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的考点总结
一, 选择题
1,160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的重要理论品质是什么?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与时俱进
2,当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A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联系的观点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3,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否定了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属于什么基本派别?
A 形而上学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唯物主义
4,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D 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坚持联系的什么观点,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也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也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多样性 D 条件性
6,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性质的矛盾是什么矛盾?
A 根本矛盾 B 非根本矛盾
C 主要矛盾 D 次要矛盾
7,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是什么的观点(即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什么)?
A 发展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
C 规律 D 扬弃的观点
8 什么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也就是一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时质和量的统一?
A 量 B 质
C 度 D 适
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A 个别必要劳动生产时间 B 企业劳动时间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单位劳动时间
10,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成____,与劳动生产率成____?
A 反比,反比 B 正比,正比
C 正比,反比 D 反比,正比
11,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生存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存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称为什么生存方法?
A 相对剩余价值方式 B 绝对剩余价值方式
C 超额剩余价值方式 D 反比剩余价值方式
1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方式称为什么生产方式?
A 相对剩余价值方式 B 绝对剩余价值方式
C 超额剩余价值方式 D 反比例价值生产方式
13,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通过相互间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的行为称为?
A 竞争 B 合作
C 孤立 D 垄断
14,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什么?
A 时间 B 空间
C 运动 D 静止
15,什么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A 货币 B 商品经济
C 商品 D 劳动力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A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
D 全面客观的认识感性材料
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
A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B 能够进行买卖和交易
C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D 有凝聚在劳动力上的价值量存在
3,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的价值决定的(即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它包括以下那几个部分?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 能够构成一定的商品交换和使用价值
4,剩余价值生存方式的基本形式包括哪些?
A 超额剩余价值 B 反比剩余价值
C 绝对剩余价值 D 相对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A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危机的爆发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包括那几个部分?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
D 马克思主义自然社会
7,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A 社会分工的出现
B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自古就有
D 劳动者被剥削
8,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A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C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D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三,简答题
1, 意识的含义及其能动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到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知道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含义以及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含义:矛盾斗争性(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
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b 矛盾的斗争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体现在物质
静止的相对性。
c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辩证关系: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 真理与谬论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真理和谬误的既对立又统一:
a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b 其次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c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
d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e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剩余价值的分配生产基本方法;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理论意义:
a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b 剩余价值论深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D 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辨析题
1, 矛盾的斗争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3, 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五,论述题
人民群众的概念,区别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不同,历史人物的含义及其分类(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区别)(P134-137)
答: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
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 人民群众的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不同变化而发生变化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区别: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绝非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创造者应是历史发展的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着。
历史的正面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反面人物: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六,材料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2),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 马克思劳动价值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b. 马克思劳动价值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54)
1,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生产社会化和科技革命加速发展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领域扩展,既由过去主要的物质生产领域向社会服务和精神文化领域延伸。这部分创造服务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也是穿凿价值的劳动。
2.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形态和种类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的创造性、智能化大大加强,劳动正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脑力劳动为主转变。第三产业在创造非物质形态的的财富中作用明显凸显
3.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整体性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劳动的结合性和整体性大大增强。
马克思主义概论的考点总结
一, 选择题
1,160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的重要理论品质是什么?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与时俱进
2,当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A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联系的观点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3,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否定了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属于什么基本派别?
A 形而上学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唯物主义
4,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D 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坚持联系的什么观点,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也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也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多样性 D 条件性
6,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性质的矛盾是什么矛盾?
A 根本矛盾 B 非根本矛盾
C 主要矛盾 D 次要矛盾
7,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是什么的观点(即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什么)?
A 发展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
C 规律 D 扬弃的观点
8 什么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也就是一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时质和量的统一?
A 量 B 质
C 度 D 适
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A 个别必要劳动生产时间 B 企业劳动时间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单位劳动时间
10,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成____,与劳动生产率成____?
A 反比,反比 B 正比,正比
C 正比,反比 D 反比,正比
11,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生存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存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称为什么生存方法?
A 相对剩余价值方式 B 绝对剩余价值方式
C 超额剩余价值方式 D 反比剩余价值方式
1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方式称为什么生产方式?
A 相对剩余价值方式 B 绝对剩余价值方式
C 超额剩余价值方式 D 反比例价值生产方式
13,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通过相互间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的行为称为?
A 竞争 B 合作
C 孤立 D 垄断
14,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什么?
A 时间 B 空间
C 运动 D 静止
15,什么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A 货币 B 商品经济
C 商品 D 劳动力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A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
D 全面客观的认识感性材料
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
A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B 能够进行买卖和交易
C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D 有凝聚在劳动力上的价值量存在
3,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的价值决定的(即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它包括以下那几个部分?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 能够构成一定的商品交换和使用价值
4,剩余价值生存方式的基本形式包括哪些?
A 超额剩余价值 B 反比剩余价值
C 绝对剩余价值 D 相对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A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危机的爆发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包括那几个部分?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
D 马克思主义自然社会
7,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A 社会分工的出现
B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自古就有
D 劳动者被剥削
8,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A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C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D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三,简答题
1, 意识的含义及其能动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到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知道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含义以及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含义:矛盾斗争性(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
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b 矛盾的斗争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体现在物质
静止的相对性。
c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辩证关系: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 真理与谬论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真理和谬误的既对立又统一:
a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b 其次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c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
d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e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剩余价值的分配生产基本方法;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理论意义:
a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b 剩余价值论深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D 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辨析题
1, 矛盾的斗争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3, 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五,论述题
人民群众的概念,区别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不同,历史人物的含义及其分类(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区别)(P134-137)
答: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
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 人民群众的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不同变化而发生变化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区别: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绝非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创造者应是历史发展的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着。
历史的正面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反面人物: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六,材料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2),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 马克思劳动价值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b. 马克思劳动价值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54)
1,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生产社会化和科技革命加速发展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领域扩展,既由过去主要的物质生产领域向社会服务和精神文化领域延伸。这部分创造服务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也是穿凿价值的劳动。
2.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形态和种类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的创造性、智能化大大加强,劳动正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脑力劳动为主转变。第三产业在创造非物质形态的的财富中作用明显凸显
3.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整体性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劳动的结合性和整体性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