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对立统一
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对立统一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摘要]
饶世琦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如何合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值得深度关注。该文分析了循环经济在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论述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关键词]
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
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
人类社会活动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规律,当前面临枯竭的不可更新资源、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等等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
1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国家环保总局原局长解振华发表讲话时曾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层矛盾,就要实现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这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现象,也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先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单位GDP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把环保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过环保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循环经济在财务评价上应该也是可行的。
2何谓循环经济
我们知道,仿生学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类得以用全景式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造物界的神奇一次次为人类的进步发明提供灵感。21世纪的今天,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又成为人们解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神奇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人们所说的循环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的高低级生物间,非生物与生物间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食物链。每一种非生物与生物都是这个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能量与物质在这个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往复流动,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生物链,从而
1222010年第6期(总第42期)
维持自然界各物质间的自然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持续不断的发展。
人们受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的组成及运动原理的启发,对多工业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工业系统之间也与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原理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3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互动的产业
链,生产过程中上游产生的废物在下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既实现了区域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的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转第144页)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4结语
虽然笔者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的网络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解决了一些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问题,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总是多种多样的,实际的教学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依然需要加强集体的教学研究,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定的教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EB/OL].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06/
archives/2006/54347.shtml
[4]陈红,黄宇星,李艺.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2006,(5):31-32.
学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着眼个性的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
(上接第122页)
生态工业的发展摒弃了传统工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生态工业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利用在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中,使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即被消除掉,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生态工业园区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通过模拟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我国的生态工业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工业建设实质上是根据一定地域内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进行产业间的组合、链接和补充,使之形成互为关联和互动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的官员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工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制定生态工业规划编制,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验收等方面的技术指南和指标体系,使生态工业建设在
参考文献:
[1]关士续,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樊秉安,等.国防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1.
规范、有序、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同时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从企业层次废物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化型工业组织模式。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经济过程中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
1442010年第6期(总第42期)
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对立统一
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对立统一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摘要]
饶世琦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如何合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值得深度关注。该文分析了循环经济在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论述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关键词]
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
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
人类社会活动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规律,当前面临枯竭的不可更新资源、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等等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
1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国家环保总局原局长解振华发表讲话时曾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层矛盾,就要实现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这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现象,也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先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单位GDP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把环保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过环保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循环经济在财务评价上应该也是可行的。
2何谓循环经济
我们知道,仿生学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类得以用全景式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造物界的神奇一次次为人类的进步发明提供灵感。21世纪的今天,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又成为人们解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神奇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人们所说的循环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的高低级生物间,非生物与生物间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食物链。每一种非生物与生物都是这个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能量与物质在这个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往复流动,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生物链,从而
1222010年第6期(总第42期)
维持自然界各物质间的自然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持续不断的发展。
人们受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的组成及运动原理的启发,对多工业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工业系统之间也与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原理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3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互动的产业
链,生产过程中上游产生的废物在下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既实现了区域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的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转第144页)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4结语
虽然笔者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的网络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解决了一些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问题,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总是多种多样的,实际的教学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依然需要加强集体的教学研究,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定的教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EB/OL].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06/
archives/2006/54347.shtml
[4]陈红,黄宇星,李艺.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2006,(5):31-32.
学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着眼个性的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
(上接第122页)
生态工业的发展摒弃了传统工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生态工业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利用在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中,使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即被消除掉,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生态工业园区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通过模拟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我国的生态工业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工业建设实质上是根据一定地域内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进行产业间的组合、链接和补充,使之形成互为关联和互动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的官员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工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制定生态工业规划编制,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验收等方面的技术指南和指标体系,使生态工业建设在
参考文献:
[1]关士续,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樊秉安,等.国防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1.
规范、有序、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同时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从企业层次废物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化型工业组织模式。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经济过程中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
1442010年第6期(总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