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品读诗词

的方法,即

通过抓关键词“愁”和六大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来

深入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古诗词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词风;进而通过自主、合

作、探究,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抓住六大意象,鉴赏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最终深味诗词的灵魂,

即词的情感;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学生

对古诗词的

热爱,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

2.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声声慢》视频朗诵、《秋窗风雨夕》背景音乐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

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

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谁呢?她就是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

这堂课我们将学习李清照婉约词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请学生谈谈对李清照的认识,从《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武陵春》

《夏日绝句》等诗词中了解李清照的身世,认识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三个时期,及

其诗词的风格变化。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

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三、三读——初品诗情

(一)1.学生自由朗读,抽查一位男生朗诵,其他同学做出点评;(师从声调、

节奏、速度等方面点评)

2.范读:播放视频

3.请另一位女生朗诵,配上背景音乐,教师点评。

(二)思考:

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词眼”

2. 怎么样鉴赏“愁” 赏析角度:

(1)如何写“愁”? (2)“愁”的是什么?

四、细品词境——如何写愁?

(一)如何入愁?请学生赏析7组叠词

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 凄

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

2.开篇连用7组叠词作用:

(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 ⑵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

层层递进; 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蝶恋花》)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

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百花。” ——朱自清《荷塘月色》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二)有哪些意象可以来表现愁思呢?(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六个主要意象: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学生分组探讨某一个有感触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酒,一种

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3)酒在文学作品中

体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抽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劝君更

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2)

风在文学作品中体现:“风急天高猿啸哀”;“古道西风瘦马”;“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秋风萧瑟天气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过雁:(1)雁,由北往南飞,如词人南渡,雁,似乎是词人的故知,但是雁还是

那种雁, 让雁传书的那个人(丈夫赵明诚)已经不在了,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

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2)风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嘴,总是离

人泪。” (3)总结: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黄花:(1)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2)黄花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莫

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嘴,总是离人泪。”

梧桐:(1)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2)梧桐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 (2)梧桐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3)梧桐: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总结: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四、深读词蕴——为何而“愁”?

1.了解作者: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 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2.小结:“愁”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五、再品诗蕴——重读诗词

女独(老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女合(女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男合(男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女合(女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男合(男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女独(老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一杯残酒、一声雁鸣、一片落叶、一缕秋风、一滴秋雨营造出了凄悲哀婉的千古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多加朗诵、品味,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用现代汉语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品读诗词

的方法,即

通过抓关键词“愁”和六大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来

深入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古诗词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词风;进而通过自主、合

作、探究,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抓住六大意象,鉴赏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最终深味诗词的灵魂,

即词的情感;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学生

对古诗词的

热爱,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

2.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声声慢》视频朗诵、《秋窗风雨夕》背景音乐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

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

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谁呢?她就是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

这堂课我们将学习李清照婉约词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请学生谈谈对李清照的认识,从《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武陵春》

《夏日绝句》等诗词中了解李清照的身世,认识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三个时期,及

其诗词的风格变化。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

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三、三读——初品诗情

(一)1.学生自由朗读,抽查一位男生朗诵,其他同学做出点评;(师从声调、

节奏、速度等方面点评)

2.范读:播放视频

3.请另一位女生朗诵,配上背景音乐,教师点评。

(二)思考:

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词眼”

2. 怎么样鉴赏“愁” 赏析角度:

(1)如何写“愁”? (2)“愁”的是什么?

四、细品词境——如何写愁?

(一)如何入愁?请学生赏析7组叠词

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 凄

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

2.开篇连用7组叠词作用:

(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 ⑵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

层层递进; 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蝶恋花》)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

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百花。” ——朱自清《荷塘月色》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二)有哪些意象可以来表现愁思呢?(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六个主要意象: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学生分组探讨某一个有感触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酒,一种

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3)酒在文学作品中

体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抽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劝君更

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2)

风在文学作品中体现:“风急天高猿啸哀”;“古道西风瘦马”;“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秋风萧瑟天气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过雁:(1)雁,由北往南飞,如词人南渡,雁,似乎是词人的故知,但是雁还是

那种雁, 让雁传书的那个人(丈夫赵明诚)已经不在了,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

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2)风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嘴,总是离

人泪。” (3)总结: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黄花:(1)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2)黄花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莫

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嘴,总是离人泪。”

梧桐:(1)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2)梧桐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 (2)梧桐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3)梧桐: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总结: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四、深读词蕴——为何而“愁”?

1.了解作者: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 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2.小结:“愁”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五、再品诗蕴——重读诗词

女独(老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女合(女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男合(男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女合(女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男合(男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女独(老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一杯残酒、一声雁鸣、一片落叶、一缕秋风、一滴秋雨营造出了凄悲哀婉的千古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多加朗诵、品味,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用现代汉语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


相关文章

  • 声声慢教案 1
  • 声声慢 复习:找学生背诵<醉花阴> 新课导语:在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漱玉泉畔,坐落着一座纪念堂,堂内有一幅郭沫若先生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 ...查看


  •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 ...查看


  •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 <声声慢> [学习要点提示] 1. 了解本词的主旨. 2. 分析本词层层铺叙.渲染愁情的艺术手法. 3. 划分本词的层次,并分析其具体内容. 4. 弄清本词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及作用. [作品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靖 ...查看


  •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1
  • <声声慢>教学设计 吴忠高级中学 吴凤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查看


  •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李清照词两首 知识与技能:背诵这两首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 三维教学目标 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 ...查看


  • 声声慢教案3
  • [教学目的] 1. 了解李清照以及婉约派. 2. 理解这首词上下阙的含义. 3. 体会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 ...查看


  • [声声慢]教案设计高一级卉
  • <声声慢>教案设计 高一级 李丝卉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 ...查看


  •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 一剪梅 李清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明确诗词感情,掌握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把握诗词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清照诗歌中浓浓的"愁"思,享受 ...查看


  • 声声慢教案赛课一等奖
  • 声声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武陵春>导入.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 学生齐读PPT 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查看


热门内容