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二年级下册第90到第92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经历简单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表示数据,初步体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对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符号的作用;初步了解在生活里可以收集数据,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初步体会数据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境里,初步学习用数据眼光观察生活;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主动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活动,尝试回顾数据收集、整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
分类用的纸片图形,每人准备一张整理数据的白纸
教学过程:
一、图形分类,激活经验
1、出示图形
出示10个大小不同的纸片图形,其中三角形2个,四边形5个,五边形3个,三角形1红1绿,四边形3红2绿,五边形2红1绿。
2、引导分类
引导:小朋友看这些图形,如果要按它们的不同特点分类,你能行吗?自己想想可以怎样分。
交流:你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老师按学生的口答演示分类,把图形呈现为几类,每次让学生说说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各有几个)
3、明确标准
提问:第一次我们是按什么分类?第二次呢?这两次分类的结果相同吗?
说明,按什么来分类,是分类的标准。(板书:分类标准)刚才我们把这些图形按不同标准分类,(在课题位置板书:按不同标准分类)一次按形状分类,分成了三类;一次按颜色分类,分成了两类。生活里有许多事物都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按不同标准分类开始,学习新的本领。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这就首先需要按不同标准分类。学生一年级时学习过“分一分”,已经有过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经验。这里安排图形分类,可以进一点感受分类的不同标准,了解怎样按不同标准分类,激活已有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分类整理,经历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1场景图,说明这里是童心园。
引导:现在大家在童心园里活动,请小朋友去看一看,童心园里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交流:你从图里知道了什么?
指出:是的,童心园里有老师、学生,他们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在做游戏。(板书:老师、学生;看书、下棋、做游戏)
提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老师相机肯定、修正、鼓励)
2、引导分类,明确标准
引导:(根据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引导)小朋友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有的想知道老师人数多还是学生人数多,老师有多少人、学生有多少人,还有的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下棋的有多少人、做游戏的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等等。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主要是要弄清这里每种人有多少。要知道各有多少人,首先提把童心园里的这些人分分类,才能整理出来。那你想把这些人怎样分类呢?同
桌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引导学生认识每次分成几部分的标准要一致)
现在明白可以怎样分类、分成败类吗?
小结:这里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种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类,分成两类,一种按不同的活动分类,分成三类;还可以按男女性别分类,分成两类。
3、小组合作,整理数据。
(1)了解任务
引导:要解决大家提出的各有多少人的问题,在分类以后还要整理出每一类各有多少人,才能知道结果,这就是整理数据。(补充完成课题板书:整理数据)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按老师和学生的标准分类在约上整理,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出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呢?(启发学生想出可以用符号、表格或画图、文字记录焉,有几个记录几个。)
说明:整理数据时,要先按一种标准分类,再写文字或画图画,画符号记录每一类的人数,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出各是多少人。
[设计说明:“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这是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学习要求之一。学生没有接触过数据的记录整理,头脑里没有整理数据的清晰方法,特别是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因此需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文字、图画、表格、符号表示结果,这里提出“有什么好办法”能清楚地知道
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辅之以老师的适当启发、诱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记录、整理数据,有几个记录几个。但具体用什么方式,应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选择。]
(2)合作整理
引导:现在要请学习小组来合作整理。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选择哪种标准分一分,记录整理分类的结果,请讨论确定下来。 交流:你们小组确定选择哪一种标准分一分、整理分类结果?(注意全班不遗漏按某种标准分类整理)
要求:请每个小组先一起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表示分类的结果;再按刚才小组选定的一种标准分一分,分成几类;然后每人按小组商量的表示方法,在准备好的那张纸上记录、整理分类的结果;最近组长负责检查每人整理的结果对不对。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记录、整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让每个小组检查、校对、确认整理的结果,有错的同学在小组里改正。
(3)交流分析
呈现:请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整理的数据,好吗?(老师悼念有代表性的、准确记录整理结果的呈现在黑板上)
交流: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分成了几类,用什么方法记录、表示数据的。全班每个小朋友注意听一听、看一看他们小组的汇报对不对。(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指出:整理数据要先分类,分类后一个一个地记录、整理数据,可以像这样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画图形、画符号表示,要注意记录时不能
随意增加或遗漏,原来有多少人,就一个一个地记录多少人。(板书:分类 记录 整理)
分析:大家看整理的数据,你们的一开始想知道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童心园里有多少位老师,多少位学生?参加每种活动的各有多少人呢?各是从哪种分类中知道的?
这里各组整理数据的分类有什么不同?知道的各是什么结果?你对不同分类有什么想说的吗?
指出: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板书:分类标准不同,数据的结果就不同。)
引导:你还能从这些分类结果里知道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再来和大家分享。
让学生交流了解的信息,并结合交流选择提问是从哪一种分类里知道的。
4、回顾过程,交流体会。
引导:刚才我们学习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根据童心园的情境提出了哪些问题,通过怎样的活动过程知道各有多少人的?整理数据时,可以有哪些记录、表示的方法?
回顾分类整理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根据班级实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比如数据怎样整理,分类有什么作用,分类要注意什么,分类标准对数据结果有什么影响)
指出:刚才我们经过分类整理,了解了许多数据,知道了开始提出的
各有多少人的问题。分类整理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分成了几部分,各有多少;整理数据时,可以用表格、图画、符号等来表示结果;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热气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了解要求。
提问:看懂下面的表了吗?要按哪两种不同标准分类整理?
请小朋友按不同标准分类收集记录、整理数据。(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展示整理的表格,提问每人是用哪种方法表示结果的,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你觉得分类整理数据有什么好处和作用这两种分类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比较方便?
指出:分类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标准下每种物体各有多少。这里按颜色分类和按形状分类,分别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各有多少,不同开关的各有多少。在整理数据时,用符号表示分类结果比较简单和方便,也能很清楚地知道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了解题意。
提问:这些邮票可以怎样分类整理?[面值80、100、200],版式(式
横式、竖式),图案(人物、花卉、陶瓷、建筑)
分小组选择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交流整理结果,说说各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结果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们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如果让你分一分,你会按什么标准分?说说自己的想法。
你能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说出各有几人吗?独立地分一分、做一做,整理结果。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分类的,可以知道什么?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今天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你又掌握了哪些新本领?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二年级下册第90到第92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经历简单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表示数据,初步体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对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符号的作用;初步了解在生活里可以收集数据,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初步体会数据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境里,初步学习用数据眼光观察生活;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主动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活动,尝试回顾数据收集、整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
分类用的纸片图形,每人准备一张整理数据的白纸
教学过程:
一、图形分类,激活经验
1、出示图形
出示10个大小不同的纸片图形,其中三角形2个,四边形5个,五边形3个,三角形1红1绿,四边形3红2绿,五边形2红1绿。
2、引导分类
引导:小朋友看这些图形,如果要按它们的不同特点分类,你能行吗?自己想想可以怎样分。
交流:你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老师按学生的口答演示分类,把图形呈现为几类,每次让学生说说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各有几个)
3、明确标准
提问:第一次我们是按什么分类?第二次呢?这两次分类的结果相同吗?
说明,按什么来分类,是分类的标准。(板书:分类标准)刚才我们把这些图形按不同标准分类,(在课题位置板书:按不同标准分类)一次按形状分类,分成了三类;一次按颜色分类,分成了两类。生活里有许多事物都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按不同标准分类开始,学习新的本领。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这就首先需要按不同标准分类。学生一年级时学习过“分一分”,已经有过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经验。这里安排图形分类,可以进一点感受分类的不同标准,了解怎样按不同标准分类,激活已有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分类整理,经历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1场景图,说明这里是童心园。
引导:现在大家在童心园里活动,请小朋友去看一看,童心园里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交流:你从图里知道了什么?
指出:是的,童心园里有老师、学生,他们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在做游戏。(板书:老师、学生;看书、下棋、做游戏)
提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老师相机肯定、修正、鼓励)
2、引导分类,明确标准
引导:(根据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引导)小朋友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有的想知道老师人数多还是学生人数多,老师有多少人、学生有多少人,还有的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下棋的有多少人、做游戏的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等等。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主要是要弄清这里每种人有多少。要知道各有多少人,首先提把童心园里的这些人分分类,才能整理出来。那你想把这些人怎样分类呢?同
桌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引导学生认识每次分成几部分的标准要一致)
现在明白可以怎样分类、分成败类吗?
小结:这里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种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类,分成两类,一种按不同的活动分类,分成三类;还可以按男女性别分类,分成两类。
3、小组合作,整理数据。
(1)了解任务
引导:要解决大家提出的各有多少人的问题,在分类以后还要整理出每一类各有多少人,才能知道结果,这就是整理数据。(补充完成课题板书:整理数据)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按老师和学生的标准分类在约上整理,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出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呢?(启发学生想出可以用符号、表格或画图、文字记录焉,有几个记录几个。)
说明:整理数据时,要先按一种标准分类,再写文字或画图画,画符号记录每一类的人数,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出各是多少人。
[设计说明:“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这是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学习要求之一。学生没有接触过数据的记录整理,头脑里没有整理数据的清晰方法,特别是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因此需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文字、图画、表格、符号表示结果,这里提出“有什么好办法”能清楚地知道
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辅之以老师的适当启发、诱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记录、整理数据,有几个记录几个。但具体用什么方式,应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选择。]
(2)合作整理
引导:现在要请学习小组来合作整理。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选择哪种标准分一分,记录整理分类的结果,请讨论确定下来。 交流:你们小组确定选择哪一种标准分一分、整理分类结果?(注意全班不遗漏按某种标准分类整理)
要求:请每个小组先一起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表示分类的结果;再按刚才小组选定的一种标准分一分,分成几类;然后每人按小组商量的表示方法,在准备好的那张纸上记录、整理分类的结果;最近组长负责检查每人整理的结果对不对。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记录、整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让每个小组检查、校对、确认整理的结果,有错的同学在小组里改正。
(3)交流分析
呈现:请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整理的数据,好吗?(老师悼念有代表性的、准确记录整理结果的呈现在黑板上)
交流: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分成了几类,用什么方法记录、表示数据的。全班每个小朋友注意听一听、看一看他们小组的汇报对不对。(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指出:整理数据要先分类,分类后一个一个地记录、整理数据,可以像这样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画图形、画符号表示,要注意记录时不能
随意增加或遗漏,原来有多少人,就一个一个地记录多少人。(板书:分类 记录 整理)
分析:大家看整理的数据,你们的一开始想知道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童心园里有多少位老师,多少位学生?参加每种活动的各有多少人呢?各是从哪种分类中知道的?
这里各组整理数据的分类有什么不同?知道的各是什么结果?你对不同分类有什么想说的吗?
指出: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板书:分类标准不同,数据的结果就不同。)
引导:你还能从这些分类结果里知道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再来和大家分享。
让学生交流了解的信息,并结合交流选择提问是从哪一种分类里知道的。
4、回顾过程,交流体会。
引导:刚才我们学习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根据童心园的情境提出了哪些问题,通过怎样的活动过程知道各有多少人的?整理数据时,可以有哪些记录、表示的方法?
回顾分类整理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根据班级实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比如数据怎样整理,分类有什么作用,分类要注意什么,分类标准对数据结果有什么影响)
指出:刚才我们经过分类整理,了解了许多数据,知道了开始提出的
各有多少人的问题。分类整理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分成了几部分,各有多少;整理数据时,可以用表格、图画、符号等来表示结果;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热气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了解要求。
提问:看懂下面的表了吗?要按哪两种不同标准分类整理?
请小朋友按不同标准分类收集记录、整理数据。(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展示整理的表格,提问每人是用哪种方法表示结果的,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你觉得分类整理数据有什么好处和作用这两种分类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比较方便?
指出:分类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标准下每种物体各有多少。这里按颜色分类和按形状分类,分别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各有多少,不同开关的各有多少。在整理数据时,用符号表示分类结果比较简单和方便,也能很清楚地知道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了解题意。
提问:这些邮票可以怎样分类整理?[面值80、100、200],版式(式
横式、竖式),图案(人物、花卉、陶瓷、建筑)
分小组选择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交流整理结果,说说各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结果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们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如果让你分一分,你会按什么标准分?说说自己的想法。
你能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说出各有几人吗?独立地分一分、做一做,整理结果。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分类的,可以知道什么?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今天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你又掌握了哪些新本领?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