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 6825(2007)28 0038 02以重建后的谐趣园为例谈空间营造中的手法
张英 胡昊
摘 要:以谐趣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和现场调查,对谐趣园中改扩建部分的设计手法做一些分析,并通过分析加
深对古典园林整体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建筑布局,建筑密度,古典园林
中图分类号:TU 87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建于清乾隆年间,属于当时清漪园的一
部分。嘉庆十六年(1811年),惠山园改名为谐趣园,并进行了大
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故宫博物院藏清漪园时期样式雷图样 清漪
园万寿山后山全图 中已有涵远堂,绘制时期约为嘉庆年间。咸
丰十年(1860年),整个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
(1892年)重建谐趣园,大体保留至今[1]。现在的谐趣园与嘉庆年
间的谐趣园以及之前的惠山园相比,有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早在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已颁布 工程做法则例 对建筑的形
制进行统一的规定,决定了谐趣园改造、扩建、重建中的不变因
素。因此,可以抛开其他,关注于谐趣园改建时候的空间处理手
法。文中着重论述现在的谐趣园,历史时期的情况只作参考。
现存的谐趣园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点的园中园,虽然在整
体上沿袭了惠山园时期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轴线,但改造的地形和
加建的建筑已经完全改变了惠山园时期山水为主、建筑点缀的布
局。改造之后的谐趣园,建筑部分在全园构架体系中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而山水地形的比重较之惠山园时期已经逐渐降低。其
平面布局集中体现了清末造园风格的特点:建筑密度加大,建筑
庭院空间营造中的手法性越来越强,过于强调手法而显得略微程
式化,与!有法无式∀渐行渐远。最终消却了!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意境。
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从整个山水构架上来看,选址于地
势低洼之处,不能见昆明湖,但可借景于万寿山,东临园界墙,对
面为自得园,可借景于自得园土石山顶之重檐亭。整个地势北高
南低,北山南水。按照!主峰须是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的画理,涵
远堂北面的假山可算是主山;周围的土山做成万寿山余脉,作为
客山。知春堂坐东向西,位于园东的客山之上,台明平面高于岸
边园路,从园中看去仿佛知春堂在一石基座之上,其实知春堂和
两边游廊的基座可以算作后面土山的挡土墙。水池西岸与其相
对的澄爽斋虽然背靠万寿山,台基平面很低,斋前接着一个码头,
挨着水面。将这两座建筑相对比发现:西面山高而建筑低,东面
山低而建筑高,而且还在建筑外侧围挡了一圈高大的乔木。通过
这样的手法来消弱对比,在视觉上平整了园区位于万寿山东麓所
造成的东西向高差,小范围内强调了谐趣园自身的正向性。同样
的手法也运用在涵远堂和澄爽斋前的码头上:涵远堂作为园中的
主体建筑,其前的码头小而简单;澄爽斋虽是西侧的配殿,前面的
码头宽度几乎等于建筑基座,而且形制较高。码头和建筑体量之
间的加强对比,使站在饮绿亭中感到涵远堂的视觉距离比实际距
离远了很多。
从整体上看,谐趣园的亭、轩、斋、榭、堂都被游廊连了起来,
收稿日期:2007 04 17
作者简介:张 英(1982 ),女,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胡 昊(1983 ),男,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文献标识码:A而只在南面留下一个豁口,分隔了惠山园时期的山水关系。如果把游廊看作一条线,其他的园林建筑看作线上放大的点,那么这些点和线之间就存在着几种关系:内(外)相离、内(外)相切、相交(覆盖)。把水岸线看作一个面,这些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空间的关系和这些造园要素之间的关系。知春亭、洗秋、饮绿和涵远堂与游廊内相切,除涵远堂为正房外,其他的从功能上考虑都四面开敞,为室外空间;知春堂、曙新楼、澄爽斋和引绿等与游廊外相切,作为室内空间。洗秋、饮绿两处敞厅虽然都临水,被游廊甩在里面,但由于与水岸线的关系不同,饮绿立在水中,而洗秋还在岸边,使得两者在一起并不显得僵硬乏味。另外,知春堂两边游廊的转角处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北面以小有轩作为节点,亭廊通透而且有小径通湛清轩;南面扇形曲廊向内鼓出,游廊外边做廊心墙与东南处的假山体隔开,此处的曲廊和北海画舫斋古柯庭中的曲廊有些类似。曲廊的一部分和水相接,另一部分与水以堤岸隔开。首先有知鱼桥和石牌坊,继而有千岁石,增加了曲廊和水体之间的层次。从点上来说,洗秋东边的置石效仿了江南园林的常用手法,站在宫门看正对着的洗秋和后面的置石,就可以发现洗秋柱子的三开间形成了三个画框,后面的置石已然成了画,而且这三幅画主次分明,乃是有所考虑和设计。就建筑部分来看,谐趣园的建筑布局,在基本满足全园整体轴线安排的同时,运用了相当的手法与水系、植物一起构造自由、均衡的形态,避免整齐和呆板。涵远堂及其周边建筑为后来加建,能明显地看出手法性的强化。改造所加之涵远堂为七开间歇山,其位置、形制和体量都说明它就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庞大的基座占据了原来寻诗径的位置,填掉了北面石山下的一条水系,改变了园北部的布局关系。涵远堂处由原先的岛子,变成了半岛。从现在的平面图上看,半岛的关系被涵远堂东部的地形大大弱化,小有轩和兰亭之间以堤岸形式相统一,只留下一条似桥非桥的暗沟,没有采取涵远堂西部石桥的形式。这样使得这块小水面更象谐趣园水体的结束;而涵远堂西边正是整个水体的起始处。虽然谐趣园的水实际上向南流出,但是这样处理过后从布局上平衡了涵远堂两边的山水关系,使水体原先单一的南北流向也因此而丰富。这与建造清漪园时整修昆明湖的道理类似。和涵远堂东西的水体相呼应,建筑布局也因势利导。两边的游廊都是从涵远堂北面伸出,但西边的游廊紧贴山石,将玉琴峡下的一片水滩推向前面,再加竹林掩映,颇显幽深;而东面的游廊则连着兰亭和小有轩,占据了水北岸40%的游线,围合水体,塑造空间。从平面上看,东边建筑合、隐水布洞,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7)28 0039 02西方现代设计史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张 婷
摘 要:对当今西方现代世界设计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论述,对欧美各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并对国
内外设计史研究的差异提出了看法,借鉴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西方设计史的几种研究方法,以期为国内设
计史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西方现代设计史,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TU201
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经说过:!设计对我而
言∃∃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
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
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现代意义上的!设计∀(Design)
历史并不渊长,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直接影响和改
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过去对于设计的
研究大多关注于应用方面,近20年中,设计史的研究才开始得到
重视,究其原因,因为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且更新速度极快的
学科,对于它的关注更多是在于它的实际应用和市场效益。而事
实上,对于历史的研究恰恰可以对设计起到推动作用。历史研究
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揭示人类的种种经验和教训,以澄清一种
事物发展的进步意义,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献标识码:A学的重要性是承认的;在德国和意大利,设计史更多地是对设计者在工业文化范畴中的角色进行文化历史批评,而不仅仅是被当作一种教学工具或设计实践的历史性综述。与欧美日益繁盛的设计理论研究相比,亚洲地区在设计史的研究方面略显不足,亚洲人自己撰写的国际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较少,各国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也不多。日本是一个例外,其在史论研究方面非常发达,有不少设计史研究著作出版。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也开始投入精力于设计史的研究。从世界范围看,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学科的交叉,设计的交叉学科内容决定了设计史学科的交叉性,诸如社会学、语言学、美术史等,关注将设计史置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研究。[1]1.2 国外设计史研究著作
对于设计史整体的、综述性的论著早期有NikolausPevsner的
!PioneersofModernDesign∀,可谓设计史研究上的先驱。Pevsner
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观点,它认为现代世界的设计具有重大的
意义和重要性;其次,它认为设计活动在这个新兴世界里所采用
的形式具有社会重要性和本体论重要性。对Pevsner来说,设计
史不仅叙述发生的事情,而且要阐明设计师、设计对象和社会态度1 国外现代设计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动态1.1 各国研究现状从西方来看,对于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化,英国对于设计史和理论的研究特别发达,在英国的学位体系中,设计史也拥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在美国,尽管如学院艺术协会(CollegeArtAsso ciation)那样的机构早先对设计史的认识存在问题,但对设计史教
西边建筑分、显水留桥;从立面上看,东边游廊显、临水,而西边游
廊隐、面山。由此看来,涵远堂两侧景观元素虽不用对称的形式,
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使得空间整体平衡,还创造了丰富的层次
和景深。同时,两边的均衡强调了涵远堂动态中心的主体地位。
上述设计手法的运用,缓解了加建的涵远堂对周围原有景致
的影响,但是加建的部分本身已经破坏了原先的地形和水体所营
造的山水感受,使得谐趣园的品质要比惠山园时期降低一个档
次。旁边,连接兰亭的游廊的处理手法更显得过于牵强,与地形
和水体没有什么关系,几处的曲折也有些无病呻吟。知春堂两边
的小有轩、曲廊和澹碧也是加建,依稀可以看出有些湖石拱出铺
地表面,表明这里的置石,包括曲廊边的千岁石和小有轩北面的
涵光洞叠石原是一体。削平这里的山水地形而硬加建筑,使得此
处建筑形式的多样和呼应难免有些徒劳。由因地制宜慢慢转向对建筑布局手法的注重,甚至有些沉迷于此的趋势在谐趣园中有所表现。这一点在惠山园时期是看不到的。对比现在谐趣园和寄畅园,也有同样的感觉。分析今天的谐趣园,看到谐趣园仍然保留着惠山园时期仿寄畅园的山水骨架和建筑布局的总体轴线,正是这些保证了谐趣园的品质。改建中,使用一定的手法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但是过于手法化,也会影响全园的品质。不得不承认谐趣园的现状和历史中的其他时期相比有所退步,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相当多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参考文献:[1]付克诚.颐和园霁清轩[C].建筑史论文集,第四辑,35 41.[2]冯钟平.谐趣园与寄畅园[C].建筑史论文集,第五辑,74 100.
SomewaysofspacecreationtakingtheexampleofrebuiltXiequyuan
ZHANGYing HUHao
Abstract:BasedXiequyuanasanobjectofstudy,byreadingliteraturesceneandresearch,weattempttoanalyzedesigntechniqueoftheexten sionofXiequyuan.Throughanalysisoftheclassicalgardens,wecoulddeeptheunderstand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variousfactorsandoverall.Keywords:constructinglayout,constructingdensity,classicalgarden
收稿日期:2007 04 17
作者简介:张 婷(1981 ),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7)28 0038 02以重建后的谐趣园为例谈空间营造中的手法
张英 胡昊
摘 要:以谐趣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和现场调查,对谐趣园中改扩建部分的设计手法做一些分析,并通过分析加
深对古典园林整体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建筑布局,建筑密度,古典园林
中图分类号:TU 87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建于清乾隆年间,属于当时清漪园的一
部分。嘉庆十六年(1811年),惠山园改名为谐趣园,并进行了大
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故宫博物院藏清漪园时期样式雷图样 清漪
园万寿山后山全图 中已有涵远堂,绘制时期约为嘉庆年间。咸
丰十年(1860年),整个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
(1892年)重建谐趣园,大体保留至今[1]。现在的谐趣园与嘉庆年
间的谐趣园以及之前的惠山园相比,有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早在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已颁布 工程做法则例 对建筑的形
制进行统一的规定,决定了谐趣园改造、扩建、重建中的不变因
素。因此,可以抛开其他,关注于谐趣园改建时候的空间处理手
法。文中着重论述现在的谐趣园,历史时期的情况只作参考。
现存的谐趣园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点的园中园,虽然在整
体上沿袭了惠山园时期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轴线,但改造的地形和
加建的建筑已经完全改变了惠山园时期山水为主、建筑点缀的布
局。改造之后的谐趣园,建筑部分在全园构架体系中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而山水地形的比重较之惠山园时期已经逐渐降低。其
平面布局集中体现了清末造园风格的特点:建筑密度加大,建筑
庭院空间营造中的手法性越来越强,过于强调手法而显得略微程
式化,与!有法无式∀渐行渐远。最终消却了!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意境。
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从整个山水构架上来看,选址于地
势低洼之处,不能见昆明湖,但可借景于万寿山,东临园界墙,对
面为自得园,可借景于自得园土石山顶之重檐亭。整个地势北高
南低,北山南水。按照!主峰须是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的画理,涵
远堂北面的假山可算是主山;周围的土山做成万寿山余脉,作为
客山。知春堂坐东向西,位于园东的客山之上,台明平面高于岸
边园路,从园中看去仿佛知春堂在一石基座之上,其实知春堂和
两边游廊的基座可以算作后面土山的挡土墙。水池西岸与其相
对的澄爽斋虽然背靠万寿山,台基平面很低,斋前接着一个码头,
挨着水面。将这两座建筑相对比发现:西面山高而建筑低,东面
山低而建筑高,而且还在建筑外侧围挡了一圈高大的乔木。通过
这样的手法来消弱对比,在视觉上平整了园区位于万寿山东麓所
造成的东西向高差,小范围内强调了谐趣园自身的正向性。同样
的手法也运用在涵远堂和澄爽斋前的码头上:涵远堂作为园中的
主体建筑,其前的码头小而简单;澄爽斋虽是西侧的配殿,前面的
码头宽度几乎等于建筑基座,而且形制较高。码头和建筑体量之
间的加强对比,使站在饮绿亭中感到涵远堂的视觉距离比实际距
离远了很多。
从整体上看,谐趣园的亭、轩、斋、榭、堂都被游廊连了起来,
收稿日期:2007 04 17
作者简介:张 英(1982 ),女,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胡 昊(1983 ),男,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文献标识码:A而只在南面留下一个豁口,分隔了惠山园时期的山水关系。如果把游廊看作一条线,其他的园林建筑看作线上放大的点,那么这些点和线之间就存在着几种关系:内(外)相离、内(外)相切、相交(覆盖)。把水岸线看作一个面,这些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空间的关系和这些造园要素之间的关系。知春亭、洗秋、饮绿和涵远堂与游廊内相切,除涵远堂为正房外,其他的从功能上考虑都四面开敞,为室外空间;知春堂、曙新楼、澄爽斋和引绿等与游廊外相切,作为室内空间。洗秋、饮绿两处敞厅虽然都临水,被游廊甩在里面,但由于与水岸线的关系不同,饮绿立在水中,而洗秋还在岸边,使得两者在一起并不显得僵硬乏味。另外,知春堂两边游廊的转角处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北面以小有轩作为节点,亭廊通透而且有小径通湛清轩;南面扇形曲廊向内鼓出,游廊外边做廊心墙与东南处的假山体隔开,此处的曲廊和北海画舫斋古柯庭中的曲廊有些类似。曲廊的一部分和水相接,另一部分与水以堤岸隔开。首先有知鱼桥和石牌坊,继而有千岁石,增加了曲廊和水体之间的层次。从点上来说,洗秋东边的置石效仿了江南园林的常用手法,站在宫门看正对着的洗秋和后面的置石,就可以发现洗秋柱子的三开间形成了三个画框,后面的置石已然成了画,而且这三幅画主次分明,乃是有所考虑和设计。就建筑部分来看,谐趣园的建筑布局,在基本满足全园整体轴线安排的同时,运用了相当的手法与水系、植物一起构造自由、均衡的形态,避免整齐和呆板。涵远堂及其周边建筑为后来加建,能明显地看出手法性的强化。改造所加之涵远堂为七开间歇山,其位置、形制和体量都说明它就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庞大的基座占据了原来寻诗径的位置,填掉了北面石山下的一条水系,改变了园北部的布局关系。涵远堂处由原先的岛子,变成了半岛。从现在的平面图上看,半岛的关系被涵远堂东部的地形大大弱化,小有轩和兰亭之间以堤岸形式相统一,只留下一条似桥非桥的暗沟,没有采取涵远堂西部石桥的形式。这样使得这块小水面更象谐趣园水体的结束;而涵远堂西边正是整个水体的起始处。虽然谐趣园的水实际上向南流出,但是这样处理过后从布局上平衡了涵远堂两边的山水关系,使水体原先单一的南北流向也因此而丰富。这与建造清漪园时整修昆明湖的道理类似。和涵远堂东西的水体相呼应,建筑布局也因势利导。两边的游廊都是从涵远堂北面伸出,但西边的游廊紧贴山石,将玉琴峡下的一片水滩推向前面,再加竹林掩映,颇显幽深;而东面的游廊则连着兰亭和小有轩,占据了水北岸40%的游线,围合水体,塑造空间。从平面上看,东边建筑合、隐水布洞,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7)28 0039 02西方现代设计史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张 婷
摘 要:对当今西方现代世界设计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论述,对欧美各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并对国
内外设计史研究的差异提出了看法,借鉴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西方设计史的几种研究方法,以期为国内设
计史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西方现代设计史,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TU201
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经说过:!设计对我而
言∃∃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
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
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现代意义上的!设计∀(Design)
历史并不渊长,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直接影响和改
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过去对于设计的
研究大多关注于应用方面,近20年中,设计史的研究才开始得到
重视,究其原因,因为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且更新速度极快的
学科,对于它的关注更多是在于它的实际应用和市场效益。而事
实上,对于历史的研究恰恰可以对设计起到推动作用。历史研究
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揭示人类的种种经验和教训,以澄清一种
事物发展的进步意义,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献标识码:A学的重要性是承认的;在德国和意大利,设计史更多地是对设计者在工业文化范畴中的角色进行文化历史批评,而不仅仅是被当作一种教学工具或设计实践的历史性综述。与欧美日益繁盛的设计理论研究相比,亚洲地区在设计史的研究方面略显不足,亚洲人自己撰写的国际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较少,各国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也不多。日本是一个例外,其在史论研究方面非常发达,有不少设计史研究著作出版。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也开始投入精力于设计史的研究。从世界范围看,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学科的交叉,设计的交叉学科内容决定了设计史学科的交叉性,诸如社会学、语言学、美术史等,关注将设计史置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研究。[1]1.2 国外设计史研究著作
对于设计史整体的、综述性的论著早期有NikolausPevsner的
!PioneersofModernDesign∀,可谓设计史研究上的先驱。Pevsner
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观点,它认为现代世界的设计具有重大的
意义和重要性;其次,它认为设计活动在这个新兴世界里所采用
的形式具有社会重要性和本体论重要性。对Pevsner来说,设计
史不仅叙述发生的事情,而且要阐明设计师、设计对象和社会态度1 国外现代设计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动态1.1 各国研究现状从西方来看,对于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化,英国对于设计史和理论的研究特别发达,在英国的学位体系中,设计史也拥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在美国,尽管如学院艺术协会(CollegeArtAsso ciation)那样的机构早先对设计史的认识存在问题,但对设计史教
西边建筑分、显水留桥;从立面上看,东边游廊显、临水,而西边游
廊隐、面山。由此看来,涵远堂两侧景观元素虽不用对称的形式,
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使得空间整体平衡,还创造了丰富的层次
和景深。同时,两边的均衡强调了涵远堂动态中心的主体地位。
上述设计手法的运用,缓解了加建的涵远堂对周围原有景致
的影响,但是加建的部分本身已经破坏了原先的地形和水体所营
造的山水感受,使得谐趣园的品质要比惠山园时期降低一个档
次。旁边,连接兰亭的游廊的处理手法更显得过于牵强,与地形
和水体没有什么关系,几处的曲折也有些无病呻吟。知春堂两边
的小有轩、曲廊和澹碧也是加建,依稀可以看出有些湖石拱出铺
地表面,表明这里的置石,包括曲廊边的千岁石和小有轩北面的
涵光洞叠石原是一体。削平这里的山水地形而硬加建筑,使得此
处建筑形式的多样和呼应难免有些徒劳。由因地制宜慢慢转向对建筑布局手法的注重,甚至有些沉迷于此的趋势在谐趣园中有所表现。这一点在惠山园时期是看不到的。对比现在谐趣园和寄畅园,也有同样的感觉。分析今天的谐趣园,看到谐趣园仍然保留着惠山园时期仿寄畅园的山水骨架和建筑布局的总体轴线,正是这些保证了谐趣园的品质。改建中,使用一定的手法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但是过于手法化,也会影响全园的品质。不得不承认谐趣园的现状和历史中的其他时期相比有所退步,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相当多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参考文献:[1]付克诚.颐和园霁清轩[C].建筑史论文集,第四辑,35 41.[2]冯钟平.谐趣园与寄畅园[C].建筑史论文集,第五辑,74 100.
SomewaysofspacecreationtakingtheexampleofrebuiltXiequyuan
ZHANGYing HUHao
Abstract:BasedXiequyuanasanobjectofstudy,byreadingliteraturesceneandresearch,weattempttoanalyzedesigntechniqueoftheexten sionofXiequyuan.Throughanalysisoftheclassicalgardens,wecoulddeeptheunderstand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variousfactorsandoverall.Keywords:constructinglayout,constructingdensity,classicalgarden
收稿日期:2007 04 17
作者简介:张 婷(1981 ),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