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及评估优化

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1、中医病名:痔

2、西医病名:混合痔、内痔、外痔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

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 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

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 、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

1. 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 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缘有肿物隆起,表面光亮,质软,或肿物表面轻度溃烂,有渗液,大便次数增多,或带有粘液臭秽难闻,肛门灼热,肿痛明显,重坠不适,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3. 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

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或肛旁肿物隆起,色紫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境界清楚,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 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及中成药

1、风伤肠络证

治法:清热疏风,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加减:射血者加防风炭,侧柏叶;大便难解加大生大黄用量;口渴者加芦根,天花粉。

常用中成药:便血者,地榆槐角丸(9g*10丸),每次服1丸,1日2次。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g ;便血加槐角12g ;坠胀甚加枳

壳6g 。

常用中成药:二妙丸(6g*30袋),每次服1袋,1日2~3次。便血者,地榆槐角丸(9g*10丸),每次服1丸,1日2次。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川芎,白芍,甘草。

加减:便血者加地榆,侧柏叶。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10支),每次10ml 口服,1日2~3次。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 加减:便血者加地榆,槐角。

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6g*30袋),每次1袋口服,1日3次。补中益气合剂(10ml*8支),每次1支,每日3次。人参归脾丸(9g*10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辨证施治对痔引起的出血、脱出、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消灭痔核,况且临床上还可见其他一些证侯,如实热内盛,阴虚火旺等,且以上证侯亦可兼杂相见,如脾

虚气陷兼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兼气滞血瘀等,临证时应根据情况选用,才能提高疗效。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具有痛苦小,疗效好的优点。四步注射法对三期内痔、环状混合痔都具有较好疗效。

(二)、中药坐浴熏洗

术后首次排便之后,辨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肛舒乐洗剂、五倍子汤、苦参汤等。药物如五倍子30g ,蛇床子30g 苦参30g , 白芷15g 黄柏20g 野菊花20g 朴硝15g 红藤20g 金银花15g 赤芍10g 大黄5g 炒桃仁5g 茜草10g 地榆10g 红花10g 花椒10g 荆芥穗10g 蒲公英20g 生侧柏叶15g 防风10g 等。

上药煎取药液加水至2000ml ,于排便后坐浴熏洗。

(三)、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1. 适应症:非环状混合痔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2. 术前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 线片、肛门镜检查、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他麻醉须术前禁食4

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3. 手术方法:

(1)麻醉选择:一般采用局麻,必要时可采用腰俞麻醉、腰麻等麻醉方法。

(2)操作方法:麻醉满意后,适当扩肛,指诊及肛门镜全面检查肛门情况,根据痔体大小及分布合理选择手术切口,弯钳提起外痔基底部,放射状锐性分离外痔组织至齿线上0.5cm ,做梭形切口,大弯钳提起并钳夹对应部位内痔,7号线结扎内痔组织。多个手术切口者需注意保留切口间的肛门皮桥,修剪手术切口,结扎止血,油纱条纳肛,加压包扎固定。

4. 术后常规处理

(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无需禁食,但忌辛辣炙煿之品。

(3)术后当日注意出血情况和小便情况,活动出血应及时处理,术后8小时未排小便应采取措施。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便后坐浴,换药。

(7)观察伤口情况,术后1周,应注意肛门功能情况,

注意有无肛门狭窄。

其他常用手术方法:

消痔灵注射术:适用于各期内痔。注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单纯注射法(即将药物注射入痔粘膜下层)、双重注射法(即将药物注入痔上动脉区和痔粘膜下层)与四步注射法(即第一步注射直肠上动脉区,第二、三步注射粘膜下层和粘膜固有层,第四步注射洞状静脉区)。Ⅰ期内痔采取单纯注射法,Ⅱ期内痔采取双重注射法,Ⅲ、Ⅳ期内痔采取四步注射法。

(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1. 术后选用中药纱条换药,每日一次。

2. 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高渗盐水纱条或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内痔出血、脱出肿痛,可用油膏、药物等外涂患处或纳入肛内,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四黄膏,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

(五)、中药塞药法

便后、睡前或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如:马应龙痔疮栓,消炎痛栓,化痔栓,太宁栓等,每晚睡前1枚纳肛或大便后换药时纳入肛内。

手术仍是治愈痔核的根本方法,但仍存在着复发的可能性。特别是环状混合痔,保留皮桥与粘膜桥有可能后遗痔。

(六)、护理:辨证施护

1. 实证: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淤型

病室室温宜偏凉,空气新鲜,衣被不宜过厚。

有汗出者用温热毛巾擦干汗液,汗退后及时更换衣被,避免对流风。

宜卧床休息,避免劳倦。

对于急躁易怒者要注意调畅情志,要鼓励和安慰患者应静心调养,保持情绪稳定,讲解气滞化火会导致病情加重的道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百合、银耳、花生、蜂蜜等清热化火之品。

夏季暑多夹湿,湿热中阻,因此,有恶心呕吐泄泻者宜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口服中药宜偏凉。

2. 虚症:脾虚气陷。

病室宜保温,空气宜流通,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 患者情绪易低落情志不畅,护理人员应多关心爱护患者,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饮食予以甘温补气作用的食品,如牛肉,鱼肉,蛋类,山药,扁豆,豆制品等。

中药宜温热服,服后休息片刻。

四、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

对于痔的治疗,目前,比较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的观点是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治疗的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作为治疗效果的标准。

中医药治疗痔疮效果如下:

1、一般性治疗(包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根据中医辨证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中药液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对于无症状痔可防止出现症状,对症状轻微的痔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对于严重痔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措施,利于病情的缓解与恢复。

2、中医药非手术治疗对于痔出血和肿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对于痔脱出的疗效较差。

3、手术疗法疗效确切,不但可以解除症状,而且可以去除痔体。然而,术后有时会出现剧烈疼痛、出血、便秘、尿潴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二) 、解决的思路和措施

1、解决思路

结合我科具体情况,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①如何发挥中医药在痔的治疗中的优势,预防痔症状的出现,减少痔手术可能。

②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避免或减少痔手术后的疼痛、水肿、遗留及狭窄、复发等问题。

2、具体措施

①预防为主,针对对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的原则,应大力开展有关痔的健康宣传教育,注意肛门疾病的预防保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保证有效正确的治疗,消除病情加重的因素,减少手术治疗。

②充分挖掘名老中医经验,加强对痔的辩证论治,细化证型,确定临床效果明显的内服制剂,减少手术的可能,必须手术患者采用中医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后疼痛、外痔创缘水肿、尿潴留等。

③结合以往工作基础,开展肛门病术后针刺穴位镇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可选取长强、承山、环跳、足三里等穴位。

④痔的手术方法的改进研究:吸收最新科技成果,结合中医特色优势,从微创和肛垫保护方面入手,改进手术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少痛苦和保持肛门功能。继续深入开展内扎外剥保留齿线术的临床研究。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75%。

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30%。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手术创面未愈合,疗效指数

(二)评价方法:

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便血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带血 中度 4分 滴血 重度 6分 射血 坠痛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下坠为主

中度 4分 坠胀,有轻度疼痛 重度 6分 疼痛较重 脱垂 正常 0分

轻度 1分 能复位 痔粘膜

(治疗前积分-治[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充血 中度 4分 糜烂 重度 6分 有出血点 痔大小

正常 0分轻度 1分中度 2分 2个钟表数

重度 3分 3个钟表数

齿线部2-4 7-9 10-11粘膜突起为正常 一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

二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三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

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

评估方案

1、针对就诊病人,按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诊治病人。

2、参加人员为科内全部医师。 3、每年1次。

4、根据相关评定疗效标准,病人康复情况,及时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

一、分析总结:

1、痔病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诊断依据操作性强。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4型,但以湿热下注型为最多。

2、2010年1—12月份,痔病就诊人数827人次,其中住院治疗115人次,其中湿热下注型78人次,气滞血瘀型19人次,脾虚气陷型14人次、风伤肠络型4人次。在中药熏洗,中成药肛用及手术,换药等治疗的基础上,手术采用微创治疗。术后采用正确的肛门功能训练及服用润肠通便的中药,Ⅰ期内痔的病人保守治疗治愈好转率90%,内痔结扎术后的病人无大出血发生。经综合治疗后,病人治愈好转率

明显提高。

3、2010年度痔病住院治疗115人次,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外敷及中药内服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率达100%,手术方式包括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混合痔外剥内扎保留齿线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本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根据以下表格,病人治疗后总平均积分为0.68分。病人近期治愈率95.6%,显效率99.1%,总有效率100%。

4、并发症的分析

混合痔尤其是环状混合痔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肛缘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

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 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09年度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数据如下:

2010年实施痔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后,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存在的问题:

1、对Ⅰ期内痔手术适应症掌握不准确,内痔结扎术后痔核脱落时个别病人出现大出血,病人对术后肛门功能训练掌握不好。

2、部分Ⅰ期内痔的病人保守治疗无效。Ⅰ期内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部分病人拒绝常规手术治疗。

三、优化方案:

1、对于Ⅰ期内痔的病人,首先应采用保守治疗,用马

应龙痔疮膏或化痔栓肛用及辩证内服凉血地黄汤、槐角丸等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

2、在对病人施行内痔结扎术后,针对痔核较大和多个痔核的病人,大便干者应常规服用麻子仁丸等润肠通便的药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并防止腹泻,减少对痔核残端的刺激,以防止痔核过早脱落。

3、医生应指导术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且无明显疼痛的病人做提肛运动,每日2次,直到病人学会为止。

4、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Ⅰ期内痔病人,可应用消痔灵单纯注射术。能有效消除便血、坠胀等症状。

5、拒绝外剥内扎手术治疗的Ⅱ、Ⅲ期内痔病人,可采用消痔灵四步注射术。

6、对于Ⅱ期内痔并发肛缘水肿或炎性外痔的病人,可采用微波理疗以消肿止痛。

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1、中医病名:痔

2、西医病名:混合痔、内痔、外痔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

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 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

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 、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

1. 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 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缘有肿物隆起,表面光亮,质软,或肿物表面轻度溃烂,有渗液,大便次数增多,或带有粘液臭秽难闻,肛门灼热,肿痛明显,重坠不适,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3. 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

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或肛旁肿物隆起,色紫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境界清楚,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 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及中成药

1、风伤肠络证

治法:清热疏风,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加减:射血者加防风炭,侧柏叶;大便难解加大生大黄用量;口渴者加芦根,天花粉。

常用中成药:便血者,地榆槐角丸(9g*10丸),每次服1丸,1日2次。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g ;便血加槐角12g ;坠胀甚加枳

壳6g 。

常用中成药:二妙丸(6g*30袋),每次服1袋,1日2~3次。便血者,地榆槐角丸(9g*10丸),每次服1丸,1日2次。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川芎,白芍,甘草。

加减:便血者加地榆,侧柏叶。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10支),每次10ml 口服,1日2~3次。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 加减:便血者加地榆,槐角。

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6g*30袋),每次1袋口服,1日3次。补中益气合剂(10ml*8支),每次1支,每日3次。人参归脾丸(9g*10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辨证施治对痔引起的出血、脱出、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消灭痔核,况且临床上还可见其他一些证侯,如实热内盛,阴虚火旺等,且以上证侯亦可兼杂相见,如脾

虚气陷兼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兼气滞血瘀等,临证时应根据情况选用,才能提高疗效。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具有痛苦小,疗效好的优点。四步注射法对三期内痔、环状混合痔都具有较好疗效。

(二)、中药坐浴熏洗

术后首次排便之后,辨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肛舒乐洗剂、五倍子汤、苦参汤等。药物如五倍子30g ,蛇床子30g 苦参30g , 白芷15g 黄柏20g 野菊花20g 朴硝15g 红藤20g 金银花15g 赤芍10g 大黄5g 炒桃仁5g 茜草10g 地榆10g 红花10g 花椒10g 荆芥穗10g 蒲公英20g 生侧柏叶15g 防风10g 等。

上药煎取药液加水至2000ml ,于排便后坐浴熏洗。

(三)、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1. 适应症:非环状混合痔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2. 术前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 线片、肛门镜检查、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他麻醉须术前禁食4

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3. 手术方法:

(1)麻醉选择:一般采用局麻,必要时可采用腰俞麻醉、腰麻等麻醉方法。

(2)操作方法:麻醉满意后,适当扩肛,指诊及肛门镜全面检查肛门情况,根据痔体大小及分布合理选择手术切口,弯钳提起外痔基底部,放射状锐性分离外痔组织至齿线上0.5cm ,做梭形切口,大弯钳提起并钳夹对应部位内痔,7号线结扎内痔组织。多个手术切口者需注意保留切口间的肛门皮桥,修剪手术切口,结扎止血,油纱条纳肛,加压包扎固定。

4. 术后常规处理

(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无需禁食,但忌辛辣炙煿之品。

(3)术后当日注意出血情况和小便情况,活动出血应及时处理,术后8小时未排小便应采取措施。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便后坐浴,换药。

(7)观察伤口情况,术后1周,应注意肛门功能情况,

注意有无肛门狭窄。

其他常用手术方法:

消痔灵注射术:适用于各期内痔。注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单纯注射法(即将药物注射入痔粘膜下层)、双重注射法(即将药物注入痔上动脉区和痔粘膜下层)与四步注射法(即第一步注射直肠上动脉区,第二、三步注射粘膜下层和粘膜固有层,第四步注射洞状静脉区)。Ⅰ期内痔采取单纯注射法,Ⅱ期内痔采取双重注射法,Ⅲ、Ⅳ期内痔采取四步注射法。

(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1. 术后选用中药纱条换药,每日一次。

2. 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高渗盐水纱条或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内痔出血、脱出肿痛,可用油膏、药物等外涂患处或纳入肛内,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四黄膏,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

(五)、中药塞药法

便后、睡前或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如:马应龙痔疮栓,消炎痛栓,化痔栓,太宁栓等,每晚睡前1枚纳肛或大便后换药时纳入肛内。

手术仍是治愈痔核的根本方法,但仍存在着复发的可能性。特别是环状混合痔,保留皮桥与粘膜桥有可能后遗痔。

(六)、护理:辨证施护

1. 实证: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淤型

病室室温宜偏凉,空气新鲜,衣被不宜过厚。

有汗出者用温热毛巾擦干汗液,汗退后及时更换衣被,避免对流风。

宜卧床休息,避免劳倦。

对于急躁易怒者要注意调畅情志,要鼓励和安慰患者应静心调养,保持情绪稳定,讲解气滞化火会导致病情加重的道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百合、银耳、花生、蜂蜜等清热化火之品。

夏季暑多夹湿,湿热中阻,因此,有恶心呕吐泄泻者宜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口服中药宜偏凉。

2. 虚症:脾虚气陷。

病室宜保温,空气宜流通,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 患者情绪易低落情志不畅,护理人员应多关心爱护患者,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饮食予以甘温补气作用的食品,如牛肉,鱼肉,蛋类,山药,扁豆,豆制品等。

中药宜温热服,服后休息片刻。

四、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

对于痔的治疗,目前,比较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的观点是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治疗的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作为治疗效果的标准。

中医药治疗痔疮效果如下:

1、一般性治疗(包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根据中医辨证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中药液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对于无症状痔可防止出现症状,对症状轻微的痔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对于严重痔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措施,利于病情的缓解与恢复。

2、中医药非手术治疗对于痔出血和肿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对于痔脱出的疗效较差。

3、手术疗法疗效确切,不但可以解除症状,而且可以去除痔体。然而,术后有时会出现剧烈疼痛、出血、便秘、尿潴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二) 、解决的思路和措施

1、解决思路

结合我科具体情况,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①如何发挥中医药在痔的治疗中的优势,预防痔症状的出现,减少痔手术可能。

②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避免或减少痔手术后的疼痛、水肿、遗留及狭窄、复发等问题。

2、具体措施

①预防为主,针对对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的原则,应大力开展有关痔的健康宣传教育,注意肛门疾病的预防保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保证有效正确的治疗,消除病情加重的因素,减少手术治疗。

②充分挖掘名老中医经验,加强对痔的辩证论治,细化证型,确定临床效果明显的内服制剂,减少手术的可能,必须手术患者采用中医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后疼痛、外痔创缘水肿、尿潴留等。

③结合以往工作基础,开展肛门病术后针刺穴位镇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可选取长强、承山、环跳、足三里等穴位。

④痔的手术方法的改进研究:吸收最新科技成果,结合中医特色优势,从微创和肛垫保护方面入手,改进手术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少痛苦和保持肛门功能。继续深入开展内扎外剥保留齿线术的临床研究。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75%。

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30%。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手术创面未愈合,疗效指数

(二)评价方法:

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便血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带血 中度 4分 滴血 重度 6分 射血 坠痛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下坠为主

中度 4分 坠胀,有轻度疼痛 重度 6分 疼痛较重 脱垂 正常 0分

轻度 1分 能复位 痔粘膜

(治疗前积分-治[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充血 中度 4分 糜烂 重度 6分 有出血点 痔大小

正常 0分轻度 1分中度 2分 2个钟表数

重度 3分 3个钟表数

齿线部2-4 7-9 10-11粘膜突起为正常 一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

二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三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

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

评估方案

1、针对就诊病人,按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诊治病人。

2、参加人员为科内全部医师。 3、每年1次。

4、根据相关评定疗效标准,病人康复情况,及时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

一、分析总结:

1、痔病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诊断依据操作性强。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4型,但以湿热下注型为最多。

2、2010年1—12月份,痔病就诊人数827人次,其中住院治疗115人次,其中湿热下注型78人次,气滞血瘀型19人次,脾虚气陷型14人次、风伤肠络型4人次。在中药熏洗,中成药肛用及手术,换药等治疗的基础上,手术采用微创治疗。术后采用正确的肛门功能训练及服用润肠通便的中药,Ⅰ期内痔的病人保守治疗治愈好转率90%,内痔结扎术后的病人无大出血发生。经综合治疗后,病人治愈好转率

明显提高。

3、2010年度痔病住院治疗115人次,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外敷及中药内服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率达100%,手术方式包括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混合痔外剥内扎保留齿线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本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根据以下表格,病人治疗后总平均积分为0.68分。病人近期治愈率95.6%,显效率99.1%,总有效率100%。

4、并发症的分析

混合痔尤其是环状混合痔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肛缘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

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 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09年度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数据如下:

2010年实施痔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后,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存在的问题:

1、对Ⅰ期内痔手术适应症掌握不准确,内痔结扎术后痔核脱落时个别病人出现大出血,病人对术后肛门功能训练掌握不好。

2、部分Ⅰ期内痔的病人保守治疗无效。Ⅰ期内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部分病人拒绝常规手术治疗。

三、优化方案:

1、对于Ⅰ期内痔的病人,首先应采用保守治疗,用马

应龙痔疮膏或化痔栓肛用及辩证内服凉血地黄汤、槐角丸等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

2、在对病人施行内痔结扎术后,针对痔核较大和多个痔核的病人,大便干者应常规服用麻子仁丸等润肠通便的药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并防止腹泻,减少对痔核残端的刺激,以防止痔核过早脱落。

3、医生应指导术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且无明显疼痛的病人做提肛运动,每日2次,直到病人学会为止。

4、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Ⅰ期内痔病人,可应用消痔灵单纯注射术。能有效消除便血、坠胀等症状。

5、拒绝外剥内扎手术治疗的Ⅱ、Ⅲ期内痔病人,可采用消痔灵四步注射术。

6、对于Ⅱ期内痔并发肛缘水肿或炎性外痔的病人,可采用微波理疗以消肿止痛。


相关文章

  • 2010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 (2010年) 一.临床资料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查看


  •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附件1: 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根据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中关于开展"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 ...查看


  • 医学科技发展
  •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录 基本信息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四.战略目标 五.重点任务 六.保障措施 基本信息 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医学科技发展 ...查看


  •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管理)
  • - 第一章 组织领导及政策措施 做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是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以及综合医院的共同责任,三者各有分工,各有侧重.通过各负其责.共同努力.相互协作,能够有效地促进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高. 一.建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 ...查看


  •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 江油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一年度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 ............................................................ ...查看


  • 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实施方案
  • 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保障市民生命安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深发[2009]11号).< ...查看


  • 2010年度骨二区重点专科工作计划
  • 骨二区工作(发展和人才培养)计划 (2010年) 一.围绕中西医结合诊治骨科疾病特色,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传统中医院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坚持微创外科技术及中医骨伤科手法.外固定技术的传承. ...查看


  • 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汇报材料
  • 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我们有幸迎来了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小组的领导和专家来我院考核指导工作.我代表全院干部职工对来院检查评审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我院工作的 ...查看


  • 2011年医疗质量工作总结1
  • 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 医务科关于2011年医疗质量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医务科根据<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医务科二0一一年度工作计划>的工作安排,在院领导的领导下,本着质量第 一.病人第一的理念,狠抓医疗制度规范化,深入学习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