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作者:王佳(高二语文组)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婉约细腻的词风。
2、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离别,别时痛苦,别后更痛苦。所以在我国古代文坛有许多文人常借诗词创作来寄托离别时、离别后的种种心情。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李清照是如何在词中寄托别后之情的。
(二)走进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三)旧学回顾
简单回顾《如梦令》《声声慢》《夏日绝句》,初步体会李词的不同风格。
(四)整体感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观看朗诵视频;
2、结合朗诵音节划分朗读全词。
(五)自主探究
1、解题: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写的。
2、试着结合诗词鉴赏的“四个步骤”(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意象)解答以下问题:
a、找出词中最能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思考词人的愁从何而来?
明确:“愁”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态。 此时词人丈夫外出游学,她面临寂寞孤单的独居生活,所以词人内心的愁是一种相思之愁。
b、找出词中使用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月”“花”“水”。“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既写出秋意渐浓一片凄凉萧索,也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愁绪;“独上兰舟”寄托词人的孤独感受,而“锦书”与“雁”则是表现词人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月”与“花”与“水”更好地体现了词人内心愁绪无法排遣的苦楚。因此,以上意象营造的是一种孤独、惆怅的意境。
(六)合作探究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说其中哪个字用的最好吗? 为什么?
复习诗词鉴赏炼字题做法:
1、找到所炼之字; 2、释义+赏析。
“秋”字用得最好。“秋”意思本是秋天,然而这里却作“秋凉、凉意”理解。“秋”字既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寒冷,对作者的愁绪有衬托作用。“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结合客观和主观感受,在情景交融之中更好地表现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
(七)比较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问题:《声声慢》一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意象?两首词表达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结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几句进行对比。
《一剪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得出结论:不同时期 不同基调
(八)知识拓展
李清照的创作以北宋“南渡”作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一剪梅》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如:《声声慢》
注:所用教学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及图片资料)来自于互联网
《一剪梅》教学设计
作者:王佳(高二语文组)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婉约细腻的词风。
2、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离别,别时痛苦,别后更痛苦。所以在我国古代文坛有许多文人常借诗词创作来寄托离别时、离别后的种种心情。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李清照是如何在词中寄托别后之情的。
(二)走进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三)旧学回顾
简单回顾《如梦令》《声声慢》《夏日绝句》,初步体会李词的不同风格。
(四)整体感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观看朗诵视频;
2、结合朗诵音节划分朗读全词。
(五)自主探究
1、解题: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写的。
2、试着结合诗词鉴赏的“四个步骤”(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意象)解答以下问题:
a、找出词中最能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思考词人的愁从何而来?
明确:“愁”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态。 此时词人丈夫外出游学,她面临寂寞孤单的独居生活,所以词人内心的愁是一种相思之愁。
b、找出词中使用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月”“花”“水”。“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既写出秋意渐浓一片凄凉萧索,也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愁绪;“独上兰舟”寄托词人的孤独感受,而“锦书”与“雁”则是表现词人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月”与“花”与“水”更好地体现了词人内心愁绪无法排遣的苦楚。因此,以上意象营造的是一种孤独、惆怅的意境。
(六)合作探究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说其中哪个字用的最好吗? 为什么?
复习诗词鉴赏炼字题做法:
1、找到所炼之字; 2、释义+赏析。
“秋”字用得最好。“秋”意思本是秋天,然而这里却作“秋凉、凉意”理解。“秋”字既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寒冷,对作者的愁绪有衬托作用。“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结合客观和主观感受,在情景交融之中更好地表现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
(七)比较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问题:《声声慢》一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意象?两首词表达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结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几句进行对比。
《一剪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得出结论:不同时期 不同基调
(八)知识拓展
李清照的创作以北宋“南渡”作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一剪梅》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如:《声声慢》
注:所用教学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及图片资料)来自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