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被告人五类认识误区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2015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该罪的法律适用问题,随后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情节特别严重的规定,即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增加了单位可以作为该罪犯罪主体的内容。

虽然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本罪作了明确规定,但具体实践中被执行人对该罪的理解仍存在如下误区:

一、认为优先偿还他人欠款而未履行法院判决确定的义务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上述观点是被执行人最普遍的心态。被执行人多数认为自己经济来源有限,无法全部偿还债务,在众多债务中偿还个人其他债务而非法院判决确定的债务,不构成本罪。该观点的误区在于未能正确认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侵犯的客体。本罪侵犯的犯罪客体具有双重属性,除了侵害司法权威之外,对判决、裁定所确定的权利人合法权利也造成了侵害。债权虽具有平等性,但在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国家司法权威是作为优先被考量的客体,不容侵犯。

二、认为内部约定由一方偿还的共同债务其他债务人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上述观点多见于合伙、夫妻等共同债务人之间。如共同债务人甲、乙内部约定由甲承担全部债务,但并未获得申请执行人同意,乙以其与甲的内部约定为由认为其不构成本罪,是不能成立的。该观点的误区在于未能正确认识共同债务的性质,共同债务人内部的约定未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不能对抗申请执行人。

三、认为仅有部分履行能力是没有履行能力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是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但对于何为“有能力履行”并不明确。对于有部分能力履行是否属于有能力履行,实践中存在争议,也是大多数被告人辩解的理由。于都法院认为,有能力执行是指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既包括可供全部执行的财产,也包括可供部分执行的财产。分析被执行人是否具备履行能力,应当看被执行人可支配的个人财产,并不是以被执行人的财产是否有盈余为标准。

四、认为在进入执行程序前转移、隐匿财产等行为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很多被执行人在被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事责任的时候往往辩解自己转移个人财产的时候案件并未进入执行程序,因此该行为不是拒不执行。该观点的误区在于错误的将履行裁判义务的时间与进入执行程序相等同。从时间上看,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行为要件应当是从裁判生效后开始计算。

五、认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主体仅包括被执行人

多数被执行人认为本罪仅仅对判决确定的义务人即被执行人具有约束力。但相关司法解释将被执行人、担保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等造成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行为以及协助执行义务人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行为均认定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可以看出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此外,案外人采用暴力、威胁方法帮助上述当事人或有协助执行义务的人阻碍判决、裁定执行的,可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处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人民法院)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2015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该罪的法律适用问题,随后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情节特别严重的规定,即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增加了单位可以作为该罪犯罪主体的内容。

虽然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本罪作了明确规定,但具体实践中被执行人对该罪的理解仍存在如下误区:

一、认为优先偿还他人欠款而未履行法院判决确定的义务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上述观点是被执行人最普遍的心态。被执行人多数认为自己经济来源有限,无法全部偿还债务,在众多债务中偿还个人其他债务而非法院判决确定的债务,不构成本罪。该观点的误区在于未能正确认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侵犯的客体。本罪侵犯的犯罪客体具有双重属性,除了侵害司法权威之外,对判决、裁定所确定的权利人合法权利也造成了侵害。债权虽具有平等性,但在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国家司法权威是作为优先被考量的客体,不容侵犯。

二、认为内部约定由一方偿还的共同债务其他债务人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上述观点多见于合伙、夫妻等共同债务人之间。如共同债务人甲、乙内部约定由甲承担全部债务,但并未获得申请执行人同意,乙以其与甲的内部约定为由认为其不构成本罪,是不能成立的。该观点的误区在于未能正确认识共同债务的性质,共同债务人内部的约定未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不能对抗申请执行人。

三、认为仅有部分履行能力是没有履行能力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是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但对于何为“有能力履行”并不明确。对于有部分能力履行是否属于有能力履行,实践中存在争议,也是大多数被告人辩解的理由。于都法院认为,有能力执行是指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既包括可供全部执行的财产,也包括可供部分执行的财产。分析被执行人是否具备履行能力,应当看被执行人可支配的个人财产,并不是以被执行人的财产是否有盈余为标准。

四、认为在进入执行程序前转移、隐匿财产等行为不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很多被执行人在被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事责任的时候往往辩解自己转移个人财产的时候案件并未进入执行程序,因此该行为不是拒不执行。该观点的误区在于错误的将履行裁判义务的时间与进入执行程序相等同。从时间上看,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行为要件应当是从裁判生效后开始计算。

五、认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主体仅包括被执行人

多数被执行人认为本罪仅仅对判决确定的义务人即被执行人具有约束力。但相关司法解释将被执行人、担保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等造成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行为以及协助执行义务人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行为均认定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可以看出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此外,案外人采用暴力、威胁方法帮助上述当事人或有协助执行义务的人阻碍判决、裁定执行的,可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处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人民法院)


相关文章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五起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典型案例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五起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典型案例 2015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五起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典型案例. 一.庄新建申请强制执行民权小乔酒店有限公司案 [基本案情] 2014年11月3日,民权小乔酒店有限公司因购置酒店配 ...查看


  • 针对缓刑考验期限起算日期的探讨
  • 摘 要 缓刑制度是深受当今世界各国欢迎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的缓刑制度起步较晚,加上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它极大地制约了缓刑功用的发挥.由于在检察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管情况时发现,对被宣告缓刑的罪犯的缓刑考验期限的起算日期,各地人民法院在执行通知 ...查看


  • 刑事再审指定管辖与发回重审案件的程序适用及其属性_法务在线
  • 不久前,笔者在实践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该案的基本案情为:原审被告人罗小陵 ,女,重庆市人,原重庆市京林旅业有限公司经理,法定代表人原审被告人郭庆生, 原重庆市京林旅业有限公司副经理原审被告人郭小川,原重庆市京林旅业有限公司销 售经理原审被 ...查看


  • [刑事诉讼法]在线作业大全
  • <刑事诉讼法>在线作业大全 狭义刑事诉讼是指() .......................................................................... 13 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 ...查看


  •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第二审程序
  •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第二审程序 1.上诉主体:书面.口头 (1)独立的上诉权: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2)授权的主体: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 (3)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4)被害人有申请抗诉权:5 天,5 天,只能针对 ...查看


  • 审判监督程序
  • 刑事诉讼法 第十八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 -■ , :. ■ ■' .......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 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 ...查看


  • 刑事再审判决.裁定书模版
  • 刑事再审 刑事判决书:按一审程序再审改判用................................................................................ 1 刑事判决书:按二审程序再审改判用 ...查看


  • 程序法的区别与联系
  • 民诉法与刑诉法.行诉法.仲裁法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 民事诉讼法 基本原则: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法院调解原则: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 基本制度 ①合议制度(三人以上单数): ②回避制度: ③公开审判制度: ④两审终审制度 民诉与 ...查看


  • 民事诉讼法司考案例分析
  • 四.案例分析题: (2008年) 五.(本题22分) 案情:肖某是甲公司的一名职员,在2006年12月17日出差时不慎摔伤,住院治疗两个多月,花费医疗费若干.甲公司认为,肖某伤后留下残疾已不适合从事原岗位的工作,于2007年4月9日解除了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