一个个捆绑在各自的囚室里,又将各囚室的门锁着,再用砖头堵死监狱的大门,然后一齐翻越高墙,随同一支溃败的军队逃跑了。

  两天后,进驻上海的解放军派一个排的部队,接管提篮桥监狱。这时,囚犯们都已经饿昏了。排长何士诚和一个士兵给陈璧君解除身上的棕绳时,她已经不省人事,给她喂点开水才苏醒过来。她满脸敌对情绪,有气无力地对何士诚说:“你们也与蒋介石一样,说汪先生是头号汉奸,我就是头号汉奸的妻子陈璧君。希望你们现在就处决我,我一死为快。”

  何士诚一阵愣怔,没想到这个半死半活坐在墙角里的矮胖老太婆,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璧君!

  从此,陈璧君沉默寡言,默默地用冷眼观察周围的一切。她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与自己无缘的世界,举目无亲,落落寞寞,空空寂寂,如同一株荒野里的枯草,孤苦地在寒风中颤抖,整个世界早已忘记她的存在,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竟有两个著名人物在为她说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著名社会活动家宋庆龄与何香凝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会议。宋庆龄与陈璧君曾经共事多年,有较深的私人感情。何香凝与陈璧君的交往更深一步,她还是陈璧君与汪精卫结婚时的陪娘呢!因此,她们决定找毛泽东、周恩来为陈璧君说情。有天会议休息时,她们见到了共产党的这两位领袖。

  宋庆龄说:“我与何大姐相约来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想为陈璧君进一言。我们认为,她的问题与她丈夫不同,是否在适当时候对她实行特赦?请两位主席定夺。”

  何香凝紧接着说:“汪兆铭叛国投敌,陈璧君是支持者,参与者,但毕竟不是决策者。”

  毛泽东从政治影响考虑了片刻,微笑着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见过汪兆铭和陈璧君,她可是个泼辣能干的女性,可惜她后来走错了路。我们尊重二位先生的意见。这样吧!要陈璧君发个简短的认罪声明,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就下令释放她。”他面向周恩来,“周副主席的意见呢?过几天你就是政府总理,最后由你定。”

  “同意主席的意见。”周恩来说,“请宋先生、何先生给陈璧君写个信,我们派专人送往上海提篮桥监狱。”

  当天晚上,宋庆龄与何香凝对信的措词立意研究了一会,然后由宋庆龄执笔,何香凝在信上签名。

  陈璧君先生大鉴:

  我们曾经在国父孙先生身边相处共事多年,彼此都很了解。你是位倔强能干的女性,我们十分尊重你。对你抗战胜利后的痛苦处境,一直持同情态度。过去,因为我们与蒋先生领导的政权势不两立,不可能为你进言。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们晋见共产党的两位领袖。他们明确表示,只要陈先生发个简短的悔过声明,马上恢复你的自由。我们知道你的性格,一定感到难于接受。能屈能伸大丈夫,恳望你接受我们意见,好姐妹!

  殷切期待你早日在上海庆龄寓所,在北京香凝寓所畅叙离别之情。谨此敬颂

  大安!

  宋庆龄(执笔)何香凝

  1949年9月25日夜于北京

  一个星期后,这封信由何士诚交给陈璧君。她看完信,在囚室里踱来踱去好一阵。她脚步沉重,皱眉蹙额,说明她作出抉择的艰难。她坐下来,又将信看了一遍,然后毅然拒绝接受共产党的意见,拒绝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劝告。她在给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复信中写道:

  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陈璧君对长子汪孟晋说:“英国与共党是对头,一旦中国成了共党的天下,你和弟妹们不可能来大陆看望我了。我死后,你们要设法将我的骨灰运去香港,把我们家的亲朋戚友请来,你给妈写个悼词念一念,就把骨灰撒到大海里。”她又哭将起来,“我多次与你爸爸漂洋过海,我喜欢大海啊!”

  1959年3月上旬,陈璧君的病情日趋严重,被移送到监狱医院住院治疗。经过三个月的医治,病情没有好转,终于6月17日下午3时病故。由于上海没有她的直系亲属,尸体由她的一个远房亲戚收殓。火化后,骨灰送往深圳,由汪孟晋和汪文惺认领并带去香港。

  (选自《汪精卫大传》/陈大为 著/华文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948年的中秋节,已经被判处无期徒刑的陈璧君在监狱再次绝食。绝食的消息被美联社披露后,蒋介石亲自给孙鸿霖(江苏省高等法院院长)打电话:“陈璧君绝食的事,你知道不知道?这件事让美联社公之于世,这个这个,影响很不好!”

  狱中痛骂蒋介石

  陈璧君被戴笠逮捕押到南京之后,先幽禁在宁海路25号看守所,1946年3月12日才押解到狮子口第一监狱。法院于3月28日对她进行初审,4月22日被判终身监禁,到这时已有两年又五个月了。她绝食是从9月27日开始的,这天是中秋节。她被判决后的头四个月,每两个月可以与子女见次面,但后来不允许了。因她已有两年零一个月未与子女见过面,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情绪的驱使,于9月24日上午向典狱长苏健生提出要求,希望在中秋节这天,与长女汪文惺,或三女汪文悌见次面,因未获得批准而绝食。中秋节那天中午,苏健生派人给她送去一份大米饭、一份红烧猪肉和一个月饼,劝她进食。

  她的性情还是那样傲岸和躁烈,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嘴里说着:“姑奶奶我不吃嗟来之食!”抓起饭菜和月饼往门外走廊上一摔,弄得一片狼藉。

  苏健生从送饭人嘴里得知这一情况,不禁火冒三丈,气呼呼地来到204号囚房,手指躺在床上的陈璧君喝道:“陈璧君!你一个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囚犯,还逞什么威风!”

  陈璧君更是怒火中烧,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狂态,愤然从床上爬起来,手指苏健生的鼻子说:“陈璧君这个名字是你叫的吗?当年国父孙先生不曾这样叫我,你们的蒋委员长也不曾这样叫我!我与汪先生未成婚之前,国父称我‘陈小姐’;我们完婚之后,他称我‘汪夫人’或‘陈先生’!你们的蒋委员长也同样如此。你一个小小的典狱长,配直呼我的名字!”

  陈璧君瞠目怒叱,“你给我滚!老实说,我不怕你报复我。我已是无期徒刑,你也无权改判我为死刑!滚,快给我滚!”

  陈璧君绝食的消息很快传出去了。正在苏州采访的美联社记者赫尔诺,闻讯于前天傍晚时走访了陈璧君。她出于在抗战中形成的对美国人的反感,拒绝赫尔诺的采访,躺在床上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求快点死去。”而思维神经少了一根弦的苏健生,却向赫尔诺介绍了陈璧君绝食的详细经过,竟然疏忽了及时向高等法院报告。

  现在,陈璧君已经饿得头昏眼花,浑身无劲,明知有人走进她的囚室,仍然若无其事地两眼闭着躺在床上。

  孙鸿霖走到床边,俯下身子轻声说:“陈先生!我是江苏省高等法院院长孙鸿霖,你有什么意见请对我说。”

  “好!我说。”陈璧君仍然斜靠在床头上,“第一个要求,每隔两个月,允许我与一个儿子或一个女儿见次面,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小时;他们若给我带来吃的东西,监狱不能没收。”她从枕头底下拿出丈夫的遗作《双照楼诗词稿》的《小休集》上、下卷和《扫叶集》,“第二个要求,给我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以及纸笔墨砚,我要将汪先生这些诗篇抄写一遍。第三个要求,每天送两份报纸给我看,一份《中央日报》,一份《文汇报》香港版。第四个要求,每天让我吃两个鸡蛋,让我吃点肉食,不论是猪肉、鸡肉、牛肉或鲜鱼,三两就够了。”她见孙鸿霖全神贯注地听着,继续说:“第五个要求,每天允许我在监狱院内地坪里散步一个小时。第六个要求,每年5月4日,或阴历3月28日,是汪先生的生日,允许我在囚房摆上酒肉,点烛焚香烧纸,为他超度。”她手指床上的被褥,“最后一个要求,这些东西又脏又陈旧,给我换上新的,每月洗涤一次。”

  这不成了特殊犯人了吗?孙鸿霖耳边又响起了蒋介石的吩咐:“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满足她的要求。”但他拿不准。

  陈璧君见孙鸿霖态度犹豫不决,威迫说:“同意我这些要求,我就继续进食。否则,我继续绝食,一切后果由你们承担。”她从孙鸿霖亲自来解决她的问题中,已摸到了对方的底细。

  10月2日上午9点左右,汪文惺携带四斤干荔枝和两瓶蜂蜜与母亲见面了。

  因知道了汪精卫陵墓被炸毁,陈璧君暴跳如雷,发疯似地冲出门去,站在走廊上,脚在楼板上咚地跺一脚就骂一声:“炸毁汪先生陵墓的蒋介石,你该杀!倒掉汪先生骨灰的蒋介石,你该杀!这一切,都是你蒋介石偷偷摸摸干的,你更该杀!蒋介石你丧尽天良,你决不会有好下场!”

  持抢挺立在走廊上的十个宪兵,感到耳目为之一新,很有滋味地站在那里。他们明知陈璧君的言行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没有上级的命令,谁也不会出面干涉。

  汪文惺拉着母亲一条胳膊,劝说道:“妈!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多了,骂也枉然。妈,你别骂了,以免惹起麻烦!”

  “我不怕,我要骂!”陈璧君又重复骂一遍,不仅骂声更高,脚也跺得更响,而且加了一段内容:“昨天我看香港《文汇报》,卫立煌孤守沈阳,郑洞国孤守长春,范汉杰孤守锦州,几乎整个东北已控制在共党手里,蒋介石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当陈璧君骂第五遍时,苏健生提着脚镣手铐冲上楼来,手指陈璧君对宪兵们说:“她辱骂领袖,给她戴上脚镣手铐!”他将两件简单的刑具递给两个宪兵。

  几个宪兵刚向陈璧君围过去,她冲着苏健生,手指他的鼻子训斥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下令给我戴脚镣手铐。老实告诉你,过去蒋介石跟我打交道,也得看我的好脸色!”

  “你别在我面前耀武扬威,老老实实给我打电话,把你们的孙院长叫来,让他评说评说,对伤天害理的蒋介石,该骂不该骂!”

  苏健生感到自己刚才的行动已维护了蒋介石,进而又想到蒋介石过问陈璧君绝食的事,还说孙中山称她为辛亥革命三女杰之一,也就软了下来。他说:“我去给孙院长打电话,但你不能再骂了,汪夫人!”

  “我想骂就骂,你管不着!”陈璧君两手叉腰,一副搏斗架势,又骂了一遍。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孙鸿霖驱车来了。陈璧君坦率地对他说,“孙先生,我骂了你们的蒋委员长,而你手下的典狱长说我犯了辱骂领袖罪,居然下令要给我戴脚镣手铐,你说对不对?汪先生葬在梅花山,碍他老蒋什么事?可他公然指使人偷偷摸摸把汪先生的陵墓炸毁,连骨灰也不保留,翻开古今中外历史,有这种缺德事吗?我痛骂他该不该?”

  孙鸿霖在电话里听了苏健生的汇报,已想好了应付的话语,他说:“苏健生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维护蒋总统的威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不应该用那种手段对待陈先生,请你原谅。”

  孙鸿霖说话的脸色很好看,他接着说,“我认为,骂人是愤怒到了极点,忍无可忍时的一种感情的尽情宣泄,也是可以理解的。将心比心,如果这种事落在我孙某头上,也会痛骂几句。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论陈先生怎么骂,汪先生的陵墓也不能恢复了。恳望陈先生想开点,若老是让愤懑纠缠自己,有损健康。”

  “孙先生的话通情达理。”陈璧君颇受感动,“好,我制怒,不骂了。以后,我静下来,伴随汪先生遗下来的诗词过日子。一边抄写他的诗篇,一边回顾过去,总结人生。”

  “这也是一种乐趣。”孙鸿霖说。

  “没有乐趣,只有痛苦。”陈璧君心情沉重,“但我愿意这样做,因为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迪。”

  狱中抄写汪精卫诗词

  从此,陈璧君的思想感情,完全沉浸在丈夫诗词的意境里。

  这天,陈璧君展纸挥笔书写丈夫的《晓烟》诗:

  槲叶深黄枫叶红,

  老松奇翠欲空。

  朝来别有空意,

  只在苍烟万倾中。

  初阳如月逗轻寒,

  咫尺林原成远看。

  记得江南烟雨里,

  小姑鬟影落春澜。

  这首诗是汪精卫于1914年8月旅居法国时写的。1913年,被史学家称为“二次革命”的讨伐袁世凯之役失败后,孙中山、黄兴、李烈钧、陈其美被通缉逃往国外,汪精卫则偕同妻子去了法国。《晓烟》是他在法国写的三十余首诗中的一首,说明他夫妇俩已习惯于异国生活,因此诗中充满了闲情逸致,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已不那么感兴趣了。

  陈璧君望着诗抄件,尘封的岁月陡然明朗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汇聚心头。她不由得清凄的眼泪夺眶而出,哭诉着说:“四哥!你在巴黎写这首诗时,已打算定居法国从事文学创作,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欧洲历史研究;可我不同意,以种种理由劝你回国从事政治。我悔不该啊!”她连捶几下胸脯。

  几天后,她书写丈夫记载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汪精卫被广州军政府任命为南方巴黎和会代表,因他对军政府的官僚政客不满不肯就任,毅然退出政治舞台,决定再度赴法国旅游的《广州感事》诗:

  猎猎旌旗控上游,

  越王台榭只荒丘。

  一枝漫向鹪鹩借,

  三窟谁为狡兔谋。

  节度义儿良有幸,

  相公曲子定无愁。

  过江名士多于鲫,

  只愁新亭泪不收。

  汪精卫对以徐世昌为总统的北京政府感到失望,对南方的官僚政客深为不满,自己虽然有协助孙中山的责任,但看不到出路何在,只好做“过江名士”去法国。

  陈璧君抄写完放下笔,又哭着责备自己:“四哥你这次去法国,因我不赞成你脱离政治,赌气没有与你同行,你日夜思念我和刚出生的文惺,只在法国待了几个月就回国了。如果我陪同你一道去,也许我们会在法国定居,因为法国政府已批准了你定居的申请。由于我迫使你从政,结果害了你,害了我,也害了我们的子女!”

  汪精卫是人们公认的才子,善诗文,一生写了数百首诗,记载了他错综复杂的人生旅途。陈璧君在书写这些诗篇时,有共鸣,有自责;共鸣也哭,自责也哭。只有在书写丈夫晚年的诗篇时,她却持赞赏态度。这天早饭后,她书写丈夫决心卖国投敌到底的《满江红?庚辰中秋》词:

  蓦地西风,吹起我乱愁千叠。空凝望故人已矣,青磷碧血。魂梦不堪关塞阔,疮痍渐觉乾坤窄。便劫灰冷尽万千年,情犹热。

  烟敛处,钟山赤。雨过后,秦淮碧。似哀江南赋,泪痕重湿。邦殄更无身可赎,时危未许心能白,但一成一旅起从头,无遗力。

  陈璧君写完这首词,又抑扬顿挫地朗诵一遍,然后自言自语:“迎难前进,坚定不移,写得好,写得好极了!”

  汪精卫的性格和气质,文化和际遇都衍化为诗。他的诗有豪放飘逸之作,有深邃凝重之作,有浓艳绮丽之作,但更多的是悲慨忧伤之作。陈璧君书写丈夫这些诗词时,思想如天马行空,时而国外,时而国内;时而澄空万里,时而暴风骤雨;时而圣火明灭,时而险恶隐现。就这样,她伴随着丈夫的诗篇,酸酸甜甜,悲悲凄凄进入了1949年。

  1月22日上午,她在报纸上看到了蒋介石于先一天发布的第三次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的文告,兴奋不已!又站在走廊上大喊大叫:“蒋介石下野了,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了!我早就说过,他决不会有好下场!”

  她得意忘形,竟然把苏健生叫来,从身上掏出钞票,要他为她买酒和下酒菜,并邀请他与她对饮。苏健生不知出于何种缘故,居然满口答应,并很快为陈璧君买来了好酒好菜。

  酒过三巡,陈璧君说:“向苏先生请教个问题,老蒋与共党这一仗谁胜谁负?”

  苏健生一怔,忙说:“我没有想过,也没有这个分析能力,不敢瞎说。”

  “老蒋已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彻底失败,长江以北已控制在共党手里,每个中国人面临这种局势,谁不认真地想一想谁胜谁负?”陈璧君淡淡一笑,“苏先生是害怕掉脑袋吧!”

  “好,我说,共党不可能在中国获胜。”苏健生说。

  “这决不是苏先生的心里话。当然,我理解你。”陈璧君说,“我恨老蒋,也恨共党,我希望蒋介石垮台,但不希望国民党失败。然而,国民党非失败不可!国父孙先生等一批元老打出来的江山,很快会被老蒋葬送,他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呢!”

  时局在急剧变化。12天后的2月5日,代理总统李宗仁主持召开行政院特别会议,会后由行政院长孙科宣布国民政府迁往广州。第二天,行政院作出一项特殊决定,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囚犯一律释放,判处无期徒刑的一律押送上海提篮桥监狱继续监禁。

  6日上午10点多,苏健生也来与陈璧君告别。他说:“我已经接到被任命为广东省高等法院推事的委任状,下午3点就起程去广州。提篮桥监狱的新任典狱长王刚明先生,与我是上海政法学校的同班同学,我已与他通了电话,将孙院长同意汪夫人的七个要求告诉了他,他答应汪夫人去那里之后的待遇不变。”

  “谢谢苏先生,谢谢苏先生的关照。”陈璧君又重复那句话,“我什么也不怕,就怕自己落在共党手里!”

  “汪夫人不必担心,听说政府准备将定为无期徒刑的人送往广州。”苏健生说,“这里有34人,上海、武汉、长沙那边还有一批,可能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集中,再送你们去广州。”

  “但愿如此。”陈璧君说,“苏先生也是广东新会人,我们是同乡,我把你视为亲人。我身居囹圄,没什么感谢你,就将我书写汪先生诗篇的墨迹送给你。”她将一捆手抄件递给苏健生,“你今年才30岁,也许再过30年,只要国民党不彻底垮台,这手稿会成为历史文物,将会由汪先生和我的特殊政治生涯决定它的价值。”

  果然,30年后,台湾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了陈璧君的手抄件,书名为:《陈璧君书写汪精卫〈双照楼诗词稿〉真迹》,苏健生因而获得一笔数字可观的收入。

  两个著名人物为陈璧君说情

  5月12日,解放军发动淞沪战役。12天之后,监狱的工作人员眼看上海即将成为共产党的天下,用棕绳将在押囚犯一个个捆绑在各自的囚室里,又将各囚室的门锁着,再用砖头堵死监狱的大门,然后一齐翻越高墙,随同一支溃败的军队逃跑了。

  两天后,进驻上海的解放军派一个排的部队,接管提篮桥监狱。这时,囚犯们都已经饿昏了。排长何士诚和一个士兵给陈璧君解除身上的棕绳时,她已经不省人事,给她喂点开水才苏醒过来。她满脸敌对情绪,有气无力地对何士诚说:“你们也与蒋介石一样,说汪先生是头号汉奸,我就是头号汉奸的妻子陈璧君。希望你们现在就处决我,我一死为快。”

  何士诚一阵愣怔,没想到这个半死半活坐在墙角里的矮胖老太婆,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璧君!

  从此,陈璧君沉默寡言,默默地用冷眼观察周围的一切。她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与自己无缘的世界,举目无亲,落落寞寞,空空寂寂,如同一株荒野里的枯草,孤苦地在寒风中颤抖,整个世界早已忘记她的存在,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竟有两个著名人物在为她说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著名社会活动家宋庆龄与何香凝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会议。宋庆龄与陈璧君曾经共事多年,有较深的私人感情。何香凝与陈璧君的交往更深一步,她还是陈璧君与汪精卫结婚时的陪娘呢!因此,她们决定找毛泽东、周恩来为陈璧君说情。有天会议休息时,她们见到了共产党的这两位领袖。

  宋庆龄说:“我与何大姐相约来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想为陈璧君进一言。我们认为,她的问题与她丈夫不同,是否在适当时候对她实行特赦?请两位主席定夺。”

  何香凝紧接着说:“汪兆铭叛国投敌,陈璧君是支持者,参与者,但毕竟不是决策者。”

  毛泽东从政治影响考虑了片刻,微笑着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见过汪兆铭和陈璧君,她可是个泼辣能干的女性,可惜她后来走错了路。我们尊重二位先生的意见。这样吧!要陈璧君发个简短的认罪声明,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就下令释放她。”他面向周恩来,“周副主席的意见呢?过几天你就是政府总理,最后由你定。”

  “同意主席的意见。”周恩来说,“请宋先生、何先生给陈璧君写个信,我们派专人送往上海提篮桥监狱。”

  当天晚上,宋庆龄与何香凝对信的措词立意研究了一会,然后由宋庆龄执笔,何香凝在信上签名。

  陈璧君先生大鉴:

  我们曾经在国父孙先生身边相处共事多年,彼此都很了解。你是位倔强能干的女性,我们十分尊重你。对你抗战胜利后的痛苦处境,一直持同情态度。过去,因为我们与蒋先生领导的政权势不两立,不可能为你进言。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们晋见共产党的两位领袖。他们明确表示,只要陈先生发个简短的悔过声明,马上恢复你的自由。我们知道你的性格,一定感到难于接受。能屈能伸大丈夫,恳望你接受我们意见,好姐妹!

  殷切期待你早日在上海庆龄寓所,在北京香凝寓所畅叙离别之情。谨此敬颂

  大安!

  宋庆龄(执笔)何香凝

  1949年9月25日夜于北京

  一个星期后,这封信由何士诚交给陈璧君。她看完信,在囚室里踱来踱去好一阵。她脚步沉重,皱眉蹙额,说明她作出抉择的艰难。她坐下来,又将信看了一遍,然后毅然拒绝接受共产党的意见,拒绝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劝告。她在给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复信中写道:

  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陈璧君对长子汪孟晋说:“英国与共党是对头,一旦中国成了共党的天下,你和弟妹们不可能来大陆看望我了。我死后,你们要设法将我的骨灰运去香港,把我们家的亲朋戚友请来,你给妈写个悼词念一念,就把骨灰撒到大海里。”她又哭将起来,“我多次与你爸爸漂洋过海,我喜欢大海啊!”

  1959年3月上旬,陈璧君的病情日趋严重,被移送到监狱医院住院治疗。经过三个月的医治,病情没有好转,终于6月17日下午3时病故。由于上海没有她的直系亲属,尸体由她的一个远房亲戚收殓。火化后,骨灰送往深圳,由汪孟晋和汪文惺认领并带去香港。

  (选自《汪精卫大传》/陈大为 著/华文出版社/2010年5月版)


相关文章

  • 民国的一些名人轶事
  • 民国的一些名人轶事 1) 梁启超教训徐志摩:你的确是一位温雅又在行的大情人.你对烈酒和女人,有一种不能控制的冲动......你选上的床伴确实很杂,杂得惊人.你太好乱交,以致你选人太不讲究.(看来徐志摩这小子确实不素好鸟,简直民国版CGX,不 ...查看


  • 文不如其人
  • 文不如其人,名不如其人 闲读文史,常常见到这样的话:文如其人.而且说话者总能找到一些实例来佐证,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留 ...查看


  • 汪伪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汪伪政权的大管家
  • 汪伪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汪伪政权的大管家 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外交官,中国国民党元老,抗战期间叛国投敌,沦为汉奸,成为汪伪政府要人.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6年被执行枪 ...查看


  • [萧十一郎]杨开泰最后是和风四娘在一起吗
  •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www.022ee.com <萧十一郎>杨开泰最后是和风四娘在一起吗 风四娘是<萧十一郎>中出现较早的角色,她坚韧而不失妩媚的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四娘这样的女人极具诱 ...查看


  • 中国人的另类脸谱
  • 中国人的另类脸谱 作者:朵渔 ◎ "五四"前后,黄侃和胡适同在北京大学任教.黄竭力反对胡适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问其故.黄 ...查看


  • 胡兰成简介
  • 生平简介 胡兰成照片 1936年,发生了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反对蒋介石的"两广事变",胡兰成在广西教书,在<柳州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摇笔鼓舌,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理所当然受到了军 ...查看


  •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
  •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曾多次在中国近海粉碎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虎门销烟"尤称壮举.林则徐有四个女儿,次女林金鸾夭折.长女林尘谭,河南布政使刘齐衔妻,刘家在光禄坊:三女林普睛,两江总督沈葆桢妻,沈家在宫 ...查看


  • 猪的成语:狗彘不食
  • 狗彘不食 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汪精卫.陈璧君则作了-.遗臭万年的无耻汉奸.★ ...查看


  • 狗的成语:狗彘不食
  • 狗彘不食 拼音:gǒu zhì bù shí 解释: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