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1)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国家的起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概括的说主要阐明了两个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说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说明了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这一理论也表明了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说明了国家产生的实质和根源。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以内。这说明了国家的职能。
(2)关于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理论,列宁认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可理解为: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国家是阶级统治。这表明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个特殊的机器。国家具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3)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现象,它有发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灭亡,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灭亡。国家消亡的条件是消灭阶级,消除一切阶级差别。国家消亡的途径:国家的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
2. 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
民主的定义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是在西方各国社会主义者在为人民民主的斗争中开始的,资本主义的统治者被迫接受人民的社会主义的诉求..所以,对于西方民主的本质,可从三方面观察.
一,有其进步性一面:
资本主义接受人民的社会主义的诉求..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资本主义从野蛮阶段走向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能够与资本主义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重要依据.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在缓和阶级矛盾建立自我完善机制中得以延长其寿命.
另一方面,也有其虚伪性欺骗性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的统治阶层接受人民的民主诉求.是被迫的.因而资本主义民主模式的设计师们为维护少数人的特权而绞尽脑汁,重点是如何扭曲作为民主原则的
第三方面,还有其反动性倒退性的一面: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美式民主全球化,以各种手段通过硬战争软战争推行冷战政策下的
3.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高和最后类型的国家。
一.社会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一)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1、
从经济基础性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特征;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特征。2、从经济基础的确立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有国家以来,第一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资本主义国家仅仅通过改变私有制的经营方式得以发生和发展,而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
(二)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位的根本对立。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价值原则。 3、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三)体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否定。1、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权力工具,无产阶级必须将它打碎和摧毁。2、无产阶级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般方式是通过暴力革命,但不排斥以和平过渡方式实现国家机器的更替。3、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是典型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机器,如军队、监狱、警察、管理机构等,对此,无产阶级必须将之摧毁。 另一部分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机构,对此无产阶级可以加以改造利用,使其转变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职能的机构。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历史地位
1.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的基本特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上的。(2)社会主义民主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前提。(3)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真实的民主。(4)社会主义民主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规范民主的运行和公民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是新型的专政,主要表现(1)从掌握政权、实施对于对立阶级专政的主体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第一次由被剥削阶级代替剥削阶级掌握政权,使劳动者成为剥削阶级实施专政的主体,而剥削阶级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 (2)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3)从专政职能来在国家职能中的作用来看,人民民主专政职能是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能,而以暴力镇压剥削阶级和敌对分子的职能也是为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文化服务的。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当代世界各国,政党是政治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
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
2.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共产党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3.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2)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3)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4)必须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5)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改进党的领导作风、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4.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5.资本主义国家司法独立
分权制衡——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由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派生出来的。资产阶级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即按照三权分立理论建立起新的国家政治体制,设立议会、总统(或内阁)、法院分别独立行使立法权、行政权或司法权,并使之互相制约,以达到国家权力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一般仅指法院,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之外的司法权由法院依法行使。在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机关经立法机关同意有权任命法官,二是对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决定,法院有权通过行政诉讼进行审查并予以撤销;三是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或法令是否违反宪法,法院拥有否认或撤销的权力即违宪审查权。而要行使后两种权力,很显然法院必须拥有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地位。由此,司法独立便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处理司法权和立法权、行政权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
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和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1.严格的法官任用制。首先,各级法院的法官均由中央任命,从而保证法官不受地方干涉和影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为确保法官独立审判,一般都要求法官精通法律,熟悉业务;很明显,法官只有精通法律,熟悉业务,才能胜任审判工作,正确处理案件。否则,独立审判就没有质量保证。
2.法官不可更换制。对于法官的任用,多数国家实行终身制,但也有实行任期制的,任期最多可长达十年,而且可以连任。无论终身制还是任期制,都坚持“不可更换制”,即法官一经任用,便不得随意更换,3.法官专职及中立制。即法官不得兼职,包括不得兼任行政官员、议员和从事最高法院不允许的其他有报酬的职务。甚至不得有政党身份或从事政治活动。
4.法官高薪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以使法官生活安定富裕,不致发生贪赃枉法、营私舞弊为由,规定给予法官高薪待遇,甚至还规定法官出差费用不受限制,实报实销。
5.法官不受民事起诉的豁免权。即对于法官在审判中所发表的言论以及所作的一切行为,均不追究法律责任,以免除他(她)们的后顾之忧,便于他(她)们更放心地“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哪怕是非常微弱的影响)。
6.法官退休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法官退休年龄一般较大,而且退休后可以领到优厚的退休金,优厚的退休金亦可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为其在职时保持公正廉洁提供可靠的保障。
7.自由心证制度。所谓自由心证,是指在审理案件中,对于一切证据的证明力及其运用,法律预先不作规定,完全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知、经验作出判断。这是因为,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知和经验对证据进行认定,既是法官独立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法官独立审判的一个必要保障:只有法官在思想上内心上是自由的,其审判行为才有可能做到独立自
主,不受他人干涉和影响。
8.法官惩戒制。除了从职务、报酬等方面为法官独立公正审判提供必要的保证之外,资本主义国家还十分重视对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法官进行严厉的惩戒,以使法官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正确行使职权。
资本主义司法独立的局限性: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的法律自然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司法独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资本运作的可靠性,防止法律被资本以外的权力系统所控制。它是为官僚特权统治服务的。
总而言之,司法制度的独立,应该根据各国的国情和制度来制定,这样才能做到合法合理合情,才能适用于该国。
6.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
一、30年来解放思想、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极“左”思潮下解放出来,扬弃了“革命的政治文化”,建构了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的政治文化”。(二)“三个有利于”标准,冲破了姓“社”姓“资”思想观念禁区,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从“人治”到“法治”转变,使法律与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支柱。
二、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改变了人们的国家功能观和政府职能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观念层面。(一)国家的功能观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二)政府职能观从指挥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观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观。(四)改革传统官员的升迁降黜体制,改变了人们的选人用人的价值标准和选举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理念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意味着以斗争哲学为纲的政治文化向以和谐哲学为纲的政治文化全面转换。(一)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得以牢固树立。(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校正了发展是一种纯粹经济现象的传统认识。(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四)端正权力意识,塑造人人平等的政治心态。
7.西方国家政治发展观的局限
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1.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
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就主要内容而言,只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探讨。旨在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战略提供对策,以便按照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引导或左右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方向。
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
1)阿尔蒙德:一种完善的政治系统一方面要具备完善的“输入”功能;另一方面也应具备完善的“输出”能力。
2)亨廷顿:一种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可用四个指标来衡量,即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内聚性。
3)派伊:政治发展的三个趋向,一是与政治系统相关的个人的持续增长的平等;二是与环境相关的政治系统的不断提高的能力;三是政治系统内部体制和结构的日益明细的分化。
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
从理论框架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研究主要流派的研究方法有:
1)结构-功能方法;
2)社会过程方法;
3)比较历史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1)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国家的起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概括的说主要阐明了两个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说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说明了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这一理论也表明了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说明了国家产生的实质和根源。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以内。这说明了国家的职能。
(2)关于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理论,列宁认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可理解为: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国家是阶级统治。这表明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个特殊的机器。国家具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3)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现象,它有发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灭亡,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灭亡。国家消亡的条件是消灭阶级,消除一切阶级差别。国家消亡的途径:国家的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
2. 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
民主的定义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是在西方各国社会主义者在为人民民主的斗争中开始的,资本主义的统治者被迫接受人民的社会主义的诉求..所以,对于西方民主的本质,可从三方面观察.
一,有其进步性一面:
资本主义接受人民的社会主义的诉求..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资本主义从野蛮阶段走向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能够与资本主义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重要依据.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在缓和阶级矛盾建立自我完善机制中得以延长其寿命.
另一方面,也有其虚伪性欺骗性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的统治阶层接受人民的民主诉求.是被迫的.因而资本主义民主模式的设计师们为维护少数人的特权而绞尽脑汁,重点是如何扭曲作为民主原则的
第三方面,还有其反动性倒退性的一面: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美式民主全球化,以各种手段通过硬战争软战争推行冷战政策下的
3.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高和最后类型的国家。
一.社会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一)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1、
从经济基础性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特征;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特征。2、从经济基础的确立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有国家以来,第一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资本主义国家仅仅通过改变私有制的经营方式得以发生和发展,而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
(二)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位的根本对立。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价值原则。 3、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三)体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否定。1、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权力工具,无产阶级必须将它打碎和摧毁。2、无产阶级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般方式是通过暴力革命,但不排斥以和平过渡方式实现国家机器的更替。3、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是典型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机器,如军队、监狱、警察、管理机构等,对此,无产阶级必须将之摧毁。 另一部分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机构,对此无产阶级可以加以改造利用,使其转变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职能的机构。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历史地位
1.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的基本特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上的。(2)社会主义民主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前提。(3)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真实的民主。(4)社会主义民主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规范民主的运行和公民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是新型的专政,主要表现(1)从掌握政权、实施对于对立阶级专政的主体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第一次由被剥削阶级代替剥削阶级掌握政权,使劳动者成为剥削阶级实施专政的主体,而剥削阶级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 (2)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3)从专政职能来在国家职能中的作用来看,人民民主专政职能是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能,而以暴力镇压剥削阶级和敌对分子的职能也是为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文化服务的。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当代世界各国,政党是政治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
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
2.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共产党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3.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2)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3)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4)必须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5)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改进党的领导作风、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4.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5.资本主义国家司法独立
分权制衡——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由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派生出来的。资产阶级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即按照三权分立理论建立起新的国家政治体制,设立议会、总统(或内阁)、法院分别独立行使立法权、行政权或司法权,并使之互相制约,以达到国家权力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一般仅指法院,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之外的司法权由法院依法行使。在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机关经立法机关同意有权任命法官,二是对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决定,法院有权通过行政诉讼进行审查并予以撤销;三是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或法令是否违反宪法,法院拥有否认或撤销的权力即违宪审查权。而要行使后两种权力,很显然法院必须拥有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地位。由此,司法独立便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处理司法权和立法权、行政权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
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和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1.严格的法官任用制。首先,各级法院的法官均由中央任命,从而保证法官不受地方干涉和影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为确保法官独立审判,一般都要求法官精通法律,熟悉业务;很明显,法官只有精通法律,熟悉业务,才能胜任审判工作,正确处理案件。否则,独立审判就没有质量保证。
2.法官不可更换制。对于法官的任用,多数国家实行终身制,但也有实行任期制的,任期最多可长达十年,而且可以连任。无论终身制还是任期制,都坚持“不可更换制”,即法官一经任用,便不得随意更换,3.法官专职及中立制。即法官不得兼职,包括不得兼任行政官员、议员和从事最高法院不允许的其他有报酬的职务。甚至不得有政党身份或从事政治活动。
4.法官高薪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以使法官生活安定富裕,不致发生贪赃枉法、营私舞弊为由,规定给予法官高薪待遇,甚至还规定法官出差费用不受限制,实报实销。
5.法官不受民事起诉的豁免权。即对于法官在审判中所发表的言论以及所作的一切行为,均不追究法律责任,以免除他(她)们的后顾之忧,便于他(她)们更放心地“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哪怕是非常微弱的影响)。
6.法官退休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法官退休年龄一般较大,而且退休后可以领到优厚的退休金,优厚的退休金亦可解除法官的后顾之忧,为其在职时保持公正廉洁提供可靠的保障。
7.自由心证制度。所谓自由心证,是指在审理案件中,对于一切证据的证明力及其运用,法律预先不作规定,完全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知、经验作出判断。这是因为,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知和经验对证据进行认定,既是法官独立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法官独立审判的一个必要保障:只有法官在思想上内心上是自由的,其审判行为才有可能做到独立自
主,不受他人干涉和影响。
8.法官惩戒制。除了从职务、报酬等方面为法官独立公正审判提供必要的保证之外,资本主义国家还十分重视对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法官进行严厉的惩戒,以使法官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正确行使职权。
资本主义司法独立的局限性: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的法律自然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司法独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资本运作的可靠性,防止法律被资本以外的权力系统所控制。它是为官僚特权统治服务的。
总而言之,司法制度的独立,应该根据各国的国情和制度来制定,这样才能做到合法合理合情,才能适用于该国。
6.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
一、30年来解放思想、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极“左”思潮下解放出来,扬弃了“革命的政治文化”,建构了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的政治文化”。(二)“三个有利于”标准,冲破了姓“社”姓“资”思想观念禁区,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从“人治”到“法治”转变,使法律与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支柱。
二、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改变了人们的国家功能观和政府职能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观念层面。(一)国家的功能观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二)政府职能观从指挥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观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观。(四)改革传统官员的升迁降黜体制,改变了人们的选人用人的价值标准和选举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理念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意味着以斗争哲学为纲的政治文化向以和谐哲学为纲的政治文化全面转换。(一)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得以牢固树立。(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校正了发展是一种纯粹经济现象的传统认识。(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四)端正权力意识,塑造人人平等的政治心态。
7.西方国家政治发展观的局限
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1.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
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就主要内容而言,只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探讨。旨在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战略提供对策,以便按照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引导或左右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方向。
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
1)阿尔蒙德:一种完善的政治系统一方面要具备完善的“输入”功能;另一方面也应具备完善的“输出”能力。
2)亨廷顿:一种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可用四个指标来衡量,即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内聚性。
3)派伊:政治发展的三个趋向,一是与政治系统相关的个人的持续增长的平等;二是与环境相关的政治系统的不断提高的能力;三是政治系统内部体制和结构的日益明细的分化。
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
从理论框架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研究主要流派的研究方法有:
1)结构-功能方法;
2)社会过程方法;
3)比较历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