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出路
【作者: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陈义斌】
与一般公司不同,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成立伊始,经国家批准的《公司章程》就标定了十年的生死大限。由资产管理公司开创的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事业在1.3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是否就是“矫兔亡”,而要“走狗烹”呢?在我国金融体制大改革的背景下,今后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发展?值得关注。
一、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看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路
1.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业务分析。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从四大国有银行等价收购1.3万亿元不良资产。对这些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分成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和处置模式。
股权资产指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银行剥离资产中,按国家要求,把这部分债权转为对债务主体出资(股权)的资产,又称债转股资产。债转股资产实质上是国家赋予资产管理公司两大任务之一——促进国有企业扭贫脱困的载体。短期讲,这一任务的完成办法是对这部分资产进行停息处理,减少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长远讲,是利用这部分资产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股东多元化,对抗国有企业实际存在的内部人控制,进而消除或减弱国有产权主体缺位带来的国有资产经营风险。
债权资产指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银行剥离资产中,除去股权资产以外的部分。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通过债务追偿、折让减免、债权转让、实物资产出售拍卖、破产清偿等方式进行最终处置。这部分资产占资产公司收购总额的绝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冰棒效应”,即处置时间越长,整体资产质量越差,因此,是资产公司不断加快处置的首选。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2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债权类资产3014.42亿元,回收资产1013.18亿元,其中,回收现金674.82亿元,处置资产占债权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从这个进度看,资产管理公司在十年内完成这部分资产的处置不成问题。
2.债转股资产的处置和可能归宿
按照债转股的四大条件:产品有市场、设备较先进、管理班子能力较强、转股后能实现扭亏,债转股资产并不具有债权类资产的“冰棒效应”,实质上不是处置性资产,而是可经营
性资产。债转股的多数企业转股前能够按时付息,多数资产在银行的管理中也作为正常贷款对待。从国家对债转股企业的慎重选择和政策出台的背景看,债转股实际上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一种扶持和对“拨改贷”政策导致的国有企业资本金缺乏的回归。
债转股后形成的股权,如果在短短的十年大限内完成退出,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转让给投资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4600亿元(含银行委托转股资产)的债转股资产,以信达公司为例,在1700亿元的债转股资产中,主要是集中在煤炭、化工、冶金和有色行业这四大基础产业,其中煤炭占30.6%;化工占18%;冶金占16.6%;有色占6.6%。这些行业的企业一般资产额大,盈利能力差,许多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矿山资源,外界资本愿不愿投资,国家政策允不允许尚且不说,如此巨量的资产在短期内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无法消受。另一种途径是原企业回购,即便以五折的比例,也相当于抽走2300亿元的现金,这势必是“掀下包袱扛上石头”,对资金本就非常紧张的国有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回到单一股东模式,完全背离了脱贫减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债转股政策初衷。因此,这两条退出之路都很难行得通。
“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为债转股资产的归宿带来了新机遇。在持股数千亿元国有股权资产及日趋成熟的股权管理经验的背景下,比较合理的方式是把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成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切实参与转股企业管理,股权主体到位,把债转股的政策初衷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相结合,走出一条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交融的新路子。
二、新的不良资产需要专业机构不断处置和管理
把不良资产处置继续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业务的关键是:是否存在一个源源不断的不良资产供应源。
市场经济具有产生不良资产的活水源头。不良资产的产生除偶然性的因素(如经营水平、投资目标失误等)外,系统性的产生原因是经济转轨、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转轨、产业升级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历史发展也证实,不论何种特色的市场经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在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如东南亚金融风暴、墨西哥金融危机)来临时,不良资产的源泉般的产生将变成井喷规模。这一点,无论在金融制度完善的美国、西欧诸国,还是在发展中的东南亚诸国,都证实是无可避免的。1988年,美国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美元;2002年台湾的大型银行拍卖了高达2400亿元(新台币)的不良资产。日本银行、韩国银行的高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国有一个庞大的不良资产蓄水池。2002年底,控制我国65%左右金融资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资产率分别是,工商银行25.52%,中国银行22.37%,建设银行15.28%,尽管农业银行没有公布,但顶多处于工、建、中三家银行中间;另据央行统计,
到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才能降到15%以下。2002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为10万亿元左右,就以20%计算,不良资产规模在2万亿以上。另外,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估计也不是个小数,2002年末,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各项贷款规模为3万亿元,以经营状况中性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据报道,1999年,深发展的304亿元总贷款中,逾期和呆滞贷款之和就有102亿元。2002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规模为2万亿元,以新增贷款的5%的不良资产率计算,每年将新增不良资产1000亿元。除银行类金融机构外,证券公司、大型投资公司也是不良资产的巨大源泉。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重新搞一套人马和网络处置是既费钱又费力的事,显然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和网络,进行规模处置无论对银行还是对社会都是最经济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理能以市场化的形式运作。
三、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大投行的发展之路
完善的市场经济不能消除不良资产的产生,那么,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就不可空缺。
从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看,投资银行在最广阔的范围内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是确定资本最佳使用方案、最佳使用方式、最佳使用对象的资本配置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目前的所谓投资银行还只能说在从事投资银行某些业务或是狭义的投资银行。而国际一流的大型投资银行,如美林、高盛、雷曼兄弟,则扮演了公司购并重组、基金管理、证券承销和经纪、风险资本、资产管理和处置、金融咨询等资本市场所需的众多角色。
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开展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优势,第一是网络优势,有遍布各省的办事处,成为进入地方市场的触角,形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第二是先入为主的经验优势,不良资产处置以前在我国是新事物,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正成为一项成熟业务;第三是客户资源优势,几年的处置业务,使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了消纳不良资产的客户资源库。这些优势是大金融机构,如银行、大证券公司所不具备的,也是一些以投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民营或股份制公司无力达到的。另外,资产管理公司已有从事投行业务的相关经验。在几年的处置中,资产管理公司创造象郑百文换壳重组、中纺机的行业重组、河北凌云的股权拍卖、酒钢宏兴上市等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成功案例,在人才和声誉上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转型创造了条件。
因此,结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这些优势,其转型发展的合适目标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投资银行。
转型后,从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看,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会形成新的优势互补与协
调组合。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资产管理公司,自主选择、评估定价(摒弃政策性的等价定额收购方式)、协商收购新的资产,包括继续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客观上,这种收购将成为国有银行化解风险的一个可供选择。
四、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投行的业务模式
正象资产管理公司过去走过的道路一样,资产管理公司向大投行转型之路也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探索之路,本文抛砖引玉,大致勾勒了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运作模式、管理体制和发展前景。
1.四家公司进行合并。在经过多年处置后,剩余资产是一种" 少而精" 的相对优质资产,进行集约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合并是应有之义。但合而为一未必明智,合为两家应是上策。从竞争意义考虑,两强存在的相互促进意义非常深刻,电信、民航打破垄断求进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滋生惰性的垄断温床。从资产规模上看,目前四公司手中掌握的政策性债转股资产和银行委托转股资产规模共计4600亿元左右,加上后期通过资产重组、证券化等方式累积的其他可经营资产,总额估计应有5000亿元以上,即便在短期内不能接受新的不良资产,也完全利于两家大型控股公司的精耕细作。
2.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体制。从国际经验看,重组业务(即狭义的投行业务)和企业管理业务(及狭义的资产管理)是资产处置的两翼,共同服务于资产增值的目的。未来的资产处置模式大致如图:
上述三项业务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推动各业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对投行业务和企业管理应分别成立相对独立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经营公司。各分公司在其决策范围内相对独立,在资源、信息、资金、人员方面则在集团的领导下,协调运作。
这种模式还与世界金融变革的方向相适应。当前随着投资者多元化的服务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等集团化模式已经成为金融变革的潮流,我们熟悉的花旗集团、汇丰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都是典型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竞争,必须学习国外同行的手段,构筑合理的管理体系,否则,在竞争平台上就输与了对手。
3.转型之后的主要业务范围。转型之后,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其核心优势和核心业务则在于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业务。
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继续收购新的资产,但不再是政策性的等价定额收购,而是按照市场原则自主选择、评估定价、协商收购。在经营目标上,由“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转变为“最大限度增殖资产、获取效益”,在接受价格和处置价格之间发掘巨大的利润空
间。在市场机制主导下,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新的优势互补与协调组合。
另一方面,它可以从事证券、投资、咨询等业务,而不仅限于资产管理范围之内的。利用资产公司原先从事资产管理范围内有关业务的经验,使资产公司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事上市推荐及股票、债券承销,投资、财务及法律咨询与顾问,资产与项目评估,企业审计与破产清算等各项业务,从而发展成为集团化、全能型的真正投资银行。
资产管理公司不仅立足于国内,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利用本地资源,参与处理外资在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并进而进入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的巨大市场,参与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竞争。这条道路走通后,它所经营运作的资产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或者不断减少的数字,而是随着运作经营出现不断的组合、替换与扩大,为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百年老店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出路
【作者: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陈义斌】
与一般公司不同,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成立伊始,经国家批准的《公司章程》就标定了十年的生死大限。由资产管理公司开创的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事业在1.3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是否就是“矫兔亡”,而要“走狗烹”呢?在我国金融体制大改革的背景下,今后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发展?值得关注。
一、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看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路
1.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业务分析。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从四大国有银行等价收购1.3万亿元不良资产。对这些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分成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和处置模式。
股权资产指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银行剥离资产中,按国家要求,把这部分债权转为对债务主体出资(股权)的资产,又称债转股资产。债转股资产实质上是国家赋予资产管理公司两大任务之一——促进国有企业扭贫脱困的载体。短期讲,这一任务的完成办法是对这部分资产进行停息处理,减少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长远讲,是利用这部分资产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股东多元化,对抗国有企业实际存在的内部人控制,进而消除或减弱国有产权主体缺位带来的国有资产经营风险。
债权资产指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银行剥离资产中,除去股权资产以外的部分。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通过债务追偿、折让减免、债权转让、实物资产出售拍卖、破产清偿等方式进行最终处置。这部分资产占资产公司收购总额的绝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冰棒效应”,即处置时间越长,整体资产质量越差,因此,是资产公司不断加快处置的首选。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2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债权类资产3014.42亿元,回收资产1013.18亿元,其中,回收现金674.82亿元,处置资产占债权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从这个进度看,资产管理公司在十年内完成这部分资产的处置不成问题。
2.债转股资产的处置和可能归宿
按照债转股的四大条件:产品有市场、设备较先进、管理班子能力较强、转股后能实现扭亏,债转股资产并不具有债权类资产的“冰棒效应”,实质上不是处置性资产,而是可经营
性资产。债转股的多数企业转股前能够按时付息,多数资产在银行的管理中也作为正常贷款对待。从国家对债转股企业的慎重选择和政策出台的背景看,债转股实际上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一种扶持和对“拨改贷”政策导致的国有企业资本金缺乏的回归。
债转股后形成的股权,如果在短短的十年大限内完成退出,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转让给投资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4600亿元(含银行委托转股资产)的债转股资产,以信达公司为例,在1700亿元的债转股资产中,主要是集中在煤炭、化工、冶金和有色行业这四大基础产业,其中煤炭占30.6%;化工占18%;冶金占16.6%;有色占6.6%。这些行业的企业一般资产额大,盈利能力差,许多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矿山资源,外界资本愿不愿投资,国家政策允不允许尚且不说,如此巨量的资产在短期内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无法消受。另一种途径是原企业回购,即便以五折的比例,也相当于抽走2300亿元的现金,这势必是“掀下包袱扛上石头”,对资金本就非常紧张的国有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回到单一股东模式,完全背离了脱贫减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债转股政策初衷。因此,这两条退出之路都很难行得通。
“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为债转股资产的归宿带来了新机遇。在持股数千亿元国有股权资产及日趋成熟的股权管理经验的背景下,比较合理的方式是把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成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切实参与转股企业管理,股权主体到位,把债转股的政策初衷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相结合,走出一条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交融的新路子。
二、新的不良资产需要专业机构不断处置和管理
把不良资产处置继续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业务的关键是:是否存在一个源源不断的不良资产供应源。
市场经济具有产生不良资产的活水源头。不良资产的产生除偶然性的因素(如经营水平、投资目标失误等)外,系统性的产生原因是经济转轨、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转轨、产业升级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历史发展也证实,不论何种特色的市场经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在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如东南亚金融风暴、墨西哥金融危机)来临时,不良资产的源泉般的产生将变成井喷规模。这一点,无论在金融制度完善的美国、西欧诸国,还是在发展中的东南亚诸国,都证实是无可避免的。1988年,美国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美元;2002年台湾的大型银行拍卖了高达2400亿元(新台币)的不良资产。日本银行、韩国银行的高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国有一个庞大的不良资产蓄水池。2002年底,控制我国65%左右金融资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资产率分别是,工商银行25.52%,中国银行22.37%,建设银行15.28%,尽管农业银行没有公布,但顶多处于工、建、中三家银行中间;另据央行统计,
到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才能降到15%以下。2002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为10万亿元左右,就以20%计算,不良资产规模在2万亿以上。另外,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估计也不是个小数,2002年末,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各项贷款规模为3万亿元,以经营状况中性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据报道,1999年,深发展的304亿元总贷款中,逾期和呆滞贷款之和就有102亿元。2002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规模为2万亿元,以新增贷款的5%的不良资产率计算,每年将新增不良资产1000亿元。除银行类金融机构外,证券公司、大型投资公司也是不良资产的巨大源泉。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重新搞一套人马和网络处置是既费钱又费力的事,显然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和网络,进行规模处置无论对银行还是对社会都是最经济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理能以市场化的形式运作。
三、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大投行的发展之路
完善的市场经济不能消除不良资产的产生,那么,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就不可空缺。
从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看,投资银行在最广阔的范围内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是确定资本最佳使用方案、最佳使用方式、最佳使用对象的资本配置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目前的所谓投资银行还只能说在从事投资银行某些业务或是狭义的投资银行。而国际一流的大型投资银行,如美林、高盛、雷曼兄弟,则扮演了公司购并重组、基金管理、证券承销和经纪、风险资本、资产管理和处置、金融咨询等资本市场所需的众多角色。
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开展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优势,第一是网络优势,有遍布各省的办事处,成为进入地方市场的触角,形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第二是先入为主的经验优势,不良资产处置以前在我国是新事物,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正成为一项成熟业务;第三是客户资源优势,几年的处置业务,使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了消纳不良资产的客户资源库。这些优势是大金融机构,如银行、大证券公司所不具备的,也是一些以投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民营或股份制公司无力达到的。另外,资产管理公司已有从事投行业务的相关经验。在几年的处置中,资产管理公司创造象郑百文换壳重组、中纺机的行业重组、河北凌云的股权拍卖、酒钢宏兴上市等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成功案例,在人才和声誉上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转型创造了条件。
因此,结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这些优势,其转型发展的合适目标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以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投资银行。
转型后,从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看,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会形成新的优势互补与协
调组合。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资产管理公司,自主选择、评估定价(摒弃政策性的等价定额收购方式)、协商收购新的资产,包括继续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客观上,这种收购将成为国有银行化解风险的一个可供选择。
四、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投行的业务模式
正象资产管理公司过去走过的道路一样,资产管理公司向大投行转型之路也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探索之路,本文抛砖引玉,大致勾勒了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运作模式、管理体制和发展前景。
1.四家公司进行合并。在经过多年处置后,剩余资产是一种" 少而精" 的相对优质资产,进行集约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合并是应有之义。但合而为一未必明智,合为两家应是上策。从竞争意义考虑,两强存在的相互促进意义非常深刻,电信、民航打破垄断求进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滋生惰性的垄断温床。从资产规模上看,目前四公司手中掌握的政策性债转股资产和银行委托转股资产规模共计4600亿元左右,加上后期通过资产重组、证券化等方式累积的其他可经营资产,总额估计应有5000亿元以上,即便在短期内不能接受新的不良资产,也完全利于两家大型控股公司的精耕细作。
2.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体制。从国际经验看,重组业务(即狭义的投行业务)和企业管理业务(及狭义的资产管理)是资产处置的两翼,共同服务于资产增值的目的。未来的资产处置模式大致如图:
上述三项业务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推动各业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对投行业务和企业管理应分别成立相对独立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经营公司。各分公司在其决策范围内相对独立,在资源、信息、资金、人员方面则在集团的领导下,协调运作。
这种模式还与世界金融变革的方向相适应。当前随着投资者多元化的服务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等集团化模式已经成为金融变革的潮流,我们熟悉的花旗集团、汇丰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都是典型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竞争,必须学习国外同行的手段,构筑合理的管理体系,否则,在竞争平台上就输与了对手。
3.转型之后的主要业务范围。转型之后,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其核心优势和核心业务则在于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业务。
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继续收购新的资产,但不再是政策性的等价定额收购,而是按照市场原则自主选择、评估定价、协商收购。在经营目标上,由“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转变为“最大限度增殖资产、获取效益”,在接受价格和处置价格之间发掘巨大的利润空
间。在市场机制主导下,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新的优势互补与协调组合。
另一方面,它可以从事证券、投资、咨询等业务,而不仅限于资产管理范围之内的。利用资产公司原先从事资产管理范围内有关业务的经验,使资产公司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事上市推荐及股票、债券承销,投资、财务及法律咨询与顾问,资产与项目评估,企业审计与破产清算等各项业务,从而发展成为集团化、全能型的真正投资银行。
资产管理公司不仅立足于国内,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利用本地资源,参与处理外资在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并进而进入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的巨大市场,参与国际不良资产处置竞争。这条道路走通后,它所经营运作的资产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或者不断减少的数字,而是随着运作经营出现不断的组合、替换与扩大,为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百年老店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