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十大影响

作者:王和兴

国际问题研究 1997年02期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形象写照。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扩大了国际市场,从而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走向国际化。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正在推倒各国的经济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也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同时,从8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着相当规模,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相互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与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历来比较密切。据统计,美国对原欧盟12国的直接投资累计额,1994年为2511亿美元;同年,原欧盟12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累计额为2737亿美元。美国大公司在欧洲收购的公司涉及到建筑、机器和车辆制造、电器、化工、通信、以及娱乐等行业。而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更加引人瞩目。自80年代以来,日本商家接连不断地以巨款在美国设厂或购买美国的企业和债券。1989年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购买了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从而震动了全世界;随后,三菱地产公司以14亿美元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80%的产权。1987年至1990年期间,日本的公司在美国购买了大约570亿美元的地产。另外,日本对欧洲的投资企业,到1995年初达702家,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化学、以及精密仪器部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汽车领域的相互渗透尤其突出,交叉控股现象十分普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日本五十铃的34%股份,福特公司拥有马自达公司的24.5%股份,三菱公司、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摆脱了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出现恢复增长的势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发达国家尤其看好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大、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将其对外投资的重点逐渐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市场国家)倾斜。美国1989—1992年期间的直接投资,对拉美增加34%,对亚洲(不包括日本)增加56%,分别相当于对欧洲投资增幅的1.3倍和2.1倍。日本对亚洲“四小”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0%,已超过对美国的出口。欧盟也推出了新亚洲战略,积极打入亚洲市场。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互作用,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地将科技发展由军事转向经济。1993年,美国放弃了“星球大战”计划,停止了超级超导对撞机等重大科学项目;与此同时,提出了发展诸如信息高速公路等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揭开了信息时代的新篇章。近年来,电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兴建以光缆为铺路材料、信息为输出商品的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逐渐拓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制造、加工、运输、信息获取及传递和交易等每个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贸易、运输的效率及标准化程度。由于信息的流动是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必然具有全球性联网的趋势。英国电信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瑞士、瑞典和荷兰的国家通信公司已组成国际财团,将为欧洲大陆的30家公司兴建泛欧通信网络。日本和美国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在建立世界性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进行合作。此外,高科技产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试制、中间性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环节多、耗资大、周期缩短、竞争激烈,单一国家的企业或行业难以承担。科学越发展,险阻越大,需要各国联合攻坚。一件产品通常需要数国共同完成,其中每个国家只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部件。因此,大企业纷纷联合投资,优势互补,实行所谓的“战略联盟”。1995年由欧盟组织的西方7国集团召开了“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着重讨论了实现“信息社会”的共同行动准则与政策,并通过了实现各国协同合作的8条基本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企业经营和个人消费的模式,推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实现的。可以说,没有当今的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也是不可能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电子传输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国家主权在国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国际上又是独立的象征。在自然经济的社会里,各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般局限于一国领土范围之内,这样,土地与主权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冲破了国家界线,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土地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相对下降,而货币、技术、信息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这种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却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作。所以,有人认为,今后各国的企业将受共同利益的驱动相互结合,而按地理和政治划分地区和国家范围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淡化。根据美国著名的标准—蒲耳氏评级公司在最近发表的报告,国家主权的评级范围已明显地降低。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因此而不断减弱。有人预言,21世纪名义上的政治主权会依旧存在。然而,继市场和全球化而来的是,经济的权力将稳步地向全球水平转移。经济上的边界将会消失。当然,对此问题,国际上还有较大争论。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全球化对各国的经济主权正起着限制作用。在国际范围内,经济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同时,也应该指出,主权的让与是以对等为原则。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总之,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性,许多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可能将受到更严峻的挑战。

  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生产体系。

  二战以来,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参与国际分工本身就是进行正常生产的需要。也可以说,没有国家间的分工和合作,在许多情况下,便不能进行正常生产。例如,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皇冠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由于国际间的协作,该公司开发新产品的周期缩短一半。过去,发达国家是高、新技术的生产和供应国,而发展中国家是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加工国。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以亚洲“四小”为例,从80年代末以来,“四小”开始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以生产标准化产品和利用“成熟技术”为主,向高技术、高增值的方向转移;以装配型为主,向开发型、上中下游产业结合型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急起直追,利用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大量接收日本、“四小”转移的成熟技术和标准型产品生产。马来西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出口国,和仅次于日本、美国的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亚太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是世界上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加深。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使得生产的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微,跨国界的协作越来越频繁,从而使各国的生产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一体、共同发展的状态,以致于曾是局部的、分散的生产被有机地组成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经济全球化为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全球性市场的日渐形成。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世界贸易1995年比创纪录的1994年又增长了8%,突破6万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为4875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2300亿美元。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经济转型和开放的大潮。过去许多相对封闭的市场逐步开放或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为了参与世界经济的大交流、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劳动分工,以及发挥本地优势,许多国家建立了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便开展各种国际交往的经济特区。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鼓励外国企业到经济特区建工厂、雇劳工、加工生产或组装,直到将产品运往第三国销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经7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达成一揽子协议;接着,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转,从而把世界贸易推入一个更加法制化、秩序化的阶段。由于乌拉圭回合马拉喀什协议的签订,多边贸易体制得到了加强。截至1995年底,参加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已经达到112个国家和地区,另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申请之中。全球贸易总额中,有90%以上是在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内完成的。已经或正在组建的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也把贸易自由化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的各种区域性贸易协定已有109项。世界银行预测,今后10年全球范围内的进出口贸易将进入增长时期。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鲁杰罗认为,今后25年内将出现一个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由于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成为多边贸易体制和各国贸易政策的基石,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在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六、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企业的合并和兼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主要体现者。据有关材料统计,全世界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000万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跨国公司正在跨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由于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生产成本日益上涨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大企业感到单独难以应付局面,纷纷采取合并或购股兼并的方式,建立国际战略同盟。荷兰飞利浦电子集团和德国格伦迪希家电公司宣布共同经营影像设备和无线电话业务。法国雷诺汽车公司与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合并后,在世界工业集团的排行榜上升至第20位。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美国广播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传媒娱乐企业。在兼并浪潮中,金融业异常突出。在1995年美国发生的大银行兼并案中,总交易额就超过240亿美元。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改名为“东京三菱银行”,储蓄总金额达53万亿日元,位居世界银行业之首。不久前,因违纪被勒令停业的大和银行与世界排名第4的住友银行合并。人们普遍认为,在今后5年银行将加速集中。90年代各大公司收购、合并的目的,主要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世界市场份额,以更强大姿态与对手进行竞争;可利用对方的国际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调整生产经营结构,集中优势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随着通信技术和运输的现代化,资金、技术和产品流通越来越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实力才有可能在世界进行竞争。企业的合并、兼并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经营战略上,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从全球性的战略目标出发组织其业务活动。这一方面表现在以争夺全球市场份额为目标,而不是分散地考虑一时一地的得失;另一方面表现在从全球的范围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而不是仅考虑本国的比较优势。在管理方式上,许多跨国公司采用全球网络式的组织结构,不分国藉提拔主要经理人员,科研工作可在需要的地方进行,新产品可在几个国家内分别开发,等等。总之,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跨国公司的传统经营方式,使得各国、各大公司从全球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战略。

  七、经济全球化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迫使国际金融机构加强监管职能。

  目前,世界各类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总规模估计高达35万亿美元。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已同国外结成电脑网络,24小时全球营运系统的世界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从8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呈上升趋势,1995年已达325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是与之伴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一个发展中国家调整本国汇率,居然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动,是世人所始料未及的。一时,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加大,跌破二战以来的汇率最低点。接着,又发生历史悠久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分行被美国勒令停业的事件。世界金融市场在一年之内发生如此之多的震荡,在金融史上是罕见的。究其原因,在于复盖全球的金融交易网络在高效率促成巨额交易时,也为世界带来各种新风险。“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成百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就可以转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造成全球性的大恐慌”。这种现象已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忧虑。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因素加大了。金融衍生商品既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荣的市场,极大地扩大了业务领域,同时也为过度的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面对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全球化、市场化,许多国家建立了防止金融体系因金融机构的不测事件而受到震荡的保护机制。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却缺乏国际间的应急预防机构。西方7国集团1985年广场协议和1987年卢浮宫协议也只提出了一种松散的汇率联合干预机制。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上呼吁及早建立经济的“早期警报系统”。国际金融界和各国监管当局纷纷表示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督。西方7国集团正在考虑一项全球紧急金融计划,以便能够迅速调集巨额援助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建立金融危机防范机制。虽然目前只提出了对象墨西哥金融危机之类的事件加强经济监督职能的问题,但因涉及到各国的不同情况,具体措施尚未落实。尽管如此,以墨西哥金融危机为导火索,国际金融市场随之产生的一系列严重事件,说明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新形势,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八、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关系发生深远变化,相互协调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待、互挖墙角,有时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各地争夺势力范围,造成国际关系空前紧张。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迅速发展。由于冷战后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威胁消失,过去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矛盾逐一地浮现出来。西方国家的贸易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形势随时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任意强加于他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必将遭到群起而攻之,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在全世界遭到谴责和抵制,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各国相互协调是客观上的需要,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没有协调必将天下大乱;只有在尊重对方合理利益和要求的基础上,有关国家作出相互妥协,才能达到各得其所的目的。目前,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即西方国家在某一个问题上的矛盾、摩擦激化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双方作出妥协,以达成协议而告一段落。因此,相互妥协通常成为消除和缓解国际关系中矛盾和分歧的最终结果。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就是谈判各方相互妥协的产物。最近,联合国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一百几十个国家在条约上签约,也是世界各国相互协调的结果。美日汽车贸易争端沸沸扬扬,颇为引人注目,到头来,还是以日本开放部分汽车市场换取美国放弃准备对日本的制裁而暂告结束。自进入90年代以来,南北关系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加深的反映。众所周知,从80年代初坎昆会议以来,南北关系基本上处于僵持状态。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和平与发展逐渐取得共识。在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趋加深的形势下,只有保持南北双方和谐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开始从僵硬立场上转而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在一些问题(如债务)上缓和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立;而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和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援助,也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由此,也可看出,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从自身利益出发,任何一方都不会把事情做绝。

  九、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各国均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的紧迫感、危机感大大增强,唯恐被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抛下。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由于高技术革命的兴起,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下降。一些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淘汰效率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注重开发高技术产业,生产具有竞争能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另外,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的企业精减机构,充分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巴西一些大企业面对开放造成的威胁,大量进口价格较低的原料和零部件,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为了参与世界经济的大交流、大循环和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许多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对外国资本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便开展国际交往。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组织跨国公司,走向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境外的资本额占全球跨国公司投资额,从1980年—1984年期间的5%上升到1990年—1994年期间的10%。1995年联合国贸发会议首次排出了发展中国家的5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仅是有机会,也有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为某些西方大国肆意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个别西方大国不断试图通过经济措施、文化手段或传播媒介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进程和价值观,甚至社会制度。不结盟运动现任主席、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指出:“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应该成为让干涉幽灵重新回来的大门,相反,应该是把它拒之门外的大锁。”其次,全球化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但财富的集中程度也更为提高。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贫穷国家的30倍;30年之后,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60倍。全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由20年前的0.8%下降到0.4%。国际舆论说:“工业化国家和跨国公司不再把不发达国家作为投资的投放地、原料和劳力的来源或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地,对全球大生产来说,它们只对一些地区甚至某些国家感兴趣。这就造成不发达国家的结构比现在更加不平衡。”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南北差距,而且也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需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增加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和削减大量的工作岗位,结果必将导致国内失业率增加、贫富差距拉大。

  十、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全球性国际问题日益增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原来属于本国国内范畴的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国际问题。墨西哥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仅是其中突出的一例。还有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越出国界,把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大部分热带雨林分布在亚非拉三大陆。环保专家认为,第三世界的资源一旦受到破坏,遭殃的将不只是第三世界,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将造成损害。环境作为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现已公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北方与南方之分。再如,控制人口增长本是各国国内政策的问题,现在也关系到全球的生存。人口学家警告说,人口的迅速增长“将使地球上的水和土壤及其他资源承受的沉重负担达到极限。”而与人口有关的移民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世界各国。全球化不仅指商品、资金、技术的自由流动,也包括人员的自由流动。目前,在世界各个角落约有1亿多的合法或非法移民,约占世界人口2%。移民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带到居住国,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由此,也增加了移民居住国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移民引发的国际争端在不断增多。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现在开始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贩毒问题就是其一。全世界的非法毒品交易已达5000亿美元,仅次于军火交易。毒品的原料种植地在亚非拉某些发展中国家,而毒品消费市场则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毒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贩卖、洗钱和消费已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国际性网络。多年来,虽然有关国家开展扫毒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收效甚微。关键是在反毒问题上,有关国家存在着严重分歧,协调行动不得力。此外,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有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恐怖活动正从最突出的中东地区转向世界其他地方。在此问题上,某些国家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激起国际社会的不满和谴责。因此,为了有效地制止国际恐怖活动,需要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采取联合行动。应该说,全球化为这类问题的彻底解决创造了条件。

作者:王和兴

国际问题研究 1997年02期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形象写照。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加速了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扩大了国际市场,从而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走向国际化。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正在推倒各国的经济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也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同时,从8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着相当规模,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相互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与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历来比较密切。据统计,美国对原欧盟12国的直接投资累计额,1994年为2511亿美元;同年,原欧盟12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累计额为2737亿美元。美国大公司在欧洲收购的公司涉及到建筑、机器和车辆制造、电器、化工、通信、以及娱乐等行业。而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更加引人瞩目。自80年代以来,日本商家接连不断地以巨款在美国设厂或购买美国的企业和债券。1989年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购买了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从而震动了全世界;随后,三菱地产公司以14亿美元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80%的产权。1987年至1990年期间,日本的公司在美国购买了大约570亿美元的地产。另外,日本对欧洲的投资企业,到1995年初达702家,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和电气设备、化学、以及精密仪器部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汽车领域的相互渗透尤其突出,交叉控股现象十分普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日本五十铃的34%股份,福特公司拥有马自达公司的24.5%股份,三菱公司、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摆脱了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出现恢复增长的势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发达国家尤其看好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大、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将其对外投资的重点逐渐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市场国家)倾斜。美国1989—1992年期间的直接投资,对拉美增加34%,对亚洲(不包括日本)增加56%,分别相当于对欧洲投资增幅的1.3倍和2.1倍。日本对亚洲“四小”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0%,已超过对美国的出口。欧盟也推出了新亚洲战略,积极打入亚洲市场。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互作用,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地将科技发展由军事转向经济。1993年,美国放弃了“星球大战”计划,停止了超级超导对撞机等重大科学项目;与此同时,提出了发展诸如信息高速公路等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揭开了信息时代的新篇章。近年来,电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兴建以光缆为铺路材料、信息为输出商品的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逐渐拓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制造、加工、运输、信息获取及传递和交易等每个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贸易、运输的效率及标准化程度。由于信息的流动是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必然具有全球性联网的趋势。英国电信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瑞士、瑞典和荷兰的国家通信公司已组成国际财团,将为欧洲大陆的30家公司兴建泛欧通信网络。日本和美国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在建立世界性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进行合作。此外,高科技产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试制、中间性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环节多、耗资大、周期缩短、竞争激烈,单一国家的企业或行业难以承担。科学越发展,险阻越大,需要各国联合攻坚。一件产品通常需要数国共同完成,其中每个国家只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部件。因此,大企业纷纷联合投资,优势互补,实行所谓的“战略联盟”。1995年由欧盟组织的西方7国集团召开了“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着重讨论了实现“信息社会”的共同行动准则与政策,并通过了实现各国协同合作的8条基本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企业经营和个人消费的模式,推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实现的。可以说,没有当今的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也是不可能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电子传输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国家主权在国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国际上又是独立的象征。在自然经济的社会里,各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般局限于一国领土范围之内,这样,土地与主权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冲破了国家界线,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土地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相对下降,而货币、技术、信息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这种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却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作。所以,有人认为,今后各国的企业将受共同利益的驱动相互结合,而按地理和政治划分地区和国家范围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淡化。根据美国著名的标准—蒲耳氏评级公司在最近发表的报告,国家主权的评级范围已明显地降低。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因此而不断减弱。有人预言,21世纪名义上的政治主权会依旧存在。然而,继市场和全球化而来的是,经济的权力将稳步地向全球水平转移。经济上的边界将会消失。当然,对此问题,国际上还有较大争论。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全球化对各国的经济主权正起着限制作用。在国际范围内,经济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同时,也应该指出,主权的让与是以对等为原则。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总之,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性,许多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可能将受到更严峻的挑战。

  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生产体系。

  二战以来,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参与国际分工本身就是进行正常生产的需要。也可以说,没有国家间的分工和合作,在许多情况下,便不能进行正常生产。例如,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皇冠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由于国际间的协作,该公司开发新产品的周期缩短一半。过去,发达国家是高、新技术的生产和供应国,而发展中国家是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加工国。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以亚洲“四小”为例,从80年代末以来,“四小”开始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以生产标准化产品和利用“成熟技术”为主,向高技术、高增值的方向转移;以装配型为主,向开发型、上中下游产业结合型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急起直追,利用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大量接收日本、“四小”转移的成熟技术和标准型产品生产。马来西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出口国,和仅次于日本、美国的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亚太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是世界上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加深。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使得生产的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微,跨国界的协作越来越频繁,从而使各国的生产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一体、共同发展的状态,以致于曾是局部的、分散的生产被有机地组成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经济全球化为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全球性市场的日渐形成。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世界贸易1995年比创纪录的1994年又增长了8%,突破6万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为4875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2300亿美元。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经济转型和开放的大潮。过去许多相对封闭的市场逐步开放或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为了参与世界经济的大交流、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劳动分工,以及发挥本地优势,许多国家建立了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便开展各种国际交往的经济特区。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鼓励外国企业到经济特区建工厂、雇劳工、加工生产或组装,直到将产品运往第三国销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经7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达成一揽子协议;接着,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转,从而把世界贸易推入一个更加法制化、秩序化的阶段。由于乌拉圭回合马拉喀什协议的签订,多边贸易体制得到了加强。截至1995年底,参加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已经达到112个国家和地区,另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申请之中。全球贸易总额中,有90%以上是在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内完成的。已经或正在组建的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也把贸易自由化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的各种区域性贸易协定已有109项。世界银行预测,今后10年全球范围内的进出口贸易将进入增长时期。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鲁杰罗认为,今后25年内将出现一个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由于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成为多边贸易体制和各国贸易政策的基石,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在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六、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企业的合并和兼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主要体现者。据有关材料统计,全世界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000万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跨国公司正在跨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由于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生产成本日益上涨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大企业感到单独难以应付局面,纷纷采取合并或购股兼并的方式,建立国际战略同盟。荷兰飞利浦电子集团和德国格伦迪希家电公司宣布共同经营影像设备和无线电话业务。法国雷诺汽车公司与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合并后,在世界工业集团的排行榜上升至第20位。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美国广播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传媒娱乐企业。在兼并浪潮中,金融业异常突出。在1995年美国发生的大银行兼并案中,总交易额就超过240亿美元。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改名为“东京三菱银行”,储蓄总金额达53万亿日元,位居世界银行业之首。不久前,因违纪被勒令停业的大和银行与世界排名第4的住友银行合并。人们普遍认为,在今后5年银行将加速集中。90年代各大公司收购、合并的目的,主要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世界市场份额,以更强大姿态与对手进行竞争;可利用对方的国际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调整生产经营结构,集中优势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随着通信技术和运输的现代化,资金、技术和产品流通越来越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实力才有可能在世界进行竞争。企业的合并、兼并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经营战略上,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从全球性的战略目标出发组织其业务活动。这一方面表现在以争夺全球市场份额为目标,而不是分散地考虑一时一地的得失;另一方面表现在从全球的范围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而不是仅考虑本国的比较优势。在管理方式上,许多跨国公司采用全球网络式的组织结构,不分国藉提拔主要经理人员,科研工作可在需要的地方进行,新产品可在几个国家内分别开发,等等。总之,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跨国公司的传统经营方式,使得各国、各大公司从全球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战略。

  七、经济全球化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迫使国际金融机构加强监管职能。

  目前,世界各类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总规模估计高达35万亿美元。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已同国外结成电脑网络,24小时全球营运系统的世界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从8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呈上升趋势,1995年已达325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是与之伴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一个发展中国家调整本国汇率,居然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动,是世人所始料未及的。一时,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加大,跌破二战以来的汇率最低点。接着,又发生历史悠久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分行被美国勒令停业的事件。世界金融市场在一年之内发生如此之多的震荡,在金融史上是罕见的。究其原因,在于复盖全球的金融交易网络在高效率促成巨额交易时,也为世界带来各种新风险。“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成百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就可以转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造成全球性的大恐慌”。这种现象已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忧虑。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因素加大了。金融衍生商品既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荣的市场,极大地扩大了业务领域,同时也为过度的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面对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全球化、市场化,许多国家建立了防止金融体系因金融机构的不测事件而受到震荡的保护机制。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却缺乏国际间的应急预防机构。西方7国集团1985年广场协议和1987年卢浮宫协议也只提出了一种松散的汇率联合干预机制。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上呼吁及早建立经济的“早期警报系统”。国际金融界和各国监管当局纷纷表示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督。西方7国集团正在考虑一项全球紧急金融计划,以便能够迅速调集巨额援助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建立金融危机防范机制。虽然目前只提出了对象墨西哥金融危机之类的事件加强经济监督职能的问题,但因涉及到各国的不同情况,具体措施尚未落实。尽管如此,以墨西哥金融危机为导火索,国际金融市场随之产生的一系列严重事件,说明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新形势,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八、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关系发生深远变化,相互协调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待、互挖墙角,有时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各地争夺势力范围,造成国际关系空前紧张。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迅速发展。由于冷战后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威胁消失,过去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矛盾逐一地浮现出来。西方国家的贸易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形势随时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任意强加于他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必将遭到群起而攻之,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在全世界遭到谴责和抵制,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各国相互协调是客观上的需要,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没有协调必将天下大乱;只有在尊重对方合理利益和要求的基础上,有关国家作出相互妥协,才能达到各得其所的目的。目前,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即西方国家在某一个问题上的矛盾、摩擦激化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双方作出妥协,以达成协议而告一段落。因此,相互妥协通常成为消除和缓解国际关系中矛盾和分歧的最终结果。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就是谈判各方相互妥协的产物。最近,联合国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一百几十个国家在条约上签约,也是世界各国相互协调的结果。美日汽车贸易争端沸沸扬扬,颇为引人注目,到头来,还是以日本开放部分汽车市场换取美国放弃准备对日本的制裁而暂告结束。自进入90年代以来,南北关系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加深的反映。众所周知,从80年代初坎昆会议以来,南北关系基本上处于僵持状态。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和平与发展逐渐取得共识。在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趋加深的形势下,只有保持南北双方和谐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开始从僵硬立场上转而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在一些问题(如债务)上缓和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立;而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和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援助,也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由此,也可看出,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从自身利益出发,任何一方都不会把事情做绝。

  九、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各国均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的紧迫感、危机感大大增强,唯恐被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抛下。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由于高技术革命的兴起,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下降。一些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淘汰效率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注重开发高技术产业,生产具有竞争能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另外,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的企业精减机构,充分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巴西一些大企业面对开放造成的威胁,大量进口价格较低的原料和零部件,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为了参与世界经济的大交流、大循环和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许多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对外国资本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便开展国际交往。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组织跨国公司,走向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境外的资本额占全球跨国公司投资额,从1980年—1984年期间的5%上升到1990年—1994年期间的10%。1995年联合国贸发会议首次排出了发展中国家的5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仅是有机会,也有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为某些西方大国肆意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个别西方大国不断试图通过经济措施、文化手段或传播媒介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进程和价值观,甚至社会制度。不结盟运动现任主席、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指出:“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应该成为让干涉幽灵重新回来的大门,相反,应该是把它拒之门外的大锁。”其次,全球化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但财富的集中程度也更为提高。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贫穷国家的30倍;30年之后,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60倍。全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由20年前的0.8%下降到0.4%。国际舆论说:“工业化国家和跨国公司不再把不发达国家作为投资的投放地、原料和劳力的来源或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地,对全球大生产来说,它们只对一些地区甚至某些国家感兴趣。这就造成不发达国家的结构比现在更加不平衡。”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南北差距,而且也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需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增加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和削减大量的工作岗位,结果必将导致国内失业率增加、贫富差距拉大。

  十、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全球性国际问题日益增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原来属于本国国内范畴的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国际问题。墨西哥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仅是其中突出的一例。还有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越出国界,把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大部分热带雨林分布在亚非拉三大陆。环保专家认为,第三世界的资源一旦受到破坏,遭殃的将不只是第三世界,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将造成损害。环境作为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现已公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北方与南方之分。再如,控制人口增长本是各国国内政策的问题,现在也关系到全球的生存。人口学家警告说,人口的迅速增长“将使地球上的水和土壤及其他资源承受的沉重负担达到极限。”而与人口有关的移民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世界各国。全球化不仅指商品、资金、技术的自由流动,也包括人员的自由流动。目前,在世界各个角落约有1亿多的合法或非法移民,约占世界人口2%。移民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带到居住国,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由此,也增加了移民居住国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移民引发的国际争端在不断增多。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现在开始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贩毒问题就是其一。全世界的非法毒品交易已达5000亿美元,仅次于军火交易。毒品的原料种植地在亚非拉某些发展中国家,而毒品消费市场则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毒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贩卖、洗钱和消费已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国际性网络。多年来,虽然有关国家开展扫毒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收效甚微。关键是在反毒问题上,有关国家存在着严重分歧,协调行动不得力。此外,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有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恐怖活动正从最突出的中东地区转向世界其他地方。在此问题上,某些国家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激起国际社会的不满和谴责。因此,为了有效地制止国际恐怖活动,需要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采取联合行动。应该说,全球化为这类问题的彻底解决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章

  • 中国著名企业家
  • 1.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百度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创立百度之前,李彦宏已经跻身全球最顶尖的搜索引擎工程师行列,其拥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奠定整个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基础发明 ...查看


  • 1.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 ...查看


  • 城市群行业
  • 2014-2020年中国城市群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李欣 电话:010-56288208 手机:[1**********] QQ: 196086328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c ...查看


  • 石油生产国
  • 世界十大产油国 第十名. 第九名. 第八名. 第七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世界十大产油国 世界十大产油国 世界十大产油国 - - - - 伊拉克133百万吨 英国138百万吨 挪威147百万吨 委内瑞拉155百万吨 第六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查看


  • 美国最繁华的城市:十大美国城市gdp排名!
  •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GDP总值排名第一,人均GDP世界排名也在前十当中!美国除经济 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外,在军事.文化.创新等方面也都领衔全球.美国虽曾在2008年发生了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GDP总值成直线下降,但是经 ...查看


  • 青岛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 青岛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一. 海尔集团公司简介及发展概况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7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1年营业额1509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已连续 ...查看


  • 十大环境问题
  • 地球上的十大环境祸患 土壤遭到破坏 目前,有110个国家的可耕地的肥活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问题也是酸雨问题.以前,酸雨问题只涉及到 ...查看


  • [毛概]读书报告
  • 世界的中国 --由"新旧十大关系"对比探究中外关系发展 不久前,收到留学日本的高中同桌的消息.他说,留学生活并没有向往的美好,除了语言和生活的困难,由钓鱼岛.南京屠杀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彼此间意识形态的冲突在这个特殊的时 ...查看


  • 2015年高考十大热点问题A
  • 2015年高考十大热点问题 一.从地理视角分析2015年高考十大热点问题 在高考命题中,地理的重点集中在本年度的重要热点问题及其发生地区.近年来,高考命题十分注重运用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设计全新的情境,考查热点地区有关的地理特征或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