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以往用学案教学中,第二课时就是学生的展示课。可是最近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老是在点拨上抄答案,展示时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读一下,没有多少思维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学
生一种坏毛病:一发下学案,先不认真地阅读课文,而是在点拨上找。
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原来我们在操作学案中,没有把人家的精华给运用到位。在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人家老师后面,从上课到备课,到自习,到休息。一点一点的学习,生怕放过某个细节。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说:展示要让学生说出知识从哪里来。回来后我们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尽量模仿横水,这点做的还不错,虽然与老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能独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学案了。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设想。由于我们所用的版本不一样,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原则是相通的。我们初二语文学科组在学习人家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我们四个人的
集体智慧,使我们的学案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课学案中设计的写作训练,我们都精拣细选。在对每一课教材的处理上,我们也是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时总是从文本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个大问题把学生给难住了。例如在备《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概括文中写了阿长的几件事?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从文中找出少年
鲁迅讨厌阿长的哪些事?产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我们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概括。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 的词语,并且把第一个词给学生示范出来:憎恨。让学生跟着找。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都找得很准确时,我当时就想 我们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以后只要碰到让学生找感情的词语的阅读题,我想学生应该能做出来。设此题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从感情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只要给学生一点,就会明白。
一个原则,就是低估学生能力,把学案做细。
今年,我们初二语文学科还加入了对比阅读学案。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语文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在上好课内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给学生拓展,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带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具体如何拓展?我们所用的现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以“战争”为题材,第二单元以“爱心”为题材。这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视野。我们的做法是,找出与每一课内容相关的文章,从内容、写作手法、结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比如在上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找了高中课本中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过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杨朔)进行三对比。《阿长与山海经》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作背景是相同的,都 是作者在被国民党迫害,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写的,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写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达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怀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写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而《大》用的则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题材也不同,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而《阿》与《荔》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我们把原文给学生下载下来,后面给学生出
了几个对比阅读题,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我们也正在摸索。我们计划每一单元上完后,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出一期语文小报,形式多样,内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课内,三分之一课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经出了第一期《战争》主题的语文小报,并在各班的展示栏里展出。出小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
印象,也可以让学生以另外一种方式学到知识。
我们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学案设计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样指导,学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导,才是我们应该出手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之处做指导。目前我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作用不大,我觉得这是我们学案的一个不足,他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也没多大用处。学生只是读一下就完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我认为其他学校做的比较好,在每一个问题的旁边设计学法指导。很实用。我们从其他学校回来以后,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效果不是很好。
但我还是赞成这种做法。直接给学生以阅读方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以往用学案教学中,第二课时就是学生的展示课。可是最近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老是在点拨上抄答案,展示时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读一下,没有多少思维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学
生一种坏毛病:一发下学案,先不认真地阅读课文,而是在点拨上找。
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原来我们在操作学案中,没有把人家的精华给运用到位。在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人家老师后面,从上课到备课,到自习,到休息。一点一点的学习,生怕放过某个细节。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说:展示要让学生说出知识从哪里来。回来后我们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尽量模仿横水,这点做的还不错,虽然与老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能独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学案了。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设想。由于我们所用的版本不一样,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原则是相通的。我们初二语文学科组在学习人家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我们四个人的
集体智慧,使我们的学案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课学案中设计的写作训练,我们都精拣细选。在对每一课教材的处理上,我们也是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时总是从文本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个大问题把学生给难住了。例如在备《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概括文中写了阿长的几件事?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从文中找出少年
鲁迅讨厌阿长的哪些事?产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我们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概括。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 的词语,并且把第一个词给学生示范出来:憎恨。让学生跟着找。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都找得很准确时,我当时就想 我们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以后只要碰到让学生找感情的词语的阅读题,我想学生应该能做出来。设此题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从感情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只要给学生一点,就会明白。
一个原则,就是低估学生能力,把学案做细。
今年,我们初二语文学科还加入了对比阅读学案。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语文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在上好课内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给学生拓展,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带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具体如何拓展?我们所用的现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以“战争”为题材,第二单元以“爱心”为题材。这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视野。我们的做法是,找出与每一课内容相关的文章,从内容、写作手法、结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比如在上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找了高中课本中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过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杨朔)进行三对比。《阿长与山海经》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作背景是相同的,都 是作者在被国民党迫害,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写的,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写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达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怀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写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而《大》用的则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题材也不同,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而《阿》与《荔》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我们把原文给学生下载下来,后面给学生出
了几个对比阅读题,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我们也正在摸索。我们计划每一单元上完后,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出一期语文小报,形式多样,内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课内,三分之一课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经出了第一期《战争》主题的语文小报,并在各班的展示栏里展出。出小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
印象,也可以让学生以另外一种方式学到知识。
我们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学案设计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样指导,学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导,才是我们应该出手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之处做指导。目前我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作用不大,我觉得这是我们学案的一个不足,他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也没多大用处。学生只是读一下就完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我认为其他学校做的比较好,在每一个问题的旁边设计学法指导。很实用。我们从其他学校回来以后,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效果不是很好。
但我还是赞成这种做法。直接给学生以阅读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